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 Fánɡ Jǐ )

别名: 解离 , 载君行 , 石解 , 粉防己 , 粉寸己 , 汉防己 , 土防己 , 石蟾蜍 , 蟾蜍薯 , 倒地拱 , 白木香 , 猪大肠

防己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行水,泻下焦湿热。治水肿臌胀湿热脚气,手足挛痛,疥疮肿。
①《本经》:"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②《别录》:"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治)诸瘑疥癣虫,通腠理,利九窍。"
③《药性沦》:"汉防己:治湿风口面歪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气嗽喘。木防己:治男子肢节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痈肿温疟风水肿,治膀胱。"
④《医学启源》:"疗胸中(《本草发挥》引’胸中’作’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去留热。"
⑤《医林纂要》:"泻心,坚肾,燥脾湿,功专行水决渎,以达于下。"
⑥《本草再新》:"利湿,除风,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肿,健脾胃,化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药性论》:"汉防己:味苦,有小毒木防己:味苦辛。"
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
归经:
膀胱、脾、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太阳。"
②《本草新编》:"入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用药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殷孽为之使。恶细辛。畏萆薢。杀雄黄毒。"
②《药性论》:"木防己:畏女菀卤咸。"
李杲:"上焦湿热者,不可用。"
④《本草经疏》:"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虽有下焦置热,均忌。"
⑤《得配本草》:"气分风热小便不通,禁用。"
临床应用:
治疗高血压病:从汉防己中提出的生物碱-汉防己甲素,具有降压作用。一般用片剂口服,每日120毫克,3次分服;血压过高者,增至每日180毫克。据110例Ⅱ期及Ⅲ期患者观察,经用药2~7个月后,显效13例,有效26例,一般疗效24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为55%。亦可采用注射剂行静脉注射,每次120毫克,每日2次;据200余例使用结果,疗效较口服片剂明显,作用较快,且无突然大幅度下降之反应,故为治疗高血压急症有效而稳妥之制剂。
药理作用:
粉防己:㈠镇痛作用
用小鼠热板法测得汉防己总碱及汉防己甲素、乙素、丙素均有镇痛作用。总碱的作用最强,其有效剂量为50毫克/公斤,半数致死量则为241~251毫克/公斤。汉防己丙素镇痛作用较甲素、乙素为强,但毒性亦较大,故无实用价值。用电刺激小鼠尾巴法也证明,甲素、乙素以及汉防己流浸膏或煎荆皆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甲素的作用强于乙素,其有效剂量大于吗啡的10~20倍。如以吗啡的镇痛效力为100时,则汉防己总碱约为13,延胡索总碱约为40,当后二者合用时,镇痛效力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弱。抗组织胺药物苯海拉明却可显著增强甲素及乙素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其毒性。有报告超过一定剂量,汉防己的镇痛作用反而减弱甚至消失,这可能是由于较大剂量的甲素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削弱了镇痛作用。而国外报道,甲素对小鼠需100~250毫克/公斤方可升高痛阈7~10%。临床上30毫克口服或皮下注射,镇痛作用不显著。
㈡消炎及抗过敏作用
汉防己甲素、乙素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甲素的作用强于乙素。在这方面,甲素的作用与考的松相似,强于水杨酸钠,弱于保泰松。在切除肾上腺后,作用消失。它可使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降低,末梢血液中的嗜酸性细胞减少;在切除脑下垂体后7天再给甲素,仍有此作用,故为直接作用于肾上腺。对正常大鼠连续给甲素7天,则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即不降低,二侧肾上腺也无肥大现象,尿中17-羟类甾醇的排出量亦不增加,说明它兴奋肾上腺皮质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汉防己甲素对家兔的实验性耳壳烧伤也有抗炎作用;在大鼠皮肤台盼蓝试验中,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对用全蛋清所引起的家兔过敏性休克,能明显的降低严重休克症状的发生率,但对死亡率则无明显影响,对豚鼠组织胺休克,并无作用。另可抑制免疫性溶血。也有报告,它和抗原性物质一样,能激活淋巴结,增加浆母细胞及浆细胞的核糖核酸的重量及浓度,并引起此等细胞之增多。由于它有轻度镇痛、消炎以及解热、抗过敏性休克等作用,故应属于解热镇痛剂。
㈢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在麻醉猫身上,汉防己甲素有显著的降压作用,3~6毫克/公斤可使血压下降50~65%达1小时以上。静脉、肌肉注射或口服均有作用。降压时心收缩力仅有短暂的削弱,心率及传导无显着变化。在离体及连神经兔耳标本上,皆可见到血管的扩张,较罂粟碱强而持久。能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降压作用,抑制或减弱压迫颈总动脉引起的升压反应。阿托品可部分取消甲素的降压作用。对停跳心脏,亦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对豚鼠、
㈣对横纹肌的作用
汉防己甲素及其若干同类物有松弛横纹肌的作用。
㈤对平滑肌的作用
早年报告,汉防己甲素能抑制兔离体小肠秘豚鼠或兔的子宫平滑肌。实际上,此与剂量有关。对离体兔肠是先兴奋而后抑制,较大剂量可部分抑制由毛果芸香碱,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性牧缩。对兔离体及在位子宫作用并不显著。对豚鼠、猫的支气管平滑肌引起收缩,此乃由于组织胺的释放所引起。丙素能使离体兔、豚鼠小肠及在体兔肠平滑肌张力增加,收缩振幅减小。
㈥抗菌、抗原虫、抗肿瘤作用
汉防己在试管中有某些抗菌(痢疾杆菌)、抗真菌作用,但品种未经鉴定,浓度也比较高。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及体内(小鼠盲肠法)均有抑制或杀灭溶组织阿米巴的作用,其强度为依米丁的1/22,但超过小檗碱.甲素在1:4000时,在体外可杀癌细胞,30~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或100毫克/公斤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950毫克/公斤),可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及大鼠腹水肝癌细胞。
其他作用
汉防己碱对犬呈催眠作用,与阿朴吗啡无拮抗作用;使家兔中性白细胞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则减少。木防己素甲、乙和汉防己碱都能使鸽呕吐汉防己丙素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可致呼吸兴奋,反射亢进;中毒剂量则使小鼠发生阵挛性惊厥,死于呼吸衰竭,苯巴比妥有拮抗作用,对注射大肠杆菌肉汤而发热的大鼠,有解热作用;不引起动物呕吐
木防己木防己碱对发热家兔有降温作用,能使兔血压下降,血管收缩;麻痹蛙的心肌及骨胳肌。小量增强小肠子宫的收缩,大量则麻痹之。对家兔氮代谢无明显影响,可增进犬的淋巴形成;能麻痹草履虫。对破伤风白喉、肉毒杆菌的外毒素以及河豚毒素对小鼠的致死作用有某些保护作用。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静脉注射为0.05克/公斤,皮下注射为0.15克/公斤。对蛙、小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5~1.0克/公斤,可引起动物运动麻痹及偶而惊厥,死于呼吸衰竭
非生物碱成分木防己甲素50毫克/公斤或乙素200毫克/公斤,对大鼠无退热作用(大肠杆菌肉汤注射引起之发热)。用小鼠热板法,证明甲素、乙素并无镇痛作用。甲素静脉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76毫克/公斤,乙素毒性很低。广玉兰碱之作用参见"青木香"条。
化学成分:
粉防己根含生物碱约1.2%,其中有汉防己碱、防己醇灵碱、一种酚性生物碱、门尼新碱、门尼定,以及轮环藤酚碱等。
粉防己的生物碱,曾有种种异名,汉防己碱曾名汉防已甲素,防己醇灵碱即去甲汉防己碱,亦曾名汉防己乙素,酚性生物碱即汉防己丙素。门尼新碱原称木防己素甲,门尼定原称木防己素乙,分别为汉防己碱和去甲汉防己碱的异构物。
