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 Gān Suí )

别名: 白泽 , 陵泽 , 九头狮子草 , 头痛花 , 猫儿眼 , 化骨丹 , 肿手花 , 萱根子 , 主田 , 重泽 , 苦泽 , 甘泽 , 陵藁 , 甘藁 , 鬼丑 , 陵津 , 肿手花根

甘遂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泻水逐饮;破通便。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
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经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甘遂,今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斟酌。
2.《珍珠囊》:水结胸中,非此(甘遂)不能除。
3.《汤液本草》: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4.《本草经疏》:甘遂,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谓水蛊也。又主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气肿满者,谓诸病皆从湿水所生,水去饮消湿除,是拔其本也。甘遂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即刘河间云诸湿肿满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不此之图,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虚也。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矣。
5.《本草崇原》:土气不和则大腹,隧道不利则疝瘕大腹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为疝为瘕,则症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6.《本草新编》:甘遂,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胃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止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症。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游。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
7.张寿颐:甘遂苦寒。攻水破血,力量颇与大戟相类。故《本经》、《别录》,主治腹满浮肿,下水、留饮,破症坚积聚,亦与大戟主治大同小异,但兼能消食,通利谷道,稍与大戟不同,则攻坚之力,殆尤为过之。所主疝瘕,盖以湿热壅结者言之,而寒气凝滞之症,非其所宜。《别录》又申之以热气肿满一句,则此之能泄水肿,皆以湿热实症言,而脾肾虚寒,以致水道不利诸症,误用此药,实为鸩毒,从可知矣。五水者,盖言五藏经脉中停留饮水气耳。
毒性:
1.甘遂峻泻,有毒。可引起呕吐腹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毒副反应。按10mg/kg剂量连续给小鼠静脉注射一周后,尸检发现心、肝、肾有一定中毒性的组织学改变。对注射甘遂浸出物后的家兔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横纹肌明显肿胀,间质明显水肿家兔耳静脉注射0.6ml(含生药30mg)和1ml(含生药50mg),注射第2、3天,家兔活动、进食量较差,3天恢复,观察1月均无死亡,动物心、肝、肾等未见病理学改变。
2.甘遂对小鼠的ld50为346.1±28.4mg/kg。
3.甘遂萜酯a对小鼠的ld50为30mg/kg。
用药禁忌:
气虚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甘遂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生甘遂乙醇浸膏对小鼠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毒性亦较大,经醋炙后其泻下作用和毒性均有减低,小鼠口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10-50g生药/kg,约半数动物呈明显的泻下作用,生甘遂作用较强,毒性也较大,58只小鼠服药后有11只死亡,炙甘遂则无死亡。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粉剂的混悬液6-9g/kg,亦有泻下作用,但无死亡。提取乙醇浸膏后的残渣或甘遂的煎剂则无泻下作用,因此泻下的有效成分存在于酒精浸膏内,可能是一种树脂。
2.利尿作用:对人体有利尿作用。对大鼠无利尿作用。亦有报道健康人口服甘遂煎剂亦无明显利尿。
3.引产作用:用甘遂乙醇浸出物给妊娠豚鼠进行引产实验,发现无论是腹腔或是肌肉注射甘遂浸出物,均呈现出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并认为甘遂引产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密切关系,当剂量为10mg/kg时即可发生引产效果。
