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

( hanshikunpi )

别名: 湿阻 , 急性肠炎 , 泄泻 , 副霍乱 , 臌胀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腹水 , 霍乱 , 黄疸

中医

简介:
本证常因寒湿之邪外侵,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混内停;或脾气虑,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因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患。
病机:
本证常因寒湿之邪外侵,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混内停;或脾气虑,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因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患。病位主要在脾,与肺、肾二脏亦有密切关系。病性多属寒湿实证,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治疗: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 基本方药:(1)平胃散加味:制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湿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胀闷诸证。
(2)藿香正气散:蕾香10克、紫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适于寒湿外侵而引起吐泄诸证。
(3)实脾饮: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本方适于寒湿困脾腹满黄疸诸证。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用方(1)加猪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湿;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调气止痛;若身发黄,黄而晦暗者,于方(1)中加茵陈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3)中加茵陈30克。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2)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3)中加车前于12克、猪苓12克、怀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气利水。
(二)外敷药物
1.大蒜捣烂,贴敷足心;或吴茱萸30克研细为末,以盐卤调和,涂贴于两足心。适于泄泻寒霍乱
2.炒热盐1包或吴茱萸食盐份量相等炒热,用布裹之,熨脐部。
温通阳气,治寒霍乱
3.取刚蒸熟大米饭20克,在手中拍成一小圆饼,将胡椒粉1克,撤饭饼中心,待稍凉贴于小儿脐上,4~8小时后去掉。治疗婴幼儿腹泻
(三)饮食疗法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获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
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施治要点:
(一)寒湿困脾湿阻,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二)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有人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三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针灸:
1.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等,轻刺激,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并加灸中脘天枢脾俞等,寒性泄泻为宜。
推拿:
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关100次,运内卦100次,推后溪50次,推鸠尾到神厥,天枢两旁向下直推,顺、逆揉运全腹共十分钟,按摩涌泉足三里各30次。寒泻者推上三关次数加倍,手掌擦热按脐3~5次;伤食泻者加虎口推出大肠50~100次,从鸠尾直推中极5分钟;脾虚泻者加大补牌土300~500次,揉长强穴50次。以儿科腹泻为最宜。

“寒湿困脾” 相关论述

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反应果,致使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遂使寒湿内侵;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生,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胖苔白腻,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化湿,方如胃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