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 outu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呕吐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症状。
病机:
可由诸种原因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除胃本身的各种疾病均可导致呕吐以外,肝、胆、胰、肠的病变,以及耳眩晕妊娠恶阻、头部内伤、颅内病变、某些药物中毒中暑晕动病脏厥疾病等等,皆可出现呕吐
诊断:
辨病思路:
1.根据呕吐的特点而考虑病种,如:
(1)餐后立即呕吐,可见于类霍乱伤食等。
(2)餐后片刻而呕吐,吐出之食物残渣无酸味者,可见于食管痹
(3)餐后间时较长再呕吐者,多为胃反
(4)喷射性呕吐头痛者,多见于脑痨、春温暑温脑瘤、脑癌、头部内伤等。
(5)嗅油腻食物味而呕吐者,可能是妊娠恶阻胆瘅、肝热病等。
2.根据呕吐的伴随症状而鉴别病种,如:
(1)吐出物呈酸馊腐臭味者,多见于伤食胃反
(2)吐出物有粪臭者,肠结肠痹的可能性大。
(3)呕吐且有发热者,多为胆瘅、胃瘅、胰瘅等病。
(4)呕吐而有神志不清者,多为脑神的病变。
(5)呕吐而伴胃脘痛者,多见于胆瘅蛔厥,胃瘅、胆石等病。
(6)呕后痛胀缓解者,多为胃疡、胃反、胃缓。
(7)痛不因呕吐缓解者,可见于胰瘅等病。
(8)食管癌食管痹呕吐常伴见吞咽困难。
(9)胃癌胃反为经常性呕吐,且常伴消瘦、胃脘部痞硬或有包块。
(10)胃郁之呕吐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11)耳眩晕呕吐可伴眼球震颤耳鸣,张目则症状加重等。
(12)晕动病呕吐有明显的病因可查。
3.除血、尿等常规检查外。必要时测血电解质浓度、ph值或co2结合力,x线腹部平片及钡餐检查、消化道内窥镜检查、b超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等,以便明确诊断。
治疗:
辨证论治
1.寒邪犯胃证: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或有肠鸣泄泻,舌淡苔白,脉浮紧。温胃散寒。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胃肠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厌食,吐后反快,大便秽臭,舌苔厚腻而浊,苔垢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3.胃热炽盛证:呕吐发热,食己即吐,口臭而渴,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洪数。清胃泻热。竹茹汤加减。
4.寒饮停胃证: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腹胀,腹中有振水声,头眩心悸口干不欲饮,或饮水则吐,苔白滑,脉沉弦。温胃化饮。苓桂术甘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5.肝胃不和证: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嘈杂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半夏生姜等。
6.脾胃气虚证:呕吐无力,食少纳呆,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补脾益胃。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7.脾胃阳虚证:呕吐时作,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畏冷肢凉,脘腹隐痛,喜暖喜按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温补脾胃。丁萸理中汤加砂仁半夏之类。
8.胃阴虚证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津少,脉细数。滋阴和胃益胃汤加枇杷叶竹茹等。
针灸:
针灸疗法:选关元中脘上脘下脘中极神阙足三里手三里等穴,针刺,温灸等。

“呕吐” 相关论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随胃气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症状,为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外感内伤都可引起,其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呕吐也是机体对胃内异物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帮助机体排除胃内的有害物质,但超出正常保护性反应的呕吐会耗损人体的气津,加重病情。临床时应结合呕吐的病程、呕吐物的性质气味呕吐的声势、伴随症状进行分析。
急性呕吐,多属实证;而慢性呕吐,则有虚有实,如舌苔腻浊,脉象有力者,一般为实证,如舌淡脉弱无力者,多属虚证
干呕无物:伴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为胃阴不足
呕吐酸水:伴脘胁胀痛,与情志有关者,为肝郁犯胃。
呕吐酸腐:伴脘腹胀痛,恶闻食臭,为饮食停滞。
呕吐苦水舌红苔腻,脉弦者,为胆胃郁热。
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胃气虚寒或痰饮内阻。
呕吐出如阳尘水、赤豆汁样血性内容物或伴柏油样黑便者,属血证吐血的主要症状;若见于中风肺胀的病程中,多属垂危之兆。
呕吐而二便闭者,为关格癃闭之征。
喷射状呕吐,多为脑病;呕吐频作而伴高热,项强头痛剧烈,时有抽搐者,为热毒燔炽,冲逆阳明,引动肝风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对呕吐释名,前人有两说:一说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另一说认为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无细分的必要,故近世多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证,中医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内经》对呕吐的病因论述颇详。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火郁之发,……疡痱呕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若脾阳不振,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寒浊内生,气逆而呕;或热病伤阴,或久呕不愈,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而成呕吐。如《证治汇补·呕吐》所谓:“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则呕也。”、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饮,停胃中,当饮邪随胃气上逆之时,也常发生呕吐。正如《症因脉治呕吐》所说:“痰饮呕吐之因,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吐,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
呕吐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如外邪可以伤脾,气滞可致食停,脾虚可以成饮等。呕吐病机无外乎虚实两大类,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气郁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一般来说,初病多实,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可由实转虚;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则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并见的复杂病机。但无论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都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济生方呕吐》云:“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温病条辨·中焦篇》也谓:“胃阳不伤不吐。”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表现】
呕吐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有恶心之先兆,其作或有声而无物吐出,或吐物而无声,或吐物伴有声音;或食后即吐,或良久复出;或呕而无力,或呕吐如喷;或呕吐新人之食,或呕吐不消化之宿食,或呕吐涎沫,或呕吐黄绿苦水;呕吐之物有多有少。呕吐常有诱因,如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寒暖失宜,以及闻及不良气味等因素,皆可诱发呕吐,或使呕吐加重。本病常伴有恶心厌食,胸脘痞闷不舒,吞酸嘈杂等症。呕吐多偶然发生,也有反复发作者。
【诊断】
1.具有饮食、痰涎、水液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临床特征。也有干呕无物者。
2.常伴有脘腹不适,恶心纳呆,泛酸嘈杂等胃失和降之症。
3.起病或缓或急,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多由饮食、情志、寒温不适,闻及不良气味等因素而诱发,也有由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所致者。
4.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呕吐物的实验室检查等,有助于脏腑病变的诊断。
【鉴别诊断】
1.反胃反胃呕吐同系胃部病变,同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同有呕吐,故反胃亦可归属呕吐范畴,但反胃又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因此呕吐应与反胃相区别。反胃病机为胃之下口障碍,幽门不放,多系脾胃虚寒所致,症状特点是食停胃中,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食后或吐前胃脘胀满,吐后转舒,呕吐与进食时间相距较长,吐出量一般较多;呕吐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症状特点是呕吐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吐出物多为当日之食,呕吐量有大有小,食后或吐前胃脘并非一定胀满。
2.噎膈噎膈虽有呕吐症状,但其病位在食管贲门病机食管贲门狭窄,贲门不纳,症状特点是饮食咽下过程中梗塞不顺,初起并无呕吐,后期格拒时出现呕吐,系饮食不下或食人即吐,呕吐与进食时间关系密切,因食停食管,并未人胃,故吐出量较小,多伴胸膈疼痛,噎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呕吐病位在胃,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症状特点是进食顺利,食已人胃,呕吐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呕吐量有大有小,可伴胃脘疼痛。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景岳全书·呕吐》曾谓:“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即无邪,必胃虚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胃虚也。凡呕家虚实,皆以胃气为言。”实证呕吐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起病较急,常突然发生,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如喷,吐物多酸腐臭秽,或伴表证,脉实有力。虚证呕吐,常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慢,或见于病后,病程较长,吐物不多,呕吐无力,吐物酸臭不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虚弱证候,脉弱无力。
2.辨呕吐物吐出物常能直接反映病因,病变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所以临证时应仔细询问,亲自观察呕吐物。若呕吐物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化热;吐黄水苦水,多为胆热犯胃;吐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吐痰浊涎沫,多为痰饮停胃;泛吐清水,多为胃中虚寒,或有虫积;只呕吐少量粘沫,多属胃阴不足
3.辨应止应吐临证见呕吐病人,并非都要止呕,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正确处理。一般来说,呕吐一证,多为病理反应,可用降逆止呕之剂,在祛除病因的同时,和胃止呕,而收邪去呕止之效。但若属人体自身祛除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胃中有食积痰饮脓而致呕吐者,此时不应止呕,待有害物质排除,再辨证治疗;若属误食毒物所致的呕吐,应按中毒治疗,这类呕吐应予解毒,并使邪有出路,邪去毒解则呕吐自止,止呕则留邪,于机体有害。若属服药不当产生的毒性反应,则应减量或停药,除非呕吐剧烈,否则亦不必止呕。
4.辨可下与禁下呕吐之病,一般不宜用下法呕吐可排除脓等有害物质,遇此种呕吐,或可涌吐,而不宜下;兼表邪者,下之则邪陷入里,不宜下;脾胃虚者,下之则伤脾胃,不宜下;若胃中无有形实邪,也不宜下,否则徒伤胃气,故仲景有“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戒。若确属胃肠实热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而致浊气上逆,气逆作呕者,可用下法,通其便,折其逆,使浊气下降,呕吐自止。如《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可见呕吐原则上禁下,但在辨证上有灵活性,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根据呕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虚实并见者,则予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
症状:呕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发生,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邪解表;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若风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若见胸闷腹胀嗳腐。为兼食滞,可加鸡内金神曲莱菔子以消化滞;若身痛,腰痛,头身困重,苔厚腻者,为兼外湿,可加羌活独活苍术以除湿健脾;若暑邪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以解暑化湿;若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以辟秽止呕;若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桔梗之升提,加陈皮竹茹疏风清热,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物酸腐,脘腹胀满拒按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连翘清散积热。尚可加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健胃;若化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以通腑泄热,使浊气下行,呕吐自止;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胃中积热上冲,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若误食不洁、酸腐食物,而见腹中疼痛,胀满欲吐而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压舌板探吐祛邪。
·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脾化饮。尚可加吴茱萸陈皮温脾燥湿以化饮。若气滞腹痛,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若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化痰熄风;若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若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可暂加甘遂细末0.5g,装入胶囊,早晨空腹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2—3日。
·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四逆散半夏厚朴汤
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尚可加橘皮旋覆花竹茹炙枇杷叶等以增强和胃降逆之力;若气郁化火,心烦咽干口苦吞酸者,可合左金丸以清热止呕;若兼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胁肋刺痛,可加丹参郁金当归延胡索等活血化瘀止痛。
虚证
·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尚可加丁香吴茱萸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干姜附子,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丝,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
·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但呕吐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麦门冬汤
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补脾和胃生津。若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花粉知母养阴清热;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以降逆止呕;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润肠通便。
【转归预后】
一般来说,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虚实并见者,则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较为难治。若失治误治,由轻转重,久病久吐,脾胃衰败,化源不足,易生变证。所以,呕吐应及时诊治,防止后天之本受损。
【预防与调摄】
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晶。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
【结语】
呕吐的病因有外邪、饮食、情志、脏腑虚弱。呕吐的病位在胃。病机虚实两类,实者为邪气犯胃,虚者为脾胃虚弱,也多虚实并见者,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反胃噎膈相鉴别。辨证要点以辨虚实和呕吐物为主。其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晶;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均辅以和胃降逆之晶。
[附] 吐酸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的症状,又叫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称为吐酸。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痞满兼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本病证多属热。《证治汇补吞酸》日:“大凡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寒客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说明吐酸不仅有热,而且也有寒,并与胃有关。《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又说明吐酸肝木有关。本证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居多,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胃失和降所致;因寒者,多因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而成。但总以肝气犯胃为基本病机
·热证
症状: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方药:左金丸加味。
可加黄芩栀子以清肝泄热,加乌贼骨瓦楞子以制胃酸。
·寒证
症状: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制酸。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
可加苍术藿香化湿醒脾