3.1.抗小白鼠早孕作用:选妊娠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9-10只,于妊娠第6天开始按每日每公厅20、15、10及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4天,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加适量乙醇)。于第l0天剖检子宫,按胚珠大小及色泽等判断其是否为正常妊娠,并计算各组妊娠成功率。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妊娠成功率90%,实验组虽稍低,但统计上无差别。
3.2.甘遂对小白鼠中期妊娠的中止作用:取妊娠第l0天小鼠于乙醚麻醉下剖检子宫,选胚胎生长正常的小鼠,缝合腹腔后继续饲养。于妊娠第l2天随机分组,并开始给药。药物给药次数及途径皆同上一实验。给药期间,有小部分曾发生阴道流血。于妊娠第16天处死剖检,观察胚胎生长情况。实验表明,给药组胚胎大小不整齐,色多暗红。部分胎儿死亡,色苍白而形较小。其中部分胚胎已经与宫内膜脱离且液化。死组存活胎儿身长小于1.5cm,但对照组胎儿身长≥1.5cm,给药组死胎率显着高于对照组。
3.3.甘遂家兔中期妊娠的影响:取雌性大白兔,体重3.1-4.0kg,与雄性兔交配后查阴道有精子者为妊娠第1天。于第l2天开始给药。给药组8只,甘遂提取液临用时以生理盐水500倍稀释,按5mg/kg缓缓静脉注射。对照组两只,不给药物。对照组2只及给药组3只家兔皆于第一次给药(2-6小时)后剖检。另5只给药次数及剖检时间根据实验按排进行。结果表明,甘遂提取液对家兔中期妊娠有明显的中止作用。
3.4.甘遂子宫收缩的影响:正常成熟雌性大、小白鼠,妊娠7-10天及11-15天大白鼠,妊娠6-9天及9-14天小白鼠;正常雌性成熟家兔,实验前皮下注射雌二醇2ug/次/天,连续2天。动物处死后立即剖取子宫角,剪取一侧子宫角中间一段(2cm)。按magnus法描记子宫曲线,另一侧置40℃台氏液中保存。药物每次于25ml台氏液中加入甘遂提取液加入0.2ml,无水乙醇0.2ml作对照,脑垂体后叶注射液(10u/ml)1滴;前列腺素e2 15ug,实验结果表明,甘遂对各类动物不同生理状态(包括早孕,中期妊娠及正常者)的离体子宫的作用很不恒定,多数情况是抑制收缩或无影响;有时亦能加强收缩。但这些作用皆与乙醇引起者相似,而脑垂体后时则几乎使全部子宫发生收缩。实验还表明,甘遂可明显减弱前列腺素e2的子宫收缩作用。
4.镇痛作用:甘遂萜酯a、b对小鼠扭体法有镇痛作用,并有毒性。
5.炮制甘遂刺激性的影向:以醋炒、甘草制、豆腐制均可降低甘遂的刺激浓度分别为0.48、3.9、2.75、2.25μg/5μl。
6.其他作用:生甘遂小量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但不改变其频率,大量则抑制。
化学成分:
根含γ-大戟醇(γ-euphorbol,euphol)又名大戟二烯酸(euphadienol,a-euphol),大戟醇(a-euphorbol,euphorba-dienol,euphorbol),甘遂酸(tirucallol,kanzuiol)又名20-表大戟二烯醇(20-epieuphol),20-脱氧巨大戟萜醇(20-deoxyin-genol),20-脱氧巨大戟萜醇-3-苯甲酸酯(20-deoxyingenol-3-ben-zoate),20-脱氧巨大戟萜醇-5-苯甲酸酯(20-deoxyingenol-5-ben-zoate),巨大戟萜醇(ingenol),巨大戟萜醇-3-(2,4-癸二烯酸酯)-20-乙酸酯[ingenol-3-(2,4-decadienoate)-20-acetate],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十二酸酯-20-乙酸酯(13-oxyingenol-13-dodecanoate-2o-hexanoate),甘逐萜酯a、b(kansuinine a、b),甘遂大戟萜酯(kansuiphorin)a、b、c、d。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β-谷甾醇(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sitosterol glucoside),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1,1-双(2,6-二羟基-3-乙酰基-4-甲氧基苯基)甲烷[1,1-bis(2,6-dihydroxy-3-acetyl-4-metho-xyphenyl)methane]和甲基(2,4-二羟基-3-醛基-6-甲氧基)苯基甲酮[methyl(2,4-dihydroxy-3-formyl-6-methoxy)phenylke-tone]。尚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草酸(oxalic acid),鞣质,树脂,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淀粉,维生素b1等。
附方:
十枣汤伤寒论》:主治悬饮大陷胸汤伤寒论》:证治结胸证。甘遂半夏饮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治主妇人水血俱结血室甘遂丸太平圣惠方》:攻逐水湿。
炮制:
