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 kesou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咳嗽是指从肺经喉发出"咳、咳"有声的症状。
病机:
多因六淫外邪袭肺。有害气体刺激、痰饮停肺、气亏虚等而致肺失清肃宣降,肺气上逆所致。除肺咳咳嗽为主症外,几乎所有肺系疾病均可见到咳嗽,它脏疾病亦可影响到肺而伴见咳嗽
诊断:
1.咳嗽为突出表现,而检查未发现特异性病理改变,或仅肺部有呼吸音增粗、散在干湿罗音,x线仅见肺纹理增粗者,一般为肺咳。新起病程短者,为暴咳;时日已久,或反复发作者,为久咳
2.除肺咳以外,临床以咳嗽为主症的病变,尚有肺热病、哮病,肺痿肺胀、肺络张、肺痨肺癌百日咳尘肺、肺衰、肺厥、肺水悬饮气胸肺虫病等。应根据咳嗽的伴随症状,以及检查的不同,而作出鉴别,如:
(1)哮鸣有声,喘甚于咳者,为哮病。
(2)伴骤起发热、烦渴者,多见于肺热病;伴胸痛,咯腥臭脓血痰者,可为肺痈
(3)咳久而咯痰,气喘胸中胀闷者,常见于肺胀,亦可见于尘肺等病。
(4)伴咯吐大量粘痰或脓痰,或间断咳血者,可能为肺络张。
(5)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者,一般为肺痿
(6)伴低热、盗汗,或咯血者,多为肺痨
(7)百日咳咳嗽呈阵发连声,且咳后有鸡鸣样回声为特点。
(8)年龄较大而咳嗽咯血,逐渐加重,体质迅速恶化者,应考虑肺癌之可能。
(9)咳嗽,呼吸困难,面青唇紫者,可为肺心病肺水、肺衰、肺厥等病。
(10)悬饮胸胁饱满、胸痛为主症,咳嗽为次要表现。
(11)妇女妊娠期间出现咳嗽经久难愈者,为子嗽
3.咽喉长期于痒不适,可引发咳嗽,称为喉咳咽喉其他病变如喉暗喉痨、喉部息肉肿瘤鼻渊等,亦可导致咳嗽,应作五官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一般应作胸部x线检查,常可发现肺部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5.必要时可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过敏原及有关血清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引起咳嗽的病因。
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束肺证:恶寒发热轻,咳嗽声重,胸闷,气喘,咯痰稀白,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合金佛草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不爽,气喘,痰黄,口渴,咽痛喉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贝母矮地茶等。
3.风痰恋肺证:咳嗽,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寒头痛、胸闷,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疏风化痰宣肺止咳。止嗽散陈皮半夏等。
4.燥邪犯肺证: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少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涩。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5.痰热壅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而黄稠,咯吐不爽,或痰气腥臭,或吐脓血痰,胸闷胸胀,面赤发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清金化痰丸加减。
6.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易咯。质粘稠、色白或灰,晨起或食后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或滑。燥湿化痰宣肺止咳。苍白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7.寒饮停肺证:咳嗽,胸闷,气喘,或有哮鸣音,痰稀白或为涎沫,恶寒,头身痛,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或弦滑。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小青龙汤加减。
8.肝火犯肺证: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赤,咯痰难出、量少色黄质粘,胸胁胀痛,咳时掣痛口干苦,急躁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泻肺止咳。黛蛤散泻白散加减。
9.肺气虚证:咳嗽日久,咳声低微,少气喘息,痰多稀薄,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语音低微,纳差,恶风自汗,舌淡,脉弱。补气益肺止咳。补肺汤加减。
10.肺阴虚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而粘难咯,或痰中挟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润肺止咳。二冬二母汤加百合、生地、沙参等。
二、对症处理:
1.单方验方
(1)萝卜汁、梨汁,姜汁各1匙,加蜜半盏,调服,1次/日。
(2)乌梅8个、红枣2个、杏仁7个,共捣烂后用黄酒20m1,加水适量煎服,2次/日。
(3)紫苑15g、百部6g,研为细未,每服0.3~0.6g,2~3次/日。
(4)白蜜(微炼)100g、川贝(研未)50g,调匀,分10次服,3次/日。
(5)川贝母10g、茶叶3g、冰糖15g,共为细未,开水冲服,1剂/日。
(6)苏叶10g、批把叶10g、杏仁10g,水煎服。
(7)桑叶10g、银花20g、黄芩10g,水煎服。
(8)川贝母3g、梨2个,冰糖适量,水煎服
常用止咳中药:桔梗半夏紫苑贝母,批粑叶、杏仁马兜铃、批把叶、罂粟壳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中药:
对症处理:橘红丸、宣通理肺丸、痰咳净、虎耳草素片、咳特灵、康尔止咳剂、麻杏止咳糖浆、川贝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罗汉果止咳冲剂、批把止咳冲剂、蜜炼川贝批把膏。克咳胶囊等。
针灸:
对症处理:主穴为肺俞天突定喘合谷列缺等,配穴丰隆、膏盲、内关膻中。每次选主穴1~2个,备穴2~3个,一般平补平泻,必要时可配用灸法

“咳嗽” 相关论述

咳嗽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样声响,常伴咯痰勺特征的一种症状,古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之分,实际难以截然划分。咳嗽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咳嗽日久,也能耗损气津,损害机体,剧咳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咳嗽的发作有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临证时应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和痰的色、质、量、气味咳嗽有下列临床表现。
急性咳嗽,伴寒热症状者,多为外感所致,有风寒风热、燥邪等病因。
慢性咳嗽,伴喘促心悸胁痛等症状者,多为内伤所致,由肺或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
昼咳甚: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多为外感咳嗽
晨咳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夜咳甚:黄昏或夜间咳嗽加剧,单声咳者,多为阴虚咳嗽;若咳嗽伴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痰,心悸气喘者,多为水饮凌心射肺所致。
咳声响亮,为实证咳嗽;咳声低怯,为虚证咳嗽;咳声重浊,为风寒痰浊咳嗽
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气虚
干咳少痰,多属燥热阴虚;咳而痰多,多属痰湿或虚寒。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肺痈