[附] 嘈杂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症。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吐酸兼见。本证始见于《丹溪心法嘈杂》,其曰:“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景岳全书·嘈杂》谓:“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其病因常有胃热胃虚血虚之不同。
·胃热
症状:嘈杂而兼恶心吐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和胃化痰
方药:温胆汤
热盛者可加黄连栀子清热和胃
·胃虚
症状: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腹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脉虚。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四君子汤加山药草豆蔻。·.
气滞较甚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若胃阴不足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者,可用益胃汤益胃养阴,
·血虚
症状: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心悸头晕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治洁: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
【文献摘要】
素问·脉解篇》:“太阳所谓病胀者,……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成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日呕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呕哕候》:“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饮食寒热气血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医学正传·呕吐》:“外有伤寒,阳明实热太甚而吐逆者;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以致胃气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热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甚,闻谷气则呕哕者;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症因脉治·呕吐论》:“秦子曰: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皆阳明胃家所主。”
【现代研究】
近年来对于呕吐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王氏治疗神经性呕吐40例,其中属肝胃不和型26例,胃阴不足型8例,肝胆火盛型6例。病程3个月以内23例,3个月至半年15例,半年以上2例。服用下述基本方:伏龙肝代赭石半夏竹茹茵陈枳壳木香、生麦芽山药、鸡山金。每剂以伏龙肝60g布包先煎20分钟代水,后下诸药煎煮300mi药液,视呕吐轻重分2-3次温服,每次间隔20分钟,每日2剂,早晚各1剂。连续服用10日为1个疗程,并随证略有加减。结果:临床治愈31例(77.5%),好转7例(17.5%),无效2例(5%)[天津中医1991;(6):17]。
王氏用大黄甘草汤治疗急重呕吐86例,其中反射性呕吐49例,中枢性呕吐31例,原因不明6例;中医辨证分型:邪犯胃脘9例,食浊停14例,痰饮内阻7例,肝胃不和12例,脾胃虚弱16例,津亏虚20例,未分型8例。方药是:大黄6-30g,甘草6—20g,佩兰6-15g。腑实明显者加芒硝3-20g;邪犯胃脘者加藿香紫苏半夏陈皮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津亏虚者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煎法:冷水泡三味药10-20分钟,上火煮沸5-10分钟,滤汁备用。温服少量多次。结果服药后24小时内呕吐止,能进少量饮食,计;6例;48小时呕吐缓解或基本停止,能进少量饮食,病情稳定好转,计23例;无效7例。其中1剂止吐36例,2剂止吐24例,3剂止吐15例,4剂止吐4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5):28]。
张氏等用石菖蒲治疗神经性呕吐21例,结果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显示石万蒲治疗神经性呕吐有效。方法是将该药捣碎,以纱布包之,加水500ml左右,文火煮沸15分钟后取汁。该药用量以15-20g为宜(1日量)。取汁后宜少量频饮分次进药,每日10-30次不等,这样可防止病人拒药而吐[中医杂志1996;37(12):711]。
邵氏用麦门冬汤加味治疗胃阴不足型顽固性呕吐42例,均选择大病、久病后期出现的胃阴不足型顽固性呕吐患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半夏人参炙甘草粳米大枣竹茹石斛炙枇杷叶等,煎汁少量频服。服药量最少者3剂,最多者9剂,其中治愈20例(47.6%),显效15例(35.7%),有效4例(9.5%),无效3例(7.1%),总有效率92.8%[河南中医1990;10(1):21]。
高氏等用自拟补脾止吐汤治疗肿瘤化疗后呕吐41例,并设胃复安组33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5%,显示补脾止吐汤效果明显优于胃复安(p<0.005),表明中医补脾益胃、降逆止呕法能够十分有效地控制化疗药物引起的呕吐反应。补脾止吐汤由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半夏代赭石组成,并随证加减[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1):19]。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膻中丰隆食积者配下脘璇玑;肝逆则加太冲;中气虚者兼用脾俞章门

附:呃逆
呃逆多由邪气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主证为呃感连续,声短而频。如偶发者不治自愈。如发作不止,则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或加巨阏、膈俞

小儿呕吐三因,因热因寒因食停,
药食难尝成格拒,吐多清水是虫名。
幼科云:小儿呕吐大概难举,有寒,有热,有食积。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食积者。故呕之病多属于胃也。又有溢乳,有[口见]乳,有呕哕,皆与吐相似,不可以吐泻治之。又有格拒者,有虫者,当仿法外求之。大抵小儿呕吐,莫如节乳。节者,减少之谓,非断其乳食也。呕吐多渴,勿急饮之。水入复吐,终不得止,必强忍一二时,而后以薄粥与之,吐自止矣。
按:刘河间论吐者分三焦,此言甚善。如食人即吐者,有上焦胃脘也。上胃脘咽喉之下。太仓之上口,名曰贲门食方下咽被,堵塞不得入胃,故吐出也,宜瓜蒂散吐之。此在上者,因而越之。吐,是用吐法,使去,乳食得入也。如食入,少顷吐出者,有中焦胃脘也。中胃脘太仓下口之上。小肠上口之上,名曰幽门。饮食入胃,不得入于小肠,故转而上出则吐也。吐出皆完谷未腐熟者是也。如食半日后复吐着,此在下焦胃脘也。下胃脘小肠下口之下,大肠上,名曰阑门。有壅塞传化不去,复转向上出为吐,吐多糟粕之物是也。此二吐并宜下之,去陈莝菀物,使肠胃之气得通,水谷之物得行,吐自止矣。丁香脾积丸主之。方见前伤寒
瓜蒂散
瓜蒂,炒黄,君。赤小豆,臣。
共末,每少许,淡豆豉煎浓汤调服,量儿加减。

寒吐着,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有汗出,脉息沉微,宜温中消食,轻者胃苓丸,煨姜汤,研碎服之;不止,用理中丸藿香;如诸药不止,以参香散治之。
参香散:治小儿胃虚作吐,诸药不止者。
人参沉香丁香、去丁。藿香叶,木香等分,细末
木瓜汤调下。
如服以上药并乳食不得入,入则吐者,此阴盛格阳。谓之格拒也。宜理中切成剂,用豮猪胆汁、童便各少许,拌药炒焦,煎服即止。《内经》曰:热因寒用之法,益阴寒气太甚,阳热之药难入,故理中汤温热,用胆汁、童使之寒凉与之服,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入咽之后,体渐消,阳气乃发,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此仲景之秘论也。

热吐者面赤唇红,吐次少而多出,乳片消而色黄,遍身热甚而烦躁。夏月多此证,宜胃苓丸,用向东陈壁土一块,杵细炒热,入水煎数沸,澄清,将丸研服。不止,用黄连厚朴(炒)、藿香等分香薷①加倍,水煎服。吐久不止,用理中汤煎热,调天水散冷服,即止。

食积吐者眼胞浮肿而微黄。足冷,热日轻夜重,或吐酸馊之气,或吐黄水.或吐青痰,脉弦实而滑,此有宿食也。直下去其乃止。脾积丸主之。

伤乳吐,才哺乳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无度,脾胃嫩弱,不能运化。譬如,小瓶注水,满则溢出也,宜节其乳自止。[口见]乳者,时时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非吐是吐,此胃虚吐也,参香散主之。

溢乳,调乳多而溢出,非真吐乳也。苟不知禁,即成真吐矣.百日内小儿多有之。盖身小身软,不能自立,必待母拥抱之。苟有倾则,乳即溢出。譬瓶注水,瓶侧而水出矣,不须治之。

嗽吐,必待儿嗽定而后乳也。或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气必逆,乳不得消,化而为痰。痰气变塞,嗽不得转,故嗽而吐乳也,宜玉液丸,姜汤下。

小儿初生,三日内吐者,钱氏方用白饼子下之,误也。初生小儿,出离母腹,惟乳可食,安可当此毒药也。此由拭口不尽,使恶秽之物损其胃气,只用丁香一小粒,去陈皮一分,木瓜一分,共研细末,每半分,乳调纳儿口中,令自咽,用煎皆是②。

呕哕者,有声无物也,不问大小,但病久危困呕秽者,不治。经云:木陈者,叶必落;弦绝者,声必嘶是也。

蛊者,腹有虫,时作酸痛,痛则吐清水涎沫,宜下之。
下虫丸
苦楝根皮(酒浸,烙),绿色贯众木香桃仁(去皮、尖),芜荑(焙尖),槟榔,各二钱。鹤虱(炒),干蟾(炙焦),各一钱,轻粉五分,使君子肉,五十枚。
上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俟天明,先以肉汁味臭鼻内,使香闻鼻中,即仍③肉汁下丸。
香薷:原作“香藿”,据忠信堂本改。
②皆是:忠信堂本为“亦可”。
③仍:忠信堂本为“仍以”。

由于邪气在胃、胃失和降、气反上逆所出现的症状,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但实际上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都统称为“呕吐”。临床常见有胃寒胃热伤食痰浊等四种。胃寒的,呕吐清水,口中多涎,喜热恶冷,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胃热的,食入即吐,吐出物酸苦夹杂,口有臭气,喜冷恶热舌苔黄腻;伤食的,胃脘胀闷,嗳气吞酸,呕吐物多属酸腐宿食,吐后稍觉舒畅,舌苔厚腻;痰浊的,平素多有头眩、胸闷、心悸等症,呕吐黏痰或清涎,舌苔滑腻。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宽缓即瘥。夫呕家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也。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阳紧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也。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脉弦者,虚也。
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脉滑,按之虚绝者,其人必下利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自出者,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脉数而浮(一作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其人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其脏寒者,当下之。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
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当复下之。
下利谵语者,为有燥屎也,宜下之。
下利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下利后,脉三部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
下利,脉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胃中寒实,而下利不止者,死。
风寒下者,不可下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者,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

