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

参考:巨幼细胞性贫血

“脾胃虚弱” 相关论述

治卒得食病,似伤寒,其人但欲卧,七八日不治杀人方。
按其脊两边有陷处,正灸陷处两头,各七壮,即愈。
治食鱼?及生肉住胸膈中不消化,吐之又不出,不可留多使成症方。
朴硝如半鸡子一枚,大黄一两。凡二物?咀,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尽服之,立消。若无朴硝者,芒硝代之皆可用。
治食生冷杂物,或寒时衣薄当风,或夜食便卧,不即消,心腹烦痛,胀急,或连日不化方。
烧地令极热,即敷薄荐莞席,向卧覆取汗,即立愈也。
治食过饱烦闷,但欲卧而腹胀方。
熬面令微香,捣服方寸匕,得大麦生面益佳,无面以糜亦得。
此四条本在杂治中,皆食饮脾胃家事,令胃气充实,则永无食患。食宜先治其本,故后疏诸法。
腹中虚冷,不能饮食。食辄不消,羸瘦致之,四肢?弱,百疾因此互生。
生地黄十斤,捣绞取汁,和好面三斤,以日曝干,更和汁,尽止,未食后,服半合,日三,稍增至三合
又方,面半斤,麦?五升,豉五合杏仁二升,皆熟,令黄香,捣,筛,丸如弹,服一枚,后稍增之。
又方,大黄芍药各半斤,捣末之,芒硝半斤,以蜜三斤。于铜器中汤上煎,可丸如梧子大,服七丸至十丸。
又方,曲一斤,干姜十两,茱萸一升,盐一弹,合捣,蜜和如弹丸,日三服。
又方,术二斤,曲一斤,熬令黄,捣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三,若大冷,可加干姜三两。若患腹痛,加当归三两,羸弱加甘草二两,并长将息,徐以曲术法,疗产后心下停水,仍须利之。
治脾胃气弱,水谷不得下,遂成不复受食方
大麻子三升,大豆黄香,合捣筛,食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服,佳矣。
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方。
大麦?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附方《食医心镜》,治脾胃气冷,不能下食,虚弱无力,鹘突羹
鲫鱼半斤,细切,起作?,沸豉汁热投之,着胡椒干姜,莳萝,橘皮等末,空腹食之。
《近世方》,主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弱成瘵者。
温州白干姜一物,浆水煮,令透心润湿,取出焙干,捣,筛,陈廪米煮粥饮,丸如桐子大,一服三五十丸,汤使任用,其效如神。
食疗》,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
生姜汁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立瘥。
经验方》,治脾元气发歇,痛不可忍者。
吴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热,以酒浸温,分二服。
《经验后方》,治脾胃进食。
茴香二两,生姜四两,同捣令匀,净器内湿纸盖一宿,次以银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黄焦为末,酒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下。
外台秘要》,治久患气胀
乌牛尿,空心温服一升,日一服,气散即止。


咽酸口苦脾虚弱,饮食停寒夜不消。
更把公孙脾俞刺,自然脾胃得和调。
公孙∶在足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蜷两脚底相对。针一寸三分。
脾俞∶在背脊十一椎两旁一寸半。针三分,灸三壮。

高良姜(锉炒香熟) 草豆蔻(去壳炒) 甘草白术砂仁 浓朴(去粗皮锉,以上各一两) 青橘皮(去穣炒黄) 诃子肉(各半两) 肉桂(一分) 生姜(一两切) 枣肉(一两切,二味同浓朴一
上同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空心服,此药偏疗腹痛。天台吕使君,自来有腹痛。遇疾发,即闷绝,连日不瘥,有一道士点此散饮之,一服遂定。自后每发,即饮数服,痛如失去。予得之,累与人服,莫不神验。治冷泻尤妙,腹痛最难得药。此方只是温脾耳,特工止痛,理不可知。

脾胃虚弱,必上焦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阴虚,或寒厥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kt kt 无所见。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遭,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 人参汤主之。

主证」 妊娠之后,呕恶不食,或闻食即吐,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脾虚气弱,胃失和降。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木香 砂仁 陈皮 半夏 生姜 大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大枣甘草健脾和中;砂仁生姜半夏和胃降逆;陈皮木香理气行滞。
若见烦渴,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者,此为胃阴受损之象。方中去生姜,加玉竹石斛麦冬、生地等生津养液之品;若见肢重畏寒,脘用腹胀闷,胃腹冷痛,舌淡苔白厚腻者,此为寒湿困脾之象,酌加草豆蔻厚朴散燥湿,加公丁香以温中降逆止呕。

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脾者诸之首[sb][1][/sb]也,血脉之宗[sb][2][/sb]也,故脾虚五脏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矣。(《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
按:《灵枢·大惑论》中“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为之精”的论说,为视觉形成的主要理论,李东垣氏加以发挥,突出脾与眼的重要联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后天滋养其他脏腑的资源。脾虚脏腑失养,五脏六腑上注于之精气不足,影响视觉功能的产生。另一方面,气血为维持眼之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脾虚则气血衰少,或运行紊乱,使眼的功能发生障碍。
夫窍[sb][3][/sb]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原机启微·羌活胜风汤方解》)
按:上七窍虽为各脏分别所主,但皆需赖清阳之气上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阳上窍”。清阳之气上升,主要依赖脾气之升发。上部诸窍,得到清阳的输布和奉养而发挥各自的作用。如上条所述,窍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相为表里,共同完成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故脾胃虚弱窍易发生病变。窍不利非皆虚证,本条提示在眼病治疗过程中,要重视保护和调补脾胃。
或因七情内伤,五贼[sb][4][/sb]外攘,饥饱不节,劳役异常,足阳明胃之脉,足太阴脾之脉,为戊己[sb][5][/sb]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贼,总伤二脉。饥饱伤胃,劳役伤脾,戊己既病,则生生自然之体,不能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其病红赤珠痛,痛如针剌,应太阳[sb][6][/sb];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敢久视,久视则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如点,或如缕,或如锥,或如凿。(《原机启微·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
按:本条论述中虚挟邪之病因、病机及证状。眼睫无力、不能久视、生翳下陷等证,皆脾胃损伤,生化乏源,清气不升使然。七情五贼之邪从火化,火邪上攻,则发为红赤剌痛。综观全局,虚多邪少,中气虚弱为其主要病机
【注释】
[1]脾者诸之首:脾在十二经中足太阴六经排列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阴紧居三阳之后,故谓脾为诸阴之首。
[2]宗:汇聚。
[3]窍:上七窍,这里主要指目窍。
[4]五贼:指寒、暑、燥、湿、风五种致病因子。
[5]戊己:天干符号,分属五行中土。
[6]应太阳:应(yìng 映),对应。太阳,太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