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

( zigong )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输卵管炎膀胱炎痛经腰背痛不孕症,子宫出血,子宫脱垂
功效:补气,条理月经,减轻疼痛。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0.8 - 1.2 寸。
可炙。
释义:该名称指明本穴位的功能而言。

“子宫” 相关论述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主治] ① 阴挺;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③不孕
[操作] 直刺0.8~1.2寸。
[img]14-2-1.gif[alt]奇穴胸腹部穴[/alt][/img]

发生在35~45岁妇女。典型的症状为痛经,多为继发性,伴进行性加剧。腹痛发生月经前或月经中。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偶可在下腹部触及均匀增大而较硬的子宫,有压痛,月经来潮时压痛尤为明显,应去医院妇科于月经中期月经第二天各作一次检查,如发现子宫较前增大、变软、有压痛,即可在临床上诊断本病。作子宫碘油造影可有一定帮助。


人体部位名。出《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又名胞宫子脏子处女子胞胞脏血脏。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属奇恒之府。位于带脉之下,小腹之中,前有膀胱,后有直肠,下端伸入阴道。在脏腑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下,完成其生理功能。


阴阳别论》云女子胞,《气厥论》云胞移热于膀胱,《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凡此“胞”字,皆音包,以子宫为言也。《灵枢》云膀胱之胞薄以懦。音抛,以溲脬为言也。胞音有二,而字则相同,奈何后人不解其意,俱读为包,反因经语遂认膀胱与胞为二物,故在《类纂》则曰∶膀胱者,胞之室。
王安道则曰∶膀胱津液之腑。又有“胞居膀胱之室”之说,甚属不经。夫膀胱即脬,脬即膀胱也。焉得复有一物,居膀胱之内?以致后学之疑。

产妇因收生者不谨.损破尿胞.而致淋沥不禁.丹溪曰.肌肉破伤.在外者.尚可完补.胞虽在腹.恐亦可治.诊其脉虚甚.盖难产.因气血虚.故产后尤虚.试与峻补.以参术为君.芎、归为臣.桃仁陈皮、黄 、茯苓为佐.以猪羊胞煎汤熬药汁.极饥饮之.一月而安.盖气而骤长.其脬即完.恐稍迟即难成功也.
一妇产后.阴户下一物如合钵状.有二岐.此子宫也.气血弱.故随子而下.用升麻当归、黄 大剂.服二次.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汤洗濯.皴其皮.后觉一响而收入.但经宿着席.破落一片如掌大.心甚恐.朱曰.非肠胃比也.肌肉破尚可复完.以四物加人参数十帖.三年后.复生一子.
震按难产气血虚.故产后尤虚.此是至言.然以论损破尿胞.脱下子宫者.尤为确切不移.他证又当活看.

子宫脱出也.俗名 葫芦.由气血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益母草.外以萆麻子肉贴顶心.再用枳壳半斤煎汤熏洗.由努力负重所致者.灸脐下四寸五分七壮.立效.由思欲不遂.肝气郁结.必先小便时堵塞.因而努力久之.随努而下也.令稳婆扶正葫芦.令患妇仰卧.以枕垫腰.吹嚏药收之.收入即紧闭阴器.随以布帛将两腿缚之.即小便亦须夹之.内服大补升提之药.可以暂愈.若寡居者.令进步除根.

素艽汤阴户肿痛小便涩滞.甚者便如马溺.二腿拘挛
秦艽(六钱) 石菖蒲(三钱) 当归(三钱) 葱头(五个)
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外用艾叶一两.防风六钱.大戟五钱.水煎熏洗.
牛膝汤尿血肿痛.名血结症也.
牛膝(五两) 黄酒(二斤)
煎半斤.作三次服.
桃仁散阴肿作痒.
桃仁(炒)
为末.每服二钱.黄酒调服.仍捣烂敷之.
痒汤阴蚀作痒.
鹤虱(一两) 野狼毒苦参 归尾 威灵仙蛇床子(各五分)
用河水十碗.煎熟.加猪胆汁二三个.先熏后洗.一加干漆
又方 川椒(一两) 吴茱萸(一两) 蛇床子(五钱) 藜芦(五钱) 陈茶叶(一撮) 食盐(煨二两)
水煎熏洗.
文蛤汤阴户肿痛
文蛤小麦白矾(各一两) 葱白(十根)
水煎熏洗.
银杏散阴痒生疮.
杏仁(去皮尖) 轻粉水银(铅制) 雄黄等分
为末.每用一钱.枣肉二个和丸.丝绵包裹.线扎留头在外.先用前 痒汤洗毕.次入户内.如小便.取出.便讫再入.一日一换.四五个自愈.
一加枯矾.减半用.猪肝一片或鸡腿一只.煮滚取出.掺药于上.插入户内.冷则易之.
三灰散
鹿角灰(一钱) 鸡内金灰(一钱) 红 灰(七分) 黄连(一钱) 儿茶(七分) 珍珠(五分) 轻粉(五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二分)
共为末.一抹即愈.
一用.硫黄一钱.轻粉五分.冰片三分.麝香二分为末.
顶用黄连二两.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再煎至一酒钟.调前药.鹅翎蘸扫内.
阴蚀熏方
雄黄(一钱) 硫黄(五分) 桃仁(五个) 木鳖子肉(二个) 艾叶(五钱) 一加银朱(一钱)
纸卷作条.安灰盆内点着.入马桶内.患者坐于上.熏之.其虫立死.