呕吐泄泻一证,有只呕吐而不泄泻者,有只泄泻而不呕吐者,有呕吐泄泻并行者。
呕吐而不泄泻者,邪乘于上也。上指胃。泄泻而不呕吐者,邪乘于下也。下指脾。呕吐泄泻并行者,邪隔于中,上下俱病也。中指脾胃交会处也。外因,则有风、寒、暑、湿、燥、火,与夫痘、麻、癍诊发泄漏之异。论内因,则有饮食停滞、阳虚阴虚之别。予推究太阴一经,在三阳之底面,外邪初入,必不能致呕吐泄泻。即有吐泻,定是失于表散。邪壅于阳,则有干呕之条。邪伏于少阳,则有喜呕之列,不得即直入于内,而至吐泻也。其所以致吐泻者,由其表邪未解,妄行攻下,引邪入内,邪陷于中,方能致此。治法仍宜升举其所陷之邪,如桂枝汤加葛根之法是也。亦有外邪未解,传经而至太阴者。邪至此地,不问何邪传至,但以本经为主,即在本经标本中三气上求之。湿为太阴之本气,湿为阴邪,一切外邪至此,即从本气而化为病者俱多,亦有不从本气而从中化为病者亦多。中指胃,胃与脾为表里也。亦有不从本中所化,而从标化为病,标即太阴经也。太阴阴经,邪从经为病,亦也。盖从本化者为湿邪,泄泻居多。从中化者为热邪,皮黄、便赤、呕吐者众。从标化者为阴邪腹痛不食屡生。如此而求,便得邪之所从所化也。故前贤云:吐泻病,求太阴。是叫人在太阴经之标、本、中三气上求之也。治之之法,湿、热、三字定之矣。从队湿者,其人吐泻甚而肢冷唇青,仲景之理中吴茱萸汤之类是也。从热化者,其人即吐泻而思水饮,如仲景之五苓、四苓、或黄连、吴萸汤之类是也。更有吐泻甚而兼腹痛剧者,前贤称为霍乱,称为发痧。学者不必多求,即在本经之标、本、中三法求之。亦间有卒闭而即四肢冷者,腹痛吐泻甚者,由其内本先虚,外邪卒入,闭其清道,邪正相攻,腹痛吐泻并作,法宜宣之,散之、开之、刺之、刮之等例,亦不可不知。至于饮食停滞而致吐泻者,盖以饮食伤中也,其人多饱闷吞酸嗳臭,治以温中消食便了。[眉批]此证钦安合三证而并论。吐本从阳,泻本从,一时吐泻并作,中宫失运,此三证也。吐从阳,宜温降,泻从,宜温升。吐泻并作,必兼头痛发热身疼,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其证小便不利者多,若小便复利而大汗出,脉微者,四逆汤主之。此外,如内因外因阳虚阴虚,饮安论法大备,学者留心参究,临证自有把握。知非氏曰:定吐泻为脾病,大有妙义。再细论其理,脾与胃为夫妻,同处中州,一脏一腑,合为一家,一阴一阳,共同转运之权,日奉君火之令而行。自能燮理阴阳,分清别浊,何得灾害,并至今令肠中溏泻。以干易湿明,明脾不行水,水不归经,并入肠中,水主润下,焉能久停,故大泻作。又令人吐,亦明明是水不运行,牌把持君火之令,火性炎上,令不行之不胃出食管,故大吐作。又把由妻失运化,至令其夫不能正位。又安望其输精皮毛,润溉骨髓,柔及筋膜,将子女臣妾悉受俱害。加以日久浸淫变证蜂起。若扰及君主,恐更祸生不测者,噫!可畏也。昔贤云:吐泻病,求太阴,允推卓见。但其中至理,不为发明,学者焉能了了,直捣中坚,抑或旁取、逆取、以出奇而制胜。饮安无奈何,又不能直吐心肺,只得多方指陈,旁引曲证,广立法门,亦犹王良之诡遇,以期嬖奚幸而获禽,其心实良苦矣。知非从旁不忿,直抒胞臆,为饮安畅言之,试问吐泻之证,本属脾胃,孰敢定为脾病孚?此有功医林这按,学者不宜轻视。
至于痘麻,毒初出时,吐者居多,泄泻者少。诚以痘出于脏,从太阳而发泄于外。外者,皮肤、肌肉之属也。肌肉阳明,毒邪将出未出之候,从太阳鼓舞,尽壅于阳明,故呕吐者多。要吐则毒气方能发泄得透。医者当迎其机而导之。考古方首用桂枝汤,初发热时也;次用升麻葛根汤,初现点时也;皆是顺其气机以发透为妙也。麻出于腑,感天行者多,当将出未出之际,治法初与痘同。但痘出透时,以养浆结疤,收回阳气为重。麻证出透时,以清解毒尽为先。至于癍疹之邪,由外感不正之时气,伏于肌肉之间,不能深入,当经气旺时,邪不能久藏,随气机而发泄于外,若用苦寒,遇郁其外泄之气机,其客最速。亦多发吐。学者于此数证,先告以服药后,吐亦无妨,切不可妄行温中降逆止呕之法,务要果真胃寒发吐,方可温中。
更有阳虚之人,俨若平常好人,却不能劳心用力多言。但劳神一刻,即有发呕发吐者,稍食猪肉即大泻者,法只宜温中,或补命门相火。亦有阴虚之人,血液枯极,贲门不展,有干呕吐,而食不得下者。更有朝食暮吐,食而即吐,种种情形。治法不必细分,总之,呕吐反胃咳嗽呃逆吐血诸证,皆是一个逆字,挐定阴阳实据治之,发无不中。要各经受寒闭塞,皆能致逆。逆则呕吐泄泻必作。各以受热传变,皆能致逆,逆则呕吐泄泻亦作,不可不知。
近阅市习,一见呕吐泄泻,多用藿香正气散胃苓汤、柴苓、四神、肉蔻散等方,治非不善,总不若辩明阴阳之为当也。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
呕家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
猪苓 获苓 白术等分
右三味,作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扶零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于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桂枝汤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道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许仁则,疗呕吐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一者冷在胃,亦呕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须细察之,必其食饮寝处将息伤热,又素无冷病,年壮力强,肤肉充满,此则是积热在胃,致此呕逆,如将息食饮寝处不热,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肤肉瘦悴,此则冷在胄,生此呕逆,若是冷,呕逆经久,急须救之,不尔,甚成反胃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宜合生芦根五味饮,服方。
芦根(切一升) 生麦门冬(一升去心) 青竹茹(一升) 生姜汁五合茯苓(五两)右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沥六大合,搅调,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始服一剂。忌醋物。
又依前生芦根五味,饮服之虽可,然未能全除者,宜合茯苓五味丸服之方。
茯苓(五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生姜(屑六两) 青竹茹(一升)右药捣筛,蜜和为丸,煎芦根饮下之,初服十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丸如梧子大。忌醋物。
冷在胃,呕逆不下食,宜合半夏等二味丸服之方。
半夏(一升制) 小麦面(一升)右捣半夏为散,以水泄面丸如弹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则是药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服此觉病减,欲更重合服亦佳。忌羊肉饧。(救急同)又依前半夏等二味丸,虽觉渐损,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虑毒药不可久服,欲不服药,又恐病滋蔓,宜合人参等七味丸服之方。
人参(五两) 白术(五两) 生姜屑(八两) 浓朴(四两炙) 细辛(四两) 橘皮(三两)桂心(二两)右药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梧子。饮下之,初服十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二十丸,欲与前半夏丸间服亦得。忌桃李雀肉生葱生菜。(吴升同并出第一卷中)

仲景伤寒论,夫呕家脓者,不可疗也,其呕脓尽自愈,若先呕后渴者,为欲解也,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在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张仲景杂方此证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方支饮门中)呕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疗。四逆汤主之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上三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分再服,强人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忌海藻菘菜猪肉
又呕心下痞坚者,大半夏汤主之方。
半夏(三升洗) 人参(三两切)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并蜜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日再服。忌羊肉饧。(本论治反胃支饮)又干呕下利黄芩汤主之方。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桂心(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出第十六卷中)

《病源》五脏皆禀气于肺,肺感微寒则成咳嗽也。寒搏于气,气聚还肺,而邪有动息,邪动则气奔逆上,气上五脏伤动,动于胃气者,则胃气逆呕吐也,此是肺咳,连滞气动于胃而呕吐者也。又有季夏脾王之时,而脾气虚不能王,有寒气伤之而咳嗽者,谓之脾咳,其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膊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发。脾与胃合,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其状咳嗽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是也。凡诸咳嗽甚则呕吐,各随证候知其腑脏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咳嗽上气喉咽中腥臭,虚气搅心,头痛眼疼,耳中嘈嘈,风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隔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疗疰并淋。通气丸方。
胶饴(五斤) 蜀椒(二升汗) 乌头(七分炮) 桂心(六分) 大附子(五枚炮) 干姜人参(各四分) 杏仁(一升) 天门冬(十分) 蜈蚣(五节去头,炙)
上十味,末之,捣杏仁作膏,稍稍纳药末捣千过,烊胶饴,乃纳药中,搅令调和。合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二三服,令胸中温为度。若梦与鬼神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五合;有虚气,少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二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子一两熬,末之。忌猪肉、冷水、生葱、鲤鱼等物。(《千金》同)又疗上气咳逆口干手足寒心烦满,积聚下利呕逆,若坠瘀血上气胸胁胀满,少气肠鸣,饱食伤中里急,妇人乳饮滞下有邪湿,阴不足,大小便不利,肢节皆痛。硝石丸方。
硝石(一升) 干姜前胡大黄(各一斤) 杏仁(一升)
五味,捣筛,蜜和。饮服如梧子三丸,日再。五日后心腹诸疾,随大小便去,月经绝则通,下长虫数十,亦利血及冷热,赤白汁,症瘕毒悉主之,药利以意消息
又疗上气,烦闷呕逆不得饮食。浓朴汤方。
浓朴(一两炙) 人参(一两) 半夏(四两洗) 生姜(八两) 茯苓甘草(炙) 橘皮桂心(各二两) 枳实(二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醋物。
(并出第十八卷中)
《必效》疗上气咳嗽呕逆不下食,气上方。
橘皮紫菀(各三两) 人参茯苓柴胡杏仁(去尖、皮)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患冷,加生姜二两;患热,加麦门冬三两去心;不能食,加白术二两、浓朴二两炙。忌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一卷中)

