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 mazhen )

中医

简介:
麻疹是因外感麻毒时邪而引发的出疹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热胞肿赤、泪水汪汪及全身红色斑疹为主要表现。因其疹点隆起,状如麻粒,故名麻疹,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外感麻毒时邪而引发。
病机:
病机要点为麻毒时邪侵犯肺脾,麻毒外达。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经。
诊断:
本病可据皮疹的疏密、痘顶的薄厚、浆液的清浊发热轻重来判断邪之深浅。临床一般以热邪浅在卫分、气分多见,窜入血分而发为血性赤痘甚少。
1.风热犯表
主证发热轻微或不伴发热,初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1~2日后出疹,皮疹稀疏,疹色红润,疱顶皮薄,疱浆清亮,此起彼伏,躯干较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系外感风热时邪,伤及肺卫所致。邪犯肺卫,故见发热,流涕,喷嚏,咳嗽。邪入未深,透于肌表,故见疹疱疏稀,色泽润红,疱浆清亮。
2.热毒炽盛
主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面红目赤水痘密集,疹色深红或紫暗,疱浆混浊,根盘红晕较著,伴齿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洪数。
分析:本证为毒热不解,内入营血所致。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见壮热口渴,面赤。邪毒内犯,营热内炽,故见疹色深红或紫暗,疱浆混浊。
治疗:
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一、辨证选方
(一)顺证
1.疹前期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宣毒发表汤加减。连翘葛根防风各12g,前胡桔梗牛蒡子各10g,薄荷荆芥甘草各6g。热甚惊悸僵蚕蝉衣气虚体弱加黄芪党参;疹隐不达,高热神烦加鲜石斛、生地、豆豉
2.出疹期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桑叶菊花银花连翘各12g,西河柳葛根紫草各10g,牛蒡子蝉衣升麻各6g。疹暗红成片加生地、丹参丹皮;咳甚加杏仁桑皮;高热面赤加生地、生石膏、黄连花粉
3.疹回期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花粉各12g,玉竹扁豆桑叶各10g,甘草6g。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纳不佳加谷麦芽;便干加火麻仁
(二)逆证
1.热毒闭肺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生石膏20g,杏仁鱼腥草桔梗各12g,百部前胡各10g,麻黄甘草各6g。咳重痰多加瓜蒌苏子;喘甚加紫菀款冬花葶苈子;热甚加黄芩
2.热毒攻喉
治法,清热利咽,解毒消肿。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银花板蓝根射干各12g,玄参牛蒡子瓜蒌各10g,桔梗葶苈子贝母各6g。热甚加黄芩、生石膏;便干加大黄、玄明粉
3.毒陷心肝
治法:清营解毒,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桑叶菊花钩藤、生地各12g,白芍茯苓各10g,羚羊角粉3g(冲服)。痰多加竹茹陈皮昏迷较深加石菖蒲郁金,或加服安宫牛黄丸
二、专方验方
1.托麻透发汤:葛根15g,白茅根15g,淡竹叶10g,紫草10g,升麻5g,薄荷3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麻疹初期。
2.荆芥透疹汤:荆芥10g,牛蒡子6g,蝉衣3g,连翘5g,桑叶5g,板蓝根6g,薄荷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麻疹初期。
3.解毒透疹散:肉桂3g,附子3g,天麻6g,钩藤6g,僵蚕6g,土元6g,薄荷6g,雄黄1.5g,蟾蜍1个。共研细面,2岁小儿每服1.5~2g,日服3次。适用于麻疹早期或出疹期。
4.解毒透疹汤:蝉蜕3g,芥穗3g,紫草3g,桃仁3g,杏仁3g,浙贝母6g,花粉6g,连翘10g,银花10g,麦冬10g,芦根12g,薄荷2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麻疹备期。
5.养阴解毒汤元参6g,石斛5g,麦冬9g,紫花地丁5g,金银花5g,连翘5g,山栀1g,竹叶1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麻疹恢复期。
熏洗:麻黄浮萍芫荽各15g,黄酒60g,加水适量煮沸,使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毛巾沾药液热敷头面及胸背。用于麻疹透发不利者。
中药:
1.桑菊银翘散: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治疗麻疹前期,病邪在表。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5g,每日2次。
2.小儿羚羊散:具有清热透疹之功。治疗小儿麻疹初起,发热持续,疹出不畅。1岁每服0.3g,2岁每服0.375g,3岁以上每服0.5g,每日3次。
3.葛蒡合剂:具有辛凉发散,透疹解毒之功。适用于麻疹初期,麻毒之邪犯及肺卫之证。1岁以内每服3ml,1~3岁每服5ml,3~7岁每服10ml,每日3次。
4.小儿肺热咳喘合剂:具有宣肺平喘,清热解毒之功。用于麻毒闭肺之证。1岁以下每服4g,1~3岁每服6g,3~6岁每服8g,6岁以上每服12g,每日3次。
5.栀子金花丸: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用于麻疹出疹期,疹毒炽盛,耗伤阴气阴虚内热之证。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5g,每日2~3次。
针灸:
曲池合谷大椎外关穴,针用泻法,强刺激,不留针,或点刺十宣少商太冲,用于麻疹高热抽搐者。
推拿: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推三关、按揉肺俞、清板门、运内八卦,用于疹前期;揉小天心、揉二扇门、清板门清天河水、清肺经分阴阳、用于出疹期;推补脾经、推补肺经、推补肾水、分手阴阳、揉二人上马清天河水,用于恢复期。

西医

简介: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急性出疹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结合膜炎、流泪羞明麻疹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病因:
麻疹病毒感染。
季节:
以春冬季节多见。
人群:
易感儿为6~8个月以后的婴幼儿。
发病机理: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含核糖核酸 (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当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约第2日进入附近淋巴结,同时少量病毒入血,通过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肝、脾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入血循环,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同时破坏受侵袭的细胞,出现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多见于冬春。病前2~3周内有与水痘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过去无水痘病史。
2.临床特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在发病当天即开始出现特殊皮疹(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皮疹有痒感,在同一部位可有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减少或稍增,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
(2)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染色镜检,可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或疱疹液以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病毒抗原,可获阳性结果。
(4)取双份血清以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检查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
(5)病毒分离:以疱疹液为检材,可获阳性结果。
(注)2~5项仅用于非典型病例的检测。
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为临床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玫瑰色斑丘疹及退后麦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鼻咽试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麻疹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病史:
病前11~24日(一般13~17日)有水痘接触史。
体征:
1.前驱期:出疹前24小时可有轻微发热、不适、食欲差。有时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也可不伴发热
2.出疹期:皮疹形态初为细小、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实验室诊断:
1.鼻咽分泌物涂片 早期(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涂片镜检找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
2.病毒分离:发热期取病人血、尿或鼻咽分泌物,可检出麻疹病毒。
免疫学:
1.病毒抗原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查患儿鼻咽分泌物中脱落细胞,可以发现麻疹病毒抗原。
2.抗体检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1.小儿出疹传染病:如风疹水痘猩红热幼儿急疹等应与本病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发热与皮疹的关系、皮疹特征及有关检查,不难鉴别。
2.肠道病毒感染:如何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多在夏秋季发病,皮疹多样化,可反复出现,疹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
3.药疹:有用药史,无麻疹前驱期症状,皮疹形态不一,躯干少于四肢,停药后逐渐恢复。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血象恢复正常。有并发症者应待并发症基本治愈,方可出院,出院后随访复查。
预后:
麻疹属自限性疾病,治疗重点为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治疗:
一、对症处理
1.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服用小量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引起虚脱,加重病情。
2.咳嗽剧烈时给镇咳祛痰剂。
3.烦躁不安时可用苯巴比妥类药物。
4.经口入量不足时应静脉输液,但应注意输入量及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二、并发症治疗
1.肺炎:如为继发细菌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2.喉炎:除选用合理抗生素外,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声门下水肿,常用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重者用地塞米松每日0.2mg/kg静点。个别严重呼吸道梗阻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护理:
1.环境:室温18~20℃,湿度60~70%,空气宜流通、新鲜,避免直接吹风。
2.饮食:急性期以流食及半流食为主,多喝温开水及热汤,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易于使皮疹发透及排除体内毒素。补充维生素。
3.皮肤、口腔、眼的护理:擦洗皮肤,清洁口鼻,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液冲洗眼睛。
中西医结合:
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3.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等,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而又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改善微循环,从而有利于机体对麻疹的代偿和修复,促进疾病康复。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发热咳嗽,流涕流泪,遍身发疹,疹退脱屑,留有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疾病
病机:
麻疹是指感受麻疹疫毒,毒邪蕴于肺脾,走窜于血络,外发于肌肤
诊断:
1.疹前期:从开始发热出疹,3天左右。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目赤畏光,精神困倦,或烦躁不安,大便溏泄,口腔两颊粘膜接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色紫。2.出疹期:从皮疹见点到透齐。3天左右。发热不退,肌肤灼热,口渴喜饮,咳嗽加剧,目赤眵多,烦躁嗜睡,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头面,再及胸背、腹部、四肢,疹色暗红,舌质红苔黄,脉洪数。3.疹回期:从疹点出齐至收没,3天左右,发热渐退,咳嗽减轻,疹点依次渐回,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唇口干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干燥少津,脉细数。4、麻毒闭肺证: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呜,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红苔黄或黄腻而干,脉数有力。5.热毒喉证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声重浊,喉间痰鸣,甚则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6、热毒内陷证:壮热不退,烦躁谵语,疹点紫红,密集成片,甚或神昏抽搐鼻衄舌绛起刺,苔黄糙;脉数。7.阴虚肺燥证:低热不退,干咳少痰,口燥咽干,食少便结,或有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类证:
1.风疹:以全身皮疹及耳后和枕后臖核肿大为主要表现,全身症状较轻,仅为低热,无粘膜斑,皮疹散在,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2.烂喉丹痧: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主要表现。但疹点如针尖大小,疹点之间的皮肤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白细胞总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得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3.奶麻:以婴幼儿骤起高热,热退后皮肤出现玫瑰色细散皮疹为主要表现,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治疗:
传统医学对麻疹透疹有独特效能,可用透疹方煎薰及擦洗,使顺利出疹透疹方中含西河柳30g、紫浮萍30g、生麻黄30g、芫荽子30g。亦可口服中药辛凉透疹宣肺发表,清热解毒。前驱期可用鲜茅、芦根薄荷牛蒡子杏仁连翘板蓝根菊花等;出疹期可用银花连翘紫草蝉蜕黄芩菊花等;恢复期可用沙参麦冬地骨皮花粉及建曲等。
(一)辨证论治
1.疹前期:解肌透疹。宣毒发表汤加减。
2.出疹期:清热透疹清解透表汤加减。
3.疹回期: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加减。
4、麻毒闭肺证:清肺解毒。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鱼腥草,或加黄芩、瓜篓、天竺黄等。
5.热毒喉证清热解毒利咽。加味桔梗汤加减,并可用六神丸含服。
6、热毒内陷证:清营解毒开窍熄风。羚角钩藤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7.阴虚肺燥证:滋阴润肺。养阴清肺汤加减。

