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

参考:系统性红斑狼疮

“喘息” 相关论述

喘息不独为肺肾疾患的信号,五脏皆可致喘。喘为多种心病的预兆,虚喘脱证为险讯,实喘则以肺闭为凶兆。其中,虚喘尤为宗气大虚,心肺气陷的危象……

喘促,指短气、呼吸急促,喘促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外兆,对内脏疾病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息与肺肾的关系至为密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故肺肾摄降失司则喘息多出现异常。然喘不独与肺肾有关,与人体脏腑皆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即五脏皆能致喘。如《内经》说:“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素问·经脉别论》)《难经·四难》亦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此外,喘与经脉也甚为关连,经气上逆同样能导致气促,如《素问·逆调论》说:“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
上述说明,喘是脏腑经络异常的外露,通过喘,可以预测脏腑虚实盛衰

一、喘息脏气大虚的预报意义
喘息的出现,无论虚实皆为不详之兆。喘息预兆非虚即实,然临床以虚喘的预报意义较大。因虚喘,尤其气虚之喘十居七八,源于元气之虚,预后大多不良故也。临床上,虚喘多责之于心肾,虚喘的特点为呼吸短促难续,音低气怯,轻者为肺气不足的预兆,多伴有咳嗽少气多汗畏风等症;重者则为肾虚的标志,其特点为形瘦神惫,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属肾虚纳气之外露,常见于肺胀病咳喘病后期。如《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喘咳”。如出现张口抬肩额汗如珠,四肢厥逆则为虚喘脱兆,乃心肾阳虚之危象,宜当急救。
喘息气虚欲陷、胸闷气短、言语不接,又为宗气大虚,心肺之气不足的标志,现代医学属心源性呼吸困难。喘息常为胸痹怔忡心悸,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等病的报标症。如喘急气短,见面白唇紫、胸闷汗出、脉结代或脉涩欲绝,又为心阳大虚之兆,每见于怔忡心悸、后期,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率不齐等病的失代偿期。总之,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喘息,但见烦躁唇青鼻煽、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皆为肺肾大虚,心阳衰竭、孤阳欲脱之凶兆。
此外,失血下利见喘亦为不祥,因气随血脱,孤阳无依,故皆为险讯。正如前肾所曰:“凡喘病,上喘下泄者死,喘而小便利者死”(《杂病广要·喘》载引《苍生司命》)。至于暑伤元气,气两伤之喘,同样为凶象,特点为身热汗闭,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其他,产后发喘,为荣阴暴竭,孤阳无依之兆,更为凶候。又口鼻虚张,短气息微、鼻黑如烟为肺绝之兆,故《内经》曰:“太阴终者,……呕则逆,逆则面赤,……面黑皮毛焦而终矣”(《灵枢·终始》)仲景曰:“凡喘烦躁无脉,身冷神昏者死,发汗如油,汁出如珠不流,抬肩挺肚,喘而不休及膈前高起,手足厥冷,脉散及数者,皆死”。(《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原流》引)直指方曰:“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诸有病笃,正气欲绝之时,邪气盛行,都壅逆而为喘,然则喘之危急,又何可以寻常小症之哉”(载《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张景岳亦说:“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景岳全书·杂证谟·喘促》)实为警训之言。
总之,不论暴虚或久虚,无论元脱或竭,出现喘息皆为脏气大虚欲竭之凶兆,为预后不良之警号。
二、喘息对邪盛肺闭的凶兆意义
喘息在很多情况下为实邪充斥、壅塞肺闭的信号,这种喘息属实喘范畴,实喘与心肺肾的关系都很密切,尤其与肺的关系最大,故实喘多预报肺的疾患。《内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肺为华盖,清虚之府最忌窒塞,故凡气逆火郁痰浊或外邪壅肺,皆易导致肺闭而喘。如风邪闭肺,或痰浊阻肺或气郁壅肺,皆为实喘之象。其中,风邪袭肺所致者,必见发热恶寒咳嗽表证痰浊阻肺或痰火郁肺;必兼胸闷痰稠粘,为临床上常见之实喘。如《素问·论》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印为肺闭实喘之象,现代医学属肺源性呼吸困难。另外,心脉痹阻亦可暴喘,更为凶相。如《素问·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此外,小儿食滞也可因气机升降失常而致喘,皆为窍闭实喘
三、喘息对正虚邪陷的险讯意义
喘息一证,最为凶险,尤其邪热壅肺,热毒内陷,正虚不胜邪之喘,最为危急,大凡出现喘息鼻煽,痰壅气塞,面色青灰,神志昏迷,则为正虚邪陷、心肺窍闭的险讯,尤须注意急救。
此外,肾阳虚,水泛逆肺亦可致喘,又为虚中挟实之喘,亦非佳兆,常以颈脉动为征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素问·逆调论》亦说:“肾者,水脏,主卧与喘也”。
以上说明,喘除为心肺肾大虚的信号外,还为邪实充斥于肺,或肺肾虚实相兼的标志。虚喘脱证为险讯,实喘则以肺闭为凶兆,实证日久可以发展为虚喘。总之,无论实喘虚喘虚实相兼之喘,皆为不祥之兆。

