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

( Zé Xiè )

别名: 水泽 , 如意花 , 车苦菜 , 一枝花 , 鹄泻 , 泽芝 , 及泻 , 天秃 , 水泻 , 芒芋 , 天鹅蛋 , 禹孙

泽泻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用法用量:
6~9g。
性味:
甘,寒。
归经:
归肾、膀胱经
炮制:
泽泻: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泽泻:取泽泻片,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斤加盐2斤半用开水化开)。
鉴别: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脐点人字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内皮层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
备注:
(1)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等配伍;治泄泻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朮配伍。此外,本引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配地黄山茱萸等同用,有泻泄相火作用。泽泻利水力佳,实有伤阴之可能,更无补阴之效用,张景岳谓:「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可资参考,故临床应尚须注意。

泽泻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
(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
(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
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
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
⑦《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性味:
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咸,无毒。"
⑨《药性论》:"味苦。"
④《医学启源》:"气平,味甘。"
⑤《本草蒙筌》:"甘酸,气寒。"
归经:
入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②《本草衍义补l遗》:"入足太阳、少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膀胱、肾、三焦小肠四经。"
④《本草经巯》:"入肾、脾。"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②《医经溯洄集》:"张仲景八味丸泽泻,寇宗爽《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愚谓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肾经之药,固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泽泻虽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
③《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④《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消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神农书列泽泻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陶、苏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

