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兜竻花

( Lù Dōu Lè Huā )

别名: 路头死 , 路头花

露兜竻花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利湿。主感冒咳嗽淋浊小便不利热泻疝气对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味:
味甘;性寒
归经:
膀胱肝经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治疝气小便不通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去湿热,止热泻,治淋浊对口疮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essential oil)油中含甲基苯乙基醚(methylpenylethyl ether) ,二戊烯(dipentene)。α-芳樟醇(α-linalool),乙酸苯乙酯(phenyletthylacetate),柠檬醛(citral)及硬脂萜(stearop-tene),苯乙醇,酞酸酯(ester of phthalic acid)等。
附方:
治感冒咳嗽露兜力花一至三钱,或果三至五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生于村旁、路边、山谷、溪边及滨海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露兜树,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常具气生根。叶簇生于枝顶,革质,带状,长约1.5m,宽3-5cm,顶端渐狭成一长尾尖,边缘和背面中脉上有锐刺。雄花序由数个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无总花梗;佛焰长披针形,近白色,长12-26cm,宽1.5-4cm,先端尾尖;雄花芳香,雄蕊常为10余枚,多可达25枚,着生于长达9mm的花丝束上,呈总状排列;雌花序头门面,单生于枝顶,圆球形;佛焰多数,乳白色,长15-30cm,宽1.4-2.5cm,边缘具疏密相间的细锯齿;心皮5-12枚合为1束,中下部联合,上部分离,5-12室,每室有1粒胚珠。聚花果大,向下悬垂,由40-80个核果束组成,幼果绿色,成熟时橘红色。花期8月,果期9-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danus tectorius soland.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
出处:
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露兜竻花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①《陆川本草》:"治疝气小便不通。"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去湿热,止热泻,治淋浊对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外用:研末调敷。
性味:
《南宁市药物志》:"甘,寒。"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油中含甲基苯乙基醚65.97%,二戊烯8.31%,d-芳樟醇18.71%,乙酸苯乙酯3.48%,柠檬醛1.82%及硬脂萜,苯乙醇,酞酸酯等。
附方:
治感冒咳嗽露兜竻花一至三钱,或果三至五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来源:
为霹兜树科植物露兜。夏季采收,晒干。
出处:
《南宁市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