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痹

参考:多发性骨髓瘤 , 骨质疏松

“骨痹” 相关论述

语出《素问论》。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

论曰∶《内经》谓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荣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夫骨者肾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肾水流行,则髓满而骨强。迨夫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骨乃而其证内寒也。虽寒不为冻栗,则以肝心二气为阳火一水不能胜之,特为骨寒而已,外证当挛节,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
骨髓,治寒湿肉苁蓉丸方。
肉苁蓉(酒浸,切,焙一两) 獭肝(一具涂酥炙,切) 柴胡(去苗) 秦艽(去苗土各三分) 巴戟天(去心) 黄 (锉各一两) 人参(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熟干地黄(切,焙半两) 泽泻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分) 远志(去心一两) 山芋蒺藜子(炒去角各半两) 石斛(去根三分)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五味子 桂(去粗皮)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 丁香木香(各半两) 当归(切,焙三分) 芍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赤石脂槟榔白术干姜(炮)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研) 甘草(炙,锉) 牡丹皮蜀椒(去并闭口者,炒出汗) 山茱萸牡蛎(炒各半两)
上三十五味,捣研为末,再和匀炼蜜,和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温酒下三十丸,不拘时,日三服。
肾虚骨痹,肌体羸瘦,腰脚酸痛,饮食无味,小便滑数。石斛丸方。
石斛(去根) 牛膝(酒浸,切,焙) 续断(各三分) 菟丝子(酒浸,别捣) 石龙芮(炒)桂(去粗皮各一两) 肉苁蓉(酒浸,切,焙三分) 鹿茸(去毛,酥炙一两) 杜仲(去粗皮,炙,锉) 白茯苓(去黑皮) 熟干地黄(切,焙各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巴戟天(去心半两) 防风(去叉三分) 桑螵蛸(炙) 芎 (各半两) 山茱萸(三分) 覆盆子(半两)补骨脂(微炒) 荜澄茄(各三分) 五味子(半两) 泽泻(一两) 沉香香子(微炒各三分)薏苡仁(炒一两)
上二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日二服。
肾虚骨痹,面色萎黑,足冷耳鸣,四肢羸瘦,脚膝缓弱,小便滑数。补肾熟干地黄丸方。
干地黄(切,焙) 肉苁蓉(酒浸,切,焙) 磁石( ,醋淬各二两) 山茱萸(三分)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山芋(三分) 牛膝(酒浸,切,焙一两) 石南白茯苓(去黑皮) 泽泻 黄 (锉各三分) 鹿茸(去毛,酥炙二两) 五味子(三分) 石斛(去根,锉一两) 覆盆子远志(去心各三分) 补骨脂(微炒一两) 萆 (锉) 巴戟天(去心各三分) 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 菟丝子(二两酒浸,别捣) 白龙骨(一两)
上二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日三服。
治肾脏中风寒湿骨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两脚冷 ,缓弱不遂,头昏耳聋,语音混浊,四肢沉重。附子独活汤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 独活(去芦头各一两) 防风(去叉) 芎 丹参菖蒲(各半两) 天麻 桂(去粗皮各一两) 黄 (半两) 当归(切,焙一两) 细辛(去苗叶)山茱萸白术甘菊花牛膝(酒浸,切,焙) 枳壳(去瓤,麸炒) 甘草(炙,锉各半两)
上一十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肾脏气虚骨痹缓弱,腰脊酸痛,脐腹虚冷,颜色不泽,志意昏愦。鹿茸天麻丸方。
鹿茸(去毛,酥炙二两) 天麻(一两半) 附子(炮裂,去皮脐) 巴戟天(去心) 菖蒲(各一(酒浸,切,焙) 天雄(炮裂,去皮脐) 独活(去芦头丹参当归(切,焙) 杜仲(去粗皮,炙,锉)(各一两) 肉苁蓉(酒浸,切,焙一两半) 磁石( ,醋淬,细研,水飞过一两)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匀,捣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下。
治肾脏久虚,骨疼腰痛足冷,少食无力。肾沥汤方
磁石( ,醋淬二两) 肉苁蓉(酒浸,切,焙) 黄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芎桂(去粗皮) 菖蒲当归(切,焙) 熟干地黄(切,焙) 石斛(去根) 覆盆子干姜(炮)附子(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各一两)
上一十五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用羊肾一只,去脂膜,先用水二盏,煮肾取汁一盏,去肾入药末,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共三服。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傍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治疗法列于后章。

病名。
风寒湿邪内搏于骨所致骨节疼痛,肢体沉重之证。多因骨髓空虚,致邪气乘隙侵袭。《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证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治宜补肾祛邪,用安肾丸附子独活汤等方。
②指肾痹。《症因脉治》卷三:“肾痹之症,即骨痹也。”详肾痹条。
③指寒痹痛痹。《医宗必读·》:“骨痹寒痹痛痹也。”其证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参见寒痹痛痹条。

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
骨者肾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肾水流行,则水满而骨强。迨夫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水涸而气不行,骨乃而身乃寒也。虽寒不为冻栗者,盖肝、心二气为阳火一水不能胜之,特为骨寒而已。
挛节者,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矣。(《圣济总录》)