⑤《本草汇言》:"方龙潭云,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邪;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泽泻,利水之主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火泻则水行,行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
⑥《本草通玄》:"《别录》称其止遗泄,而寇氏谓泄精者不敢用,抑何相刺谬也?盖相火妄动而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精滑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
⑦《药品化义》:"凡属泻病,小水必短数,以此(泽泻)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治水泻湿泻,使大便得实,则脾气自健也。因能利水道,令邪水去,则真水得养,故消渴能止。又能除湿热,通淋沥,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若小便不通而口渴者,热在上焦气分,宜用泽泻茯苓以清肺气,滋水之上源也。如口不渴者,热在下焦血分,则用知母黄柏,以泻膀胱,滋水之下源也。分别而用。"
⑧《本草正义》:"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本经气味虽曰甘寒,兼以其生长水泽,因谓之寒,其实轻淡无味,甘于何有?此药功用,惟在淡则能通,《本经》称其治风寒湿痹,亦以轻能入络,淡能导湿耳,云治风寒,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难者,当以娩后无乳者言,此能通络渗泄,则可下乳汁。非产乳百病之通用品。…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总之,渗泄滑泻之药,必无补养之理,《本经》养五脏,益气力云云,已属溢美太过,而甄权竟谓可治肾虚精自出,大明且谓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洁古亦谓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皆非药理之真。"
用药禁忌:
肾虚精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海蛤文蛤。"
②《别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
⑤《医学入门》:"凡淋、渴,水肿肾虚所致者,不可用。"
④《本草经疏》:"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精滑目痛,虚寒作泄等侯,法咸忌之。"
临床应用:
泽泻叶治风疾、难产,乳汁不出等症;泽泻实风痹消渴,益肾气,除邪湿。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在大白鼠的利尿实验中,不同产季和不同药用部位的泽泻具有不同的效果。冬季产的正品泽泻利尿效力最大,春泽泻效力稍差,冬季产的泽泻稍有作用,泽泻草根(种不活的苗)及春季产的泽泻则均无利尿作用。不同的炮炙方法,其利尿效果亦不同。生泽泻,酒炙、麸炙泽泻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而盐泽泻则无作用;但在五苓散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以4:3:3:2配伍)中,无论用生泽泻或盐泽泻,均表现有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泽泻煎剂可使尿量、钠、尿素排出增加,家兔口服效果极弱,但以泽泻流浸膏腹腔注射则有利尿作用。泽泻含钾达147.5毫克%,用于切除肾上腺的大白鼠,可显著增加尿钾排出,可见泽泻的利尿作用与其含大量钾盐有关。以硝酸钠注射于家兔皮下引起人工肾炎泽泻可降低血中滞留的尿素及胆甾醇。
②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泽泻近缘品种alisma plantago l.中的成分t(1.1.1.1),对大白鼠低蛋白饮食引起的脂肪肝有治疗作用,其作用与胆碱、卵磷脂相当,但根据用药后血清及肝中脂质的分析,则与胆碱及卵磷脂还有所不同。腹腔注射能减轻大鼠口服棉子油引起的脂血症,对大鼠用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预防及治疗的效果,并能轻度降低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胆甾醇,缓和病变的发展。
其他作用
麻醉犬静脉注射泽泻浸膏可以降压家兔皮下注射浸膏6克/公斤有轻度降血糖作用,但皮下注射煎剂5克/公斤无此作用。泽泻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化学成分:
块茎中分出五种三萜类化合物:泽泻醇a、泽泻醇b,乙酸泽泻醇a酯、乙酸泽泻醇b酯和表泽泻醇a;另含挥发油(内含糠醛)、小量生物碱、天门冬素、一种植物甾醇、一种植物甾醇甙、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还含树脂、蛋白质和多量淀粉(23%)。
附方:
①治臌胀水肿白术泽泻各半两。上为细末,煎服三钱,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素问病机保命集白术散
②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金匮要略泽泻汤
③治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晕引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水-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纲目》三白散
④治妊娠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泽泻桑白皮(炒)、槟榔赤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妇人良方泽泻散
⑤治湿热黄疸,面目身黄:茵陈泽泻各一两,滑石三钱。水煎服。(《千金方》)
⑥治寒湿脚气,有寒热者:泽泻木瓜柴胡苍术猪苓木通萆薢各五钱。水煎服。(《外科正宗》)
⑦治小儿齁,膈上壅热,涎潮:泽泻一分,蝉衣(全者)二十一个,黄明胶(手掌大一片,炙令焦)。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米汤调下,日进二服,未愈再服。(《宣明论方》,泽泻散
⑧治酒风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素问》)
⑨治风虚多汗,恶风寒颤:泽泻防风(去皮)、牡蛎(煅赤)、苍术(米泔浸,去皮,炒)各一两,桂(去租皮)三分。上五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粥饮调下,不计时。(《圣济总录泽泻散
⑩治肾脏风生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以温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⑾治虚劳膀胱气滞,腰中重,小便淋:泽泻一两,牡丹三分,桂心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锉),榆白皮三分(锉),白术三分,赤茯苓一两,木通一两(锉)。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惠方泽泻散
⑿治五种腰痛泽泻半两,桂(去粗皮)三分,白术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锉)各一两,牛膝(酒浸,切,焙)、干姜(炮)各半两,杜仲(去粗皮,锉,炒)三分。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圣济总录泽泻汤
⒀水湿肿胀。用白术泽泻各一两,共三工业区末,或做成丸子。每服三钱,茯苓汤送下。
⒁暑天吐泻(头晕,渴饮,小便不利)。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加水一碗、姜五片、类灯心十根,煎至八成,温服
炮制:
泽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盐泽泻:取泽泻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至表面略现黄色取出,晾干。(每泽泻片100斤,用盐二斤八荫,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雷公炮炙论》:"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暴干任用。"
性状:
干燥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长约4~7厘米,直径约3~5厘米;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无数突起的须根痕迹,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面黄白色,带颗粒性。气微香,味微苦。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商品中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一般认为建泽泻品质较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生境分布:
生于沼泽边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
原形态:
泽泻,又名:荬(《诗经》),蕍、茑、牛唇(《尔雅》),水涾菜(《救荒本草》),水泽、耳泽。
多年生沼泽植物,高50~100厘米。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厘米,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5~54厘米,叶鞘宽5~20毫米;叶片椭圆形至卵形,长5~18厘米,宽2~10厘米,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6-7条。花茎由叶丛中生出,总花梗通常5~7,轮生,集成大形的轮生状圆锥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伞状排列;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绿色,广卵形,长2~3毫米,宽1.5毫米;花瓣3,白色,倒卵形,较萼短;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毫米,宽约1毫米,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本植物的叶(泽泻叶)、果实(泽泻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来源:
泽泻科植物泽泻块茎。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出处:
本经

