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 Wén Há )

别名: 花蛤 , 黄蛤 , 圆蛤 , 白利壳

文蛤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
①《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②《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③《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
④《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性味:
咸,平。
①《别录》:"味咸,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咸,平,微寒,无毒。"
归经:
①《注解伤寒论》:"走肾。"
②《长沙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用药禁忌:
本草经巯》:"病属邪热痰结者宜之,气虚有寒者不得用。"
附方:
①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匮要略文蛤散)
②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上研为末,每早晚各服一钱,食后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炮制:
文蛤:洗净晒干,碾碎。煅文蛤: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取出放冷,碾碎。
①《本草汇言》:"用酒煮一时,乘热捣细用。"
②《本经逢原》:"用酸浆水或醋,煮半日许,捣粉用。"
性状:
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胶汁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而迁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
原形态:
贝壳2片,坚厚,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长约5~12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壳顶突出,先端尖,微向腹面弯曲,位于贝壳背面中部略靠前方。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楯面宽大,卵圆形。韧带黑褐色,粗短,凸出壳面。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皮常磨损脱落,使壳面成为白色。贝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呈紫色。铰合部宽。右壳有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2前主齿短而高,呈人字排列;后主齿强大,斜长;左壳具3个主齿和1个前侧齿,2前主齿略呈三角形;后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外套痕显明,外套寞短,呈半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足扁平,舌状。
来源:
为帘科动物文蛤贝壳。4~10月间采捕,去肉,洗净,晒干。
出处:
本经
备注:
本品和青蛤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文蛤” 相关论述

文蛤五两(味咸寒)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眼,汤用五合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小便痛(门c必),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茯苓汤主之。

恶疮,蚀(《御览》作除阴蚀),五痔(《御览》下有大孔出血,《大观本》,作黑字)。
《名医》曰:生东海,表有文,采无时。

味咸,平,无毒。主恶蚀疮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味咸,平,无毒。主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海蛤至润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凡有四物如此。(《大观》卷二十,《政和》四一六页)


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生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凡有四物如此。〔小者圆五六分。若今妇人以置燕脂者,殊非海蛤之类也。夫天地间物,无非天地间用,岂限其数为正副耶!


陈藏器所说是,今海中无雁,岂有食粪出者。若蛤壳中有肉时,尚可食。肉既无,焉得更有粪中过数多者?必为其皆无廉棱,乃有是说。殊不知风浪日夕淘汰,故如是。治伤寒汗不溜,搐却手脚,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糊为丸,大一寸许,捏扁,置所患足心下,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取热水浸脚至膝上,久则水温,又添热水,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脚,以知为度。


气平,味咸。无毒
本草》云∶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数日尽,欲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坠痰软坚,止渴,收涩固济,蛤粉也。咸能走肾,可以胜水。文蛤尖而有紫斑