①病证名。出“喘①”义同。《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日死。”
②指呼吸的动态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毒火流于肺金,气为火毒所郁也,治宜清金解毒,退火消痰,顺气为主,如鼻塞咳嗽,乃风入皮毛,可加麻黄杏仁泄泻久而喘者,虚喘也。不泄泻而喘者实喘也。实喘伤食即便闭,宜陈皮枳壳苏子前胡。疹后发喘者,毒火绕肺也,宜用条芩知母大力子石膏桔梗地骨兜铃杏仁桑皮葶苈川贝。喘后腹胀者,利小便而喘自止矣。气喘痰盛者,当服三子养亲汤苏子芥子莱菔子,微炒黄。注云气有余便是火,火升而痰亦升,气高而喘亦高,故用苏子降气以解之,芥子开气以理之,菔子利气以下之,气下则火清而痰喘自止矣。再加竹沥、枇杷叶绿豆更妙。

素问·逆调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脾胃统一身阴阳之气,脾主升,胃主降,阳明行气于三阳,而足三阳经皆下行也,故胃气逆,则三阳经皆逆而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而出入之息有音也。若起居如故,则眠食安而胃气和也,而息有音,是肺之络脉气逆,不得随经上下流行,而肺最高,其络脉浅在皮肤,故病患也微,虽息有音,而起居如故也。若坐则气定,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于三焦,盖三焦决渎之官而出水道,气不宣化而水客之,故坐则水气下行,卧则水壅气喘,此但喘而息无音故病不在肺胃,而在下焦肾脏,以肾为寒水之脏,其阳虚下焦之气不化津液,水壅为患,卧则肺气归肾,以水壅逆肺,则喘不得卧,是故阳气化而津液流行,则水道通而气顺喘定,所以言津液与卧与喘,皆肾脏主之,当治其主病者也。帝所问六证,岐伯止答其三。盖帝问虽有六证,不出肺、胃、肾三者之病,岐伯已详明之,其余不过浅深虚实之异,可以类推而知。如帝所云得卧而行则喘者,肺虚也,故静则气定得卧,行则劳动即喘也。如云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却有虚实两证∶一者肺肾俱虚,以肾虚不能纳气,肺虚气不收降,故喘不得卧,不能行也;一者风痰闭结于肺,肺主一身之气,一身气壅不行,故喘不得卧,不能行,此为邪实也。然邪闭者,其声粗而脉实;若脏虚者,其声低而脉弱,气既不顺,亦必有痰而易吐也。如云不得卧而息无音者,其气平而不喘,但胃不和卧不安,是上文半夏汤证也,故所问虽有六证,总不外肺、胃、肾之病也。

产宝百问》曰∶胎前喘息,皆由荣卫之气流行失度。气经于脏,脏不能受,诸气上并于肺,肺隘而气争,故令喘。其始得之,或因恐坠则精却,却则上焦闭而气不行,则留于肝,肝乘于肺,此喘出于肝也。或因惊恐,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气乱于中,心乘于肺,此喘出于心也。或因堕水跌仆肾气暴动,伤而不通,气留于肾,肾气上乘于肺,此喘出于肾也。或因饱食过伤。动作用力,谷气不行,脾气逆肺,此喘出于脾也。诸脏相乘为喘,名各不同。

人不喘息.则气平静.血何由随之吐出哉.故失血家.未有不喘息者.有实喘.有虚喘实喘之证有二.一是郁闭.一是奔迫.郁闭者.气不达于外.而壅郁于内也.失血家阳来乘.此证为多.伤寒喘息者.用麻桂发之.血家忌汗.又忌升发以动其血.与伤寒开郁闭之法不同.宜小柴胡汤加杏仁.以转枢外达.使腠理通.荣卫和.斯达气于外.不壅于内而为喘矣.如果有外感闭束.不得不疏解者.宜香苏饮.加杏仁枯芩甘草.或千金麦门冬汤.借麻黄以解外.而兼用清里之药.不致过汗亡阴.乃为调剂得宜.奔迫者.上气喘息.由于气盛于下.而逆于上.失血家火盛逼血.往往其气粗贲.宜大泻其火.火平则气平.用浓朴枳壳大黄.使地道通.气下泻.则不上逆矣.若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者.亦宜上三味.加当归白芍桃仁丹皮治之.若是痰气阻塞者.清化丸主之.若小便闭者.下窍塞.故上窍壅也.宜五淋散.加防己杏仁桑白皮葶苈子虚喘亦有二证.一是肺虚.一是肾虚.肺虚作喘者.以肺居上焦.制节五脏开窍于鼻.以通外气.以敛内气.血虚则火盛津伤.肺叶痿而不下垂.故气不得降.喘息鼻张.甚则鼻敞若无关阑.乃肺痿之重证也.生津补肺.宜清燥救肺汤.兼治郁火痰滞者.宜保和汤.或太平丸.吾谓肺叶下坠.宜兼用镇敛之法.三才汤合生脉散.再加百合五倍子白芨花粉杏仁川贝母钟乳石治之.又有喘息由于鼻窒不通者.以肺中之火郁闭鼻管.故气并于口而为喘也.太平丸.加麝香.即是上通鼻窍之妙药.与伤寒鼻塞有异.毋误治也.
肾虚喘息者.以气之根原于肾.失血家.火甚水枯.不能化气.是以气短而喘.咳逆喘息.颊赤咽干.宜大补阴丸.加牛膝五味以潜降之.若是阴虚.阳无所附.气不归根者.地黄汤合生脉散.加磁石牛膝沉香.以滋纳之.若小水不化.兼腰痛者.乃是肾中之阳.不能化气.宜肾气丸治之.参附汤.加五味茯苓亦可.上系肺肾分治之法.如欲兼而治之.即从诸方化裁可也.此外如苏子降气汤四磨汤.皆肺肾兼治.但未能照顾血证.用者须知加减.
又曰.中宫虚则气少人参主之.中宫实则气粗.大黄主之.