西医

简介:
麻疹(measles)系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小儿,有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及皮疹等临床表现,以颊粘膜出现粘膜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特征。
病因:
易感者接触麻疹病毒后即可发病。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直径90-150nm,中心为核糖核酸,外有脂蛋白包膜。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不强,对日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含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的传染性约2h,对干燥、寒冷有耐受力。
季节:
好发于冬春两季。
人群:
主要发生在小儿.
发病机理:
麻疹病毒从上呼吸道或眼结膜侵入人体后,先在粘膜上皮细胞内繁殖,后进入附近淋巴结,通过病毒血症散布至全身单核细胞吞噬系统,并广泛繁殖。
病理生理:
大量繁殖的病毒再度进入血液,并感染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免疫淋巴细胞,发生皮疹。在整个呼吸道及全身淋巴组织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及华-弗氏(warthin-finkeldey)多核巨细胞;细胞直径约100nm,在出疹前后2d可自眼结膜、鼻咽或口腔分泌物等涂片中找到。口腔内粘膜斑称费-柯氏(filatov-koplik)斑,乃粘膜炎症致局部充血、浸润、渗出、坏死及角化所致。麻疹病程中,机体免疫反应受抑制,使原有结核病灶恶化,结核菌素反应暂时转阴,湿疹哮喘肾病综合征暂时缓解。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2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过去未患过麻疹
2.临床特点:发热,伴有咳嗽、喷嚏、流涕、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口腔粘膜于第2~3病日开始出现柯氏斑;第4病日起出现特殊皮疹(为多数孤立的红色斑丘疹,初见于耳后、发际、两颊等处;随皮疹的增多,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团块状),皮疹在2~3天内由上而下逐渐漫延全身,至发疹第3天见于手掌及足心,第4天皮疹出透,呈深红棕色,出现全身症状加重;皮疹出透后,中毒症状减轻,同时体温下降,发热时间约6天,以后皮疹渐消退,局部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减少,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
(2)多核巨细胞检查:鼻、眼、咽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镜检可查见多核巨细胞。
(3)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取鼻、眼、咽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检查,在脱落细胞中证明有麻疹病毒抗原,数小时内即可作出诊断。
(4)双份血清作血凝抑制、补体结合、中和琼脂扩散试验等检查,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为阳性。
(5)病毒分离:因早期患者的含漱液,鼻、眼、咽分泌物,血液,尿等为检材,可获阳性结果。
凡符合1、2项者即可诊断,尤其是查见柯氏斑、或据特殊皮疹、糠麸脱屑、色素等,即可确诊。第3项(2)~(5)仅用于非典型、疑难病例。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及接触史,即可诊断。在麻疹流行期间,易感者出现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口腔内查见费-柯氏斑,可确定为麻疹出疹期费-柯氏斑已消失时按皮疹出现的顺序、形态及分布作诊断。疹退后,根据色素沉着斑诊断。早期取结膜及口咽分泌物作涂片找华-费氏巨细胞有助于诊断。
1.既往未患过麻疹,流行季节,有麻疹病人接触史。起病急。
2.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渐高,眼红多泪,口腔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3.发热3~4天则出疹,从耳后、发际、颜面开始,逐渐遍及全身,初为鲜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褪色,后呈暗红色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疹退后有糠秕样脱屑,留有色素沉着,约半月后消失。
4.邪毒深重者,可见闭肺之剧咳喘促、干喉之声嘶气憋、蒙敝心包之高热昏厥等危象。
发病:
感染麻疹病毒后经7-10d潜伏期发病,经被动免疫后潜伏期可延长至3周。
病史:
发病前2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
体征:
典型临床经过分三期:
(1)前驱期(出疹前期):一般3-5d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有发热、纳差、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皮浮肿咳嗽及声嘶哑等卡他症状。有时出现呕吐及轻度腹泻。起病后2d在口腔内第一臼齿处颊粘膜上可见0.5-1mm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即费-柯氏斑。斑点数量渐增多,且可融合或扩散至牙龈口唇,有时在结膜、鼻粘膜及阴道粘膜亦可见此斑,持续至出疹后2d消失。
(2)出疹期:发热3-4d(即在费-柯氏斑出现后2d开始出现皮疹,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向前额、面、躯干、四肢发展,最后达鼻尖及掌心足底,约3-4d出齐。皮疹初呈淡红色,较稀,其后增多,并可融合,颜色转深,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初压退色,后期疹密、色转深者压后不退色。在皮疹出齐前,体温上升可达40℃,全身症状相应加重,卡他症状达高峰。患者神委、剧咳、结膜充血、畏光明显,舌乳头呈红肿,甚至出现神志昏沉或谵妄。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均可轻度肿大,部分患者肺部可闻及少些罗音。
(3)恢复期:出疹3-5d后,全身皮疹出齐,患者一般情况明显改善,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及呼吸道卡他症状迅速减轻,皮疹开始消退,但咳嗽可持续数天。皮疹消退后,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痕,此为麻疹恢复期的特征,经1-2周后逐渐消退。退疹时皮肤有细小糠麸状脱屑。
典型的麻疹病程一般为10d。部分患者在前驱期可出现稀淡的玫瑰疹,数小时即退,称前驱疹。成人麻疹的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但并发症较小儿少。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可见到下列类型:①轻型麻疹发生在留有部分母亲传递免疫力的婴儿,或近期内注射过被动免疫制剂,或过去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但未能 完全受保护者。此型麻疹潜伏期长,全身症状轻,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有时未见费-柯氏斑,皮疹分布稀少、色淡,但皮疹退后仍可留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并发症少。②重型麻疹:临床上不多见,但病死率高。重型麻疹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中毒麻疹及出血性麻疹两种。中毒麻疹毒血症症状重,体温可高达40.5-41℃,伴谵妄抽搐昏迷、紫绀,皮疹呈融合性、色暗;或出现循环衰竭,有面色苍白、心率快、心音钝、血压下降;皮疹则迟迟不出齐,色淡、稀少;或己出的皮疹突然隐退。出血性麻疹,皮疹呈出血点状或紫癜样,常伴体部粘膜及肠道出血,全身中毒症状明显。③异型麻疹:前期的体温明显升高,发热2d即出皮疹,皮疹自四肢末端开始,渐向躯干或面部发展,皮疹呈多形性,口腔内无费-柯氏斑,检测血液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是一种延发型变态反应,临床上少见。近年来成人麻疹发生率上升,症状较小儿起病急,可无卡他症状。
实验室诊断:
(1)血白细胞减少,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
(2)多核巨细胞检查:鼻、眼、咽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镜检可查见多核巨细胞。
(3)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取鼻、眼、咽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检查,在脱落细胞中证明有麻疹病毒抗原,数小时内即可作出诊断。
(4)双份血清作血凝抑制、补体结合、中和琼脂扩散试验等检查,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为阳性。
(5)病毒分离:因早期患者的含漱液,鼻、眼、咽分泌物,血液,尿等为检材,可获阳性结果。
出疹前后1~2天,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以瑞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多核巨细胞。
鉴别诊断:
需与风疹猩红热、幼儿急诊、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及药物疹相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血象恢复正常。有并发症者应待并发症基本治愈,方可出院,出院后随访复查。
预后:
本病顺证出疹较顺,易于恢复,逆证则易形成麻毒内闭的合并病症。病后可获本病的终身免疫。
并发症:
麻疹常伴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主要并发症有:
肺炎:为常见的并发症,2岁以下多见。在麻疹出疹期,可由麻疹病毒本身侵犯肺部引起肺炎,肺大多呈间质性改变;一般表现不重,无明显气急,肺部出现少许罗音或无体征。x线检查可见较淡的点状或条状阴影。当继发细菌、病毒、真菌或混和感染时,临床症状明显,有发热、气急,病程较长。其中以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最严重,易进一步发生纵隔气肿、脓胸或脓气胸,甚至肺脓肿心包炎麻疹肺炎迁延者,可发展为支气管扩张症
②喉炎:多发生在年幼儿。轻度嘶哑及喉炎是麻疹本身症状之一。并发细菌性喉炎时有频咳、嘶哑、哮吼及呼吸困难,吸气时出现胸骨上凹陷。严重者可因重度喉梗阻而窒息死亡。
③心血管功能不全:由麻疹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营养不良变性所致,严重者皮疹隐退并出现休克
④脑炎:发生率仅0.0l%-0.5%,可发生出疹后1个月内,出疹后2-6d多见,与麻疹轻重类型无关。早期发病可由麻疹病毒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发生出疹期后,则认为是一种机体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反应。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后3-23年发生,预后差,大多死亡。
治疗:
麻疹患者应采取综合措施以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无并发症患者应在家中不出门,合理护理最为重要,应保持室内温度及安静环境,注意眼部及口腔卫生,给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利巴韦林对呼吸道病毒有一定作用,可肌内或静脉应用。有并发症者按病情予以适当治疗。
中西医结合:
1.卧床休息,隔离治疗,保持眼、鼻、口腔、皮肤清洁。
2、麻疹初期,可用麻黄、鲜芜荽、西河柳、紫背浮萍布包煮沸,在患者床旁熏蒸,然后用药汁洗擦全身皮肤。
3.饮食宜清淡,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麻疹” 相关论述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
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这是麻疹顺证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临床诊断]
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4.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疾病早期患儿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麻疹在发病过程中,主要需判断证候的顺逆,以利掌握证情及预后。
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疹点均在三天内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二、治疗原则
在治疗上,因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因为本病病原是麻毒时邪,治疗目的在于驱邪透达于外,故在麻毒未曾尽泄之前总以透疹为要。
透疹宜取清凉,辛凉透邪解热,不可过用苦寒之品,以免伤正而外邪内陷。还要按其不同阶段辨证论治,一般初热期以透表为主,见形期以凉解为主,收没期以养阴为主,同时注意透发防耗伤津液清解勿过于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若是已成逆证,治在祛邪安正。麻毒闭肺者,宜宣肺化痰解毒热毒攻喉者,宜利咽下—痰解毒;邪陷心肝者,宜平肝熄风开窍;出现心阳虚衰之险证时,当急予温阳扶正固脱。
三、分证论治
(一)顺证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肺卫,肺失清宜。麻毒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邪郁于表,肺气不宜,故发热咳嗽恶寒怕风,鼻塞流涕。热毒初盛,上熏苗窍,故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口内发出麻疹粘膜斑。麻为阳毒,症以热象为主,故小便短赤,苔黄脉数。毒兴于脾,运化失职,故倦怠思睡,大便稀溏。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宜毒发表汤加减。常用药:升麻解肌透疹解毒,葛根解肌透疹生津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
咽痛蛾肿者,加射干、马勃清利咽喉壮热伤,加生地、玄参石斛养阴清热;烦闹、尿黄赤短少者,加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风寒外束,腠理开合失司,影响透疹者,加麻黄细辛辛温透表
2.邪入肺胃(见形期)
证候: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分析:邪入肺胃,热毒炽盛。麻为阳邪,犯肺人胃,正气起而抗争,邪正交争则热,麻毒外透则疹出,故随潮热而分批出疹,所谓“潮热和平方为福,证逢不热非大吉”。此期热势最高,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随外出。肺胃气分热盛,故咳嗽加剧,口渴引饮,烦躁或.嗜睡目赤眵多,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凉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清凉解毒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发表透疹,升麻清胃解毒透疹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热凉血;热炽口干者,加生地、玄参生津清热;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壮热面赤烦躁者,加山栀黄连石膏清热泻火;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凉血止血。’
3.阴津耗伤(收没期)
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少津,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分析:阴津耗伤,余热未净。麻毒已透,故疹点依次回没;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好转,均为邪退正复的表现;肺阴亏损,故咳嗽声哑;热退津耗损,故皮肤脱屑,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低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纳谷不香,加谷芽、麦芽,以养胃健脾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二)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邪毒内侵,郁闭于肺。麻毒之邪炽盛,或它邪随之侵袭,闭郁于肺,故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麻毒火邪,炼液生痰,阻于肺络,故喉间痰鸣;肺气阻遏,气滞血瘀,血流不畅,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绀;邪热内盛,故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协助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
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肺化痰咳嗽气促者,加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口唇紫绀者,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痰黄热盛者,加黄芩鱼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起刺者,可加黄连大黄山栀,苦寒直降里热,泻火通腑,急下存阴
2.邪毒攻喉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热毒上攻,痰阻咽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循经上攻咽喉,故咽喉肿痛,咳声重浊。热盛炼液为痰,痰火夹毒,气道,故咳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气滞血瘀,故面唇紫绀;痰热内阻,故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常用药: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气而利咽喉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葶苈子泻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蒌浙贝母化痰散结,马兜铃清肺降气荆芥疏邪透疹
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分析:邪毒炽盛,内陷心肝。麻毒热邪化火内陷心包,清窍被,故神昏烦躁谵妄热毒炽盛,引动肝风,发为抽搐;热盛入营动血,致疹点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为热毒内盛之征。
治法: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调服)、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甘草柔肝养筋。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陈胆星、矾水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清热通腑;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镇惊熄风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蒲公英大青叶各500g,加工成浓缩液750ml。每服3-5ml,1日3次。用于邪毒闭肺证。
2.鲜芦根、鲜白茅根、鲜石斛各30g。煎汤代茶。用于收没期阴津耗伤证。
二、外治疗法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让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流行期间,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若接触传染源后,可采取被动免疫方法,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并采取隔离措施,观察21天。
麻疹患儿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一般在出疹第6天即无传染性。并发肺炎者,隔离时间延长至疹后10天。
二、护理
麻疹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无论在初热期、见形期或收没期,都不可忽视。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减少并发症,使患儿顺利康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注意补足水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发热出疹期忌油腻辛辣之品,恢复期宜营养丰富食物。注意保持眼睛、鼻孔、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每天按时清洗,防止破溃感染,发生并发症。
[文献摘要]
幼科全书·原疹赋》:“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毋伐天和,常视岁气。寒风凛凛,毒气郁而不行;火日炎炎,-邪气乘而作厉。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
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不知先起于阳,后归于,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初起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食少,作渴发烦。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于肌肉之间。其形似,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巢若肿兮,麻而兼;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疹宜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注:凡麻疹出贵乎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净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透出,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现代研究]
谢云桂.清肺解毒汤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50例小结.湖南中医杂志1989;5(2):24
自拟清肺解毒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法半夏)治疗麻疹各期并发肺炎。疹前期上方加葛根、荆芥出疹期加蝉蜕紫草,疹回期加北沙参麦冬。共治疗50例,痊愈45例,有效4例,仅1例无效。
赵连臻.中药治疗麻疹并发肺炎60例报告.云南中医杂志1992;13(1):18
应用中药基本方为麻黄3g,杏仁桔梗甘草各6g,石膏15—30g,金银花15g,连翘芦根各log,黄芩赤芍各9s。疹出不畅者加葛根log,蝉蜕薄荷各6g,牛蒡子9g;疹稀色淡加黄芪log;疹色紫暗加紫草log,丹皮9g;痰多喘重加苏子log,天竺黄6g;干咳少痰加沙参log;高热惊厥钩藤log,地龙6g;腹泻石膏,加薏苡仁15g,白术12g。每日1剂,分3—4次服,3岁以下用量酌减。结果:治愈54例,无效6例。体温正常及哕音消失时间4.6—6.1天。
刘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疹5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32(2):82
治疗组25例,前驱期用透表汤加减:葛根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g,升麻薄荷蝉蜕各4.5g,高热无汗浮萍,日1剂,水煎服。并用热醋熏蒸室内。黄酒加芫荽煮沸后擦洗全身。出疹期用金银花连翘赤芍紫草、生地、黄芩各9g,鲜茅根、鲜芦根各30g,竹叶蝉蜕各4.5g。并用芫荽甘草各log,麦冬20g,水煎代茶饮。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各9g,金银花竹叶各6g,芦根12s,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均j日j剂,水煎服。对照纽27例。两纽均用西药作退热、输液等对症处理。结果:两组分5u治愈23、22例,好转2、5例。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

[附]奶麻
奶麻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疹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发病年龄多为2岁以下,尤以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最高。因此时正值哺乳期,故称“奶麻”。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两次得病。本病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
奶麻的病情,起病急骤,发热较高,持续不退,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偶有轻微流涕,咳嗽,咽红,神情烦躁发热3-4天,体温可骤然降至正常,热退时或热退数小时后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为多,头面、颈部及四肢较少。皮疹发出后1—2天内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奶麻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病机为邪郁肌表,与气血相搏,外泄于肌肤奶麻的治疗原则,出疹前为疏散风热,方选银翘散加减。热退后,皮疹发出,病已趋于痊愈,一般只需加强护理,不必因皮疹多施药物,可煎服菊花竹叶、鲜石斛、生地等轻清之剂,以清热生津发热期间应多饮开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流质为宜,高热时给退热处理。