泽泻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性味:
味甘;淡;性寒
归经:
归肾;膀胱经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 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2.《医经溯洄集》:张仲景八味丸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愚谓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肾经之药,固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且泽泻虽咸似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
3.《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4.《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神农书列泽泻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陶、苏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
5.《本草汇言》:方龙潭云,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邪;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泽泻,利水之主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火泻则水行,行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
6.《本草通玄》:《别录》称其止遗泄,而寇氏谓泄精者不敢用,抑何相刺谬也?盖相火妄动而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精滑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
7.《药品化义》:凡属泻病,小水必短数,以此(泽泻)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治水泻湿泻,使大便得实,则脾气自健也。因能利水道,令邪水去,则真水得养,故消渴能止。又能除湿热,通淋沥,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
8.《本草正义》: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本经气味虽曰甘寒,兼以其生长水泽,因谓之寒,其实轻淡无味,甘于何有?此药功用,惟在淡则能通,《本经》称其治风寒湿痹,亦以轻能入络,淡能导湿耳,云治风寒,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难者,当以娩后无乳者言,此能通络渗泄,则可下乳汁,非产乳百病之通用品。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总之,渗泄滑泻之药,必无补养之理。《本经》养五脏,益气力云云,已属溢美太过,而甄权竟谓可治肾虚精自出,大明且谓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洁古亦谓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皆非药理之真。
9.《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10.《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11.《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12.《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孪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13.《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 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
14. 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
15.《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毒性:
毒性t(1.1.1.1)对小白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780mg/kg,腹腔注射为1270mg/kg,口服为4000mg/kg。按0.1%及1%浓度混于饮食中,饲大鼠2个半月,体重内脏重量、肝脂肪量均无明显改变。泽泻含有刺激性物质内服可引起胃肠炎,贴于皮肤引起发泡,其叶可作为皮肤发红剂。羊吃此植物无害,而牛可引起中毒,表现血尿泽泻甲醇提取物小鼠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0.98和1.27g/kg。口服4.0g/kg。按1%比例拌于饲料中喂大鼠75天,未见明显毒性。以泽泻醇浸剂100mg/kg小鼠腹腔注射,观察72小时,无一死亡。以泽泻浸膏粉1g和2g/kg(相当临床用量的20和40倍)拌于饲料中喂大鼠,共3月,动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体重增长,血清谷一丙转氨酶活性及血红蛋白量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病理检查发现肝细胞和肾近曲小管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浊肿和变性,给药组比对照组明显,大剂量组比小剂量组明显,提水可能与给药有关,但心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
用药禁忌:
肾虚精滑湿热者禁服。
药理作用:
1.降血脂作用:泽泻的脂溶性部份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有明显的降胆固醇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由其中分离得的泽泻醇a、b及泽泻醇a、b、c的乙酸酯,除泽泻醇b外,都有显着的降胆固醇作用。以0.1%的含量加入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饲料中,可使血胆固醇下降50%以上,其中以泽泻醇a-24-乙酸酯作用最强。泽泻的乙醇提取物、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等,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和大鼠都有降血脂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和其不溶于醋酸一水中的残留部分作用最强。醋酸乙酯提取物每日口服1g/kg,对饲以普通饲料的正常大鼠亦有明显的降胆固醇作用。用同位表标记法证明,泽泻醇a有抑制小鼠小肠酯化胆固醇的能力,并可使胆固醇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率降低34%,但不影响亚油酸的吸收。
2.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泽泻醇a乙酸酯、泽泻醇b乙酸酯和泽泻醇c乙酸酯可保护因四氯化碳中毒的小鼠肝脏,其中以泽泻醇c乙酸酯效果最好。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泽泻浸膏给犬和家兔静脉注射,有轻度降压作用,并持续约30分钟左右。泽泻摩醇对各种实验动物有轻度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并不明显影响血浆肾素和ace活性或醛固酮水平。泽泻醇提物在体外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兔离体主动脉条件收缩有缓慢的松弛作用。泽泻摩醇可抑制由血管紧张素引起的家兔主动脉条的收缩,其收缩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泽泻摩醇用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可见减少心输出量和心率以及左心室压力,但可增加冠脉流量。
4.利尿作用:用盐水负载的小鼠或大鼠做利尿实验,小鼠皮下注射泽泻醇a乙酸酯100mg/kg能增加尿液中k+的分泌量,但口服同样剂量则无效。大鼠口服泽泻醇a乙酸酯或泽泻醇b 30mg/kg剂量时,明显增加na+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
化学成分:
块茎含泻醇(alisol)a、b、c、泽泻醇a单乙酸酯(alisol a monoacetate),泽泻醇b单乙酸酯(alisol b monoacetate),泽泻醇c单乙酸醋(alisol c monoacetate)表泽泻醇(epialisol)a,泽泻薁醇(alismol),泽泻薁醇氧化物(alismoxide),16β-甲氧基泽泻醇b单乙酸酯(16β-methocyal-isol b monoacetate),16β-羟基泽泻醇b单乙酸酯 (16β-hydroxyal-isol b monoacetate),谷甾醇-3-o-硬脂酰基 -β-d-吡喃葡萄糖甙(sitosterol-3-o-steroyl-β-d-glucopyranoside)。还含胆碱(cho-line),糖和钾、钙、镁等元素。
附方:
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汤圣济总录》;三白散本草纲目》;泽泻散妇人良方》;泽泻散宣明论方
炮制:
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1.泽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2.麸制:取麸皮,撒入锅内,待起烟时,加入泽泻片,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泽泻片100kg,用麸皮10kg。
3.盐麸制:取泽泻片,用盐匀润湿,晒干,再加入蜜制麸皮,按麸炒制法炮制,每泽泻500kg,用盐6kg;用麦麸60kg。水适量。
4.酒制:在100度热锅中加泽泻片,翻炒数次,用酒喷匀,炒干,取出放冷即可。每泽泻100kg,用酒5kg。
5.盐泽泻:取泽泻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至表面略现黄色取出,晾干。(每泽泻片100斤,用盐二斤八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雷公炮炙论》: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暴干任用。
性状:
性状鉴别 块茎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以块大、黄白色、光滑、质充实、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外皮大多已除去,有残留的皮层通气组织,细胞间隙甚大,内侧可见1列内皮层细胞,壁增厚,木化,有纹孔。中柱通气组织中散有周木型维管束和淡黄色的油室。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①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 ,脐点人字块、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②薄壁细胞多角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③内皮层细胞垂周壁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④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5%。
商品规格 根据主产地福建四川,分为建泽泻和川泽泻等。建泽泻分三等,一等每1kg32个以内;二等每1kg56以内;三等每1kg56个以外,间有双花、轻微焦枯,但不超过10%。
泽泻分二等,一等每1kg50个以内;二等每1kg50个以外,最小直径不小于2cm,间有少量焦枯、碎块,但不超过10%。
出口商品建泽演以个头大小分为5-80头;川泽泻按个头分一、二级;江西泽泻按个头分为四级。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幼苗喜荫蔽,成株喜阳光,怕寒冷,在海拔800m以下地区,一般都可栽培。宜选阳光充足,腐殖质丰富,而稍带粘性的土壤,同时有可靠水源的水田栽培,前作为稻或中稻,质地过砂或土温低的冷浸田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先培育种子,再育苗移栽。种子培育是将经过选择的种株挖出,用分芽繁殖或块茎繁殖另行栽培,收得成熟种子。播种前将种子清水浸泡24-48h,晾干水气,与草木灰拌合。播放期 ,四川在6月中旬-7月上旬,福建在7月上旬,江西在7月下旬,撒播,5d左右,大部分萌芽。一般育苗1hm2,可栽种25hm2左右。移栽期一般在8月,选17-20cm的秋苗,按行株距(30-33)cm ×(24-27)cm , 每穴栽苗一株,苗入泥中3-4cm.田间管理 移栽后,3-5d内应及时检查,如有缺株,应重新补苗,整个生长期中,中耕除草3-4次,与施肥结合进行,用人畜粪水,也可用厩肥与尿素拌合施用。施用前先排水,施后中耕除草,隔1-2d后灌水。宜浅水灌溉,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的灌水深度。移栽后灌水深2-3cm ,生长旺盛期灌水深3-5cm,在块茎膨大时期应减水田,使田内呈“花花水面”。11月上旬逐渐排干。9月中旬逐渐抽出花苔和侧芽,及进摘除。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白斑病,为害叶片,可于播种前用40%甲醛80倍液浸种5min,洗 净晾干后播种粉1000倍液,每7-10d1次,连喷2-3次。虫害有莲缢管蚜为害叶柄、嫩茎,可用化学药剂喷杀。银蚊夜蛾幼虫咬食叶片,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沼泽边缘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
原形态:
泽泻,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cm, 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达50cm,基部扩延成中鞘状,宽5-20mm ;叶片宽椭圆形至卵形,长5-18cm ,宽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光滑;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抽出,长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轮分枝,分枝下有披针形或线形苞片,轮生的分枝常 再分枝,组成圆锥状复伞形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长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质,较萼片小,白色,脱落;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mm,宽约1mm,背部有两 浅沟,褐色,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isma orientale (sam.) juz. [a. plantago-aquatica l. var. orientale sam.]
采收和储藏:地移栽当年12月下旬,大部分叶片枯黄时收获,挖出块茎,除去泥土、茎叶,留下中心小叶,以免干燥时流出黑汁液,用无烟煤火炕干,趁热放在筐内,撞掉须根和粗皮。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泽泻” 相关论述

