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

( daohan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盗汗是指睡时出汗,醒后汗止的汗出异常症状。
病因:
痨病、佝偻病温热外感病恢复期多有盗汗。临床若对盗汗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盗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病机:
常因阴血不足,湿阻气机等所致。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心血虚证盗汗心悸,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红,脉细弱。补血养心、益气固表。人参养营汤加龙骨牡蛎
2.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浮小表。
3.气虚证盗汗,潮热,五心烦热,肢体倦怠,气短口渴,舌红瘦小,少苔,脉微弱。滋阴益气。生脉散黄芪糯稻根
二、对症处理:
1.单方验方
(1)乌梅10枚、浮小麦15g、桑叶10g、大枣10枚,水煎服。
(2)瘪桃干15枚、红枣10枚,水煎服。
3.常用止盗汗中药: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糯稻根熟地五倍子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针灸:
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大椎结核穴华盖璇玑尺泽,或肺俞透天柱,膻中玉堂足三里。手法选用可据病情程度而定,30日为1疗程。
(2)隔姜灸疗法:取膏盲、膈俞胆俞等为主穴,配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灸5~7壮,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疗法:主穴取结核穴肺俞膏肓、肺热穴、肾俞,配穴取孔最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用维生素b1,注射主穴、配穴各1个,隔日1次。
(4)穴位埋线疗法:一组取结核穴厥阴俞肺俞中府云门;二组取膏肓、肺热穴。两组交替埋植羊肠线,间隔20~30天。

“盗汗” 相关论述

指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病源。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诊其脉。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皆为盗汗脉也。(出第三卷中)
崔氏疗盗汗。夜睡中即汗。汗不休。必得风方。
麻黄根(细切) 小麦(各二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得九升。纳麻黄根煮之。得三升。去滓。分为三服。常夜服之。不过两剂即止。
又方:甘皮 姜(各一两) 杏仁(三两去尖皮熬) 当归(四两)
上四味捣合。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渐渐增之。
又方:取死人席绿烧作灰。淋汁热洗。从头至足愈。
又止汗粉方。(朱规选)麻黄根牡蛎败扇灰 栝蒌(各三两) 白术(二两) 米粉(三升)
上六味捣诸药下筛为散。和粉搅令调。以生绢袋盛。用粉身体。日三两度。忌桃李雀肉。
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意。不能日别灸亦得。汗即渐止。(并出第三卷中)
延年盗汗。夜卧床席。衣被并湿方。
麻黄根牡蛎(碎之绵裹各三两) 黄 人参(各二两)枸杞根白皮龙骨(打碎各四两) 大枣(七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六服。如人行八九里久。中间任食。
一日令尽。禁蒜热面等物。
又疗夜卧盗汗
左顾牡蛎 黄 (各三两) 麻黄根(五两) 杜仲(二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用败蒲扇煮取汁。下药禁蒜面。(并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盗汗麻黄散方。
麻黄根(三分) 故扇(烧屑一分)
上二味捣下筛。以乳服三分。仍日三。大人方寸匕。日三。不知。益之。又以干姜三分。粉三分捣合。以粉粉之。大善。(出第十卷中)

千金疗少小头汗,二味茯苓粉散方。
茯苓牡蛎(各四两熬)
上药以粉八两合治下筛,有热辄以粉头,汗即自止。又此由心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
犀角(三分) 茯神(四分) 麦门冬(六分) 甘草(二分炙) 白术(一分)
五味切,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再服即定,又加龙齿四分佳。
延年疗小儿盗汗方。
麻黄根雷丸牡蛎(各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 粱米(一升)
上六味捣粉,以粉身,汗即止。

方四首
鲤鱼汤
主妇人体虚流汗不止,或眠中盗汗方∶鲤鱼(二斤) 葱白(切,一升) 豉(一升) 干姜 桂心(一两)
五味,先以水一斗煮鱼取六升,去鱼纳诸药,微火煮取二升,分再服,取微汗即愈。
竹皮汤
治妇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竹皮(三升) 干地黄(四两) 人参(半两) 芍药当归桔梗 桂心(各二两) 芎甘草(炙,各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吴茱萸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盗汗,时涩涩恶寒
吴茱萸(三两)
上一味,以清酒三升渍之半日,所煮令蚁鼻沸减得二升。分服一升,日再,间日饮。
猪膏
治妇人产后体虚,寒热自汗出。
猪膏生姜汁白蜜(各一升) 清酒(五合
上四味,合煎令调和,五上五下,膏成。随意以酒服,瘥。当用炭火上煎。