咳嗽是指外感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发生。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方剂。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本节是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咳嗽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千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咳嗽的病位,主脏在肺,无论外感六淫内伤所生的病邪,皆侵及于肺而致咳嗽,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说:“肺为五脏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清气,受不得脏腑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但是其他脏腑所致咳嗽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肺主气咳嗽的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津为痰。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久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久病咳嗽,甚者延及于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表现为寒痰咳嗽。肺脏自病,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由于感邪的性质、影响的脏腑、痰的寒热、火的虚实等方面的差别,咳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咳嗽的病程,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的时间,有白日咳嗽甚于夜间者,有早晨、睡前咳嗽较甚者,有午后、黄昏、夜间咳嗽较甚者。咳嗽的节律,有时作咳嗽者,有时时咳嗽者,有咳逆阵作、连声不断者。咳嗽的性质,有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咳嗽的声音,有咳声洪亮有力者,有咳声低怯者,有咳声重浊者,有咳声嘶哑者。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痰色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铁锈色、粉红色等。痰的质地有稀薄、粘稠等。有痰量少甚至干咳者,有痰量多者。痰有无明显气味者,也有痰带腥臭者。
【诊断】
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1.哮病、喘病哮病和喘病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咯血为主要症状,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一般咳嗽病证不具有这些特点,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pt;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壳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表热甚者,加银花荆芥防风疏风清热;咽喉疼痛,声音嘎哑,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风热伤络,见鼻衄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清热生津;夏令暑湿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表证较重者,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两方合用,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临床应用时,尚可加桔梗杏仁枳壳以宣降肺气;胸闷脘痞者,可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痰热郁
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知母山栀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通腑化痰;痰热伤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黄芩泻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津。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者加葶苈子瓜蒌枳壳利气降逆;咳引胁痛者,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热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润肺以止咳;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扁豆补土生金。若久热久咳,可用桑白皮桑叶,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者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蒌竹茹黄芩清热化痰;若痰中带血,加山栀丹皮白茅根白及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低热,潮热骨蒸,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等以敛汗。
【转归预后】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久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阴虚肺燥咳嗽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深,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多能治愈。咳嗽病证若治疗失当,无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转归总是由实转虚,虚实兼夹,由肺脏而及脾、肾,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而病情缠绵难愈,甚至演变成为肺胀
【预防与调摄】
咳嗽的预防,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时治疗。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咳嗽时要注意观察痰的变化,咳痰不爽时,可轻拍其背以促其痰液咳出,饮食上慎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碍脾助湿生痰,若属燥、热、阴虚咳嗽者,忌食辛辣动火食品,各类咳嗽都应戒烟,避免接触烟尘刺激。
【结语】
咳嗽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外感六淫肺气壅遏不宣;内伤咳嗽或由肺脏自病,肺气虚、肺阴虚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或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痰火犯肺。无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共同病机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但外感咳嗽属实,内伤咳嗽虚实兼见。所以,外感咳嗽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即祛风寒、散风热、除风燥以宣降肺气内伤咳嗽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分清邪实与正虚的主次,酌用祛痰、清火、清肝、健脾、补肺、益肾等治法,以使肺能主气,宣降有权。要注意外感咳嗽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内伤咳嗽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正确的调护,如预防感冒、戒烟等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有重要意义。
【文献摘要】
活法机要咳嗽》:“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医学三字绎·咳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医学入门·咳嗽》:“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补气血虚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医门法律·咳嗽》:“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现代研究】
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
赵氏认为大凡咳嗽声重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宣咳嗽低微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足暴咳音嗄的多是肺实,久咳音嘶的多是肺虚。治疗外感咳嗽力求因势利导,调肺气,祛外邪,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01)。晁氏认为外感咳嗽,为外邪在肺,多以肺实、肺气失宣为主为先,肺失肃降为辅为后。因此,外感咳嗽初期的治疗,主张宣降结合,以宣为主,重视宣散。“宣”者宣发、宣解、宣透;“降”者降逆、降气,即宣发在表在肺之邪,降其上逆之气。宣发常用麻黄桔梗白前等;降气常用苏子紫菀前胡冬花杏仁枇杷叶等ij匕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60)。
王氏以化瘀通肺熄风解痉为主,化痰止咳为辅,用毛冬青丹参桃仁地龙虎杖钩藤白僵蚕百部葶苈子桔梗为基本方,治疗痉咳(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抗生素及一般止咳药疗效不满意)38例,全部治愈,咳嗽及体征消失[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21l
刘氏以金鱼止嗽汤(金银花生石膏、鱼腥草桑叶、生黄芩、炙麻黄桔梗薄荷杏仁川贝、生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支气管炎96例,结果:痊愈82例占85,4%,好转11例占11.45%,无效3例占3.14%,总有效率96.86%[四川中医1996;14(5):26l朱氏以清肺饮板蓝根贯众鱼腥草矮地茶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痰热咳嗽321例,结果:临床控制105例,显效100例,好转83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89.76%。咳嗽有效率为87.5%,咯痰有效率为87.8%,气喘有效率为78.0%[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67j。
任氏以补肺阿胶汤阿胶甘草马兜铃牛蒡子杏仁)加减,治疗燥咳34例。结果:痊愈27例,好转5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函授1991;(6):25)。
·内伤咳嗽的临床研究
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多见。
王氏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是分期论治。发作期:治宜宣透肺邪,蠲饮化痰,药用僵蚕蝉衣荆芥百部紫菀半夏陈皮白前、生甘草等,随症加减;缓解期:治宜扶正固本、清透余邪,药用南沙参北沙参炙甘草当归丹参白术白芍僵蚕百部白前等,随症加减治疗156例,结果:临床控制37例,显效53例,好转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7.2%。其中69例3年远期疗效结果:治愈12例,显效28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9%[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9):18)。
李氏以久嗽一服饮紫菀款冬花杏仁半夏紫苏叶阿胶乌梅谷芽百部甘草生姜)为基本方,治疗喉源性咳嗽138例,并与西药先锋霉素Ⅵ胶囊、抗病毒口服.液、咳特灵片治疗对照72例。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89例(64.5%),好转3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2%;西药对照组治愈14例(19.4%),好转23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51.4%,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杂志1998;39(2):82)信沈氏自拟祛风清降汤(防风蝉衣苍耳子夏枯草丹皮、生山栀沉香、生赭石元参、生地、麦冬)治疗喉源性咳嗽112例,结果:临床治愈32例(28.6%),显效58例(51.8%),好转16例(14.3%),无效6例(8.3%)[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13)。王氏以加味止嗽散桔梗、炙麻黄白前前胡荆芥陈皮杏仁、炙紫菀、蒸百部木蝴蝶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顽固性干咳240例,结果:痊愈229例(95.4%),无效11例[河南中医1995;15(6):357)。
张氏自拟温阳抗寒合剂治疗顽固性咳嗽17例,本组患者均有多种抗原过敏,以尘螨及夏秋花粉为主,本品以附子黄芩桃仁、炙麻黄细辛虎耳草蜈蚣全蝎,制成合剂,治疗期间不用抗生素、抗过敏制剂、镇咳化痰药。治疗1个月,结果:治愈8例,临控、好转各4例,无效l例。sige、iga、igc;igm均显著下降,肺活量、第一秒钟用力肺活量均显著提高(p<0.001或0,01)[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9):20)。张氏以柴胡二陈汤柴胡黄芩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壳桔梗紫菀款冬花党参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0例,结果:临床痊愈65例,好转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121。
隋氏以古方柴前梅连散柴胡前胡乌梅薤白杏仁南沙参甘草胡黄连风寒麻黄、嫩白薇)加减,治疗伤风不醒之风劳咳嗽120例,病程最短者11天,最长者2个月,平均31.6天。结果120例全部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97;19(3):29)。曾氏以消咳方,药用防风荆芥僵蚕桔梗杏仁白前紫菀百部款冬花茯苓橘红甘草,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病程20天-半年)咳嗽86例。结果:治疗1个疗程咳嗽完全消失者20例,好转45例;治疗2个疗程咳嗽完全消失者68例,好转45例;治疗3个疗程后,除7例尚有少许咳嗽外,其余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98;(3):126)信邱氏以自拟速效久嗽散(旋覆花、姜炙旱半夏荆芥薄荷牛蒡子麻黄桔梗前胡、生白芍、生甘草、干姜)治疗外感久咳600例,临床治愈582例占97%,显效18例占3%,总有效率100%[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66l陈氏以疏肝化瘀法(柴胡白芍枳壳丹参地龙枇杷叶杏仁桔梗百部、炙紫菀炙甘草)治疗外感久咳76例,痊愈50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4%[江苏中医1998;(3):41]。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
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外感咳嗽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若小jl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若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4.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二、鉴别诊断
临床顿咳作鉴别。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多为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并吐出痰涎,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咳嗽辨证,主要区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往往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常呈由实转虚的证候变化。
二、治疗原则
本病证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燥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三、分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肺主卫表,司开合,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外袭,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为邪在表之象。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常用药:金沸草顺气止咳,前胡荆芥解散风寒细辛温经发散,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痰。
寒邪较重,加炙麻黄辛温宣肺;咳甚加杏仁桔梗枇杷叶止咳下气;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气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开窍于鼻,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肺主皮毛风热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熏于咽,则咽痛舌苔薄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黄芩清肺;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涤痰止咳。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外感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难咯;气火上升,里热熏蒸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是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宁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黄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
痰多色黄,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栀子黄连竹叶清心除烦。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
分析:痰湿中阻,肺失宣降。脾胃滋生痰湿,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痰湿中阻,气机失畅,则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半夏利气化痰茯苓甘草调脾化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
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甚加杏仁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止咳;胸闷呕吐陈皮枳壳理气宽胸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阴虚则内热,故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阴液受伤,无以上承,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肺火、养肺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阿胶清肺止咳;阴虚发热地骨皮白薇生地黄石斛养阴清热
4.气虚咳嗽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分析:肺气不足,余邪未解。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咳嗽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见喜温畏寒多汗;肺虚及脾,水湿不能运化,故痰白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补气益胃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养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汗出形寒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纳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导滞。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蛇胆川贝液每服loml,1日2-3次。用于风热咳嗽、痰热咳嗽
2.急支糖浆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风热咳嗽
3.橘红痰咳液每服loml,1日2—3次。用于痰湿咳嗽
4.半夏露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痰湿咳嗽
二、单方验方
1.紫苏陈皮各log,白萝d\汁12g。加水120ml,煎成60ml,加红糖log,趁热温服。用于风寒咳嗽
2.枇杷叶桑白皮各log,桔梗白前各6so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3.鱼腥草60g,杏仁log,桔梗12g。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4.川贝母6g,雪梨1个,冰糖15g。蒸服。用于阴虚咳嗽
三、药物外治
丁香肉桂各3g,共为末。温水调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气虚咳嗽
四、针灸疗法
体针取穴:①天突曲池内关丰隆。②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日取1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用于气虚咳嗽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特别秋冬季节,注意胸、背、腹部保暖,以防外感
二、护理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等刺激。咳嗽期间,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避免腥、辣、油腻之品。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咳嗽》:“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咳嗽门》:“要知治嗽大法,依时认症扶持,春天外感症无疑,夏是炎上火气,秋则肺伤湿热,冬为风冷相随,相时而动作良医,对症依方用剂。……大抵实者当下,虚则补药为宜,寒者温散药中推,热症清凉为贵。风则尤当发散,停痰消逐宜施,初间止涩莫投之,总要化痰顺气。”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脏腑各受其邪而与之,要终不离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
[现代研究]
杨景山,王世录.宣肺止咳汤治疗小儿外感咳嗽250例.新中医1997;29,(6):45
自拟宣肺止咳汤(荆芥前胡百部蝉蜕桔梗各4g,僵蚕5g,板蓝根12g,苦杏仁陈皮甘草各3g)治疗小儿外感咳嗽250例,服药1—3剂痊愈%例,4—5剂痊愈115例,6-7剂痊愈39例。
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腠理疏松,又因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风为六淫之首,又多夹其他外邪侵入肺卫,肺失宣降而发生咳嗽。故以疏风散邪,宣肺止咳为原则。宣肺止咳汤全方药性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经加减可通治各型外感咳嗽
陈百炎.僵冬蒡草汤治疗小儿咳嗽142例.新中医1998;30(10):47
自拟僵冬蒡草汤(僵蚕款冬花牛蒡子各10s,甘草5g),风寒麻黄生姜风热金银花连翘,痰热加川贝母天竺黄,痰湿加半夏茯苓陈皮,体虚加黄芪沙参,水煎服,2日1剂,每次用量随年龄而定。治疗小儿咳嗽142例,治愈114例,好转盟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8%。方中僵蚕牛蒡子疏风解毒、利咽化痰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甘草补脾和中。全方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药性气轻味薄,祛邪而不伤正,勿过温发汗,忌苦寒伤胃。治疗期间尚须调节饮食。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风寒乘外从虚入,肺主皮毛先受邪,
气逆上冲成咳嗽,绵延转变入他家。
按钱氏论咳症云:八九月间,肺气大旺,其病乃实,以葶苈丸下之;十一二月间咳者,乃伤风寒咳嗽也,或以麻黄,或以甘桔汤;五、七月间,身热痰甚吐乳者,以褊银丸下之,有吐青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虚者,阿胶散补之。后人信之,得治咳大法不过如此。愚窃有疑焉。仲阳先生着论立方,仲景之下,一人而已。仲景之治伤寒,在表则汗之,在里则下之,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和解之。小儿咳嗽,皆自风寒得之,岂无在表里之可发散者乎。八、九月间咳嗽者,岂专可下之乎。观其下药,非牵牛巴豆,则铅绿、轻粉也。如此峻利之剂,幼小娇弱者,岂能胜之乎。欲治其肺,先损其胃,岂有不误入者乎。是书也,皆出于阎孝忠之笔,恐非先生法也,或曰有之,吾亦不敢用矣。今采诸贤之论,分三法于下。初得之,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内经》曰: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也。乍暖脱衣,风邪从背肺俞穴而入,面赤唇红,气粗发热,咳来痰鸣。或因汗出未干,遽战冷水者,眼胞微浮,额汗痰鸣,如此数者,当以鼻中辨之。因乎风者,则鼻流清涕,有汗,宜参苏饮主之。因于寒考,则气塞气促,声浊无汗,以麻黄汤主之。
参苏饮治:四时冒风寒头痛发热咳嗽痰壅。
人参茯苓枳壳半夏前胡桔梗苏叶葛根陈皮等分甘草,减半。
[口父]咀,葱姜引,温服,取微汗。
加味麻黄汤治肺感风寒,痰涎咳嗽
麻黄苏叶桑白皮、蜜炙,等分甘草,减半。
茯苓陈皮,名华盖散,其功同。[口父]咀以煎服,得汗咳止。
身热而渴者,加知母石膏
百部丸小儿未一岁,不能服汤药者,以此代之。
百部麻黄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
以水略煮,又各取末,和匀,蜜丸,皂角子大,温水化二、三丸。
此以上初治之法。

