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

( shanghuxidaoganran )

西医

简介:
上呼吸道感染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毒为主要的病原体,细菌感染仅占少数。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喉痛、口和唇疱疹,全身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头痛腹泻等。常见的疾病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呼吸道疾病,咽-结膜热,热病疱疹疱疹性咽峡炎等。有关内容参见各条。
病因: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型别有200余种,其中常见者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以及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少数为直接细菌感染。病原菌中以溶血性链球菌最多见,其他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可引起咽炎或扁桃体炎
急性呼吸道疾病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儿童则以腺病毒3型和7型感染为主。
热病疱疹单纯疱疹i型病毒引起。
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一般为散发,气温突变时常引起流行。
人群:
儿童发病高于成人。
急性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炎症多见于成人。
发病机理:
正常人的鼻咽部常有上述各种病毒和细菌寄殖,当机体抗病能力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减退时,这些病毒、细菌或从外界侵入的病原体即能在上呼吸道生长繁殖而致病。
病理:
开始病毒主要侵袭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鼻腔和咽粘膜有明显充血和水肿,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核细胞浸润,继而纤毛上皮细胞损伤,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及形成浅表溃疡,有较多浆液和粘液分泌,以后基底细胞增生,恢复期有上皮再生,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时,病毒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并可见细胞内包涵体。伴细菌继发感染时,粘膜下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脓性分泌物。
诊断依据: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依靠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初步作出诊断。
发病:
急性呼吸道疾病潜伏期5-10天。其它参见各具体疾病
体征:
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有咽痛,声音嘶哑,干咳发热,全身酸痛,胸骨后疼痛等不适。可见咽部充血,轻度水肿及少量渗出物,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可伴颌下淋巴结肿大。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和咽炎引起的咽痛
热病疱疹可见口角,唇缘,鼻孔周围的粘膜与皮肤交界处和邻近皮肤出现痛痒的红色小水疱。可伴有扁桃体和后咽部粘膜溃疡
其它参见具体疾病
实验室诊断:
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无明显变化。鼻、咽拭子和咽喉洗液可分离出病毒,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作细菌培养确诊。在病程早期1—3d内,收集上呼吸道分泌物,通过光镜可发现细胞内包涵体或在电镜下检测到病毒。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内脱落细胞的病毒抗原,能快速作出诊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放射免疫法亦为简便、灵敏、特异、快速的病毒抗原检测方法。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方法是检测特异性igg抗体。需收集发病初期和2周后的双份血清作抗体滴度比较,效价升高4倍或4倍以上即可确诊。尚有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这些方法仅为回顾性诊断,不能作早期诊断。病毒特异性的igm抗体检测仅需病程早期的单份血清即可迅速作出早期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相关论述

上呼吸道包括鼻(及鼻窦)、咽(及咽鼓管)、喉等部位,如果属单纯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则就分别作相应诊断;否则在上述部位的炎症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病。婴幼儿1年要发病数次,尤其在冬春季节。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多数为各种病毒、细菌或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轻症主要为流清水鼻涕、打喷嚏、轻咳、咽部不适,有时发热,婴幼儿出现烦躁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大多3~4天,少数持续1周以上。重症者起病时即有40℃的高热,有时可发生高热惊厥。高热持续1周以上,全身乏力,流大量鼻涕咳嗽频繁。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如中耳炎(婴幼儿高热不退,因耳痛而哭闹不安、摇头,以后耳道流出脓液,热度下降);如感染向下呼吸道发展,引起肺炎等。得病后应休息、多饮开水;高热患儿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高热时用35%酒精擦浴,冷毛巾湿敷头部。并服退热药:如apc,每岁0.06克,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0.3克。有鼻塞可滴0.5%呋麻滴鼻液,保持鼻腔通畅,不影响吸奶。由于多数的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所以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如何预防频繁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积极锻炼身体 从小开始注意体格锻炼,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夏天用冷水洗脸、洗脚,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千万不要让孩子终日耽在家里,不让活动,不见阳光。
避免发病的诱因 一般的情况下儿童衣着过多,其理由是防止受凉而伤风感冒。但家长不注意儿童是喜欢活动的,动后出汗,尤其衣着多时更易出汗,汗液被内衣吸收、蒸发,受凉而感冒。家长,尤其年老者不能以自己穿多少衣服来决定孩子穿多少,成年人少动,尤其老年者代谢低,不能与儿童相比。因此衣着应随气温、室温变化而定。成年人不应在儿童居住的房内或活动场所吸烟。
避免交叉感染 在托幼机构、家庭中,儿童应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室内应经常通风换气。
治疗其他疾病 例如有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及佝偻病者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医治。

周某,女,50岁。
【初诊】
身热头痛,体温38 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用辛凉疏卫方法,以宣肺退热。饮食当慎,荤腥宜忌。
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浙贝12克,桑叶9克,银花9克,连翘15克,淡豆豉9克,炒牛蒡3克,芦根30克,二付
【二诊】
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变弦滑。风热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
薄荷1.5克(后下),前胡3克,黄芩9克,杏仁9克,芦茅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二付药后诸恙皆安。
【按】:患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以此为辨,则寒温立判。况又有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佐证,其为风温犯肺无疑。故投以辛凉平剂,疏卫达邪。药后得汗而热退。再以清宣,以泄余热。观此案可知叶氏“在卫汗之可也”之心法,汗之并非发汗,而是轻宣疏卫,卫分开则自然微微汗出而邪自外泄。赵师用药,轻清灵动,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秦伯未誉之“平正轻灵。”名不虚传。