答曰.肝居胁之左.以藏血.针经云.邪在肝.两胁痛.巢氏云.左胁偏痛者.繇经络偏邪.客于旁之故也.人之经络.旋环于身.左右表里皆周遍.若血气调和.不生虚实痛证.或偏者邪伤之也.其左胁痛如刀刺者.则知其邪偏客于左也.甚者不得喘息也.
醋煎散.治妇人血气腹胁刺痛.
良姜(一两) 当归肉桂白芍陈皮乌药(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醋各半盏.煎七分.通口服.
趁痛散.治血气刺痛.起于一边.或左或右.行环上下.或在肌肉之间.如锥刀所刺.其气不得息.
莪术 官桂(各一两) 槟榔(半两) 芫花(醋炙) 附子(各一两) 细辛(半两)
上为饮子.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姜枣同煎.

【歌】脏气相乘并肺中,气争肺溢不宣通,治宜顺气兼清肺,脉涩肢寒必见凶。
【论】《产宝》曰∶胎前喘息皆由荣卫之气流行失度。气经于脏,脏不能受,诸气上并于肺,肺隘而气争,故喘息也。其始得之,或因恚怒,则精却,上焦闭而气不行,则留于肝,肝乘于肺,则喘出于肝也。或因惊恐,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根据,气乱于中,心乘于肺,此喘出于心也。或因跌仆肾气暴动,伤而不通,肾气上乘于肺,此喘出于肾也。或饱食过度,动作用力,谷气逆肺,此喘出于脾也。
【脉】吕沧州治经历哈散,侍人病喘不得卧,众作肺受风邪,治勿效,吕诊之,气口盛于人迎一倍,厥阴弦动而疾,两尺俱短而离经,因告之曰∶病得之毒药动血以致胎死不下,奔迫上冲,故喘也。用催生汤加芎归服之,果下一死胎而喘止。
【方】
马兜玲散
马兜玲 苏子枳壳桔梗甘草桑白皮陈皮砂仁

喘息是呼吸时出现的一种音乐样哨笛音,提示气道部分阻塞。
气道任何部位的阻塞均可导致喘息,如气道普遍性狭窄(如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局部狭窄(如肿瘤),或气道内异物嵌塞等。反复喘息最常见的病因为哮喘,但无哮喘的患者亦可出现喘息
当患者呼吸时进行听诊可以确诊喘息。肺功能检查对判断气道狭窄程度和治疗反应具有重要价值。

祁某,男,47岁
【初诊】
喘咳10余年,遇寒即发,痰多清稀,甚则喘急不能平卧。
近因感寒,喘咳又作,入夜尤甚。舌白苔腻水滑,脉象沉弦,按之紧数。寒饮相搏,气逆上冲,喘咳由是而作。温化寒饮,以定其喘。小青龙汤法。
麻黄6克,桂枝6克,半夏10克,细辛3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七付
【二诊】
药后喘咳渐减,痰量亦少。脉仍沉弦,舌白且润。仍以前法进退。
麻黄3克,桂枝6克,半夏10克,细辛3克,千姜6克,白芍10克,炙草6克,杏仁10克,旋复花10克,七付
【三诊】
两进小青龙汤咳喘渐平,食少痰多,脉沉已起,舌白萏润。仍以宣肺化痰方法。
苏叶子各10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炒枳壳6克,桔梗10克,焦三仙各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七付
药后咳喘皆止,纳食增加,嘱其忌食寒凉饮食,运动锻炼
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以防其复发。
【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反复发作的喘咳多痰为主要表现。常因感冒风冷而复发或加重。其病机为内饮外寒,即《内经》所说;“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既为外寒内饮,当用仲景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寒饮。凡属此型者服之即效。切不可惑于炎症之名而用凉药。又忌食寒凉饮食,如冷饮及生冷瓜果。病愈之后,防复发。预防之法以防止感冒和忌食寒凉最为重要。患者本身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用药则以健脾胃助消化为主。脾胃健则痰湿不生,元气固则外邪难侵。故为根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