论曰霍乱呕吐不止者,胃气逆故也,胃气逆气上而不下,故呕吐不止也,若上下升降,阴阳和平,而吐自止矣。
霍乱吐逆不定,手足厥冷面青不乐。青金散方
硫黄(一两盏子内熔作汁) 水银(一两二味结作沙子)
上二味。为细散,每服一钱匕,冷木瓜汤调下,冷米饮亦得。
霍乱,定呕逆,止心腹刺痛,进饮食,化痰益气人参藿香汤方
藿香叶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二两)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干姜(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枇杷叶(拭去毛) 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子曝干各一两) 甘草(炙三分) 丁香(半两) 草豆蔻(去皮六枚)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治霍乱腹痛呕吐不止。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浸焙炒)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吐逆不止、烦闷。香薷汤方
香薷(经霜后收阴干一斤)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扁豆(各半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放冷并二服,未效再服。
治下虚阴阳错逆,霍乱吐逆,粥食不下。正气丹方
硫黄(盏内熔成汁三分) 半夏(为末姜汁作饼曝干) 藿香叶(各一两) 水银(入硫黄汁内结沙子
五味。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饮下不拘时。
霍乱呕吐不止。冰壶汤方
高良姜(生锉)
上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立定。
治冷热气不调,霍乱吐逆不定,腹胁胀满。高良姜汤
高良姜 桂(去粗皮)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霍乱呕吐,不思饮食。浓朴汤方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人参白术(各一两半) 半夏(为末生姜汁调作饼曝干)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去核,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一切霍乱呕逆手足厥冷。返魂汤方
盐(一分) 生姜(洗切一两)
上二味。用童子小便一碗半,煎取一碗,去滓分温三服。
治脾脏有霍乱吐逆。干姜散方
干姜(炮) 诃黎勒(去核) 白矾(烧汁尽) 丁香甘草(炙各半两)
五味。为细散,每服一钱匕,饭饮调下,不拘时。
霍乱下焦热气逆上,呕吐不止。名曰走哺人参汤方
人参栀子葳蕤黄芩(去黑心) 知母(各一两) 白茯苓(去黑皮)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半) 石膏(碎一两半)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霍乱走哺呕吐不止,或噎塞,心热满闷。香豉汤方
豉(炒二两) 生干地黄(洗切焙一两) 白术(二两) 甘草(炙一两) 石膏(碎三两) 白茯苓(皮一两半)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竹叶十片,葱白二寸,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霍乱走哺呕吐不止,噎塞满闷。芒硝汤方
芒硝(别研) 生干地黄(洗切焙) 白术甘草(炙各一两) 豉(炒)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 石膏(碎二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竹叶十片,葱白二寸,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霍乱吐呕。四汁煎方
生藕汁 生葛汁 木瓜汁(各一合生姜汁(半合)
上四味。银器中慢火熬如饧,每服两匙头许,含化徐徐咽津
呕吐烦闷,及霍乱。鸡子汤方
人参(一两)
上一味。粗捣筛,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重煎令沸,投入鸡子白一枚,打转掠去沫,顿服。
治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宿食不消。理中丸
人参白术高良姜(各八两) 干姜(炮) 桂去粗皮(各六两)
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日再。
霍乱吐逆,开胃和气。藿香散
藿香叶(焙一两) 诃黎勒皮(焙十枚) 人参丁香(各半两) 糯米(三百粒) 石莲心(二百枚) 甘
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煨和皮生姜一块,枣两枚,同煎浓汤调下,食前空心治脾胃虚冷呕逆霍乱泻痢胀满。诃黎勒丸
诃黎勒皮 五倍子黄连(去) 钟乳粉 白矾(熬令汁枯各四两) 缩砂蜜(去皮)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当归(切焙) 酸石榴皮(锉炒) 胡椒樗根皮(锉各二两半) 干姜(炮一两半) 干木瓜(锉) 乌梅肉(炒) 橡实(微炒各五两) 肉豆蔻(煨去壳五枚)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醋并艾叶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枣汤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治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宿食不消。五味理中丸
甘草(炙锉) 人参 桂(去粗皮) 干姜(炮) 高良姜
五味。各等分,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再服。

论曰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二者气盛,则能运化谷食,荣养血气,若脾胃虚弱,则传化凝滞,膈脘痞满气道上逆,故令发呕吐而不下食,治法宜调补之。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藿香汤方
藿香叶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各一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甘草(炙锉各三分) 桂(去粗皮半两) 干姜(炮一分半) 枇杷叶(拭去毛炙一分)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止逆进食,枇杷叶汤方
枇杷叶(拭去毛微炒)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 前胡(去芦头白术人参茯神(去木)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炒各半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藿香浓朴汤方
藿香叶 浓朴(去粗皮用生姜二两切片枣十枚擘破同煮半日取出去姜枣锉焙) 半夏浆水浸一宿切汤洗七遍入粟米一协议炒黄去米) 甘草(生锉)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京三棱丸
京三棱(灰火内炮乘热椎碎) 益智(去皮各一两) 麦 (微炒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煮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生姜枣汤下。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参香散
人参丁香
上二味,等分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空心热米饮调下。
治脾胃气弱,呕吐不下食,白术藿香汤方
白术(一两) 藿香(二两) 丁香人参赤茯苓(去黑皮) 半夏(汤洗七遍切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前胡(去芦头一两一分) 槟榔(大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服、日三。
治脾胃气弱,呕吐不下食,白豆蔻汤方
白豆蔻(去皮) 人参白术(各一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锉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芎 白茯苓(去黑皮) 干姜(炮各一两) 丁香(半两) 甘草(炙锉三分) 白檀(香锉一分)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
治脾胃气虚弱,胸膈气滞呕逆不下食,白豆蔻丸
白豆蔻(去皮) 干姜(炮) 枳实(麸炒) 木香(各一两)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焙干) 诃黎勒(煨去核各一两半) 桂(去粗皮) 白术细辛(去苗叶各三分)
上九味,捣罗为末,以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计时候,温米饮下治脾胃气虚弱,呕逆不下食,人参藿香汤方
人参(一两) 藿香叶(半两) 白术丁香枇杷叶(拭去毛微炙) 高良姜(各一两) 甘草(炙锉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干木瓜二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进食消痰,平胃丸方
半夏曲(焙一两) 肉豆蔻(去皮) 槟榔(锉各二枚)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麝香(半钱研)
上八味,捣研为末,枣肉与糯米粥和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阴干,每服生姜汤嚼下三五丸。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人参丸
人参(二两) 白术(二两半) 干姜(炮半两) 山芋(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甘草(炙锉一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入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白汤嚼服亦得。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脐腹胀痛,积聚不消,建中散
白术枳实(麸炒) 人参白芍药干姜(炮) 桂(去粗皮) 高良姜(锉) 丹参大腹皮槟榔(锉)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桔梗(锉炒) 干木瓜 艾枝(炙) 草豆蔻(去皮)
上一十七味,各等分,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温酒调下。
治脾胃虚冷,气满胸腹,不能饮食,呕逆腹内雷鸣下气等疾,桔梗丸
桔梗(一两一分)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白术人参茯苓(去黑皮)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枳壳(去瓤麸炒) 干姜(炮) 甘草(炙锉各一两) 桂(去粗皮三分)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
治脾胃气弱,留饮,饮食不化,呕吐不止,白术汤方
白术(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炒各三分) 人参(一两) 桂(去粗皮) 芍药枇杷叶(去毛炙) 白茅根芦根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
上一十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脾胃虚冷呕逆,心腹常痛,面色青黄,腰胯冷痛,荜茇丸
荜茇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 胡椒 桂(去粗皮) 干姜(炮) 诃黎勒(煨取皮各一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三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粥饮下十五丸。
胃气不和呕逆不下食,覆盆饮
覆盆子根 枣(青州者去核) 人参白茅根灯心半夏(汤洗七遍焙) 前胡(去芦头白术(各等分
上八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
治脾胃气逆呕吐不止,心下澹澹人参汤方
人参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 甘草(炙锉) 白茅根白茯苓(去黑皮) 竹茹 陈橘皮(去白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治脾胃虚冷,呕逆醋心,冷癖翻胃,中酒后不得食,面色萎黄人参汤方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各一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治脾胃虚冷,气逆呕吐,不能下食,浓朴汤方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熟三两) 人参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脾胃虚弱,呕哕寒痰,饮食不下,辛香散
细辛(去苗叶半两) 丁香(一分)
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煎柿蒂汤调下,不拘时候服。
治吐逆粥药不可下者,五灵脂丸
五灵脂(不拘多少)
上一味,为末,狗胆汁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煎热生姜酒化下,先煮温粥半升,令病患乘药势,便以粥送下。

论曰人之阴阳升降。三焦调顺,脾胃和匀。乃能腐熟水谷。变化糟粕,传泻行导,下走肠间,若脾胃虚冷。水谷不化,则阴阳痞隔,三焦不调,浊阴之气,不能下行。奔冲于上。
故发为呕吐。然吐逆之病,有得之于隔实者,有生于中满者,有发于下焦者,种种虽不同,悉本胃气逆呕吐,盖胃者、水谷之海三焦者、水谷之道路,胃气宣通。则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命曰平人。胃既虚弱。水谷停滞。致三焦格拒。升降不匀。其气虚满。
得食则呕。而又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有食已即吐者;有呕吐谷不得前者;有但呕而无所出者;有先呕却渴者;有先渴却呕者;有呕家本渴而反不渴者。其本其治。各各不同,假令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火也。举此二者。乃知呕吐之名则一。治疗之法各异、虽治法有冷热虚实之别。要当以安其胃气为本。使阴阳升降平均。
呕逆之病顺而愈矣。

