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 Shān Yɑo )

别名: 土薯 , 土蓣 , 山薯蓣 , 淮山 , 白山药 , 藷藇 , 署预 , 山芋 , 几草 , 藷 , 山藷 , 延草 , 王芋薯药 , 淮山药 , 蛇芋 , 野山豆 , 山板术 , 白苕 , 野白薯 , 佛掌薯 , 白药子 , 薯藇 , 薯蓣 , 诸署 , 署豫 , 玉延 , 修脆 , 薯 , 山薯 , 王薯 , 薯药 , 怀山药 , 九黄姜 , 山板薯 , 扇子薯

山药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脾、肺、肾经
炮制:
山药: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麸炒山药:取净山药片,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
鉴别:
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扁卵形、类圆形、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8~35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约至240μm,针晶粗2~5μm。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2~48μm。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注:同属植物野山药dioscorea japonica thunb.野生于我国各地。其根亦作山药入药,功效类同。

山药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健脾止泻,补肺益肾。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喘咳慢性肾炎糖尿病遗精遗尿白带。用量3~6钱。
性味:
甘,平。
化学成分:
根分含皂甙、粘液质、尿襄素(allan-toin)、胆碱(choline)、精氨酸(arginine)、淀粉酶、蛋白质2.7%、脂肪0.2%、淀粉16%及碘质等。
附方:
1.脾虚久泻山药党参各4钱,白术茯苓各3钱,六曲2钱,水煎服。
2.小儿腹泻水泻);山药白术各3钱,滑石粉车前子各1钱,甘草0.5钱,水煎服。
3.糖尿病山药天花粉沙参各5钱,知母五味子各3钱,水煎服。
炮制:
山药山药片放锅内,炒至淡黄色,取出晾凉。
栽培:
喜温暖,耐寒。宜选排水良好、向阳、土从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用芦头繁殖。每年10月将地下根挖出,将上部芦头5~8寸长折下作栽子,略晒至伤口愈合后放入窑内贮藏。第二年4月(清明~谷雨)取出,在畦内按行距1~1.5尺开沟,沟距5寸,顺沟平放栽种,株距5~6寸,覆土2~3寸。珠芽繁殖,秋天采收珠芽(山药豆),稍晒后贮藏。第二年4月取出,选大粒圆形、无伤的育栽,按行距1尺开沟,沟深2寸,株距3~4寸,将珠芽放入沟内,覆土2寸,一个月左右出芽。出苗后,苗高1尺左右,搭架,使茎蔓生长。5~8月追肥,以粪稀及厩肥为主。雨季注意排水,浇水适量,过多引起锈病或早期落叶。
生境分布:
栽培或野生于山地向阳处。全国最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省。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根状茎短,根直生,肉质肥厚,呈圆柱状棍棒形,长可达1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多数须根,质脆,断面白色带粘性。茎细长,通常带紫色,有棱线,光滑无毛。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腋常生珠芽名“零余子”,俗称“山药豆”。叶片形状多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宽卵形,长3.5~7厘米,通常三裂,侧裂片圆耳状,中裂片先端渐尖;叶脉7~9条自叶基发出。6~8月开花,花雌雄异株,极小,黄绿色,均成穗状花序,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垂。花乳白色花被6片;雄花有6个雄蕊;雌花花柱3,柱头2歧。蒴果有3棱,呈翅状;种子扁圆形;有宽翅。
来源:
薯蓣薯蓣属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batas decne.],以入药。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须根,洗净,再刮去外皮,晒或烘干至干,或趁鲜切片令干。
备注:
同属植物野山药dioscorea japonica thu-nb.与前种的区别是茎和叶都不带紫色,花序轴呈螺丝状弯曲。野生于我国各地。其根亦作山药入药,功效类同。

