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儿草
( Pànɡ ér Cǎo )
别名: 黑脚杆
胖儿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健脾消积,利湿解毒。。主疮毒;小儿疳积;黄疸;脾虚水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 |
性味: |
性甘酸;性平 |
归经: |
心经 |
各家论述: |
1.《峨嵋药植》:治疮毒。 2.《四川中药志》:治小儿疳疾,黄疸,水肿。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阴暗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
原形态: |
尖叶假耳草,草本,高可达20-30cm。须根多分歧。茎圆柱形,无毛,嫩绿色,有时红蓝色。叶对生,托叶深裂,裂片细线形,叶片披针形;长1-5cm,宽0.5-1.5cm,先端渐尖或长尖,基部渐狭呈叶柄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疏生短毛;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直径约1mm;花萼4裂,裂片卵形或狭卵形;花冠简状,白色,裂片4,反卷;雄蕊4,着生于花冠简上;雌蕊1,柱头分叉,子房下位,2室,胚珠多数。蒴果半球形,具短梗,梗平叉横展。种子扁形,中央下凹。花期6月,果期7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尖叶假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otis urophylla wa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拣尽杂物,鲜用或晒干。 |
出处: |
出自《峨嵋药植》 |
胖儿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胖儿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①《峨嵋药植》:"治疮毒。" ②《四川中药志》:"治小儿疳疾,黄疸,水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
性味: |
《四川中药志》:"味甘酸,性平,无毒。" |
生境分布: |
生于缓坡树林下阴湿处。 |
原形态: |
草本,高可达20~30厘米。须根多分歧。茎圆柱形,无毛,嫩绿色,有时红蓝色。叶对生,披针形,长1~5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尖,基部渐狭呈叶柄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疏生短毛;托叶深裂,裂片细线形。聚伞花序顶生;花萼4裂,卵形或狭卵形;花冠筒状,花径约1毫米,裂片4,反卷,白色;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上;雌蕊1,柱头分叉,子房下位,2室,胚珠多数。蒴果半球形。种子扁形,中央下凹。花期6月。果期7月。 |
来源: |
为茜草科植物尖叶假耳草的全草。 |
出处: |
《峨嵋药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