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根

( Má Huánɡ Gēn )

别名: 苦椿菜

麻黄根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止汗。主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扑。
性味:
甘;微苦;性平
归经:
肺经
各家论述:
1.《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自汗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诸症,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2.《本草经读》:麻黄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
3.《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表而发汗,其根则深人士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在,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桃干小麦枣仁之类,皆取其坚凝定静之意,以收散失之气,其旨皆同,夫岂麻黄与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顾乃背道相驰那防风发汗,其根止汗,亦是此义。
4. 陶弘景:止汗,夏月杂粉用之。
5.《滇南本草》: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
6.《四川中药志》:敛汗固表。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用药禁忌:
表邪者忌服。
药理作用:
麻黄根甲醇提取物2g/kg(相当于生药)能使大鼠血压明显下降,但首先分离的麻根素对大鼠却显示弱的升压作用,进一步分离获得了多种降压成分,麻黄根碱a、b、c、d3mg/kg对大鼠有降压和减低心率作用,其中麻黄根碱b的作用最强,0.1-3mg/kg 对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减低血压和心率的作用与剂量相关。麻黄根碱a和b对狗有相似的降压和减低心率活性,b微弱地加强去甲肾上腺素和明显地减少二甲基苯基哌哔嗪的加压作用,其降压活性被阿托品和苯海拉明所抑制,b还能抑制豚鼠由电刺激节前神经和乙酰胆碱用于神经节所诱导的输精管收缩,但对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压升高没有影响,据此推测b的降压活性不经由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阻断,而主要由神经节的传导阻滞所致。阿魏酰组胺盐酸盐5mg/kg可使大鼠产生有意义的降压。几种双黄酮麻黄酚和麻黄宁a、b、c、d都具有降压作用,麻黄酚10mg/kg可使大鼠明显降压,其作用相似于麻黄根碱。
化学成分:
含麻黄碱(ephedradine)a、b、c、d,阿魏酰组胺(feruloylhistamine),麻黄根素(ephedrannin)a,麻黄双酮(mahuannin)a、b、c、d升血压作用的酪氨酸甜菜碱(maokonice)。
附方:
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松惊惕,短气烦倦:黄蔑(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局方牡蛎散)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上为度。(《谈野翁试验方》)③治产后虚汗不止:一、当归一两(锉,微炒),麻黄恨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麻黄恨散)二、牡蜗粉三分,麻黄根二两。捣细罗力散,用扑身上(《圣惠方麻黄根散)④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上,粉湿,更搭之。(《千金方麻黄根粉)
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多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0.5-1.5cm。表面均呈红棕色或灰综色,有纵皱及支根痕,外皮业糙,易成片状剥落;上端较粗,偶有膨大的根头,下部较细,常扭曲。根茎粗细均匀,具突起的节,节间长0.7-2cm。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茎中部有髓。无臭,味微苦。以质硬、外皮色红棕色、断面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及根芭横切面:根的最外面有落皮层,基间散有纤维群及石细胞;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有纤维和纤维束散在。木质部发达,所轮明显,由导管、管胞及木纤维组成,射线宽广,无髓。根茎射线较窄,髓部明显,散有纤维,薄壁细胞有纹孔。皮层及射线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粉末特征:棕红色或棕黄色。木栓细胞长方形,棕色,含草酸钙砂晶。纤维多单个散在,直径20-25μm,壁厚,木化,斜纹孔明显。螺纹、网纹导管直径30-50μm,导管分子穿孔板上具多数圆形穿孔。有时可见石细胞,呈长圆形、类纤维状或有分枝,直径20-50μm,壁厚。髓部薄壁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壁稍厚,具纹孔。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纵剖面置紫外光下观察,皮部显蓝白色荧光,木部显黄色荧光,有的中心显金黄色荧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
2.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
3.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000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南部、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别山区、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贵州松桃等地的涤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带有野生大树。
原形态:
1. 草本状灌木,高20-40cm。木质茎匍匐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柱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子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mm,直径约4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2.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径1-1.5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m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雄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多或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mm,直径2-3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3.灌木,高20-100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基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cm,直径1-3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和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ephedra sinica stapf 2.ephedra equisetina bge.3.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c.a . mey.
采收和储藏:立秋后采挖,去尽须根及茎苗,晒千。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麻黄根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研粉撒扑。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心、肺经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鉴别:
本品根的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其外有落皮层。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中柱鞘由纤维及石细胞组成。韧皮部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由导管、管胞及木纤维组成;射线宽广,含草酸钙砂晶。有的髓部有纤维;薄壁细胞具纹孔。根茎的射线较窄。粉末棕红色或棕黄色。木栓细胞呈长方形,棕色,含草酸钙砂晶。纤维多单个散在,直径20~25μm,壁厚,木化,斜纹孔明显。螺纹、网纹导管直径30~50μm,导管分子穿孔板上具多数圆形孔。有的可见石细胞,呈长圆形,类纤维状或有分枝,直径20~50μm,壁厚。髓部薄壁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壁稍厚,具纹孔。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状剥落。根茎具节,节间长0.7~2cm,表面有横长突起的皮孔。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中心有髓。无臭,味微苦。
贮藏:
置干燥处。
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或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的干燥根茎。秋末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干燥。

