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外阴良性肿瘤 , 骨肿瘤及瘤样病变

“瘤” 相关论述

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脊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病因病机]
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说明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因此,发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检查方法]
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骼的关系等。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线片,配合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治疗]
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则。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结语]
中医的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的分类很多,但本章所论之仅指气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为临床常见者。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而成。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多发性及某些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予中药内服,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

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李榳《医学入门》说:「初起如梅李,皮嫩而光,渐如石榴瓜瓠(音户)之状,原因七情劳欲,复被外邪,生痰聚瘀,随气留住,故又曰[病赘],总皆气血凝滞结成。」根据其形状和病因的不同,分“气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和“脂瘤”等,各详本条。

卵巢为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肿瘤。多发生于20~50岁妇女。分为良性卵巢和恶性卵巢。良性卵巢生长缓慢,一般肿瘤较小时多无自觉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
肿瘤中等大小时,可感到腹胀、下腹部不适或自己发现肿块,多位于腹部一侧,大小不等,呈球形,表面光滑,可移动。如发生扭转,突然下腹一侧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现肿瘤迅速增大,张力很大,有压痛,局限性肌紧张。巨大肿瘤则腹部明显增大,出现尿频、尿急、消化障碍、呼吸困难、心悸以及下肢水肿等压迫症状。腹部可隆起,肿瘤界限不清,体叩之呈浊音。
卵巢恶性肿瘤早期也可无自觉症状,因其生长迅速易在早期扩散,故短期内有腹胀感,消化不良恶心及上腹部不适。可引起腹痛腰痛坐骨神经痛,一侧下肢浮肿,尿频、排尿困难,大便不畅等压迫症状。晚期病人呈明显消瘦、低热、贫血、乏力等恶病质表现。少数病人可有月经异常或绝经后出血等。多伴有腹水。检查腹部肿块最好在清晨未起床排尿前,仰卧于床上,两腿屈曲用手缓慢地由上而下的触摸腹部,如发现肿块,应予高度重视。或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或消化不良,很快消瘦或有腹水等情况的老年妇女,立即去医院妇科进一步检查,可作b型超声、腹水细胞、阴道涂片、腹腔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肘后云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渐长大,不痒不痛,又不坚强,按之柔软,此血瘤也。不瘿家深师脂细方。
吴茱萸(一分) 矾石(烧) 芎 当归大黄黄连芍药白蔹黄芩(各二分)
上九味合捣下筛,和鸡子涂着细故熟布上,随大小薄浓贴之,燥辄易之,着药当熟作脓脂,细细从孔中出,探知脓血尽着生膏,若脓不尽复起故也。生肉膏方如下。
又生肉膏疗溃漏,及金疮百,悉疗之方。
当归附子(炮) 甘草白芷 芎 (各一两) 薤白(一两) 生地黄(三两)
上七味 咀,以猪膏三升半合微火煎白芷地黄,去滓,稍以敷上,日三良。(千金并同出第二十九卷中)
千金云∶凡肉瘤勿疗,疗则杀人,慎之慎之。(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翼瘤病方。
獐鹿二种肉,割如浓脯,火炙令热,拓掩,可四炙四易,痛脓便愈,不除更炙新肉用之良。(出第二十四卷中)

千金翼方。
先极搔刮,以绳缚之即愈,又取东向木空中水,热刮上洗之,日三,即愈。
又方:白矾硫黄等分
上二味末,以酢和封上。(并出第二十四卷中)
千金陷肿散,主二三十年瘿,及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或大如杯盂升斗,十年不瘥,致有漏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 或渍,令人惊惕,寐寤不安,体中掣缩,愈而复发,疗之方
乌贼鱼骨(一分) 白石英(二分) 石硫黄(一分) 紫石英(二分) 钟乳(三分研) 干姜(一两) 丹参(三分) 琥珀(一两研) 大黄(一两) 附子(一两炮) 胡燕屎(一两)
上十一味为散,贮以韦囊,勿令泄气。若湿即敷之。若干无汁者,以猪膏和敷,日三四,以干为度。若汁不尽者,至五剂十剂止,勿措意不作也,着药令人不疼痛,若不消,加芒

