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宫

( laogong )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心痛精神错乱;癫痫症;胸满;胃炎;口臭;手或足霉菌传染;呕吐恶心胆怯;食欲不振;血便尿血;发烧伴随口渴;黄疸脾气暴躁;癔病腹痛口臭;口溃疡;鼻流血 ;胸痛;手出汗;手颤;情绪失控;烦躁牙龈红肿。
功效:心火;镇血;祛风; 调胃; 祛湿; 清热;安神定志。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 0.3 - 0.5 寸。
灸法艾炷灸 1 - 3 壮或艾条灸 3 - 5 分钟。
释义:老:劳动。
宫:宫殿。

在中国大多数活是手工完成。这个名称指的是这个穴位的位置而言的。
备注:五行属火;(本经本穴(穴位五行经络五行相同的穴位)); 本经荥穴;鬼穴;出穴

“劳宫” 相关论述

[定位]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解剖] 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 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配伍] 配后溪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荥穴
[img]12-9-4.gif[alt]手厥阴心包经穴[/alt][/img]

定位:掌中央,第二,三掌骨之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指点处稍外。接近中指与无名指之间。
主治病症:手颤,中风昏迷中暑晕厥心绞痛,口腔炎,小儿惊厥,肺癌,手掌多汗
备考: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营宫。《针灸大辞典》指出:“劳指劳作;宫即中宫。”《会元针灸学》云:“劳宫者,手掌四周位列八卦、穴居中宫,手十四节仗中宫之真空神力,任劳而不倦,勤劳而功成,故名劳宫。”

【位置】手掌心第3、4掌骨之间。
【主治】癫狂,痫症,癔病呕吐口臭口疮
【应用】本穴又名鬼路、营宫、五里掌中,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心包经气所溜处,荥火穴,是心包经的代表穴位。故为发气运气的要穴。练功有素者,本穴打开,可以将体内之气发放于外。医者向患者劳宫穴发气,敏感的患者,有明显的气感。向本穴发气,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湿热、散郁结、降逆和胃凉血熄风的作用。


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部位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
证治中风善怒.悲笑不休.手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口腥 .胸胁支满.黄胆目黄.
针灸 针入二分.留六呼.可灸三壮.
按∶劳宫乃心包络之荥穴.阴荥火穴.劳勤也.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故曰劳宫

劳宫二穴治心风,手中发热气下攻,大陵阳复气下三里气下通,膻中灸五泻用七,疼痛心间呼吸中,呼吸三十出针补,一时二证见神功。

劳宫要升阳提循,满手生疮泻督清,心胸之间大陵提,气攻胸膈摄提针。

掌中央动脉。《铜人》屈无名指取之。《资生》屈中指取之。滑氏云:『以今观之,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允。』心包络脉所溜为荥火。《素注》针三分,留六呼。《铜人》灸三壮。《明堂》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
中风善怒,悲笑不休,手热病数日汗不出,怵惕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胸胁支满黄疸目黄,小儿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