山药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
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平,无毒。"
③《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
④《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归经:
入肺、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太阴经。"
②《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用药禁忌:
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逆。"
②《汤液本草》:"二门冬为之使。"
附方:
①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②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③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济方))
⑤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⑥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纲目》山药酒)
⑦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⑧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⑨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⑩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芎藭、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⑿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炮制:
山药:拣去杂质,用水浸泡山药中心部软化为度,捞出稍晾,切片晒干或烘干。炒山药: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热锅内,俟烟起,加入山药片拌炒至淡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山药片100片,用麸皮10斤)。
本草衍义》:"山药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径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
性状:
①毛山药: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匣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
②光山药: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
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
除上述正品山药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药,土山药,原植物参见"风车儿"条)、三角叶薯蓣(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药使用。
生境分布:
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贸肥厚,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茎细长,蔓性,通常带紫色,有棱,光滑无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腋间常生珠芽(名零余子);叶片形状多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长3.5~7厘米,宽2~4.5厘米,通常耳状3裂,中央裂片先端渐尖,两侧裂片呈圆耳状,基部戟状心形,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7~9条基出;叶柄细长,长1.5~3.5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极小,黄绿色,成穗状花序;雄花序直立,2至数个聚生于叶腋,花轴多数成曲折状;花小,近于无柄,苞片三角状卵形;花被6,椭圆形,先端钝;雄蕊6,花丝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广卵形,先端长渐尖;花被6;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柱头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长几等于宽。种子扁卵圆形,有阔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藤(山药藤)、叶腋间的珠芽(零余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来源:
薯蓣科植物薯蓣块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出处:
侯宁极药谱