【药用】泽泻科沼泽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is(sam.)juzep的块茎。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痰饮停聚等症。
泽泻甘淡渗湿,利水作用与茯苓相似,亦为利水渗湿常用之品,且药性寒凉,能泄肾与膀胱之热,故对水湿偏热者,尤为适宜。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等配伍;治泄泻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朮配伍。
此外,本引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配地黄山茱萸等同用,有泻泄相火作用。
【处方用名】泽泻、建泽泻、福泽泻(洗净,晒干,切片用)、炒泽泻(炒用,多用于利水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泽泻性味甘寒,入肾、膀胱,功专利水道、渗水湿,为治疗水湿为患的常用要药。且性属寒凉,有除热之能,既能用治湿热之症,复可配合应用以泄肾经相火
前人认为泽泻“利水而不伤阴”甚而有“补阴不足”之说,实皆根于六味丸而来。惟泽泻利水力佳,实有伤阴之可能,更无补阴之效用,张景岳谓:「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可资参考,故临床应尚须注意。茯苓泽泻均能利水渗湿,作用广泛,故往往配伍应用。然茯苓能泻能补,兼有健脾宁心之效,而泽泻性偏于寒,泻而无补,专用于渗利水道
方剂举例】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白朮。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者;亦治水泻小便短少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其供尤长于行水。」
本草汇言》:「利水之主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火泻则水行,行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
本草通玄》:「相火妄动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精滑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
药品化义》:「除湿热,通淋浊,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味甘寒。
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
《名医》曰:生汝南,五六八月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水写也;《尔雅》云:蕍舄;郭璞云:今泽舄,又,牛肤;郭璞云,《毛诗》《传》云:水舄也,如续断,寸寸有节,拔之可复《毛诗》云,言采其藚,《传》云,藚,水舄也;陆玑云:今泽舄也,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

