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

( zuogushenjingtong )

别名: 腰股痛 , 腰胯痛 , 腰腿痛 , 腰痛 , 痹证

西医

简介: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这种疼痛往往从腰、臀部经大腿后、小腿外侧向足部放射。
病因:
干性坐骨神经痛可因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粘连形成的狭窄所致,或因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子宫附件炎妊娠子官压迫、臀部外伤、臀肌注射位置不当等;此外可因坐骨神经本身的间质性炎症,糖尿病,酒精或砷、铅等中毒引起。根性者较干性者多见,另有不少病人原因不明。
人群:
好发于青壮年,男多于女。
病理:
腰椎间盘突出以腰5~骶1为最多见,腰4~5次之,再次为腰3~4。后纵韧带在脊柱的全长中都无间断,但自腰1平面以下,后纵韧带渐渐变窄,至腰5~骶1处,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而腰骶部又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因此椎间盘最易从后外侧突出。因马尾神经根的走向垂直,且椎间孔的位置高于椎间隙的位置,同节段的神经根都在突出的椎间盘以上离开椎管, 故压迫及的神经根常为其下一节段的神经根,例如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余类推之。
腰椎管狭窄症可引起马尾性间歇性跛行及腰腿痛,其病理基础是由于腰骶段椎管先天性狭小(主要为前后径狭小,小于15mm即可诊断),再加上腰椎骶椎骨关节的肥大性改变,使马尾神经根受压及血供障碍(根动脉受压)引起下背、腰、臀及大腿后部的疼痛,但多不严重,以后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其他原因引起坐骨神经痛也有相应原发疾病的病理改变。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由坐骨神经炎引起,病理改变为间质性神经炎。
诊断标准:
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1.在某些致病原因的基础上。急性发病,也可见反复发作。
2.临床多见起自腰、臀部、大腿后侧或大腿后侧向下放射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
3.站立、弯腰、咳嗽、打喷嚏时均可使疼痛加重,故患者常保持一种特殊姿势或体位
4.检查感觉障碍常不明显,或仅在小腿外侧和足部腓神经分布区有感觉障碍。
5.坐骨神经诸压痛点为阳性,拉塞格氏征及坐骨神经牵拉征阳性。
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急性期可稍活跃。足或足趾运动障碍。
7.颏胸试验:即令患者仰卧,检查者将其头颈被动前屈使下颏触及胸壁,如激发或加剧下肢疼痛为颏胸试验阳性。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尚可进一步分为:真性坐骨神经痛和假性神经痛。
1.真性坐骨神经痛(因神经根受压所致)
(1)90%以上为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多有过量负重及腰部外伤史,偶见于腰椎结核马尾肿瘤
(2)起病较急,先有腰部疼痛,而后疼痛迅速沿一侧及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下放射,直至足背外缘。咳嗽、喷嚏、行走及翻身时疼痛加重。
(3)站立时腰弯向患侧,患肢稍屈;第4~5腰椎,第一骶椎旁2cm处有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x线检查常可发现相应椎间隙变窄或其它异常。
2.假性坐骨神经痛(因神经干受邻近组织病变影响所致)
(1)常有腰或臀部肌纤维炎、骶髂关节炎、髂关节炎、盆腔病变、梨状肌纤维炎、臀部注射刺激性药物部位不当等病史。
(2)一侧肢体放射性疼痛,伴有腰或臀部疼痛。
(3)腰推屈度正常,椎旁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肌力、跟腱反射及皮肤感觉均正常。

附:诊断标准:
1.好发于成年人,多为单侧性。急性、亚急性起病。
2.可能查出引起坐骨神经痛之原发疾病
3.疼痛特点为由腰部、臀部向股后和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散。根性疼痛较剧烈,加腹压时可使疼痛加剧,姿势、体位与疼痛轻重有关,查体腰椎棘突和椎旁压痛明显。拉塞格征呈阳性,颏胸试验阳性。干性疼痛与腹压变化关系不大,臀部以下坐骨神经通路有明显压痛点,颏胸试验阴性。
4.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障碍。常见的有患肢胟趾背屈力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张力降低等。
5.腰椎及骨盆x线片、腰椎穿刺、腰椎ct、mri、椎管造影等检查帮助查找病因。
诊断依据:
腰腿痛病人首先应确定是否是坐骨神经痛。根据疼痛的部位和疼痛向下肢放射的方向、具有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压痛点及牵引痛(拉塞格征阳性)、跟腱反射改变、趾肌力减退等,可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其次应明确为根性抑或干性坐骨神经痛。盆胶内病变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往往同时累及骶丛神经的股神经干,出现大腿前放射痛;以及臀上神经支,出现臀部疼痛。膝反射、跟反射可同时消失。然后应进一步查找病因。除详细、全面地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x线平片应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可作腰穿、椎管造影、ct或磁共振检查,以及肛门检查和妇科检查,以明确病因。
体征:
(一)症状: 
 坐骨神经痛好发于青壮年,多单侧,少数可两侧交替发生。疼痛位于臀部与腰骶部,并向膝关节、小腿外侧至外踝部放散,呈牵扯痛或灼痛,行走、活动及牵拉坐骨神经可使疼痛加剧。往往伴有血管舒缩与营养障碍,有时皮肤干燥和出汗障碍。
根性坐骨神经痛一般先有下背部或腰部疼痛或僵硬不适感。典型的腰椎盘突出症常在一次提举重物、弯腰劳动、挑担或跌跤后突然感到腰部如“损折”样“扭伤”,当即出现腰部不能动弹,一侧臀部及大腿后部剧痛,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及足跟,呈典型坐骨神经痛。经卧床休息后疼痛自行消失。以后经常发作,与体力劳动或弯腰活动有明显联系。根性坐骨神经痛常于咳嗽、喷嚏或摒气用力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患侧膝部微屈;仰卧起坐时患侧膝关节屈曲;坐下时健侧臀部先着椅;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侧,病侧膝关节微曲。小腿外侧和足部(多为腰5或骶1神经分布区)可有针刺样或麻木样感觉异常。
干性坐骨神经痛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腰骶部不适及压痛不明显,也有上述减痛姿势。臀部以下坐骨神经通路压痛较明显。小腿外侧和足背的感觉障碍比根性者略为明显。
(二)体征: 
根性者可发现腰椎的正常前凸曲度消失,呈笔直状或略向后弯曲,并可稍向侧弯,弯向病侧:椎旁肌肉紧张,弯腰动作明显受限;病变水平的腰椎棘突常有叩痛及压痛而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压痛则较轻;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在70°以内出现疼痛),拉塞格laseque征阳性(于髋关节屈曲情况下,伸直膝关节而牵拉坐骨神经时引起剧痛)。颏胸试验、压颈试验也呈阳性。受损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肌力、反射可有减退,腰4~5椎间盘突出可有伸胟肌力减弱(腰5受损)而膝、踝反射正常,腰5~骶1椎间盘突出则膝反射正常,踝反射消失或减退,若腰3~4椎间盘突出则膝反射消失、踝反射正常。
干性者沿坐骨神经行程有几个压痛点:坐骨孔点(坐骨孔的上缘)、转子点(坐骨结节和转子之间)、腘点(腘窝中央)、腓点(腓骨小头之下)、踝点(外踝之后)。可有肌肉压痛,以腓肠肌中点的压痛最明显。拉塞格征亦为阳性,坐骨神经支配区的肌肉松弛,轻微肌萎缩,踝反射也常减低或消失。
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腰腿痛属于神经根性的疼痛,可累及坐骨神经及其他马尾神经根,但它不如腰椎间盘突出那样起病急,一般只影响单个神经根,下肢疼痛发生于行走或长时间站立不动时(因腰部伸直椎管腔狭窄加重而诱发),改变体位或弯腰行走时痛即消失;也可发生在下肢活动增加时(因根动脉受压,马尾神经血供不足而产生症状),停止活动或吸氧可缓解疼痛,一部分病人可有双下肢的轻微感觉障碍、肌力减弱或反射不对称,但较不明显,静止期消失。
影响诊断:
1、x线检查:腰骶椎x线平片可发现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等椎间盘突出的间接征象,或脊柱退行性改变、骶髂关节炎、先天异常、脊柱结核、转移性肿瘤破坏椎体或腰椎骨折等。
2、椎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3、有条件应作ct或磁共振检查,可明确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椎管狭窄等病变。
实验室诊断:
疑及盆腔内病变应作妇科检查和肛指检查。
组织学检验:
疑及马尾肿瘤应作腰穿,可有蛋白增高。
鉴别诊断:
1.急性腰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髋关节炎、臀部纤维组织炎等也可引起腰臀及下肢的疼痛,但这些疾病的疼痛和压痛都在局部,并不放射,无感觉障碍、肌力减退、踝反射消失等神经体征。
2.髂总动脉闭塞或下肢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可引起下肢疼痛,但皮肤苍白、发冷、动脉搏动消失等表现不难与本病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标准:症状和体征部分恢复。
3、未愈标准:症状和体征未消失。
预后:
坐骨神经痛的预后依其病因不同而异。肿瘤引起者预后较差,但如属早期而良注,手术治疗后坐骨神经痛症状可望缓解。腰椎结核盆腔炎症、骶髂关节炎等有效控制原发病后,坐骨神经痛亦能得到缓解。而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者,往往呈反复发作倾向,其原因为患者多为青壮年,腰部着力,活动而受损机会大,加上急性期处理不当,或突出较严重。因此初发病例,急性期必须休息和正确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亦为反复发作表现,如症状严重,可考虑手术切除椎板减压,效果良好。原发性坐骨神经炎及一部分原因不明的坐骨神经痛经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后一般均可得到缓解。
治疗: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应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例如椎管内肿瘤或盆腔内肿瘤应手术摘除;结核引起者应抗痨治疗;糖尿病引起者应控制血糖和对症处理;腰椎管狭窄症严重时需手术切除椎板减压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在急性期皆应卧硬板床休息,一般需3~4周。
1、西药治疗:
(1)止痛剂  可选用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早、晚各1次;百服宁(bufferin)  500mg,每天3~4次。
(2)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b1 10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0.1~0.25mg,每日一次,肌肉注射。
(3)激素和脱水剂应用  少数急性期症状严重病例,可考虑静滴20%甘露醇250ml 加入地塞米松5~10mg,每日1~2次,连续1周,以减轻水肿及炎症反应。
(4)骶管注药  用确炎舒松20~40mg加0.5%利多卡因20ml推注到骶管内。 
(5)局部注药  可用1%~2%普鲁卡因5~10ml加醋酸可的松1ml  (25mg)作椎旁封闭,干性坐骨神经痛可直接封闭坐骨神经周围。
此外,还有在椎间盘内注入胶原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以促进髓核溶解、吸收。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者可局部注射α-糜蛋白酶。
2、理疗  可用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超声波、短波透热疗法等物理治疗。
3、骨盆牵引  急性期可作骨盆牵引。
4、手术治疗  慢性复发病例,疼痛剧烈,肌力减退明显,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大块椎间    盘脱出,可手术治疗,包括经皮椎间盘碎吸术。
中西医结合:
正如前述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分别对待,椎管内或盆腔内肿瘤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有腰椎结核作抗痨治疗,此外大部分坐骨神经痛病人可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者,急性期可服中药、针灸、牵引及推拿治疗,必要时应用激素和脱水剂,结合睡硬板床休息,一般均能得到缓解。慢性反复发作病例,可作麻醉下重手法推拿,也能使多数患者得到缓解。只有少数突出较严重,神经根粘连较严重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其他如腰椎管狭窄症、骶髂关节炎以及坐骨神经炎等,治疗应以中药为主,必要时短期服用解热镇痛类西药,少数严重椎管狭窄症需手术切除椎板减压。

“坐骨神经痛” 相关论述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1.主证: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主要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或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直腿抬离试验阳性。
2.治法;取足太阳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一般均用泻法,亦可配合灸治或拔罐。
3.处方: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

【概述】
坐骨神经痛系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本身发生的病变,多为坐骨神经炎,常同受寒、感染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中受邻近组织病变所引起,如影响神经根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病等。
【手穴治法】
(一)针刺方法
方法1:
选穴;坐骨神经点(9号穴)
操作:患者半握拳,用28号1.5寸毫针直刺0.8~1.2寸,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臀部并抬患侧大腿,尽量高抬,留针15分钟。针感局部较疼痛。
方法2:
选穴:中渚
操作:用28号1寸毫针,针尖略向上斜刺得气后,双手做大幅度提插捻转。并嘱患者活动臀部。