论曰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譬之通瓶小口。顿溉不入。乃升气所碍。人病呕吐。其理如此。盖脾胃气弱。风冷干动。使留饮。饮食不化。胃气虚胀。心下澹澹。其气上逆。
故令呕吐也。
呕吐,除中满痞气、痰逆恶心。宿昔成,面黄腹胀脏腑不调,水谷不化,调顺脾胃,沉香煎丸
沉香(锉) 丁香木香胡椒没药(研) 丹砂(别研水飞) 高良姜槟榔(面裹煨熟去面) 砂(明净者别研水飞用石器慢火熬干) 青橘皮(去白焙) 硫黄(别研水飞各一两) 阿魏(醋浸开白面同作饼子炙令焦熟) 缩砂(去皮) 吴茱萸(取陈久者汤浸取沉者炒各半两) 巴豆(去皮心膜研细新
上一十五味。除研药外。捣罗为末,再入研药研匀,炼蜜丸如绿豆大,瓷盒贮封。每服二丸,食前临卧、温生姜橘皮汤下。更量虚实大小加减。
脾胃虚寒痰饮停滞,呕吐不止,豆蔻汤方
肉豆蔻(三枚去壳) 桂(去粗皮) 零陵香 芎 (各一两) 莎草根(二十一枚炮)陈橘皮(去白炒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治脾胃虚寒。痰盛呕吐。浓朴丸方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一斤) 半夏(洗去滑焙切半斤) 枣(生绢袋盛三斤) 生姜(三斤研取汁尽
上四味,银器内用文武火。煮尽姜汁,取浓朴半夏焙干。捣罗为末。枣去皮核,入前药于臼中,再捣为末,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临卧,温酒下二十丸。
治脾胃虚寒痰盛,呕吐不止。饮食不化,藿香饮
藿香叶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令熟各一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切麸炒三分) 甘草(炙三分) 桂(去粗皮半两) 干姜(炮一分半) 枇杷叶(拭去毛炙一分)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脾胃虚冷,呕吐痰涎。胸膈痞闷。不思饮食。七宝汤方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微炙) 连皮大腹(各一两) 诃黎勒(五枚煨去核)草豆蔻(四枚面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食前去滓温服
治脾胃虚寒痰盛,呕吐不定。藿香半夏丸方
藿香叶(半两) 半夏(一两捣碎炒) 丁香皮(舶上者) 丁香(各半两) 水银沙子(一分研)
五味。捣罗为末,同水银研匀。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生姜人参汤下,不拘时候。
脾胃虚寒呕吐不止。桂心汤
桂(去粗皮) 干姜(炮) 半夏汤(洗去滑炒各一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
脾胃虚寒痰饮留滞,呕吐不止,济急散
附子(一枚切下盖取出肉内丁香在内) 丁香(四十九枚)
上二味。用生姜自然汁略浸、附子于瓷瓶中。重汤煮之令干,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含化咽津
脾胃虚寒。痰涎壅滞,呕吐不止,半夏饮方
半夏(三分姜汁浸炒) 白术(一两) 槟榔(五枚生锉) 甘草(生锉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计时候。
治脾胃虚寒痰盛,呕吐不食半夏橘皮饮
半夏(洗去滑焙) 陈橘皮(去白焙) 甘草(炙) 桂(去粗皮各三分) 人参(一两一分) 大腹(一枚锉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呕吐不止,消痰下气,浓朴散方
浓朴(去粗皮锉姜汁浸一宿炒四两) 生姜(二斤净洗切片熬干炒令紫色) 甘草(锉炒二两) 陈橘皮(汤去白炒六两) 草豆蔻(去皮锉细炒二两)
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沸汤入盐点服,脾气等疾,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姜二片,枣二枚劈破,煎至六分、温服
呕吐。软红丸方
丹砂(研) 砒霜(研各半钱) 胭脂(一钱) 巴豆(七粒取霜)
上四味,研细,熔蜡少许,入油三两滴,和药为剂,以油单裹之,大人旋丸如绿豆大。
小儿如芥子,浓煎槐花甘草汤放温。下一丸。勿热食。半时久。
治食饮不下。呕逆清水。面目虚肿和胃汤方
人参(二两)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 茅根(一两) 甘草(炙半两) 竹茹(三分) 半夏(汤洗七遍焙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呕吐不下食。前胡汤方
汤(洗七遍焙
上七味。锉如麻豆大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治呕吐不下食,头痛身热柴胡知母饮
柴胡(去苗一两) 知母(焙半两) 芦根(锉三分) 槟榔(一两) 人参(半两) 陈橘皮(半两)
上六味。捣筛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膈气脾胃虚冷。多呕吐酸水。人参散
人参(一两去芦头槟榔(一两) 高良姜(半两锉)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荜茇(一两) 白
上六味。粗捣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胸满气逆。食不消化、呕吐陈橘皮散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白术(二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胡椒(半两) 肉豆蔻(一两) 甘草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茯苓汤方
茯苓(去粗皮) 知母白术枳壳(麸炒去瓤) 人参(去芦头甘草(微炙赤锉)芦根(切) 半夏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七片,薤白二寸切,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呕吐厥逆,不思饮食。白术汤方
白术丁香甘草(炙锉) 陈橘皮(去白焙) 木香(各半两) 大腹(锉) 枳壳(去瓤麸炒) 诃黎勒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上焦壅热,食饮不下。呕吐两胁痛。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焙) 人参柴胡(去苗) 麦门冬(去心焙各三分) 赤茯苓(去黑皮) 竹茹 桂(去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上焦壅热。见食呕吐头痛目赤石膏竹茹汤方
石膏(二两) 竹茹(焙) 人参白茅根半夏汤(洗七遍炒各一两) 玄明粉桔梗(炒) 甘草(炙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胸满气逆呕吐不思食,白术散
白术(锉炒) 人参(各二两) 丁香甘草(炙锉各三分) 白茯苓(去黑皮一两半)草豆蔻(去皮) 陈橘皮(去白焙) 干姜(炮裂各一两) 桔梗(炒半两)
上九味。捣罗为散研匀。每服二钱匕,生姜枣汤调下。
治脾胃气虚弱,呕吐不食,腹中虚鸣。陈橘皮丸
陈橘皮(去白焙四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一两) 肉豆蔻(去壳) 干姜(炮裂) 木香吴茱萸(醋炒焙) 白术(锉炒) 诃黎勒皮 桂(去粗皮各三分) 甘草(炙锉一分) 枳壳(去瓤麸炒) 沉香(锉) 芍药(炒) 丁香阿魏(各半两酒煮后细研更用酒煎入少陈曲末同煎成膏丸诸药末)
上一十五味。捣罗十四味为末。用阿魏煎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
冷气呕吐。及吐食。附子散
附子(生去皮脐一枚)
上一味。切作四片,用生姜汁五合,浸一宿取出,火上炙干,入生姜汁浸良久,又蘸姜汁炙,直候姜汁尽,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
呕吐不下食。紫粉丸方
针沙
上以醋浸一夜。去醋、便带醋炒。直候铫子红色无烟乃止。放冷细研,更用醋团,火烧通赤。取候冷,再研极细,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粥饮下,服讫、便啜一盏粥已,不吐,如未定,再服决定,小儿小丸之,随儿大小与之。
呕吐不下食。头痛人参丸
人参(三两) 半夏(汤洗七遍焙二两) 前胡(去芦头一两) 铅丹(研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细末,煮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

论曰咳嗽呕吐者,肺与胃俱受寒邪也,盖肺喜温而气宣,胃得温而物化,二者脏腑不同,要之畏寒之性一也,肺感微寒。既为咳嗽,寒流于胃,又成呕吐内经曰、胃咳之状,咳而呕,又曰。聚于胃,关于肺是也。
上气咳嗽呕逆不下食,人参汤方
人参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白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苗各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 紫菀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半分拍碎,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患冷加干姜炮二两,患热加麦门冬去心三两,不能食,加白术二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二两。
治咳嗽呕吐,心胸满闷,不下饮食,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姜汁制焙) 前胡(去芦头紫菀(去苗土各一两) 人参诃黎勒(煨取皮) 杏仁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肺胃有寒,咳嗽呕吐,半夏丸方
半夏曲(炒二两) 白茯苓(去黑皮一两) 干姜(炮) 丁香矾石(熬令汁枯各半两)
五味,捣罗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下,日三。
治咳嗽呕吐涎沫,心胸不快,饮食不下,白术汤
白术(一两) 人参桔梗(锉炒) 黎诃勒(煨取皮) 桂(去粗皮各三钱)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半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二。
治一切喘嗽,痰涎吐逆。金华丸
滑石(为末一两) 款冬花(四两)
上二味,以款冬花捣为粗末,入沙合内,铺底盖头,置滑石于中,固济合子令密,用炭火五斤,煨之通赤,候冷取出,不用款冬花灰,只取滑石末、研极细,别以款冬花细末二两,白面三钱匕,水一碗化开。慢火熬成稀膏,入前滑石末和匀,丸如梧桐子大。临卧以一丸于生油内滚过干咽。
治一切涎嗽,温胃止吐逆,分气丸
藿香草豆蔻(去皮) 半夏(汤洗七遍焙各一两) 丁香白矾枯(各半两)
五味,捣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橘皮汤下、不拘时。
治咳嗽呕吐寒热,不下饮食,浓朴汤方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半夏(汤洗七遍生姜制各二两) 白术(三分) 紫菀(去苗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人参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甘草(炙锉) 贝母(去心各半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咳嗽上气胸满呕吐涎沫,胡椒丸
胡椒荜茇(各三两) 白术 桂(去粗皮) 高良姜款冬花紫菀(去苗土) 甘草(炙锉各二两
上九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不拘时。
治咳嗽呕吐胶饴煎
胶饴(五斤)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二升)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一升研成膏干姜(炮) 人参(各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五枚) 桂(去粗皮一两半) 天门冬(去心焙二两半)
上八味,捣罗六味为细末,与杏仁膏同捣千杵,入胶饴和匀,每服半匙含化,日三夜二治咳嗽呕吐橘皮五味子汤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五味子人参紫苏子(各五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论曰上气呕吐者,气上而不下,肺胃虚也,肺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寒气乘于肺。则
气喘满,升降不利,痰饮中焦。气动于胃。胃气逆呕吐
上气呕吐胸满喘息不利。紫苏子汤方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 五味子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桂(去粗皮各一两) 赤茯苓甘草(炙各半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姜半分切,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肺胃有寒,上气呕吐胸满不食胡椒丸
胡椒(去黑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甘草(炙锉) 紫菀(去苗土各一两) 桂(去粗皮)诃黎勒(煨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橘皮汤下,不拘时候,日三服。
上气食即吐逆。七气汤方
草豆蔻(去皮生用)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 白术大腹(和生锉生用) 诃黎勒(煨去核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思食,入生姜煎服。
气逆食则呕吐,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切焙) 生姜 陈橘皮(汤浸去瓤焙各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
上四味, 咀。分作二剂,每剂水五盏,煎取二盏,去滓分温三服,空腹饮之。
治上气痰呕吐诃黎勒汤方
诃黎勒(煨去核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人参(三分)前胡(去芦头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一两半) 白术槟榔(锉) 紫苏茎叶(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温服
上气呕吐不止,芫花散
芫花(一两醋炒) 肉豆蔻(去壳锉) 槟榔(锉各一枚)
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煨葱白一寸,温酒调下。
上气呕逆不食。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 干桑叶(六两) 干姜(炮一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五片,浆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
上气呕吐。不能下食,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三分) 白术人参(一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三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上气呕吐芥子丸
芥子(五两)
上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寅时井华水下。亦可作散。空腹酒服治上气呕逆,及疏利过多,虚气上攻。压气散方
木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藿香叶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枳壳(去瓤麸炒) 甘草(炙锉各
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紫苏木瓜生姜汤调,再入银盏,重汤煎五七沸,温服
上气呕吐,或胸中痰饮,停呕吐人参散
人参白术(锉炒各二两) 白茯苓(去黑皮一两) 甘草(炙锉) 干姜(炮各半两)粟米一合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竹茹生姜煎汤调下。

