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阴

( zhiyin )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头痛;鼻塞;鼻出血;眼睛疼痛;胸部压迫感;胎位不正;瘙痒;脚底发热;泌尿疾病;肌肉紧张;遗精;视觉模糊;足部软弱; 无汗;脚膝肿胀;难产;对胎衣不下;小腿抽筋.
功效:祛风;清除经络淤阻;活血;明目;调节怀孕和分娩;壮肾;醒脑; 推动肝脏气血.
针灸方法:针法斜刺0.1寸,或针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释义:至,极也.
,寒也,水也.
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这是膀胱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气自此入肾经,即到达的意思.
备注: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滋补之母穴;经络止点.

“至阴” 相关论述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 配太冲百会头痛
[刺灸法]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至,即到。至阴,即到达的意思。如太阴三阴之始,故太阴又可称为至阴太阴属脾,至阴常作脾的代词。《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中之至阴,脾也。」至,作最或极解。至阴,即属之最甚者。《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穴名足太阴膀胱经井穴。位于足小趾甲根外侧角外一分许。


①到达分之部位。脾属太阴太阴三阴之始,故脾为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②至,最,极也。肾主水,藏精,为人身阴精之源,故又称肾为至阴。《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③指季夏、长夏,即农历六月。《素问·论》:“以至遇此者为肌痹。”
④指地。《素问·方盛衰论》:“至阴虚,天气绝。”马莳注:“地位于下,为至阴。”
⑤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井(金)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布有趾底固有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及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主治头痛,昏厥,鼻塞翳,鼽(鼻丑),滞产,胞衣不下,及胎位不正等。针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部位足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
证治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
针灸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所出之井金穴.考经脉十二回环之次序.足太阳终于此穴.交足少阴肾之经.盖太阳经穴至此已交于阴经.故曰至阴

人病头项肩背腰目疼,脊痛,颠狂,目黄泪出,鼻流血。斯乃经之正者,从脑出,别下项;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又其络从上行,循眦上额,故邪客于足太阳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太阳膀胱至阴小指外侧韭叶。行六数,不已,刺金门五分,灸三壮;不已,刺申脉三分,如人行十里愈。有所坠,瘀血留腹内,满胀不得行,先以利药,次刺然谷前脉出血立已。不已,刺冲阳三分(胃之原)及大敦见血(肝之井)。
[img]zhenjiudacheng065.jpg[alt]足太阳井:至阴[/alt][/img]

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所出为井金。膀胱虚补之。《铜人》针二分,灸三壮。《素注》针一分,留五呼。
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趾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眦痛。
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