病例:张某某,女,45岁,农民,1989年9月27日就诊。诉昨日下河捞水草,今日清晨后,突然右腿剧烈疼痛不能活动,疼痛沿大腿外侧向足部放射。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疗:取中渚穴,用28寸毫针,针尖略向上斜刺0.8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1分钟,后行针30分钟,行针期间用艾条考炙。1日1次,治疗5次症状完全消失。
(二)点穴疗法
选穴:坐骨神经点、痛灵、插义。
操作:患者半握拳,医者用拇指尖,用点压、点拿手法,每穴治疗2—3分钟。治疗时让病人活动臀部配合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按语: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素问·论》载:“……在于筋则屈不伸。”手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只要取穴准确,手法得当,治疗及时,一般可获得良效。坐骨神经痛多在着凉受风湿所致尤宜温通法,治疗时可配合局部疼痛的针刺与烤灸。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脚外侧面放射的疼痛综合症。本病是一组临床比较常见的综合症,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按照受损部位又可分为干性或根性坐骨神经痛二种,发病多为中年以上男性,其病变部位单侧比较常见。
[发病原因]
1.坐骨神经病变。此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炎,多般因牙齿、付鼻窦或扁桃体等病灶的反复感染,病原体经血液而侵犯坐骨神经的外衣引起坐骨神经炎,也可由于久居潮湿环境或经常受凉等引起此病。
2.椎管内病变。此为根性坐骨神经痛的发病原因,常见原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如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滑脱、腰椎结核脊椎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管狭窄、腰骶脊膜神经根炎、蛛网膜炎等都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3.盆腔病变。此为干性坐骨神经痛的发病原因,如盆腔炎子宫附件炎妊娠、盆腔内肿瘤等。
4.其它。如髋关节炎、坐骨神经炎、骶髂关节炎、臀部肌肉注射不恰当损伤神经干、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糖尿病等均可引起神经损伤,导致干性坐骨神经痛
中医认为本病可因触冒风寒,邪阻经络,稽留腠理;也可由于病症日久,肝肾两虚,寒湿侵袭,邪留肌腠脏腑经络失养;亦可因经络瘀滞,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属于中医“痛证”范畴。
[临床表现]
1.疼痛。是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症状。坐骨神经炎患者,在急性起病时常先表现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很快便出现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剧烈疼痛,疼痛由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以及足背外侧放散,并且呈“针刺”、“刀割”、“触电”样持续或间歇性疼痛,运动或使劲易引起疼痛加剧。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较为缓慢,病人可有较长时期的下背部疼痛或“腰酸”,部分病人有腰背部受伤的病史,疼痛部位好发于4~5腰椎之间,或第5腰椎与骶椎之间,因咳嗽、弯腰、喷嚏或震动可使疼痛加剧。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比较缓慢,而且有明显的肌肉萎缩和感觉消失,屈曲髋关节可使疼痛加剧。
2.其它。为减轻疼痛,患者常有特殊的减痛姿势,如向健侧卧位,髋、膝关节微屈,站立时身体重心向健侧倾斜,病侧髋、膝关节微屈,足跟不着地。沿坐骨神经通路可有明显按压痛。此外,还有小腿、足、?趾背屈等肌力减弱,踝反射多减弱或消失。
[预防措施]
1.查明原因。根据引起坐骨神经痛不同的原因,积极治疗,及时控制体内各种炎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要避免腰椎间盘病变。
2.注意保暖。平时应尽量保持温暖,如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5~37℃,注意加强身体的保暖,做到及时增减衣服,以避免寒凉、潮湿等诱因。
3.加强饮食营养。对因疼痛引起食欲不振者,要鼓励患者多进些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机体的营养,增强抵抗能力,如胡萝卜、豆类制品、新鲜蔬菜等。
4.加强体育锻炼。经常坚持立、卧、仰卧以及腰背肌的活动练习,每日练习1~2次太极拳八段锦,注意不可过于劳累。
5.按摩。常对腰背、腿、足等部位进行按摩,每日可做1~2次,每次5~10分钟,以促使局部气血流通,如果配合温泉浴效果会更好。
[治疗方法]
1.镇痛治疗。坐骨神经痛在急性期可用泼尼松10毫克,或者地塞米松1.5毫克,每日3次口服,服药7~10天,疼痛缓解后,应慢慢减少药量至停药;亦可口服布洛芬200毫克,每日3次;或者用消炎痛,每次25毫克,每日3次;阿斯匹林1克,每日3次口服;还可以用0.25%~1%的普鲁卡因作周围神经封闭。