补中益气汤(见首卷) 龙胆泻肝汤芦荟丸(俱见疳疮门) 归脾汤逍遥散(俱见瘰 门)

一仆妇,因难产子宫坠出户外,半月不收,艰于坐卧。家贫不能求药,忧恐成痼。邻妪为访之专门,黄医博氏教之四∶此易事也。只补中益气汤一百帖,每帖要人参三钱,计二斤可收功也。乃夫闻言,即大伸舌谢之曰∶彼家朝佣暮食,无隔宿之储,甑生蛛网者半越月矣,安有人参二斤可服也,惟命是俟耳。妪复向予言之,且告以医博氏之治。予笑语妪曰∶审如彼言,贫家则尽俟命矣,又奚医为?此必产时受寒,血凝滞不能敛而收入。症虽名阴脱,未必尽由气虚下脱也。观其善餐,而大小便如常可知矣。予有一法,价廉而功捷,三、五日可瘳也。用未经水锻石干一块,重二三斤者,又以韭菜二三斤,煎汤置盆中,将灰干投入,灰开汤沸,看沸声尽,乃滤去灰,带热坐于盆上。先熏后洗,即以热韭菜于患处揉挪。盖石灰能散寒消血,韭菜亦行气消血。一日洗一次,如法洗之。初极爽快,洗三日果消软收入。
此予臆度之方,初不期捷效如是。里中闻之,咸谓此方合命名曰“赛百帖人参汤”云。

缪仲淳曰∶女子系胞于肾及心胞络,皆阴脏也。虚则风寒乘袭子宫,则绝孕无子,非得温暖药,则无以去风寒而资化育之妙。唯用辛温剂,加引经,至下焦,走肾及心胞,散风寒,暖子宫为要也。

朱丹溪曰∶妇人肥盛者,多不能孕育。以身中有脂膜闭塞子宫,致经事不行。瘦弱妇人不能孕育,以子宫无血,精气不聚故也。肥人无子,宜先服二陈汤,四物去生地,加香附,久服之。丸更妙。

朱丹溪曰∶肥盛妇人,禀受甚浓,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孕。以躯脂满溢,湿痰闭塞子宫故也。宜燥湿、去痰、行气、二陈加木香、二术、香附、芎、归,或导痰汤

朱丹溪曰∶《易》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夫乾坤,阴阳之性情也。左右,阴阳之道路也。男女,阴阳之仪象也。父精母血,因感而会。精之泄,阳之施也。血能摄精,精成其骨。此万物之资始于干元也。血之行也,精不能摄血成其胞。此万物之资生于坤元也。阴阳交媾,胚胎始凝。胎所居,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则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孕成而始化胞也。

齐仲甫曰∶妇人血气调和,胎气乃安。若血气亏损,子宫为风冷所乘,致荣亏卫弱,不能荣养其胎而堕。假令妊娠三月,当手心主包络养之。如不善摄生,伤其经,则胎必堕,后有娠,至其时复堕。如妊娠腰常痛,堕胎。腰为肾府,女子以系胞故也。

朱丹溪曰∶有妇经住三月后,尺脉或涩,或微弱,其妇却无病,知是子宫真气不全。故阳不施,不化,精血虽凝,终不成形,至产血块,或产血胞也。唯脉洪盛者,胎不堕。

子宫脱出,痛不可忍,名曰 疾。此由临盆太早,努力太过而然。宜用蓖麻子去壳十四粒研烂,涂头顶心,入即洗去。或用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日洗五六次,内服参姜汤
参姜汤
人参(另炖冲药服) 白芍(酒炒) 淮山药(各一钱) 当归身(二钱) 干姜(炮,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