1.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2.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3.煮甘遂:取净甘遂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4.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5.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6.《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荞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7.《本草汇言》:甘遂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24h,滤过。取滤液2ml,置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溶解,浆溶液置试管中,沿管壁加浓硫酸1ml,两液界面出现紫红色(检查甾醇)
性状:
性状鉴别 根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除去栓皮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栓皮残留;未去棕红色栓皮者,有明显纵槽纹和少数横长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辛,有刺激性。以肥大。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残存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散有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厚壁细胞,并有乳汁管。韧皮部宽阔,近形成层处筛管群较明显;有乳汁管。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至10余个相聚,放射状排列;射线宽2-10余列细胞,亦有少数乳汁管分布。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球形或半圆形,直径5-3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②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③厚壁细胞长方形、棱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细颗粒或非木化。④具线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繁殖。种子繁殖:7月中、下旬播种,播前种子用冷水浸泡2-3d,拌以草木灰,穴播,按行株距25cm×15cm开穴,播种。条播,按行距2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人沟内,覆土、浇水。分很繁殖:3月前或秋季枯苗后结合收获,将大者入药,细小者作种用,根部一定要带有根茎的才能成活。按行株距25cm×15cm开穴栽种。栽种时要将茎露出土面,覆土后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松土除草2-3次,松土时要注意切勿损伤根部;遇雨季要排除积水,干旱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肥2-3次,前期施人粪尿,后期施过磷酸钙。待苗枯萎后施厩肥或堆肥。开花时摘除花蕾。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生于草坡、农田地埂、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
原形态:
甘遂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细长,弯曲,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外表棕褐色。茎常从基部分枝,下部带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长2-9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杯状聚伞花序顶生,伞梗5-9,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1.5-2cm,宽8-9mm;每伞梗常再次分叉,细弱,长2-4cm;叶1对,三角状卵形,长5-9mm,全缘。总陀螺形,长约2mm,先端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白毛,腺体4,新月形,黄色,两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雄花8-13,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无毛,灰褐色,长约2mm。花期4-6月,果期6-8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快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
采收和储藏:春季开花前或秋季枯苗后挖掘根部,除去泥土,将根放入竹筐内,置流水河渠内,筐内放些碎瓦块或煤碴,用木棒搅拌,洗净外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出处:
出自1.《本经》。
2.《别录》: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
3.陶弘景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4.《唐本草》: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白皮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

