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皮

( Lǐ Yú Pí )

鲤鱼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安胎;止血。主胎动不字;胎漏;骨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烧灰,适量。
性味:
甘;平
归经:
脾;肾经
各家论述:
唐本草》:主瘾疹
化学成分:
主要为蛋白质、脂肪等。
此外,尚含叶黄素(lutein)及1种类似于喇蛄素(astacene)的红色色素:从绯鲤(红色鲤)中曾分离出叶黄素酯(luteinester ),α-及β-皮黄素酯(α-及β-doradexanthinester),虾黄质(astaxan-thin)。
附方:
治负鲠,骨横喉中,六、七日不出:鲤鱼鳞、皮合烧作屑,以水服之。未出更服之,取出为度。(《养生必用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
资源分布: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鲤鱼,体呈纺锤形,侧扁,腹部圆。吻钝。口端位,呈马蹄形。2对。眼小,位于头纵轴的上方。下咽齿3行,内侧的齿臼齿形。鳞大,侧线鳞33-39。鳃耙一般为18-22。背鳍3,15-21,第3硬刺坚强,后缘有锯齿。 臀鳍3,5。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身体背问号 纯黑色,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鳍基部微黑,雄鱼尾鳍和臀鳍橙红色。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将鲤鱼杀死后,洗净,取皮,晾干。
出处:
出自《唐本草

鲤鱼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唐本草》:"主瘾疹。"
化学成分:
主要为蛋白质、脂肪等。此外,尚含叶黄素及一种类似于蝲蛄素的红色色素;从绯鲤(红色鲤)中曾分离出叶黄素酯,α-及β-皮黄素酯,虾黄质。
附方:
治鱼鲠,骨横喉中,六、七日不出:鲤鱼鳞、皮合烧作屑,以水服之。未出更服之,取出为度。(《养生必用方》)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鲤鱼
出处:
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