咳嗽发热后不止,或有未发散,看其兼症,以法治之。
咳嗽气上逆,顺嗽有痰者,此肺咳也,宜清肺饮主之。喘甚者,葶苈丸下之。方见肺脾脏。
清肺饮肺气上逆咳嗽
前胡、去芦、柴胡荆芥桑白皮、蜜炒,炙甘草枳壳,各三分。知母贝母薄荷茯苓桔梗紫苏阿胶(炒)、杏仁(去皮,另研)、天冬,各五分。
散,用乌梅同煎,去渣服。

咳,喉中介介有声,面赤发热心烦,或咽喉痛,声哑,此肺病兼见心症也,以清宁散咽喉痛,宜清心汤加桔便。方见诸热。心闷惊悸者,以钱氏安神丸主之。方见心脏。
清宁散治咳嗽心肺有热者,宜小便利出之。
桑白皮(炒),葶苈(炒),赤茯苓车前子栀子仁,等分甘草(炒)减半。
细末,每服半钱,姜枣煎服。

咳嗽面黄,痰涎壅塞,或吐痰,或吐乳食者,食少喜卧,此肺病见脾症也。大抵咳嗽属肺脾者多,肺主气,脾主痰也。
橘皮汤治咳嗽痰甚,呕吐者。
半夏(洗),五钱。茯苓陈皮,各三钱。细辛人参旋覆花,一钱。青皮桔梗枳壳炙甘草,各二钱。
为散,入生姜,水煎服。
玉液丸:化痰涎,止咳嗽,此家传治小儿咳嗽者。
寒水石炼(研,取末),二两半。夏泡七次(研),七钱半。枯矾,三钱。
为极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飞罗面糊丸,黍米大,淡姜汤下。

咳嗽痰涎壅塞,搐咳不转,瞪目直视,此肺病兼肝症也,不治则发搐,宜豁痰丸主之。转者,琥珀抱龙丸主之。方见家传三法
豁痰丸咳嗽痰涎壅塞通用。
南星,三钱。半夏,二钱,二味切片,用浓皂角,水浸一宿,取出焙干为末。白附子五灵脂白僵蚕(炒),细辛,枯白矾,各一钱。全蝎,三分半。
为末,皂角浓汁,煮面糊丸,黍米大,姜汤下。

咳嗽久不止,吐痰涎水,此肺病兼肾症也,宜大阿胶丸主之。
大阿胶丸
阿胶(炒熟),地黄白茯苓五味子山药,各一两。贝母百部柏子仁破故纸,桂心,杜仲姜汁(炒),麦冬(焙干,末),各半两。人参沉香,各二钱。
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紫苏汤下。

咳嗽有热者,宜东垣凉膈散加泻白散主之。大小便不利者,加大黄、风化硝咳嗽气盛者,宜加减苏子降气汤
加减苏子降气汤
苏子半夏曲炙甘草前胡陈皮厚朴(姜汁炒),肉桂(去皮),大腹皮桑白皮,各等分
煎服,兼治面浮肿

咳嗽痰甚者,轻者,玉液丸;壅塞者,沉香化痰丸①。
沉香化痰丸
青礞石(硝煅金色),枯白矾猪牙皂,炙南星(泡),半夏(洗),白茯苓陈皮,各三钱。枳壳(炒),黄芩,各一钱半。沉香,五分。
共细末,姜汁煮神曲糊为丸,黍米大,薄荷汤下。

咳嗽声不止,口鼻出血。此气逆血亦逆也。只宜止咳为主,加味②人参款花膏主之。
人参五味子,大冬,麦冬款冬花贝母桑白皮(炒),阿胶(炒),各一钱。黄芩黄连炙甘草,枯梗,当归,各一钱半。
炼蜜丸,圆眼大③,每服一丸,陈皮汤化下。以上中治之法也。
沉香化痰丸:原作“沉香丸化痰”。据忠信堂本改。
②加字下原脱“味”,据忠信堂本补。
圆眼大:忠信堂本作“如龙眼大”。

调理之后,其咳不止,此肺虚也,只以补肺为主。钱氏阿胶散。方见肺脏。
然补肺不补脾,非其治也。虚则补其母,脾为肺之母也。况病久者,胃气亦虚,尤宜补其胃气也,用人参五味子丸主之。
人参五味子丸
人参五味子桔梗白术白茯苓
炙甘草熟地黄当归,各五钱。地骨皮前胡桑白皮枳壳、炒,黄芪、炒。陈皮、去白,柴胡,各三钱。
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或三丸,姜枣汤化下。

久咳不已经验方,名提金散。此劫剂也。用:
罂粟壳(水润去其筋膜,晒干),二两。乌梅(择肥者,水洗,去烟①,取肉,焙干),七钱。甘草陈皮(去白),各七钱。苏州薄荷叶,二两。
蜜丸,圆眼大②,卧时令噙化一丸,妙。

以上为末治之法也。
久咳防百晬中,痰涎作搐类多凶,
胸高其状如龟壳咳血无忧只伯浓③。
①去烟:忠信堂本作“去核”。
圆眼大:忠信堂本作“如龙眼大”。
③浓:忠信堂本作“脓”。

小儿百日内有痰嗽者,谓之百晬嗽,或因出胎之时,暴受风寒,或因浴儿之时,为风所袭,或因解换褓裳,或出怀喂乳,皆风邪之自外入者也。因乳脉涌出,吞咽不及而错喉者;或因啼哭未定,以乳哺之,气逆呛出者,此病之从内出者也。皆能为咳。如前汗下调理之剂难其服之,盖胃气方生,恐药伤也,故曰小儿百晬咳难治。
如上百晬咳者,一岁及三岁者加以痰涎壅塞、逆气冲并、以致发惊搐者,多不可治。盖小儿无知,痰在咽中,不会吐吞,往来自任放也。将作搐者,急进朱砂膏,以降去之,搐止者吉,频搐者凶。故头摇者、带上视者、闭目呻吟者、手足摆舞者、肩息胸突者、喉中痰鸣者、口噤不乳者、喘不休者、手足冷者、咬牙者,皆死也。
久咳不止,胸高骨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也。
天冬(去心,焙杏仁去皮尖,微炒),百合(水洗),木通桑白皮(炒),葶苈(隔纸炒),石膏等分
蜜丸,芡实大,服一丸,紫苏汤下。

嗽者吉,如龟胸已成,乃终身之痼疾也。
久嗽不止,咯唾血者,如前治之,唾脓血腥臭者,此肺痈也,多死。欲治此者,无如桔梗汤
桔梗当归贝母,瓜萎汉,防已甘草(节),杏仁(炒),百合枳壳(炒),薏苡仁黄芪桑白皮(炒),加玄参等分生姜煎,频服。
有热,口干燥,加黄芩;大便秘,加大黄;小使赤少,加木通。

咳嗽是一个症状,中医认为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影响于肺而引起咳嗽。前人区分有声无痰叫“咳”,因痰作咳叫“嗽”。临床上习惯把有痰而有声的咳,统称“咳嗽”。无痰的咳则叫“咳呛”或“干咳”。但不离外感内伤两大类,一般按风寒风热、燥火、痰湿、劳伤施治。