防已根尚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挥发油等。
木防己根含木防已碱、异木防己碱、木兰花碱木防己胺、木防己宾碱、甲门尼萨任碱、去甲门尼萨任碱等多种生物碱
附方:
①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防己茯苓汤
②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防己黄芪汤
③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木防己汤,①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④治膀胱水蓄胀满,几成水肿汉防己二钱,车前韭菜子泽泻各三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⑤治水臌胀:汉防己一两,生姜五钱。同炒,随入水煎服,半饥时饮之。(《本草汇言》)
⑥治脚气肿痛:汉防己木瓜牛膝各三钱,桂枝五分,枳壳一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⑦治肺痿喘嗽:汉防己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和滓温服之。(《儒门事亲》)
⑧治肺痿咯血多痰者:汉防己葶苈等分。为末。糯米饮,每服一钱。(《古今录验方》)
⑨治遍身虫汉防己三两,当归黄芪各二两,金银花一两。煮酒饮之。(《本草切要》)
⑩治遗尿小便涩:防己葵子防风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千金方》)
炮制:
原药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
②《纲目》:"今人多去皮,锉,酒洗晒干用。"
性状:
粉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少弯曲,弯曲处有横沟而呈结节状的块样,长10~15厘米,直径1~3厘米。未刮去栓皮者表面灰棕色,粗糙而多细皱,多数可见明显横向突起的皮孔,已刮除栓皮者,表面灰白色,较平滑,可见深色的横沟纹。切开面浅棕白色,粉质,维管束浅棕色,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横断面平坦,有明显的浅棕色,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质重而坚脆,易折断。气无,味苦。以去净栓皮,干燥,粗细均匀,质重,粉性大,纤维少者为仕。
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集散于汉口,故名汉防已
广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体稍弯曲,弯曲处有深横沟,长8~15厘米,直径1.5~4.5厘米。未刮栓皮者,表面棕色,粗糙,且多纵皱纹;有的只刮掉部分栓皮,露出灰黄色的皮层;栓皮全部刮掉者,表面灰黄色,较光滑。切开面灰白色或浅棕黄色,缺乏粉质,可见纵向及横向或弯曲排列的维管束,顺着维管束的方向,易呈刺片状剥下。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可见细而较密的放射状纹。气微香,味微苦而涩。以块大、粗细均匀、质重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等地。
木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屈曲不直。长约15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黑褐色,有深陷而扭曲的沟纹,可见横长的皮孔状物及除去支根的痕迹。质较坚硬,呈木质性,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无粉质,皮部极薄,木部几全部木化,可见放射状狭窄的导管群穿过。气无,味微苦。
产于河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仅草药中使用,参见"黑皮青木香"条。
汉中防己为异叶马兜铃的根,呈圆柱形而弯曲。长8~15厘米,直径2~3厘米。通常均已除去外皮而呈浅棕黄色,残留的栓皮呈灰褐色,较平坦。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粉性,皮部较厚,木部可见放射状的导管群,导管群在中央方向多联合成1束,向外方2歧或3歧分叉。气微香,味苦。
产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原形态:
粉防己,又名:石蟾蜍山乌龟汉防己倒地拱金丝吊鳖白木香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圆柱状,有时呈块状,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茎柔韧,圆柱形,有时稍扭曲,长达2.5~4米,具细条纹,枝光滑无毛,基部梢带红色。叶互生,质薄较柔,叶柄盾状着生,长与叶片相等;叶片外形近圆形,有3~5角,长4~6厘米,宽4.5~6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截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均被短柔毛,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花小,蛑雄异株,为头状的聚伞花序,花梗长约0.5~1厘米;雄花花萼4,肉质,三角状,基部楔形,外面被毛,花瓣4,略呈半圆形,边缘微向内弯,具爪,雄蕊4,花药近圆形;雌花的花萼、花瓣与雄花同数,无退化雄蕊,心皮1,花柱3枚。核果球形,熟时红色,直径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丘陵地、草丛或矮林边缘。分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广防己,又名:防己马兜铃
多年生攀援蘑本,长达3~4米。根部粗大,圆柱形,栓皮发达。茎细长少分枝,灰褐色或棕黑色,密生褐色绒毛。叶互生;叶柄长1~4厘米,密生褐色绒毛;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全缘,幼时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老时质稍厚,主脉3条,基出。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1~2厘米,被棕色短毛,花被筒状,长约5厘米,紫色,上有黄色小斑点,舷部不分裂,平展,中部收缩成管状,略弯曲,外面被毛;雄蕊6,附于柱头裂片的外面,组成合蕊柱,花丝几无或甚短;柱头3裂。蒴果,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荒山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木防己,又名:青藤香(《阳春县志》),小青藤、白山番薯青檀香青风藤小葛藤
缠绕性落叶藤本。根圆柱形。茎木质化,长达3米左右,小枝密被灰白色细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厘米;叶片广卵形,有时3浅裂,长3~14厘米,宽2~9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有短尖头,全缘或微波状,基部微心形至近截形;两面有灰褐色柔毛。花小,黄白色,雌雄异株,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雄花萼片6,2轮,卵形至广卵形;花瓣6,卵状披针形,先端2裂,基部两侧呈耳状;雄蕊6,药短,近球形;雌花的萼片、花瓣与雄花相似,有退化雄蕊6,心皮6,分离。核果近球形,直径5~8毫米,熟时蓝黑色,被白粉,内有1枚马蹄种子。花期7~8月。果斯9~10月。
生于山坡、低地、丘陵地及路旁。分布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及福建等地。
本植物的茎叶(青檀香)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④异叶马兜铃,又名:汉中防已
攀援性半灌木,嫩枝密生黄褐色茸毛。叶互生,宽卵形,长4~20厘米,宽3~12厘米,基部心形,全缘,幼叶两面被柔毛,老后下面沿脉有毛;叶柄长2~10厘米,被黄褐色茸毛。花单生叶腋;花梗长2~6厘米,近中部着生一枚圆形苞片,被柔毛;花被长4~6厘米,密生短柔毛,筒部呈"u"字形弯曲,顶端3裂,裂片圆三角形,上面带紫色;雄蕊6,花药贴生于花柱体周围;子房下位,6室。蒴果黑褐色,长椭圆形,长3~7厘米,自基部开裂为6瓣,具多数种子
生山坡灌丛中。分布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
来源:
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异叶马兜铃。秋季采挖,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纵剖为2~4瓣,晒干。异叶马兜铃根则在春、秋采挖。
出处:
本经
备注:
防己药材较为复杂,主要分粉防己木防己两类。木防己药材包括广防己和汉中防已,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其中汉中防己,即《唐本草》所说"出汉中者"。此外,个别地区尚有以防己科植物青藤(参见"青风藤"条)、蝙蝠葛(参见"蝙蝠葛根"条)和马兜铃科植物淮通马兜铃(参见"淮通"条)、大叶马兜铃(参见"朱砂莲"条)等的根部作防己使用。