论曰∶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所以生,初为小核,寝以长大,若杯盂然,不痒不痛,亦不结强,方
剂所治肿闷。昆布汤方
黄 (锉) 昆布(洗去咸炙) 麦门冬(去心焙) 大黄(锉炒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甘草(炙锉)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气瘤龙胆丸
龙胆(去芦头炙一两) 昆布(洗去咸炙) 海藻(洗去咸炙各二两) 马刀(研) 海蛤(研)香草(各半两) 大黄(炒锉一分)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用破除日,绵裹一丸,朝暮含咽之。
气瘤白头翁丸
白头翁玄参连翘(微炒) 海藻(洗去咸炙各一两) 桂(去粗皮) 白蔹木通(锉各三分) 昆布(洗去咸炙一分)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后米饮下,日三,加至三十丸,酒服亦得。
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大如杯盂升斗者,二三十年不瘥,致有脓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寤寐不安,体中掣缩,陷肿散方
乌贼鱼骨(去甲) 硫黄(研各一分) 白石英(研) 紫石英(研) 钟乳(研各半两) 干姜(炮) 琥珀(研) 大黄(锉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胡燕屎(各一两) 丹参(三分)
上十一味,捣研为散,贮以韦囊,勿令气泄,若湿即傅之,若干无汁者,以猪膏和敷,日三四易之,以干为度,若汁不尽者,至五剂十剂止,着药令人不疼痛,若不消,加芒硝二两。
气瘤或瘿。连翘丸
连翘(微炒二两) 酸石榴皮(焙) 干姜(炮各三分) 枳壳(麸炒去瓤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更入百草霜一两,麝香少许,各细研,醋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日空心用胡椒米饮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气瘤瘿。猪靥散方
猪靥(二七枚炙) 半夏(汤洗去滑二十二枚) 人参(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温酒调一钱匕。
临卧垂头吃。
蔓荆实丸
蔓荆实(去白皮炒一分) 甘草(炙锉一两) 羊靥(二十枚去脂膜炙别捣) 白蔹(半两)椒目(一分) 小麦面(微炒一两)
上六味,将五味捣罗为末,与羊靥末,相和以好酱,更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酒下五丸,稍稍加之。
治头面及皮肤生,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软或硬,不疼不痛,不可辄用针灸。天南星膏方。
天南星(一枚洗切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
上一味,滴醋研细如膏,先将小针刺病处,令气透,将膏摊纸上,如大小贴之,觉痒即易,日三五上。
治毒瓦斯项下结核,或为者。消毒散
皂荚子(五百枚慢火炒裂) 薄荷(干者二两) 槟榔(锉半两) 甘草(炙锉) 连翘(各一两)
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食后临卧,米饮调下,腊茶调亦得。
治大人小儿,项下结核,渐成瘤病蓖麻子方
蓖麻子(炒黄风中吹干)
上一味,每服温汤下一枚,不拘时候,日服三五枚服之,五日后,捣玄参为散,食后温米饮,调下一钱匕,与蓖麻相间服,三日后,根据前只服蓖麻五日,后却与玄参同服三日,周而复治颈下卒结核,渐大欲成瘿。海藻酒
海藻(洗去咸一斤)
上一味,用酒二升,渍一宿,取酒一二合饮之,酒尽将海藻曝干捣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治瘿。柳根酒
柳根(三斤须水所经露出者锉)
上一味,用水一斗,煮取五升,用米三升酿之,酒成,每服饮半升,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治诸瘤血出。黄芩散贴方
黄芩(去黑心) 黄柏(去粗皮锉) 黄连(去郁金(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入寒食面五钱匕,水调贴之。
治一切肿赤皮肤毒瓦斯,及瘤子。二色丸
天南星半夏甘遂大戟(各三钱) 干姜胡椒荜茇(各二钱) 代赭石(一两) 大黄〔生用(原缺分量)〕
上十味,取前四味,以浆一升,煮水尽为度,晒干,余六味同捣为末,每用一钱,用巴豆三枚,烧得焰起,盏合却候冷,与一钱药一处研,更用醋一盏,煎成膏,共药末同丸,如绿豆治瘤子酒二治项气瘤结,附赘日渐增长。神效散
羊靥(各三十枚旋入盐胆内蘸过令干只用盐亦得) 陈橘皮(去白焙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初结不过数服,觉消不用久服。
瘿瘤海蛤散后宜。除毒丸
巴豆(铁串穿灯上烧去心) 大黄末(各半两)
上二味研,端午日粽子,丸如绿豆大,空心冷茶下三丸,良久热茶投之,下多以冷粥止之。