述原(一)
景岳子曰∶痘之与疹,原非一种,虽痘之变态多证,而疹之收敛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势凶危,亦不减于痘,最为可畏,盖疹毒痘毒,本无异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详及,使后人无所宗法,余实怅之。自得罗田万氏之刻,见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从其训,备述于此,虽其中稍有裁订,亦不过正其疑似,详具未详耳。使此后患疹者,幸获迷津之指南,亦以见万氏之功为不少矣。
名义(二)
疹者,痘之末疾,惟二经受证,脾与肺也,内应于手足太阴外合皮毛肌肉,是皆天地间戾不正之气,故曰疹也。然其名目有异,在苏松曰沙子,在浙江曰醋子在江右湖广曰麻,在山陕曰肤、曰糠、曰赤,在北直曰疹子。名虽不同,其证则一。但疹在痘前者,痘后必复疹,惟痘后出疹者,方为结局。
逆顺(三)
万氏曰∶疹以春夏为顺,秋冬为逆,以其出于脾肺二经,一遇风寒,势必难出,且多变证,故于秋冬为不宜耳。夫天行不正之气,致为人之疡疹,然古人于痘疹二字,始终归重于痘,并不分别疹为何物,岂可以二证归于一证耶?想当时重痘不重疹,故尔略之,致使后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者,往往有之。今以吾家四代传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开载于后,用此应病,定不差矣。敢有毫厘隐匿,天其鉴之。
疹脉(四)
出疹,自热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证,亦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法也。
景岳曰∶按此即阳证阳脉之义,若细软无力,则阳证阴脉矣,一元气既弱,安能胜此邪毒?是即安危之基也。故凡诊得阴脉者,印当识为阴证而速救元神,宜用伤寒温补托法,参酌治之。
若执以麻疹为阳毒而概用清寒,则必不免矣。
疹证(五)
疹虽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蕴于脾肺,故发于皮毛肌肉之间,但一时传染,大小相似,则未有不由天行疠气而发者。此其源虽内发,而证多属表,故其内为胎毒,则与痘证同,外有表邪,则与伤寒类。其为毒也,总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阴,而脾肺受之。故其为证,则有咳嗽喷嚏,面肿腮赤,目胞浮肿,眼泪汪汪,鼻流清涕呵欠闷顿,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夜卧惊悸,或恶心呕哕,或以手掐面日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药,不使留停于中,庶无他患。且凡是疹证,必其面亦、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热五六日,而后见红点遍身,此其所以与痘与伤寒有异也。
痘欲尽发而不留,疹欲尽出则无病。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证,归脾则泄泻不止,归心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归肺则咳嗽血出,归肾则牙龈烂而疳蚀
程氏曰∶麻疹初出,类伤风寒,头疼咳嗽,热甚,目赤颊红。一二日内即出者轻,必须解表,忌见风寒、荤腥浓味,如犯之,恐生痰涎,变为惊搐,必致危矣。如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呕霍乱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徐氏曰∶痘自里而出于脏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轻。
景岳曰∶痘疹之属有四肿,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痘则陆续渐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部位颗粒有辩也。疹则一齐发出,大者如苏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蚕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
麻则最细而碎,如蚊迹模糊者是也。斑则无粒,惟成片,红紫如云如锦者是也。大都疹与麻斑同类,即发斑伤寒之属,而痘则本非其类也。盖痘毒本于肝肾,出自中下二焦,是以终始不妨于食,而全赖水谷为主,所以能会则吉,不能食则凶。故治痘者,不可罔顾脾胃。麻疹之毒,则由表邪不解而内犯太阴阳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则自能食矣。
痘疹之治,当各有所重者如此。
疹期(六)
出疹之候,初热一日至次日鸡鸣时,其热即止,止存五心微热,渐见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饮食渐减,到申酉之间,其热复来。如此者四日,用手满接发际处甚热,其面上热少减二三分,咳嗽连声,面燥腮赤,眼中多泪,喷嚏频发,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热不分昼夜。六日早时,其疹出在两颊下,细细红点,至午时,两手背并腰下及浑昏,密密俱有红点。七日普遍掀发,其鼻中清涕不流,喷嚏亦不行,七日晚,两颊颜色渐淡。此验出疹之要法。
凡疹热六日而出,一定之规也。若医人无识,用药太早,耗散元气,及至出时,变害多矣。或嗽而变喘,或出一二日即隐,或作大泻,或合而喘,此医人用药不当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内用药,必待见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药亦有次第,凡一剂必作十余次饮之,况疹在皮肤之间,苦作一次服,则药性催之太急,每致谵语烦躁,故当慎之。
景岳曰∶按此万氏之法,谓医人用药太早,恐致耗散元气,故必待见点而后施治,及作一次服,恐药性催之太急,皆惟恐无益而反以致害,此固其心得之法也。然以愚见,则医有高下,药有宜否,但使见有确真,发无不当,则于未出之前,或解或补,必有得预防之力,以潜消其毒者;既出之后,亦必有善调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与不善,或不嫌早与不早也。尝见庸流之误治者多,是诚不服药为中医也。此万氏之说所以不可不遵。
凡疹热五六日必出矣,医人用药见不能散,父母见药不效,医人见热嗽不能除,或以别证治之,主家又或更医,此世之所以误者多矣。
麻疹初热(七)
麻疹发热之初,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泪,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掐眉目,面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浓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则增热而为衄血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肿,为烦躁干渴,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里虚,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母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
凡疹初热疑似之间,切不可轻易用药。总有他证,必待五日,腮下见疹,方可用升表之剂。嗽多、连打嚏喷,鼻流清涕,或流鼻血,饮食减少,好饮凉水,只宜调理饮食,戒面食荤腥。
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余声不已,上气喘急,面目胞肿,时卧时起,此火毒内蒸,肺叶焦举,宜甘桔汤合白虎汤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时,咳嗽口干心烦者,此毒在心肺,发未尽也,泻白散加天花连翘玄参黄连主之。
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为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患。若不预解,使之尽出,多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久枯瘁,或成惊痫,成为泻痢,或为咳血喘促,或作疳蚀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然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尽也。
疹出没(八)
一、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午后即收,午后出,子后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或用荆芥牛蒡子甘草玄参石膏桔梗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败毒散主之。
疹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痒 而死。急用升麻汤加荆芥牛蒡子甘草热服,则疹必复出而安矣。
发热六七日以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必皮肤坚浓,腠理闭密,或为风寒所袭,或曾有吐泻,皆能伏也。急用托里散表之剂,如麻黄汤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之类。如一向未更衣者,必毒甚于内,伏而不出《局方凉膈散牛蒡子主之。
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疹者,于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如时证大寒,以桂枝葛根汤,或麻黄汤发之。时证大热,以升麻葛根汤,或合人参白虎汤发之。
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如兼疫疠之气,以人参败毒散发之。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喘昏闷,则死证也。
景岳曰∶按此万氏之法,极得随时制宜之善,已尽发表之义矣。然发表之义,亦最不易,即如营卫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证甚多,若徒知发之,而不知滋之,则营卫有弱者,非惟不能发,而且恐穷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气,必得其神,庶乎有济。如伤寒三表之法,实亦有关于此。
疹毒出尽,则邪气解散正气自然和平。如发热烦闷,或呕吐,或泄泻,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也。烦热者,黄连解毒汤。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及苎麻戛法如前。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去,呕吐自止矣。
疹有既收而余毒未尽,至三日之外又复发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致令邪气郁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曾解散,终属未畅耳。若兼杂证,亦当随证治之。
疹形色(九)
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腿,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若色见通红,则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养血化斑汤主之,或四物汤加防风。色大红焰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或四物汤川芎柴胡黄芩干葛红花牛蒡子连翘凉血滋阴而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亦五死一生之证也。
若黑色者,则热毒尤甚,而十死一生之证,此尤不可不明察之而混为施治也。
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势也。但大便调,咳嗽多,右手一指脉轻重取皆有力,虽势重不碍,但当随证调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脉无力,虽三日后收,其浑身疹变为紫色,壅结于皮肤之间,若用解利之药,其色渐转红色,嗽多流涕,颇思饮食者生,若投二三剂难变者难疗也。
疹涕(十)
凡疹出至二三日,必两鼻俱干。待收完,看毒瓦斯轻者,清涕即来,就思饮食,此不必服药。若清涕来迟,不思饮食者,须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药。
疹吉凶(十一)
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轻。
透发三日而渐没者轻。
淡红滋润,头面匀净而多者轻。
头面不出者重。
红紫黯燥者重。
咽喉肿痛不食者重。
冒风没早者重。
移热大肠变痢者重。
黑黯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
鼻扇口张,无神者不治。
鼻清,粪黑者不治。气喘,心前吸者不治。
总论治法(十二)
一、疹喜清凉而恶湿,痘喜温暖而恶凉,此固其大法也,然亦当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子成熟之时,若太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必温凉适宜,使阴阳和平,是为得之。
痘宜内实,可用补剂;疹忌内实,只惟解散,惟初热发表时略相似耳。既出之后,痘宜补气以生血,疹宜补阴以制阳。何也?盖疹热甚则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虚耗,阴津被克,故治以清火滋为主,而不可少动其气,若燥悍之剂,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证所系之重。而不知疹之杀人尤甚,方书多忽而不备,良可太息也矣。
斑疹之毒,皆出于火。《内经》曰∶赫曦之纪,其病疮疡。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运之岁,肺金受制,感而发者居多。轻则如蚊迹之状,或垒肿于皮肤间,名曰瘾疹。重者如朱点红晕,或片片如锦纹,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证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也。凡此之类,皆属邪热,治之之法,惟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用温补也。如豆蔻干姜之类,切勿轻用。而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属,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或透邪煎。
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加紫草连翘
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
头项面肿升麻汤加牛蒡子荆芥。若脉强火盛热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汤加减用之。
自汗烦渴,气壅脉数者,化斑汤
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或四苓散。如夏月,益元散
热甚,小便赤涩谵语惊恐者,导赤散四苓散辰砂。夏月,益元散辰砂
咳嗽甚者,二母散麦门冬汤清肺汤
喘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五味子
热甚鼻衄,或便血血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血甚者,犀角地黄汤
伤食呕吐,六君子汤加藿香干葛,或减去人参。热甚呕吐者,解毒汤小便不利而呕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导赤散
大便秘结,发热身痛者,大柴胡汤腹胀气喘者,前胡枳壳汤
咽喉不利甘桔汤。兼风热咳嗽者,加防风
寒热往来小柴胡汤,如兼咳嗽人参
后身热不除者,升麻汤,或去升麻黄芩黄连各酒炒用。
下痢赤白腹痛者,黄芩芍药汤,或加枳壳身热腹痛者,解毒汤
余毒未尽,变生痈疽者,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牛蒡子
景岳曰∶按以上万氏治疹诸条,皆极详妥,然其中惟泻痢气喘二证则最多疑似。盖二证之由疹毒,固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医但见是疹,无不概用寒凉,不知有可凉者,有不可凉者。其有脾气本弱而过用寒药,或以误会生冷致伤脾胃而为泄泻者,亦多有之。此一证也,虽曰由疹而发,而实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别无热证热脉,而兼之色白气馁者,便速救脾气,急从温补,宜温胃饮、五君子煎、胃关煎之类主之。若执谓疹毒不可温,则无不危矣。此医之当知本也。又如气喘一证,大有虚实。盖十喘九虚,若察其本非火证,又非外邪,而或以大泻,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气脱之候,此非六气煎,或贞元饮必不可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细察,而或者以气促气喘,则万万大误矣。又痘疮总论中,有因人因证之辩,与此麻疹实同一理,所当参阅。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认为实火,而不知虚火之为害也。
徐东皋曰∶痘难疹易之说,此俗谈耳。其有胃气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泻利而发有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隐,久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泻泄不已,出而复出,加之喘促,则必危矣。凡若此者,又岂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见虚弱,急当先补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当托里发表以助之。且首尾供不可泻,一如痘证同也。
疹禁忌(十三)
凡疹发表之后,红影出于肌肤,切戒风寒生冷。如一犯之,则皮肤闭密,毒瓦斯壅滞,遂变浑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诸证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医家病家皆不可不慎。
之证,全在调治,禁忌如鸡鱼炙爆,盐醋五辛之类,直过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纵口,致生他疾也。若误会鸡鱼,则终身皮肤粟起如鸡皮之状。或遇天行出疹之时,又令重出;误食猪肉,则每岁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误食盐醋,致令咳嗽,则每岁出疹之月,必多咳嗽;误食五辛之物,则不时多生惊热,此痘疹之家皆所当慎也。
发热(十四)
疹非热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发热烦躁,或头眩,或身体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诸证悉解,此一层疹子随即收者,极轻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汤解其毒。便涩者,宜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或大连翘饮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凉膈散牛蒡子主之。
疹喘嗽(十五)
凡疹证多嗽,此顿出顿入之势也。但有疹毒,假嗽多而散,故疹后旬日之内,尚宜有嗽,切不可见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疹证属肺与脾胃,肺受火邪则嗽多,嗽多则顿出头面并及四肢;大肠火邪,则上连脾胃而为泄泻。若早泻则嗽必减而变为喘,盖喘嗽二者皆属于肺。然嗽实喘虚,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则合眼多痰,胸满腹胀,色白而毒不尽出,证则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而最不宜于泄泻也。
疹吐泻(十六)
凡疹子初起,发热吐利,纯是热证,不可作寒论。此乃火邪内逼上焦则多吐,下焦则多利,中焦吐利并作。自利者,宜黄芩汤吐利者,宜黄芩汤加半夏二钱、生姜三片。自利里急后重,宜黄连解毒汤合益元散。
凡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泻,嗽多者,用升表之药,加以分利治之。苦泻而兼喘,复见闷乱摇头者凶。
麻疹现后,大便下脓血,或因泄泻而变成脓血者,或径自利者,但看疹出多而色红又多嗽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后,方宜解毒,兼治其痢。
疹子初起,最忌泄泻,然亦有始终泄泻而不妨者,禀之强弱异也。苦因泻嗽减而变为喘者则危矣,详前喘嗽条。
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四苓散。如热甚或夏月,益元散
疹后作痢、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证,当以解毒利药治之。若所下稠涎,红白相兼者,务要用解毒之药。若昼夜由三、五十次,渐减至二、三次,成渐多嗽,右手一指脉渐起,清涕复来者,方可望生。若痢变煤色,或现房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门如筒,喘促音哑,饮食不进,午后腮红,皆不治。
景岳曰∶自古方书,凡发挥未尽,及用治未当者,间亦有之,而惟于泄泻一证则尤其为最。何也?盖古人以池泻为热者什九,故多用河间黄芩芍药汤为主治,而不知凡属泄泻,最多脾肾虚寒也。即如出疹一证,虽有由疹毒而泻者,然果系实热,多不作泻,但致泻者,卒由脾胃之弱。若但知清火解毒,则脾必日败,而渐现房漏、青菜色,及气促、绝食不治之证矣。病而至此,岂犹热耶?总属误耳。故凡治泄泻者,即虽是疹,亦必察其有无热邪。如无热证热脉,即当于痘疮泄泻条求法治之,庶最危者犹可望其生也。故余于诸法之外,而独言其要者有如此。
疹饮食(十七)
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饮食,此胃为邪气所侵,亦为邪气所养,故不食亦不妨。切不可着意治之,只宜治疹,疹出尽,毒瓦斯渐解,即思饮食。尤不可与面食,虽用粥饮,每次只可少与,候气清神爽,身全不热,渐渐加添,但宜少而频也。
出疹之先,平昔过用面食者,或正出时吃面食者,成胃气渐开即思面食而用早者,因动胃火,以致清涕不来,身体作热,两眼看手,咬指抠鼻,撕口唇皮,及撕眼札毛者,此皆疹后食复之病也,当清肺解毒,加消导之剂治之。
疹饮水(十八)
凡患疹之人,不拘大小,自起至收,必皆喜饮凉水。此不必禁,但宜少不宜多,宜顿不宜顿,则毒瓦斯随之渐解。
疹渴(十九)
凡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热发渴者,升麻葛根汤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主之。
疹汗衄(二十)
凡疹子发热,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须止之,此亦散越之义。汗者,毒从汗散;衄者,毒从衄解,但不可太过。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或合黄连解毒汤;衄太多者,玄参地黄汤
疹躁妄狂乱(二十一)
凡疹有初热而见烦扰谵妄狂乱者,宜升麻葛根汤辰砂益元散主之。
疹收之后,余热未尽,日夜烦躁谵语狂乱者,辰砂益元散灯心汤调下,或四苓散灯草黄连黄芩,调水飞朱砂五分主之。
咽痛(二十二)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火毒上熏而然也,勿以喉痹同论,妄用针刺。盖此非喉痹痈肿,原无恶血可去也。痘疹喉病,只是咽干作痛,宜廿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细细咽之,更以玉钥匙吹之。
疹唇口疮(二十三)
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后,余毒不散,此热毒收于牙龈上下,故并唇口生疮。遇有此证,每日用温米泔水洗十余吹,急用解毒之药治之。若或失治,多变走马疳也。
腹痛(二十四)
凡疹初热一日至五六日之间,多有腹痛之证。此大肠火郁于皮窍之中,故作腹痛。俱不可认作伤食,用消导之药,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则腹痛自止,最宜慎之。
疹后诸证(二十五)
凡疹后余毒未尽,随当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则必致喘嗽,或喉中痰响,或为四肢冷痹,或目无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烟筒,或嗽声不出。若右手一指脉轻取散乱,重按全无,则成难治之证矣。
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治之,待血气和畅,其热自退。苦热势太甚,或日久不减,宜用柴胡麦门冬散;甚则黄连解毒汤,或合人参白虎汤
疹后热不退,而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为骨蒸劳瘵之证者,宜万氏柴胡四物汤主之,或芦荟肥儿丸当归连翘治之。迟则变证,为睡则露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风螈 ,不治之证矣。
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惊风同论,宜导赤散人参麦门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难治。如见多痰,或用抱龙丸,或以四物汤加麦门冬枣仁淡竹叶甘草龙胆草黄连茯苓辰砂石菖蒲之类治之,或以此药为末,用蒸饼、猪心血为丸服亦可。
疹退后多有咳嗽之证。若微嗽不已者,此余毒未尽也,用清肺饮加生甘草、牛蒡子主之。
苦嗽甚气逆,发而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也,宜清肺饮,或清肺汤人参白虎汤六一散之类主之。若身热顿嗽,甚至饮食俱呛出,或咳出血,皆热毒乘肺而然,宜多用门冬清肺汤,或加连翘,或清金降火汤主之。若咳甚而面浮肿,胸高喘急,血退场门鼻,面色青赤,昏躁摇头者,死证也。又有肺气本虚,为毒所逼而发喘不已,但无嗽血呛会等证者,宜用清肺饮倍加人参治之。不可拘于肺热之说,而纯用清肺解毒之药也。
疹后余热未尽,或热甚而失血者,四物汤加茵陈木通犀角以利小便,使热气下行则愈。
若血在上者去川芍。
疹后余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气冲人者,名为走马疳,用马鸣散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芦荟使君子龙胆草黄连五灵脂,浸蒸饼为丸,滚水服之,以清胃火。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证也。
疹退之后,饮食如常,动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补养,外虽无病,里实虚损,偶然为恶气所中,谓之中恶。此朝发夕死之证。
麻疹(二十六)
痘之外有疹,疹子外又有麻疹麻疹者,亦疹之类,即斑疹也。但正疹则热至五六日而后一齐涌出,出皆粒粒成,非若麻疹之皮红成片也。且麻疹之出,则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则细碎,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者,即麻疹也。亦或有六日始出,出而又没,没而又出,不过一周时许。世俗谓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后方齐出透彻。然亦有不拘者,只三日间,从面至胸背手足,虽随出随没,然只要出透,以遢身红润者为美。重者遍身膨胀,眼亦封闭。
色有赤白微黄不同,只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缠锁咽喉者为逆,发不出而喘者即死。所谓麻者,以遍身细碎如麻,无有空处故也。然又有遍身但红而绝无斑点者,是又谓之火丹,亦其类也。故痘家有夹疹、夹麻、夹丹等证,总皆热毒所致,俱当详辩也。
麻疹初起,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嚏喷流涕,宜升麻葛根汤加苏叶葱白解肌,切忌大汗。若潮热甚者,加芩、连、地骨皮谵语者,调辰砂益元散咳嗽麻黄杏仁麦门冬石膏
咳甚热甚者,用凉膈散桔梗地骨皮泄泻者,宜四苓散。便红合犀角地黄汤吐血衄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山栀小便赤加木通。
寒热小柴胡汤
麻疹已出,烦躁作渴者,解毒汤合白虎汤。喘而便闭者,前胡根壳汤加五味子便秘甚者,小承气汤谵语溺闭者,导赤散小便如泔者,四苓散车前木通谵语如狂者,解毒汤辰砂益元散。大小便血者,犀角地黄汤解毒汤吐血衄血解毒汤加炒山栀、童便。泄泻解毒汤四苓散。喘兼泄泻溺赤涩者,柴苓汤烦热大渴作泻者,白虎汤加苍术猪苓。热盛干呕者,解毒汤伤食呕吐四君子汤。夏月因热作呕,四苓散人参
麻证初起,及已出已没,一切杂证俱与痘疹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虽曰麻喜清凉,痘喜温暖,不易常道,然虚则补,实则泻,寒则温,热则凉,方是医家玄妙。故治麻亦有血虚而用四物汤气虚而用四君子汤,伤冷则温中、理中之药,皆当因证而用也。
麻证收后,余毒内改,凡寻衣摸床,谵言妄语神昏志乱者死。如热轻而余毒未除,必先见诸气色,若有所见,预防之,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或四味消毒饮,或六味消毒饮解毒汤,随证选用,仍忌鱼腥葱蒜等物。
水痘(二十七)
凡出水痘,先十数点,一日后,其顶尖上有水泡;二日三日,又出渐多;四日浑身作痒,头皆破,微加壮热即收矣。但有此疾,忌发物,七八日乃痊。
水痘亦有类伤寒之状,身热二三日而出者,或咳嗽面赤,眼光如水,或喷嚏,或流涕,但与正痘不同,易出亦易,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麻疹论列方(二十八)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四物汤(补八) 六气煎(新因二一) 人参败毒散(散三六) 化斑汤(寒三) 白虎汤(寒二) 大柴胡汤(攻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甘桔汤(因一七五) 解毒汤(痘五一) 黄连解毒汤(寒一) 麻黄汤(散一) 升麻汤(痘一三九) 升麻葛根汤(散三十)透邪煎(新因二三) 托里散(痘四) 《局方凉膈散(攻十九) 柴归饮(新因十五) 清肺饮(痘八七) 清肺汤(痘一四五) 柴胡橘皮汤(痘二九) 仲景黄苓汤(寒百五) 二母散(痘百五十) 射干鼠粘子汤(痘七七) 麦门冬汤(痘一四二) 导赤散(寒一二二) 万氏柴胡四物汤(痘一四三) 四苓散(和一八七) 柴苓汤(和一九二) 养血化班汤(痘十八) 小承气汤(攻二) 益元散(寒百十二) 门冬清肺汤(痘一四七) 大清汤(痘一五三) 泻白散(寒四二) 清金降火汤(痘一四九) 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贞元饮(新补十九)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胃关煎(新热九) 大连翘饮(寒七八) 玄参地黄汤(痘八六)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 玉钥匙(因一九三) 马鸣散(痘一三八) 胡荽酒(痘百十八) 四味消毒饮(痘四八) 犀角地黄汤(寒七九) 芦荟肥儿丸(小百十四) 六味消毒饮(痘四九) 前胡枳壳汤(痘九四) 桂枝葛根汤(痘三七黄芩芍药汤(寒百丸)
备用方
具列痘疹方末,所当详阅。