论曰汗者心之液,伤寒瘥后,眠寝有汗者,由心气偏虚,营卫不足,腠疏表弱,因寝寐之间汗出。故名盗汗,久不已,日渐羸瘦,肢体痿弱也。
伤寒后,体虚夜卧,汗出不止,头旋恶心,不思饮食。人参汤方
人参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 黄 (锉) 麻黄根(各一两) 牡蛎(烧二两) 防风(去叉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伤寒后虚汗不止。麻黄根汤方
麻黄根(锉) 黄 (锉各一两) 五味子(炒半两) 牡蛎(烧二两) 甘草(炙三分)
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伤寒后汗出不止,渐觉虚劣。茯苓汤方
白茯苓(去黑皮锉) 人参白术麻黄根(锉) 肉苁蓉(切焙) 五味子(炒) 甘草(炙锉) 牡蛎(烧各一两) 芍药(三分)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伤寒后虚羸,夜多盗汗杜仲汤方
杜仲(去粗皮炙锉二两) 牡蛎(烧) 麻黄根(各一两半) 黄 (锉) 白术(锉)肉苁蓉(切焙) 白茯苓(去黑皮锉) 芍药(各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人参(三分)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伤寒盗汗不止,心多烦躁惊悸人参汤方
人参(一两) 远志(去心一分) 甘草(炙锉) 白茯苓(去黑皮锉) 麦门冬(去心焙) 竹茹 黄 (锉) 柴
上一十味,粗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劈破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伤寒后羸劣,虚汗不止。牡蛎散
牡蛎(烧一两) 白茯苓(去黑皮锉) 人参白术芍药龙骨(烧) 熟干地黄(焙各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服。
伤寒后,虚劣不思饮食,汗出不止。黄 散方
黄 (锉)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参白术(各一两) 牡蛎(烧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焙) 陈橘皮(去白切炒各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服。
伤寒后虚汗不止,黄 散方
黄 (锉) 麻黄根(锉各一两半) 牡蛎(烧二两) 知母(焙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浓煎小麦汤调下,不计时候。
伤寒后,体虚盗汗不止。黄连散
黄连(去一两) 牡蛎(烧二两)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甘草(炙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竹叶熟水调下,不拘时候。
盗汗腠理开疏。粉汗方
牡蛎(半斤烧研如粉) 麻黄根(一两捣罗为末)
上二味,同拌匀,寝寐中有汗处,使人敷之。
伤寒后,盗汗不止。方
白术(二两)
上一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不计时候,菖蒲汤调下。

论曰小儿盗汗者,由心气不足,风邪入于阳经,阳经虚故也。以其眠睡之间,盗人气血,故谓之盗汗,久不已,令儿皮腠虚疏,潮热时作,肌肉消瘦,治不宜缓。
治小儿盗汗,睡中惊啼犀角汤方
犀角屑(三分) 茯神(去木一两)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 白术(一分) 甘草(炙锉半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食后临卧,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盗汗故扇散
故扇(烧灰一分) 麻黄(取根节三分)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半钱匕,乳汁调下,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盗汗柴胡秦艽汤
柴胡(去苗) 秦艽(去苗土) 常山贝母(去心) 甘草(微炙) 乌梅肉(焙干)山栀子仁豉 鳖甲(去裙 醋炙)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 生姜(切) 大黄(锉炒各半两) 桃枝(锉) 柳枝(锉) 葱白(切) 薤白(切各一握) 糯米(半合)
上一十七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半盏,酒二分,同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早晨日午临卧各一,五岁以下,分作二服,二岁以下,分作三服。
治小儿骨蒸盗汗,乳食减少。猪肚丸
鳖甲(去裙 醋炙) 柴胡(去苗) 木香青蒿(去茎) 生干地黄(焙各一两) 黄连(去炒二两) 青橘皮(去白焙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用一枝嫩小猪肚净洗。入药末在内系定,蒸令极烂,研和药末,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水下,食前日午临卧日三,更看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盗汗肌热青蒿煎丸方
青蒿(切一斤) 甘草(炙锉为末)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 鳖甲(去裙醋炙为末一两半) 柴胡(去苗为末一两) 白蜜(二分)
上六味,用童子小便五升,先煎青蒿取一升,去滓更煎令如稀饧。入酥少许,及蜜诸药末等,熬成煎,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熟水下,更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骨蒸壮热肌肉减瘦,多困少力,夜多盗汗地骨皮汤方
地骨皮秦艽(去苗土) 柴胡(去苗) 枳壳(去瓤麸炒) 知母(焙) 当归(切焙) 鳖甲(去裙 醋炙)
上七味等分,粗捣筛。每服一钱半匕,水八分,入桃柳心各五枚,姜二片。乌梅半枚,同煎至四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五岁以下,分作二服。
治小儿骨蒸肌瘦盗汗鳖甲柴胡煎丸
鳖甲(九肋者一枚去裙 醋炙) 柴胡(去苗二两) 甘草(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 桔梗(炒各一两) 胡黄连(一分) 当归(切焙) 地骨皮赤芍药(各一两)木香(半两)黄连(去一分) 桂(去粗皮半两) 人参(一两) 麝香(少许研) 酥蜜(各三两)
上一十六味,除酥蜜外,捣研为末。用青蒿一斤锉,童子小便五升,好酒一升,熬蒿至二升,去蒿入酥蜜,再熬成煎,候冷入药末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日二服,如秋冬合时,更入桃柳心各七枚,宜与后方柴胡人参汤,相间服。
治小儿骨热盗汗肌瘦减食。柴胡人参汤方
柴胡(去苗)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当归(切) 桔梗青橘皮(去白) 芍药麦门冬(去心) 白术升麻桑根白皮甘草(各一两)
上一十三味,并生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二服。食后临卧,与前鳖甲柴胡煎丸相间服。速效。
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重汤丸方
胡黄连柴胡(去苗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内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上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服,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肌热盗汗丹砂散
丹砂(研一两) 白矾(熬汁枯研二钱)
上二味,再同研匀细。每服半钱匕,薄荷自然汁调下。
治小儿心热盗汗。芎 汤方
大黄(煨锉) 羌活(去芦头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中盏。入薄荷数叶,同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二服,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盗汗黄连散
黄连(去三分) 牡蛎(烧研如粉) 贝母(去心各半两)
上三味,捣研为末。以米粉一升,相和令匀,如有汗,粉儿身。
治小儿盗汗麻黄根散
麻黄根雷丸牡蛎(火 过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干姜(炮半两) 粱米(半升)
上六味,捣罗为散。以粉儿身体。及头,甚验。