上取稻上花蜘蛛十余枚,置桃李枝上,候丝垂下,取东边者,拈为线子,系定瘤子,七日候换,瘤子自落,昔有人病如拳大,以此法系之,至三换,瘤子遂干,一夜忽失所在,天明治项气成紫苏子膏方
紫苏子(炒半两) 猪膏(腊月者一升) 桂(去粗皮) 大黄(锉炒) 当归(切焙)干姜(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蜀椒(去及闭口炒出汗各半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都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猪膏,煎尽水,每敷之,取膏尽,瘥。

一、早期信号
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白血病脑瘤,本病恶性程度较高,且尤易迅速转移至脑、眼、骨、肾。
早期先兆为贫血、乏力、烦躁、兴奋和不规则发热。如腹部出现肿块并逐渐出现压迫症状和远处转移症状则已为中、晚期。
二、早期检查
1.x线检查 肿块内有斑点状钙化。
2.儿茶酚胺代谢检查 90%呈代谢产物升高结果。
3.血象 呈极度贫血则应怀疑有骨髓转移。
4.骨髓穿刺:细胞成团。

一、早期信号
肾母细胞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属胚胎性恶性混合,占小儿腹膜后肿瘤的首位,肿瘤来源于肾胚基。
早期征兆为腹部出现肿块,以后肿块继续增大,如出现压迫症状及全身恶肿中毒症:消瘦、厌食、乏力、气促等,则已进入晚期。总之,小儿腹部摸到肿块,首先应怀疑肾母细胞
二、早期检查
1.腹部触诊 可了解肿块、大小及质地。
2.静脉肾盂造影 显示肾盂肾盏被牵拉、移位情况。
3.超声波检查 可以证实实质性肿瘤的存在。

鼻腔鼻窦乳头状的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是一种真性上皮肿瘤。分硬性和软性两种,前者来自鳞状上皮,又称鳞状上皮乳头状,后者来自鼻腔鼻窦的粘膜上皮,由于上皮组织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上皮向内翻转则称内翻性乳头状,此有恶变倾向,临床上重视。
【诊断】
1.鳞状上皮乳头状:属硬性外生性,局限单发,体小,灰色,质硬,呈菜花形。检查见乳头状多发于鼻前庭和鼻中隔。发生鼻前庭如一皮疣,不易出血,有时无意中发现。
2.内翻性乳头状:属软性内生性,广基多发,体大,红色,质软,呈弥漫性生长,外形分支状或乳头样,具有破坏性,可侵入颅内。
(1)症状有反复鼻出血,量不多,肿瘤增大引起鼻塞,嗅觉下降或消失,侵入筛窦或颅内引起持续性头痛
(2)检查见肿瘤位于鼻腔顶,筛窦,波及鼻腔外侧壁,肿瘤发展可使鼻腔全部阻塞。x线鼻窦片和颅底片,ct扫描可显示肿瘤范围,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由于肿瘤有恶变倾向,若侵筛窦和颅内时,应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相鉴别。
【治疗】
1.鳞状上皮乳头状:手术摘除,根部用电凝固或涂鸦胆子油,也可用激光切割、气化或氟脲嘧啶注射其根部,疗效好。
2.内翻性乳头状:鼻侧切开术,术中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可延长切口,便于彻底切除筛窦和上颌窦内病变,防止复发恶变,术后密切随访。