老友解梅生兄之夫人,少腹中硬痛拒按,某西医谓为子宫生岩。一再检验,确定无疑,舍解剖之外更无生理,以此病商之余。余谓子宫岩乃新病名,其实乃气血所凝,到处皆可成岩,不独子宫,宜以气化之。为针气海肾俞诸穴,当日痛止,更数日而块消。凡有形之病,皆宜设法消散为上策,实在不能消散,再设他法以解之。去块之法甚多,有急治,有缓治,病实无妨用猛剂以攻之,病虚亦有助其中气,使其辅正祛邪,亦可渐收大效。

蓖麻子仁、枯矾,等分为末,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子仁十四粒,研膏涂顶上即入,入即揭去,勿迟。(并治盘生儿。未生下者用不得,切记)

陈无择云∶产后阴脱,如脱肛状,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动、房劳即发,清水续续,小便淋沥硫黄乌贼骨各二两,五味子二钱半,为末掺之,日三次。
丹溪云∶一妇产子后,阴户下一物,如合钵状,有二歧。其夫来求治。予思之∶此子宫也,必气血弱而下坠。遂用升麻当归、黄 几帖与之。半日后,其夫复来云∶服二次后,觉响一声,视之已收入阴户。但因经宿,干着席上,破一片如掌心大者在席。某妻在家哭泣,恐伤破不复能生。予思此非肠胃,乃脂膜也。肌肉破尚可复完,若气血充盛,必可生满。遂用四物汤加人参,与百帖。三年后,复有子
黄一钱半,人参一钱,当归七分,升麻三分,甘草二分,作一帖,水煎食前服。治子宫下坠。外用五倍子末泡汤洗,又用末敷之,如此数次。宜多服药。永不下。

此症不必服药.用鲤鱼灰.活鲤鱼一个烧灰.调青油搽患处.

附子紫苏甘草甘遂薄荷樟脑阳起石
上七味各一钱,共研细末,用新瓦杯入药末在内,又盖一新瓦杯,上下合紧,旋转无缝,用米醋调面封固其口,入炭火内,先试微火,后加旺火,炼一炷香,其丹升于杯上,去火存性,即行取下。
外加麝香一分、冰片一分、蟾酥一分,
共研细末,捣大葱白取汁,同蜜为丸,如绿豆大,以铅粉为衣,收干,入锡瓶内,黄蜡封口,每于未申之时用一丸,加津唾,将丸于龟头上擂丸为度,不可入于马口,临行时用温水洗去,然后行事,出炉片刻,复入即解,此经久种子良方也。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oxytocics)是一类选择性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它们的作用可因子宫生理状态及剂量的不同而有差异,或使子宫产生节律性收缩,或产生强直性收缩。如用于催产或引产,则希望发挥近似生理分娩的节律性收缩作用;如用于产后止血子宫复原,则希望引起强直性收缩。如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子宫破裂与胎儿窒息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慎重使用和适当掌握剂量。

人的子宫平滑肌含有β肾上腺素受体,且以β[xb]2[/xb]受体占优势。许多常见β[xb]2[/xb]受体激动药如沙丁醇胺(舒喘灵)等都有松弛子宫平滑肌作用,并试用于防治早产。其中利托君(nitodrine)是专作为子宫松弛药而设计发展的。其化学结构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对非妊娠妊娠子宫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早产。除β[xb]2[/xb]受体激动药外,钙通道阻滞药也有良好的子宫平滑肌松弛作用,具有开发的前途。这一类子宫平滑肌抑制药被称为抗分娩药(tocolytic drugs)。

缩宫素(oxytocin)皮下或肌内注射,2~5u/次,用5%葡萄糖液50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具体用法见缩宫素“临床应用”项。极量:肌注20u/次。
垂体后叶素(pituitrin)皮下或肌内注射,5~10u/次;静脉滴注5~10u/次,可用5%葡萄糖液500ml稀释后缓慢滴入。
马来酸麦角新碱(ergometrine maleate)口服,0.2~0.5mg/次。肌内注射,0.2~0.5mg/次,必要时半小时后重复一次。静脉滴注0.2mg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应用。极量:肌内或静脉注射,0.5mg/次,1mg/日。
酒石酸麦角胺(ergotamine tartrate)口服1mg/次。皮下或肌内注射,0.25mg/次。
麦角胺咖啡因片 每片含酒石酸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偏头痛发作时即口服半片至1片半;如无效,可于间隔1小时后重复同剂量。
麦角流浸膏 2ml/次,3次/日,连续口服2~3天。极量:12ml/日。
乙磺酸二氢麦角碱(dihydroergotoxine aethanosulfonate)将盐酸哌替啶100mg、盐酸异丙嗪25mg、乙磺酸二氢麦角碱0.6~0.9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配成冬眠合剂进行静脉滴注。
益母草流浸膏 2~5ml/次,3次/日,连续口服2~3天。
当归浸膏片 0.5/片。4~6片/次,2~3次/日。