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极易汗出,故凡饮食过热,或衣被过暖,皆能致汗。东垣诸公云∶此是小儿常事,不必治之。然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若小儿多汗者,终是卫虚,所以不固。汗出既多,未免营卫血气愈有所损,而衰羸之渐,未必不由乎此,此所以不可不治也。大都治汗之法,当以益气为主,但使阳气外固,则阴液内藏,而汗自止矣。
治法∶凡小儿无故常多盗汗,或自汗者,宜以团参散为主,或参苓散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或白术散之类,俱可择用。若其甚者,宜三阴煎人参养营汤,或十全大补汤。若心经有火而见烦渴者,宜生脉散一阴煎。若肝脾火盛,内热熏蒸,血热而汗出者,脉必洪滑,证多烦热,宜当归六黄汤,或加减一阴煎。若阳明实热,汗出大渴者,宜仲景竹叶石膏汤。若因病后,或大吐大泻之后,或误用克伐之药,以致气虚气脱而大汗亡阳者,速宜用参附汤六味回阳饮,或 附汤之类,庶可挽回也。大都汗多亡阳者,多致角弓反张项强戴眼等证,此太阳、少阴二经精血耗散,阴虚血燥而然,速宜用大营煎人参养营汤,或十全大补汤之类,方可解救。若作风治,万无一生矣。前汗证门有详论详法,所当参阅。余之儿辈,有于襁褓中多盗汗者,但以人参一钱,泡汤与服,当夜即止。久不服参,必又汗出,再服再止,其效如神。凡养儿者,亦可以此为常法。

盗汗,是指人在熟睡以后不知不觉地出汗。中医认为盗汗是身体阴虚的一种表现,食疗滋阴补益方法。
食疗方
1.黑大豆50克,龙眼肉15克,大枣50克,同放锅内,加清水3碗,煎至2碗,分早、晚两次服。
2.五味子2~3克洗净,蜂蜜适量,共捣成糊状服食。每日2次。
3.黑芝麻桑椹各10克,加水煮食,每日1次。
4.黑枣50克,去核,同糯米100克煮成稀饭,可加糖,经常吃有效。
5.百合蜂蜜各100克,蒸1小时后取出放凉,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或用百合煮大米粥,吃时加蜂蜜,常吃效果颇佳。
6.黑大豆15克,浮小麦50克。将浮小麦用干净布包好,同大豆一起加水煮至大豆熟,吃豆喝汤。
7.猪腰1个,洗净切片,加杜仲15克,水煮后吃腰子并喝汤。
8.活泥鳅200克,去肠杂及头,油煎至金黄色,再加适量水煮熟,加盐,吃肉喝汤。
9.白萝卜或雪梨500克,泡参100克,酌加少量水煮食,每日1次,分2日吃完,连吃15日左右。
10.甘草10克,大枣5枚,小麦30克,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饮汤。每日2次。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阳虚盗汗阴虚
自汗 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
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
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
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
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
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
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 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
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
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
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
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
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
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将上述3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剂。
(八)
处方:桑椹30克,红枣10枚;乌梅7枚,煅牡蛎24克。
用法:将牡蛎打碎,用布包牢,与乌梅红枣桑椹放置锅内,加水适量,共煮至烂,除去渣滓。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7~10剂。
(九)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木耳15克,红枣15克,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1碗半,煎至大半碗,每日1剂分2~3次服。
(十)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泥鳅鱼90~120克。
用法:用热水洗净泥鳅鱼身上粘液,剖腹取出内脏,用适量油煎至黄焦色,加水1碗半,煮汤至大半碗,用盐调味,服汤。每天1次,连服3天,鱼肉可同时服下。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用。

产后睡中汗出,醒来即止,犹盗瞰入睡,而谓之盗汗,非汗自至之比。《杂症论》云:「自汗阳亏,盗汗阴虚。」然当归六黄汤又非产后盗汗方也,惟兼气血而调治之,乃为得耳。
止汗散:治产后盗汗
人参(二钱)      当归(二钱)
熟地(一钱半)     麻黄根(五分)
黄连(五分,酒炒)   浮小麦(一大撮)
枣(一枚)
◎又方:
牡蛎(〔火段〕细末,五分)小麦面(炒黄,研末)
(一本牡蛎小麦炒黄,各五分,空心调服。)