山药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补脾;养肺;固肾;益精。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性味:
甘;平
归经:
肺;脾;肾经
各家论述:
1.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2.《医经溯洄集》: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
3.《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破故同研,固遗泄菟丝相济。诸丸固本丸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4.《药品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肺脾二脏要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阳痿。但性缓力微,剂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6.《本草经读》: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极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7.《本经疏证》:薯蓣,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而《本经》复言之何故,此盖当连下句读,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云者,犹云补伤中而致之虚羸,除伤中而受之寒热邪气也。夫虚必有一处为先,他处乃连类及之者。邪之所凑,虽云其气必虚,然亦有阴阳之分,五藏六府之异;薯蓣所主之虚之邪,审定其由伤中伤气,方得无误。不然伤血及他伤亦能致虚羸、成寒热,又何别焉。《别录》所主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正与《本经》相印,惟下气、止腰痛强阴三项为特出。至于头面游风、头风、眼眩,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故无从参其底里,然质之仲景治风气百疾,《本经》除寒热邪气,亦可默会其旨矣。。
8.其他:《唐本草》:署蓣,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本草图经》:署预,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植物名实图考》:狂风藤,江西赣南山中有之。赭根绿茎,蔓生柔苒。参差生叶,长柄细韧,似山药叶而长,仅有直纹数道。土人以治风疾。章炳麟:薯蓣一味,开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虚劳方中风气诸不足,用薯蓣丸。今云南人患脚气者,以生薯蓣切片,散布胫上,以布缠之,约一时许,胫上热痒即愈。《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亡。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用药禁忌:
湿盛中满或有实邪滞者禁服。
药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1.1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昆明种小鼠,体重20.6±1.3g,雄性,随机分组。实验组小鼠iv四氧嘧啶9mg/kg,72h眼眶取血测血糖,选血糖250mg/dl以上者用于实验,分组时组间平均血糖相差不大于10mg/dl,给药组分别ig山药水煎剂30.0g/kg,每天1次;或每天2次(共为60g/kg),给药10日。同时设对照组。末次给药前动物禁食2h,给药后3h眼眶取血,用邻甲苯胺法测定全血葡萄糖。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可显着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
1.2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的影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上腺素组及肾上腺素十山药组。山药水煎剂的给药剂量及给药途径同前,对照组及肾上腺素组每大给予等量的水。末次给药后2小时,肾上腺素十山药组ip肾上腺素0.2mg/kg,对照组ip生理盐水。注射后30分钟取血测血糖,ig山药水煎剂60g/kgx10日可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1.3预防给药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的影响小鼠随机分组,给药组ig山药水煎剂30,60g/kg,连续10日,同时设对照组。末次给药后3小时,给药组及对照组小鼠iv四氧嘧啶90mg/kg。72小时后取血测血糖,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血糖明显降低,表明山药预防给药能对抗血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1.4对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的影响正常小鼠7组,3组给药组,每天ig山药水煎剂30g/kg,另外4个为对照组,末次给药前禁食2小时,然后立即给1组对照组取血,以其血糖作为零时血糖,另外3个给药组及3个对照组于末次给药后1小时ip葡萄糖2g/kg。注射后30,60及120分钟各从1组给药组及1组对照取血,测血糖,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在不同时间的血糖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表明山药能对抗外源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2.调节机体对非特异刺激反应性作用 常压耐缺氧试验 昆明种小鼠22只,分2组,分别ip山药水煎液0.2ml/只(含生药1g/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30分钟后装入内装20g碱石灰的广口磨口瓶中,凡士林密封,记录小鼠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山药能显着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具有极显着的常压耐缺氧作用,能明显减轻小鼠脏器受缺氧环境的损害,提高耐受性。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1对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昆明种小鼠20只,实验组连续7日ip山药水煎液0.2ml/只(含生药1g/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末次给药24小时后,处死动物,立即称体重、胸腺重和脾脏重,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山药可显着增加小鼠的脾脏重量,而对胸腺无明显作用。
3.2对小鼠碳粒廓清的影响昆明种小鼠12只,实验组连续7日ip山药水煎液0.2ml/只(含生药ig/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末次给药24小时后,每鼠尾iv经处理后的中华碳素墨水0.1ml/10g(市售墨水过滤,稀释3倍),注射后0.5和10分钟,分别由眼后静脉丛取血20ml,溶于21%nahco3中静置1小时,于650nm处测定吸收值,计算廓清指数。山药可显着增强小鼠碳粒廓清作用。杨中林等又以碳粒廓清实验为指标,研究了山药生品、麸炒品及土炒品对小白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生品又强于麸炒品和土炒品提示补气山药生品为宜。
3.3对环磷酰胺制抑免疫的影响昆明种小鼠20只,实验组腹腔连续注射山药多糖溶液0.2ml/只10日,dll注射环磷酰胺0.4ml/只(5mg/ml),dl3取血计白细胞数。山药多糖能极有效地对抗环磷酰胺的抑制免疫作用。
4.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昆明种小鼠20只,分2组,禁食24h,实验组以山药水煎液10ml(含生药1g/ml)+0.5g活性炭(市售),对照组以10ml生理盐水+0.5g活性炭,分别ig。20分钟后,立即用脊髓脱臼法处死,取出小肠铺平,测量碳粉从幽门括约肌推向小肠末端的距离(cm),并计算这一距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数。结果表明山药具有刺激小肠运动、促进肠道内容物排空作用。
5.其他 所含营养成分和粘液质、淀粉酶有关,有滋补作用,能助消化。止泻。祛痰。
化学成分:
山药块茎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0。012%,多巴胺(dopamine),盐酸山药碱(batatasine hydrochlorid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尿囊素(allantoin)止杈素(abscisin)Ⅱ。又含糖蛋白(glucoprotein),水解得: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酷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蛋氨酸(methionine)。还含包括上述氨基酸和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在内的自由氨基酸,另含具降血糖作有用的多糖,并含由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按摩尔比6.45:1:1.26构成的山药多糖,又含钡、铍、铈、钴、铬、铜、镓、镧、锂、锰、铌、镍、磷、锶、钍、钛、钒、钇、镱、锌、锆以及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等。根茎含多巴胺、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以及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粘液中含植酸(phytic acid),甘露多糖(mannan)ia,ib和ic;有人说粘液含多糖40%,蛋白质2%,磷3%和灰分24%,多糖部分由80%的甘露糖和少量的半乳糖,木糖(xylose),果糖(fructose)及葡萄糖所组成。珠芽(零余子)含5种分配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命名为山药素(batatasin)Ⅰ、Ⅱ、Ⅲ、Ⅳ、Ⅴ。还含止杈素,多巴胺和多种甾醇:胆甾烷醇(cholestanol),(24r)-α-甲基胆甾烷醇[(24r)-α-methyl cholestanol],(24s)-β-甲基胆甾烷醇[(24s)-β-methyl cholestanol],(24r)-α-乙基胆甾烷醇[(24r)-α-ethyl cholestanol],胆甾醇,菜油甾醇,(24s)-β-甲基胆甾醇[(24s)-β-methyl cholestanol],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β-谷甾醇,豆甾醇,异岩藻甾醇(isfucosterol),赬桐甾醇(clerosterol),24-亚甲基-25-甲基胆甾醇(24-emthylene-25-methyl cholesterol),7-胆甾烯醇(lathosterol),8(14)-胆甾烯醇[cholest-8(14)-enol],(24r)-α-甲基-8(14)-胆甾烯醇[(24r)-α-methyl cholest-8(14)-enol],(24s)-β-甲基-8(14)-胆甾烯醇[(24s)-β-methyl cholest-8(14)-enol],(24r)-α-乙基-8(14)-胆甾烯醇[(24r)-α-ethyl cholest-8(14)-enol]。 同属植物日本薯蓣块茎含三萜皂甙,尿囊素,胆碱(choline),17种氨基酸(比山药块茎所含的自由氨基酸缺γ-氨基丁酸)及无机化合物(比山药块茎所含的无机化合物缺镧)。又含修养降血糖活性的日本薯蓣多糖(dioscoran)a、b、c、d、e、f。
炮制:
山药:拣去杂质,用水浸泡山药中心部软化为度,捞出稍晾,切片晒干或烘干。炒山药: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热锅内,俟烟起,加入山药片拌炒至淡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山药片100片,用麸皮10斤)。《本草衍义》:山药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径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
家兔肠运动的影响 庞国兴等报道,生山药、清炒、土炒、麸炒4种山药炮制品煎剂对家兔离体肠管节律性活动有明显作用。对肾上腺素产生紧张性降低时,给4种山药煎剂却能使肠管恢复节律,拮抗作用明显。对乙酰胆碱引起肠管紧张性增高时,给于4种山药煎剂均未见肠管紧张性下降或明显恢复节律性活动。4种山药对肠作用差别。认为以清炒、生品、土炒略好。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5g,加水煮沸,滤过,滤液供试验用:①取滤液1ml,加5%氢氧化钠液2滴,再加稀硫酸铜液2滴,呈蓝紫色。(检查蛋白质)。②取滤液1ml,加费林试液1ml,水浴加热,产生红色沉淀。(检查还原糖类)③取滤液滴于滤纸上,滴加1%茚三酮丙酮液2滴,加热后立即显紫色(另以空白试剂对照为负反应)。(检查氨基酸) (2)取药材粉末或切片少许,加浓硝酸1ml,呈鲜黄色。(检查蛋白质)
性状:
性状鉴别 (1)毛山药 略呈圆柱形,稍扁而弯曲,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栓皮未除尽的痕迹,并可见少数须根痕,两头不整齐。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颗粒状,粉性,散有浅棕黄色点状物。无臭,味甘,微酸,嚼之发粘。 (2)光山药 呈圆柱形,两端齐平,长7-16cm,直径1.5-3cm,粗细均匀,挺直。表面光滑,洁白,粉性足。均以条粗、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基本组织中粘液细胞类圆形,直径34-85μm,长85-115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约52μm。维管束散在,外韧型,四周有一列薄壁性维管束鞘;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50μm。树脂道分布在薄壁细胞间,内充满黄褐色树脂物。本品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 粉末特征:白色或淡黄色。①淀粉粒多单粒,类圆形、长圆形或卵形,直径6-17μm,长17-31μm,脐点点状、飞鸟状,位于较少端,大粒层纹明显。②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80-240μm。③导管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也有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2-48μm。④筛管分子复筛板上的筛域极为明显,排成网状。⑤纤维少数,细长,直径约14μm,壁甚厚,木化。商品规格 商品分光山药和毛山药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山区向阳的地方,喜温暖,耐寒,在北方稍行覆盖可以越冬。由于山药是一种深根性植物,故栽培地区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蔬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最好,若土壤为酸性,易生支根和根瘤,影响根的产量和质量;过碱,其根部不能充分向下生长。因此,在我国南部地区栽培,于较酸性土壤上应施适量石灰,以中和土壤酸度。 栽培技术 主要用芦头和珠芽(山药豆)繁殖。芦头繁殖:每年10月份将地下根挖出,将山药上部芦头15-25cm长折下,于日光下略晒,使其水分蒸发,经过日晒2-3d,伤口愈合,放入室内或室外挖坑贮藏。坑的深度及盖土厚度以不使芦头受冻为度,河南坑深为40cm,盖土6cm,天冷时覆土至10cm。保持湿润。翌年4月(清明谷雨)取出,在畦内按行距30-45cm,株距18-20cm,开沟栽种,将芦头顺序平放于沟内,盖土。珠芽繁殖:4月中旬将上年秋天采收珠芽(山药豆)从坑中取出,稍晒,即可进行栽种,行距30cm,株距10-15cm,沟深6cm,将珠芽放入沟内,覆土6cm,约1个月左右的时间,可出芽。 田间管理 出苗后,应设支架,以使茎蔓向上生长,支架材料不限,竹竿、秫秸秆及树枝均可。在5-8月期间,应分次追肥,以粪水及厩肥为主,可结合浇水施用或撒布于根旁。浇水后遇雨,土壤过湿,会使根不向下生长而形成叉根,因此,雨季应注意排水工作,浇水要适量。浇水过多也容易引起锈病,使早期落叶,影响根的产量。 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夏季发生。防治: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险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倍液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发生时用毒饵诱杀。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或杂草中;或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原形态:
薯蓣,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m,新鲜时断面白色,富粘性,干后白色粉质。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状戟形,长3-9cm,宽2-7cm,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两侧裂片与中间裂片相摘自可连成不同的弧线,叶形的变异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现。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零余子)。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cm,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瓣片宽卵形,内轮卵形;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0cm,宽1.5-3.0cm,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batatas decne.]
采收和储藏:芦头栽种当年收,珠芽繁殖第2年收,于霜降后叶呈黄色时采挖。洗净泥土,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顺直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剂,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出处:
侯宁极药谱》。