多发于外周脑神经、交感神经及其分枝的神经鞘细胞组织,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亦常见于咽后壁及侧壁,30~50岁成人多见。
【诊断】
1.症状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而不同,可有咽部不适,吞咽障碍,鼻阻,发音不清症状;肿瘤侵及咽鼓管口有耳部症状;若压迫气道引起呼吸困难。当肿瘤压迫神经或原发于某神经时,则出现脑神经损害症状,常有Ⅴ、Ⅸ、Ⅹ、Ⅺ、Ⅻ脑神经或交感神经受压之麻痹表现。
2.肿瘤部位的咽壁隆起,常表面粘膜正常,咽侧肿瘤显示咽侧壁隆起外,肿瘤较大可在下颌区颈部扪及肿块,时有颈部大血管移位,在咽部或软腭处可见搏动。
3.肿瘤不作活检,可穿刺作细胞学检查,以排除囊肿、血管瘤或恶性肿瘤。
4.x线片、ct扫描均有助于肿瘤大小和侵及范围的确定,亦可血管造影了解肿瘤与大血管间关系。
【治疗】
1.小肿瘤经口途径,于肿瘤突出处纵形切口,沿包膜外剥离取出。
2.大肿瘤以颈侧途径切除,此途径视野好,可避免神经和血管损伤。

颈静脉球体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是一种原发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男女性别之比为1∶5。肿瘤生长缓慢,具有局限侵袭性,是一种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中间性肿瘤。据肿瘤的部位及临床表现,将其分鼓室球和颈静脉球两种,原发于鼓室者为鼓室球,原发于颈静脉球者为颈静脉球
【诊断】
1.搏动性耳鸣常在早期出现,耳鸣多与脉搏跳动相一致,压迫颈静脉时,耳鸣可暂时消失
2.听力减退,早期出现一侧性渐进性传导性聋,如侵及内耳则为感音神经性聋,或有迷路症状。
3.鼓膜情况:鼓膜完整则可见鼓膜后方有蓝色搏动性肿块,用鼓气耳镜加压时,肿块的颜色可以变浅或转为白色(布朗氏征)。若鼓膜已穿孔,外耳道有血性分泌物,有时打喷嚏或擤鼻时有较多血液流出,若继发感染,分泌物为脓血性,红色息肉状物突出于外耳道,触之易出血。
4.病变向岩部发展,可累及第Ⅶ、Ⅷ、Ⅸ、Ⅹ、Ⅺ对脑神经,出现面瘫眩晕、霍纳征、颈静脉孔综合征。
5.x线摄片和ct扫描
(1)颅底片:观察颈静脉孔处有无骨质破坏。
(2)逆行颈内静脉造影,可显示颈内静脉上端充盈或缺损情况。
(3)乳突片:早期可无变化,病程长,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4)颞骨及颈静脉孔ct扫描,可了解颈静脉孔及中耳不同平面的骨质情况。
6.应与特发性血鼓室、中耳血管瘤中耳癌等相鉴别。
【治疗】
1.手术治疗
(1)肿瘤位于鼓室,鼓膜及听骨链完整,有轻度传导性聋者,可经鼓室径路切除肿瘤
(2)肿瘤位于鼓室、鼓窦入口、鼓窦及乳突者,采用耳后切口乳突根治术切除肿瘤
(3)肿瘤侵及颞骨岩部,行颞骨切除术。因术中出血较多,需作好输血准备。采用冷冻手术,可达到止血和破坏残留肿瘤的作用。
2.放射治疗:放射对肿瘤虽不敏感,但有抑制作用,不能接受手术者可行放射治疗。病变较广泛者,综合疗法较单一疗法效果佳。
肿瘤所在部位隐蔽,难以早期发现,对放射线不敏感,手术也难以彻底,故复发度和术后残留相对较高。病程发展缓慢,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病名。指因瘀血浊气痰滞停留于组织之中,而产生之赘生物者。出《灵枢·刺节真邪》。亦名瘤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有六瘤记载,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该病可生于身体各处或发于皮肉之间,或生于筋骨之内。其病多因七情劳欲,脏腑失调,致使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症见体表出现肿物,如梅如李,日久增大,界限分明,色白而肿痛,亦可破溃化脓,病程漫长,多属症。治宜化痰解瘀,软坚散结;如破溃化脓者,佐以解毒。临床须按体不同而选方。参见气瘤肉瘤脂瘤血瘤筋瘤诸条。除内治外,体过大者可作手术切除。