咳嗽一证,有从外而入者,有从内而出者。从外而入者,风寒暑燥火之邪干之也。六客各有节令不同,须知。客邪自外而入,[眉批]客邪者。每年六步客气之邪也。闭其太阳外出之气机气机不畅,逆于胸膈。胸中乃肺地面,气欲出而不出,咳嗽斯作矣。定有发热、头疼、身痛一段。风邪干者,兼自汗恶风;寒邪干者,兼无汗恶寒;暑邪干者,兼口渴饮冷,人困无力;湿邪干者,兼四肢沉重,周身觉冷而酸疼,不甚发热;燥邪干者,兼吐痰胶粘,喜饮清凉;火邪干者,心烦脉洪,小便短赤饮冷。从内而出者,皆是阳虚阴盛之候。阴虚也有,十中仅见一二。因阳虚者,定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淡白色,而喜热饮,食少心烦,身无发热痛苦。即有烧热,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终日发热无已时也。因心肺之阳不宣,不能化其本经阴邪,逆于胸而作者,其人无外感可征。
凡事不能用心劳力,稍用心力一分,心便潮热,自汗出,咳嗽更甚,多吐白泡清痰。近市医家,每称为陈寒入肺,其实不知心肺阳衰,而内寒自(自原本作“白”,据文义改。)生也。[眉批]辩证的小注辩理确,小注补法清。因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而作者,其人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多吐清冷痰诞,喜食辛辣椒姜热物。因肝胆之阳不足,不能收束其水,挟龙雷阴气,而水泛于上,直干清道而作者,其人腰胁胀痛,足膝时冷,两颧时赤,夜间痰水更甚,咽干不渴。若渴饮冷,便是阴虚火旺凡此内外两法,不得紊乱。审是从外而入之风邪干者,去其风而咳嗽自己,如桂枝汤,祛风散是也。寒邪干者,散其寒而咳嗽自己,如麻黄汤小青龙汤是也。暑邪干者,清其暑而咳嗽自己,如益元散、清暑汤是也。湿邪干者,渗其湿而咳嗽自己,如二陈汤、桂苓术甘汤是也。燥邪干者,润其燥而咳嗽自己,如甘桔汤麦冬饮之类是也。火邪干者,散其火,清其火,而咳嗽自己,如导赤散、葛根苓连汤之类是也。审是从内之心肺阳衰者,扶其阳而咳嗽自止,如姜桂茯半汤、温肺饮之类是也。审是脾胃阳衰者,舒其脾胃而咳嗽自止,如半夏生姜汤、香砂六君汤、甘草干姜汤之类是也。审是肝肾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肾而咳嗽自己,如真武汤滋肾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果见阴虚而致者,其人水少火多,饮食易消,精神言语声音必壮,心性多躁暴,肌肤多干粗,吐痰胶粘,喜清凉,脉必细数,恶辛辣热物,方是的候,如鸡子黄连汤、六味地黄之类,皆可服也。尚有一等,久病无神,皮肉如火炙而无润泽,喜热恶冷,此尤属真气衰极,不能薰腾津液而灌溉肌肤,十有九死。更有一等,阳虚阴盛已极,元阳将脱之咳嗽气喘痰鸣,六脉浮空,或劲如石,唇青爪甲黑,周身大热,自汗,乃脱绝危候,急宜大剂回阳饮治之,十中可救二三。余曾经验多人,但逢此候,务先在药单上拟明。以免庸俗借姜附为口舌。
余又得一奇法。[眉批]非法之奇,乃人之愚者多也,故又借一奇字。以醒人眼目。一人病患咳嗽,发呕欲吐,头眩腹胀小便不利
余意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剂便通,而诸证立失。由是观之,医贵明理,不可固执,真不谬矣。查目下市习,于咳嗽一证,每每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所用药品,无非杏仁贝母冬花紫菀百合桑皮、化红、苏子白芥南星薄荷半夏,与夫参苏饮、苏沉九宝、滋阴六味,一味杂投,以为止咳化痰,每每酿成劳证,此岂药之咎哉。由其不知内外各有攸分,阴阳各有实据,药性各有专主,何其相沿不察,贻害无穷也。予故辩而正之。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过服清凉发散之人,忽然咳嗽异常,无时休息,阴象全具。此是阴邪上干清道,元阳有从肺脱之势(势原本作“热”,据文义改。),急宜回阳祛,阳旺阴消,咳嗽自止。切不可仍照滋阴与通套治咳嗽之上方治之。若畏而不回阳,是自寻其意也。

咳嗽、咳痰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患者咽部干燥,有瘙痒感及不适感,并由此刺激发出阵阵咳声。自己对着镜子张开嘴可发现咽后壁粘膜表面粗糙,有许多扩张的小血管,严重时会有透明的小白泡,应怀疑为慢性咽炎,尤以单纯性为多见。如果患者干咳,但伴有声音嘶哑,感到喉部发痒,火辣辣疼痛如针刺,应怀疑为慢性喉炎
如是中年以上的患者,经常咳嗽,咯出或多或少的粘液痰,在清晨醒后加剧,每于冬春季发作,夏季减轻或缓解,严重的或时间较长的患新发现胸廓增宽,应怀疑为慢性支气管炎
如果咳嗽反复发作,喘气时喉间如拉锯,同时病人感觉到胸闷,呼吸困难,每于深秋、冬季及初春寒冷季节或气温突变时发作,或接触某种过敏物质诱发,应怀疑为支气管哮喘
如病人咳声低微,咳痰带血或咯血,感到浑身无力,饭量减少,身体日渐消瘦,午后或夜间体温增高,睡觉时出汗增多,时有心慌,同时伴有两颧部发红,应怀疑为肺结核病
咳嗽、咳痰不仅见于上述疾病中,还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出现。不论是何种原因的咳嗽、咳痰,都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以免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智某,女,32岁,六家庄人,1986年5月5日初诊。外感咳嗽一周,夜问较甚,痰清稀有白沫,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寒,胃纳不振,恶心欲吐,二便正常,口苦,咽微痛,不思饮,不思冷。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弦缓。
脉症分析:发热、汗出、微恶风寒,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口苦脉弦,乃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由是观之,病属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也。然其咽喉疼痛,又时在五月,桂枝辛温,宜与不宜?察其不思饮,不思冷,苔白不黄,知热象不盛,故不属忌也。遂拟柴胡桂枝汤加味治之:
柴胡15g 黄芩10g半夏15g 党参10g 桂枝10g 白芍10g 杏仁10g 桔梗10g 生姜10片红枣6枚炙草6g 二剂
仅进一剂,咳嗽即止,二剂后胃纳醒,呕恶止,诸症尽失。

郭某,男,33岁,忻县陶瓷厂工人。发热五日,伴胸痛咳嗽短气。血沉48mm/h。x线示:胸水至第四肋。
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住院后用消炎、抗结核、激素等治疗半月。效果不显,要求会诊。患者发热恶寒已罢,惟仍咳嗽胸痛,痰多清稀,倚息不得卧,纳呆神疲,大便二日一行,小便正常,舌淡红少苔,脉弦滑数。
观其脉症,病属悬饮。今表邪已解,且体壮脉实,当宜峻剂逐之。十枣汤、控涎丹俱为逐饮猛将,而非和平使者。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拟:
控涎丹4.5g ,红枣10枚,去核煎汤,晨空腹送服。
二诊:药后呕吐痰涎甚多,并泄泻水样便四次,胁痛咳嗽减轻,痰仍多,呈白沫状,胃纳增加,口苦,舌淡红少苔,脉弦滑。饮邪已衰其半,拟小柴胡汤和解化饮:
柴胡15g 黄芩9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干姜6g 细辛6g 五味子6g 三剂
三诊:胸痛咳喘减轻,痰由稀变稠,口渴思冷,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作x线检查,胸水消失。此饮邪已净,证从阳化。仍拟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 花粉15g 苏子15g 党参10g 甘草6g 石膏30g 二剂
按: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若体壮脉实,且无表证,峻剂攻逐应为首选。衰其半后,据阴阳之消长,寒热之变化。予以调理。本案下后,师“温药和之”之教,用干姜细辛温化,后口渴思饮,证从阳化,改用清热生津法,诸症始得消失。可见药随证变,如影随形,始可奏效。若拘囿成规,岂非舟剑之愚?

病源此由邪热客于肺也,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嗽。(出第八卷中)
短剧射干汤主春冬伤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气息喉鸣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干(二两) 半夏(五两洗)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 干姜(二两炮) 甘草(二两炙)黄(二两去节) 独活(二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汤,汗后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黄二两,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热伏于内宜生姜四两代干姜,除茱萸,用枳实二两炙。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生葱。(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下气橘皮汤,疗春冬伤寒秋夏冷湿咳嗽喉中鸣声上气不得下,头痛方。
橘皮紫菀麻黄(去节) 杏仁(去双仁尖皮) 当归桂枝甘草(炙) 黄芩(各三分)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重合之。忌海藻菘菜生葱。(出第三卷中)延年伤寒骨节头痛眼睛疼咳嗽知母汤方
知母(二两) 贝母(三两) 干葛(三两) 芍药(三两) 石膏(四两碎裹) 黄芩(三两)杏仁(一两去皮尖及双仁栀子仁(三两擘)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为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蒜面七日。(出第九卷中)

《病源》热邪气客于肺,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上气而咳也。(出第九卷中)
《广济》疗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胡汤方。
前胡升麻(各八分) 贝母紫菀(各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绵裹) 麦门冬(八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 竹叶(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腻、猪、鱼等。
又疗天行肺热咳嗽,喉有地黄汤方
生地黄(切一升) 升麻玄参芍药柴胡麦门冬(去心各八分) 贝母(六分) 竹叶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蜜,再上火煎三沸,含咽其汁勿停,中间不妨食,不利。忌芜荑、热面、猪犬肉、油腻。
又疗天行后,乍寒乍热,昏昏不省觉,胁下痛百节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干生疮。柴胡汤方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药(六分) 黄芩(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十二分碎,绵裹) 生麦门冬(六分去心) 葱白(半分) 香豉六合绵裹) 生姜(六分) 竹叶(切一升洗)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热面、油腻。(并出第一卷中)
《集验》疗天行上气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生姜煎方。
生姜(三两去皮,切如豆粒大)
上一味,以饧半斤和,微煎令烂,每日无问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时咽之。
《必效》疗天行病后,因食酒面,肺中热拥,遂成咳不止方。
桑白皮(十二分) 桔梗(十分) 肥干枣(二十一枚擘) 麻黄(六分去节) 曹州葶苈子(十分熬令紫色,令为膏,汤成珠)
五味,切,先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苈子膏,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温五服,空心食后服,或利勿怪。忌猪肉、油腻、生冷、果子等物。