味苦、咸,气平、寒。无毒。系新蛤壳未烂,临东海岸可收。斑紫形尖,表多文彩。
佥名文蛤,贵之之辞。仲景伤寒方中,曾用研为散末。(有文蛤散。)利水为咸走肾,坠痰因咸软坚。驱胁急腰疼,除喉咳收涩崩中带下,消平鼠 痔疮走马疳蚀口鼻将危,和腊猪脂为膏敷贴疝气小肠吊痛,同香附末姜汁调吞。海蛤乃烂壳混杂泥沙,被风涛打磨蛎。廉棱都尽, 块不匀。小者如细麻,大者若棋子。宜火 作散,勿和剂煎汤。利膀胱大小二肠,消水肿胀满;降胸胁逆壅邪气,定喘息咳痰。阴痿可坚,喉渴堪止。
海石海蛤,异名同类;海粉海石,火 研成。总因咸软坚之名,但治顽痰块必用。
(谟)按∶丹溪曰∶海粉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宜为散丸,勿煎汤液。又治带下,云无海石,以蛤粉亦可。可见海石蛤粉明是二物。寇氏《衍义》又以海石功用尽注粉条下,则海石蛤粉虽是二物,亦可相通为治也。又云∶蛤粉乃烧蛤蜊为之。今考《本经海蛤条下诸注,并指海蛤海石。夫海蛤而谓之海石者,盖海蛤非有肉之,乃蛤壳也。壳在海中,久被风涛 砺,廉棱消尽。其所存者,无复形质光莹,擂块杂于泥沙,有似碎石,故曰海石。炼治为粉,故曰海粉。其蛤粉乃烧蛤蜊壳而成。盖蛤蜊人所常食,其壳多而易取。海石必须临海淘沙收之,其功稍难。舍难就易比比皆然。是以蛤粉多,海石少,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乃云∶如无海石,以蛤粉亦可。然蛤粉之新,终不及海石之陈。正如烂蚬蚌壳亦有所主,与生自不同尔。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按】
文蛤五倍子也。
强群养切 恶污去声 中音众 啬音色 淅音锡 翕音吸 □音父 咀音苴 去上声
滓音第 歠与啜同 覆芳救切 □音蛰 差与差同 谐音鞋 噤渠饮切 剧音屐 传
音啭 为去声 识与志同 干音干 散上声 和去声 悸音季 灌音贯 更去声 痞
音否 □音硬 颈音景 羸音雷 养上声 糜音迷 咽音咽 数音朔 懊影考切 □
音农 燥音扫 晡布胡切 痉音泾 潠心艮切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圆主之。
【注】
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
李□曰:文蛤汤,即大青龙汤桂枝,乃发汗之剂,使水饮从毛窍中泄去,以散水饮于外。经云:开鬼开、洁净府,此一方两得之。以内有麻黄生姜等解表药,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按】
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注】
弦,饮脉也,非虚脉也,病吐者若见之,则为胃气无余也。胃气无余,肝邪乘之而见弦脉,故名曰虚。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为寒在上,医反下之,使胃气尽而无余,则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中寒胃反也。
【集注】
李□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寒在上者,法当温中始愈,反下之则愈虚寒而愈吐矣。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按】
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按】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
【注】
前条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弦;此条不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浮而涩也。趺阳脉见浮而涩,浮以候胃,涩以候脾,浮而无力为胃虚,涩而无力为伤脾,胃虚脾伤,则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脉紧涩,则为邪盛正衰,故其病难治也。
【集注】
徐彬曰:紧为寒盛,涩为液竭,正不胜邪,故曰:难治。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胃反、呕吐者,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呕吐也。主之大半夏汤者,补脾胃止呕吐也。

花蛤也。皆上有斑纹,得阴水之气,味咸,气平,无毒,咸能消散结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止烦渴化痰小便,皆软坚润下之功也。
文给,系新蛤壳未烂,临东海岸可收,利水堕痰,驱胁急腰痛,除喉咳收涩崩中带下,消平鼠 痔疮走马疳,蚀口鼻将危。和腊猪脂为膏敷贴疝气,引小肠吊痛,同香附末姜汁调吞。海蛤乃烂壳混杂泥沙,宜火 作散,利膀胱大小二肠,消水肿胀满,降胸胁逆壅邪气,定喘息咳痰,阴痿可坚,喉渴堪止。