释名水泻鹄泻及泻、渝、芒芋禹孙
气味」(根)甘、寒、无毒
「主治」
1、水湿肿胀。用白术泽泻各一两,做成丸子。每服三钱,茯苓汤送下。
2、暑天吐泻(头晕,渴饮,小便不利)。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加水一碗、姜五片、类灯心十根,煎至八成,温服

亲翁马君之令堂,年虽耄耋,耳聪目明,牙齿坚固,步履稳健,仿佛花甲之岁。今秋病眩晕,时轻时重。一次剧烈发作时去某心脑血管病医院就诊,经ct、b超、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点滴三磷酸腺苷、辅酶a,注射654-2,住院14天,症状略减,回原籍原平市匙村调养。归家三日,眩晕复甚。马君至孝,乌鸟之情甚浓,闻母病寝食不安,子夜从太原来电相邀,翌日上午至家。翁高堂睡卧于炕,不得少动,更不能左顾右盼,动则乌天黑地。房倾屋旋,耳内笛鸣,恶心呕吐,身不支而仆,因之恒卧而不敢起坐。胃口索然无味,胸脘满闷,嗳逆不畅,饮食则呕吐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不发热背恶寒,双足不温,口干口苦,不思饮,不思冷。望其面色萎黄目胞晦暗,舌质红少津,苔薄白干燥。切诊,脉沉弦滑,心下拒压。
观其脉症,支饮为患已明若观火。盖年迈脾虚,不能腐熟五谷,运化水湿,致水饮停滞心下,水饮上逆,则眩晕呕吐:水饮中阻,升降失调,津不上承则舌红少津,气不下行则畏寒足冷。治当化痰涤饮,健脾扶中。然症有缓急。治有先后。刻下,涤化痰饮,当务之急,补益脾胃,日后再议。拟泽泻汤加味:
泽泻30g 苍术15g 陈皮10g 半夏15g 茯苓15g 甘草6g 黄连6g 附子10g 生姜10g 三剂
三日后电话相告,一剂尽后,大便甚多,眩晕大减,知饥索食,背恶寒止,足冷亦轻,口仍苦甚。矢已中的,遥嘱原方减附子,加党参10g ,白术15g ,三剂。
三日后复通话,知眩晕止,坐立活动均无不适,纳食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止,嘱减黄连,再进三剂。
按:脑供血不足之眩晕,类中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之眩晕,其发多缓,晕眩亦轻,伴有气虚血弱、肝肾亏损之状,绝无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痰饮之象。如本案,若谓专科医院诊断不清,余不之信。问题在于若不断为脑傀血不足,何由收其住院?得近万元之款?一味图财,竟作虚声恫吓,医德何在!