甘遂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性味:
苦,寒;有毒。
归经:
归肺、肾、大肠经
用药禁忌:
体弱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炮制:
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炒至微干,晾凉。每100kg甘遂,用醋30kg。
鉴别:
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半球形,直径5~3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厚壁细胞长方形、梭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具缘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 mss. 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备注:
(1)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肿等症,常配合牵牛子大戟芫花等药同用。用于痰迷癫痫,可配朱砂应用。用于因湿热壅滞而结成的肿毒,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时,并须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

甘遂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症瘕积聚,二便不通。
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用法用量:
内肠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性味:
苦甘,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③《别录》:"甘,大寒,有毒。"
归经:
入脾、肺、肾经
①《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用药禁忌:
气虚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临床应用:
治疗小便不通:甘遂1两,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以甘遂末3钱,面粉适量,麝香少许(亦可用冰片代)。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中极穴处(脐下4寸),方圆约2寸,一般30分钟即见小便通利,无效时可继续使用或加热敷。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通患者8例,外敷1次即排尿的5例,外敷2次排尿的2例,外敷2次再加热敷而排尿的1例。
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类,中有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尚含棕榈酸、柠檬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维生素b1(7o微克/克)。
附方: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补缺肘后方》)
②治水肿腹满牵牛子半两(生用),甘遂(微炒)一钱。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圣济总录二气汤
③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半两(煨令微黄),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热)。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圣惠方甘遂丸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
⑥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面襄煮,焙干)。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田氏保婴集无价散
⑦治风痰迷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济生方》遂心丹)
⑧治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证奇方》)
⑨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
⑩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吐泻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钱半(轧细药汁送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⑾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丹田内,仍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圣惠方》)
⑿治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卫生杂兴》)
⑶治麻木疼痛:甘遂二两,蓖麻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元方》万灵膏)
⒁治消渴甘遂半两(用麸炒透里黄褐色),黄连(去)一两。上件为细末,水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候。忌甘草三日。(《杨氏家藏方缩水丸
⒂治偏肿:茴香甘遂。上二味,各等分,为末。酒调二钱,食前服之。(《儒门事亲》)
⒃治脚气肿痛,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痒:甘遂半两,木鳖子四个。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涅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须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本事方》)
炮制:
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煮甘遂:取净甘遂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②《本草汇言》:"甘遂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性状:
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本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荒地。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原形态:
甘遂,又名:猫儿眼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25~40匣米,全草含乳汁。根细长而微弯曲,部分呈连珠状或棒状,亦有呈长椭圆形者,外皮棕褐色。茎直立,淡紫红色。单叶互生,狭技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无柄或具短柄。杯状聚伞花序成聚伞状排列,通常5~9枝簇生于茎端,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有时从茎上部叶腋抽生1花枝,每枝顶端再生出1~2回聚伞式3分枝;叶对生;萼状总先端4裂,腺体4枚: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总中;雄花仅有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圆形。种子卵形,棕色。花期6~9月。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甘遂。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出处:
本经

“甘遂”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块根。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腹水留饮胸痛,以及癫痫等症。
甘遂峻下之品,具有攻水逐饮之功,故可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肿等症,常配合牵牛子大戟芫花等药同用。由于本品功能能逐饮袪痰,故又能用于痰迷癫痫,可配朱砂应用。
2.外用于湿热肿毒之症。
甘遂研末水调外敷,能消肿破结,故可用于因湿热壅滞而结成的肿毒,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时,并须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
【处方用名】甘遂、煨甘遂(系煨熟后应用。现上海地区将本品与豆腐同煮后,去豆腐,晒干用。
生甘遂(生用,只作外用,不宜内服)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本品药性峻烈,非气壮邪实者禁用。
方剂举例】控涎丹三因方》:甘遂大戟白芥子。治停饮胸膈,胁背彻痛。
甘遂通结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甘遂桃仁、生牛膝木香川朴大黄。治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味苦寒。
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一名主田。生川谷。
吴普》曰:甘遂一名主田,一名曰泽,一名重泽,一名鬼丑,一名陵藁,一名甘槁,一名甘泽,神农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有毒,二月八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陵泽,一名重泽,生中山,二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陵泽甘遂也。《范子计然》云:甘遂,出三辅。

释名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气味」(根)苦、寒、有毒。
「主治」
1、水肿腹满。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2、身面浮肿。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
3、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泻下黄水为验。
4、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
5、水鼓气湍。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不过十服见效。
6、脚气肿痛。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不过十服见效。
7、疝气偏肿。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忌油腻鱼肉。
9、消渴。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忌甘草
10、风痰迷癫痫。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缚紧,纸懈,煨熟。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
11、小儿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用甘遂(包面中,煮过)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四化建设少许,共研为末。服时,先取少许浆不,滴入一为油,然后放药末二、三分在油上。等药下沉,去浆灌服。此方名“无价散”。
12、麻木疼痛。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捣作饼,贴患处。此方名“万灵膏”。内服甘草汤
13、突然耳聋。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 ,一名陵 ,一名陵泽,一名重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根。
『产地』陕西、河南、山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春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将原药筛去灰尘,用面粉加水和匀,做成面饼状后,将药包入面饼内放入糠火内煨至外表成焦黑色为度,取出剥去面皮,将药物晒干水份即可。也可用豆腐煮或麦麸炒。这三种制法都是为了降低其毒性。
『用量』1~3克。
『贮存』装白铁箱内加盖,防潮及虫蛀。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主田,一名甘 ,一名陵 ,一名凌泽,一名重泽。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都下亦有?
观》卷十,《政和》二五四页)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主田,一名甘 ,一名陵 ,一名川谷。二月采根,阴干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膺伪草耳,非言草石之草也。
〔谨案〕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等。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