文蛤海蛤味皆咸,治胸胁腰痛因痰,能降疝气涩崩带,瘿瘰恶疮仍兼。
出东海表,相合而生。《说文》云∶千岁燕化为海蛤伏翼化为魁蛤。雁食海蛤从粪中出,大如巨胜,有紫文彩、未烂者为文蛤,无文彩、已烂者为海蛤。二相类,主治大同,惟分新久。文蛤无毒。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坠痰软坚,止渴,燥湿收涩固济之剂也。止大孔出血,崩中漏下恶疮五痔等证。又治疝痛,能降能消,能软能燥,同香附末姜汁调服。疗急疳蚀、口鼻尽欲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凡修事一两,用浆水煮一时,后以地骨皮、柏叶各二两,又煮一时,取出东流水淘三遍拭干,火 研粉用,不入汤药。蜀漆为使,恶狗胆、甘遂芫花海蛤无毒。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疗阴痿,利大小肠。《液》云∶蛤粉咸能走肾,可以胜水,故治十二水气浮肿,治项下瘿瘤。余同文蛤魁蛤,形圆,长似槟榔,两头有孔,外有纵横文理。味甘平。无毒。主痿泄痢便脓血。《食疗》云∶润五脏,止消渴,开关节,服丹石人食之免有热毒肿。
以上治下焦热药。

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纹,取无时。
陶隐居云∶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
凡有四物如此。唐本注云∶文蛤,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若今妇人以置胭脂者,殊非海蛤之类也。夫天地间物,无非天地间用,岂限其数为正副耶!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海蛤,主水 。取二两先研三日,汉防己、枣肉、杏仁二两,葶苈子六两,熬研成脂为丸,一服十丸,利下水。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背上有斑纹者,今出莱州掖县南海中,三月中旬采。萧炳云∶出密州。陶隐居云∶按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泥沙,风波淘漉,自然圆净,有大有小,以小者久远为佳,亦非一一从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纹者。此乃新旧为名,二物元同一类。假如雁食蛤壳,岂择纹与不纹。苏恭此言殊为未达,至如烂蚬蚌壳,亦有所主,与生不同。陶云副品,正其宜矣。《说文》曰∶千岁燕化为海蛤,一名伏老伏翼化为,今亦生子滋长也。
图经文具海蛤条下。
千金翼∶治急疳蚀口鼻数日尽,欲死。烧文蛤灰,腊月脂和,涂之。
衍义文具海蛤条下。

文蛤,味苦、咸,气平寒,无毒。利水堕痰,驱胁急腰疼,除喉咳胸痹收涩崩中带下,消平鼠 痔疮。仲景夫子用之于伤寒方中,亦取其利水走肾,堕痰软坚也。

治渴欲饮水不止。
文蛤(即五倍子,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甚失其性,识者当自知之)
上一味为末。以水饮任调方寸匕,不以时。

治热壅,舌上出血如泉。
五倍子(洗) 白胶香牡蛎粉(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少许掺病处,或烧铁 热,烙孔上。

咸平微寒无毒。即蛤蜊之壳浓口,光有紫斑文者。用醋浆水或醋煮半日许,捣粉用。
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发明文蛤咸寒,走足少阴经,为润下之味,故能止渴,利小便。《别录》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崩中,即《本经》主恶疮五痔之义,取咸能软坚入血分也。仲景伤寒太阳病用水却益烦,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及《金匮》渴欲饮水不止,并用文蛤散,其治反胃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则有文蛤汤,总取咸寒涤饮之义。

文蛤(为末,方寸匕
病在阳,反 以水,热攻于内,寒更益坚,欲饮水而不当与水而与饮之,故曰反 以水。热虽攻于内,因水寒不散,故欲饮而不渴,此其有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润下而破水。

病在阳经汗失宜,肉中粟起益烦时,纵思饮水原非渴,文蛤不瘥白散施。
文蛤
先将文蛤细研时,用热汤调服宜,病若不瘥仍有法,五苓白散酌裁之。
白散
贝母桔梗施,清金散郁用相宜,温行巴豆真神妙,寒热交攻立法奇。

