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

( Tiáo Yú )

别名: 餐鱼 , 鲹子 , 青鳞子 , 鮂 , 黑鰦 , 白鲦 , 参鱼 , 肉条鱼 , 鲹鱼 , 白漂子 , 鲹鲦

鲦鱼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温中止泻。主胃脘冷痛;肠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胃;大肠经
各家论述:
《纲目》:暖胃,止冷泻
性状:
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内脏,洗净,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栖于河流、湖泊沿岸水体上层,是极常见的小型鱼类。杂食性。从春至秋常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游动觅食。
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原形态:
鲦鱼,体细长侧扁,背部轮廓几乎成一直线,腹部略弯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头呈三角形略尖。口端位,斜裂。眼位于头的前部。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成钩状。鳞耙15-20。侧线鳞45-57,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其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背鳍3,7,具有光滑的硬刺,其长约为头长的2/3,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3,11-14。尾鳍深叉。全身银白色,体背淡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鲦鱼生江湖中,小龟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群游。

鲦鱼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纲目》:"暖胃,止冷泻。"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原形态:
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鲦鱼
出处:
《纲目》

“鲦鱼” 相关论述

味甘性温。此鱼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性好群游,多食发丹毒

(鱼)温胃止泄
鲦鱼(专入肠胃心)。江湖小鱼耳。时珍曰。长仅数寸。形狭如扁。状似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爱群游。洵小鱼中之最善者也。味甘性温无毒。据书言其主治。有曰暖胃止泻。是其性温之力。又曰煮食已忧。得非性爱群游而能使人之忧自已乎?于此可见食物之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