防己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毒,风湿痹痛;高血压
用法用量:
4。5~9g。
性味:
苦,寒。
归经:
膀胱肺经
炮制:
防已: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为类圆形或破碎的厚片,周边色较深,切面灰白色,粉性,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有时残存。皮层散有石细胞群,常切向排列。韧皮部较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射线较宽;导管稀少,呈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并可见细小杆状草酸钙结晶。
(2) 取本品粉末约2g,加0。5mol/l硫酸溶液20ml,加热10分钟,滤过,滤液加氨试液调节ph值至9 ,移置分液漏斗中,加苯25ml,振摇提取,分取苯液5ml,置瓷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钼硫酸试液数滴,即显紫色,渐变绿色至污绿色,放置,色渐加深。
(3)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 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 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粉防己碱与防己诺林碱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 (6: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来源: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备注:
(1)防己自古以来分为汉防己木防己两大类,一般习惯所称的汉防己实际上是防己科的粉防己,而不是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商品木防己则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汉中防己,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现时中医应用防己的经验是:汉防己偏于利湿走里,可利小便以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而走外,用于祛风湿以止痛。
(2)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蜇砂等清热除湿之品。对寒湿痛,须用温经止痛的肉桂附子等药同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与椒目葶苈子大枣等配伍同用,若属虚证,常与黄耆茯苓白朮等配伍。