论曰血与气相随而行,外养肌肉,内荣脏腑,劳伤腑脏,则血液妄行,损轻则随唾而出,损极则血下于胃,因呕而出,胸膈气逆,甚乃吐血,此盖虚劳之人,脏气内伤故也。
虚劳不足,内伤呕血吐血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三两) 桂(去粗皮) 干姜(炮裂各半两) 甘草(炙锉) 阿胶(炙令燥)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虚劳内伤寒热咳逆呕血吐血,坚中汤方
芍药半夏(汤洗去滑姜汁炒各三两) 甘草(炙) 桂(去粗皮各二两)
上四味, 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劈,煎至七分。
去滓入饴糖一分,再煎令沸,空腹温服,食后再服。
虚劳咳嗽唾血知母散
知母白芷半夏(汤浸洗七遍切入生姜半两同捣作末曝干) 杏仁(去皮尖双仁用栝蒌
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食后临卧糯米饮调下。
虚劳吐血,胸膈烦满柴胡丸
柴胡(去苗一两) 贝母(去心) 知母(焙) 麦门冬(去心焙) 芎 款冬花(各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童子小便五盏,入药在内,慢火熬,柳枝搅成煎,放冷候可丸,即丸小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化下,不计时候。
虚劳内伤吐血,香胶散方
鹿角胶阿胶槐实人参黄药(去皮面炒黄) 荷叶(生) 蒲黄(生各一两)
上七味,将鹿角胶阿胶槐实三味,同糯米一合,炒胶令燥,与余四味为散研匀,每服一钱匕,藕汁调下,日三服食后。
虚劳喘急咳嗽吐血咯血定喘,七宝丸方
卢会柏子仁茯神(去木) 款冬花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各一两) 生干地黄(焙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弹丸大,每服一丸,河水一盏,入生姜少许,煎至六分,和滓温服,不拘时。
虚劳咳嗽咯血,日渐瘦劣,声音不出,葶苈汤方
葶苈(隔纸炒)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 贝母(去心) 百合麦门冬(去心) 生干地黄
上六味等分,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皂荚子二七枚,同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空心夜卧服。
虚劳吐血咳嗽烦满当归散
当归(切焙) 甘草(炙锉各二两) 人参干地黄(半斤以生姜半斤取汁浸一宿切焙)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至三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
肺劳吐血人参散
人参(半两) 黄蜀葵花(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糯米饮调下,食后服
虚劳咯血吐血不止,独圣散
枫香脂(不计多少)
上一味细研为散,每服一钱匕,煎人参糯米饮调下,不计时候。
虚劳吐血不止,箬叶散方
箬叶(不计多少烧灰研一两) 麝香(一钱研)
上二味研匀,每服一钱匕。煎阿胶人参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治丈夫妇人虚劳咳嗽,兼咯血吐血等疾,知母汤方
知母(焙) 贝母(去心) 百合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炒干) 防己枇杷叶(去毛焙两)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红绵子少许,乌梅三枚,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反胃呕吐不下食。生姜粥方
生姜(去皮细切研一两) 枇杷叶(拭去毛炙七片为末)
上二味。以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用白粳米一合煮粥,更入盐酱汁五味等,空心温食之。
反胃吐酸水。人参粥
人参(为末半两) 生姜(取汁半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入粟米一合,煮为稀粥,觉饥即食之。
反胃羸弱,身不能动,气乏醋心生姜拨刀方
生姜(二两研取汁) 白面(四两)
上二味。以姜汁和面作拨刀,煮食之。
反胃,朝食夜吐,夜食朝吐,诸药不瘥。羊肉生方
羊肉(去脂膜切作片五两) 大蒜(去皮细研一颗)
上二味。先将蒜入盐醋调和,蘸羊生肉,空腹任意食之。
反胃朝食暮吐。薄荷
薄荷(新者一握捣取汁) 面(四两)
上二味。和作 煮熟,空腹食之。
反胃羸瘦,四肢痿弱。粳米粥
粳米(淘一合薤白(七茎细切) 豉(二十五粒) 枳壳(去瓤麸炒为末一分) 生姜(汁半合) 大枣(擘破二枚) 陈橘皮(去白焙干为末一分)
上七味。除薤白米外,以水三盏,先煎诸药至两盏,去滓下薤米再煮,以熟为度,空腹任意食之。
反胃。食羊肚
羊肚(净洗一枚) 陈橘皮(汤浸去白切二两) 豉(半升) 葱白(十茎切) 盐(少许)
五味。将四味贮入羊肚内,以绳系头,煮熟去药滓,将羊肚细切,任意食之。
反胃。食羊肝
羊子肝(三具切为条子) 砂(半两取霜)
上二味调和令匀,以竹杖穿炙熟,空腹食之。
又方:皮(一枚炙令焦为末)
上一味。先以水二盏,绿豆一合煮粥,入末一钱匕,和服之。
又方:苍耳(不限多少嫩者端午日取)
上一味。煮熟作菜,茹食之。
反胃,食毕即吐出,立效方
羊肝(一具去脂膜)
上一味切作生,入五味调和,空腹食之。
呕吐猪肚羹方
猪肚(净洗去脂膜一枚) 人参(一两) 陈橘皮(去白细切三分) 生姜(去皮细切一两)芦根(细切半两)
五味。先以水一斗,煮芦根至七升,去滓,次用人参等三味,贮在猪肚中,以线缝合,再用芦根汁煮令烂熟,去却药滓,将猪肚细切作羹,任意食之,余汁勿弃,作三五次饮尽。
胃反。方
糯米半升布裹,流水摆取清,曝干炒为末,沙糖搜和,旋吃立止。
治脾胃气弱,食即呕逆豆蔻面
草豆蔻(去皮二枚) 高良姜(半两) 生姜(汁) 白羊肉(四两作 )
上四味。以前二味粗捣筛,以水一升,煎至半升,去滓入生姜汁面四两为拨刀,熟煮以羊肉 空腹食之。
治脾肾气弱,见食呕逆。白面方
白面(四两) 鸡子清(二枚) 生姜汁(少许)
上三味。以鸡子清生姜汁和面作棋子,熟煮入羊肉 ,空腹食之。

神藏二穴,治呕吐不止,甲乙经云∶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阴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各灸五壮,炷用竹箸为之
呕吐气逆不得下食,灸心俞百壮。
吐呕气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壮。
吐逆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又灸巨阙五十壮,又灸胃脘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甲乙亦在日月胆募经云期门下五分)吐逆霍乱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壮。
反胃食即吐出,上气,灸两乳下各一寸又灸脐上一寸,二十壮,又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肢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此起死人法,又灸心主尺泽,亦佳。

呕者,有声无物;吐者,吐出食物也。呕者有寒有热,吐则皆因胃寒也。凡呕而发热烦闷者,邪热为呕也。
呕而吞酸冷咽,涎沫fs fs 一者,寒邪为呕也。大抵伤寒表邪将传入里,里气相逆则为呕,是以半表半里之邪,其证多呕,若邪全在表,无是证也。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和之散之,气逆者顺之,有痰者降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千金》云∶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然呕家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盖其气逆在上,而邪未入腑,本非胃实证也。气逆于上而攻其下,下虚则逆气乘之,势必大危,若脉微弱者,乃为尤甚。
伤寒三阳传毕,三阴当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邪不入,是知邪之传里者,乃致为呕也。观干姜附子汤证治云∶不呕不渴者,为里无热。十枣汤证治云∶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观之,则凡呕者,知为里证,而兼烦渴者,方为内热也。
仲景《论》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曰∶少阴病,吐痢,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论》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东垣曰;邪热不杀谷,故热邪在胃则不食
《论》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论》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治哕诸法,详呃逆门。