升麻汤(一三九) 解散疹毒。
升麻(去葛根(去皮,各一钱) 芍药(酒浸,二钱) 炙甘草(一钱)水一盏,煎五分。食远稍熟服,量人大小加减。
予按∶此方即升麻葛根汤也,麻疹之证多属阳明火毒,凡欲解表散邪,但表实邪盛者最宜用此。然愚谓以柴胡代升麻用之更妙。若血气稍虚而邪有未解者,惟柴归饮为最妥。
升麻透斑汤:(百四十) 治疹初见红点一日至三日。
升麻枳壳(麸炒,各五分) 柴胡(钱半) 桔梗前胡(各一钱) 干葛川芎茯苓(各七分)陈皮半夏甘草(各四分)
上加生姜一片水一钟,煎五分,作十余次徐服之。
葛根麦门冬散(一四一) 治小儿热毒斑疹头痛壮热,心神烦闷。
葛根(三钱) 麦门冬(四钱) 人参 川升麻 茯苓甘草(各二钱) 石膏(半两)赤芍药(一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不拘时徐徐温服,仍量儿大小增减。
薛氏曰∶前方足阳明胃经之药也,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若非发热作渴,表里有热者不可用。
表里俱虚而发热作渴者,宜用人参麦门冬散
(万氏)麦门冬汤(一四二) 治表邪内热咳嗽甚者。此即前方去人参者,但分两稍异耳。
麦门冬葛根(去皮,各一钱) 升麻(去,四分) 赤芍药(酒炒) 茯苓(各六分)炙甘草(四分) 石膏( ,一钱半)
上水煎服。
(万氏)柴胡四物汤(一四三) 治疹后余热。
柴胡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药人参麦门冬知母淡竹叶黄芩地骨皮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生地黄散(一四四) 治小儿斑疹身热口干咳嗽心烦者。
生地黄(半两) 麦门冬(七钱) 款冬花陈皮杏仁(各三钱) 炙甘草(二钱半)
上每服三五钱,水一大盏,煎六分。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
清肺汤(一四五) 治斑疹咳嗽甚者,或二母散,或麦门冬汤
桔梗(去芦) 片芩 贝母(各七分) 防风(去芦) 炙甘草(各四分) 知母(七分)
上水一钟,煎五分,入捣碎苏子五分,再煎温服
清肺消毒汤(一四六) 治疹收完,不思饮食,鼻干无涕。
防风枳壳(各五分) 连翘前胡黄芩桔梗(一钱) 荆芥炙甘草上水一钟,煎至五六分,作十余次徐服之。
门冬清肺汤(一四七) 治疹后咳嗽不止。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款冬花知母贝母桔梗牛蒡子地骨皮杏仁(去皮尖) 马兜铃甘草等分)水一钟半,前七分。食后温服
清肺消毒化痰汤:(一四八) 治疹后喘嗽,声音不清,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
牛蒡子防风荆芥贝母(各五分) 连翘黄芩前胡茯苓(各七分) 桔梗枳壳(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水一钟,煎五分,作十余次徐服之。
清金降火汤(一四九) 治疹后肺热声哑咳喘
当归白芍药(酒炒) 生地黄(酒洗) 栝蒌仁 白茯苓陈皮贝母(去心)甘草麦门冬桑白皮 枯芩(酒炒) 山栀(炒) 玄参杏仁(去皮尖) 苏梗天门冬黄连(炒) 石膏上等分,加姜一片,水煎服。
二母散(百五十) 方在寒阵四九。治肺热咳嗽,及疹后嗽甚者。
透斑和中汤(一五一) 治疹二三日泄泻
升麻干葛猪苓泽泻陈皮半夏川芎茯苓(各七分) 前胡桔梗(各一钱)柴胡(钱半) 甘草(三分)
上加生姜三片,水一钟,煎至五分,作数次徐服之。
解毒化滞汤(一五二) 治疹后吃食太早,咬指甲,撕口唇,fs 眼毛,看手,咬人等证。
防风荆芥枳壳神曲(炒) 麦芽(炒,各五分) 连翘黄芩茯苓前胡(各七分)桔梗(一钱) 山楂甘草(各三分)
上水一钟,煎五分,作十余次徐徐服之。
大青汤(一五三) 解斑疹大毒良方
生地黄石膏玄参地骨皮知母木通甘草青黛荆芥穗(各等分
上水一盏,加淡竹叶十二片,煎七分。温服,无时。
羚羊角散(一五四)治小儿斑疹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云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
羚羊角(镑) 黄 黄芩草决明车前子升麻防风大黄芒硝等分)水一盏,煎半盏,稍热服
羌菊散:(一五五) 治痘疹热毒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
羌活甘菊花蝉蜕蛇蜕防风谷精草木贼甘草白蒺藜山栀子大黄黄连沙苑蒺藜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清米汤调下。

女人生孩子,产骨会自然张开,乃出之于天地自然,人生于天地之间,抵抗疾病能力的产生,天地亦安排出之于自然。我们可以看到麻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痊愈后的孩子,饮食大进,体力恢复后,特别不易生病,为什么呢?
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是造成我们生病的主因(外因)之一,气候由十天干、十二地支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即每天十二个时辰、每天、每年、每十年(十天干)或十二年(十二地支)、六十年会产生不同的气候变化,故各种流行疾病每隔十年或十二年就会流行一次,而“流行的疾病”随着“节气”的转变,产生气候的变化而消失。
气候不断的变化造成疾病,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呢?唯有健康的身体,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什么气候、什么疾病都侵犯不了,才是预防疾病根本之道。没有健康的身体,预防针能抵抗疾病吗?能预防疾病吗?
天地之“气”——风暑寒湿燥火,随着天干、地支的变化,随时干涉、支配着人身体的气之变化,乃天地自然之现象,人在天地之间,位列三才——天、人、地,其生理受自然之影响亦出之于自然。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生理变化过程,五气对生理的变化,乃天地对人体适应自然的巧妙安排,为人体对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产生免于伤害的免疫作用,而赐予人类天然的预防针。
人身得五行之全,风气入肝,燥气入肺,湿气入脾,寒气入肾,暑气入心,五行均衡调匀,五气调理五脏适应的作用出之于自然的能力,即预防针的作用。
什么是天地予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预防针呢?即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俗称野痲疹)。万物之灵的人类,从寒带到热带,从热带到寒带,从冷气房中出来到酷热的室外,早午晚温差的变化,各种气候的急遽变化,人类都能随时适应,因人类皮肤不长长毛,皮肤的呼吸,可以帮助肺的呼吸,随时适应气温的变化,其它动物,身长长毛,则无此先天条件。
天地分五行,故某些地方不会生某病,却因人类的来往而将某疾病传达到某地。
上古之人无痘疹者,天性纯朴也,因人分五行气分五气,某个地方之气,不受他种人种不同之气的干扰,而产生适应的变化,如澳洲在受白种人入侵之前,即没有痲疹、水痘……的疾病发生,当白种人侵入澳洲,其气干扰了澳洲原始人的气,而为使其产生适应的变化,乃有痲疹、水痘等病变的发生,气即风、暑、寒、湿、燥火之气与人之五气相通也。
人的体质——气,基本亦分属五行,各为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水形人、土形人(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有详述各形人之形象),即各形人各占百分之廿,五行相生相克,是以各种疾病的流行,有百分之廿的人不受流行疾病的影响(不生病),如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出痲疹,即有百分之廿的人不会出痲疹。
痲疹、水痘、德国痲疹、腮腺炎……等,乃是人类大混杂,交流产生气的适应,以抵抗疾病预防疾病的自然反应。
为什么出痲疹时,不要吹风呢?乃避他气的干扰,待痲疹出过之后,不怕风吹,即对风的变化产生免疫的能力,对风之变化不再生病。水痘出过之后,不怕天气潮湿、干燥的变化,即对湿气变化的适应产生免疫力。
腮腺炎出过之后,不怕暑气,别人的小孩怕晒太阳、易中暑,出过腮腺炎的孩子,耐晒、不易中暑
德国痲疹(野痲疹)出过之后,不怕天气骤寒,天气骤变,仍不感冒
得过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等出过一次不再出,乃天地予人的预防针为一次即建立,康复后对风暑寒湿燥火之气的变化,不同人种之气的接触,可以得到长期的后天免疫能力,乃是天地予人类对气候,对人种的变化,产生抗病的预防针——免疫功能的产生。
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皆为胎毒所化,什么是胎毒呢?胎毒即父母遗传到子女身上抵抗疾病发生的病毒,因胎儿在母腹中时,皆从胎元(肚脐)摄取一切,故名胎毒
断脐后,先天自父母取得之气,受后天五气熏蒸,“先后天气”交换,肺首先受后天之气,即水、火、风之空气作用。故肺为后天气之始。
肝受后天之气——风的作用将毒排出,是为痲疹,痲疹之作用乃促使肝风及其经络与心脾肺肾之五行相生相克的调理能适应顺畅。
水痘之作用,乃脾受湿气之作用所产生,为与五脏通调湿气顺畅无碍之作用。
腮腺炎之作用,乃心受暑气之调理与五脏之通调作用。
德国痲疹的作用,为先天呼吸“肾”调理寒气,与五脏之作用协调顺畅。
人在出生后,呼吸五气,每一节气,变化一经络,即每月一阴阳经络,至六个月后,全身十二经络五气(先后天气)全部初次交换完成。乃起痘疹之作用,故出生后六个月内不会出痘疹,乃先后天气未交换完成,五脏五气无法作沟通,故不出痘疹五气不调,时机未成熟也。
正常的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为什么要发烧三到六天才退呢?
因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三阴三阳,痘疹对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必须全行发透,乃能完成全身的免疫防卫功能,亦即六经传变全行发透,十二经络皆产生预防作用。
前三日为痘、痲疹发芽期——发烧乃能使免疫功能之能发芽,发烧为阳气的作用,即阳经经络的作用,后三日为成熟收敛期,为阴经经络的作用,故烧退,脸为诸阳之会痘疹发作皆从阳始,自脸面发生,至脚而收功。
痘疹为身体产生免疫作用而发作的疾病,故每人一生必出一次而不复发,孩子出生后六个月始发痘疹,至六、七岁时,痘疹、痲疹大都已出完,并不妨碍孩童的上学。
中医的预防针(种痘),宋真宗时,峨眉山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故民俗称种痘为神苗,是预防针之始,种痘的方法有水苗法旱苗法痘浆法痘衣法等四种。种痘为什么不能普遍呢?因种痘在使未生痘疹的人传染产生痘疹,以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力,即免疫功能的产生,而不是使痘疹出不来,为避免与其它疾病并发逆症(并发症),故种痘必须在身体健康时种植,以免发生危险。
今日的预防针,将天地赐予人类的预防针堵塞出不来,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之免疫功能发挥不出来,致孩子身体对风暑寒湿燥火的气候变化,无法调整,而天天感冒感冒却又不分伤风伤寒伤暑湿热而一味的发炎——消炎、结果呢?名为预防疾病,实际却在摧残民族幼苗,今日年轻的父母可真难为了,孩子可真难照顾了。
大家认为照顾出麻疹的孩子四十天麻烦呢?还是照顾一辈子病怏怏的孩子麻烦呢?
乙型肝炎预防针则纯粹是谋财害命针。
霍乱预防针,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七○年即宣布没有预防效果,且产生极大的不良副作用,而宣布停止使用,但我们台湾却迟到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间才宣布霍乱预防针改由自愿施打,可见我们的霍乱预防比他国“进步”近廿年。
卡介苗在某医学权威退休时,发出三千多封信给全省小儿科医生说:卡介苗没有预防肺结核的功能,且产生极大的副作用,故不应再打卡介苗。因当初卡介苗预防注射是该医师发启、推动的,三十年后才良心发现,在退休时发出三千多封信给全省小儿科,但我们的医疗有关单位,却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至今仍在打。
小儿麻痹预防针,许多外国药厂因负担不起医疗赔偿而不敢制造,而我国在流行时期,有许多小儿科医师用蒸馏水滴两滴在小儿的嘴里,以赚取黑心钱,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却没法取得证据,揭发这么值钱的两滴蒸馏水。
预防针是预防疾病,还是制造疾病呢?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有什么预防针呢?每个脸色红润,体力强健,今日的小孩,出生时脸色红润,不到几天、几个月脸色青黄,我们可以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看看,有几个学生脸色红润,有一个健康的人吗?
医疗科学进步了吗?医疗品质提升在那里?预防疾病的效果在那里?医院病床再多也不够用,为什么?
大家可以比较血癌的人数及其治疗的最后结果与发烧治疗错误所造成的脑炎、脑膜炎、小儿痲痹所造成的人数及其最后下场是谁比较凄惨、悲哀