“防己” 相关论述

【药用】防己科藤本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moore或马兜铃科草本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fangchiy.c.wuexl.d.chouets.m.hwang的根。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膀胱肺经
【功效】祛除风湿,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
防己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其性寒,以致湿热痹痛为宜,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蜇砂等清热除湿之品。对寒湿痛,须用温经止痛的肉桂附子等药同用。
2.用于水肿脚气等症
防己苦寒泄降,又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与椒目葶苈子大枣等配伍同用,若属虚证,常与黄耆茯苓白朮等配伍。
【处方用名】汉防己粉防己(长于利水,亦能祛风。洗净,晒干,切碎用)、木防己广防己(长于祛风,亦能利水。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防己为辛能散,功能祛风湿而通络,主治风湿痹痛之症;苦寒降泄,利水湿而消肿,能除水肿脚气之患。
2.防己有汉、木二种,木防己性偏宣通经络,力善祛风止痛;汉防己性偏疏通水道,力善利水消肿,临床应用,当于区分。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汉防己水气木防己风气,宣通。」
本草求真》:「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故凡水湿喘嗽,热气诸痫、湿疟脚气水肿风肿痈肿恶疮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者,皆可用此调治。」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味辛平。
风寒温疟热气,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离(《御览》作石解引云:通凑理,利九窍,《大观本》,六字黑)。生川谷。
吴普》曰:木防己,一名解离,一名解燕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李氏大寒,如艿,茎蔓延,如艽,白根外黄似桔梗,内黑又如车辐解,二月八月十月,采根。(《御览》)
《名医》曰,生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案《范子计然》云:防已出汉中旬阳。

释名解离石解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
1、皮肤水肿水气在皮肤中,按之下陷,但不怕风)。用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混合后,每取一两,加水一升,煎成半升服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防己茯苓汤”。
2、关节风湿微肿。用防己一两、黄芪二两二钱半、白术七钱半、炙甘草半两,共锉为末。每取五钱,加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过一段时候再服。此方名“防己黄芪汤”。
3、小便淋涩。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捣碎加水五升,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此方名“三物木防己汤”。
4、喘满(心不痞坚,面黑,脉沉紧)。用木防己三两、人参四两、桂枝二两、石膏鸡蛋大者二枚,加水六升煮成二分,分次服。如无效,可去石膏,加硭菹三钱。
5、伤寒喘急。用防己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桑白汤送下。
6、肺痿喘嗽。用汉防己二钱,加浆水一碗,煎至七成,细细饮服。
7、咯血多痰。用汉防己葶苈,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糯米汤送下。
8、堆乱吐利。用防己白芷,等分为末,水冲服二钱。

雷公云∶凡使,勿使木条,以其木条,己黄,腥、皮皱,上有丁足子,不堪用。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然。
修事,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