考仲圣文蛤散、文蛤汤,渴不用栝蒌之属,有表邪不用桂枝之属,而独用文蛤,几莫明其故。迨即所治之三证细究之,而后知宜文蛤不宜他药者,固自有至精至切之义焉。者雀所化,具自外飞入水之概。壳有文彩,又其精气所注。用在壳而味咸,则为由表以入里;气寒性燥,则能清热而胜湿。其清里热,只清上焦心肺之热;以咸平无深入之能,气复走表,又分其势也。活人书血结胸,李防御治痰嗽面肿,皆治在心肺之明征。而仲圣又有精者焉。
病在阳,应汗解而不汗解,则热邪遗留于表。以冷水 之灌之,内心烦而外粟起,则其寒为外附之寒,不必治寒而只治热治湿,文蛤治表间热湿,恰与证合。若不瘥,必热已退而咸寒不克任之。与五苓散者,取其淡辛化气表邪得尽也。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贪饮由心肺热炽,渴饮在于吐后,必表间尚有余邪。故以麻杏发汗,即以文蛤石膏清热,甘草和之于中,姜枣调之于表,麻杏只三两而膏各用至五两,意自在于清热。麻杏力微,故兼主微风,此汤实非为风寒设也。至渴欲饮水不止,亦主以文蛤散。不止即贪饮之谓,而无吐后之余邪,则止其热渴,已足疗病。文蛤表热不必有渴,治心肺之里热,则正能止渴。盖其渴非津亏与小便不利也。

气味咸平,无毒。主治恶疮蚀,五痔
文蛤生东海中,背上有斑文,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沈存中《笔谈》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头小,一头大,壳有花斑者是。《开宝》、《药性》有五倍子,亦名文蛤,乃是蜀中盐肤子树上之虫窠也,以象形而称之,与水中所产文蛤不同。)
乃水中介虫,禀寒水之精,故主治恶疮蚀。感燥金之气,主资阳明大肠,故治五痔
五痔解,见黄 条下。
伤寒太阳篇》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五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沸汤下,甚效。文蛤外刚内柔,象合离明,能燥水湿,而散热邪也。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不从汗散.反以冷水 之灌之.寒束其外.热被却而不得去.阳无出路.弥更益烦.
水客皮肤.肉上粟起.阳气为水邪所格.故欲饮水.反不得饮.五苓散宣阳逐水则有余.育散热则不足.独任文蛤一味.可以两收散热导湿之功.
文蛤散不瘥.复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咸寒之性.清热导湿.免致增逆矣.而表阳不宣.水无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则仍取五苓宣阳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味咸,平,无毒.主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有文,取无时.
本经》原文∶文蛤,主恶疮蚀,五痔

弦肿,大小 成赤
五倍子(一两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先洗,后以箸头点之。)

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魁蛤车螯也。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中得之。
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或黄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之房,为海水 砺光莹,都非旧质。之属其类至多,房之坚久莹洁者皆可用。不必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

文蛤汤文蛤散。
上二方,文蛤五合
【考证】
文蛤汤证曰∶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证曰∶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又曰∶渴欲饮水不止者。据此二方证,则文蛤者,不问渴不渴,能治意欲饮水者。
【品考】
唐本草》注曰∶文蛤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非海蛤之类也。 按∶圆字疑围字之误矣。蜀木《图经》云∶背上斑文者,三月中旬采。陈藏器曰∶文蛤,未烂时,壳犹有文者。 又按∶蛤蜊之小而有紫斑者是也

本经上品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主恶疮,蚀五痔
【核】曰∶文蛤,生东海、登莱、沧州,海沙湍水处。大者圆二三寸,小者五七分,形如海蛤紫贝,独表文斑彩,陆离犹可爱也。采无时。修治,每两用浆水煮一伏时,更用枸杞根皮侧柏叶,各二两,煮一伏时。捣用,力转胜也。
【 】曰∶文蛤,生海湍沙碛,湿生也。湿以合感,故虫偕合;表彩陆离,复名文蛤
两瓣函合,中含灵液,可菡可萏,流而不盈,故主火亢浸淫蚀疮,水郁肠 而五痔,至水亡润,火失炎,体用两竭,坎 化息者,功力捷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