女人生孩子,产骨会自然张开,乃出之于天地自然,人生于天地之间,抵抗疾病能力的产生,天地亦安排出之于自然。我们可以看到麻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痊愈后的孩子,饮食大进,体力恢复后,特别不易生病,为什么呢?
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是造成我们生病的主因(外因)之一,气候由十天干、十二地支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即每天十二个时辰、每天、每年、每十年(十天干)或十二年(十二地支)、六十年会产生不同的气候变化,故各种流行疾病每隔十年或十二年就会流行一次,而“流行的疾病”随着“节气”的转变,产生气候的变化而消失。
气候不断的变化造成疾病,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呢?唯有健康的身体,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什么气候、什么疾病都侵犯不了,才是预防疾病根本之道。没有健康的身体,预防针能抵抗疾病吗?能预防疾病吗?
天地之“气”——风暑寒湿燥火,随着天干、地支的变化,随时干涉、支配着人身体的气之变化,乃天地自然之现象,人在天地之间,位列三才——天、人、地,其生理受自然之影响亦出之于自然。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生理变化过程,五气对生理的变化,乃天地对人体适应自然的巧妙安排,为人体对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产生免于伤害的免疫作用,而赐予人类天然的预防针。
人身得五行之全,风气入肝,燥气入肺,湿气入脾,寒气入肾,暑气入心,五行均衡调匀,五气调理五脏适应的作用出之于自然的能力,即预防针的作用。
什么是天地予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预防针呢?即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俗称野痲疹)。万物之灵的人类,从寒带到热带,从热带到寒带,从冷气房中出来到酷热的室外,早午晚温差的变化,各种气候的急遽变化,人类都能随时适应,因人类皮肤不长长毛,皮肤的呼吸,可以帮助肺的呼吸,随时适应气温的变化,其它动物,身长长毛,则无此先天条件。
天地分五行,故某些地方不会生某病,却因人类的来往而将某疾病传达到某地。
上古之人无痘疹者,天性纯朴也,因人分五行气分五气,某个地方之气,不受他种人种不同之气的干扰,而产生适应的变化,如澳洲在受白种人入侵之前,即没有痲疹、水痘……的疾病发生,当白种人侵入澳洲,其气干扰了澳洲原始人的气,而为使其产生适应的变化,乃有痲疹、水痘等病变的发生,气即风、暑、寒、湿、燥火之气与人之五气相通也。
人的体质——气,基本亦分属五行,各为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水形人、土形人(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有详述各形人之形象),即各形人各占百分之廿,五行相生相克,是以各种疾病的流行,有百分之廿的人不受流行疾病的影响(不生病),如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出痲疹,即有百分之廿的人不会出痲疹。
痲疹、水痘、德国痲疹、腮腺炎……等,乃是人类大混杂,交流产生气的适应,以抵抗疾病预防疾病的自然反应。
为什么出痲疹时,不要吹风呢?乃避他气的干扰,待痲疹出过之后,不怕风吹,即对风的变化产生免疫的能力,对风之变化不再生病。水痘出过之后,不怕天气潮湿、干燥的变化,即对湿气变化的适应产生免疫力。
腮腺炎出过之后,不怕暑气,别人的小孩怕晒太阳、易中暑,出过腮腺炎的孩子,耐晒、不易中暑
德国痲疹(野痲疹)出过之后,不怕天气骤寒,天气骤变,仍不感冒
得过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等出过一次不再出,乃天地予人的预防针为一次即建立,康复后对风暑寒湿燥火之气的变化,不同人种之气的接触,可以得到长期的后天免疫能力,乃是天地予人类对气候,对人种的变化,产生抗病的预防针——免疫功能的产生。
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皆为胎毒所化,什么是胎毒呢?胎毒即父母遗传到子女身上抵抗疾病发生的病毒,因胎儿在母腹中时,皆从胎元(肚脐)摄取一切,故名胎毒
断脐后,先天自父母取得之气,受后天五气熏蒸,“先后天气”交换,肺首先受后天之气,即水、火、风之空气作用。故肺为后天气之始。
肝受后天之气——风的作用将毒排出,是为痲疹,痲疹之作用乃促使肝风及其经络与心脾肺肾之五行相生相克的调理能适应顺畅。
水痘之作用,乃脾受湿气之作用所产生,为与五脏通调湿气顺畅无碍之作用。
腮腺炎之作用,乃心受暑气之调理与五脏之通调作用。
德国痲疹的作用,为先天呼吸“肾”调理寒气,与五脏之作用协调顺畅。
人在出生后,呼吸五气,每一节气,变化一经络,即每月一阴阳经络,至六个月后,全身十二经络五气(先后天气)全部初次交换完成。乃起痘疹之作用,故出生后六个月内不会出痘疹,乃先后天气未交换完成,五脏五气无法作沟通,故不出痘疹五气不调,时机未成熟也。
正常的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为什么要发烧三到六天才退呢?
因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三阴三阳,痘疹对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必须全行发透,乃能完成全身的免疫防卫功能,亦即六经传变全行发透,十二经络皆产生预防作用。
前三日为痘、痲疹发芽期——发烧乃能使免疫功能之能发芽,发烧为阳气的作用,即阳经经络的作用,后三日为成熟收敛期,为阴经经络的作用,故烧退,脸为诸阳之会痘疹发作皆从阳始,自脸面发生,至脚而收功。
痘疹为身体产生免疫作用而发作的疾病,故每人一生必出一次而不复发,孩子出生后六个月始发痘疹,至六、七岁时,痘疹、痲疹大都已出完,并不妨碍孩童的上学。
中医的预防针(种痘),宋真宗时,峨眉山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故民俗称种痘为神苗,是预防针之始,种痘的方法有水苗法旱苗法痘浆法痘衣法等四种。种痘为什么不能普遍呢?因种痘在使未生痘疹的人传染产生痘疹,以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力,即免疫功能的产生,而不是使痘疹出不来,为避免与其它疾病并发逆症(并发症),故种痘必须在身体健康时种植,以免发生危险。
今日的预防针,将天地赐予人类的预防针堵塞出不来,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之免疫功能发挥不出来,致孩子身体对风暑寒湿燥火的气候变化,无法调整,而天天感冒感冒却又不分伤风伤寒伤暑湿热而一味的发炎——消炎、结果呢?名为预防疾病,实际却在摧残民族幼苗,今日年轻的父母可真难为了,孩子可真难照顾了。
大家认为照顾出麻疹的孩子四十天麻烦呢?还是照顾一辈子病怏怏的孩子麻烦呢?
乙型肝炎预防针则纯粹是谋财害命针。
霍乱预防针,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七○年即宣布没有预防效果,且产生极大的不良副作用,而宣布停止使用,但我们台湾却迟到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间才宣布霍乱预防针改由自愿施打,可见我们的霍乱预防比他国“进步”近廿年。
卡介苗在某医学权威退休时,发出三千多封信给全省小儿科医生说:卡介苗没有预防肺结核的功能,且产生极大的副作用,故不应再打卡介苗。因当初卡介苗预防注射是该医师发启、推动的,三十年后才良心发现,在退休时发出三千多封信给全省小儿科,但我们的医疗有关单位,却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至今仍在打。
小儿麻痹预防针,许多外国药厂因负担不起医疗赔偿而不敢制造,而我国在流行时期,有许多小儿科医师用蒸馏水滴两滴在小儿的嘴里,以赚取黑心钱,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却没法取得证据,揭发这么值钱的两滴蒸馏水。
预防针是预防疾病,还是制造疾病呢?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有什么预防针呢?每个脸色红润,体力强健,今日的小孩,出生时脸色红润,不到几天、几个月脸色青黄,我们可以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看看,有几个学生脸色红润,有一个健康的人吗?
医疗科学进步了吗?医疗品质提升在那里?预防疾病的效果在那里?医院病床再多也不够用,为什么?
大家可以比较血癌的人数及其治疗的最后结果与发烧治疗错误所造成的脑炎、脑膜炎、小儿痲痹所造成的人数及其最后下场是谁比较凄惨、悲哀

麻疹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为感受麻毒病邪所致。麻疹的危害性在于易引起并发症和出现变证、险证。因此早期发现、及时阻截,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麻疹是由外感麻疹病毒(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满身布发红色疹子为特征。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冬春二季,发病年龄一般在6个月以上,5岁以下。通过呼吸道传播,其传染期从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为止。发过一次可终身免疫。自开展麻诊活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初热期(约3天) 本病开始与感冒症状极为相似,同时双目微红,泪水汪汪,口腔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为灰白色或淡黄色如冒针头大小的疹点,疹的周围粘膜有红晕),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治宜辛凉透表
(一)
处方:芫荽15克,生葱(连)3~5根。
用法: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液300毫升左右。趁热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药量酌减。
(二)
处方:银花15克,薄荷5克,鲜芦根30克。
用法:先煮银花芦根15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天3~4次。
(三)
处方:香菇20克,生薄荷7克。
用法:将香菇浸泡洗净,置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浓汁,加入薄荷再煮数沸即可。每日1剂,趁热一次饮完,连服3天。
(四)
处方:胡荽50克,葱须2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煎汤洗身,每日1次。
(五)
处方:红苋菜子10克,或红苋菜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六)
处方:胡萝卜120克,芫荽100克,荸荠60克。
用法:将胡萝卜芫荽荸荠三味洗净,加适量水煎煮,去渣代茶饮
见形期(约3天) 为高峰期,体温更高,一般在40℃左右,于耳后、颈部及发际处出现红色皮疹,渐扩展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至手心足底为出齐。疹点颗粒尖耸,扪之触手。初为鲜红色,后渐增多融合为暗红色,疹与疹之间有正常皮肤。神倦嗜睡,或烦躁不宁,目赤眵多,口渴唇干,咳嗽加剧,大便稀,小便短赤。治宜清热透疹
(一)
处方:大雪梨1个,冰糖20~30克。
用法:将雪梨洗净,从顶部切开一个小口,挖去果心,填入冰糖,正放小碗中置锅内隔水蒸烂,去渣留取汁液。每日1剂,一次饮完,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
处方:鲜芦根、鲜白茅根各500克。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服代茶。
(三)
处方:鲜竹叶白茅根各10克。
用法:煎汤代茶。
(四)
处方:樱桃核10~15克。
用法:将樱桃核捣碎,加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服至麻疹透齐。
本方适用于小儿隐疹麻疹
(五)
处方:荸荠适量。
用法:荸荠适量加水煎煮后代茶饮,可助麻疹早发,早回,并防止并发症发生
本方适用于隐疹麻疹
(六)
处方:紫草根5克,白砂糖适量。
用法:用清水2碗放入紫草根浸泡2小时,然后用砂锅煎至1碗,服饮时加白砂糖调味。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麻疹过多。
收没期(约3天) 疹子顺序回没,热势渐衰,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而消退。疹回后皮肤,出现糠状脱屑,并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一般经1~3周退清。治当养阴清解。
(一)
处方:赤小豆30克,土薏米50克,冰糖30克。
用法:将赤小豆、土薏米三洗净后用温水泡浸至软,然后捣烂成浆,入冰糖,加清水少许放锅内用慢火煮成糊状。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绿豆200克,赤小豆150克,黑豆100克,甘草15克,红糖若干。
用法:将三种豆及甘草分别焙干,共研成粉末,过筛,装瓶备用本方。1岁以下婴儿每次7克,1~2岁者每次3~10克,5岁者每次12克,6岁以上者每次15克。每次冲入红糖10克,用沸水调成糊状,候凉,1次服完。每日2~3次,疗程不限。
(三)
处方:鲜荸荠10个(削皮),鲜萝卜汁500毫升。
用法:加白糖适量煮开温六服。
(四)
处法:生山药50克,生薏米50克,柿饼霜15克。
用法: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末,再将柿饼霜切碎入粥,随意服用。
(五)
处方:鲜芦根、雪梨 (去皮)、荸荠,(去皮)、鲜藕各500克,鲜麦冬100克。
用法:榨汁混合,冷饮或温服。每日数次。
(六)
处方:马蹄菜500克,甘蔗500克,胡萝卜250克。
用法:将上述三味洗净后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其汁当茶饮。
麻疹既是自然痊愈的病毒传染病,也是全身性疾患,对整个机体危害很大。年龄小,体弱儿及护理不当等都容易产生并发症,常见的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等。
有下列情况的应引起注意:皮疹尚未出齐而突然隐退;出疹期面色灰白,四肢冰凉;皮疹消退而热仍不退,或下降后不久又上升,症状不减,甚至加重;疹回期,小儿神萎,食少,腹泻加重等,都应该警惕有并发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一)
处方:鲜芦苇根30克。
用法:将鲜芦苇根加水煎,加糖饮服,很快退热。
本方适用于麻疹发热
(二)
主治:热毒内壅,麻疹不能外透。
处方:紫草10克,丹皮3克,生石膏15克,蝉衣6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热毒内壅,麻疹不能外透。
(三)
处方:羊肉50克,芫荽50克,酒少许。
用法:将羊肉芫荽放入水锅中,倒入几滴白酒,煮约1个小时即成。每日2次,每次饮半杯。
本方可催麻疹透发。
(四)
处方:大红枣100~150克。
用法:将大红枣放于火盆内,以文火烧熏,使患儿闻到烧枣气味,时间愈长愈好。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
(五)
处方:芝麻秆12根,糯米200克。
用法:将芝麻秆切碎入砂锅内加水2000毫升,煎至剩一半,用纱布过滤,取其清汁煮糯米粥,分2次服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疹出不匀或隐疹不透。
(六)
处方:向日葵盘1个。
用法:将向日葵盘冲洗干净,放锅内蒸20分钟,取出候温,揉搓患者胸背部。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隐?。
(七)
处方:珍珠1枚,小米适量。
用法:珍珠1枚,加小米适量文火炒黄,研末冲服
本方适用于正虚麻疹不能外透,或出疹期受风寒外闭,疹毒不能外透。
(八)
处方:新鲜鸭胆1个。
用法:取新鲜鸭胆汁,加白糖,用开水冲服,每日1个,连服3日可痊愈。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发热咳嗽
(九)
处方:枇杷叶桑根白皮、生石膏各15克。
用法:将上述三品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疹后热咳不止。
(十)
处方:荸荠250克,甘蔗500克,红萝卜250克。
用法:将荸荠洗净,甘蔗劈开切段,萝卜洗净切段,共入水锅中煮1小时,晾凉饮汤。
本方适用于小儿疹后余热不尽。
(十一)
处方:绿豆4.5克,黑豆4.5克,赤小豆4.5克,苇根4.5克,茅根4.5克,冰糖15克。
用法:水煎,以豆子煮熟为标准,去渣作1次服。
本方适用于预防麻疹


病名。出《古今医鉴》。又名瘄、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粰疮。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最易流行。发病主要在肺胃二经。临床发现以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口腔颊部粘膜上有栗形白点为特征。因“内蕴热毒外感天行”所致,属温热病的范畴。一般分初热期、见形期、收末期三个阶段。初热期宜宣肺透疹,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应清热解毒,用紫草红花饮(紫草根西红花连翘银花黄连浙贝枇杷叶板蓝根竹叶木通甘草);收末期须养津扶正。由于病证轻重不同,临床分麻疹顺证麻疹逆证麻疹险证,参见各条。