结核苦参三十六,验方三。)
结核连翘一百二十一,验方一。)
结核何首乌一百七十四,验方四。)
结核黄明胶三百九十五,验方十二。)
瘿气结核昆布一百八十,验方一。)
男妇瘰 (牡蛎三百八十二,验方一。)
热毒瘰 (白芥二百二十四,验方十九。)
马刀(夏枯八十二,验方六。)
瘰 初起(芫花一百四十六,验方三。)
流注(诸火四百十四,验方三。)
年久瘰 (元参十八,验方六。)
瘰 未破(青黛一百二十二,验方十一。)
瘰 未破(月季花一百六十七,验方一。)
项侧结核如卵(蓖麻一百三十四,验方二十六。)
瘰 溃烂(荆芥七十三,验方十七。)
瘰 已溃(皮鞋底三百四十二,验方三。)
瘰 溃坏(山甲三百六十八,验方六。)
又不拘已破未破(牡蛎三百八十二,验方一。)
鼠 (元参十八,验方八。)
恶疮苦参三十六,验方二十二。)
鼠 已破(鲜皮三十七,验方一。)
鼠 溃烂(牡鼠四百零六,验方一。)
陀僧膏贴瘰 (陀僧四百二十五,诸方一。)
千捶膏松香二百七十四,诸方二。)
赘瘤焦法(芫花一百四十六,验方一。)
身项粉瘤(皮底三百四十二,验方四。)
身面疣目锻石四百四十,验方十三。)
疣目(地肤一百十五,验方七。)

东垣云∶曾一人生一子,一岁后生红丝而死,后四子皆然,何也?曰∶汝乃肾中伏火,精内有红丝故也,俗名胎瘤。汝试以精验之,果然。遂以滋肾丸与之,令其妻服六味地黄丸,乃受胎生子,前证不作。

【方歌】婴儿初生红丝,皮含血丝先天由,精中红丝肾伏火,相传患此终难瘳。
【注】此证一名胎瘤,发无定处,由小渐大,婴儿落草,或一、二岁之间患之。皮色红,中含血丝,亦有自破者。
治法虽同胎瘤,但此患由先天肾中伏火,精有血丝,以气相传,生子故有此疾,终变火证,溃处亦难收敛。

经云∶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故云∶肝为筋瘤,心为血瘤,脾为肉瘤,肺为气瘤,肾为骨瘤。小儿患之,多因禀赋不足,乳母七情起居,饮食失调,致儿五脏不和,内火沸腾,血凝气滞也。夫者留也。随气凝滞,脏腑受伤,气血不和所致。五之外,更有脂瘤粉瘤虱瘤虫瘤之类。若行气破血,或敷寒凉追蚀之药,或用蛛丝缠芫花线等法,以治其外则误矣。
一小儿因乳母郁怒,臂前 肿硬,皮色如常,日出脓水,乃脾肺之虚症也,用加味归脾汤、如圣饼,三月余肿渐消。后因母怒发热,儿患处复肿,用加味逍遥散,母服二十余剂,儿日服杯许,赤肿渐退,仍以前药久服而愈。
一小儿头后患之,久不敛,睛多白,此禀肾虚之症,母子并服六味丸补中汤,外以六味丸料加鹿茸作饼,热熨患处,每日一次而敛。
一女子腿外 一寸许,色赤,破而血逆漂甚多,发热作渴,先用当归补血汤,渴热渐愈;又用加味逍遥散,疮口寻愈。
一小儿落草,大腿外股如指尖一块,肉色如常,按之不痛,至数月误触破,出如粉浆,内股 痛,寒热如疟,手足抽搐如急惊状,此脓水出多,气血虚而内生风也,先用异功散加钩藤钩二剂,又用八珍汤加钩藤钩而安,用托里散而痊。
一小儿二岁,项间自分娩有一核。余谓但调治乳母其儿自愈。彼欲速效,外涂牡蛎、硝黄之类,内服海藻蓬术之类,脾胃复伤而殁。
一小儿九岁,项间患之,余谓禀肾肝血燥所致,当滋水生木。不信,另用药破之,脓水淋漓,仍服散坚之药而殁。
一女子腿前肿一小作痒,搔破出虫,如蚊而飞去,寒热如疟,乃肝经之症,即虱瘤之类,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又有一种发瘤,破开有发,属肾经之症也。
加味归脾汤(方见腹痈
地黄丸(方见作渴不止)
加味逍遥散
八珍汤(二方见发热不止)
托里散(方见热毒疮疡
补中益气汤(方见肌肉不生)
五味异功散(方见败毒之药)
如圣饼(方见流注