证名。睡中出汗,醒后即止之证。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名寝汗。多见于虚劳,证属阴虚。《医略六书·汗病》:“盗汗阴虚。”“盗汗乃睡中汗出,醒则汗收。因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则表无护卫而营中之火独旺于外,蒸藤汗出;醒则卫气行阳而气固于表,其汗乃止。多见于虚劳之人。”治宜养阴清热,热盛者,用当归六黄汤;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亦可因阳虚气虚、肝热、湿热外感热病而致。《伤寒明理论·盗汗》:“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张氏医通·盗汗》:“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白术伤风牡蛎。”“伤寒阳明少阳证盗汗柴胡葛根,随证主治。温热三阳合病合则开,白虎汤。”《景岳全书·杂证谟》:“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谓盗汗有阴火盛者,用正气汤;有肝热盛者,用龙胆散


睡中汗出.觉则止.此为盗汗.属阴虚.然不可偏用药.宜兼服参 .俾气旺则能生.效如影响.生化汤牡蛎散服.
牡蛎散
牡蛎( 二钱) 人参(二钱) 黄 (生二钱) 当归(三钱) 熟地(三钱) 麻黄根麻黄发汗根止汗宜用根一钱) 小麦麸皮(炒黄二钱)
上药研末和匀.每服三钱.


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
凉血补血 生地、当归、黄 、黄连黄柏黄芩甘草麻黄根浮麦
实脾敛肌白术四两,用黄 、牡蛎、麸,各分一两,炒过,只用术,为末,每服三二钱。
文蛤末,为丸,汤下二十粒。
何首乌为末,唾调,安脐内。


满身发热病为虚,盗汗淋漓却损躯。
穴在百劳椎骨上,金针下着疾根除。
百劳∶在背第一椎骨穴上。针三分,灸二七壮,泻之。应肺俞穴
肾虚腰痛

问∶人之盗汗,何气使然?曰∶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也。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则张而寤。夜行阴亦二十五度,则目瞑而卧。卧而气不荣于阳分,则腠理开,腠理开,则津液泄矣。阳者,卫外而为固者也。寤而张,则阳气复反于阳分,故倏然而止也。止汗以黄 为君,固其阳也。
其于五脏有所属乎。曰∶心主五液,而肾主水也。人之一身,子时一阳生,心中有赤液下入于肾,午时一阴生,肾中有白气上入于心,心肾交,水火济,而无病也。心肾俱耗,则水火不交,故至阴之下有僭阳焉,骨为之热矣。诸阳之会有纯焉,额为之汗矣,额亦心之分也。有但见于额与心,他处无之者,此由心肾俱虚,水液枯涸,势不足以周身之汗,故但见于心之分也。余尝病怔忡盗汗,补心肾尚无功,加猪心数片引之遄已,药贵向导,不可不审也。

防风(细切)
上为细末,浮麦煎汤服之。婺州汪伯敏将仕云,尝见周仲恭尚书言,旧有盗汗之疾,每至大屋,则肢体凛然,以帏幕遮护,后得此方遂愈。

当归(半两,去芦,细切) 人参(半两) 猪心(一个,雄者,细切)
上以猪心分四片。用一片,水三盏,煎一盏半,作二服。(一方,当归人参各一两,雄猪心半个。细切,五盏水,煎三盏,去滓两服。)

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从心、肾而得者。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盗汗


〔垣〕当归六黄汤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 生地 熟地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小儿用半钱。
正气汤盗汗
黄柏(炒,一钱) 知母(炒,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大盏,煎一盏去渣,临卧服。

〔丹〕当归龙荟丸盗汗。(见治法门。)

〔《本》〕治盗汗外肾湿。
人参苦参龙胆草麻黄根(各三钱)
上件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烧麸汤下。
严氏黄 汤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发厥,自汗盗汗不止,并宜服之。
黄 (去芦,蜜炙,两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酒蒸) 桂枝(不见火) 天门冬(去心)麻黄根龙骨(各一两) 五味子小麦(炒) 防风(去芦) 当归(酒蒸) 甘草(炙。各两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

〔《山》〕盗汗,临夜吃淡煮麦丸子,空心服妙香散

〔《本》〕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夏曲(各二两) 牡蛎(坩锅子内火 ,用醋淬七次,焙干) 人参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 白术五味子(各一两) 净麸(炒,半两)
上八味为末,枣肉丸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减一服,将愈即住。作散调服亦可。

〔丹〕白术汤盗汗
白术四两,分作四处∶
一两(用黄 同炒) 一两(石斛同炒) 一两(牡蛎同炒) 一两(麸皮同炒)
各味炒黄色,余药不用,只用白术研末,每服三钱,用粟米煎汤送下,尽四两为效。

〔世〕治盗汗出,山药一味为末,临卧酒调下三钱效。

〔《本》〕牡蛎散盗汗。(方见前自汗门。)

〔世〕黄 散盗汗
木通葛根
上为粗末,水煎服。

〔《衍》〕治盗汗尤切。将椒目微炒,捣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世〕五仙丸盗汗
天仙子五灵脂
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汤临卧服。(本草云∶天仙子一名莨菪子,性甘寒,有毒,服者审之。)

〔《本》〕治盗汗
威灵仙甘草(各半钱) 水煎服。
脏腑盗汗皆属肾。经云∶肾病者,盗汗出,憎风是也。
运气盗汗皆属寒水。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劳汗出,憎风。又云∶太阳所至,为寝汗 是也。