宣毒发表汤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 薄荷叶 枳壳桔梗前胡连翘牛蒡子木通 生甘草 淡竹叶
引加芫荽,水煎。外感寒邪,加麻黄,夏月勿用。食滞加南山楂内热黄芩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赤芍 生甘草
引加芫荽。水煎。
防风解毒汤
荆芥防风连翘枳壳牛蒡子桔梗石膏知母木通 生甘草 淡竹叶
引加灯心,水煎温服
加味黄连解毒汤
黄芩黄连黄柏元参 山栀仁 桔梗石膏荆芥防风牛蒡子知母木通 生甘草
水煎服。
桂枝解毒汤
麻黄桂枝赤芍甘草荆芥防风川芎羌活桔梗人参牛蒡子
生姜引,水煎。
升麻解毒汤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甘草桔梗羌活牛蒡子连翘赤芍
引用竹叶,水煎。
荆防败毒散
羌活荆芥独活防风茯苓 生甘草 枳壳柴胡前胡川芎桔梗
引用生姜,水煎服。
当归六黄汤
当归黄连黄芩黄柏 黄 山栀仁 生地 熟地
引加浮小麦,水煎服。
茅花汤
生地 丹皮 归身 甘草茅花元参百草霜
水煎服。
犀角地黄汤
犀角丹皮 生地 白芍
水煎服。
竹茹石膏汤
半夏(姜制) 赤苓石膏( ) 陈皮 生甘草 竹茹
引用生姜,水煎服。
升麻泽泻汤
赤苓猪苓泽泻甘草滑石升麻
用引灯芯,水煎服。
黄芩芍药汤
黄芩黄连当归白芍升麻甘草 生地 木通枳壳
或加大黄。水煎服。
羌活散
羌活防风川芎前胡枳壳桔梗薄荷甘草
引用生姜,水煎服。加连翘蝉蜕茯苓,名加味羌活散
消毒饮
荆芥防风桔梗枳壳牛蒡子升麻苏叶甘草石膏
引用生姜,水煎服。
本方去枳壳桔梗苏叶石膏,加连翘赤芍山楂,名加减消毒饮
养营汤
人参当归赤芍红花甘草
水煎服。
羌防内托散
羌活防风葛根桔梗 楂肉 地骨皮蝉蜕僵蚕连翘甘草
引用姜、枣,水煎服。
清热黄芩汤
黄芩赤芍木通防风葛根桔梗 楂肉 元参连翘蝉蜕僵蚕花粉石膏地骨皮
引用灯芯,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 黑山栀
水煎服。
滋阴凉血汤
当归白芍川芎柴胡葛根牛蒡子黄芩连翘红花
水煎服。
大青汤
大青草元参桔梗石膏知母人中黄栀子木通升麻
水煎服。
元参解毒汤
元参甘草桔梗山栀黄芩葛根荆芥 生地
水煎服。
柴连解毒汤
柴胡黄芩黄连元参知母贝母防风赤芍连翘牛蒡子陈皮甘草
水煎服。
化斑汤
人参知母石膏牛蒡子连翘升麻地骨皮竹叶甘草粳米
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水煎服。去人参白虎汤
疏风解毒饮
荆芥牛蒡子丹皮元参贝母苏叶黄连甘草麦冬
水煎服。
小柴胡汤
人参半夏甘草黄芩柴胡
引用生姜,水煎。
黄芩橘皮汤
黄芩陈皮干葛杏仁枳实麻黄 浓朴 甘草
水煎服。
凉血解毒汤
当归 生地 紫草红花丹皮连翘白芷川连甘草桔梗
引用灯芯,水煎服。
小承气汤
大黄 浓朴 枳实
水煎服。
却暑丹
黄芩甘草(各五钱) 朱砂(二钱)
研末蜜丸,麦冬汤下。
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水煎服。
甘桔汤
甘草桔梗连翘元参防风牛蒡子
水煎服。
千金散
黄柏(钱半,酒炒) 黄芩(二钱) 元参(五分) 硼砂(三分) 乳香(二分) 儿茶(四分)
雄黄(五分)
共研细末,每用少许吹之。
玉锁匙
硼砂(一钱) 朴硝(五分) 僵蚕(二条) 冰片(五
共为细末,用竹管吹之。
荆防解毒汤
荆芥薄荷黄连防风大青草黄芩犀角人中黄连翘牛蒡子
引用灯芯、芦根,水煎。
四物汤
生地 白芍当归川芎
水煎服。
柴胡四物汤
即四物加人参柴胡淡竹叶地骨皮知母黄芩麦冬
引用姜、枣,水煎。
枣麦四物汤
即四物加麦冬枣仁黄连石菖蒲淡竹叶龙胆草茯神甘草
引用灯芯,水煎。
柴苓四物汤
即四物加茯苓黄芩陈皮甘草柴胡 黑山栀 木通
水煎服。
芦荟肥儿丸
芦荟龙胆草木香蝉蜕人参胡黄连黄连槟榔 芫荑 使君子麦芽当归连翘
各制为末,猪胆汁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饮下。
五苓散
白术泽泻茯苓猪苓 官桂
水煎服。本方除桂,即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即辰砂五苓散
凉膈散
大黄朴硝 黑山栀 连翘黄芩薄荷甘草
水煎服。
辰砂益元散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辰砂(三分)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灯芯煎汤调服
连芍汤
当归白芍黄芩黄连甘草枳壳葛根陈皮苍术乌梅
水煎服。
清肺饮
知母贝母甘草桔梗杏仁牛蒡子石膏马兜铃粳米
水煎服。
麦冬清肺饮
即前清肺饮麦冬连翘
水煎服。
紫苏清脾饮
防风柴胡苏叶 浓朴 腹皮当归山楂香附神曲麦芽陈皮甘草砂仁
水煎服。
导赤散
生地 木通甘草梢淡竹叶
水煎服。
香连丸
黄连(一两,吴茱萸一两水拌盖定,坐滚水内半日许,炒拣去萸) 广木香(三钱,不见火)
同研末。醋糊丸。每服一钱,米饮汤化服。
清金降火汤
生地 当归白芍陈皮 栝蒌子 贝母天冬杏仁甘草石膏黄连 黑山栀桑皮茯苓元参苏梗黄芩
水煎,加姜汁、竹沥服。
防风消毒饮
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枳壳桔梗石膏苏叶百部马兜铃葶苈桑皮
水煎服。
大连翘饮
当归赤芍荆芥防风 黑山栀 黄芩柴胡甘草蝉蜕淡竹叶
水煎服。
疏风散
羌活当归白芍连翘升麻苍术干葛 生地 柴胡甘草
水煎服。
芎归饮
升麻干葛蔓荆子连翘荆芥防风木贼白蒺藜石膏白菊花黄芩黄柏 黑山栀 甘草灯心
水煎服。
猪苓泽泻散
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白芷陈皮桔梗猪苓泽泻
水煎服。
清胃散
升麻黄连当归 生地 牡丹皮
水煎服。
胜金散
青黛明矾雄黄文蛤皂荚栀子血余冰片
制为细末。瓷瓶收贮。
文蛤
雄黄(五钱) 五倍子(二钱) 枯矾(八分) 麝香(五
共为末,用吹牙疳甚效。
雄黄散
雄黄(一钱) 黄柏(二分) 麝香(五
合为末,用治牙疳,先以艾煎汤,洗净搽之。
芦荟黄连丸
芦荟龙胆草黄连五灵脂使君子人中白
蒸饼为丸,开水下。
熟附汤
熟地附子
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人参附子白术炙甘草 炮黑干姜
水煎冷服
六味丸
熟地丹皮泽泻山萸肉山药茯苓
制末蜜丸,或照料煎服亦可。
化毒清表汤
葛根薄荷地骨皮牛蒡子荆芥防风黄芩黄连元参知母甘草桔梗
生姜灯草,水煎。
柴胡清热饮
生地 白芍柴胡黄芩麦冬地骨皮知母甘草
生姜灯草,水煎。
清金宁嗽汤
前胡桔梗 栝蒌仁 杏仁川连贝母橘红桑皮甘草
生姜红枣,水煎。
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水煎服。
气化毒饮
前胡桔梗 栝蒌仁 杏仁川连黄芩连翘桑皮元参麦冬甘草
芦根,水煎。
如神定喘汤
黄芩川连栀子桔梗花粉赤苓贝母牛蒡子 栝蒌仁 杏仁麦冬 生石膏
水煎,冲竹沥一杯服。
三黄石膏汤
麻黄石膏淡豆豉黄柏黄连栀子黄芩
水煎。
七味安神丸
川连麦冬当归茯苓甘草(各五钱) 朱砂(一两) 冰片(二分半)
上为末,蒸饼,用 猪心血捣,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灯芯汤下。
抱龙丸
天竺黄水飞辰砂 生甘草 炒枳壳 白茯神 姜炒胆星硼砂(各一两) 怀山药(二两) 琥珀(七钱) 沉香雄黄(各五钱) 麝香(三分)
蒸饼为丸,芡实大,金箔为衣,阴干收贮,薄荷汤下。
孙氏洗肝散
脱(一条) 马勃(一两) 皂角子(十四枚)
共入瓷罐内,盐泥封固烧存性,退火研末,白汤调下。
通神散
甘菊绿豆皮谷精草
上等分为粗末,同柿饼粟米泔慢火熬干,去药渣,食柿饼不过十余个立效。
发灰散
取少壮无病患发,煮皂角水洗净,焙干填满新瓦罐内,用新瓦片盖定,盐泥封固,用炭火围罐之半, 一炷香,取出候冷,研极细末,吹入鼻中。或发灰二分,童便七分,酒三分调服止血如神。
加减凉膈散
苦桔梗 山栀仁 黄芩 生甘草 元参牛蒡子薄荷连翘麦冬
水煎服。
儿茶散
硼砂(二钱) 孩儿茶(五钱)
共为细末,凉水一盏调服
加味平胃散
升麻防风枳壳葛根南山楂麦芽苍术 浓朴 陈皮 生甘草
生姜、灯芯,水煎。
五君子煎
人参茯苓白术 炙草 炮姜
水煎服。
温胃饮
人参当归扁豆白术 炙草 陈皮干姜
水煎服。
胃关煎
熟地山药扁豆炙甘草吴萸白术炮姜
水煎服。
清热导滞汤
当归白芍连翘牛蒡子小青皮枳壳黄芩川连山楂 浓朴 槟榔甘草
生姜,水煎。
三黄丸
黄芩(酒炒) 川连吴萸拌炒) 蒸大黄
上各等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
黄芩汤
黄芩黄连当归川芎人参木香青皮枳壳槟榔甘草
水煎服。
贞元饮
熟地当归甘草
水煎服。
六气煎
人参当归肉桂白术 炙草
水煎服。


读书之法.当逐字读.逐句读.逐节读,复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斯能得其言外之意.而为善读书者矣.医门之书.如我朝御定医宗金鉴.言简而意赅.义近而旨远.非易读也.即其麻疹一科.凡言某方主之者.言主之必有辅之者矣.所谓逐字读也.于见形条云.有不透彻.须察所因.言因则因之者广.不可枚举.因之者猝不可预揣.故下第列因风因火因虚可知之三项.以见举一反三之意.所谓逐句读也.于收没条.言当散不散.内有虚热.不可纯用寒凉之剂.以柴胡四物汤治之.于身热不退条.言麻既出透.身仍大热.此毒盛壅遏.宜化毒清表汤治之.疹已没落而身热者.此余热留于肌表.宜柴胡清热饮治之.何言之相反乃尔.盖分观则偏.合观则全.所谓逐节读也.详于正症.略于变症.正症可言.变症不胜言也.详于麻前.略于麻后.麻前得法.麻后自无患也.只言实症.不言虚症.麻为阳毒.绝少虚症.麻后之虚.不言可知也.所谓统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也.故于主治条曰.此首尾主治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富哉言乎.一篇微旨.已揭于此.读是书者.当无不领略而会悟之.而余复为之阐发者.为浅学通其旨也.然而高明之家.已窃笑其蛇足矣.乙亥仲夏.
霞溪张廉书于白ht 湖 山之指川书塾


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瓦斯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廉按主治大法.以表发清利养血三项该之.此真的确不磨之论.仲景复起.不能易斯言也.诚能根据此用药.何有危症.然此其大法也.表发固忌清利.亦有火闭而宜兼用清凉者.食闭而宜兼用消导者.痰闭而宜兼用化痰者.没后固宜养血.亦有匿表而宜兼用疏散者.火郁而宜兼用清凉者.食积而宜兼用消导者.痰壅而宜兼用化痰者.且有元气本虚.初发而即宜兼补气血.没后而即用温补者.亦有初发而兼补气血.没后而反用清凉者.麻疹千变万化.医者亦当以千变万化应之.初非谢氏七十二症所能尽也.故又曰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旨哉言乎.此在读其书者.明其意而推展之耳.


麻疹一证.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瓦斯松动.则易出而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证.其热必壮盛.毒瓦斯郁闭.则难出而难透.治以宣毒发表汤.其间或有交杂之症.亦照本方随证加减治之.
宣毒发表汤麻疹将出未出.
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壳荆芥防风薄荷木通连翘 粘子 淡竹叶甘草
引加芫荽.水煎服.感寒邪者加麻黄.夏月勿用.食滞加南山楂内热黄芩.气急去升麻.加苏叶葱白.甚者并去桔梗.孕妇根据前法.再去木通.廉按风闭者.面色微青.舌胎微白.洒淅恶寒.毛窍竖起.鼻塞气粗.喘闷不宁.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拘挛.眼白足冷.大便清利.重用荆芥防风薄荷升麻粉葛前胡桔梗杏仁蝉蜕葱白.以发之.冬月用麻黄火闭者.面红目赤肌肤焦热.舌燥唇裂大便或闭或泻.甚至气喘狂叫.神昏错语.扬手掷足.喜就冷处.宜于表药中重用石膏黄芩知母.或犀角川连栀子等药.重甚者加大黄.食闭者.面色微黄.四肢倦怠.吞酸嗳腐身热口燥.舌上黄白浓胎.胸膈痞满.甚至肚腹坚实.昏睡气急.大便不通.宜于表散药中用枳壳.浓朴.山楂麦芽.以消其食.卜子.大黄.以通其闭.若食火动心.时发谵语.四肢厥冷.名为食厥.急用芩.连.石膏.蒌仁.大黄.仍佐以发散之药.又有痰闭者.满口痰涎.喉间有声.气急发喘.咯痰不出.宜重用桔梗杏仁桑皮胆星.蒌仁.白芥子竹沥等药.仍佐以疏散之剂.以上四症.已甚者俱谓闷 .宜审其所重而用药或四症俱全.宜用三黄石膏汤.再加风药痰药消食药.又闷 多痰喘.一法用明亮雄黄.盛以竹筒.于饭中蒸七次为末.酒浆调服痰喘即止.闷 之症.有热六七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隐者.有头面微出而身上俱无者.有身上微影而头面胸背俱无者.有影迹.在内而外不见形者.有皮肤隐隐紫赤者.有红紫遍身紫黑成块者.此皆九死一生之症.然能审其受病之的.而大剂治之.亦可挽救.切勿弃而不治也.凡遇闷 .分其顶心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即出.或头面手足有 疔.用银针挑破方出.或顶心中有发.比众发更粗.其色黄赤者.拔去发根见血即出.又曰有交杂之症.宜随症加减治之.固不止此四症已也.学人当推展之.
三黄石膏汤风寒毒热郁滞闷症.
麻黄石膏淡竹叶黄柏黄连栀子黄芩


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如风寒闭塞.必有身热无汗头痛.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证.宜用升麻葛根汤.加苏叶川芎牛蒡子.因毒热壅滞者.必面赤身热谵语烦渴.疹色赤紫滞黯.宜用三黄石膏汤.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 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以人参败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汤风寒闭塞.
升麻粉葛甘草
三黄石膏汤 治毒热壅滞.
麻黄石膏淡豆豉黄柏黄连栀子黄芩
人参败毒散气虚白麻
人参川芎羌活独活前胡枳壳桔梗柴胡甘草赤苓
引用生姜
廉按此亦大略也.云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则所因者广.不可枚举.下列三项.亦举一反三之意.如食重则宜消食.痰重则宜化痰之类.触类而旁通之.斯为善读书者矣.或因身体手足厥冷而不透.经曰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此乃阳气郁遏.热极反寒之象.宜重用升葛.荆防.甘桔.粘子.蝉蜕之类.甚者加麻杏石甘汤.便闭.加卜子.大黄.使上升下泄.郁热达外.自然出透.或因切牙而不透.切牙者.胃火盛也.宜用石膏.或因呃逆而不透.呃逆者.火毒上攻也.疹未出透.于升阳透发中.重加石膏一二三两以救之.疹已出透.或白虎汤凉膈散.随症加减治之.疹后气虚呃逆者.用人参扁豆柿蒂.姜.枣之类.或因沉睡而不透.沉睡者.火郁于内.未得发扬于外也.宜用升阳散火之剂.余治一侄孙.年未满周.一见形而即隐.既隐而沉睡.重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蝉蜕胡荽角针.以表之.麻疹略现而又隐.沉睡如故.次日加黄芩石膏知母枳壳山楂.服之.亦略现而又隐.隐而变黑.三日服原方如故.至第四日.用三黄石膏汤.一泻而汗出.神气清爽.麻终不见而愈.盖毒从泻出.不必复现也.疹后沉睡多属虚.或因吐蛔解蛔而不透.吐蛔解蛔者.热毒壅迫而出也.胃热吐蛔.肠热则解蛔.此热极之症.解者稍轻.吐者尤重.疹未出而吐蛔者.宜于升葛.荆防散中.重用石膏.及栀子使君子芦根之类.疹已透而吐蛔者.宜用白虎汤.加连芩等药.便闭大黄.又有麻后胃中空虚.闻饮食香气上行而呕出者.宜用山药扁豆茯苓.广皮.使君子半夏曲.姜炒黄连之类.凡吐蛔不可用甘草及甜物.余见一人年方八九岁.疹未见点.隐隐在皮肤之间.一日吐蛔十一条.一医治之.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石膏四钱.知母一钱.服之如故.此由方是而分两太轻.杯水不能救车薪之火也.一医于表药中用肉桂三分.其疹一涌而出.数日而死.可不痛哉.或因夹斑而不透.发斑者.胃热也.疹色稀而红绽.斑则大而干塌.色赤如锦纹.宜石膏托里清热.紫黑者热极也.宜升麻白虎汤化斑解毒汤.兼以表发之药.青蓝者胃烂也.十不一生.余三弟染疫发蓝斑.治以十四味延中汤而愈.此亦万死一生之症.若在麻疹.原由阳毒逼致胃烂.恐难用此.余所见麻疹发青蓝斑者.惟马舒之女.有大如钱者.如围棋子者.满身青蓝而肿.此亦不救.有疹出已透.而根地颗粒.混成一块.形色红紫者.用白虎汤之类.有疹出时遍身凹限而黑者.内有伏毒.外有风邪.内服犀角地黄汤加减.外以羊须豆煎汤.时时洗之.红豆亦可.须要避风为主.又白麻血虚而色白者.宜于疏散中加当归赤芍丹皮红花等药.有见点三四日而转红者.有不红而渐次收没者.有没后而翻出火症者.随症治之可也.切勿拘于初为白麻.而作虚热论
麻杏石甘汤 治风热厥冷.
麻黄(蜜炙) 杏仁石膏甘草
白虎汤 治切牙呃逆
石膏知母甘草
粳米数十粒
凉膈散呃逆
栀子连翘黄芩薄荷桔梗甘草淡竹叶
本方加大黄.名加减凉膈散
黄连黄柏大黄芒硝.名凉膈散解毒汤
三黄石膏汤(见前)
升麻白虎汤 治斑
石膏知母甘草升麻
化斑解毒汤 治斑.
石膏升麻知母 粘子 甘草元参淡竹叶
大便闭加大黄.