味辛苦,性平温无毒,入十二经。尤善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疗中风手脚挛急,口眼斜,疥癣虫,止嗽消痰,利大小便,去留热。垣衣为使,恶细辛、萆?,杀雄黄毒。
按∶防己阳中之阴,于经络无所不入。又主降,故下部多功,象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用之当,则可展其能。一不当,而反阶之祸。惟十二经真有湿热壅塞,及膀胱积热,下疰香港脚,此诚要药,无可代者。然臭味拂人,妄服之令人减食。其不可用有四∶若饮食劳倦,元气既亏,而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一也;发渴引饮,热在肺经气分防己下焦血药,二也;外伤风寒,邪传肺部,以至小便黄赤不通,此上焦气分禁忌血药,三也;久病之后,津液不行,此上焦虚渴,宜补宜甘温,若用苦寒之剂,则速其危,四也。分木汉二种,即根苗为名,汉主水气,木主风气为少异耳。
雷公云∶凡使勿使水条,以其水防己黄腥,皮皱,上有了足,子不堪用,夫使防己。要心花大黄色者佳,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车前草去之,细锉用。

味辛苦,平,温,无毒。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泻,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通腠理,利九窍。一名解离,文如车辐理解者良。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原料:葶苈子5g、防己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利水消肿。
用途:阳水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
来源:《外台秘要方》。


味辛、苦,平、温,无毒。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治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通腠理,利九窍。一名解离,文如车辐理解者良。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殷孽为之使,杀雄黄毒,恶细辛,畏萆 。)
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黯黑冰强者不佳,服食亦须之,是治风水家要?


味辛、苦、平、温,无毒。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通腠理,利九窍。一名解离,文如车辐理解者良。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殷孽为之使,杀雄黄毒,恶细辛,畏萆 。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黯黑冰强者不佳。服食亦须之。是疗风水家要药耳。
〔谨案〕防己,本出汉中者,作车辐解,黄名木防己,都不任用。陶谓之佳者,盖未见汉中者尔。


气寒,味大苦、辛。苦,也,平。无毒
通行十二经。
《象》云∶治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香港脚,补膀胱,去留热,通行十二经。去皮用。
本草》云∶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通腠理,利九窍
药性论》云∶汉防己,君。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卤咸。去血中湿热


通,行水,泻下焦血分湿热
大苦大寒(《本经》)平,《别录》温)。太阳膀胱)经药。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分湿热,为疗风水之要药。
治肺气喘嗽(水湿),热气诸痫(降气下痰),湿症香港脚(足伤寒湿为香港脚。寒湿郁而为热,湿则肿,热则痛。防己为主药。湿加苡仁、苍术木瓜木通,热加芩、柏,风加羌活、萆,痰加竹沥、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秘桃仁红花,小便秘牛膝泽泻,痛连臂加桂枝威灵仙,痛连胁加胆草。又有足跟痛者,属肾虚。不与香港脚同论),水肿风肿痈肿恶疮。或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非此不可。然性险而健,阴虚湿热上焦气分者禁用(《十剂》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通草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为通与燥剂无以别矣。木通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本集以行水通剂,改热药为燥剂)。
出汉中,根大而虚通,心有花纹,色黄,名汉防己;黑点黄腥木强者,名木防己,不佳(陈藏器曰∶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酒洗用。恶细辛。畏萆 。


去皮,酒洗用。恶细辛,畏萆 、女菀卤碱,伏消石。治风宜木防己,治水宜汉防己
辛,苦而寒,无毒足太阴太阳经药。通行十二经。解脏腑水气,泄经络之湿邪。
脚气之肿痛,退下焦湿热。手足挛急之疾,关节肿痛之 。乃驱风逐水之要剂,为除湿解热之灵丹
出汉中川谷及黔中。二八月采根。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但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他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或以木防己不任用,而张仲景、孙思邈皆用之,是木防己亦可甚弃也。
肺痿喘嗽,汉防己末,水煎细呷。(验方第一。)
肺痿咯血汉防己葶苈为末,糯米汤下。(第二。)
霍乱吐利防己白芷末,新水下。(第三。)
睛猝痛,酒浸为末,酒下。(第四。)
雄黄毒,水煎服。(第五。)
小便淋涩,木防己防风葵子,水煎服。(第六。)
木防己汤防己石膏人参桂枝治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面赤黎黑,脉沉紧者。(诸方第一。)
防己茯苓汤防己桂枝茯苓甘草水煎服。治皮水 肿,按之没指。(第二。)
防己黄 汤防己白术 炙草 姜 枣治风水皮肿,汗出脉浮。又治风湿相搏,关节沉痛,微肿恶风。(第三。)