2.保健药物。用维生素b[xb]1[/xb]100毫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xb]12[/xb]100~300微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也可以口服维生素b[xb]1[/xb]20毫克,每日3次。
3.药膳治疗。对腰背经常酸痛者,可以经常服用川断杜仲猪尾煲,具体做法是:取川断25克、杜仲30克、猪尾1~2条,将猪尾去毛洗净,与上二味药共入石煲中,加水适量,以明火煮熟,加盐少许,调味食用;对下肢疼痛者,可用老桑枝煲鸡,制作方法为:老桑枝6克,雌鸡1只约500克,去毛及内脏,加水适量与桑枝共煲汤,加盐少许,饮汤食鸡肉。另外,还可用桑寄生15~30克,鸡蛋1~2只,共入煲煮熟服用。
4.中医辨证论治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疼痛由臀部向足背部放散,受寒后痛剧,呈烧灼、刀割样,并在夜间加重者,用小活络丹加减(川乌10克、草乌10克、桂枝12克、细辛3克、胆南星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乌蛇肉12克、汉防己30克、怀牛膝15克、宣木瓜12克、赤芍12克、寻骨风12克、全蝎6克)以祛风散寒,利湿活络;气滞血瘀,表现为一侧腿痛,疼痛绵绵不已,伴麻木不仁,伸屈不利,疼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者,选用桃红四物汤独活10克、桑寄生12克、川牛膝20克、当归12克、川芎20克、鸡血藤30克、桂枝8克、乌蛇肉20克、乳香8克、没药8克、桃仁8克、红花8克、玄胡8克、威灵仙30克、甘草3克)以温经活血,化瘀止痛。
5.敷贴法。取麦麸粉1000克、食盐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黄酒50克,先将麦粉、花椒研末,再与盐共炒黄后加酒、醋,同装入布袋内,趁热外敷痛处,每天1次,布袋内敷料可重复炒热使用;另可用生乌头250克研粉,加醋调为糊状,入砂锅内熬至酱色为度,摊于布上0.5厘米厚,贴于痛处,每天换药1次。
6.矿泉疗法。用硫化氢泉、氯化物泉等,全身浸浴,水温38~40℃,每次15~20分种,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7.物理疗法。急性期的坐骨神经痛,可采用间动电流疗法,或超短波电疗法,超声波疗法,亦可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一般10天为1疗程。
8.针灸疗法补肾散寒,疏风通络,取穴有大肠俞肾俞秩边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委中悬钟等,可加艾灸、火罐,若有肌肉萎缩加足三里脾俞
9.单方验方。取?虫30克,研末冲服,每次2克,每日2次,以黄酒为引;也可用当归适量,煎汁或浸酒,每日少饮。有报道,用止痛汤黄芪30克、当归赤芍羌活防风各15克、乌梢蛇12克、薏仁20克、细辛甘草各6克)以活血化瘀,搜风通络,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很好。
10.中成药物。选择小活络丹,每服1丸,日3次,温黄酒送服;大活络丹,每服1丸,1日2次;或用木瓜丸健步虎潜丸等药,皆有一定效果。
11.手术治疗。对于疼痛发作严重,服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2.卧床休息。对于坐骨神经痛急性发作期,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以缓解病痛,恢复健康。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综合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由于感染、受寒及中毒等直接损害坐骨神经而致,临床较少见。后者由于神经通路附近组织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刺激、压迫、粘连或破坏所致。主要临床表现: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等处发生放散性、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常因行走、咳嗽、喷嚏等活动牵拉坐骨神经而使疼痛加剧。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客于经络,阻滞经气;或因外伤闪挫,致血络淤阻,经气不通,不通则痛。迁延日久则损伤正气,致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一)起居调养法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睡硬板床。
2.注意保暖,改善居室条件,保持通风与干燥环境。
3.尽量避免涉水、淋雨,汗出后禁止吹风,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并积极配合其他疗法。
5.继发性坐骨神性痛应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则本症随之而解。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虎杖老鹳草牛膝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桂枝炙甘草、制乳香元胡牛膝千年健各9克,赤芍白芍木瓜鸡血藤各15克,川续断伸筋草各12克,制川乌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中成药