〔世〕治盗汗桑叶为末,茶服之,诸药不应者,累验。(出《医说》)

〔孟〕豆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渍两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两剂即止。

〔《衍》〕牡蛎 过,麻黄根等分,同研极细粉,治盗汗阴汗

〔世〕盗汗阴都五里间使

〔扁〕盗汗中极气海虚损盗汗劳热百劳(三分,泻三吸)、肺俞(四分,补三呼。)。

〔成〕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觉则止而不复出矣。

三阳合病,脉浮大见关上,但欲眠睡,合则汗。阳明病,脉但浮者,必盗汗出。(论见胃实成无己云∶阳明病当作里实而脉浮者,云必盗汗是犹有表邪故也。)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论见结胸。)

〔成〕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气一切在表干于卫,则自然汗出也。此则邪气浸行于里,外连表邪,及睡则卫气行于里,乘表中阳气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觉则气散于表而汗止矣,其证悉当和表而已。


〔钱〕黄 散虚热盗汗
牡蛎( ) 黄 生地(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不拘时。
盗汗,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止汗散
故蒲扇灰研细,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如无,以故蒲代之。
虎杖散实热盗汗
虎杖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海〕晋郎中子,自婴至童,盗汗凡七年矣,诸药不效。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逼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己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玄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为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曰∶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散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丸心火以助,则肾水还本脏,玄府闭而汗为之自已。

〔世〕治小儿盗汗。用郁金末涂两乳下,立效。

1。自汗阳虚恶冷,阳实蒸热汗津津,盗汗阴虚分心肾,心虚不固火伤
【注】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谓表阳虚,汗出则恶寒冷,宜用后方。若蒸蒸发热,汗出不恶寒,则为里阳实,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
睡则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阴虚,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也。
黄耆六一汤 玉屏风散 黄耆建中汤
2。自汗表虚黄耆草,玉屏风散术耆防,气虚加参阳虚附,血虚黄耆建中汤
【注】黄耆六一汤,即黄耆六钱,甘草一钱也。玉屏风散,即黄耆白术防风也。二方皆治表虚自汗,若气虚人参,阳虚加附子可也。若不恶寒气少,则为血虚,不可用参,附,宜黄耆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耆也。方在伤寒门。
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
3。盗汗心火伤阴,归耆二地柏连芩,心虚酸枣芍归地,知柏苓耆五味参。
【注】当归六黄汤,治心火伤盗汗,即当归黄芩黄连黄柏,生熟地黄也。酸枣仁汤,治心虚不固盗汗,即酸枣仁当归白芍,生地,知母黄柏茯苓黄耆五味子人参也。

心虚盗汗睡多惊,酸枣仁汤服即宁,心火伤阴必烦热,当归六黄汤奏功。
[注]
盗汗有二,虚实两分,心虚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以酸枣仁汤主之,心热者,火伤于也,身多烦热,以当归六黄汤主之。
酸枣仁汤当归白芍炒生地茯苓酸枣仁知母炒黄蘖炒五味子人参黄耆炒水煎服。
(方歌)
酸枣仁汤盗汗,阳不能藏本虚,归芍生地茯苓枣,知蘖五味共参耆。
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蘖黄连黄耆炙引用浮麦水煎服。
(方歌)
当归六黄治盗汗,阳盛伤阴液自流,生熟二地芩连蘖,归耆浮麦汗能收。

汗者,心之液,而血之异名,古云小儿盗汗不须治者,以其神气未全,血脉流溢,易于渗泄,言其未甚者耳。若汗久不己,则气血亏损,何以为长养之用耶!盖阳主气,气为卫,主血,血为荣,人之一身,负阴抱阳,平则宁,偏则病,故阴虚,阳必走而发热,汗出如水,热而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汗出,如水冷而流,其自汗者,谓不因发散,不因劳动,或昏或睡,自然而出,宜速为治,久则亡阳亡阳气怯气怯则脉虚,脉虚则神散,神散则不能主持,而为惊为搐。然又不可强止,止则闭遏阳气,而作热烦燥矣,盗汗者,睡熟则出,醒则复收,意同盗贼之义也。有因血气未固,肤腠未密,过加温暖,熏蒸生热,热搏于心也,为邪胜,而律液不能内藏者,有伤冷伤热冷热交争,阴阳不顺,津液泄越者,有心虚惊恐,神气不能收摄精华者,有餐冷物过度,致伤脾土,土虚不能制其水液者,大法养心育脾,滋阴降火为要。盖本元充实者,睡则神气敛纳于内,本元不足者,睡则神气浮越于外,汗亦因之流溢,醒则惕然气聚,汗亦因之收藏,总由不平,阳不秘耳。有头汗者,是邪传诸阳,津液上奏也,手足汗者,胃主四肢,阳明湿热也。更有脾虚自汗,亦多出额上,汗黏人手,尤宜速救胃气,否则亦令阳亡。又有因汗后病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用火,是以脏腑积热,熏灼肌体,消燥骨髓,变成骨蒸日晚发热,肌削颊赤,肌干黄瘦,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倦困,饮食减少,成为劳者,然人赖卫气固其表,所以肌肉温,皮肤充腠理肥,若卫气一虚则肌肉不温,皮肤不充,腠理不肥,津液无拘,为之妄泄,气不卫则六脉不充血不荣,则神不备,治之者,若不调补气血,而用闭遏强止之方,则里病未除,更增留热肌表之患矣。然有汗之而无汗者,是津液内竭,或寒中荣深,而腠里闭也。汗之而大汗不止者,因元阳本虚,受邪亦轻,治者误汗之过也。

