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

( Pào Jiānɡ )

炮姜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用法用量:
3~9g。
性味:
辛、热。
归经:
归脾、胃、肾、心、肺经
炮制:
取净干姜,照烫法(附录Ⅱ d)用沙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鉴别:
本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偶见糊化淀粉粒团块。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 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干姜炮制加工品。

炮姜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温中止泻;温经止血。主虚寒性脘腹疼痛;呕吐泻痢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归经:
脾;胃;肝经
用药禁忌:
孕妇及阴虚有热者禁服。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药理作用:
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炮制:
取净干姜,照烫法(附录Ⅱd)用沙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鉴别:
总灰分不得过70%(药典附录Ⅸk)。
性状:
性状鉴定: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显微鉴定:本品粉末棕褐色。①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偶见糊化淀粉粒团块。②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③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④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生境分布:
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原形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茎的炮制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采收和储藏:同干姜

“炮姜” 相关论述

干姜味辛,炮姜味苦,皆气温大热,半浮半沉,阳中阴也。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干姜也;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炮姜也。盖干姜治表,而炮姜温中。其所以治表者,干姜走而不收,能散邪于外也;其所以温中者,炮姜止而不动,能固正于内也。虽然姜性大热而辛散,俱能散邪补正,安在炮制而异宜。干姜散邪之中,未尝无温中之益。炮姜固正之内,未尝无治表之功。但干姜散多于温,而炮姜固多于散耳。
或问干姜用之于理中汤中,佐附子以成功,岂有妙义乎?曰∶无妙义,仲景夫子不用之矣。
理中汤,理中焦也。虽有白术是理中焦之药,然气味附子温热之性尚不相同,故入用干姜之辛热,与附子同性,专顾中焦,则附子亦顾恋同气而不上越,共逐中焦之寒,以成其健脾还阳之功也。
或问伤寒门中有姜附汤,其用干姜之义,想亦与理中汤同意?曰∶姜附汤中用人参,似与理中汤相同,而孰知别有意义。理中汤,理中焦姜附汤,治下焦也。附子人参直入于至阴之中,专祛腹中之寒,而躯外皮肤之寒邪,则未遑驱逐。加干姜走而不守,如大将亲捣巢穴,而偏裨旁掠于外,自然内外整肃,远近安奠也。倘只用附子人参,未尝不可奏功,然而攻彼失此,仲景夫子所以必加入干姜,使同队而并逐也。
或问四逆汤亦用干姜,其义岂有异乎?夫四逆汤之用干姜,又非前二条之意。四逆汤,乃救逆也。救气之逆,必须同群共济,故用附子肉桂为君,必用干姜为副,否则,气逆而不能遽转矣。
或问干姜用之白通汤中以通脉,吾惧其散气,则脉随气而散矣,又何以通脉哉?嗟乎!
脉非气通,又用何物以通之。干姜原非通脉之药,正取其通气耳,气通则脉通矣。夫脉之不通者,乃寒凝而不通,非气绝而不通也。用干姜以散寒,寒气散,脉气有不通乎。
或问干姜既能通气,用干姜足矣,何以又用葱耶?曰∶葱性亦散气者也。单用干姜,恐通气有余而通脉则不足,单用葱,恐通脉有余,而通气又不足。合而用之,气通又不伤脉,脉通又不伤气,两相济而成功,何伤气之足忧乎。
或问干姜炒熟入于健脾药中,谓能补脾以生气,然乎?曰∶干姜温热,原有益于脾气,何在炒熟始能补土以生气。但干姜性走,脾气不独受其惠。一经炮制,则干姜守而不走,独留于脾中,诸经不得而夺之,自然较生用更效也。

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兼补心气,祛脏腑沉寒锢冷,去恶生新,能回脉绝无阳,又引血药入肝而生血退热,引以黑附则入肾祛寒湿

即干姜炮黑。辛苦大热,入脾胃而守中逐冷,救急回阳,为温中止血专药。产后虚冷需之,即设假热外浮,非炮姜导之不可。按∶二姜具战守不同,干姜辛热,逐里寒而表寒解;炮姜辛苦,除内寒而虚阳自回。但姜性辛热,孕妇均宜忌之。

辛苦大热。
能使阳生阴退,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亦能引血药入气分,故入四物汤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宜之。
即干姜炮黑,阴虚有火者勿服,孕妇尤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