“山药” 相关论述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根茎。
性味归经】甘,平。入肺、脾经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及妇女白带等症。
山药性平不燥,作用和缓,为一味平补脾胃的药品,故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应用。临床上用治食少倦怠或脾虚泄泻,常与党参白朮扁豆等补脾胃之品配伍;治妇女白带,常与芡实白朮茯苓等同用。
2.用于肺虚久咳肾虚遗精滑,小便频数等症。
山药肺气,养肺阴,故可用于肺虚痰嗽久咳之症,如有肺阴不足症状者,可与沙参麦冬等同用;本品又能益肾涩精,如肾亏遗精,则可与熟地山萸肉龙骨等配伍应用;如小便频数,则可配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适用于消渴,可与生地、黄耆等同用。
【处方用名】山药怀山药淮山药(除去外皮,洗净,晒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山药原名为薯蓣,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故为培补脾胃性质平和的药物。至于它补肺益肾的作用则较弱,一般只能作为辅助之品。
方剂举例】玉液汤衷中参西录》:山药黄耆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治消渴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大明本草》:「主泄精,健忘。」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主要原料:山药200克,粟米250克,杏仁500克(去皮尖),酥油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粟米炒熟研面,再将杏仁炒熟研碎,二物拌匀。另将山药煮熟,去皮做泥。用滚开水冲调杏米面20克成汤,放入山药(量随意)及酥油调匀。亦可加糖少许。
效用说明:补虚益气,温中润肺,凡肺、脾两虚之久咳喘病,而又无寒热之邪相夹者,可辅饮此汤。