麻疹见形三日之后.当渐次没落.不疾不徐.始为无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没.此为太速.因调摄不谨.或为风寒所袭.或为邪秽所触.以致毒反内攻.轻则烦渴谵狂.重则神昏闷乱.急宜内服荆防解毒汤.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无虞.当散不散者.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也.其证潮热.烦渴.口燥.咽干切不可纯用寒凉之剂.以柴胡四物汤治之.使血分和畅.余热悉除.疹即没矣.
荆防解毒汤麻毒内攻
薄荷连翘荆芥防风黄芩黄连 粘子 大青叶犀角人中黄
引用灯心芦根水煎服.
柴胡四物汤虚热留滞当没不没.
白芍当归川芎 生地 人参柴胡淡竹叶地骨皮知母黄芩麦冬
引加生姜红枣
廉按荆防解毒汤.治麻毒内攻.此诚万金良方.余用之屡试屡效.从此可悟其未言者矣.如冬月风寒甚而内隐者.可再加麻黄杏仁.或竟用三拗汤.加粘子.蝉蜕.荆防等药.或因伤食而内伏者.可于荆防解毒汤内.加枳壳.卜子.神曲等药.或遍身青紫热肿.腹胀喘促溺涩脐凸者.此毒滞血凝.半匿肌表.急投凉膈散.加麻黄石膏葶苈子大黄.庶或可救.若内夹痰热.火毒亢极伏匿烦躁.或腹胀喘急不省人事者.白虎汤加元参淡竹叶.此二说本于医通.余意后说.夹痰者.宜加杏仁胆星腹胀者.宜加枳壳大黄、并不可离荆芥前胡.斟酌用之可也.云当散不散.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不可纯用寒凉之剂.此亦经常之大法.言不可纯用寒凉.则有宜寒凉者矣.张玉潞曰.西北水土刚劲.禀质亦浓.麻必五七日乃收.东南风气柔弱.麻出不过二三日即化.迩来地运变迁.未有不绵延数日者.当非难没之比.此说是也.又麻疹难没.多属于热.亦有表里未净而迁延五七日不没者.风则表之.食则消之.下之.痰则化之.火则凉之.毒则解之.又宜兼用鲜生地丹皮等药.凉血养血以顾其本耳.又张玉潞曰.麻见点三四日后.点燥色白.隐隐于肌肉而难没者.此必卫气素弱.不能 发.或衣被单薄.身贪凉快.阻其发越之机以致绵延多日.法当辛散透达.不可遽用寒凉.蔽塞开泄之路也.
三拗汤风寒外袭.麻毒内攻
麻黄石膏
杏仁凉膈散(见前)


万密斋曰.凡出 自起至收.但看右手寸关脉.洪大有力.虽有别症.亦不为害.此即阳症得阳脉之义.张景岳云.若细软无力.则阳症得阴脉矣.脉症不相合.当知变通.速救元神.宜用温补托法.参酌用之.若执麻 为阳毒.而概用清凉.则死必不免矣.冯楚瞻曰.病之实者邪气实.非真实也.病一退而正气必虚.乃真虚也.今医徒守古人疹多实热之论.以有形有余之药.攻无形多变之虚.不知阳毒之有余.实由阴血之不足.舍其实在之虚.攻其无形之毒.势必愈热烦躁.而增泄泻喘促.甚至不起者多矣.
全真益气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炒) 附子(三钱澹) 五味(八分研) 熟地(八钱) 麦冬(三钱) 牛膝(二钱)
冯氏立此方.治麻 见点之后.壮热昏沉.喘嗽烦躁.口渴不食泄泻吐蛔.或头面先没.额热身烙足冷等症.无一不效.更有向患阴虚久嗽.寸强尺弱.麻疹隐伏.但脉宜于地黄汤.而不宜于疏表者.冯氏竟照脉立方.用六味地黄汤.康熙乙亥年间.斑疹大发.甚危.诸医或用表托.或用清解.俱莫能疗.有身体俱见.而面上隐隐退缩.有身面俱见.面赤壮热.喘嗽烦躁不食泄泻者.要知皆阳外越而内竭.中气弱而肺气伤.其火之有余.乃由水之不足.昧者概云麻 余毒.不知实系气血大伤也.其脉寸强尺弱.或细数无力者.并以全真益气汤去人参.一二剂而愈.薛氏发热作渴.用人参麦冬汤.倦怠发搐.用和肝补脾汤.喻嘉言以人参败毒散治斑症.吴鹤皋以参 桂附治斑.皆法之变也.医不达权.安足语此.惟脉洪大有力.人强气壮者.方用正治.张景岳曰.十喘九虚.若本非火症.又非外邪.或以大泻大汗而致者.必皆气脱之候.宜补其元气.使以气促气喘.则大误也.盖喘者.邪阻清道也.促者.真气不足也.故曰促者断之机.切勿以 家之促悉认为实火.而不知虚火之为害也.徐东皋曰. 家有胃气原弱.因泻痢而发者.发或未透.随现随隐.因之邪气渐入于胃.泄泻不已出而复没.加之喘促.则必危矣.急宜先补脾胃也.

麻疹出时非一端,其中轻重要详参,气血和平轻而易,表裹交杂重则难。
[注]
麻疹出时有轻重之分,临时须要详察,若气血和平,素无他病者,虽感时气,而正能制邪,故发热和缓,微微汗出,神气清爽,二便调匀,见点则透彻散没,不疾不徐,为轻而易治者也,若素有风寒食滞,表里交杂,一触邪阳火旺之气,内外合发,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热无汗烦躁口渴,神气不清,便闭尿涩,见点不能透彻收散,或太紧速,则为重而难治者也。

疹宣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
[注]
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

欲出麻疹微热表里无邪毒气松,若兼风寒食滞热,隐伏不出变丛生,宣毒发表为主剂,随证加味莫乱从。
[注]
麻疹一证,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气松动,则易出而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证,其热必壮盛,毒气郁闭,则难出而难透,治以宣毒发表汤,其间或有交杂之证,亦照本方随证加减治之。
宣毒发表汤)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壳麸炒荆芥防风薄荷叶木通连翘去心牛蒡炒研加引芫荽水煎服。
食滞加南山查内热黄芩(方歌)
疹伏宣毒发表汤,升葛前桔枳荆防,薄通翘蒡淡竹草,引加芫荽水煎尝。

麻疹已出贵透彻,细密红润始为良,若不透彻须分晰,风寒毒热气虚详,风寒升葛汤加味,毒热三黄石膏汤气虚人参败毒散,托里透疹效非常。
[注]
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困,如风寒闭塞,必有身热无汗,头疼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证,宜用升麻葛根汤,加苏叶,川芎牛蒡子,因毒壅滞者,必面赤身热谵语烦渴,疹色赤紫滞黯,宜用三黄石膏汤,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以人参败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汤)方见痘门发热证治。
三黄石膏汤麻黄石膏淡豆豉黄蘖黄连栀子黄芩水煎服。
(方歌)
疹出不透因毒热,三黄石膏汤急寻,麻黄石膏淡豆豉,黄蘖黄连栀子芩。
人参败毒散人参川芎羌活独活前胡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生甘草赤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疹因气虚出难透,人参败毒有奇功,参芎羌独前枳桔,柴胡甘草赤茯苓

疹出三日当收没,不疾不徐始无虞,收没太速毒攻内,当散不散虚热医,毒盛荆防解毒治,外用胡荽酒法宜,虚热柴胡四物剂,应证而施病渐离。
[注]
麻疹见形三日之后,当渐次没落,不疾不徐,始为无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没,此为太速,因调摄不谨,或为风寒所袭,或为邪秽所触,以致毒反内攻,轻则烦渴谵狂,重则神昏闷乱,急宜内服荆防解毒汤,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无虞,当散不散者,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也,其证潮热烦渴,口燥咽干,切不可纯用寒凉之剂,以柴胡四物汤治之,便血分和畅,余热悉除,疹即没矣。
荆防解毒汤)薄荷叶连翘去心荆芥防风黄芩黄连牛蒡子炒研大青叶犀角人中黄引用灯心芦根水煎服。
(方歌)
收没太速毒内攻,荆防解毒治最灵,薄翘荆防芩连蒡,大青犀角人中
胡荽酒)方见痘门水泡证治。
柴胡四物汤白芍当归川芎生地人参柴胡淡竹叶地骨皮知母黄芩麦冬去心引加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
当散不散因虚热柴胡四物芍归芎,生地人参竹叶地骨知母麦冬

疹属君火,气本少阴传于其子兮,故为胃脾之证,乘于其妻兮,现乎皮毛之分,亦胎毒之所发,因疫疠而后成咳嗽喷嚏兮,辛金炼于丁火,顿闷泪出兮,君主御乎将军迎而夺之兮其锋易挫,随而坚之兮,其锐难胜。如折勾萌兮,斧斤不用,敬待燎原兮,玉石俱焚,其色如斑,兮抬之有迹,其形似痘兮,视之无津,朝出暮收兮,发之于阳,暮出朝收兮,发之于。变化莫测,出没靡定,大抵受亦未恶黑,治者喜凉而忌温。赤如点朱兮光,明彰显之象,黑如洒墨兮,火郁曛昧之甚,制以酸凉兮,收炎光于丽泽,投以辛热兮,纵赫曦于重明。痘欲尽发而不留,疹欲昼出而无病。或邪气之郁遏兮,留而不去。或正气之损伤兮,困而未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证,毒归脾胃兮,泄泻不止而变利。毒归心肝兮,烦热不退而发惊。咳嗽久而血出兮,毒归于肺。牙龈烂而疳蚀兮。
毒归于肾。轻者纵制以乡善,平之有功;重者,拒敌而肆恶,攻之不胜。牙若脱落兮,崩砂之状可畏。声若哑嘎兮,狐惑之证难明。应出不出兮,发之须晓。应收不收兮,解之应明。色淡白兮为虚,宜温养血,色紫黑兮血热,宜化毒清。发不出而烦躁兮,虞不能腊。黑不变而谵妄兮,食不及新。蒸蒸兮,色赤痢。滴滴兮,胸高肩耸。烂兮漏腮缺唇。休夸三世之妙手,难留一息之游魂,岂不闻误服汤丸兮,不如勿药,又不见特犯禁忌兮、可以自省。爱吃咸酸兮,咳嗽连绵而未已。喜啖生燥兮,火热燔灼而不宁,甘甜过而齿龋,生冷多而粪清,鸡则生风之畜,鱼则动火之鳞,鸡鱼贪而乱食,风火并而后舋,邪反滋甚兮,为斑疹而不息,毒反深入兮,值疫疠再经,斯则疹之遗毒,亦若痘之余证。

阴阳交媾,火毒遗焉。男子阳盛,则淫火中于气,而为麻毒发于六腑,腑属阳而为气,故疹有形而无汗。是以发热之初,大与血分煎熬,首尾并宜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女子阴盛,则淫火中于血而为痘毒,发于五脏,脏属而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浆,是以发热之初大与气分搏击,治宜凉血补气为主。此以痘疹大概言之,然气血虚实不同,未可一例而断也。凡看麻疹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腿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色红者,兼火化也,宜用牛蒡连翘升麻、骨皮、知母之类。色白者,血不足也,尤宜当归赤芍红花之类。色紫干燥暗晦者,火盛毒炽也,宜发表解毒,而兼滋阴凉血,则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也。若至黑色者,则热毒炽极不治,惟下之以图万一。凡疹出之际,功忌风寒生冷,否则,皮肤闭塞,毒瓦斯壅滞,遂变浑身青紫,或复隐没,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危亡顷至矣。若初出反没,未见恶症者,重加表发,或有得生,然诸斑疹虽属阳症实多内,内伤乳食脾胃不足,是以荣气逆行而然,故虚火内炽,灼其覆于外,火内炽者,已亏极也。阴覆外者,阳亦外走也。(张)按∶古人以疹属少阴心火,以其色赤也,故多乘肺而见咳嗽诸症。斑属阳明胃火,以胃主肌肉也。只疹多实热,斑有假阳为定论,然斑疹总属腑症,为血之余而疹亦见于肌肉有形无汁者也。近来发热日久而见疹者,亦不外乎荣分热极,阴血沸腾,即属斑类,故不必以斑疹分,但当以虚实判,实者正治,虚者从治,斑之实者,即以古人治疹之法治斑,疹之虚者,即以治斑之假阳者治疹,天之气化转薄,人禀元气愈亏,即病之实者,邪气实非真实也。病一退而正气即虚,乃真虚也。今医徒守古人治疹多实热之论,寒凉肆进,壮实者,根本原固,故中标症清解而即愈,怯弱者、不耐疾病,经此多日壮热,早已亏气弱,再加疏表解毒寒凉,以有形有余之药,攻无形所变之虚,不知阳毒之有余,实由阴血之不足,舍其实在汤,去人参而用治麻疹之危困者,属有神效,可见难作实热为定论明

发热之时而遍身汗出者,此毒从汗散,玄府开而疹易出也。若鼻中出血者,此毒从衄解,俱不可止之,皆得发散之义也。惟汗出太多,血出不止者,此火毒逼迫太过,致液妄流而血妄行也,宜以归、芍、芩、连、生地、浮小麦之类,以止其汗,或人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主之,更以茅花、归头、生地、甘草丹皮玄参、粘子、连翘之类,以止其血,或玄参地黄汤主之。迟则汗多而元气虚,血多而精神散,变成坏症矣。

疹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且观双目泪盈盈。
斑疹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力法,莫犯天和损寿元。
疹喜清凉痘喜温,能知疹痘不同伦,疹苗痘实无人解,脏腑阴阳各自分。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伏身中出见难,急用透肌休怠玩,岂堪脏腑受熬煎。
蒸蒸发热咳声频,胀而浮气上行,坐卧不安痰唾少,肺焦叶举热邪侵。
火热重蒸汗润身,毒邪并迫血达经。汗多卫表邪从散,血去荣中毒少轻。
痘疮亦艳养来攻,疹子红鲜毒易松,白疹血虚犹可疗,黑斑候恶莫相逢。
疹家出没合阴阳,出以温和没以凉,连出不收阳气盛,迟迟间出是强。