味辛、苦,气平、寒。也。无毒。多生汉中府,(属陕西。)通行十二经。畏萆 杀雄黄毒,恶细辛宜使殷 。状与木通近似,气吹亦贯两头。卖家因难得真,多采似者假代。殊不知气味大异,无益有伤。
凡觅拯 ,甚宜细审。种因根苗各治,名分汉木两呼,汉防己是根,破之纹作车辐解,黄实馨香;木防己是苗,皮皱上有丁足子,青白虚软。宗此辩认,庶不差讹。
并刮净粗皮,才咀成薄片。汉者主水气,名载君行;(音杭。)木香理风邪,职佥使列。
故云∶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痛脚痛,及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积热,消散肿,非用汉者不能成功。若疗肺气喘嗽、膈间支满,并除中风挛急风寒湿疟热邪,此又全仗木者以取效也。
(谟)按∶东垣云∶防己性苦,寒,纯。能泻血中湿热,通血中滞塞。补阴泄阳,助秋冬、泻春夏之药也。譬诸于人,则险而健者类之。夫险健者,每每幸灾乐祸,遇有风尘之警,必竟借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见恶亦怒。如善用之,可使御敌凶暴之人,冲突险固之地,亦不为无益者也。故凡瞑眩之药,圣人安得因之而便废耶!亦必存之以待善用。
今夫防己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身心烦乱,饮食减少,药之瞑眩,诚为拇拙。至于通行十二经,以去湿热壅塞肿疼,反治下注香港脚,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则非此不可,诚为行经之仙药也。然在人善用而不错尔。复有不可用者数端,今悉举陈使知警省。如饮食劳倦阴虚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而以防己泻去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饮,是热在下焦气分,宜渗泻之,其防己下焦血药,此不可用二也;如外感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小便黄赤,甚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宜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倘用苦寒之剂,则促危亡,此不可用四也。仍不止如此,但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若系下焦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至二阴不通,必须审用可也。学人宜并览之。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耆(去芦)一两一分
右锉麻豆大,每炒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注】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从汗而解,而汗亦不可失其宜也。值雨淫湿盛之时,若发其汗使大出,亦不能愈,以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然治风湿者,必俟其天气晴明发其汗,使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风湿皆去,病斯愈矣。
【集注】
徐彬曰:此言风湿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搏疼痛,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粘滞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误下比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白术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谓此风湿之病,虽得之伤寒八、九日,而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表虚风也。涩者,湿也。身体烦疼,风也。不能转侧,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痛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风湿也。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乃风燥湿去之□。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湿在肌分,用以佐附子水气于皮中也。
【集注】
程林曰:风淫所胜,则身烦疼,湿淫所胜,则身体难转侧。风湿相搏于荣卫之间,不干于里,故不呕不渴也。脉浮为风,涩为湿,以其脉近于虚,故用桂枝附子汤温经以散风湿。小便利者,大便必□,桂枝近于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术能去肌湿,不妨乎内,故加之。凡服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
周扬俊曰: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府者,因风湿持之也。所现外证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证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阳气素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集解】
程林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下腹满而救脾土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注】
沉主里,弦主饮,悬饮之病,属饮停里,故主悬饮内痛也。

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主以十枣汤,亦形气实者宜之,若形气稍虚,又当临证斟酌也。
【集注】
赵良曰: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饮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见湿病中)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
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发汗即愈之下,当有前条「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
【注】
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证之治法也。太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脉浮而紧,似伤寒也,伤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肿,其人不渴,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也。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之,当补表阳,自可愈也。有是证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但跗浮肿,其腹如豉,乃皮水也。有是证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里实也;但身肿而冷,麻木,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欬喘不渴,此为肺胀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也。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津液已夺,故不可发汗也。
【集注】
赵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欬也。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
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者,寒湿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其欬而喘不渴者,水寒伤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谓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液先亡也哉!
或问: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
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浸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肿,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附子
【注】
此又承上条风水,互详其证而变其治也。风水之邪,全在表而不在里,故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也。初本无汗,身无大热,续自汗出而不恶风寒,表不虚也,故用越婢汤以发之。若恶风甚者,表阳虚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

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按】
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之□。
【注】
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无热者,则当用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甘草(二两) 黄 (五两) 汉防己(四两) 生姜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一钱) 甘草(五分) 白术(八分) 黄 (一钱二分) 姜枣水煎服。如气上冲,加桂枝

得土中阳气,兼感平秋之燥气以生,故味辛苦,性寒,无毒,为下部血分湿热实症之要药。若饮食劳倦阴虚内热胃虚肾虚胎前产后,热在上焦气分,切勿用此小险见之药,以为乱阶。
防己,汉者主水气,名载君行;木者理风邪,职佥使列。故治腰已下至足湿热肿痛香港脚,及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积热,消散肿,则非汉不能成功。若疗肺气喘嗽,膈间支满,并除中风挛急风寒湿疟热邪,此又全仗木者。总通十二经,散湿热仙药也。然苦辛大寒,犹人险而健者也。可以治有余,不可以治不足。若虚症,必须佐以参苓二术为当耳。
主治(痘疹合参) 痘疹陷伏,因于湿热者,可酒洗浸,晒干用。

