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菜
( Lì Cài )
别名: 海青菜 , 岩头青 , 蛎皮菜
蛎菜 (出处: 《中华本草》 )
| 主治: |
| 清热解毒;利尿。主中暑;甲状腺肿;水肿 |
| 用法用量: |
| 内服:煎汤,15-30g;或泡水作为清凉饮料。 |
| 性味: |
| 咸;寒 |
| 归经: |
| 肾;肺经 |
| 各家论述: |
| 《新华本草纲要》:全藻: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水的功能。用于中暑、甲状腺肿。广东用以泡茶作清凉饮料。 |
| 化学成分: |
| 藻体含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甲基二-α-l-鼠李糖甙(methyl di-α-l-rhamnoside)。 |
| 性状: |
| 性状鉴别 藻体干缩成团块状。水浸展平后,叶状体绿色,长2-4cm,密集丛生,略扩展。叶状体深裂,裂成多数裂片或分枝,各裂片相互重叠,边缘扭曲。叶状体上部膜质,厚30-50μm,下部厚100-125μm,基部较硬,气微,味淡。 |
| 生境分布: |
| 生态环境:生长在中潮带以上,带有沙土的岩石上或石沼边缘。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南海沿岸较多。 |
| 原形态: |
| 藻体亮绿色,丛生,高2-4cm,自藻体边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相互重叠,似重瓣花朵,边缘略卷曲。体上部膜质,厚30-50μm;基部厚100-125μm,软骨质,稍硬。细胞长方形,下部随着藻体增厚,细胞呈棱柱形,长为宽的1.5-2倍。 |
| 来源: |
| 药材基源:为石莼科植物蛎菜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va conglobata kjellm. |
| 出处: |
|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