李某某,男,21岁
【初诊】:
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本是风温之邪,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今误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本是风热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势将发热增重,姑以清润宣肺,肃化清解。防其咳嗽暴作,饮食宜慎。
沙参12克,浙川贝母各6克,杏仁9克,炒栀皮6克,淡竹叶3克,连翘9克,黄芩9克,鲜芦根24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二付
【二诊】
前服甘寒清润之后,身热大减,体温37.5℃,咽红肿略退,脉象从浮数已转为滑数,舌红苔黄,大便略干小便短赤。
昨服甘寒清润,阴复而热减,再以甘寒养折热。辛辣油黏皆忌。
川贝母各9克,沙参15克,杏仁9克,麦冬9克,炙杷叶15克,黛蛤散15克(布包),瓜蒌仁24克,鲜梨皮二枚,洗净切片,三付
【三诊】
身热退净,体温36.7℃,咽红肿痛皆愈,饮食二便正常。
原方续服三付而康复。
【按】:本案与上案均为风温初起即误服辛温发汗之剂而致病情陡然加剧。然救误之法却各不相同。本案患者因素体阴虚,加之服麻黄剂过汗伤阴,故于清解之中,参以甘润养。服后便得热退。转方甘寒养阴兼以折热,以为善后之计。观此可知,温病宜刻刻顾护阴液,岂可发汗以重伤耶!

龚某某,男,47岁
【初诊】
形体消瘦,素体阴虚。复感温操之邪,发热口干头痛咳嗽干咳无痰,微恶风寒心烦口渴,尿少且黄,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阴虚之体,又感温邪滋阴以养其涟,疏卫兼以退热。
白薇3克,玉竹9克,豆豉6克,前胡3克,薄荷1.5克(后下),山栀6克,芦根24克,二付
【二诊】
身热退而恶寒解,头痛减而咳嗽除,咽干口渴,小便色黄,舌绛形瘦,两脉细弦小精,温邪已解,分不足,再以甘寒清热,养阴生津。
玉竹9克,山栀6克,前胡3克,鲜芦根24克,鲜石斛15克,桔梗6克
【三诊】
诸恙皆减,微咳无痰,咽干口褐,脉象弦细小滑,按之略数,舌干质红形瘦。外感温邪已解,阴虚内热未除,再以甘寒养润燥折热方法。
细生地15克,石斛15克,桔梗6克,生草9克,麦冬9克,北沙参24克,川贝6克,鲜茅芦根各24克,三付
【四诊】
药后诸症皆减,脉仍细小且滑,舌红口干心烦而欲饮,阴虚已久,肝肾两亏,改用丸药,以善其后。
丸方:细生地60克,肥玉竹60克,川石斛30克,生白芍60克,麦门冬30克,五味子30克,山药45克,丹皮24克,茯苓块60克,元参30克,焦三仙各60克,鸡内金30克,香稻芽60克,砂仁15克,白术30克,炒枳壳30克,木香15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饭后,各服6克,如遇感冒暂停。
【按】:素体阴虚,暮春患感,正合《内经》“冬不藏精,各必病温”例。其形瘦干咳,舌瘦且绛,脉象弦细小数,合为亏之征。故首用养阴疏化,终用养阴和胃之丸药。冀以从根本上改善阴虚体质。

邵某某,女,57岁
【初诊】
暮春感温,形体削瘦,面色黑浊,素质亏,滓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
玉竹10克,嫩白薇6克,炒栀皮6克,淡豆豉10克,苦桔梗6克,前胡6克,沙参10克,杏仁6克,茅芦根各10克,三付
【二诊】
药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三付而逐渐痊愈。
【按】:辨治外感证亦须注意患者的素体状况,此例患者素体伤,津液早亏,再感温邪,虽身热不重而必更伤,故舌干瘦鲜红,脉弦细小数,细主脏之亏,数乃郁热之象,故用滋阴生津,清宣郁热方法,仿加减葳蕤汤治之而愈。然但取加减藏蕤汤养阴之意,不用葱白发表之药,加入养阴轻宣之品,药合病机,乃能取效如此。

王某某,男,56岁
【初诊】
外感温燥之邪,肺经受灼,口干且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红,鼻干且燥,呛咳少痰小溲色黄,大便略干,舌尖边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而右侧略大,沉取弦细数。此温邪燥热分受伤,用清润宣降方法,以肃肺止咳。辛辣油重厚味皆忌。
北沙参10克,炒栀皮6克,前胡6克,玉竹6克,茅芦根各15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三付
【二诊】
边服三剂之后,寒热已退,咽干鼻燥皆减,干咳已轻,大便已畅,脉象数势已差,原方又服五付而痊愈。
【按】:秋令久晴无雨,燥气流行,感之者多病温燥干咳无痰,口鼻干燥,咽干且痛,此燥伤肺阴津液受劫,故治以清润为主,以生津液,兼以宣肃透邪。用药平正清灵,可师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