《御览》卷九百九十三
一名主田,一名日泽,一名重泽,一名鬼丑,一名陵 ,一名甘 ,一名苦泽神农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有毒。二月、八月采。


今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斟酌。


气大寒,味苦、甘。甘,纯阳。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坚消,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衍义》云∶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大通,泻经隧水湿
苦寒有毒。能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仲景大陷肠汤用之)。
主十二种水,大腹肿满(名水蛊。喻嘉言曰∶肾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药,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
按∶水肿有痰裹食和瘀血、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击、秘结不通而成者,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然其源多由中气不足而起。丹溪曰∶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实而气运,则水自行。宜参、苓为君,视所挟证加减,苟徒用利水药,多致不救),瘕疝积聚留饮宿食,痰迷癫痫。虚者忌用。
皮赤肉白,根作连珠重实者良。面裹煨熟用(或用甘草、荠 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为度,再面裹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也。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二物相反,感应如此)。


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多产京西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状若连珠,使宜瓜蒂。反甘草,恶远志。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立效。食停胃内,有之即驱。水结胸中,非此不解。盖气直透所结之处,专于行水攻决,利从谷道出也。凡用斟酌,切勿妄投。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芍药五枚甘草(炙)
如指大一枚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去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集解】
程林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欤!
尤怡曰:甘草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
芍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药毒耳!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下,欬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欬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注】
设问曰:夫饮,不止于留饮伏饮也,而世谓饮有四者何也?师曰:留饮伏饮,言饮病新久深浅之理也,今世所谓四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言饮病之情状也。
四饮亦不外乎留饮伏饮之理,但因其水流之处,特分之为四耳!由其状而命之名,故有四也。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即今之遇秋冬则发,至春夏则止,久欬嗽痰喘病也。悬饮者,饮后水流在□下,不上不下,悬结不散,欬唾引痛,即今之□下有水气,停饮□痛病也。溢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支饮者,饮后水停于胸,欬逆根据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肿状,即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之病也。
【集注】
赵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于川,川入于海,塞其川则洪水泛溢,而人之饮水亦若是。『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所饮之水,或因脾气而不上散,或因肺气而不下通,以致流溢,随处停,而为病也。
程林曰『内经』云:土郁之发,饮发于中。以其性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温利之异。
李□曰: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化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溢者,水多气逆也,其流于□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藏而不正中也。欬逆倚息不得卧者,上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按】
心下悸之「心」字,当是「脐」字,必传写之□。
【注】
四饮之水,或留膈间,或留肠间,或留□下,或留肢体,或留胸中,然不能尽水之为病也。故又发明水之在心者,心下坚□,短气而悸,不欲饮水也;水之在肺者,吐涎沫,渴欲饮水也;水之在脾者,少气身重也;水之在肝者,□下支满,嚏而痛也;水之在肾者,脐下悸也。医者以此触类而通之,则水之病,自无遁情矣。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
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
【注】
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汤支饮腹满,邪在胃也,故用厚朴大黄汤,即小承气汤也。
【集注】
尤怡曰:胸满疑作腹满支饮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小承气汤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根皮赤肉白,作连味,实重者良。禀天地阴寒之气以生,味苦气寒而有毒,草也。苦性泄,寒胜热,水属,故从其类,直达水气所结之处而泄出之。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以治水结胸也。并元气壮实,而受湿热积饮水肿蛊胀疝瘕腹痛咸仗,祛除实为泄水之圣药,倘脾虚气弱,误用泄之,益虚其虚,水虽暂去,复肿必死,慎之。用后方治身面洪肿,甘遂未二钱以雄猪腰子一杖,分作十片,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每日服一片,至四五服当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一方治水肿,以甘遂末涂腹绕脐,内服甘草汤,其肿便消,二物相反而感应如神。
甘遂甘草反,破 结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立效,痰饮痞满,水结胸中,并能驱遂,盖气直透所结之处,专于行水致决,利从谷道而出,大实大水可暂用之。但用斟酌,切勿妄投,攻逐极效,则损真元亦极速也。