追风透骨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或小活络丹,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三)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
治疗以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为原则,循经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
针刺主穴: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加减:根性者加腰4~5夹脊穴,干性者加阿是穴寒湿显著加命门腰阳关;瘀血型加膈俞;肝肾不足加昆仑丘墟太冲肾俞
操作:急性期多用毫针泻法,慢性者平补平泻,属寒湿者可用温针灸环跳秩边委中针感均以触电样感向下放射并使下肢抽动,阳陵泉足三里针感也向下传导。
2.刺血法
多用于瘀血型。取腰骶部阿是穴(压痛点)、上髎次髎承扶殷门委中委阳悬钟,在腧穴周围寻找瘀血络脉,常规消毒周围皮肤,尔后以三棱针放血,出血停止后可加拔火罐数分钟。
(四)按摩调养法
推拿按摩治疗本症多有明显疗效。对继发性者,要注意结合运用治疗原发病症的手法,综合施治。另外,要仔细进行鉴别诊断,对肿瘤、转移癌、结核等所致本症者,禁用本法。
1.手法:点、按、揉、?、牵引。
2.取穴: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梁丘阳陵泉承山解溪昆仑
3.操作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其患侧,先用?法在其下腰椎患侧腰肌,并沿患肢后侧及小腿后外侧,反复操作3~5遍,用力先轻柔后重深,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再用双拇指重叠按揉法,按揉腰、臀部阿是穴,各1~2分钟,用力稍重。再用肘压法,点按大肠俞环跳及腰臀部阿是穴。用指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做腰椎后扳法,左右各1次。然后再重复用?法沿腰、臀、患肢后侧操作3遍。
患者仰卧位,用点按法,刺激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等穴。再用?法自上而下,反复操作2~3遍。
令患者屈膝屈髋,然后医者一手握患者足掌,一手扶住患膝,做强直性屈髋伸膝,踝背伸动做2~3次。注意伸下肢的角度要掌握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
最后令患者伸直下肢,用搓抖下肢法结束治疗。
4.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各疗程之间应间隔5~7天。
(五)气功调养法
功法:患者端坐,解开腰带,两手置于身后,两手指尖相对,随吸气上抬,使两手之大陵穴贴于第一腰椎两旁,两手劳宫穴对准肾俞穴,随呼气两手向下搓按,使中、食指尖下达于会阴穴,一呼一吸为1次。少则8次,多则64次。
行功要领:沉肩坠时,以意驭气,呼吸自然,用力适度。向下搓按时要提肛缩肾。
(六)体育调养法
1.急性期活动
预备式:平卧床上,两腿伸直,两臂贴于身侧。
(1)两腿缓缓屈曲抬起,做两膝分开、并拢动作。分开时稍用力。反复做10~20次。
(2)健侧卧位,髋保持微屈,患肢小腿前后摆动,幅度大小以能忍受为宜。反复10~20次。
(3)上体半仰卧位,两手放于身下支撑扶床,屈腿,然后两腿轮流在床上屈伸,反复10~20次,宜缓慢用力。
2.好转期活动
预备式:自由体位
(1)坐位,屈腿,两手放在大腿上,上身前屈,同时双手沿小腿滑下,直至足背,反复做10~20次。
(2)床上直腿坐位,上身前屈,同时双手从大腿推向足尖,反复做10~20次。
(3)挟墙立位。患腿做放松性前后摆动,重复10~20次。
(4)叉腰立位,两脚分开稍比肩宽。先向左转体,左腿前屈膝,右腿后伸,重心在左腿,呈左侧弓箭步。然后直立叉腰,向右转体,右腿前屈膝,左腿后伸,重心在右腿,呈右侧弓箭步。左右交替10~20次。
(5)叉腰立位。挺身后仰,再前屈,重复进行10~20次,逐渐增大幅度。
3.太极拳锻炼。早、晚各1次。
(七)饮食调养法
(1)苹果300克,胡萝卜300克,芹菜300克,马铃薯300克,蜂蜜30克。前4味榨取汁液,入蜂蜜中,搅匀,分2次服,每日1剂。
(2)羊肉50克,生姜10克,粳米6克,加适量水煮粥温服。每日1剂。
(八)敷贴调养法
毛茛令草60克(鲜品),捣烂,敷贴环跳穴(小腿后屈,足跟正对臀部处)、委中穴(两膝腘窝正中)、昆仑外踝关节间至跟腱中间凹陷处)及风市穴(两手垂直放下,紧贴两腿外侧,中指尖正好对处),每次取1~3个穴位,交替使用。敷药至局部有烧灼感时即揭下。用药1~2天,局部会有红肿、灼热现象,之后发生水泡,有痛感,此时应将水泡挑跑,外搽龙胆紫。一般敷药1~3次即可见效。
注意:保护局部面,防止感染。
(九)心理调养法
采用自我暗示方法:认为自己病已渐渐痊愈,原来对病情估计重了,紧张和过分忧虑是不必要的。刚才进行的自我调养很有效果,疼痛已大大减轻,坚持下去一定会康复如初。
要点:坚定信心,淡化疾病概念,从心理上战胜疾病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病因】