主要原料:山药(研细未)30克,半夏3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半夏用微温水淘洗数次。不使有矾味。用做饭小锅(勿用药甑)煎,取汤约500克,去渣调入山药细未,再煮两三沸成粥,和白糖食用。
效用说明: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凡因脾胃虚弱而引起气逆上冲,呕吐频作,尤其是闻药气呕吐更甚、诸药不能下咽者,可服食此粥。

主要原料:山药200克,鲜扁豆50克,陈皮丝3克,红枣肉500克。
制作方法:先将山药主皮切成薄片,再将扁豆、枣肉切碎,与陈皮碎丝和匀后上屉蒸糕。
效用说明:健脾止泻,和胃调中。凡因脾气虚弱,健运失司而引起的大便经常溏软,甚至泄泻不止、面黄形瘦、乏力怠惰者,可常食此糕。

主要原料:山药150克,面粉150克,葱、姜适量切碎,红糖少许。
制作方法:先将生山药洗净,剥去外皮。捣烂,把面粉调入冷水中煮做粥糊,将熟时加入葱、姜、红糖,稍煮一二沸即成。
效用说明:心气,健脾胃。适宜于心气不足、心慌心跳、自汗盗汗脾胃虚弱虚劳消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久痢、男子遗精、妇女带下等症。

主要原料:白面500克,鸡蛋(去黄)2个,豆粉30克,山药250克,羊肉100克,姜、葱、盐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山药去皮煮熟捣泥,与白面、蛋清、豆粉同和做面丝。另煮羊肉做汤煮面,放入姜、葱、盐适量。
效用说明:补虚赢,益元气。凡属体质虚弱、气血两亏、形体消瘦、喜暖畏寒、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喘息自汗者,皆可辅食。

主要原料:甜酒酿500克,山药150克,糖桂花少许(或桂花香精),白糖100克,水淀粉适量。
制作方法: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丁,放入开水烫一下,捞出放锅内,加开水500克,置火烧开5分钟,倒入甜酒酿和白糖,再烧开,用水淀粉勾芡,煮开后盛入两个碗内,撤上少许糖桂花即成。
效用说明:补益气血。适宜于遗精带下小便频数、气短乏力等各种身体虚弱症。

主要原料:山药100克,桂圆肉20克,炮姜炭6克,三七粉10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桂圆、炮姜先煮30分钟,去姜渣,入山药粉、三七粉,慢火共煮成粥,酌加红糖
效用说明:适宜于脾胃虚寒便血患者食用。

主要原料:山药1000克,蜜枣150克,罐头樱桃10粒,猪网油1张(碗口大),猪油15克,白糖200克,桂花卤(桂花酱)、湿淀粉适量。
制作方法:山药洗净煮熟,剥去皮。蜜枣用辱水洗净泥沙,切成两半,去核,猪网油洗净,晾干水分樱桃去核备用。扣碗内抹上猪油,将网油平垫碗底,放入樱桃,把蜜枣围在樱桃周围,再将山药切成4厘米长段,顺长剖为4片,码在蜜枣上。码一层山药,撒一层白糖,依次把山药码完,稍淋些猪油,最上层加入桂花卤,上屉蒸熟。食用时,把扣碗取出,挑净桂花渣和油渣,翻入盘内,同时锅内注入清水,下白糖烧开溶化,用湿淀粉勾成稀芡,浇上糖汁即成。
效用说明:补益脾胃,补肾养心。适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心悸腰酸膝软等患者食用。

主要原料:山药150克,水磨糯米粉300克,白糖150克,桂花卤适量。
制作方法:山药蒸熟去皮,放入大碗中加白糖桂花卤,拌匀成馅泥。
糯米粉揉软,将山药馅泥包在里面成汤圆,煮熟即成。
效用说明:健脾益气,补肺润燥。适宜于久病之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痰喘咳嗽、皮肤干燥等症。

主要原料:烤鸭1只(约重1500克),山药300克,白菜500克,精盐2克,料酒12克,葱10克,姜5克,清汤750克,味精适量。
制作方法:烤鸭剁成3厘米见方块,鸭脯面朝下码在大海碗内,白菜切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块,山药刮去皮切成滚刀块。白菜山药用开水烫过,放在鸭块上面,葱切成斜段,姜切成片,放在鸭碗内,加大料、料酒6克、精盐1克、味精、汤少许,上展用旺火蒸透,然后合在鸭池内(专盛鸭子的一种器皿),把炒勺置旺火上,加入原汁、清汤、精盐、味精、料酒,调好口味,煮沸后浇在鸭池中即成。
效用说明: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滋阴养胃。适宜于骨蒸劳热、食欲不振、脾虚清泻、虚劳咳嗽遗精早泄消渴尿频、神经衰弱等症,也可作为老人及病后体虚者的营养滋补品。

