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汗

( yinhan )

西医

简介: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部分经常汗多,且汗味臊臭的病证。
人群:
阴汗证以成年人较多见。
体征:
1.阴部汗出,汗味臊臭。
2.多伴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日赤,小便黄。
3.理化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鉴别诊断:
(一)生理性汗出除阴部汗出外,多有全身性汗出,尤在天气炎热,饭后,饮酒后多见。
(二)多汗证多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恐怖、焦虑、愤怒所引起,或某些遗传性疾病所致。多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外阴等处,对称发生,其中以掌、跖多汗为常见,也可局限于阴部。
预后:
经内服中药及外用中药,多数病人可在短时间内取效,部分病人需要较长时间治疗。

“阴汗” 相关论述

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一片经常出汗较多的症状,汗味腥臭,多由下焦湿热引起。


病名。
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多汗之属证者,见汗出而冷。《景岳全书·杂证谟》:“阴汗者,冷汗也。”由阳衰阴盛所致。治以益气温阳,选用人参建中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见冷汗条。

阴痿,皆耗散过度,伤于肝筋所致。经云∶足厥阴之经,其病伤于内则不起是也。

〔垣〕阴痿阴汗臊臭论 一富者前阴间尝闻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予治之。予应之曰∶夫前阴者,足厥阴之脉,络阴器,出其挺末。臭者心之所走散,入于五方为臭,入肝为臊臭,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以治其标,如恶针当用药除之。治法当求其本,连日饮酒,夫酒者,气味俱阳能生湿热,是风湿热合于下焦为邪。故经云∶下焦如渎。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酒者是湿热之水,亦宜决前阴以去之,是合下焦二法治之。
龙胆泻肝汤 治阴部时复湿痒,有臊臭。
柴胡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木通(各五分) 当归龙胆草 生地(各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宿食消尽服,便以美膳压之。柴胡入肝为引。用泽泻车前子木通,其淡渗之味,利小便,亦除臊臭,是名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黄草龙胆之苦寒,泻酒湿热,更兼车前子之类,以彻肝中邪气。肝主血,用当归以滋肝中血不足也。
固真汤两丸冷,前阴痿弱,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正月内定此方。
升麻柴胡羌活(各一钱) 甘草(炙) 泽泻(各一钱半) 草龙胆(炒) 知母(炒) 黄柏(各二钱)
上锉,如麻豆大。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腹服,以美膳压之。
温肾汤 治面色痿黄身黄,脚软弱无力,阴汗阴茎有夭色,二月定此方。
麻黄(六分) 防风根(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半) 泽泻(二钱) 猪苓升麻白茯苓黄柏(酒。各一钱) 柴胡梢(六分)
上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天晴明服之。候一时辰许,方食。
补肝汤前阴如冰冷,并冷汗,两脚痿弱无力。
黄 (七分) 人参葛根(各三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四分) 知母柴胡羌活陈皮 归身黄柏(炒) 防风白茯苓泽泻(各二分) 苍术(五分) 曲末(二分) 猪苓(四分) 连翘(二分)
上 咀,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酒湿面。
清震汤 治溺黄臊臭淋沥,两丸如冰,阴汗浸两股,阴头亦冷。正值十二月,天寒凛冽,霜雪交集,寒之极矣。
升麻(五分) 柴胡(二分) 羌活(一钱) 黄柏(一钱,酒) 苍术(五分) 防风(三分)甘草(炙,二分) 本(三分) 红花(一分) 归身(二分) 猪苓(三分) 泽泻黄芩(五分)麻黄根(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临卧服。忌酒湿面。
柴胡胜湿汤两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
泽泻(一钱半) 羌活(一钱半) 升麻(一钱半) 生甘草 柴胡(各三钱) 草龙胆(一钱) 黄柏(酒,二钱) 红花(少许) 当归麻黄汉防己茯苓(各一钱) 五味子(二十个)
上 咀,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酒湿面房事。

〔垣〕仲景八味丸 治阳事多痿不振。今根据全方,夏减桂附一半,春秋三停减一。(疾去精足全减桂附,只根据六味地黄丸。八味方见治法。)
肾脉大甚,为阴痿。(全文见诊。)

运气阴痿皆属湿土制肾。经云∶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阴痿气衰而不举是也。
椒粉散前阴两丸湿痒,秋冬尤甚,冬月减。
麻黄(一钱) 黑狗脊(五分) 斑蝥(二个) 猪苓(三分) 肉桂(二分) 归梢(三分) 轻粉(少许)红花(少许) 蛇床子(五分) 川椒(三分)
上为极细末渗上,避风寒湿冷处坐卧。

〔丹〕肾囊湿痒,先以吴茱萸煎汤洗之。后用吴茱萸半两,寒水石三钱,黄柏二钱半,樟脑蛇床子各半两,轻粉一钱,白矾三钱,硫黄二钱,槟榔三钱,白芷三钱,为末掺之。

〔《千》〕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囊肿满,恐死,日夜痛闷不得眠。取生椒择之洗净,以布帛裹着丸囊,令浓半寸,须臾热气大通,日再易之,取出瘥。

〔《本》〕曾有人阴冷,渐次冷气囊肿满,昼夜疼闷不得眠,煮大蓟汁服,立瘥。
内经》针灸暴痒痛,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上内踝五寸是也。(全文见针灸门。)

〔《撮》〕阴痿关元(补) 阴湿 阴谷(寸半,泻,灸)

〔《怪穴》〕中湿痒,外肾生疮∶海底(在脬囊底十字文缝中,灸泻二十七壮) 独阴(在足第二指节横文,灸泻二十七壮)

阳气虚乏。阴汗湿(资生经)。穴会阳治阴汗阴湿。腹中余疾。穴鱼际治阴痒。穴中极 阴跷 腰尼交 阴交 曲泉治阴头寒。穴会阴阴痒。穴少府资生经云。仲景论七伤曰。一阴汗。二阴精三阴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数七夜阴人。然则阴汗。阴湿痒者。盖七伤之数也。可不早治之者乎。有人作文本则气湿。亦心气使然。心肾相为表里故也。千金翼虚损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劳。即生五极(详见寒热)。
复生七伤。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涟涟不绝。五精少囊湿。六精清。七小便数。其病。小便赤热。或如针刺。阴痿小。下常湿。精清而少。论与仲景少异。故载之于此。

会阳、治阳气虚乏.阴汗湿.(铜)鱼际、(见寒热.)疗阴汗.(明)千云、主阴湿.腹中余疾.中极跷、腰尻交、阴交曲泉、主阴痒.(千)会阴、主阴头寒.少府、主阴痒.(见疝.)
仲景论七伤曰、一阴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数.七夜梦阴人.然则阴汗阴湿痒者.盖七伤之数也.可不早治之乎.(有人作文本则气湿.亦心气使然.心肾相为表里故也.)
千金翼虚损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劳.即生六极.(详见寒热.)复生七伤.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连连不绝.五精少囊湿.六精清.七小便数.(其病小便赤热.或如针刺.阴痿小.下常湿.精清而少云云.论与仲景少异.故载之于此.)

密陀僧(好者,研令极细如蚪粉扑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