雷公云∶凡使,不计多少,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任用也。

味甘咸,性寒无毒,入膀胱三焦小肠四经。主去胞垢,退阴汗,治小便淋涩仙药,疗水病湿肿灵丹。畏海蛤文蛤,色白者佳。
按∶泽泻下降为,专主渗泄,宜入膀胱诸经,其行水之功,过于猪苓。《衍义》曰∶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扁鹊曰;多服病患眼。《药性》曰∶令人面光无子,乃本草称其补虚明目治泄精消渴,《珍囊》注其生新水止虚烦,恐无是理。即六味丸中用之,以其渗去脾湿,退命门火为向导尔。又《药性赋》云∶补阴不足,盖以补阴之功不足也。后世不察,谓其可以补阴分之不足,大失本旨。
扁鹊云∶多服病患眼,一名水泻,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汝南汝泽,五月八月,采根阴干。实味,甘无毒,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九月采。
雷公云∶不拘多少,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任用也。叶味咸无毒,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五月采。

味甘咸,寒,无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泻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鹊云∶多服病患眼。一名水泻,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

味咸,无毒。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五月采。

味甘,无毒。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
九月采。

『来源』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常用名』建泽泻、川泽泻
『产地』福建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冬春用热水浸泡2~4小时,夏季用温水浸泡1~2小时,捞入筐内,滤干水份,放缸内上盖湿布,润1~3天取出,切1分厚横片,晒干。若取其和脾,每斤药用麦麸3两撒入锅内,冒烟时倒入药片,同炒至深黄色。若取其引药入肾用盐水炒,每斤药用食盐2两,化水喷淋均匀,稍润,文火炒至表面略现黄色取出。

原料:泽泻10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利水渗湿,泄热;利尿,降压。
用途:水肿小便不利呕吐痰饮脚气淋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中耳积液。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泽泻5g、茯苓3g、白术3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运脾行水胜湿。
用途:暑月霍乱吐泻不止、头晕
来源:《纲目》。

原料:泽泻5g、桑白皮3g、槟榔3g、茯苓3g、生姜3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泽泻桑白皮槟榔茯苓生姜至水沸后,冲泡绿茶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运水消肿。
用途:妊娠遍身水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
来源:《妇人良方》。

原料:泽泻5g、茯苓3g、杜仲3g、牛膝3g、干姜3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泽泻茯苓杜仲牛膝、干姜至水沸后,冲泡花茶10分钟后饮用。
功能:除湿强腰。
用途:腰痛水肿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泽泻5g、车前草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利水除湿。
用途:水肿高血压小便不利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泽泻5g、夏枯草3g、车前仁3g、草决明3g、钩藤3g、花茶5g。
用法:用450ml水煎煮泽泻夏枯草、车前仁、草决明钩藤至水沸后,冲泡花茶后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利水;降压。
用途:高血压水肿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泽泻5g、石菖蒲3g、茯铃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除湿通窍。
用途:中耳积液。
来源:传统药茶方。


味甘、咸,寒,无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鹊云∶多服病患眼。一名水泻,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畏海蛤文蛤。叶,味咸,无毒
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五月采。实,味甘,无毒。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九月采。
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代,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叶狭长,丛生诸浅水中。《仙经》服食断谷皆用之。
亦云身轻,能步行水上。(《大观》卷六,《政和》一六二页)