《病源》咳嗽者,由肺感于寒,微者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脏六腑表里,皆禀气于肺,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时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证不同。五脏之咳者,乘秋则肺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声,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先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先受之,肝咳之状,咳则两(一作左)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两 下满;乘季夏则脾先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引于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乘冬则肾先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逆,此五脏之咳也。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粪;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终是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注入于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硬满,咳则引四肢痛,其脉反迟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下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并脐中是也;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诊其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手阳明经也,其脉浮则为阳实,阳实者,病苦腹满,善喘咳,脉微大,为肝痹,咳引少腹咳嗽脉浮大者生,沉小伏匿者死。
又云,脉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呕,腹胀且泄,其脉弦弦欲绝者死;咳脱形发热,脉小硬急者死;咳且羸瘦,络脉大硬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脉大者死。(出第十四卷中)
《短剧》疗咳嗽紫菀七味汤方
紫菀(半两) 五味子(一两) 桂心(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两仁,碎) 干姜(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药切,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kt面、腥腻。(《经心录》、《古今录验》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紫菀饮 主咳嗽方。
紫菀贝母茯苓杏仁(去皮、尖、两仁者) 生姜(各三两) 人参(二两) 橘皮(一两去脉)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七里,更进一服。忌葱、蒜、面、酢。(张文仲处,《古今录验》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天门冬煎咳嗽方。
天门冬(六两去心) 杏仁(三升去双仁、皮、尖,碎) 椒(三升熬令汗出) 桂心 浓朴(炙) 杜仲苦参(各三两) 附子(六两炮) 干姜(六两) 乌头(二枚炮) 人参(六两)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上十二味,别捣杏仁,其余者合捣下筛,以五斤胶饴和捣千杵。服如大枣一枚,日三.忌冷水、猪肉、生葱、鲤鱼。(出第九卷中)

肘后》疗卒咳嗽
釜月下土(一分) 豉(七分熬)
上二味,熬,捣,蜜丸如梧子大。米饮服十四丸,曾用有验。
又方:饴糖(六分) 干姜(六分末) 豉(一两)
上三味,先以水二升,煮豉三两沸,去滓,纳饴糖消后,纳干姜末,分为三服。
又方:生姜汁百部根
上二味,合煎。服二合。(并出第一卷中)
张文仲卒咳方
百部根(四两)
上一味,酒一斗煮之,再宿火。温服一升,日再服之,效。(《肘后》同)
又方:温清酒(一升) 驴膏(一升)
上服之。亦疗上气。(并出第三卷中)
备急》卒咳嗽
芫花(二两熬)
上一味,水二升,煮四沸,去滓,纳白糖一斤。服如枣大,勿食咸酸物。亦疗久咳。(《肘后》同)
又方:炉中取铅屑(一分) 桂心(二两) 皂荚(二两去皮、子,炙)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人米饮下服十五丸,小儿五丸,日二服。忌生葱。(《肘后》同,出第三卷中)
深师》疗卒咳逆上气肩息,昼夜不止欲绝。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 细辛(各二两) 甘草(半两炙)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及两仁者,研,一本作杏仁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秘方。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八卷中)

《病源》肺主于气,候于皮毛气虚为微寒客于皮毛,伤于肺,气不足,则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宜和,得寒则痞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于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伤中咳嗽短气,肠中痛,流饮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热邪癖,五内不调。肉苁蓉汤方
肉苁蓉(五两) 干地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擘) 乌头(一两炮) 甘草(炙) 桂心紫菀五味子(各二两) 生姜石膏(碎,绵裹)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分为七服,日四夜三。一方用大枣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猪肉、冷水。
又疗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胁满不能食面色萎黄贝母饮方。
贝母石膏(绵裹,碎) 桂心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二两)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生姜(五两) 半夏(五两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葱、饧等。
又疗咳而不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海藻汤方
海藻(四两) 茯苓(六两) 半夏五合洗) 五味子五合细辛(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醋物。(一方有生姜一两,《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五味子汤逆气咳嗽,胸膈中寒热,短气不足方。
五味子(一两) 前胡(三两) 紫菀甘草(炙) 桂心 生姜(各二两) 枣(三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绞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三。忌生葱、海藻菘菜。(《广济方》用橘皮,不用茱萸)又胡椒理中丸咳嗽逆气,不能饮食,短气方。
胡椒荜茇干姜款冬花甘草(炙) 橘皮高良姜细辛(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菜海藻菘菜泻肺汤咳逆短气方。
人参(三分) 生姜(四分) 半夏(五分洗) 甘草(四分炙) 橘皮(十二分) 竹叶(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方亦疗霍乱。忌羊肉、饧、海藻菘菜又疗咳嗽,及短气胁痛姜椒汤方。
生姜 椒(去、汗各一两)
上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并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九种气咳嗽欲死,百病方。
干姜(二分) 半夏(洗) 细辛紫菀吴茱萸芫花茯苓甘遂 防葵 甘草(炙)人参乌头(炮) 大黄葶苈子(熬) 巴豆(去皮、心,熬) 浓朴(炙)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熬各一分) 五味子远志(去心) 枳实(炙) 皂角(去皮、子,炙) 当归 桂心前胡 菖蒲大戟蜀椒(各半分) 白薇(三分)
上二十八味,捣,合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以知为度。不知,增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物、野猪肉芦笋。(一方无巴豆,有 虫半分。恐非,出第十八卷中)

《病源》咳嗽脓血者,损肺伤心故也。肺主气心主血,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伤于阴脉则有血,血与气相随而行,咳嗽极甚,伤血动气,俱乘于肺,以津液相搏,蕴结成脓,故咳嗽而有脓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广济》疗瘕 吐脓损肺方。
人参(二分) 瓜蒂(三分) 杜蘅(五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平旦空腹以热汤服方寸匕,当吐痰水恶汁一二升。吐已,复煮白粥食淡水未尽,停三日,更进一服。忌生冷、油腻、猪、鱼。(《肘后》、《古今录验》用杜蘅三分、人参一分,服一钱匕,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咳逆唾脓血。鸡子汤方。
鸡子(一枚) 甘草(二分炙) 甘遂(一分) 大黄(二分) 黄芩(二分)
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鸡子搅令调。尽饮之,良。忌海藻菘菜又疗伤肺唾血
茅根
上一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绞取汁饮之。主热渴。(出第四卷中)
《删繁》疗肺偏损、胸中应肺偏痛,唾血气咳。款冬花散方。
款冬花当归(各六分) 桂心 芎 五味子附子(炮各七分) 细辛贝母(各四分) 干姜干地黄(各八分) 白术甘草(炙) 杏仁(去尖、皮各五分) 紫菀(三分)
上十四味,捣筛为散。清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生葱、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猪肉芜荑。(出第五卷中)
千金百部丸 主诸咳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二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甘草(炙) 紫菀干姜(各一两)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以知为度。忌生葱、海藻菘菜等物。
又疗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欲食,恶风暗 ,足膝胫寒汤方
干地黄(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 (切一升) 白胶(五两) 桂心(二尺)人参紫菀(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生姜(五两) 饴糖(一升) 大麻仁(一升) 大麦(三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麦,滤取一斗,去滓,纳药煎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葱又疗肺病咳嗽脓血,及唾涕血出不止方。
好酥(五十斤)
上三遍炼,停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以瘥止。
又方:三遍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二夜一。
又疗咳嗽喘息、喉中如有物,唾血方。
杏仁(二升去尖、皮、两仁者) 猪脂二合) 糖(一升) 生姜汁(二升) 蜜(一升)
五味,先以猪膏杏仁黄黑,出以纸拭令净,捣如膏,合煎五物,令可丸。服如杏核,日夜六七,渐加之。(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泻肺汤 疗肺中脓咳唾血,气急不安卧方。
麻黄(去节) 细辛 椒(去、闭口,汗) 当归(各一两)
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微汗或吐脓血。忌生菜。(一方有生姜一两)又羊肺汤 疗咳昼夜无闲,息气欲绝,肺伤唾血方。
钟乳(五两) 牡蛎(熬) 桂心(六两) 射干桃仁(去尖、皮) 贝母橘皮百部根五味子(各三两) 生姜(六两) 白石英半夏(洗各五两) 款冬花甘草(炙) 浓朴(炙各二两) 羊肺(一具)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二斗三升,煮羊肺,取一斗,去肺,纳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出第十九卷中)

《广济》疗肺热咳嗽,涕唾多粘。甘草饮子方。
甘草(六分炙) 款冬花(七分) 豉心(一合) 生麦门冬(八分去心) 葱白(一握) 槟榔(十颗合子,碎) 桔梗(六分) 地黄汁(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下地黄汁,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利。忌生菜、热面、炙肉、海藻菘菜、鱼、kt 、粘食、猪肉芜荑。(出第二卷中)《延年紫苏饮咳嗽短气,唾涕稠,喘乏,风虚损,烦发无时者,宜服此方。
紫苏贝母(各二两) 紫菀(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枣(五枚擘) 葶苈子(一两熬令黄,别捣)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四服,每服如人行七里。禁猪、鱼、肉、kt、海藻菘菜。(出第五卷中)