自汗气虚阳虚血虚湿痰,宜人参黄 ,少佐桂枝阳虚附子亦可少用,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自汗盗汗,并忌生姜,以其开腠理也。盗汗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当归大黄汤甚效,但药性寒而人虚者,兼用黄 、甘草补气之味,麻黄根治盗汗甚捷,盖其性能行周身之表,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也。盗汗发热,因阴虚者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参 白术盗汗表里汗出,非任自汗而自出也,多因心虚所致,宜敛心气肾水,使阴阳调和,水之升降,其汗自止。《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惊惶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然肥人自汗,以其多气虚也。瘦人多盗汗,以其多阴虚有火也。但脏腑尽有津液,一经劳倦所伤,皆足以致汗出,然血之与汗,异名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随时升降,所在之处而生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泄而为汗,是汗尽由心出也。醒而出汗曰自汗,属阳虚。睡而出汗曰盗汗,属阴虚。汗者心之阳,寝者肾之,一则阳虚不能固表,一则阴虚不能闭脏也。
有胃腑旁达于外为手足汗者,有胃热熏蒸头颅自汗而属实者,故外感初症多自汗。海藏曰∶与寒脉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肾水上行,乘心之虚,心火上炎而入肺,欺其不胜皮毛以是而开,为汗出也。先以凉膈散胸中相火,次以三黄丸心火以助,则肾水退舍而还本脏,玄府固闭而汗自己矣。此可以证初起实热为汗之一见,然非概可以有余之法治不足也。
《经》曰∶心之液为汗。东垣曰∶坤土主湿,在人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阴气,为雾为雨也。《内经》独主于心,东垣又指脾胃而言,盖心属火主热,脾胃为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如天气下降,地湿上升,乃成霖雨。又如甑中烧酒,非汤火熏淘,则不能成涓滴也。然人身清阳之气上行达表,实腠理而固皮毛,谓之卫气,卫气象天,天包地外,一气统摄,犹卫气包护一身。《经》云,阳密乃固,阳密者即腠理密也。此气主于肺,而本于胃,故胃充则卫实。自汗盗汗之症,为病虽一,其源不同。自汗者乃阳虚气虚有湿,盖阳气虚则不能卫护肌表,故醒时津律然而汗出。盗汗者,乃阴虚血虚有火也,阴血虚,则不能荣养于中,故睡里凑凑然而汗出也,肾多主之,以其闭藏之令失守也。然自汗阳虚,古今之定论,但真阴衰弱,亦令自汗,盖阴虚则火动乘于位,阴精被火煎熬而出,犹干竹而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参术黄与桂枝敛之,但补其,则火自潜伏而汗自止矣。当兼以脉候辨之。
方书多言血与汗异名而同类,丹溪因之,遂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论,似乎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矣。奚知血与汗之由来,有不可以同类并言者,《经》云∶心主血,血生于心;又云∶肾主五液,人心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言汗为心之液,而非曰心之血。血生于心,统于脾,藏于肝,其源则自水谷之精气,受于中焦,变化取汁,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以奉生身者也。若夫汗则为人身之津液,因腠理疏豁,皮毛不能外护,暑湿热邪干之,则津液而为汗,是汗乃身之阳气所化,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此可以气言,而不可以血类也。且夏天毫窍不密,汤水入胃,汗即流溢,津液外耗,小便短少,冬天腠里闭密,汗不外溢,小便频多,此更可见汗属津液,而非可血类也更明矣。况人之一身有涕、泪、涎睡、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故鼻之所出曰涕,之所出曰泪、口之所出曰唾、曰涎,二阴之所出曰便溺,而皮肤之所泄则曰汗,汗若可以血类之,则涕泪涎唾便溺,亦可以血言之矣。但心为君主,汗为心液,汗多之害,与亡血之害不甚远耳,非若便溺之无大关害也。
自汗阳虚有湿,盗汗阴虚有火,古哲之定论,然《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但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故火盛则阳衰,阳衰则卫虚,其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正气无力,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张,其行之气复还于表而汗止矣。谓之盗汗,《经》名寝汗也。自汗盗汗,虽分阴虚阳虚,然悉属于卫,且卫气者,实由谷气之所由化,肺脏之所分布,即天真之阳,必得是而后充大,无是则衰微,变症百出,岂止汗乎。
汗由血化,血自气生,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然汗者心之液也,而肾又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而自能出也,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盗汗,睡则汗出,醒则倏收。
《经》曰∶津脱者,腠里开,汗大泄也。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热之分,因寒气阳气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热气阴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虽然,亦有热火过极,亢则害承乃制,反兼胜已之化,而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较而论之,则自汗为甚,盖盗汗真元犹未尽虚,自汗则真元耗散,腠里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窍疏豁,任其溃泄,势必阳亡阴竭而后己,故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一以温热补益,一以清凉滋补,总不外收敛固密为主。至若肺虚未固其皮毛脾虚者收其中气,心虚者益其血脉肝虚者禁其疏泄,肾虚者。助其封藏,更当观五脏,宜温宜补,或润或燥,不得胶乎一定也。
仲景曰∶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其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有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止当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也,宜大补黄 汤,加酸枣仁也。有微热者加石斛。凡治自汗,既用人参、黄 ,当必少佐桂枝防风,以助其达表之力。阳虚甚者,更必少加附子,以翼参 之助。内伤虚损,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麻黄根附子为佐助,但升柴少用,而必蜜炙以抑其升发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参 至表,复不可缺。食滞中宫,热气聚胃而上炎,则头汗出,然在病后产后,悉属阳虚,误治必死。当心汗出,名心汗,乃思虑伤脾,以生脉散补心丹治之。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此下焦湿热不行也,以渗湿热为主。遇饮食汤饭,鼻上多汗,此肺虚乘热也,宜益肺凉血。两胁之下动辄有汗,此肝虚乘热也,宜补肝养血。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偏风,宜及早治之。脾经湿热,淫于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阳流湿。平人半身出汗,夏月半身有汗,此皆气血不足所致,夭之兆也。凡衄血吐血,头额汗多,而身上无汗,为阳亡阴竭,及汗出不至足者死。汗出发润,如油之粘,如珠之缀,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即三阳绝汗也,不治。脉不为汗衰者,死。额汗如雨,喘促弄色,四肢厥冷,汤药俱呕者,死。大如贯珠,转出不流者,六阳气绝也死。