坐骨神经由腰5~骶3神经根组成。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前者多见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有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病员仰卧,先屈髋及膝成直角,再将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痉挛,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病员仰卧,下肢伸进、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如腰旁点、臀点、国点、踝点及跖点等。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干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牵引痛及压痛点等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
一、腰椎间盘突出:
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二、马尾肿瘤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甚至出现froin征(脑脊液黄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确诊。
三、腰椎管狭窄症:
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四、腰骶神经根炎:
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
另外,还需考虑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有无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关节、髋关节、盆腔和臀部的病变,必要时除行腰骶椎x线摄片外,还可行骶髂关节x线摄片,肛指、妇科检查以及盆腔脏器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治疗】
一、卧床休息:
特别是椎间盘突出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复。
三、理疗: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李××,男,4j6岁。铁道部某厂干部。
【病史】1974年底,腰臀部痛引双下肢,左侧为甚,行动日益困难。××职工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经针灸、中西药治疗,其效不显。遂发展至下肢难以行动,生活不能自理。于1975年2月底,由工厂派专人护送来成都求治。
【初诊】患者卧床不起,翻身需由他人协助,腰臀部及下肢麻痛沉重,左下肢尤甚,活动患肢则疼痛加重。恶风寒头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面黄无泽,舌质淡红,苔白滑厚腻,根部微黄。此证属风寒湿痹,湿邪为胜。急当温阳化气行水,以五苓散加味主之。
处方
猪苓10克 茯苓20克 泽泻10克 砂仁10克 白术15克 桂枝15克 上肉桂10克 五加皮12克 三剂
【二诊】服上方后,小便量增多,腹部及下肢肿胀减,但疼痛无明显改变。针对主证,以助阳胜湿,散风止痛之甘草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桂枝15克 生白术20克 生姜60克 云苓30克 四剂
【三诊】服上方后,全身关节疼痛减轻,扶杖可下地缓步而行。宜原法再少佐麻黄、辽细辛,以增强开闭、散寒、行水之力。
处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生白术20克 桂枝15克 生姜60克 麻黄10克 辽细辛4克 云苓20克 五剂
【四诊】头痛,腰臀部及下肢疼痛大减,离杖能行。肢肿基本消失,尚有寒湿凝聚、经络受阻之象,继以活血通络、舒筋散淤之品调理之。
处方;桂枝木通红藤威灵仙当归川芎猴骨海马松节牛膝木瓜乳香没药苏木细辛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血竭伸筋草以上各10克,共为细末,水打丸。每晚睡前用白酒兑服3克 。
服药20余日后,病愈恢复工作。
1979年7月20日追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本例太阳痹证,以湿为胜。急投五苓散加味,不仅急则治标,同时化气行水,即为治本。前贤曾称“五苓散,逐内外水饮之首剂。”而桂枝则为此方之关键,故重用之,以增强通阳化气行水之力。另加上肉桂,补命门真火,助气化,散寒凝;加砂仁醒脾化湿行气宽中以消胀满,且能纳气归肾以助膀胱气化;再用五加皮风湿痛,疗经络拘挛,且有利小便、消水肿之效。服药三剂而病获转机。然后抓住风寒湿致疼痛之主证,继用甘草附子汤
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重用附子,温里扶阳,除止痛。冠以甘草者,意在缓而行之。最终,再用活血通络之法以善其后。

郝×,男,70岁。四川某图书馆干部。
【病史】曾有风湿性关节痛史。1973年冬,臀部及右腿冷痛难忍,不能坚持工作。经××医院检查,诊为“坐骨神经痛”。于1974年3月中旬来诊。