许仁则论,咳嗽病有数种,有热嗽,有冷嗽,有肺气嗽,有饮气嗽热嗽者,年少力壮,体气充满,将息伤热,积热所成,故致热嗽,此但食饮取冷,兼以药压之自歇。冷嗽者,年衰力弱,体气虚微,如复寝食伤冷,故成冷嗽,此亦但将息以温,兼进温药则当平复。肺气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热,后因饮食将息伤热,则常嗽不断,积年累岁,肺气衰便成气嗽,此嗽不早疗,遂成肺痿,若此将成,多不救矣。饮气嗽者,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冲入于肺,肺得此气,便成嗽,久而不除,渐成水气,若作此病,亦难疗之。热嗽之状,更无其余,但遇于热便发此者,宜合生地黄等七味汤服之方。
生地黄(一升切) 生姜二合切) 桑白皮根(切一升) 射干(切二升) 干葛(切六合紫苏三合竹沥(一升)
上药细切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竹沥搅调。每食后良久则服之,分一剂作四服。若觉可则重合服之,病轻者三数剂则瘥。忌芜荑
又依前生地黄等七味饮,虽得暂瘥,于后还发,宜合紫菀十味丸方。
紫菀(五分) 桑白皮六合射干(四两) 百部根(五两) 麻黄(二两去节) 干葛(五两) 地骨皮升麻(各四两) 干地黄(六两) 芒硝(六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竹沥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芜荑
冷嗽之状,但遇诸冷,此疾便发,有如此者,宜合大枣等七味汤主之方。
大干枣(三十枚擘) 桂心(四两) 杏仁(一百枚去尖、皮、两仁,研) 细辛(五两) 吴茱萸当归(各三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温分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服一剂觉得力,至三四剂亦佳,隔三四日服一剂。此汤原欠一味。忌生葱、生菜
又依前大干枣汤服之虽可,未能断其根,遇冷便发,宜合当归十味丸服之方。
当归(切) 细辛甘草(炙各五两) 桂心 吴茱萸人参(各三两) 蜀椒三合汗) 橘皮干姜(各四两) 桑白皮(八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干枣饮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服此丸经三五日觉热,每服药后,良久吃三数口,粥食压之。岂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又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嗽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稠粘,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亦成蒸。有此状者,宜合白前等七味汤服之,兼有麻黄十味丸桑白皮等十味煎。
又肺气嗽经久有成肺痈者,其状与前肺痿不多异,但唾悉成脓,出无多少,有此病者,于白前汤中加半夏五两,黄 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于麻黄丸中加黄 五两,苦参六两,芍药三两,于桑白皮煎中加黄 切三升,共桑白皮地骨皮同煎,又加水三升同煎,忌羊肉、饧。
白前汤方
白前(三两) 桑白皮(三两) 生地黄(一升) 茯苓(五两) 地骨皮(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生姜(六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加竹沥五合。分温四服,食后服之,昼三夜一.觉得力,重合服五六剂佳,隔三日服一剂。忌醋、芜荑
又依前白前等七味汤虽服觉可。根本未除,宜合麻黄十味丸服之方。
麻黄(二两去节) 白前(二两) 桑白皮(六两) 射干(四两) 白薇(三两) 百部根(五两) 干地黄(六两) 地骨皮(五两) 橘皮(三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稍加至十五丸,丸如梧子大。本欠一味,忌芜荑
又凡病在胸膈上者,宜饱满而在夜,肺既居上,此是病在上,已昼,服丸,夜无凭准,宜合桑白皮汁等十味煎,每夜含咽之方。
桑白皮(切一升) 地骨皮(切三升)二味用水七升熟煎,取三升汁,去滓,澄清。
生地黄汁(五升) 生麦门冬(汁二升) 生姜(汁一升) 竹沥(三升) 生葛根汁(三升)白蜜(一升) 牛酥(三合大枣膏(一升)
上八味,先于微火上取生地黄汁以下、生葛汁以上,和煎减半,则纳桑白皮等二物汁和煎之,三分减一,则纳酥、蜜、枣膏搅之,勿停手,得如稠饴状,煎成讫,置别器中。服之,每夜欲卧时,取一胡桃大含之,细细咽汁,稍加至鸡子大,欲昼日间丸服亦得。忌芜荑
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 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有如此者,宜合细辛八味汤葶苈子十五味丸服之方。
细辛半夏(洗) 桂心 桑白皮(各五两) 干姜当归(各四两) 芒硝(六两) 杏仁六合去尖、两仁者,研)
上药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当得快利后,好将息,经三四日,合丸服之。忌生葱、生菜羊肉、饧。
丸方
葶苈子六合熬) 细辛五味子(各五两) 干姜当归(各四两) 桂心 人参丁香大黄 商陆根(各三两) 橘皮(四两) 桑白皮(六两) 皂荚肉(二两炙) 大腹槟榔(二十枚)麻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如梧子大。若利则减,秘则加,以大便通滑为度,时时得鸭溏亦佳。忌生葱、生菜
又依前细辛八味汤葶苈子等十五味丸,不觉可,渐成水病,余一如前况,更加大小便秘涩,头面身体浮肿,宜合大干枣三味丸服之方。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葶苈子(一升熬)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熬)
上药合捣,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着,细细下蜜作丸。依前以桑白皮饮下之,初服七八丸,日再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为度,病重者时令鸭溏佳。亦有以前三味煮汤服之又依前大枣等三味丸服,虽觉气暂歇,然病根深固,药力微弱,且停服大枣丸,合巴豆丸五味细细服之,荡涤宿病方。
巴豆(仁二十枚熬,去心、皮) 杏仁(一百颗去尖、皮、两仁者,熬) 牵牛子五合熬) 葶苈子六合熬)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上药合捣,一如前大枣丸法。还以桑白皮饮下之,服三四丸,日再服。如利即减,秘即加,常以大便调为候,病甚时时取鸭溏亦佳。忌芦笋野猪肉。(吴升同,出下卷中)

古今录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嗽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者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鲠状,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则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便咳剧。脾咳经久不已,则传入胃,其状咳即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痛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非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又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又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又疗咳嗽上气,时时呕白唾沫数十岁者方。
吴茱萸五味子大黄 桂心 甘草(炙) 细辛人参紫菀款冬花各一两 大戟竹茹各三分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亦疗阴冷咳,至良。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葱。(《深师》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深师》疗诸咳,心中逆气,气欲绝。杏仁煎方。
杏仁(四两去尖、皮,末) 猪膏(二斤) 白蜜(二升) 生姜汁(三升)
上四味,着铜器中,于微火上先煎姜汁,次纳蜜膏令如饧,置器着地,乃纳杏仁末,复令得一沸,煎成。服如枣大一丸含之,日三,不知,稍稍增之。
又疗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干姜(三两) 半夏(四两洗) 桂心 人参(各一两) 橘皮茯苓(各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加黄芩二两。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等物。(并出第十八卷中)

《广济》疗上气,肺热咳嗽,多涕唾方。
白前(四分) 生麦门冬(十分去心) 贝母石膏甘草(炙) 五味子生姜(各四分)黄
上十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绞去滓,纳白蜜,更上火煎三沸,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五六里,须利三两行。汤成后,宜加芒硝八分。忌热面、炙肉、油腻、醋、食、海藻菘菜。(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小紫菀丸上气,夜咳逆,多唾浊方。
干姜 甘皮(一作甘草细辛款冬花(各三分) 紫菀(三分) 附子(二枚炮)
上六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再,以知为度。忌冷水、猪肉生菜等物。
又疗咳气上,多涕唾。杏仁煎方。(出徐王)杏仁(一升)
上一味捣碎,研取大升三升汁,以水和研之,煎取一大升。酒服一匙,日三。忌猪、鸡、鱼肉、胡荽等物。(并出第十九卷中)

《广济》疗上气咳嗽,兼水气癖气方。
葶苈子(熬) 贝母桔梗鳖甲(炙) 防葵(各六分) 白术茯苓大戟枳实(炙)紫菀旋复花杏仁橘皮(各四分) 芫花(二分) 大黄(十分) 皂荚(一分炙,去皮、子)
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为丸。空腹以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二服,渐渐加至十丸,以微利为度。忌桃、李、雀肉、苋菜、醋物、猪肉、陈臭等。(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上气抢心胸,奄奄不得息,腹中胀满,食辄吐。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大枣(三十颗) 半夏(三两洗) 橘皮生姜 桂心(各一两) 蜀椒(二分汗)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半夏汤上气五脏闭塞,不得饮食,胸中胁下支胀,乍去乍来,虚气结于心中,伏气胃管,唇干口燥,肢体动摇,手足疼冷,梦寐若见人怖惧,此五脏虚乏诸劳气不足所致,并疗妇人方。
当归防风 黄 (各二两) 柴胡(半斤) 细辛麻黄(去节) 人参(各一两) 杏仁(五十粒) 桂心(三两) 半夏(一升洗)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黄芩(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沸,去上沫,更入水一升,及诸药,煮取五升,分为五服,日三夜二。忌羊肉、生葱、生菜、饧等。(出第十九卷中)
《近效》疗上气,腹内胀满,饮食不消,欲作霍乱咳嗽紫苏子丸方。
紫苏子橘皮(各二两) 高良姜 桂心 人参(各一两)
五味,捣筛,蜜和为丸。每服十五丸,酒饮任下。若食瓜脍等物,有生熟气,拟似霍乱者,即半枣栗许大,细细咽取汁令消尽,应时立愈。常有此药,永不患霍乱,甚神效也。
忌生葱、猪肉、陈臭等物。