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不治,乃至 大,则不复消,不能杀人,亦慎不可辄破。

婴儿初生红丝,皮含血丝先天由,精中红丝肾伏火,相传患此终难瘳。
【注】此证一名胎瘤,发无定处,由小渐大,婴儿落草,或一、二岁之间患之。皮色红,中含血丝,亦有自破者。治法虽同胎瘤,但此患由先天肾中伏火,精有血丝,以气相传,生子故有此疾,终变火证,溃处亦难收敛。

癸丑岁承应.冬住于瓜忽都.有太医大使颜飞卿传四方.用之尝效.故录之.
井金散 大有神效.
土黄(三钱) 砂 雄黄(各二钱.另研) 粉霜轻粉(各一钱) 乳香没药(各半钱)
上为末.假令如胡桃大.用药末少许(半钱).用唾调如稀面糊得所.摊于顶上.如小钱大.唾湿纸花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盖之.间日一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回.大如韭叶.如此上之.无复渐渐拆之.后根摇自然有裂 .随后自然下来.
黄龙膏凉肌退肿.
黄柏黄芩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唾调.摊在纸上.
【生肌青龙膏】
诃子皮 龙骨 高茶(等分
上为末.干糁上.
【做土黄法】
砒黄(研.二两) 木鳖子(去壳) 巴豆(不去油.各半两) 砂(研.二钱)
上件砒黄一处为末.后用木鳖子同石脑油.和成一块.油纸裹.埋于坑内四十九日.取出.收于瓷器内盛.劈作小块.
【灸瘤子法】治果报面生疣
上用艾丸灸十壮.即用醋磨雄黄涂纸上.剪如螺蛳大.贴灸处.用膏药重贴.二日一易.候痒挤出脓如绿豆粉.即愈.
枯瘤膏
草乌(半斤) 川乌(四两) 干桑耳 桑朽木(各三两)细白锻石(三碗陈者) 桑柴灰(二碗)
上朽木等四味.烧令存性.同二灰研匀.用水一桶.淋汁如法.熬成膏用之.
宝金散偏医瘿气.无不瘥.神效.
羊靥(十对.暖水洗去脂膜后.晒干.杵为细末) 海藻海带(各二两)琥珀(研) 麝香(研) 木香丁香(各二钱半)真珠(半两.研)
上为末.入研药合匀.再研极细.重罗.每服一钱.热酒一盏调下.夜卧服.垂头卧.若是在室男女.不十服必效.如男子妇人患.一月见效.妇人有胎不可服.切宜忌之.
海带丸瘿气久不消.
海带贝母青皮陈皮上件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食后噙化一丸.大效.
海藻溃坚丸瘿气大盛.久不消散.
海藻海带昆布(各一两) 广术青盐(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指尖大.每服一丸.噙化.食后.
何首乌散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疥癣痒痛.或生瘾疹.搔之成.肩背拘急肌肉顽痹.手足皴裂.风气上攻.面头生.及治紫白癜顽麻等风.
荆芥蔓荆子威灵仙何首乌甘草(炙) 防风(各一两)
上用呵 草干一两.同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温酒调下.沸汤亦得.
【 茹散】经年不瘥.
水银(一钱) 好茶(二钱) 茹(三钱)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每用不以多少.油调搽之.
苦参散治遍身瘙痒.经年不瘥.
蔓荆子何首乌荆芥威灵仙苦参(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二钱.食前茶酒调下.日三服.忌发风物.甚妙.
硫黄散
硫黄川椒石膏白矾(各等分
上为末.以生油调搽.神验.
狗脊膏
硫黄(半两) 雄黄(半两) 信(一钱) 川乌黑狗脊白矾(各半两) 巴豆(二个)
上为末.先以油熬.次下黄蜡调匀.搽之效.
柏脂膏治干湿癣
沥青(一斤) 黄蜡(半斤) 杏仁(四十五个.锉) 朴硝(一抄)
上于铁器内.熬老生葱三根.一顺搅五七沸.滤过.成膏.搽(元颜和卿传)
【祛湿散】 治干湿癣
蚕砂(四两) 薄荷(半两)
上为末.生油调搽之.湿者干糁之.
苦参丸治肺毒邪热.头面生.生疥癣.并宜服之.
苦参(不以多少)
上为末.粟米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汤送下.
【玉粉散】热汗浸渍成.肿痒 痛.
粟米粉(二两) 寒水石( ) 定粉(各一两) 白石脂白龙骨石膏(各半两) 滑石(八两) 蛤粉(九两半)
上为末.再研极细.每用药干搽汗处.
七宝散热汗浸渍成.痒痛不已.
当归防风木通荆芥地骨皮(各三两)
上为粗末.入白矾生末一两匀.每用一两.水三碗.煎五六沸.去渣.热洗拭干.避风少时.
先师东垣老人.路次方城北独树店客舍.有推江轴者.皮肤皴裂.不任其痛.两手不能执辕.
足不能履地.停辙止宿.因制此与之.即效.明日遂行.
润肌膏治手足皴涩.皮肤裂开.疼痛不能迎风入手.屡用屡效.故录于此.
珠子沥青(四两) 白黄蜡(八钱) 乳香(二钱)
上于铁铛内.先下沥青.随手下黄蜡乳香.次入麻油一二匙.俟沥青熔开.微微熬动.放大净水盆于其旁以搅药.用铁 滴一二点于水中.试之如硬.少入油.看硬软合宜.新绵滤于水中揉扯.以白为度.瓷器内盛.或油纸裹.每用.先火上炙裂口子热.捻合药亦火上炙软.涂裂口上.
用纸少许贴之.自然合矣.