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 hyperplasia)临床表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症状为月经不规则、经期延长月经量过多。大部分病人发生于更年期或青春期。其发生与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缺乏有关。
【病变】
肉眼观,一般可见子宫内膜普遍增厚,可达0.5~1cm,表面光滑,柔软,也可呈不规则形或息肉状。镜下,可分4种类型:①单纯型,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均增生,腺体明显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图13-6)。偶见腺体扩大成囊,腺上皮细胞呈柱状,缺乏分泌,往往排列成假复层。核分裂像常见。间质细胞排列紧密。②囊腺型,以增生腺体呈明显囊性扩张为特征。典型病例肉眼可见在增厚的内膜中有散在小孔形成,因此称之为瑞士干酪样增生。镜下,内膜腺体形状多样,大小极不一致,小者如增生早期的腺体,大者直径可为小的数倍至数十倍,大小腺体皆衬以假复层高柱状或立方上皮,并缺乏分泌现象。间质细胞丰富,胞浆少,核浓染。③腺瘤样型,以腺体增生而密集排列和间质稀少为特征,腺体数量远比前两型为多,结构也更加复杂,腺上皮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呈出芽样增生。间质稀少。腺上皮细胞为高柱状,假复层,核空泡状,核分裂像常见,但无明显异型性。④不典型增生,组织结构与腺瘤样增生相似,腺体拥挤并呈不规则形、分支状或出芽样增生,间质明显减少,同时出现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细胞核大,染色质粗,核仁明显,上皮复层,失去极性,常见核分裂像。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很难与高分化腺癌鉴别,主要鉴别点是前者不见间质浸润。有人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变化。
[imgz]binglixue303.jpg[alt]子宫内膜增生症[/alt][/img]
图13-6 子宫内膜增生症
腺体明显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腺上皮多层,间质增生,排列紧密
【临床病理联系】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子宫不规则出血是由卵巢滤泡不排卵所致。由于卵巢持续分泌雌激素,一方面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另方面抑制垂体前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终致卵泡因失去卵泡刺激素的支持而发生退化,雌激素分泌因而急骤下降,增生的子宫内膜由于雌激素突然不足而发生坏死脱落,引起子宫出血。
有些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偶尔在更年期前或更年期可见到分泌期内膜,有人认为系更年期前激素不平衡,垂体促性腺激素产生过度或黄体功能过盛所致。临床可有月经过多表现,称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一)子宫平滑肌
子宫平滑肌(leio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罕见,绝经后肌瘤可逐渐萎缩。其发生可能与过度的雌激素刺激有关。临床上多数患者可无症状,若出现症状,则表现为月经过多及局部肿块等。
【病变】
肉眼观,肌瘤可以生长在子宫任何部位,常位于子宫壁内(肌层内肌瘤)、浆膜下(浆膜下肌瘤)或粘膜下(粘膜下肌瘤)。可单发或多发,常为多个,其数目多少不等,常见为数个、乃至十数个或数十个,称多发性平滑肌。肌瘤的大小可极为悬殊,小的在显微镜下才可检见,大的如成人拳大或更大,甚至可充满整个腹腔。肌瘤多呈球形或融合成不规则形,质较硬,界限明显,但无明显包膜(图13-7)。切面上,组织常呈灰白色,编织状或旋涡状,当肌瘤生长较快或供血不足时,可发生各种继发性改变,如玻璃样变、粘液变、囊性变、水肿及出血、坏死等。
[imgz]binglixue304.jpg[alt]子宫平滑肌[/alt][/img]
图13-7 子宫平滑肌
多个肌瘤结节,位于肌壁内、粘膜下及浆膜下,境界分明,宫腔受挤压呈裂隙状
镜下,细胞与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相似,但肌瘤细胞核比较密集,常排列成纵横交错的不规则束状或成编织状。核大多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或圆锥形,染色质纤细。肌细胞间有不等量的结缔组织。每10个高倍(400倍)视野核分裂像少于5个者一般为良性。有少数病例细胞核增多、致密,核大活跃,染色质粗,无核分裂像,称细胞性平滑肌(cellular leiomyoma)。子宫平滑肌的恶变率很低,据报道为0.2%~0.5%,多见于年龄较大、生长较快与较大的肌瘤。如果核分裂像每个高倍视野达10个以上或有肌层及血管浸润者应诊断平滑肌肉瘤
(二)子宫体癌
子宫体癌又称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较常见,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子宫体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多发生在50岁以上绝经期和绝经期后妇女。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雌激素长期持续作用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
【病变】
肉眼观,分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弥漫型的子宫内膜呈弥漫增厚,不规则形、息肉或菜花状,质脆,常见出血、坏死或溃疡形成。癌组织浸润肌层,深浅不一(图13-8)。局限型多位于宫底或宫角,后壁多于前壁,常呈息肉状伴肌层浸润。
[imgz]binglixue305.jpg[alt]子宫体腺癌(弥漫型)[/alt][/img]
图13-8 子宫体腺癌(弥漫型)
癌组织弥漫浸润子宫壁,且部分突入子宫腔中形成大不不等的乳头状肿块
镜下,子宫内膜癌多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腺体数目增多,形状和大小不一,排列紊乱,腺体呈“背靠背”形式。腺体由单层或复层细胞组成,形成条索状“搭桥”。间质极少。有时腺上皮增生形成实体性癌巢。癌细胞呈柱状或多角形,可有不同程度的分化。胞浆中等量,淡染;核大小不一,染色质增多而深染,核仁明显,可有正常或病理核分裂像。根据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可分为3级:Ⅰ级(高分化腺癌),腺体较规则,同单层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有的成假复层或复层。核分裂像少见(图13-9)。Ⅱ型(中分化腺癌),腺体不规则,有较多腺样结构或小腺体形成,可有少量实性区。癌细胞分化较差,核分裂像易见。Ⅲ级(低分化腺癌),腺体结构极少见,癌巢多呈实性片块状,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有些腺癌组织中可见良性化生的鳞状上皮团,称腺棘癌(adenoacanthoma)。如果腺癌内混有恶性鳞状上皮,称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多见于分化较差的腺癌。少数子宫内膜癌含有透明细胞,或含粘液的细胞。有些可形成乳头状子宫内膜癌。
[imgz]binglixue306.jpg[alt]子宫内膜腺癌[/alt][/img]
图13-9 子宫内膜腺癌
呈腺样结构,癌细胞呈柱状和立方形,核异型明显,排列紊乱
【扩展和转移】
一般,子宫内膜癌生长较缓慢,局限在子宫内膜的时间较长,但也有极少数发展较快者。其转移途径主要是淋巴道转移、直接蔓延,晚期也可有血行转移。
1.淋巴道转移 宫底部的癌多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癌在子宫角时可沿圆韧带的淋巴管至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下段及扩散到宫颈管的癌灶,与宫颈癌的淋巴道转移途径相同,可至子宫旁、髂内外和髂总淋巴结。
2.直接蔓延,向上经子宫角至输卵管;向下至颈管、阴道;向外经肌层浸润至浆膜面而蔓延至输卵管、卵巢,并可广泛种植在腹膜、子宫直肠窝有大网膜等处。
3.血行转移,晚期患者可经血行转移至肺、肝有骨等处。