麻黄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治体虚自汗盗汗
陶弘景:"止汗,夏月杂粉用之。"
②《滇南本草》:"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
③《四川中药志》:"敛汗固表。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细作扑粉
性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草正》:"味甘微苦、微涩,乎。"
各家论述:
①《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自汗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诸症,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②《本草经读》:"麻黄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
③《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在,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桃干小麦枣仁之类,皆取其坚凝定静之意,以收散失之气,其旨皆同,夫岂麻黄与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顾乃背道相驰耶?防风发汗,其根止汗,亦是此义。"
用药禁忌:
表邪者忌服。
附方:
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局方牡蛎散
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③治产后虚汗不止:㈠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麻黄根散)㈡牡蛎粉三分,麻黄根二两。捣细罗为散,用扑身上。(《圣惠方麻黄根散
④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上,粉湿,更搭之。(《千金方麻黄根粉
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状:
干燥根弯曲不整,长约20厘米,粗约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明显的纵沟,根茎有突起的节。质坚硬,纵劈之,内部有众多之纵行纤维;横断面木质部有很多空隙,从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黄。
生境分布:
主产内蒙古、辽宁、江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来源: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麻黄根茎。立秋后采挖,去净须根及茎苗,晒干。
出处:
本草经集注

“麻黄根” 相关论述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麻黄科植物麻黄的根。
性味归经】甘,平。入肺经
【功效】止汗。
【临床应用】用于自汗盗汗
本品专用于止汗,无论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应用,常与黄耆浮小麦当归、?牡蛎等配合应用。也可研末外扑以止汗。
【处方用名】麻黄根(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止汗方《肘后方》:麻黄根龙骨牡蛎外治大病愈后,多虚汗,及眠中流汗。
【文献摘录】《别录》:「止汗,夏月杂粉扑之。」
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

炮制方法』取根,春冬季用温水洗,夏秋季用冷水洗,捞入筛内,上盖湿布,润透取出,切成2分长横片,晒干。
『用量』6~9克。
『贮存』装箱内。

【原料】麻黄根6克,绿茶1克。
【制作】将麻黄根洗净,控干。以小铝锅加半碗冷水煎煮麻黄根,待锅内水沸片刻,立即将麻黄根及沸水冲入放有绿茶的茶杯中,加盖,5分钟后即可饮用。
【作用】敛汗醒神。适宜于自汗盗汗症。


甘,平,无毒。止汗。
盗汗,同牡蛎粉扑之。(验方第一。)
诸虚自汗,同牡蛎小麦、黄 服。(第二。)
产后虚汗,同当归、黄 服。(第三。)
阴囊湿疹,同硫黄、米粉,末敷之。(第四。)