甘遂苦寒善攻决,消水肿满开胸结,化痰饮与食宿留,又破 坚及痞热
甘者,土之味;遂者,田沟行水之道。纯阳。有毒。此药专能行水攻决,下五水,散膀胱留热,面目肌肤遍身浮肿,心腹坚满。伤寒水结胸症非此不除,以其气能直透达所结处也。化痰饮,宿、食留饮,破 坚积聚大腹疝瘕,痞热气肿满。虚者慎用。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麸炒。雷公甘草汤、荠 汁同浸三日,东流水洗净焙干。盖欲其相激而力尤胜也。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甘遂_图缺)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音 )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 ,一名陵 ,一名凌泽,一名重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陶隐居云∶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泰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音雁)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唐本注云∶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京甘遂,味苦,能泻十二种水疾,能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肿。日华子云∶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形似和皮甘草,节节切之。
图经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今陕西、江东亦有之,或云京西出者最佳,汴、沧、吴者为次。
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又似和皮甘草。二月采根,节切之,阴干。以实重者为胜。又有一种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用之殊恶,生食一升,亦不能下。唐注云∶草甘遂蚤休也。蚤休自有条。古方亦单用下水。《短剧》∶疗妊娠小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已服猪苓散不瘥者。以甘遂散下之方∶泰山赤皮甘遂二两,捣筛,以白蜜二两,和丸如大豆粒,多觉心下烦,得微下者,日一服之。下后还将猪苓散,不得下,日再服,渐加可至半钱匕,以微下为度,中间将散也。猪苓散见猪苓条中。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 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
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肘后方∶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旦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杨氏产乳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甘遂二分为散,分五服,熟水下,如觉心下烦,得微利,日一服。
衍义曰∶甘遂,今唯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斟酌。

〔苦寒,反甘草。面裹煨。〕伤寒水结胸症,非此不除;〔驱水逐饮之功。用一分,不下渐加。〕痰迷心窍发狂,投之甚效。〔不嫌药之峻历者,以病势太甚,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
〕迅速下泻之毒药,中病即止,过则必有大祸。凡水肿以甘遂末涂腹绕脐,内服甘草汤,即水下肿消;二物相反,而感应如神,其峻可知。
孕妇大忌。。

(毒草)大泻经隧水湿
甘遂(专入脾胃肺肾膀胱)。皮赤。肉白味苦。气寒有毒。其性纯。故书皆载能于肾经。及或隧道水气所结之处奔涌直决。使之尽从谷道而出。为下水湿第一要药。(元素曰。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喻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蓄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水肿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水郁于心。则心烦气短。卧不克安。水郁于肺。则虚满喘咳水郁于肝。则胁下痞满痛引少腹水郁于脾。则四肢烦 体重不能衣。水郁于肾。则腹痛引背央央。腰髀痛楚。水肿气肿不同。水肿其色明润。其皮光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分界。气则色苍黄。其皮不薄。其肿暴起。肿无分界。其胀或连胸胁。其痛或及脏腑。或倏如浮肿。或肿自上及下。或通身尽肿。按则随起。但仲景所论水肿。多以外邪为主。而内伤兼及。究之水为至阴。其本在肾。肾气既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使不补脾。但以行气利水。终非引水归肾之理。犹之土在雨中则为泥。必得和风暖日。则湿气转为阳和。自得万物消长矣!)故凡因实邪。元气壮实。(必壮实方可用以甘遂。)而致隧道阻寒。见为水肿蛊胀疝瘕腹痛。无不仗此迅利以为开决水道之首。如仲景大陷胸汤之类。然非症属有余。只因中气衰弱。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误用泄之之品益虚其虚。水虽暂去。大命必随。甘草书言与此相反。何以二物同用而功偏见。亦以甘行而下益急。(又按刘河间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非深于斯道者。未易语此。皮赤肉白。根作连珠重实者良。面裹。煨熟用。(用甘草荠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为度。再面裹煨。)瓜蒂为使。恶远志