主要原料:山药60克(去皮为糊),白米60克,酥油白蜜适量。
制作方法:山药为糊后用酥油和蜜炒,冷凝,用匙捣碎,另煮米成粥,放入山药搅匀;亦可加糖少许。
效用说明:肾精,固胃肠。凡因肾之精气不足、脾失温煦而引起的腰酸肘痛、男子遗精、女子带下、食欲欠佳、大便不畅等症,可辅食此粥。

主要原料:净母鸡1只(约重1500克),山药40克,枸杞子30克,水发香菇25克,火腿片25克,笋片25克,料酒50克,清汤1000克,味精、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山药除去粗皮,切成长段7—10厘米、厚度1厘米的纵片,枸杞子洗净备用。净鸡去爪,剖开背脊,抽去头颈骨留皮,下开水锅内氽一下取出,洗净血秽。将鸡腹向下放在汤碗内,加入料酒、味精、精盐、清汤、山药、枸杞,将香菇、笋片、火腿片铺在鸡面上,上展蒸2小时左右,待鸡酥烂时取出即成。
效用说明:补肝肾,益精血,健脾胃。适宜于头晕眼花耳鸣、乏力、腰膝酸软的肝肾虚损者,以及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贫血患者。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补阴虚,消肿硬,健脾气,长肌肉,强筋骨,疗干咳,止遗泄,定惊悸,除泻痢。乳制用。紫芝为使,喜门冬,恶甘遂
按∶丹溪曰∶山药属土,而有金与水,宜入脾肺肾而补虚。经曰∶虚之所在,邪必凑之,肿亦能滞气

健脾补肾固精益肾之功效,糖尿病人可长期食用山药。对身体虚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遗精盗汗等病人均有益。

『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干燥根茎。
『常用名』怀山药、光山药、薯蓣、光条、怀山。
『产地』河南、山西、广东、广西、湖北、湖南。
『采收季节』冬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将原药洗净,春冬季用热水浸2小时,夏秋季用温水浸1小时捞起,滤干水份,放缸内或瓷盆内,加盖湿布,每天翻动,润透取出切斜片1分厚,晒干。若取其健脾和胃,炒法有三:①米炒:每斤药用米3两炒至黄色;②土炒:每斤药用黄土粉半斤,放锅内炒热,投入药片拌炒至土色;③麦麸炒:每斤药用麦麸3两,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待冒烟时放药片拌炒至黄色为度。本品宜冬春切片,夏秋制片易润潮腐蚀。
『用量』15~30克。
『贮存』装铁箱内加盖,防潮及虫蛀。

原料:茯苓5g、山药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补肾
用途:小便多、滑数不禁。
来源:《儒门事亲》。

原料:黄芪5g、山药5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气益阴
用途:脾胃气弱诸症;糖尿病慢性肠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山药10g、花茶3g。
用法:用山药的煎煮液2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用途:脾胃虚弱泄泻、食欲不振;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尿多;久痢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山药5g、党参3g、白术3g、花茶3g。
用法:用前三味药的煎煮液3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益气
用途: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山药5g、苍术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清热,燥湿
用途:湿热泄泻赤白痢;乙肝脾胃虚弱者;小便赤热。
来源:《濒湖经验方》。

