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

( Dòu Fu )

豆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泻火解毒;生津润燥;种中益气。主专业人员肿痛;肺热咳嗽消渴休息痢脾虚腹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10-30g。
性味:
甘;凉
归经:
脾;胃;大肠
各家论述:
1.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
2.《本草纲目》:清热散血。
3.《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
4.《本草求真》: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并治赤眼肿痛。
5.《本草求原》:解硫黄毒。
6.《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7.《本草求真》:豆腐,经豆磨烂,加以石膏或卤汁而成,其性非温。故书皆载味甘而咸,气寒无毒,且谓寒能动气。至云能和脾胃,正是火去热除以后安和之语,并非里虚无热无火温补之谓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全国广泛栽培。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种子的加工制成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 merr. [phaseolus max l.]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1.《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
2.姚可成《食物本草》: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渐渐调妥。
3.《随息居饮食谱》:豆腐,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曰腐脑;榨干所造者,有千层,亦名百叶,有腐干,皆为常肴,可荤可素。而腐干坚者,

豆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解硫黄、烧酒毒。
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
②《纲目》:"清热散血。"
③《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
④《本草求真》:"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并治赤跟肿痛。"
⑤《本草求原》:"解硫黄毒。"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性味:
甘,凉。
①《本草图经》:"寒。"
宁原食鉴本草》:"味甘,平。"
⑧《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附方:
①治休息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济方》)
②治饮烧酒过多,遍身红紫欲死,心头尚温:热豆腐切片,满身贴之,冷即换,苏醒乃止。(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制成品
出处:
本草图经

“豆腐” 相关论述

气味」甘、咸、寒、有小毒
「主治」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

主要原料:豆腐2块(约500克),松子仁50克,鸡汤500克,香菜未50克,葱、姜、油各25克,鸡油15克,白糖75克,精盐、味精适量。
制作方法:将整块豆腐片去两面皮,切成2毫米长的豆腐丁,放入开水锅内烫煮至浮起,捞出在案子上用牙签扎出浆水,锅中放入葱、姜、油烧至六成热,放入白糖25克,用小火炒成枣红色。烹入料酒,加入鸡汤,把松子仁放入汤内,再加精盐、白糖50克和味精,放入豆腐丁,用小火烤。边烤边用牙签扎。以便汤汁渗入豆腐丁,待汤收干豆腐涨起后,迅速盛入盘中,将香菜未撒上即可。
效用说明:对于燥咳、便秘者有疗效,尤其是老年性便秘的理想保健膳食。

主要原料:荠菜250克,豆腐100克,香油12克,精盐、味精适量,姜末少许。
制作方法:豆腐切成小方丁,用开水略烫,捞出盛在盘内。养菜用开水焯一下,凉后切成未,撒在豆腐上,加糖、盐、味精拌匀,淋上香油即成。
效用说明:凉肝止血利湿通淋。适宜于各种内出血,如内伤吐血咯血月经过多便血尿血等症。高血压、泌尿系统乳糜尿肾炎水肿,以及目赤肿痛、结膜炎、反盲患者也可食用。

主要原料:豆腐500克,红糖30克。
制作方法:豆腐切成小条块,水煮后加入红糖
效用说明:和血调经。适宜于妇女月经经行不畅、小腹胀疼等症。

主要原料:豆腐200克,生石膏50克。
制作方法:将生石膏、豆腐加水500克,煮1小时,用少许食盐调味,饮汤。
效用说明:清肺热,降胃火。适宜于肺胃郁热的鼻衄等症。

主要原料:嫩豆腐250克,鲜蘑菇100克,香油30克、精盐、味精、酱油适量。
嫩豆腐洗净,切成小块,鲜蘑菇削去根部黑污,洗净,切成片。
豆腐、鲜蘑菇片、盐和清水(浸没豆腐)放入炒锅内,在中火上煮沸后,改用小火炖约15分钟,加入酱油、味精,淋上香油即成。
效用说明:补气益胃化痰理气。适宜于热病中、后期,体倦气虚,以及肺虚有热、咳嗽痰多等症。