甘遂,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胸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只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病,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泄。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可不慎哉!
或问牵牛甘遂,仲景张公合而成方,以治水肿鼓胀者,神效无比。但牵牛利水,其功甚捷,何必又用甘遂,以牵其时耶?嗟乎。此正张夫子用药之神,非浅学人所能窥也。子不见治河之法乎。洪水滔天,九州皆水也,治水从何处治起,必从上流而先治之,上流疏浚而清其源,则下流无难治也。倘只开决其下流,水未尝不竟精大泄,然而只能泄其下流之水,而上流之水,壅塞保存于州湖者正多,尾闾气泄,而上游澎湃,民能宁居乎。故治水者必统上下而兼治,人身何独不然。仲景夫子因甘遂牵牛之中者,正得此意,而通之以利湿也。牵牛性迅,正恐太猛,泻水太急,肢体皮毛之内、头面手足之间,未必肠胃脾内之易于祛逐。加入甘遂之迂缓,则宽猛相济,缓急得宜,在上之水既易于分消,而在下之水又无难于迅决。
于是肢体皮毛、头面、手足之水不能少留,尽从膀胱而出,即脾、胃、大小肠内之水,亦无不从大小便而罄下矣。倘只用牵牛,不用甘遂,则过于急迫,未免下焦干涸而上焦喘满,反成不可救援之病。倘只用甘遂,不用牵牛,则过迂徐,未免上焦宽快而下焦阻塞,又成不可收拾之 。仲景夫子合而成方,所以取效甚神,既收其功,又无其害也。
或问牵牛性急,甘遂性缓,故合而成功。吾子只言其上、下二焦之利益,尚未言及中焦也,得毋二味合用,可不利于中焦乎?夫牵牛、甘遂合而用之,使上、下二焦之利益者,正所以顾中焦也。下焦阻塞,水必返于中焦而成壅闭矣。上焦喘满,水必流于中焦而成痞胀矣。今用牵牛,并用甘遂,则上、下二焦均利,而中焦有不安然者乎。
或疑甘遂虽性缓,然祛逐水湿,未尝不峻烈也,或用牵牛,又用甘遂,不更助其虐乎?
夫甘逐真正之水湿,何患其虐。若非水湿之症,单用甘遂,尚且不可,况益之以牵牛乎。惟其真是水湿,故并用而不相悖也。
或问笔峰杂兴载治转脬,用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立通,可以为训乎?不可为训乎?
转脬多由于火,而甘遂大寒,泄之似乎相宜。不知转脬之火,乃肾中之火不通于膀胱虚火遏抑而不得通,非脬之真转也。人之脬转立死矣,安能久活哉。

苦甘大寒,有毒。面裹煨熟用。反甘草。其根皮赤肉色白,作连珠大如指头,质重,不蛀者良;赤皮者,性尤烈。
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发明 甘遂色白味苦,先升后降,乃泻水之峻药。《本经》治大腹疝瘕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等病,取其苦寒迅利疏通十二经,攻坚破结,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仲景大陷胸汤,《金匮甘草半夏汤用之,但大泻元气,且有毒,不可轻用。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泻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中病则止。仲景治心下留饮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肘后方》治身面浮肿,甘遂末二钱,以雄猪肾一枚分七片入末拌匀,湿纸裹煨令熟,每日服一片,至四五服,当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然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法当辛温补脾实土兼利小便;若误用甘遂大戟商陆牵牛等味,祸不旋踵。而癫痫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管血和药,入心内缚定,湿纸裹煨熟,取药入辰砂末一钱,分四圆,每服一圆,以猪心煎汤下,大便利下恶物为效,未下,更服一圆。凡水肿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汤,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涂肿毒如上法亦得散。又治肥人卒然耳袭,甘遂一枚,绵裹塞耳中,口嚼甘草,耳卒然自通也。