经义
《至真要大论》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脉解篇》曰∶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经脉篇》曰∶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呕涌。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肝脉缓甚为善呕。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四时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呕苦,故曰呕胆
刺禁论》曰∶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诊要经终论》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
五味论》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
论证(共四条)
呕吐一证,最当详辩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既无邪,必胃虚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胃虚也。凡呕家虚实,皆以胃气为言,使果胃强脾健,则凡遇食饮必皆运化,保至呕吐,故虽以寒热饥饱大有所伤,亦不能动,而兹略有所触,便不能胜,使非胃气虚弱,何以若此?此虚实之原所当先察,庶不致误治之害。
胃气本虚而或停滞不行者,是又虚中有实,不得不暂从清理,然后可以培补。又或虽有停滞,而中气虚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虚,不得不先顾元气,而略兼清理。此中本末先后,自有确然之理,所以贵知权也。
呕家虽有火证,详列后条,然凡病呕吐者,多以寒气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内热者十止一二,而外感之呕,则尤多寒邪,不宜妄用寒凉等药,使非真有火证而误用之,胃强者犹或可支,胃弱者必遭其。观刘河间曰∶胃膈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此言过矣,若执而用之,其害不小。又孙真人曰∶呕家圣药是生姜。此的确之见也,胜于河间远矣。
仲景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此但以伤寒为言也。然以余之见,则不但伤寒,而诸证皆然。何也?盖杂证呕吐,尤非伤寒之比,其在伤寒,则犹有热邪,但以热在上焦,未全入府,则下之为逆,故不可下也。若杂证之呕吐,非胃寒不能化,则脾虚不能运耳,脾胃既虚,其可攻乎?且上下之病气或无涉,而上下之元气实相根据,此呕吐之所以不可攻者,正恐病在上而攻其下,下愈虚则上愈困耳。
虚呕证治(共三条)
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辩。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躁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胃虚也。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胃虚也。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胃虚也。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胃虚也。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胃虚也。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胃虚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无阳,命门虚也。凡此虚证,必皆宜补,是固然矣。然胃本属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虚也,土虚者,即火虚也,故曰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所以东垣《脾胃论》特着温补之法,盖特为胃气而设也,庸可忽哉。第在河间,则言呕因胃火,是火多实也;兹余言呕因胃寒,是寒多虚也。一热一寒,若皆失中和之论,不知呕因火者,余非言其必无,但因火而呕者少,因寒而呕者多耳,因胃实而呕者少,因胃虚而呕者多耳,故不得不有此辩。
虚呕之治,但当以温胃补脾为主,宜人参理中汤正治,或温胃饮圣术煎参姜饮之类亦可酌用,或黄芽丸尤为最妙。若胃口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汤,或四味回阳饮,或一气丹主之。若虚在分,水泛为痰而呕吐者,宜金水六君煎;虚甚者,宜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若久病胃虚不能纳谷者,俱当以前法酌治之。若胃气微虚而兼痰者,宜六君子汤主之。
中毒而吐者,当察其所中者何物。盖中热毒而吐者,宜解以苦寒之剂。中阴寒之毒而吐泻不止者,宜解以温热之剂。若因吐泻而脾胃致虚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证有中寒毒吐泻,治按在后,当并阅之。
实呕证治(共九条)
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因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而紧,如无实证实脉而见呕吐者,切不可以实邪论治。
寒邪犯胃而作呕者,其证有三。一以食饮寒凉,或误食性寒生冷等物致伤胃气,因而作呕。若果寒滞未散而兼胀兼痛者,宜温中行滞,以大小和中饮神香散,或二陈汤加姜桂之类主之,或和胃饮亦佳。一以寒气令,或雨水沙气及水土寒湿之邪犯胃,因而作呕、作泄。若寒滞未散而或胀或痛者,宜温中散寒,以平胃散神香散加减二陈汤除湿汤、《局方四七汤大七香丸之类主之。一以风寒外感,或伤寒,或咳,凡邪在少阳,表邪未解而渐次入里,所以外为寒热,内为作呕,盖少阳之经下胸中贯膈而然,此半表半里证也。治宜解表散寒,以柴陈煎小柴胡汤正柴胡饮之类主之。若微呕微吐者,邪在少阳。若大呕大吐者,此又邪在阳明胃家病也,宜二陈汤,或不换金正气散藿香正气散之类主之。若胃虚兼寒者,惟理中汤温胃饮之类为宜。
饮食伤胃而作呕者,如果留滞未消而兼胀痛等证,宜大和中饮排气饮神香散之类主之,或启脾丸亦可酌用。如食已消而呕未止者,宜温胃饮主之。
火在中焦而作呕者,必有火证火脉,或为热渴,或为燥烦,脉必洪数,吐必涌猛,形气声色必皆壮丽。若察其真有火邪,但降其火,呕必自止。火微兼虚者,宜《外台黄芩汤,或半夏泻心汤。火甚者,宜抽薪饮,或大小清饮。若暑热犯胃,多渴多呕,气虚烦躁,而火有不清者,竹叶石膏汤。若热甚呕吐不止,而火在阳明兼头痛者,白虎汤,或太清饮,或六一散。若冒暑呕吐而火不甚者,宜香薷饮、或五物香薷饮。此有胃火治按在后。
痰饮留于胸中,或寒湿在胃,水停中脘而作呕吐者,宜和胃二陈煎苓术二陈煎,或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半夏汤之类皆可酌用。
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然胃强者未必易动,而易动者多因胃虚,故凡治此者,必当兼顾胃气,宜六君子汤理中汤主之。若逆气未散,或多胀满者,宜二陈汤橘皮半夏汤之类主之,或神香散亦佳。
痢作呕者,其在疟疾,则以表邪内陷。凡邪在少阳、阳明太阴者,皆能作呕,但解去表邪,呕必自止。其在痢疾之呕,则多因胃气虚寒。盖表非寒邪无以成,里非寒邪无以成痢,而病不知本,尚何医云。二证方论具载本门。
朝食午吐,午食晚吐,或朝食暮吐,详后反胃门。
一方,治呕吐之极,或反胃,粥汤入胃即吐,垂死者,用人参二两,水一升,煮四合,热服,日再进,兼以人参煮粥食之,即不吐。
吐蛔
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蛔,而但治其所以吐,则蛔自止矣。有因胃火吐蛔者,以内热之甚,蛔无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蛔自静,轻者抽薪饮,甚者万应丸之属是也。有因胃寒吐蛔者,以内寒之甚,蛔不能存而出也。但温其胃,胃暖而蛔自安,仲景乌梅丸之属是也。有因胃虚无食而吐蛔者,以仓廪空虚,蛔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如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之属也。以上三者,固皆治蛔之法,然蛔有死者,有活者,若吐死蛔,则但治呕如前可也;若活蛔上出不已,则不得不有以逐之,盖蛔性畏酸、畏苦,但加乌梅为佐使,则蛔自伏也。若胃实火盛者,可加苦楝根,或黄连亦善。其有未尽者,俱详列诸虫本门,及后条吐蛔治按中。
治呕气味
凡治胃虚呕吐,最须详审气味。盖邪实胃强者,能胜毒药,故无论气味优劣,皆可容受;惟胃虚气弱者,则有宜否之辩,而胃虚之甚者,则于气味之间,关系尤重。盖气虚者,最畏不堪之气,此不但腥臊耗散之气不能受,即微香微郁,并饮食之气亦不能受,而其它可知矣。胃弱者,最畏不堪之味,此非惟至苦极劣之味不能受,即微咸微苦并五谷正味亦不能受,而其它可知矣。此胃虚之呕,所以最重气味,使或略有不投,则入口便吐,终无益也。故凡治阳虚呕吐等证,则一切香散、咸酸,辛味不堪等物,悉当以已意相测,测有不妥,切不可用,但补其阳,阳回则呕必自止,此最确之法,不可忽也。
余尝见一沉姓者,素业医,极多劳碌,且年及四旬,因患 疝下坠,欲提使上升,自用盐汤吐法,不知胃虚畏咸,遂致吐不能止,汤水皆呕,如此者一日一夜,忽又大便下黑血一二碗。而脉则微渺如毛,几如将绝,此盖吐伤胃气脾虚之极,兼以盐汤走血,故血不能摄,从便而下。余令其速用人参、姜、附等剂,以回垂绝之阳,庶乎可疗。忽又一医至曰∶诸逆冲上,皆属火也。大便下血,亦因火也,尚堪用参附乎?宜速饮童便,则呕可愈而血亦止矣。其人以为有理,及童便下咽即呕,极不堪名状,呕不止而命随继之矣。呜呼!夫以胃强之人,亦且闻尿欲呕,况呕不能止而复可加以尿乎?此不惟死者堪怜,而妄用若此者尚敢称医,诚可恶可恨也,故笔之于此,并以征气味之证。又别有气味治按,在小儿门呕吐条中,所当参酌。
述古(共五条)
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金匮要略》曰∶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呕而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干呕而痢者,黄芩半夏生姜汤主之。
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半夏干姜散主之。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朱丹溪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 、白术香附之类。呕吐,朱奉议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食滞心肺之分,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呕吐药忌栝蒌、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皆能作吐。肝火出胃,逆上呕吐者,抑青丸。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吐虫,用炒锡灰、槟榔末,米饮服。胃中有热者,二陈汤加姜、苓、连。恶心有热,有痰,有虚,皆用生姜入药。
薛立斋曰∶若脾胃气虚,而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汤壮脾土,生元气。若过服辛热之剂,而呕吐噎膈者,用六君子加芎、归,益脾土以抑阴火胃火内格,而饮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苓、连,清热养胃。若病呕吐,食入而反出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温中补脾。若服耗气之剂,血无所生,而大便燥结者,用四君子加芎、归,补脾生血。若火逆冲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山栀黄连,清热养血。若痰饮阻滞,而食不得入者,用六君子加木香山栀,补脾化痰。若脾胃虚寒,饮食不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温补脾胃,更非慎房劳、节浓味、调饮食者,不治,年高无血者,亦不治。
徐东皋曰∶胃虚呕吐恶食不思食,兼寒者恶寒,或食久还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而微涩,此皆虚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散理中汤,甚者,丁香煮散温补。胃中郁热,饮食滞而呕者,则恶食恶寒,烦闷膈满,或渴喜凉,闻食则吐,服药亦吐,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宜竹茹汤麦门冬汤清之。若食积多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黄连保和丸之类消导之。
寒毒吐泻胀满新按
胃寒者多为呕吐,而中寒毒者,又必吐而兼泻。余在燕都,尝治一吴参军者,因见鲜蘑菇肥嫩可爱,令庖人贸而羹之,以致大吐大泻。延彼乡医治之,咸谓速宜解毒,乃以黄连黑豆桔梗甘草枳实之属连进之,而病益甚,遂至胸腹大胀,气喘,水饮皆不能受,危窘已甚,延救于余。投以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茯苓之类,彼疑不敢用,曰∶腹胀气急,口干如此,安敢再服此药。乃停一日,而病愈剧,若朝露矣。因而再恳,与药如前,彼且疑且畏,而决别于内阃,曰∶必若如此,则活我者此也,杀我者亦此也,余之生死,在此一举矣。遂不得已含泪吞之,一剂而呕少止,再剂而胀少杀,随大加熟地黄,以兼救其泻亡之前后凡二十余剂,复元如故。彼因问曰∶余本中毒致病,乡人以解毒而反剧,先生以不解毒而反愈者何也?余曰∶毒有不同,岂必如黄连、甘、桔之类乃可解耶?即如蘑菇一物,必产于深坑枯井,或沉寒极之处乃有之,此其得阴气之最盛,故肥白最嫩也,公中此阴寒之毒,而复解以黄连之寒,其谓之何?兹用姜附,非所以解寒毒乎?用人参、熟地,非所以解毒伤元气乎?然则彼所谓解毒者,适所以助毒也,余所谓不解毒者,正所以解毒也。
理本甚明,而人弗能辩。凡诸病之误治者,无非皆此类耳。公顿首愀然叹曰∶信哉!使非吾丈,几为衔冤之魄矣,祈寿诸梓,以为后人之鉴云。
胃火上冲呕吐新按
一、金宅少妇,宦门女也,素任性,每多胸胁痛呕吐等证,随调随愈。后于秋尽时,前证复作,而呕吐更甚,病及两日,甚至厥脱不省如垂绝者。再后延予,至,见数医环视,佥云汤饮诸药皆不能受,入口即吐,无策可施。一医云∶惟用独参汤,庶几可望其生耳。余因诊之,见其脉乱数甚,而且烦热躁扰,莫堪名状,意非阳明之火,何以急剧若此。
乃问其欲冷水否?彼即点首,遂与以半钟,惟此不吐,且犹有不足之状,乃复与一钟,稍觉安静。余因以太清饮投之,而犹有谓此非伤寒,又值秋尽,能堪此乎?余不与辩,及药下咽,即酣睡半日,不复呕矣。然后以滋阴轻清等剂调理而愈。大都呕吐多属胃寒,而复有火证若此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即此是也。自后凡见呕吐,其有声势涌猛,脉见洪数,证多烦热者,皆以此法愈之,是又不可不知也。
吐蛔新按
一、胡宅小儿,年甫三岁,偶因饮食不调,延幼科延医,所用之药,无非清火化滞等剂,因而更损胃气,反致呕吐溏泄,复加清利,遂致吐蛔,初止数条,渐至数十条,细如灯草,甚至成团搅结而出,早晚不绝。所下者,亦如之,羸困至极,求治于予。因与温胃饮二三剂,其虫朝夕不止,其多如故。初不识其何所从来,而神化之速,一至如此。乃翁切恳曰∶止此一儿,死生在公矣,万望先逐此虫,虫不尽则病日甚,其能生乎。予弗之听,但以前药倍加人参,仍加附子二三剂,而呕吐渐稀,泻亦随止。泻止后乃以理阴煎温胃饮出入间用,十余日而虫渐少,一月余而饮食进,肌肉生,复元如故矣。其翁积诚称谢,因问曰∶小之病诚然危矣,令何以不治虫,不治呕泻,而三者俱愈,可闻教乎?予曰∶公之所畏者,虫也;予之所畏者,胃气也。且凡逐虫之药,无有不伤胃气者,向使胃气再伤,非惟不能逐虫,而命必随之矣,其害孰甚。故保生之权,全在知本知末,但使脾胃日强,则拔去化虫之源,而三病同归一得矣,尚何虫泻之敢横哉。闻者叹服,因附着按于此。
又一王宅少妇,年未二旬,素喜瓜果生冷,因常病心腹疼痛,每发必数日不食;后及二旬之外,则每发必至吐蛔。初吐尚少,自后日甚日多,每吐必一二十条,每发必旬日不食
所经诸医,但知攻虫,旋去旋生,百药不效。予为诊视脉证,并察病因,知其伤于生冷,以致脾胃虚寒,阴湿气聚,故为此证。使不温养脾胃,以杜寒湿化生之源,而但事攻虫,虫去复生,终无济也,因制温脏丸与之,药未完而病随愈矣。后因病愈,而少年任意,仍耽生果,旧病复作,再制丸服,乃得全愈。观此二证,如前之小儿,乃因凉药伤脾,所以生虫;后之女人,乃因生果伤胃,所以生虫,可见阴湿内淫,而脾胃虚寒,是即生虫之由也。故凡治虫之法,但察其别无热等证者,悉当以温补脾胃为主。
呕吐论列方
二陈汤(和一) 理中汤(热一) 附子理中汤(热二) 理阴煎(新热三) 四君子汤(补一)加减二陈汤(和二) 温胃饮(新热五) 六君子汤(补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圣术煎(新热二五) 神香散(新和二十) 四逆汤(热十四) 黄邪丸(新热二一)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参姜饮(新热八) 启脾丸(和八六) 和胃饮(新和五) 平胃散(和十七)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五苓散(和一八二) 橘皮汤(和十一、热五六) 和胃二陈煎(新和三) 一气丹(新热二二) 除湿汤(和一七七) 苓术二陈煎(新和四) 排气饮(新和六) 茱萸汤(热一三七)生姜半夏汤(热五二) 猪苓散(和一二五) 竹茹汤(和一二一) 半夏干姜散(热五三) 保和丸(小三五) 万应丸(攻九九) 茯苓泽泻汤(热七四) 六一散(寒百十二) 香藿饮(和一六九) 五物香薷饮(和百七十) 白虎汤(寒二) 太清饮(新寒十三) 藿香安胃散(热七一)抽薪饮(新寒三) 黄芩汤(和一九八)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柴陈煎(新散九) 抑青丸(寒一四九) 橘皮半夏汤(和十三) 大半夏汤(和十) 小半夏汤(和八) 半夏泻心汤(寒二八)大清饮(新寒五) 小厘清饮(新和十) 《局方四七汤(和九七) 大和中饮(新和七)小和中饮(新和八) 竹叶石膏汤(寒五) 小柴胡汤(散十九) 正柴胡饮(新散六) 仲景乌梅丸(和三二三) 麦门冬汤(寒四四) 丁香煮散(热六一) 大黄甘草汤(攻十三)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 黄芩半夏生姜汤(和十六) 温脏丸(新热二四)
论外备用方
独参汤(补三五) 参术汤(补四十)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 参附汤(补三七五味异功散(补四) 《金匮大建中汤(补二三 寒上冲) 大建中汤(补二五 寒呕) 香砂六君汤(补七) 二术二陈汤(和四 吐清水益黄散(和十九 脾寒气滞) 治中汤(热十 中气不和)茯苓半夏汤(和十二 水气呕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 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 寒滞) 槟榔煎(和二三六 寒湿瘴) 保和汤(和一四七 散邪顺气丁香半夏丸(和一二九 寒痰陈皮汤(和百二十 和胃六和汤(和一二七 和胃橘半胃苓汤(和一九一 和胃旋复花汤(散八三 风痰呕) 胃爱散(热七十 虚寒滞) 理中加丁香汤(热四 中寒甘露汤(热七三 和胃丁附散(热六二 胃寒丁香温中汤(热十一和胃安脾散(热六七 冷痰饮倍术丸(热百四 饮呕) 丁香茯苓汤(热六三 温中行滞) 养胃汤(热六九 虚寒气滞) 补脾汤(热六八 虚滞) 理中化痰丸(热九 虚痰养正丹(热一八八 气壅不降) 八味理中丸(热七 虚寒) 五味沉附汤(热百十六 胃寒吴茱萸汤(热一三八 头痛呕) 胡椒理中汤(热六 虚寒) 橘皮干姜汤(热五五 胃寒呕) 七味人参丸(热七二 虚寒) 甘草干姜汤(热五四 脾寒藿香安胃散(热七一 寒滞) 草豆蔻汤(热七六 调气丁香柿蒂散(热六四 胃寒