味甘、咸,寒,无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鹊云∶多服病患眼。一名水泻,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畏海蛤文蛤。叶,味咸,无毒。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五月采。实,味甘,无毒。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九月采。
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弋,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叶狭长,丛生诸浅水中。《仙经》服食断谷皆用之。亦云身轻,能步行水上。
〔谨案〕
今汝南不复采用,惟以泾州、华州者为善也。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凡挟水气之疾,皆能除之。乳难,乳亦水,利故能通乳也。
消水,使水归于膀胱。养五脏,益气力,水气除则脏安而气生也。肥健。脾恶湿脾气燥,则肌肉充而肥健也。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皆涤水除湿之功。能行水上。水气尽,则身轻而入水不没矣。
泽泻乃通利脾胃之药,以其淡渗能利土中之水,水去则土燥而气充,脾恶湿故也。但气湿必自膀胱而出,泽泻能下达膀胱,故又为膀胱之药。
味苦温。主咳逆气滞之咳。伤中,补不足,心主荣,荣气顺则中焦自足。除邪气,利九窍,辛香疏达,则能辟秽通窍也。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心气通则精足神全矣。倍力。心气盛脾气亦强,而力生也。久服,轻身不老。气和之效。
远志气味苦辛,而芳香清烈,无微不达,故为心家气分之药。心火能生脾土心气盛,则脾气亦和,故又能益中焦之气也。


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搐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
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气平,味甘。甘、咸、寒,味浓,也,降也,阴中微阳。
足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除湿之圣药。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心》云∶去旧水,养新水。寒水气用。
《珍》云∶渗泻止渴。
本草》云∶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鹊云∶多服病患眼。
《衍义》云∶其功尤长于行水
仲景云∶水畜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谓∶多服昏,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陈积物也。入足太阳、少阴,仲景治太阳中风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通,利水,泻膀胱
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泻肾经火邪,功专利湿行水
消渴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香港脚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之药),湿热之病。
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又能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耳鸣目昏。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土乃得令,而精气上行。
故《本经》列之上品,云聪耳明目,而六味丸用之,今人多以昏疑之)。多服昏小便过利,而肾水虚故也。眼中有水,属膀胱,过利则水涸而火生。张仲景八味丸泽泻,寇宗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泻膀胱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患矣。
王履曰∶地黄、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之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邪耳!脾喜燥,肾恶燥,故兼补为难。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泻伏水故也。昂按∶六味丸熟地之温,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茱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或加紫河车一具,或五味麦冬杜仲牛膝之类,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泽泻之泻而减之,多拣本草补药,恣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且退处于虚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师之误也)。
盐水拌,或酒浸用。忌铁。


酒浸干用。畏海蛤文蛤
甘,淡,微咸,微寒,无毒。入足太阳、少阴经利水通淋,止呕除泻,渗湿解渴,治疝补阴。祛心下之水痞,逐膀胱湿热。消肿胀而除香港脚,明耳目而舒筋骨。
生汝南池泽。九月采根。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胜。春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
暑霍乱小便不利,同白术茯苓生姜灯心煎。(验方第一。)
水肿,同白术为末或丸服。(第二。)
泽泻汤泽泻(五两) 白术(四两)
水煎分服。治心下支饮,苦眩冒,脉沉弦。


味甘、酸,气寒。气味俱浓,沉而降,也,阴中微阳。无毒。淮北虽生,不可入药。汉中所出,方可拯 。盖因形大而长,尾有两歧为异耳。但易蛀朽,密收藏。制宗雷公,酒浸曝用。畏海蛤文蛤二药,入太阳、少阳足经。君五苓散中,因其功长于行湿;佐八味丸内,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去阴汗大利小便,泻伏水微养新水。故经云∶除湿止渴圣药,通淋利水仙丹。久服轻身,多服昏水脏,通血脉,行乳汁催生风痹,除湿邪,强阴气益肾。服久无子,惟面生光。
(谟)按∶泽泻多服虽则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味咸能泻伏水,则胞中留久陈积之物由之而去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二者不可不知。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
稠浊为痰,阳之盛也;稀清为饮,阴之盛也。有痰无饮,当以凉药治之;有饮无痰,当以热药温之。若痰而兼饮者,此不可纯凉,又不可纯热,故当以温药和之可也。

