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参考:湿遏卫气 , 气分湿热 , 热入营分

“登革热” 相关论述

每年农历八、九月,台风来临前,台湾南部都要闹登革热、疫情猖獗,不易扑灭,事实上,这些预防登革热,扑灭埃及斑蚊、白线斑蚊的闹剧,只是卫生有关当局的演戏,如何说呢?
一九八九年,大闹登革热新闻,在台风来临前,有关当局呼吁大众要注意,疫情会随着台风、水患而扩散,但台风过后呢?疫情消失无踪,却又说病毒被台风、大雨冲走了,或又说预防成功了,洋洋得意之余………九一年疫情又来了,越预防越扩大,有关当局焦头烂额,甚至家中有储水生蚊子的就要受罚,弄得南部人心惶惶。南北人口往来频繁,为什么中、北部不蔓延、扩大呢?
事实上,登革热根本就不是埃及斑蚊、白线斑蚊的问题。若是则台中、台北就没有埃及斑蚊、白线斑蚊吗?为什么台北、台中就不闹疫情扩大呢?
今年(1991年)的老天爷跟有关当局开了个玩笑,台风在南部绕来绕去,就是不肯走,待台风走了,登革热预防又奏功收效了。
蚊虫消灭固然有益环境卫生,但喷洒的药物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不自知,我们可以了解登革热是台风来临前,某地气压对某些人产生不适的病变,是天气的病变,并不是埃及斑蚊、白线斑蚊的病变,我们的扑灭登革热闹剧,不知道要演到何年、何月、何日呢?因每年农历八、九月台风来临前的气候,谁能改变它呢?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波及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61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在东南亚、西非、大洋洲、中美、南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流行,约有15亿人口受到威胁。1985年我国广东佛山发生登革热流行,1990年又在海南省和广东大陆沿海地区流行,发病数达40万余人。1995年拉丁美洲地区也发生了流行。
本病一般多见于6~10月。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故又有“断骨热”之称。病人可伴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本病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两种。前者病程1周左右,预后良好,但病人可有较长一段时间感觉乏力。后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多见,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而死亡。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外交往的不断增加,大量国内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国外旅客来华访问和旅游,很可能将这种病由疫区输入。因此,在沿海港口和旅游地区都要警惕发生本病的可能性,尤在夏秋雨季,是伊蚊大量孳生繁殖的季节。此时,人体户外活动与皮肤裸露机会增加,一旦有人输入这种疾病,很易发生登革热的传播。人被伊蚊叮咬后就有可能染上病毒,经过2~8天的潜伏期后而发病。
因此,凡居住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有过疫区旅行史者,病前9天有蚊咬史,时值夏秋季节,突然起病,高热,肌肉关节酸痛,出现皮疹,皮肤有小出血点和淋巴结肿大时,都应警惕发生本病的可能。病人应及早就医检查,以期早日明确诊断,尽快将病人送入有防蚊条件的病室隔离治疗。
预防与控制登革热的对策是采取以消灭传播媒介——伊蚊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包括搞好环境卫生,翻缸倒罐,处理无用积水,清除孑孓孳生地,采用药物喷洒杀灭蚊子。
(巫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