【初诊】少腹及下肢发凉,膝关节以下微肿,行走困难,自右侧臀部沿腿至足抽掣冷痛。神疲,头昏,舌质淡红稍乌暗,苔白滑腻满布,脉细弱。证属厥阴寒痹筋痛。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养血活络,温经散寒为治。
处方
当归12克 桂枝15克 白芍12克 辽细辛5克 木通12克 炙甘草6克 大枣20克 牛膝12克 木瓜12克 独活10克 三剂
【辨证】风寒入肝则筋痛,入肾则骨痛,入脾则肉痛。正如《内经))所说:“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又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可见本证显系邪入厥阴肝经寒邪凝滞,气血受阻所致。又本例冷痛,自臀部痛引下肢,小腹及四肢末端发凉。此为厥阴证之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故不以四逆姜附回阳,而以当归四逆温经散寒,养血活络为治。
【二诊】服上方,肢痛减轻。原方续服四剂。
【三诊】患者可缓步而行,疼痛大减。仍守原方,加苏叶10克 ,入血分散寒凝;加防风10克 ,祛经络之风邪。再服十剂
【四诊】半月后,疼痛基本消失,神疲、头晕显著好转.滑腻苔减。唯下肢稍有轻微麻木感,时有微肿。寒邪虽衰,湿阻经络之象未全解,上方酌加除湿之品,以增强疗效。嘱其再服五剂。
处方
当归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木通12克 牛膝12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苍术10克 苡仁15克 炙甘草6克
一月后病基本治愈,步履自如。
1979年7月15日追访:七年来病未复发,今年已七十七岁,身体尚好。
【按语】以上厥阴骨痹寒痹二例,虽病情、病位不尽相同,但主证皆因血虚寒郁所致,故皆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所载当归四逆汤,原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其病机在于血虚寒滞。由于血被寒邪凝滞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则临床见证各异。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范老在临证中,据《伤寒论》之学术思想及后贤经验,灵活运用于多种疾病,常获显著疗效。其辨证要点,从主证看:一是少腹或腰、臀部以下发凉,或四肢末端冷;二是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阴器睾丸、下肢筋骨、关节疼痛,以及痛经等。除以上主证外,还可能出现某些兼证。而脉象多细弱,舌质常暗红无泽,或有淤斑,苔灰白或腻或紧。以上诸证,不必悉具,皆可用之。

坐骨神经痛疼痛的部位有很多种,大多数是大腿外侧到脚部的抽痛或疼痛,这里所讨论的就是指大腿外侧到脚部的疼痛。一般的疼痛,从现代医学的诊断认为是神经痛,但从中医的诊断来看,则认为是经络痛,神经不过让人能够感知疼痛的部位而已。大腿外侧只有胆经一条经络,多数的这一类疼痛多数是沿着胆经的部占的疼痛,因此,可以断定是胆经不通所造成的疼痛。
大多数不明原因的疼痛都是经络痛。当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时,应仔细分辨疼痛的部位,再核对经络图找出疼痛的经络,就找到了疼痛的原因。再依中医的医理分析,就能够找到治好疼痛的方法。常见的疼痛除了坐骨神经痛外,还有背痛、肩膀痛、偏头痛等,都是一样道理
胆经发生疼痛时,按摩肺经尺泽穴会感觉非常痛,压住正确的穴位后,停留在穴位一分钟,只要压住,不需要揉动,可以立即止住疼痛,通常可以维持一天到两天不发病。经常按摩尺泽穴,可以逐渐减少发病的几率。
这个治标的方法极其简单,原理就是身体排除寒气时的症状之一。现代人由于使用能快速去除症状的药物治疗感冒,却将寒气留在身体里,久而久之,使得寒气长留肺中。从中医五行理论,肺属金、胆属木,金克木。当肺要排除寒气时,肺克制了胆,会使胆的功能受阻,当胆经受阻情形严重时,就造成了胆经疼痛,也就是现代医学诊断的坐骨神经痛。由于疼痛是由肺热引起的,因此,按摩肺经可以疏解肺热,肺热消除了,胆经立即就不痛了。而且在一分钟之内就能立即见效,的确很难令人相信,不过读者或朋友如果有这个病,可以立即试一试就明白真假了。我们在许多人身上试过,确实就是这么简单,也真的有这么好的效果,实在没有必要冒险在脊椎上开一刀。
如果疼痛发生于季节变化时,由于春季肝的升发或夏季心火的旺盛,都会因为脏腑平衡的原因,造成肺热的症状,因此,保健时春天需先按摩肝经太冲穴去除肝热;夏天则先应按摩心经极泉穴去除心火,然后再去除肝热,如果还不能去除疼痛时,再按摩肺经卸除肺热;秋天时则直接按摩肺经尺泽穴,多数都能缓解疼痛;冬天肝气会由于肾气下降而上升,因此,必需先按摩肾经中府穴,再按摩肝经太冲穴和肺经尺泽穴。
由于肺和胆的问题通常都不是短时间形成的,特别是发生胆经疼痛症状时,问题必定已经相当严重了。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疾病,要治本就必需先通过长期坚持一式三招培养血气,血气能力达到相当充足的水平,人体才有能力逐渐去除肺中的寒气寒气去除了,胆功能才能逐渐恢复。
明白了整个疾病的原因,一方面在心里上可以完全不用再担心疾病的后果,这种疼痛只会让人不舒服,但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再利用治标和治本的方法,病发时能够立即去除疼痛的困扰,并使疼痛发作的几率减到最低,再从根本将身体的血气能量提升,正确地排除寒气,就能永远根除这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