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方。
捣韭绞汁,饮一升许,立愈。
又方:细切桑根白皮三升,生姜三两,吴茱萸半升。水七升,酒五升,煮三沸。去滓,尽服之,一升,入口则气下千金不传方。
又方:茱萸二升,生姜三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方:麻黄四两,桂、甘草各二两,杏仁五十枚(熬之)。捣为散。温汤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末人参,服方寸匕,日五六。
气嗽不问多少时者,服之便瘥方。
陈橘皮、桂心、杏仁(去尖皮,熬)三物等分。捣,蜜丸。每服饭后茶汤下二十丸。
忌生葱。史侍郎传。
治卒厥逆上气,又两心胁下痛满,淹淹欲绝方。温汤令灼灼尔,以渍两足及两手,数易之也。
此谓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追得之,气下纵纵,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治,煞人。诸方用药皆多,又必须煞,唯有一汤,但可办耳。
甘草二两,人参二两,桂心二两,茱萸一升,生姜一斤,半夏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药宜预蓄,得病便急合之。
又方:麻黄二两,杏仁一两(熬令黄)。捣散。酒服方寸匕,数服之,瘥。
治卒乏气,气不复,报肩息方。
干姜三两,?咀,以酒一升,渍之。每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壮,瘥。
又方:麻黄三两(先煎,去沫),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瘥后,欲令不发者,取此二物,并熬杏仁五十枚,蜜丸服,如桐子大四五丸,日三服,瘥。
又方:麻黄二两,桂、甘草各一两,杏仁四十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三方,并各小投杯汤,有气疹者,亦可以药捣作散,长将服之。多冷者,加干姜三两;多痰者,加半夏三两。
治大走马及奔趁喘乏,便饮冷水,因得上气发热方。
竹叶三斤,橘皮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三日一剂,良。
治大热行极,及食热饼,竟饮冷水过多,冲咽不即消,仍以发气。
呼吸喘息方。
大黄干姜巴豆等分。末。服半钱匕,若得吐下,即愈。
若犹觉停滞在心胸膈中不利者。
菰蒂二分,杜蘅三分,人参一分。捣筛。以汤服一钱匕,日二三服,效。
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
生姜五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又方: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方:生天门冬(捣取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菀四合。铜器于汤上煎,可丸。
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
又方:甘草二两,干姜三两,枣十二枚。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卒得寒冷上气方。
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治卒得咳嗽方。
釜月下土一分,豉七分。捣为丸,梧子大。服十四丸。
又方:乌鸡一头,治如食法,以好酒渍之半日,出鸡服酒。一云苦酒一斗,煮白鸡,取三升,分三服,食鸡肉。莫与盐食则良。
又方:从大椎下第五节下、六节上空间灸一处,随年。并治上气
又方:灸两乳下黑白肉际各百壮,即愈。亦治上气。灸胸前对乳一处,随年壮也。
又方:桃仁三升,去皮,捣,着器中蜜封头,蒸之一炊,倾出曝干,绢袋贮,以纳二斗酒中六七日,可饮四五合,稍增至一升,吃之。
又方: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
又方:以饴糖生姜屑,蒸三斗米下。食如弹子丸,日夜十度服。
又方:猪肾二枚(细切),干姜三两(末)。水七升,煮二升,稍稍服,覆取汗。
又方:炙乌心食之,佳。
又方:生姜汁百部汁。和同,合煎服。二合
又方:百部根四两。以酒一斗,渍,再宿,火暖,服一升,日再服。
又方:椒二百粒,(捣末之),杏仁二百枚(熬之),枣百枚(去核)。合捣,令极熟,稍稍合如枣许大,则服之。
又方:生姜三两(捣取汁),干姜屑三两,杏仁一升(去皮,熬)。合捣为丸。服三丸,日五六服。
又方: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枣十四枚,煎令汁尽。一日一食之,三日讫。
又方:熬捣葶苈一两,干枣三枚。水三升,先煮枣取一升,去枣,纳葶苈,煎取五合
大人分三服,小儿则分为四服。
又?华佗五嗽丸。炙皂荚干姜、桂等分。捣,蜜丸如桐子。服三丸,日三。
又方:锉取松屑一分,桂二分,皂荚二两(炙,去皮子)。捣,蜜丸如桐子大。服十五丸,小儿五丸,日一二服。
又方:屋上白蚬壳。捣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末浮散石,服亦蜜丸。
又方:猪kt?一具,薄切,以苦酒煮。食令尽,不过二服。
又方:芫花二两。水二升,煮四沸,去滓,纳白糖一斤。服如枣大。勿食咸酸。亦治久咳嗽者。
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诸药治不瘥方。猪kt?三具,枣百枚。酒三升,渍数日,服三二合,加至四五合,服之不久,瘥。
又方:生龟一只,着坎中就溺之,令没龟死,渍之,三日出,烧末,以醇酒一升,和屑如干饭。顿服之,须臾大吐,嗽囊出,则瘥。小儿可服半升。
又方:生龟三,治如食法,去肠,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渍曲酿、秫米四升,如常法熟,饮二升,令尽,此则永断。
又方:蝙蝠除头,烧令焦,末。饮服之。
附方孙真人方治咳嗽。
皂荚(烧,研碎)二钱匕,豉汤下之。
十全博救方》治咳嗽。
天南星一个(大者,炮令裂)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空心、日午、临卧时各一服。
箧中方》治咳嗽。含膏丸
曹州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贝母各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砂糖一两半,同入药中,和为丸,大如弹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今医亦多用。
崔知悌久嗽熏法
每旦取款冬花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笔管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撞筒处,皆面泥之,勿令漏气,铛下着炭,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少闷,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凡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一顿,永瘥。
《胜金方》治久嗽暴嗽劳嗽金粟丸
叶子雌黄一两,研细,用纸筋泥固,济小合子一个,令干,勿令泥浓,将药入合子内,水调赤石脂,封合子口,更以泥封之,候干,坐合子于地上,上面以末入窑,瓦坯子弹子大,拥合子令作一尖子,上用炭十斤,簇定,顶上着火一熨斗,笼起,令火从上渐炽,候火消三分去一,看瓦坯通赤,别去火,候冷,开合子取药,当如镜面光明红色,入乳钵内细研,汤浸蒸饼心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五丸,甘草水服,服后睡良久,妙。
崔元亮《海上方》,疗嗽单验方
取好梨去核,捣取汁一茶碗,着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即纳黑饧一大两,消讫。细细含咽,立定。
孟诜云,卒咳嗽
以梨一颗,刺作五十孔,每孔内以椒一粒,以面裹于热火灰中煨令熟,出,停冷,去椒。食之。
又方:梨一颗去核,纳酥蜜,面裹,烧令熟。食之。
又方:取梨肉纳酥中煎,停冷,食之。
又方:捣梨汁一升,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升。缓火煎。细细含咽。凡治嗽皆待冷,喘息定后方食,热食之反伤矣,冷嗽更极不可救。如此者,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便卧少时。
千金方》治小儿大人咳逆上气
杏仁三升去皮尖,炒令黄,杵如膏,蜜一升,分为三分,纳杏仁,杵令得所,更纳一分,杵如膏,又纳一分,杵熟止。先食含之,咽汁。
杨氏《产乳》疗上气急满,坐卧不得方。
鳖甲一大两,炙令黄,细捣为散,取灯心一握,水二升,煎取五合食前服一钱匕,食后蜜水服一钱匕。
刘禹锡传信方》,李亚治一切嗽及上气者。
干姜是台州至好者)、皂荚(炮,去皮、子,取肥大无孔者)、桂心(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别捣,下筛了,各称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和搜,又捣一二十杵。每饮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油、咸腥、热面,其效如神。刘在淮南,与李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之。
《简要济众》治肺气喘嗽。
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
痰嗽喘急不定。
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
杨文蔚治痰嗽,利胸膈方。
栝蒌(肥实大者,割开子净洗,捶破刮皮,细切焙干),半夏四十九个(汤洗十遍,捶破,焙)。捣罗为末,用洗栝蒌熟水并瓤,同熬成膏,研细为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
深师方》疗久咳逆上气,体肿豆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鸡声者,白前汤主之。白前二两,紫菀半夏(洗)各三两,大戟七合(切)。四物以水一斗,渍一宿,明日煮取三升,分三服。禁食羊肉饧,大佳。
《梅师方》治久患?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取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服。
又方:治上气咳嗽,呷呀息气,喉中作声,唾粘。以蓝实叶水浸良久,捣,绞取汁一升,空腹顿服。须臾,以杏仁研取汁,煮粥食之,一两日将息,根据前法更服,吐痰尽,方瘥。
《兵部手集》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
淡竹沥一合,日三五服,大人一升。
圣惠方》治伤中筋脉急,上气咳嗽
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入枣肉中滴尽酥。常含一枚,微微咽之。
《经验后方》定喘化涎。
猪蹄甲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个指甲半夏白矾各一字,入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通赤,去火细研,入麝香一钱匕。人有上喘咳,用糯米饮下,小儿半钱,至妙。
灵苑方》治咳嗽上气,喘急,嗽血吐血
人参(好者)捣为末,每服三钱匕,鸡子清调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卧,只一服愈。
年深者再服。忌腥、咸、?、酱、面等,并勿过醉饱,将息佳。
席延赏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服凉药
好黄?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
《杜壬方》治上焦有热,口舌咽中生疮,嗽有脓血。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后细呷之。亦治肺壅。
经验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新鲜。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两钱。
《斗门方》治肺破出血,忽嗽血不止者。
海犀膏一大片于火上,炙令焦黄色,后以酥涂之,又炙再涂,令通透,可碾为末,用汤化三大钱匕,放令服之,即血止。水胶是也,大验。
食医心镜》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
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又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不止。
好酥五斤,熔三遍,停取凝,当出醍醐一合,瘥。
又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
萝卜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