痘疮呕吐大都虚寒者多,实热者少,但当以温养脾胃为主。即或兼杂证者,亦必有实邪可据,方可因病而兼治之,故不得轻用寒凉及消耗等药。
呕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药,致犯下焦元气,则必反甚而危矣。
即或有大便不通者,亦当调补胃气,从缓利导,但得脾胃气和,则升降调而便自达,此不可不知也。
痘疮别无风寒食滞、胀满疼痛等证,而为呕吐干呕恶心者,必脾胃虚寒也,宜六味异功煎、五君子煎、参姜饮之类主之,或温胃饮理中汤皆可酌用。
脾气微寒微呕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异功散
胃口虚寒,呕吐而兼有痛滞者,六味异功煎神香散,或调中汤亦佳。
脾胃虚寒吐泻并行者,温胃饮,甚者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肾虚寒,命门不暖而为吐泻者,必饮食不化,水谷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关煎理阴煎不可。
寒气犯胃,腹胀腹痛而为呕吐者,神香散益黄散,或加炮姜。若因饮水或食生冷瓜果而作呕吐者,五苓散炮姜
饮食过伤,停滞胃口,胸膈胀满而为呕吐者,宜和胃饮,或大和中饮,或神香散
痰饮停蓄胸膈而胀满呕吐者,宜二陈汤,或橘皮汤加炮姜
三焦火闭烦热壅滞胃口而为呕吐者,此必阳明火证也,宜橘皮汤加黄连,甚者再加石膏,或用竹叶石膏汤。但此证甚少,勿以虚火实火也。
程氏曰∶凡痘疮呕吐之证,须辩冷热。热吐者,宜六君子汤加姜汁炒芩、连;冷吐者,宜六君子汤加丁香藿香白豆蔻
痘疮呕吐不已,声浊而长,或干哕者,最是疮家恶候。

此症病理,姑以虚实二字总括说明之,
1.实证呕吐 凡热性病(例如伤寒温病胃痈、食滞等)之呕吐,皆属实证。(此类多新病不久,然亦有稍久者)其症状率皆(参有其他病状)呕吐之物,或胃脘痛,或吐酸水,胃觉糟杂,饱闷胀满,(胃溃疡之胃痛,每于食物吐出即减轻)此必联合其他症状诊断之(例如由恶寒表证,渐渐岖吐,则知其邪渐入内,面为小陷胸症也。)不难认定。其治法大率多宜通降,或苦寒之品,(所谓胃以通为补也。)以此种实证呕吐,浅言之即胃内容物腐败,或因肠之消化不良(或因肠热有宿粪,)致胃内容物不能以次下降,因而上越,此种现象,以西药之重曹、泻盐等,从事中和胃酸、清理肠炎,更为釜底抽薪之计。普通呕吐中毒除外)服此种西药,率可停止。余固粗工,原卑之勿甚高论也(胃之炎症,率分加答儿性、化脓性、义膜性、蜂窝织性,腐蚀性;结核性、霉毒性等症,中医则谓为胃热停滞。)唯有一种温邪逆传呕吐,非常难治,亦非常危险,此必参看后列温病医验,以芳香逐秽,开窍苦降等法治之,方能起死回生,万不可以小陷胸汤承气汤等(所谓攻伐无过),误人性命也。
2.虚证呕吐。中医之说,多谓之肝气上冲,或谓之胃阳不足,或连合肝脾二经并说,其理似颇玄虚,然根据此理,用中药治疗,亦实有特效。西医称此症为神经性呕吐,其症状率多无故呕吐,或只吐清水,或偶吐偶止,以上等症,均无其他原因可寻,常年累月,愈吐愈弱,甚或滴水不入,而吐仍不止,至此地步,往往西医之麻醉、洗胃、止呕等方法,不能根治,中药之补阳顺气、健中、平肝、扬清抑浊等法,反觉妙不可言,能收奇效,此或由于是类之中药,颇能安定呕吐神经欤?;(胃癌一症,中医名噎隔反胃,以早用西医之外科手术为佳,内服药品及注射均无效也。)

恶心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平常吃东西不合适可引起呕吐,喝酒过多亦可引起呕吐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从而起反射性保护作用。但实际上呕吐往往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等情况。

呕吐是由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反射动作所组成。呕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恶心干呕呕吐。但有时可无恶心干呕的先兆。
(1)呕吐不伴恶心 呕吐突然发生,无恶心干呕的先兆,伴明显头痛,且呕吐头痛剧烈时出现,常见于神经血管头痛脑震荡、脑溢血、脑炎、脑膜炎及脑肿瘤等。
(2)呕吐恶心 多见于胃源性呕吐,例如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等,呕吐多与进食、饮酒、服用药物有关,吐后常感轻松。

(1)清晨呕吐 多见于妊娠呕吐和酒精性胃炎的呕吐
(2)食后即恶心呕吐 如果食物尚未到达胃内就发生呕吐,多为食道的疾病,如食管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食后即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者常见于急性胃肠炎阿米巴痢疾
(3)呕吐发生于饭后2~3小时 可见于胃炎、胃溃疡和胃癌
(4)呕吐发生于饭后4~6小时 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5)呕吐发生在夜间 呕吐发生在夜间,且量多有发酵味者,常见于幽门梗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