夫有支饮家,欬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注】
支饮,水在膈之上下也。水乘肺则欬,水乘心则烦,水结胸则痛,其人形气俱实,以十枣汤攻之可也。然病此卒不死,或至百日,或延至一年者,以饮阴邪,阴性迟,故不卒死也。
十枣汤方(见上)

欬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脉也。欬家,谓久欬之家也,欬家未可攻也。若脉弦,其欬则为有水也,有水可攻,故以十枣汤攻之。
【集注】
魏荔彤曰:欬嗽者,有饮冷而欬嗽者,有因外感风寒而欬嗽者,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也,此外感风寒之欬嗽也。有因伤倦而欬嗽者,所谓阴虚内热,火刑肺金,此内伤虚劳之欬嗽也。于此俱无涉也。仲景命之曰:欬家,专为痰饮在内,逆气上冲之欬嗽言也。故其脉必弦,无外感家之浮,无内虚家之数,但见弦者,知有水饮在中为患也,主之以十枣汤,使水邪有所制,斯下注而免于上厥也。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此条系在首条「微者短气」之下,今分在此。
【注】
脉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偏弦者,饮也,故当下之;双弦者,寒也,不当下也。即偏弦当下,亦不可大下,若大下之,则虚其里,单弦变而为双弦矣。弦为阴脉,重阴则寒,故曰:双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可以弦脉,专主饮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
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是传写之□。
【注】
单弦主饮,固当下也,若单弦兼迟,而有寒饮,不可下也。寒饮之欬,冬夏难治者,以夏阴极于内,冬阴极于外故也。此承上二条,详申弦脉饮病可下、不可下之义也。

久欬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注】
久欬数岁,即今之年年举发,痰饮欬嗽水喘之病也。若其脉弱者,知邪不进则为可治。若实大数者,知邪日进故死也。若脉虚者知正气虚,必苦冒也,审其人素本有支饮,则不必治其欬,宜于痰饮家求治法也。
【集注】
尤怡曰:久欬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欬,饮久不已,则欬久不愈也。欬久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数者,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能久持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阳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欬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欬,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欬满。欬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甘草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汤主之。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按】
小青龙汤下已之「下」字,当是「汗」字,大小青龙汤皆汗剂,必是传写之□。
【注】
欬逆,古欬嗽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欬嗽呼吸气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也。小青龙汤辛温大散,惟有余之人宜之,若误施之于不足之人,辛热则伤阴,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逆也;面热如醉,阳外浮也;小便难气上冲,内竭也;脉沉微,里气弱也;手足,表气虚也;时复冒,虚之甚也。虽阴阳表里俱虚,然属误汗,寒热错杂坏病,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俟上冲气平,再议他法也。今气冲虽下而反更咳嗽胸满者,则知寒饮贮胸,故嫌桂枝偏于走表,加干姜细辛独胜中之寒饮也。服之欬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则知阴火上逆,为干姜细辛热药所动故也。若服之时遂渴,稍时而渴反止者,则为其人素有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是因饮逆胸中作呕而冒,非阳虚为饮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以本方复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去甘草者,恐甘助呕也。水去呕止,其人面形肿者,加杏仁以降呕欬,上逆之余邪,若不因呕欬面肿,则为风邪所袭,应加麻黄。今其人血虚手足阳虚手足厥,且因呕欬后而肿,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更加大黄以利胃热可也。

茯苓半筋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方』云:茯苓泽泻汤,治消渴胃反脉绝
【集解】
李□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虚燥也。饮水则水停心下,茯苓泽泻降气行饮,白术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义也。然胃反脾气虚逆,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
又五芩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此胃反表热,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药也,乃彻上彻下,达表里,为通行津液,和阳散水之剂也。
尤怡曰: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则宜桂枝、甘姜散邪气茯苓泽泻水气也。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注】
哕即干呕也,因其有哕哕之声,而无他物,故不曰干呕,而曰哕逆,属气上逆为病也。上逆之气,得出上窍,皆能作声,故肺虚气上逆,则作欬,气从喉出而有欬逆之声,若为邪所阻,则为喘满,故无声也。胃虚气上逆,则作哕,气从咽出而有哕逆之声,若与物凝结,则为痞痛,故无声也,是知气病也明矣。然邪气所凑,正气必虚,故用橘皮竹茹生姜以清邪气人参甘草大枣,以补正气,则上逆之气自可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