麻黄根牡蛎( 为粉),各二两,黄 (蜜炙),人参各二两、 龙骨(打碎),地骨皮各四两,大枣七个,水六钟,煎二钟半,分六服,一日饮尽。

《巢氏病源》小儿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于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泄而汗出也。
养生必用》∶童男室女、小儿肌瘦有汗,但用平和养气血温药,自无虞矣。(用术、桂、地黄当归、芎等。)
钱乙盗汗者,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方见喜汗门中。)遍身汗,香瓜丸主之(方见本门中。)若胃怯汗出则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益黄散主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钱乙论治病有等云∶张氏三子病。岁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项、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氏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黄散。(二方同见前。)小者与石膏汤,(钱乙方与诸方竹叶石膏汤并同。)各五日而愈。(遍身者,盗汗也。上至项、下至胸者,胃虚也。额有汗者,喜汗也。)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盗汗候∶阴阳气弱,腠理易开,因于眠卧,阴阳气交津液发泄,故为虚汗。
《婴童宝鉴》∶小儿心膈发热,时痢盗汗者,多病也。
《婴童宝鉴》小儿盗汗歌∶
小儿气血未调和,腠理开舒易染 ,将养过温成盗汗,早医理莫蹉跎。
玉诀》小儿盗汗虚热歌∶
盗汗频频气受伤,脏中虚热小便黄,夜间发热无时节,颊赤唇干口有
此患先退热,后调其气,次和脏腑,故无误也。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盗汗歌∶
频频生盗汗虚热小便黄,夜卧时烦热,鸣牙肾受伤,气粗还气细,肝内要消详。
此病是因伤气非风蕴热,乃三焦不得通畅,出汗恐久成惊风候。先将南星丸三焦(方见伤寒变疹子门。)次下大青丹(方见急慢惊风门中。)得心气不惊恐,汗不止,先服防风汤一、二服,补气定汗。(方见本门。)
千金》治少小盗汗三物黄连粉
黄连牡蛎贝母(各十八铢)
上以粉一升,合捣下筛,以粉身良。《婴孺》方同,无粉一味。
千金》此由心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圣惠》同。治小儿盗汗,体热瘦瘁,多惊。
犀角(十八铢) 茯苓(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白术(炮,六钱)
五味 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龙齿一两佳。
外台》∶《延年》治小儿盗汗方。
麻黄根雷丸牡蛎(熬。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一两) 粱米(一升)
上六味,捣粉以粉身,汗即止。
孙尚药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方。
南蕃胡黄连柴胡(各等分
上捣,罗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
陈藏器治小儿盗汗方。
上用牡蛎 赤,捣为粉,粉身汗止。
圣惠》治小儿盗汗,体热咽干犀角散
犀角(屑) 茯苓麦门冬(去心,焙) 黄 (锉)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分减。
圣惠》治小儿体热盗汗心烦,不欲乳食。黄 散方
黄 (锉) 朱砂(细研、水飞过。各半两) 龙脑(一钱,细研) 人参(去芦头) 川升麻 川大黄(锉,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天竺黄(一分) 牡蛎粉(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煎竹叶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夜后常有盗汗,黄瘦。龙骨散
白龙骨牡蛎粉 黄 (锉) 人参(去芦头) 熟干地黄甘草(炙微赤,锉) 麻黄根(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盗汗不止,咽喉多干,心神烦热麻黄根散
麻黄根 败蒲灰 麦门冬(去心,焙) 黄 (锉) 甘草(炙微赤,锉) 龙骨(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盗汗不止。宜用粉身牡蛎散
牡蛎麻黄根赤石脂(各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米粉二合拌令匀,每日及夜间常扑之。
圣惠》又方
麻黄根干姜(各一两) 雷丸 粱米(各二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日三、四度以粉其身,汗即自止。
《婴孺》治小儿盗汗方。
麻黄根(三分) 故扇灰(二分)
上为末,乳汁或饮服三分匕,日三服。大人方寸匕,日三丸。
钱乙香瓜丸方
黄瓜(黄色者,一个) 胡黄连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 黄柏(浓者去粗皮,秤) 黄连芦荟青橘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去头,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慢火内煨熟,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丸,食后冷浆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钱乙黄 散虚热盗汗方。
牡蛎(烧) 生干地黄(焙,刮) 黄 (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无时。
钱乙虎杖散实热盗汗方。
上用虎杖锉,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张涣沉香黄 散 调益荣卫,治肌瘦盗汗方。
绵黄 (锉) 当归(洗,焙干)沉香赤芍药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桂心 木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煎六分,去滓;放温服,食后。
张涣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方。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 ,酥炙黄) 绵黄 (锉) 草龙胆当归(洗,焙干) 沉香(各一两) 川大黄(炮) 川黄连(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方。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令干) 鳖甲(涂醋炙黄,或去裙 。各一两) 绵黄(锉) 何首乌当归(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升麻汤肌热盗汗方。
川升麻 绵黄 (锉)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天竺黄牡蛎粉(展半两,研匀)
上件同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张涣牡蛎散 专止盗汗方。