防己苦辛气亦平,善治腰脚肿且疼,风湿热寒邪可利,用亦灵。
已,止也,防止足疾也。无毒。沉也,阳中之阴也,太阳本经药,通行一十二经。主腰以下至足血分湿热肿疼香港脚,中风手足挛急,诸痫,伤寒寒热邪气,通腠理,利九窍膀胱有热、二便不利者最宜。风湿头汗身重便难者必用之。又治风寒温疟水肿风肿,肺气喘嗽,膈间支满,肺痿咯血多痰,杀痈肿疥癣虫
出汉中,纹如车辐,黄实而香者胜;出华州,青白虚软者名木防己,次之。但汉主水气,木主风气,古方亦通用之。酒洗去皮,治肺生用。雷公以车前根同蒸,去车前用。殷孽为使,恶细辛,畏萆 、女菀卤咸,杀雄黄毒。

防已_图缺)
味辛、苦,平、温,无毒。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通腠理,利九窍。一名解离。纹如车辐理解者良。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殷孽为之使,杀雄黄毒,恶细辛,畏萆 。)
陶隐居云∶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黯黑冰强者不佳。服食亦须之。
是疗风水家要药尔。唐本注云∶防己,本出汉中者,作车辐解,黄实而香,其青白虚软者,名木防己,都不任用。陶谓之佳者,盖未见汉中者尔。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汉防己,君,味苦,有小毒。能治湿风,口面 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气嗽喘。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卤咸,味苦、辛。能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痈肿温疟风水肿,治膀胱。萧炳云∶木防己出华州。
图经曰∶防己,生汉中川谷,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纹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类。它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二月、八月采,阴干用。木防己,虽今不入药,而古方亦通用之。张仲景伤寒有增减木防己汤,及防己地黄、五物防己、黄 六物等汤。深师疗膈间支满,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吐下之乃愈,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二两,石膏二枚,鸡子大。碎,绵裹,桂心二两,人参四两,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虚者便愈,实者三日复发汗,至三日复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芒硝三合。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分再服。微下利则愈。禁生葱。孙思邈疗遗溺,小溲涩,亦用三物木防己汤
陈藏器云∶如陶所注,即是木防己,用体小同。按木、汉二防己,即是根、苗为名。汉主水气,木主风气,宣通。作藤着木生,吹气通一头如通草雷公云∶凡使,勿使木条,以其木条已黄、腥、皮皱,上有丁足子,不堪用。夫使防己要心花纹黄色者,然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肘后方∶服雄黄中毒防己汁解之。防己实焙干为末,如茶法煎服,俗用治脱肛。初虞世方∶治肺痿咯血,多痰。防己葶苈等分为末。
糯米饮调下一钱。

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关节疼痛。腰以下疼重。脉浮自汗恶风
防己(酒洗) 黄 (各钱半) 白术(一钱) 甘草(炙。八分) 生姜(四片) 大枣(二枚。擘)
上六味。水煎热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气。加细辛。(陈气。久寒气也。)
防己茯苓汤金匮) 治皮水四肢肿。皮肤聂聂动。
防己黄 汤去白术、姜、枣。本方中防己、黄 各三钱。甘草一钱。加肉桂三钱。茯苓六钱。
水煎。温分三服。
千金防己汤历节四肢。痛如锥刺。
防己黄 汤去黄 、大枣。本方中防己白术生姜各四钱。甘草三钱。加桂心、茯苓各四钱。乌头一枚。(去皮。熬。)人参二钱。以苦酒和水煮。日三夜一服。当觉焦热。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服。以觉乃止。

〔辛苦寒,入膀胱经。〕祛下焦湿热,〔专泻下焦血中湿热上焦禁用。〕治香港脚肿痛。〔香港脚之疾,因湿热壅遏,喜通而恶塞,故用汉防己以通滞塞,且其性又能利大小便。〕防己分木汉二种。木者专风,汉者专水。
大苦大寒,其性猛悍。善用之。亦可敌凶突险,此瞑眩之药也。服之令人身心烦闷,饮食减少,惟下焦湿热壅遏,及香港脚病,非此不效;米仁石斛茯苓木瓜、萆 之属同用则可。。