夫大人,小儿赤,肿发之时,疼痛不止。《内经》曰∶夫诸痛痒疮疡,皆生于心火。可用一咒法禁之。法者,是心法。咒曰∶
龙鬼流兮诸毒肿,痈疮脓血甚被痛。
忘心称意大悲咒,三唾毒肿随手消。
上一气念咒三遍,望日月灯火取气一口,吹在丹瘤之上,右手在上虚收虚撮三次,左手不动,每一气念三遍,虚收虚摄三次,百无禁忌。如用之时心正为是。此法得于祖母韩氏。相传一百余年,用之救人,百发百中。若不食荤酒之人,其法更灵。病肿者,大忌鸡、猪、鱼、兔,发热动风之物。此法不得轻侮,无药处可用之。

夫小儿有赤丹肿,先用牛黄通膈丸泻之;后用阳起石扫敷,则丹毒自散。如未散,则可用 针砭刺出血而愈矣。

戴人在西华,众人皆讪以为吐泻。一日,魏寿之与戴人入食肆中,见一夫病一,正当之上网内 ,色如灰李,下垂,覆之睛,不能视物。戴人谓寿之曰∶吾不待食熟,立取此。魏未之信也。戴人曰∶吾与尔取此何如?其人曰∶人皆不敢割。戴人曰∶
吾非用刀割,别有一术焉。其人从之。乃引入一小室中,令俯卧一床,以绳束其,刺乳中大出血,先令以手揉其上亦刺出雀粪,立平

大如拳,小如粟,或软或硬,无药可疗,不可骤用针破,用南星膏。一切瘿瘤,不问新久,昆布丸
南星膏
治头面生,大如拳,小如枣,不知痛痒。
南星(一个)
为末,醋调如膏,以针轻刺患处,令气透,然后敷之,南星若得新鲜者尤佳。
昆布丸
治一切瘿瘤,不拘久近。
昆布(洗一两,小麦醋煮干) 海藻(一两,小麦醋煮干)
末之,蜜丸弹子大,每一丸噙化下。

一老妪,右腋下生一,渐长至尺许,其状如长瓠子,久而溃烂。一方士以长柄茶壶芦烧存性,研末擦之,水出消尽而愈。(《李濒湖集简方》)

大黄朴硝(二味等分麝香(少许) 以葱、蒜捣成膏粘贴。一日一换,四十日愈。其脓从毛窍中出。

若发肿都软不痛者。血瘤虚肿而黄者水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气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诸癃。。疣。赘等。至年衰皆自内溃。治于壮年。可无后忧。

其根甚大,最称难治,不时而动,无故自鸣,或如鸟号,或如虫鸣。必须用刀破其中孔,则物自难居,必突围而出。后用生肌散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