论曰内经谓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微则为咳,甚则为痛为泄。然腑脏皆有咳。非独肺也,盖肺合皮毛,故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而右 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五脏之咳。久而不已,各以其合,移于六腑。故脾移于胃。肝移于胆,肺移于大肠,心移于小肠,肾移于膀胱。其终则又移之于三焦胃咳之状。咳而呕,甚则长虫出是也。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是也。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失是也。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是也,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是也。至于三焦之咳,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肿。又有所谓十咳者。其证虽各不同,要之不离于五脏六腑而已,诊其手阳明之经。其脉浮则为阳实。病腹满喘咳,古人又云。咳嗽脉浮喘者生。
小沉匿者死。脉浮直者生。沉 者死。各以其脉别之也。

论曰肺主皮毛皮毛先受寒邪,乃为咳嗽,五脏六腑。又皆禀气于肺。故各以其时感寒而受病。亦能为咳。形证不同。治亦随异,学人审之。
治咳嗽、胸满气急。桑白皮汤方
桑根白皮(锉) 紫苏连茎叶 知母(焙) 贝母(去心炒) 款冬花半夏(汤洗七遍焙干) 五味子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治咳嗽。上膈烦满贝母丸
贝母(去心炒) 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山芋百合(各一分) 甘草(炙锉) 阿胶(炙燥
上八味,捣罗为细末,用黄蜡一两二钱,熔作汁。入末拌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津温服细呷。
治咳嗽,咽嗌不利,蛤蚧散
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不得有蛀 水洗净焙干) 枇杷叶(拭去毛三分) 柴胡(去苗半两) 紫菀(净洗焙干三两) 贝母(去心炒一两) 人参(半两) 鹿角胶(炙燥三分)
上七味。捣罗为细散。每用梨一颗,去皮细切,净器研之。生绢滤自然汁于银器内。用药末半钱匕,入梨汁中,以慢火熬三五沸取出,每食后临卧服之。去枕仰卧一饭顷。
治咳嗽,不拘日近年深皆效。黑灵丸
羌活(去芦头独活(去芦头各一分) 巴豆(三十枚不去皮) 半夏(三十枚同入瓶子内盐泥固济
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以后马兜铃饮下之。
马兜铃饮
马兜铃(半两) 桂(去粗皮一分) 甜葶苈(微炒半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服前丸药。其余饮。时时呷。
药气常在咽喉中妙。
治咳嗽,阿胶汤方
阿胶(炒令燥) 桑根白皮(锉炒) 甘草(炙锉各一两) 五灵脂(炒) 贝母(去心炒) 知母(锉焙各半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乌梅一枚,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
治咳嗽久不已,百部煎
生百部汁 生地黄生姜汁百合汁(如无以藕汁代) 蜜(各一盏) 枣(四两去皮核)
上六味。同熬成煎。每服一匙。温麦门冬熟水半盏化开,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
治咳嗽。不拘日月远近杏仁煎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麻黄(不去根节) 大黄(锉炒) 柴胡(去苗) 甘草(炙锉) 桂(去粗皮各
上六味,捣研为细末,先用水一斗。煎药末,水尽后、旋再添五升,煎令得所,以生绢滤去滓。再熬成煎。瓷器中盛。每服一皂子大,临卧含化咽津
治咳嗽,不计新久,防己丸
防己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贝母(去心焙) 甘草(炙锉各二两) 甜葶苈(炒四两)
五味,捣罗为细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治咳嗽。百部丸
百部(新瓦上炒) 紫菀(去苗土) 款冬花(择洗各一两半) 桔梗(炒) 贝母(去心炒各一两)
五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甘草乌梅汤下。食后临卧服。
治肺伏冷气咳嗽温肺丸方
干姜(炮一两半) 皂荚(去皮炙令黄)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
治咳嗽,桃仁丸
桃仁杏仁(二味各汤浸去皮尖双仁细研一两) 款冬花贝母(二味各一两捣细末与前研药和匀)
上四味,先以沙糖一两,入铫子内销熔后,入药同熬黄熟。入臼捣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治气弱痰涎咳嗽沉香汤方
沉香阿胶(炙燥各半两) 人参桑根白皮(锉炒各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小儿减半服。
治咳嗽。贝母散
贝母(十枚大者去心麸炒令黄) 阿胶(炙燥) 甘草(炙锉各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临卧煎糯米饮调下。服后去枕仰卧。
治咳嗽。去痰涎。利胸膈。玉液汤方
天南星(炮)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放温。食后夜卧。
细细呷之。
治咳嗽,石苇散
石苇(去毛) 槟榔(锉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细散,生姜汤调下二钱匕。
治肺虚,咳嗽日久。款冬花熏方
款冬花木鳖子(各一两)
上二味细锉。每服二钱匕。烧香饼慢火焚之,吸烟良久,吐出涎。凡如是熏五六次。每次以茶清润喉。次服补肺药。
治咳嗽。经久不瘥者,胶豉汤方
牛皮胶黄明者炙燥为末 人参为细末
上二味。每用胶末一钱匕,人参末二钱匕。用薄豉汁一盏,入葱白一寸,煎一二沸。去滓常令温暖。遇嗽时呷三五呷。后根据前温之。候嗽时再服。
治咳嗽,诃黎勒散
诃黎勒不拘多少紧实者炮熟去核
上一味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用猪 一枚。去脂膏劈开。渗药在内,更入打破乌梅一枚,合定以芭蕉叶包之。外以湿纸重裹,煨令香熟。去纸叶乌梅。只将药并 。慢慢嚼吃。日三两服。
治咳嗽,昼减夜加,不得眠睡,食即吐逆。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蒺藜子(炒去角) 麻黄(去根节炒掠去沫焙) 桑根白皮(锉) 白石脂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百合(各一两半) 贝母(煨去心) 款冬花枳壳(去瓤麸炒) 紫菀(去苗土) 柴胡(去苗各一两
上一十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粳米五十粒,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咳嗽鼻塞清涕。颤掉缓弱。少气不足。时时欲呕,五味子散
五味子 黄 (细锉各三分) 甘草(炙锉一分) 人参 桂(去粗皮) 羌活(去芦头干姜(炮) 细
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生姜乌梅汤调下。
治肺胃虚寒,咳嗽痰盛,呀呷有声,呕吐停饮。咽喉干痛,上气喘满,面目虚浮自汗恶风。语声嘶破。背寒中冷。心下悸动。哕逆恶心。全不入食。肺寒汤方
款冬花紫菀(去土) 甘草(炙) 桂(去粗皮) 麻黄(去节) 干姜(炮) 五味子杏仁(汤浸去皮尖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大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咳嗽喘急。蛤蚧丸
蛤蚧酥(炙一对) 葶苈子(纸上炒别研)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二两) 款冬花贝母(去心
上七味。除葶苈杏仁外,捣罗为末,别研二味再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煎桑白皮汤下二十丸。

论曰咳嗽呕吐者,肺与胃俱受寒邪也,盖肺喜温而气宣,胃得温而物化,二者脏腑不同,要之畏寒之性一也,肺感微寒。既为咳嗽,寒流于胃,又成呕吐内经曰、胃咳之状,咳而呕,又曰。聚于胃,关于肺是也。
上气咳嗽呕逆不下食,人参汤方
人参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白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苗各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 紫菀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半分拍碎,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患冷加干姜炮二两,患热加麦门冬去心三两,不能食,加白术二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二两。
治咳嗽呕吐,心胸满闷,不下饮食,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姜汁制焙) 前胡(去芦头紫菀(去苗土各一两) 人参诃黎勒(煨取皮) 杏仁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肺胃有寒,咳嗽呕吐,半夏丸方
半夏曲(炒二两) 白茯苓(去黑皮一两) 干姜(炮) 丁香矾石(熬令汁枯各半两)
五味,捣罗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下,日三。
治咳嗽呕吐涎沫,心胸不快,饮食不下,白术汤
白术(一两) 人参桔梗(锉炒) 黎诃勒(煨取皮) 桂(去粗皮各三钱)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半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二。
治一切喘嗽,痰涎吐逆。金华丸
滑石(为末一两) 款冬花(四两)
上二味,以款冬花捣为粗末,入沙合内,铺底盖头,置滑石于中,固济合子令密,用炭火五斤,煨之通赤,候冷取出,不用款冬花灰,只取滑石末、研极细,别以款冬花细末二两,白面三钱匕,水一碗化开。慢火熬成稀膏,入前滑石末和匀,丸如梧桐子大。临卧以一丸于生油内滚过干咽。
治一切涎嗽,温胃止吐逆,分气丸
藿香草豆蔻(去皮) 半夏(汤洗七遍焙各一两) 丁香白矾枯(各半两)
五味,捣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橘皮汤下、不拘时。
治咳嗽呕吐寒热,不下饮食,浓朴汤方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半夏(汤洗七遍生姜制各二两) 白术(三分) 紫菀(去苗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人参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甘草(炙锉) 贝母(去心各半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咳嗽上气胸满呕吐涎沫,胡椒丸
胡椒荜茇(各三两) 白术 桂(去粗皮) 高良姜款冬花紫菀(去苗土) 甘草(炙锉各二两
上九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不拘时。
治咳嗽呕吐胶饴煎
胶饴(五斤)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二升)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一升研成膏干姜(炮) 人参(各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五枚) 桂(去粗皮一两半) 天门冬(去心焙二两半)
上八味,捣罗六味为细末,与杏仁膏同捣千杵,入胶饴和匀,每服半匙含化,日三夜二治咳嗽呕吐橘皮五味子汤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五味子人参紫苏子(各五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