此数药者.禀质薄劣.取味淡平.具有虚声.渺无实能.鱼鱼鹿鹿.无济缓急.岂国老甘草.黄 之绵 君子之参苓.所能仿佛万一.然只可与共笑谈.不可与同患难也.今之医者.取其平淡无毒.谓能持王道者大要莫外此类.吁所协理诸病何病乎.果可以迂缓 茸之流.与商治策乎.予请逐节而详言之.枇杷叶固云治嗽矣.岂知人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水二脏.必保养之.始能相生.病则俱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原病式五志色欲之动.皆属相火.水衰而火无所制.得以冲逆于上.其水莫能救母之鬼贼鬼贼愈盛而受克愈亏矣论治法以苦寒泻火则土藏不堪以辛温补母而子金无济必惟益水滋肾以膏润纯甘之品得水少充则火便少熄火熄金复仍尔相生矣而轻飘之枇杷叶.从治肺之标得乎.石斛草固云清肺健脾益肾矣.此物果兼温凉两性乎.夫肺待清必属热.脾资健必本弱今母虚反为泻子子实而又补母何相混也大凡气之浓者主阳.味之浓者主.以轻虚之质.嚼蜡之味.谓能补肾得乎.扁豆不过蔬馔中一物.谓曰无伤脾胃可也.乃云能益脾和胃.抑何迂阔.薏苡亦诸谷中一侧谷耳.昔伏波载归以舟.亦必经年久服.或少见效.而取以为方药治病得乎.沙参本草谓能补肺之人参益肺之阳试思肺之阴何由而虚乎病自有本.金水相生.肺之即肾之阴也滋苗者必固其根.岂平淡升浮之沙参果可益阴乎.而易老取以代人参.殊不知体质既殊功能亦异.安能代也.惟葛稚川谓沙参主疗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盖疝及小腹引痛乃厥阴为患沙参金藏药也得相制耳.予每用此与升麻以疗疝症.往往奇中.愈信葛言不诬.若夫芡实莲须果可止遗固精乎.汪石山曰经云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肾之处也.又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又曰阴阳宗筋之会.会于气街
灵枢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盖阴器宗筋之所聚也.而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之筋.皆结聚于阴器.与冲任督三脉之所会.
厥阴主筋.故诸筋皆通于厥阴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阴器乃泄精之窍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若阴客于其窍与所强之阳相感则精脱出而成梦阳强者非藏真之阳强乃肝脏所寄之相火强耳第病多端.亦有不专在肝肾.而在心肺脾胃之虚火反凌水土不制水金不胜木者然必传于肾肝而致精之失也有自然相传之理焉治法从肝肾本脏而得者独治本脏从他脏得者则以他脏为主.肝肾为标.由阴阳离决水火不济者则因而和之阳虚补气阴虚补血阳强者泻火实者益火本脏多主有余他脏或兼不足有正治反治从多从少之异何世医不辨阴阳水火.或清之涩之温之热之非使真水耗竭则令真阳痿败骨立脂枯.神消气陷.不可复救矣.前药岂能奏效万一哉.灯草木通虽曰甘淡渗窍.第病邪不一.而传于膀胱成淋者.病自有本.若以前药之属利胞之热未全善也.夫淋虽由热生湿.湿生则水液混浊.凝结为患.又有服金丹入房.致败精流于窍中.及饮食失宜.
七情过度.虚实不调.藏气不和.致肾虚膀胱受热.又有肺痿而上源失通调之令.有液枯而水道干涩不润.又有膏石血气沙劳冷七种之别.又有小肠移热而应于心者.又有痰积而渗入胞者又有小便不通与溺数而短.及溺血血淋血或失气化之常.或病脾而九窍不通.仲景亦谓胃气行则小便宣通.而淋亦有因脾虚太阴初作之气病热胀而成者大抵病固多端.不外虚实寒热.溯其源而治之.斯中病情矣.如浮小麦麻黄根气味索然.果可以疗汗脱之重症乎.即有他药佐使.亦属赘庞耳.夫人阴阳相维.营卫营运.无失常度.血气得灌溉护卫之用汗为心之液.主于气阳密乃固.则气不外泄.卫气虚自汗气虚盗汗伤寒盗汗.责在胆热.初症伤风而汗.有伤湿伤暑劳役柔 而汗者.有阳虚冷汗者.虽有阴阳寒热之殊.究竟皆元气之脱越.或虚惫不升耳.当从此根蒂处察虚实治之倘未得其窍即参 术苓亦难为用矧兹二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