山药,又叫薯芋、薯药、延章、玉延等。我国食用山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它就被誉为补虚佳品,而备受称赞。
山药的营养价值,一方面在于它的营养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它的食疗作用。据现代科学分析,山药不但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xb]1[/xb]、维生素b[xb]2[/xb]、烟酸、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多量纤维素以及胆碱、粘液质等成分。山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所以,山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减肥健美食品。因此,对于进行减肥锻炼的人,可以把山药作为主食,这样既可避免因节食对人体机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又有利于减肥过程,达到减肥的目的。此外,山药还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预防结缔组织病发生,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及关节腔的滑润。山药中的粘多糖物质与无机盐结合后可以形成骨质,使软骨的弹性增加;所含的消化酶有促进蛋白质和淀粉分解的作用。因此,山药对患有身体虚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虚劳咳嗽遗精盗汗、妇女白带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人,无疑是一种营养补品。
山药除有上述作用外,还有许多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山药有补中益气、长肌肉、止泄泻、治消渴、益肺固精、滋养强壮等功用。如将干山药在砂盆中研细,加酥油熬令香,再添酒和匀略煎,每晨空腹食用,可补虚损,益颜色;将干山药适量,生一半、炒一半,研末,米汤送服,每日2次,可治心腹虚胀,不思饮食;将山药黄连各适量,水煎服,可治糖尿病;用山药大枣紫荆皮各适量,以水煎服,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山药自古被视为物美价廉的补虚佳品,它性味甘平,质厚,滋补性强,既补气,又益阴。《本草纲目》中说山药有“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阳、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它补而不腻,不热不燥,常食山药对人体十分有益。
山药不但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多量纤维素以及胆碱、粘液质等成分。山药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
山药性收敛,有湿热实邪者不宜多服。
【应用实例】
1.糖尿病:生山药120克,水煎服;或山药50~60克切片,粳米60克同煮粥食。
2.小儿遗尿山药桑螵蛸各等量,共研细末,开水冲服,1日2次,每次服3~6克。
3.小儿夜啼淮山药茯苓各15克,煎汤,加白糖适量,调服。连服半月。
4.乳腺炎:生山药捣烂外敷。
5.哮喘山药捣烂,约半碗,加入半碗甘蔗汁,和匀,炖热饮之。
6.消化不良山药适量,生一半,炒一半,研为末,米汤送服,每日2次。
7.再生障碍性贫血山药30克、大枣10克、紫荆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8.急慢性肾炎:鲜山药200克、鲜荠菜150克烧汤调味服食
9.腹泻淮山药15克、炒山楂15克,红糖适量,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或淮山药30克与鸡内金1个炒香研末,每次5克,入糯米中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数剂。
10.妊娠水肿淮山药30克,大枣20枚,肉桂0.5克,薏米30克,同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4~5剂。

【原料】鲜山药100克,糯米100克,白糖70克。
【制作】鲜山药洗净剥去外皮,切成丁;糯米淘洗干净。将锅内注入清水,放入糯米山药丁,中火上烧开,改用小火慢煮至汤稠,表面有粥油时下入白糖调味即成。温热服食,长期服用效果最好。
【作用】健脾养胃。适宜于脾胃虚弱慢性胃炎、食少便溏等症。

【原料】面粉500克,鸡蛋(去黄)2个,豆粉30克,山药250克,羊肉100克,姜、葱、盐适量。
【制作】先将山药去皮煮熟捣泥,与面粉、蛋清、豆粉同和面,制成面条。另煮羊肉做汤煮面,放入姜、葱、盐适量。
【作用】补虚羸,益元气。凡体质虚弱、喜暖畏寒、乏力、自汗患者宜食。


补虚羸,益元气。
白面(六斤) 鸡子(十个,取白) 生姜汁二合) 豆粉(四两)
上件,用山药三斤,煮熟,研泥,同和面,羊肉二脚子,切丁头乞马,用好肉汤下炒,葱、盐调和。


补虚益气,温中润肺。
山药(一斤、煮熟) 粟米(半升,炒,为面) 杏仁(二斤,炒令过熟,去皮、尖,切如米)
上件,每日空心白汤调二钱,入酥油少许,山药任意。


治诸虚,五劳七伤,心腹冷痛,骨髓伤败。
羊骨(七五块,带肉) 萝卜(一枚,切作大片) 葱白(一茎) 草果(五个) 陈皮(一钱,去白) 良姜(一钱) 胡椒(二钱) 缩砂(二钱) 山药(二斤)
上件同煮,取汁澄清,滤去滓,面二斤,山药二斤,煮熟,研泥,溲面作 ,入五味,空腹食之。


虚劳骨蒸,久冷。
羊肉(一斤,去脂膜,烂煮熟,研泥) 山药(一斤,煮熟,研泥)
上件,肉汤内下米三合,煮粥,空腹食之。


味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治风眩,止腰痛,壮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