(《素问·逆调论》《腹中论》)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素问·逆调论》。非素所有,故曰非常。)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阴虚者阳必凑之,阳邪实于分,故热而烦满。)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无所因而寒者,寒生于中也。)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者,正气不行也。阳少阴多,则营卫不能充达,故寒从中生,即《寿夭刚柔篇》所谓寒痹之属。)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凡有内热风寒外束之,则热必愈甚,故如炙如火也。)岐伯曰∶是人者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风者,阳气也。以四肢之热而逢风于外,是谓两阳相得;况乎阴气衰少,则水不胜火,故病为阳独治。治言王也。)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阳独治者,孤阳也,故不能生长而止能为热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肉者也,阳盛伤阴,故令人肌肉消烁。)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素肾气胜者,必恃胜而多欲,故以水为事。太阳者,少阴之表,阴中之阳也。欲多则精伤于肾而脂枯不长,脂枯则水不胜火,火胜则肾水愈虚,骨髓不充,气涸于内,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肝有少阳之相火,心为少阴之君火,肾一水也,一水已竭,二火犹存,是阴气已虚于中,而浮阳独胜于外,故身骨虽寒而不至冻栗,病名骨痹。然水不胜火,则筋骨皆失所滋,故肢节当为拘挛。)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于衣絮,独尚苛也,是谓何疾?(苛者,顽木沉重之谓。苛音呵。)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营气者,阴气也,主里;卫气者,阳气也,主表。上言卫气实者,言肌肉本无恙也;下言卫气虚者,正言卫气之病也。荣卫俱虚,则血气俱病,血虚故为不仁气虚故为不用。人之身体在外,五志在内,虽肌肉如故而神气失守,则外虽有形而中已无主,若彼此不相有也,故当死。)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素问·腹中论》。)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阳脉者,火邪也。凡病热者,必因于阳,故三阳之脉,其动甚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也。人迎足阳明脉,所以候阳也。如《终始》、《禁服》、《六节藏象》等篇俱详明其义。言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燥,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燥,病在手阳明也。凡邪热在表,三阳既毕,则入于分矣。)阳入故病在头与腹,乃 胀而头痛也。帝曰∶善。(头主阳,腹主阳邪在头则头痛,及其入于分,则腹为 胀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肾主冬令,骨属肾;肝主春令,筋属肝;心主夏令,血脉属心;脾主长夏肌肉属脾;肺主秋令,皮毛属肺。本经《风论》言∶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余脏皆然,今邪亦同此义。盖五脏五时之气候,故外邪即乘气而入其部,以成病也。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手足十二经,经皆有穴,名曰井、荥、溜、俞、合。其出气者名井,入气者名合,气血由之而出入,流行于一身者也。邪乘时令之气而入,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又不去而复感于邪,则深舍于脏。所以名者,因重感于邪,自浅而深,闭结不出也。《灵枢·五变篇》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盖粗理肉不坚,则腠理疏而邪易入,乃留滞成也。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中上俱乱,三焦之气,痞而不通,饮食糟粕精气日衰,邪气妄入,上冲心舌,其候为不语;中犯脾胃,其证为不充;下流腰膝,其象为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耳。

骨痹,西医名之曰“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医者在辨治本病时,祛风除湿通络之法似乎已成定式。而任老揉合各家文献后提出:骨痹应归属于虚损性疾病的范畴,扶正祛邪才为正法。
任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以外因为使,以内因为主。内因有二,其一,肾气亏虚,命火虚衰,卫气不生(由于卫气出于下焦肾气亏虚,则卫气形成障碍,卫气必虚),且不能生髓、养骨,髓虚则无抗病之能;其二,脾虚则运化无力,营气不生,中气内衰,肌腠失荣,外无御邪之力。“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也”(清·陆子贤《六因条辨》),内有脾肾两虚,外加冒雨涉水,久住湿地。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侵,然《医药琐言》云:“邪虽自外来,无毒者不入。”初则诸邪袭入经络,以致经络结滞,气血不行,血液稽留,则为聚、为毒、为热;邪随气道、血道、津液之道、精之道而伏,气血结滞,外则肌肉失养;内则关节失荣筋膜失养,津液内蓄为痰、为饮,痰饮日久化毒、化热;久则毒邪深入,伤及肾之脏真肾主骨生髓,肾伤则骨损髓虚,一则不能生髓,髓虚则不能生血(“骨髓生血”《伤寒杂病论章句》),而成血极之证,血极虚热内生,而现发热汗出之症;二则骨损,以致关节肿大变形或骨质不坚;因肾是五脏六腑生理之源,肾之脏真亏虚,一则引发肝失肾水滋荣(肝肾为乙癸同源之脏),肝主筋肝损则害筋,筋膜失养,筋脉拘急,以致关节晨僵,活动受限,手不能握,足不任地;二则肾伤日久不复,必伤脾胃(肾脾是先后天互济之脏)。脾肾受伤则气血不利,营卫不清,精微不生,肌肉失养,而致身疲乏力,甚则肌萎。总之,骨痹病机发生发展错综复杂,虽以关节病变为本,但它是全身病象反应。何以言之?因肾气亏虚是本病之根源,且肾又是五脏之源,性命之根,精血之府,水火之宅。故人之阳气非此不发,人之阴精非此不滋。故《华氏中藏经》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傍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医馀》:“精气为病毒所郁遏,则百患萌生。”皆是上意。
因此,本病之病位虽以关节骨髓筋膜肌肉为主,但肾、肝、脾为起病及发展之源。所以然者,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是也。本病病情多为蚕食样发展,病性多呈虚损性,虚损之义既说明病性之重,更说明骨、髓、筋、肉受损,脏真(肾、肝、脾)受伤,营气卫气中气、元气四维(四维相代《素问·生气通天论》)防御系统受害,诸邪乘虚潜伏筋膜关节经脉血络骨髓,胶着难解,而成痼疾,难医之病。
上述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一味祛风除湿之定格,而立调补肝、脾、肾兼顾实邪之治疗大法,验之临床疗效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