寒、通、泻经隧水湿.
苦寒.能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主十二种水.大腹肿满.(名水蛊、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药、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按水肿、有痰裹、食积瘀血、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击、秘结不通而成者、是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不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然其源多由中气不足而起、丹溪曰∶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参苓为君、视所挟证加减、苟徒用利水药、多致不起.)
疝瘕积聚痞热宿食.痰迷癫痫去水极神.损真极速.大实大水.可暂用之.否则宜禁.皮赤肉黑.根作连珠
重实者良.面裹煨熟用.(或用甘草荠 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为度、再面裹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二物虽相反、感应如此其神.)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甘、苦、寒。有毒。入足少阴经气分。直达水结之处,攻决隧道之水。(行十二经,水从谷道而出。)配大黄阿胶,治血结。配猪苓泽泻,治转脬。配甘草,治心下留饮。(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泄肾经之湿,治痰饮之本也。)末掺雄猪腰子内,煨熟,日服一片,治洪水肿胀。面裹煨透。妄用大损元气,腹胀而死。

之数药者.禀性毒烈.敷功峻悍.诸家每矜其能奏效俄顷.又云必惟大大聚用之相宜.嗟乎此说误世不小.若与聚.何以大称.夫人元气壮盛脾气得运.饮食入胃.随纳随化.何有停留作祟乎.及其渐衰也.脾失转输.物入为患.伤于五脏.则有伏梁息贲痞满肥气奔豚.妨于七情.则有虚肿实胀噎鬲反胃 瘕之病故元气微虚则积为微元气大虚则积为大积聚之大小由乎气虚微甚也治法断养正缓图则可全生.每有轻用前药而速其死者比比也.虽舟车丸罗破饮万应丸诸方.固宜于西北形气壮实之人.愚以为形气既云壮实.何以有此病恙.况风气日漓.赋禀渐薄.恐今之西北.非昔之西北也.亦须斟酌耳.试举一二以证其谬.岁甲申冬里人曾云宇继室年逾四旬.素郁怒. 居十载.神思为病.忽一日因行经暴怒.血上溢.兼致鼓胀.初延一老医投散气药.不瘥.且渐笃.再延余治.余曰此乃脏病.得之数年.今始显发.丹溪鼓胀论可鉴也.脉已洪短与病相逆矣.须峻补脾原.功以渐致.不半载不瘥.
议用六君加姜桂.倍入参术.彼惧增胀.死不敢服.因改投金匮肾气丸.服一月.血逆已止.胀虽如故.
未见增剧.为药力未到.须宁耐耳.不信.别请一医.恃有神丹谓旦夕可愈果投一药.下咽半晌而即胀消.便泄进食.静睡.精神快爽.举家钦以为神.愿掷百金奉寿.而尤刺余之迂缓鲜识也.及察前剂.乃阿魏姜黄甘遂葶苈穿山甲牵牛玄胡之属.过数日.症仍作.仍投前药.亦仍随手而愈.独气困怠耳.不三朝夕.喘满不堪.再投而漫不应日甚一日.未及旬而殁.又余从舅曾六海长子亦原素郁患前症余曰此病治本称难.但广费珍药.又非舌耕清儒所能辨.当奈何.未几有进以草药者.彼悦捷法.信而服之.饭许.大号数声而死.呜呼病从何生.药从何治.如此盲妄.矜功顷刻.杀人转盼.谁之咎也.

气味苦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甘遂始出太山及代郡,今陕西、江东、京口皆有。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色赤,肉色白,作连珠状,大如指头,实重者良。)
土味曰甘,径直曰遂。甘遂味苦,以其泄土气而行隧道,故名甘遂。土气不和,则大腹
隧道不利,则疝瘕大腹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为疝为瘕则症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乘雅》论∶甘遂其为方也,为大,为急。其于剂也,为通,为泄。但气味苦寒,偏于热

甘遂(图缺)
洁净府而有功.入肾通肠.直达水邪所结处.宣经队而无滞.性寒味苦.生成阴毒勿轻投.(甘遂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味苦能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泻水之圣药.肾主水.故入肾经.能去痰者.以痰之本水也.但不可轻用耳.)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药性论》云∶味苦。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肿。日华子云∶京西者上。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味甘,大寒,有毒.主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 ,一名陵一名陵泽,一名重泽.生中山.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经》原文∶甘遂,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一名

苦寒,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治大腹肿满、痞积痰迷去水极神,损真极速,面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