主要原料:豆腐2块(约100克),桂花蘑菇香草、花生仁、瓜子仁、胡桃仁、芝麻油、酱油、葱、盐各适量。
制作方法:豆腐油煎,蘑菇洗净,花生仁、瓜子仁、胡桃仁入油炸透。往煎熟的豆腐中加入蘑菇香草、花生仁、胡桃仁,瓜子仁,加酱油、盐、葱煮沸,最后浇上芝麻油即成。
效用说明:开胃、助消化。适宜于老年和消化不良者常食。

【配方】荠菜250克,豆腐100克,香油12克,精盐、味精适量,姜末少许。
【功用】荠菜有凉肝止血利湿通淋之功效。适宜于高血压水肿等症,可起到理想的食疗效果。
【制法】将豆腐切成小方丁,用开水略烫,捞出盛在盘内;荠菜用水焯一下,凉后切成细末,撒在豆腐上,加精盐、味精拌匀,淋上香油即可食。此菜肴清香鲜嫩,营养丰富。

【原料】鲜豆腐500克,红糖30克。
【制作】将豆腐切成小条块,水煮后加入红糖,日食2次,不拘时。
【作用】和血调经。适用于妇女月经经行不畅、小腹胀疼等症。


甘,咸,寒,无毒宽中益气清热散血。消心腹之胀满,下大肠浊气
休息久痢,醋煎食之。(验方第一。)
青肿,切片贴之。(第二。)
烧酒醉死,切片遍贴,再换。(第三。)
肿痛,切片敷之。酸者勿用。(第四。)
疽生平塌,紫硬出黄水,日久者,豆腐白矾、鸡子清合敷,大效。(第五。)

味甘咸,性寒。多食动气作泻,发肾邪头风病。夏月少食,恐人汗入内。凡伤豆腐及中毒者,食莱菔杏仁可解。

【基原】豆腐豆浆用盐或石膏点后,凝成豆腐花,再用布包裹,滤去部分水分,即成。
性味归经】甘,凉。入脾、胃 、大肠经
【功效】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催乳
【应用】
1.下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济方》)
2.小儿夏季发烧不退,口渴饮水多:豆腐500g,黄瓜250g,煮汤代茶饮。(《食物与治病》)
3.小儿麻疹出齐后清热用:豆腐250g,鲫鱼二条,煮汤饮。(《食物与治病》)
4.产后乳少豆腐500g,炒王不留行20g,煮汤。喝汤吃豆腐。(《食物与治病》)
【使用注意】
疔疮病患者忌食。
【按语】
豆腐能清火,肺热痰黄、咽痛胃热口臭便秘者较适宜。水土不服、遍身作痒、皮疹,每天食豆腐,可协助适应水土。过食豆腐腹胀恶心反应,莱菔可解。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清热散血。”
2.《食鉴》:“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
3.《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造酿)泻胃火过服生寒动气
豆腐(专入脾胃大肠)。经豆磨烂。加以石膏及或卤汁内入而成。其性非温。故书皆载味甘而咸。气寒微毒。且谓寒能动气。凡服豆腐过甚。而致肾中寒气发动。并生疮头风等症者。莱菔汤及或杏仁以解。(延寿书云。有人好食豆中毒。医不能治。作腐家言。莱菔入汤中则腐不成。遂以莱菔汤下药而愈。颂曰。发肾气头风杏仁可解。)惟有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混胀满。并休息久痢。(用白豆腐煎食。)赤眼肿痛。(用消风热药以服。夜用盐收豆腐片以贴。酸浆者勿用。)杖青肿。(用豆腐切片贴之。频易。又或用烧酒煮腐以贴。色红即易。)烧酒醉死者。(心头热者。用热豆腐切片通身以贴。冷即频换。)则当用此以投。至云能和脾胃。正是火去热除以后安和之语。并非里虚无热无火温补之谓也。豆皮性同豆腐。能除斑痘翳 。(质轻故能除翳。)豆芽充蔬。防发动气。(芽有生发之义。)

清热、利大肠
甘咸寒.有小毒清热散血.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中其毒者.以莱菔汤解之.

味甘咸寒.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专清热散血.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中其毒者.以莱菔子汤解之.

甘淡微寒,和胃清热,降大肠浊气中寒者忌之。臭豆腐∶降浊宽肠,较淡豆腐尤胜惟市中俱杂锻石,则虽经久成块,性燥不宜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