牡蛎粉(二两,细研) 麻黄根(为细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
上件再研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四十八候》治盗汗防风汤方
防风麻黄(各一钱)
上为末,水半盏,莲子心四个,同煎三、五沸服。
惠眼观证龙胆丸盗汗睡着常出,若待日久,渐加黄瘦方。
龙胆草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此○大。每服十丸,蜜水下,不拘时候。
《张氏家传》治小儿夜多盗汗白龙散
龙骨(半两) 麝香(少许)
上同研为细末。每服半钱,冷水调下。
《张氏家传》人参黄 散身热肌瘦,自汗盗汗,服之大妙方。
人参 绵黄 白茯苓山药百合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浓煎麦门冬汤点服,不以时候。小儿服一钱,频服甚妙。
《庄氏家传》小儿一切虚热,夜卧有汗方。
黄芩甘草芍药(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庄氏家传》治小儿肌热盗汗,不思饮食。柴胡饮子
柴胡(去苗) 青蒿桃枝柳枝(各阴干取) 地骨皮甘草(炙。各二两)
等分细锉,每服二钱。入乌梅一个,拍破,小麦四十九粒,水一盏,煎七分。食后、临卧温服
王氏手集》止汗牡蛎散方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忪悸恍惚口干羸瘦方。
牡蛎( 赤) 白术防风(各三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平钱,温酒或米饮调下。止汗立验。
王氏手集》又方
防风白芷(各等分
上碾,罗为细末。每服一平钱,米饮汤调下。食后极有效。
《吉氏家传》麻黄散 治小儿胃热盗汗,及衣浓伤温汗出方。
麻黄根(一分,焙) 麦麸(半两,炒黄黑色)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猪耳煎汤调下。
《吉氏家传》升麻散 治小儿心脏虚热小便黄,面赤口生疮,盗汗出方。
升麻白药子甘草(炙) 栝蒌根丁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半盏,姜钱一片,同煎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骨热盗汗重汤丸方
胡黄连(一分) 柴胡(半两) 天竺黄(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麦门冬汤化下。

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由邪在半表半里使然也。《论》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又阳明里实而脉浮者,必盗汗。又三阳合病合则汗。是知盗汗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而悉属和解明矣。(《证治准绳》)

睡则汗出,寤则自收也。钱氏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
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胃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薛〕自汗阳虚盗汗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荣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证,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
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者,柴胡清肝散
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余证见自汗,当参览之。〔曾〕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水姜枣烧盐汤服。
〔钱〕黄 散虚热盗汗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不拘时。
白术散自汗盗汗
白术(三两) 小麦一合,炒)
用水一钟半,煮干去麦为末。以绵黄 煎汤,量儿大小调服。忌萝卜辛辣炙爆之类,乳母尤忌。又,团参汤亦治盗汗
尝归六黄汤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
当归熟地黄(各五分) 生地黄(炒,三钱) 黄连(炒黑) 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各三分)黄(炒,五分)
上,水煎服。
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
沉香草龙胆当归(洗,焙干)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 ,酥炙黄) 绵黄 (锉。各一两) 川黄连大黄(微炮。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火炙令干) 鳖甲(涂酥炙黄,去裙 。各一两) 当归 绵黄何首乌(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升麻汤肌热盗汗
川升麻 绵黄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天竺黄牡蛎粉(各半两,研匀)
上件,通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牡蛎散盗汗
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为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研)
上件,再研,拌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虎杖散实热盗汗虎杖 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海〕晋郎中子,自婴至童,盗汗凡七年矣,诸药不效。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逼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已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玄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为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曰∶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散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丸心火以助,则肾水还本脏,玄府闭而汗为之自已。
〔曾〕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
三棱散癖积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肝证,宜镇惊丸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
镇惊丸琥珀抱龙丸茯神汤(三方并见惊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