(蔓草)除湿利水泻下焦湿热
防己(专入膀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杲曰。本草十剂云。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通其滞塞。亦能泻大便补阴泻阳。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幸灾乐祸。能首为乱阶。然善用之。亦可敌凶穴险。)故凡木湿喘嗽。热气诸痫。温疟香港脚。水肿风肿痈肿恶疮。及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者。皆可用此调治。若属香港脚肿痛。(湿则肿。热则痛。)如湿则加苍术薏苡木瓜。热加黄芩黄柏。风加羌活萆 。痰加竹沥南星。痛加香附木香血虚加四物。大便秘桃仁红花。小便秘牛膝泽泻。痛连臂加桂枝威灵仙。痛连胁加胆草。随症通活。斯为善矣!但此气味苦寒。药力猛迅。若非下焦血分实热实湿。(木通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及非二便果不通利。妄用此药投治。其失匪轻。不可不知。此虽有类黄柏地肤子。但黄柏之泻膀胱湿热。则并入肾泻火。味苦而不辛。此则辛苦兼见。性险而健。故于风水香港脚等症兼理。地肤子之泻膀胱湿热。味苦而甘。力稍逊于黄柏。此则健险异常。有辛无甘。而为乱阶之首也。其一泻热与湿。而气味治功。各别如此。己有二种。曰汉曰木。治风木防己。治水汉防己。汉已根大而虚。通心有花纹。色黄。木己黑点黄腥木强。酒洗用。恶细辛。畏萆 。

防己,味辛、苦,气寒,也,无毒。能入肾以逐湿,腰以下至足湿热、足痛香港脚皆除,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积热,消散肿,除中风挛急风寒湿疟热邪。似乎防己乃祛湿热行经之圣药也,然其性只能下行,不能上达。凡湿热上焦者,断不可用,用之则真气大耗,必至危亡。说者谓防己下焦血分之药,可行于血分,而不可行于气分也。不知即是下焦湿热之病,只可一用,而亦不可再用。防己气味尤悍,一服而湿热之在肾经者,立时解散。肾有补而无泻,多服则泻肾矣,如之何可再用乎。
或问《本草》俱言通十二经,而吾子只言入肾,子不能无疑也。防己果通十二经,则上焦头目之病、胸膈咽喉之间,宜无不治之矣,何以只见其治腰以下之病而能愈耶?夫腰至于足,正肾之所属,而谓非入肾者明验乎。然则言入十二经者,乃前人流传之误。而余说入肾者,实有据之谈也。
或问防己治肾中之湿,与 治肾内之风,二者合之,不识可治肾乎?此其言似善,而其祸实大也。夫肾有补而无泻,用一缓泻,尚为不得已之治法。二者同施,肾将立惫矣。原因吾子之问,以诫天下之人也。
或问防己利湿,不止在肾,而吾子独谓入肾,以为只能治腰足之湿也。然而,腰足之下,不尽属之肾,与腰相对者脐也;与足相附者,筋也。脐属脾而筋属肝,安在尽属于肾,而必谓防己之治肾,而不治肝脾,人谁信之。故肾病,而脐与筋无不病矣。防己治肾中之湿,而脐与筋中之湿尽消,非入肾而又入脾肝之谓也。防己入肾,不入肝脾,何必固疑乎。

伤风湿寒,脉浮紧细,身重,汗出恶风。并治风水脉浮,身重不渴。
防己(四两) 黄 (五两) 甘草(炙,二两) 白术(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下有陈寒,加细辛。服药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水,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温下,令微汗瘥。

辛苦寒,有毒。
本经》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病,除邪,利大小便。
发明防己辛寒纯,主下焦血分之病,性劣不纯,善走下行,长于除湿,以辛能走散。兼之气悍,故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病,除邪,利大小便,此《千金》主治也。《别录》疗水肿膀胱热;通腠理,利九窍,皆除湿之功也。弘景曰,防己是疗风水要药。汉防己是根,入膀胱去身半以下湿热木防己是苗,走阳 ,治中风挛急风痹湿热。《金匮防己黄汤防己地黄汤木防己汤、五物防己汤,皆治痰饮湿热之要药。而《千金》治遗尿小便涩,有三物木防己汤水肿亦有三物木防己汤,总取其通行经脉之力也。能泻血中湿热,通经络中滞塞。壮健之类用之,不得其宜,下喉令人心烦、饮食减少。至于去湿热肿痛,下注香港脚,膀胱积热,诚通行十二经之仙药也。如饮食劳倦阴虚内热,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其不可用一也。大渴引饮,及久病津液不行,上焦湿热等证,防己下焦血药,其不可用二也。外感邪传肺经气分湿热小便黄赤,此上焦气病,其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湿热皆不可用,即下焦湿热又当审其二便不通利者,方可用之。

风湿相搏,客在皮肤,一身尽重,四肢少力,关节烦疼,时自汗出,洒 去衣。及治风水客搏,腰脚浮肿,上轻下重,不能屈伸。
防己(四两)黄耆(五两) 甘草(炙,二两) 白朮(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服讫盖覆温卧,令微汗,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