外耳湿疹

( waiershizhen )

别名: 旋耳疮 , 月蚀疮 , 浸淫疮 , 黄水疮

西医

简介:
外耳湿疹系指发生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湿疹湿疹为常见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多种疹形的皮损,有渗出倾向,较剧烈的瘙痒,常泛发或对称分布,病程较长,易迁延而慢性化。
病因:
病因复杂,与变态反应常密切相关。诱发湿疹的因素很多,主要由外界的刺激以及机体内在的敏感因素相互影响所引起。外耳湿疹的常见诱因有食物中的乳制品和海产品、外耳道脓性分泌物、局部使用药物、泪液、汗液及肥皂水等。
人群:
婴幼儿多见。
诊断标准:
1.耳部瘙痒并反复发作。继发感染时耳痛发热,局部红肿。
2.耳甲腔、耳廓后沟或外耳道随病期不同可出现弥漫性潮红、水肿、丘疹、水疱、糜烂、浆液渗出及痂皮等。
3.耳附近及头面部可有皮肤水肿、潮红、丘疹或糜烂等表现。
体征:
严重的瘙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急性者可有烧灼感,继发感染者可疼痛、发热。婴幼儿可因耳部瘙痒而烦躁不安。
体检:
外耳湿疹好发于耳甲腔、耳后沟以及耳周皮肤,外耳道。根据病变的表现可分为二型:①急性湿疹:皮肤呈弥漫性红斑及小丘疹,进而发展成小水疱,破溃后渗出及表浅的糜烂;感染者则为脓疱、黄稠分泌物;继而形成黄褐色痂皮,去除可有少量渗液;皮损边界不清。②慢性湿疹:皮损以浸润、增厚为主要表现,多呈局限性,有皲裂、脱屑、结痂、粗糙。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可使外耳道变窄。
实验室诊断:
对可疑存在接触因素者宜行斑贴试验,寻找过敏原。
鉴别诊断:
本病与外耳道真菌病相鉴别,后者外耳道常有筒状痂皮附着,在潮湿的痂皮上可见白、黄或灰色毛样真菌生长,涂片检查或培养可发现真菌。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治疗:
1.去除病因:积极寻找病因并予以排除,避免刺激性和易致敏性食物,避免热水或肥皂水洗,注意情绪稳定。
2.全身治疗: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阿司米唑(息斯敏)及氯雷他啶(开瑞坦)等;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或5%溴化钙等;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严重者及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病情稳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伴有细菌感染、发热及淋巴结肿大者可使用抗生素。
3.局部治疗:以清洁、干燥、消炎为原则。急性湿疹渗出较重者可用3%硼酸溶液或5%醋酸铅溶液等湿敷,渗出减轻后可以40%氧化锌油外敷,有感染者可用0.1%~0.2%新洁尔灭、0.2%呋喃西林或0.1%利凡诺溶液湿敷。渗出少者可用糊膏或乳剂,如糠馏油糊膏、糖皮质激素乳剂等。慢性湿疹选用软膏为宜,常用的焦油类及糖皮质激素制剂如5%~10%黑豆馏油软膏及肤轻松软膏等。
中西医结合:
局部先用西药清洗,然后外用中药。其方案是: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及耳廓面,再外用冰硼散西瓜霜、或蒸馏水调雄白散雄黄松香明矾枯矾、黄丹各等分,共为细未。)为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次。

“外耳湿疹” 相关论述

外耳湿疹耳廓及外耳道皮肤的炎症,以耳部瘙痒、肿胀、上皮脱落、皮肤溃破、耳溢为特征。
该病可导致耳廓及外耳道皮肤感染。局部可用含醋酸铝的溶液湿敷,可的松软膏可减轻瘙痒和炎症。若皮肤有感染,则应用抗生素。此病有复发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