子宫uterus是孕育胎儿的器官,呈倒置梨形,前后略扁,可分为底、体、颈三部。上端向上隆凸的部分叫子宫底,在输卵管入口平面上方;下部变细呈圆筒状叫子宫颈,底和颈之间的部分叫子宫体。底、体部的内腔呈前后压扁的、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叫子宫腔;子宫颈的内腔叫子宫颈管,呈梭形,上口叫子宫内口,通子宫腔;下口叫子宫外口,通阴道
子宫壁由粘膜、肌膜和浆膜三层构成。子宫粘膜叫子宫内膜,子宫底和体的内膜随月经周期(约28天)而变化,呈周期性的增生和脱落,颈部粘膜较厚而坚实,无周期性变化。肌膜是很厚的纵横交错的平滑肌层,怀孕时肌纤维的长度和数量都增加。浆膜即包绕子宫的腹膜脏层。
子宫位于小骨盆腔中央,在膀胱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成年女子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屈位(图2-42),子宫体伏于膀胱上,可随膀胱直肠的虚盁而移动。
[imgz]rentijiepouxue056.gif[alt]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右)[/alt][/img]
图2-42 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右)

子宫为肌性器官,腔窄壁厚,分底部、体部、颈部三部分。体部和底部的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又称粘膜)(图17-12)。
[imgz]zuzhixueyupeitaixue327.jpg[alt]子宫壁 [/alt][/img]
图17-12 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