麻疹浮小而有头粒,随出即收,不结脓 ,北人谓之糠,南人谓之麸,吴人谓之痧,越人谓之喑,古所谓麻,闻人氏所谓肤疹是也。与前所谓脾为疹者不同。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出稍重而日数稍多者名正疹子,又,出于痘前者名奶疹子,出于痘后者名正疹子。初出亦与痘疮相似,但痘发于脏,麻发于腑,脏属,其病本深,故难出难收,而药于温平为宜。腑属阳,其病本浅,故易出易收,而药于清凉为宜。万氏云∶痘大而 肿者,少阳三焦火也,阳道常饶,故大而肿。疹小而碎者,少阴心火也,阴道常乏,故小而密。三焦水谷之道路,脾胃主纳水谷,治痘专以脾胃为主。心肺属阳,而位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观其咳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按∶既是心火肺金,即是贼邪,其证当重,何反轻于痘,余每治麻疹,但据见证以泻白散加减,大剂投之,即至危困之证无不愈者,其他时师用苦寒降火,辛温发表,而阽于危亡者不可胜数,安在其为心火刑肺也。春温、夏暑、秋清、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冬应寒而反温,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来春必发,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虽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时传染,大小相似,但见疹痘之出,即宜先服三豆汤、代天宣化丸(二方俱见前预防)以预解之。麻疹初出,全类伤风发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粘,全是肺经之证,有末传泄利者,有一起即兼泄利者,肺与大肠表里表里俱病也,惟不可触冒风寒,及于正蒸热时啖食,能变轻为重,不可不慎。麻疹形证亦同,有如发风疹疙瘩,拥起如云头,色赤成 ,随见随没者。有如粟米头糠,三番俱见而不没,至三日后方收渐没者。然皆谓之麻疹,其于欲出未出之际,当用发表之药发之,则易出易愈也。麻疹,有发热至十余日始见者,大抵主在发散肺经热毒者、始事也,调理补养病后之元气者、终事也,其间或兼风,或兼痰,或伤食,并随宜加对证之药,其有变证,即随病用对证之药,要不乱投汤剂,则儿无事矣。疹喜清凉,痘喜温暖,此法人皆知之,然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毒便解,非若痘必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子成实之时,若大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温凉适宜,阴阳自和,是为得之。
【初热】痘疹发热之初,多似伤寒,惟麻疹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其泪汪汪,面浮腮赤,或呕恶,或泄利,或手掐眉目鼻面,此为异耳。轻者以泻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主之,重者以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汤,以白芷代葛根。此余创立治法,用之无不效者,即十分危证,守而勿失,终于必济,每见诸书所定方,类皆苦寒辛凉发表之剂,不尽对证对经,恐有诛罚无过之失,用者详之。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术。虽呕而有痰勿用半夏南星。大忌认作伤寒,妄汗妄下,汗之则增其热,为鼻衄,为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多至不救,慎之慎之。〔万〕如手足稍微冷,恶寒无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之热也。手足稍微温,发热有汗,面赤而光者,伤风之热也,并宜惺惺散(痘初热)发散之。胞肿而右颊有青筋发热而头额腹肚最甚,或兼呕吐腹疼者,伤食之热也,备急丸(痘初热)下之。面色青红,额正中有纹,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手络脉微动而发热者,此惊热也,泻青丸(肝)、牛黄清心丸(痘烦躁)主之。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颊赤,大小便秘,胁下汗者,此风热也,宣风散主之(痘发热)。以上诸热,久而不去,内外感发,则所蕴疹之毒,亦能乘间而出矣。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便毒解,故治疹子者,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以药发之,如时太寒,以桂枝葛根汤发之。太热,以升麻葛根汤(俱痘初热)合人参白虎汤发之(痘渴)。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痘夹疹)。如兼疫疠之气,以人参败毒散发之(痘初热)。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发之,外用胡荽酒(见形)以苎麻蘸酒遍身忧之,务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上喘促,昏闷谵妄者,必死证也。
泻白消毒散
桑白皮地骨皮(二味、自采鲜者,各三钱) 牛蒡子(炒研) 荆芥穗(各一钱半) 桔梗甘草(各一钱) 浮萍(晒干,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六分,滤清服。
加味金沸草散
旋复花(去梗) 麻黄(去节,水煮去沫,晒干) 前胡(去芦。各七钱) 荆芥穗(一两)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拌炒) 赤芍药(各五钱) 鼠粘子(炒) 浮萍(各七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二片,薄荷叶三五片,煎。
防风解毒汤(如温暖之时,以此辛凉之药发之)
防风薄荷荆芥石膏知母桔梗甘草牛蒡子连翘木通枳壳淡竹叶
黄连解毒汤(如暄热之时,以此辛寒之药、发之)
防风黄芩黄连荆芥知母石膏黄柏(酒炒) 栀子大青玄参甘草桔梗木通
桂枝解毒汤(如大寒之时,以此辛温热之药、发之)
桂枝麻黄(酒炒) 赤芍药防风荆芥羌活甘草桔梗人参川芎牛蒡子生姜
升麻解毒汤(如时暖时寒,以此辛平之药、发之)
升麻干葛荆芥人参柴胡前胡牛蒡子桔梗防风羌活赤芍药淡竹叶连翘甘草上方,虽曰因时制宜,亦不可拘泥,如冬月亦有不宜麻桂而宜石膏者,正当以脉证为主耳,若株守而不知通变,必有失,不如用首二方之为妥当也。
发热六七日以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浓,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调柽叶散发之,外用胡荽酒(见形)蘸麻刮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甚于里,伏而不出也,以七物升麻丸解之,发之解之再不出者,死证也。
麻黄汤
麻黄(去根节,制过) 升麻牛蒡子(炒) 蝉壳(洗净,去足翅) 甘草(各一钱)
烦渴,加石膏末四钱。
上锉细。加腊茶叶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服。
柽叶散
柽,亦名西河柳,亦名垂丝柳,青茂时采叶晒干,为末,每服一二钱,茅根煎汤调下。
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声不止,上气喘急,面浮胞肿,宜甘桔汤、消毒散泻白散三方合用,内桑白皮,采鲜者多用,热盛烦渴,加石膏末、知母黄芩天花粉
疹子发热,或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须止之,亦发散之义,汗则毒从汗散,衄则毒从衄解,但不可太过,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痘渴)合黄连解毒汤(痘烦躁),或黄连汤主之。衄太多,玄参地黄汤失血
茅花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麦门冬当归黄柏黄芩生地黄黄水煎,去滓,调败蒲扇灰服之。
茅花汤
茅花郁金生地黄栀子黄芩水煎,调百草霜服。
疹子发热吐利,乃火邪内迫,纯是热证,不可作寒论。上焦多吐,宜黄芩汤(痘泄利)加茅根芦根枇杷叶下焦多利,宜黄芩汤送下香连丸(大科泄泻)。中焦吐利俱多,宜黄芩汤多加芦根茅根煎调六一散(痘初热)。自利甚,则里急后重而为滞下,宜加味黄芩汤六一散。大抵疹家吐利滞下,宜于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滞下而治。
加味黄芩汤
黄连黄芩(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七分) 滑石末(三钱)
水煎服。若滑石不煎、调服,止于一钱。血痢,加地榆二钱。
铜璧山人黄芩汤
黄芩黄连赤芍药生地黄木通枳壳甘草当归人参水煎,去滓,调天水散服之。初加酒大黄微利之。
疹出之时咽喉肿痛者,乃毒火上熏而然,勿作喉痹治法,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决去恶血
痘疹只是咽干作痛,宜甘桔汤加玄参牛蒡连翘,或射干鼠粘子汤细细咽之,钱氏甘露饮子(俱咽喉)亦可。外用十全散、玉锁匙点之。
十全散
黄连黄芩黄柏(各一钱) 苦参孩儿茶雄黄(各五分) 硼砂玄明粉(各三分) 乳香(一分) 片脑(少许,临时入)
共为极细末。每用五吹之。
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发热渴者,前发散药中多加石膏天花粉,或葛根麦门冬散。疹子出见渴者,人参白虎汤(痘渴)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主之。
葛根麦门冬散
干葛麦门冬(各一钱) 石膏升麻赤芍药甘草茯苓人参(各五分)
上锉细。加淡竹叶七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白虎合解毒汤
石膏(研粗末,四钱) 知母天花粉黄芩黄连 山栀仁(各一钱) 生地黄麦门冬(各二钱)入淡竹叶十片,水二钟,煎一钟,更磨入犀角汁,索汤水则与之。觉胃热渴,甚宜以此方多与之,胃清乃止,庶免牙疳之害,直至成,而后清胃凉血解毒,往往噬肤无及,慈亲仁人,宜早为之所,毋事姑息。
【见形】痘疮,贵三四次出,谓出匀。麻疹,贵一齐涌出,谓出尽。麻疹只要得出,便轻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状,出形细密,与痘疮密者相似,但疹子随出随没,非若痘子之以渐长大也。出形鲜红与伤寒发 相似,但疹子粒粒成,非若 之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
疹痘之色不可同论,大抵痘子怕太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疹子喜通红,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
若色淡白者,心血不足,养血化 汤主之。色太红殷,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黑者,死证也。
养血化 汤
当归生地黄红花蝉蜕人参(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生姜一片,煎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大青汤
大青玄参生地黄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荆芥穗(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淡竹叶十二片,煎七分,去滓温服
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者,午时即收,午后出者,子时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解之,逡巡不出者,乃风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败毒散主之(夹疹)。
疹非热不出,疹子欲出,则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眩,或身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诸病悉解,此一层疹子随收矣。如疹子既出,热甚不减,此毒壅遏,宜大青汤解其表。便涩者,以黄连解毒汤(痘烦躁)合白虎汤发热)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主之(发热)。
加味地骨皮散 治疹出,发热不退,饮食不进。
地骨皮(鲜者,三钱) 桑白皮(鲜者,二钱) 麦门冬(二钱) 银柴胡赤芍药干葛(各一钱)甘草 生犀屑(各五分)
水煎,调大小无比散五七分(方见痘初热)。亦治喘急不止。
凡疹子,只要出得尽,则毒邪解散正气和平。如拂拂发热,烦闷不宁,如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烦热者,黄连解毒汤烦躁)。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见形)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去,呕泄自止矣。俱可用大小无比散兼服。
柴胡橘皮汤
柴胡橘皮黄芩半夏人参白茯苓(各等分
上锉细。加竹茹一团,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灾。若不预解使之尽出,以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久枯瘁,或成惊痫,或为泻痢,或咳血喘促,或作 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尽者。
【收后】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施治,待气血和畅,自然退去。
若热太甚,或日久不减,以柴胡麦门冬散。甚则以黄连解毒汤烦躁)合人参白虎汤(痘渴),与前方相间服之。如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者,柴胡四物汤主之。
疹子初起,多泻不妨,惟愈后最忌重热,此不可不调治者。盖疹子发热,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五七日,热久元气虚矣,加之疹出饮食不进,而复重热,阴阳耗竭,不死何待。故再热者必大补气血可也。余见忽以为常,而死者屡矣。
柴胡麦门冬散
柴胡(五分) 龙胆草(三分) 麦门冬(八分) 甘草(二分) 人参玄参(各半钱)
上锉细。水煎服。
柴胡四物汤
柴胡人参黄芩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药地骨皮知母麦门冬淡竹叶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与急惊风同论,用导赤散(心)加人参麦门冬、送服安神丸(痘谵妄),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不可治。
凡疹后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息冲人者,曰走马疳马鸣散主之(痘余毒)。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证也。如唇口多,其声嗄哑者,曰狐惑,以化 丸主之(痘余毒)。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证也。
文蛤 麻毒入胃,牙肉黑烂出血,走马疳证。
雄黄(五钱) 五倍子(二钱) 枯矾(五分) 蚕蜕纸(烧、存性,一钱)
上细末。米泔水洗净,以药搽之。
雄黄散 治同上。
雄黄(一钱) 黄柏(二钱) 麝香(一分)
先用艾汤净洗,后搽药。
疹退之后,微微咳嗽者,此余毒未尽也,泻白散合消毒散主之。若咳甚气喘,连声不住,甚至饮食汤水俱呛出者,此热毒乘肺而然也,宜门冬清肺汤加枇杷叶,见血,加茅根汁、阿胶珠主之。但见胸高如龟壳,肩耸而喘,血退场门鼻,摆手摇头,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者,皆不可治也。
门冬清肺汤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知母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去皮尖,研) 马兜苓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疹出之时,曾作泄利,未经清解。至疹退之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此余毒在大肠也,以黄芩汤送下香连丸。虚者、加人参。滑者、加椿根白皮。俱于丸药内加之,勿入煎药。
疹子既收,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瘵,以清热除丸主之。若不早治,以致睡则扬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微微螈 ,变为慢风,不救者多矣。
清热除
黄连当归(各二钱) 龙胆草青皮陈皮芦荟(各一钱五分) 川芎蟾头(烧,各一钱)
使君子(一钱二分)
共为末。神曲糊为丸。米汤下。
如浑身壮热,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不宁。此热在心脾二经也,以当归养血汤黄连安神丸、间而服之。
当归养血汤
当归川芎生地黄麦门冬(去心) 木通甘草淡竹叶 山栀仁 灯心便秘,少加大黄。
黄连安神丸
黄连当归龙胆草(各二钱) 石菖蒲茯神(各一钱五分) 全蝎(七个)
共为细末,汤浸蒸饼杵猪心血丸,朱砂为衣。灯草汤下。
几见疹子收完之后,出入动止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之气,外虽无病,里实亏损,所以一发而死也,谓之中恶。间有用人参汤研苏合香丸而苏者。
【禁忌】疹家禁忌,比痘家禁忌尤甚,若误食鸡鱼,则终身但遇天行之时,又令重出也。盐醋食之,令咳不止。五辛食之,令生惊热。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无禁也。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
一发之时,既表之后,切戒风寒、冷水、瓜果之类,如一犯之,则皮毛闭塞,毒瓦斯难泄,遂变紫黑而死矣。如极渴欲水,只宜少与葱白,以滋其渴耳。必须使皮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桃、鱼、蜂蜜、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麻疹者。手足太阴阳明二经蕴热所发。小儿居多。大人亦时有之。是亦时气传染之类。其发热时多咳嗽多嚏多呕。眼中如泪。面浮腮赤。多泻多痰。多热多渴。多烦闷。甚则躁乱咽痛。唇焦神昏。通身红赤。起而成粒。匀净而小。斜目视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间。其形若。其色若丹。以其阳气从上。故头面愈多者为顺。法当清凉发散为主。药用辛散以升发之。凉润以清解之。切忌酸收。凡动气燥悍及一切温补之药。慎不可犯。误用祸不旋踵。辛散如荆芥薄荷前胡葛根麻黄石膏鼠粘子。凉润如黑参、栝蒌根葳蕤麦冬、生甘草、芩、连、贝母连翘竹叶。皆应用之药。又当随所发月时。量儿大小。及见证轻重而为制剂。若渐出渐收者。其势虽轻。而热尚未平。防喘急。若连绵三四日者。其势虽盛。而热已发泄。必无他变。宜大青汤。或消毒饮黑参石膏麦冬竹叶。若发热时遍身汗出。或衄血者。此毒解也。勿遽止之。若汗出太多。血流不止。当以清肺汤去款冬、杏仁麻黄根以敛汗。犀角地黄汤止血。迟则气虚神耗。为难治也。若发热时。或呕吐。或自利者。此火邪内逼。毒瓦斯上下行也。俱宜清热解毒小便。切勿止涩。大凡疹证发热时。未有不渴者。但当与绿豆灯心汤。勿与冷冻饮料。致成水蓄。多生变幻也。即荤腥酒面生冷水果。
咸须禁之。麻疹多有热痰在肺。初发时必咳嗽。宜清热透表。不得止嗽。麻后咳嗽。切忌辛温酸涩。但用清咽滋肺汤以清余热。痰壅自愈。多喘者。热邪壅肺也。切勿定喘。惟应大剂竹叶石膏汤半夏贝母黑参薄荷。如冬天寒甚。麻毒为寒郁于内。不得透出而喘。加蜜酒炒麻黄。一剂立止。夏月热势甚者。即用白虎汤加竹叶。忌用升麻。误服必喘。然喘为肺气壅遏。故喘必兼嗽。而张口抬肩者。肺窍不通。不治也。故谚有喘而咳嗽者可疗。喘而不嗽者难医之语。又其证多泄泻。慎勿止涩。惟宜芩、连、葛根。则泻自止。疹家不忌泻。泻则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又有疹收之后。饮食如常。卒然心腹绞痛。遍身冷汗如冰者。此元气虚弱而中恶气也。朝发夕死。勿妄治之。凡麻疹以鲜明似锦为吉。黑晦如煤最凶。头面不出者重。红紫黯惨者重。咽喉肿痛不食者重。黑黯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鼻扇张目无神者不治。鼻青粪黑者不治。牙疳臭烂者不治。疹之牙疳。最为难治。外用无比散吹之。内服加味清胃散更加荆芥石膏。缓则不救。疹中诸患。不宜根据证施治。惟当治本。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二经之邪热也。解其邪热。则诸证自退矣。有夹痘而出者。此毒瓦斯太盛。故一齐涌出。不必治疹。但当托痘为主。然治痘宜温。治疹宜凉。此又不可不审。大人男妇出疹。当与外感并治。惟清凉解表。随天时寒暑施治。凡麻痘并作。脏腑风热交患也。麻乃风邪外感。痘为胎毒内发。二者相杂。赤晕发 。多有误认痘出太密而委之不救。殊不知其为疹夹痘也。当与化斑汤续续频进。麻毒解而痘自起矣。有种行浆疹子。极似痘。最难看。然痘则必有顶盘。疹虽有浆。而头粒必不坚。根盘必无红晕也。疹后痘不结痂。乃元气亏损。当大补脾胃为主。不可误认邪热未尽。复与清热退火之药。

麻疹出自六腑,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而本属阳。其发热必大,与血分煎熬,故血多虚耗,首尾当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当从缓治,所以人参白术半夏燥悍之剂,升阳升动,阳气上冲,皆不可用也。又必内多实热,故四物汤加黄连防风连翘以凉其中,而退其阳也。
一、发热憎寒壮热,鼻流清涕,身体疼痛,呕吐泄泻,证候未明是否,便服苏葛汤砂仁陈皮腹痛亦用浓盖表之汗,自头至足,方散渐减,去衣被,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疹出矣;纵不出,亦不可再汗,恐致亡阳之变,只宜常以葱白汤饮之,其麻自出,服此自无发搐之证。
一、发热之时,既表之后,切戒风寒、冷水、瓜桃生果之类,如一犯之,则皮毛闭塞,毒瓦斯难泄,遂变紫黑而死矣。如极渴饮水,只宜少许,葱白汤以滋其渴耳。必须使毛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李、鱼、酒、蜂蜜香鲜之类,恐惹疳虫上行。
一、麻疹既出之时,如色红紫,干燥暗晦,乃火盛毒炽,急用六一散解之,或四物汤地黄,加红花、炒黄芩进之。
一、麻疹既出,已过三日,不能没者,乃内有实热,宜用四物汤进之。如失血之证,加犀角汁解之。
一、麻疹前后,有烧热不退等证,并属血虚血热,只宜四物汤按证照常法加减,渴加麦门冬犀角汁,嗽加栝蒌霜,有痰加贝母、去白陈皮。切忌人参白术半夏之类,如倘误用,为害不小,戒之戒之,盖麻疹属阳,血多虚耗,今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
一、麻疹退后,若牙龈腐烂,鼻血横行,并为失血之证,急宜服四物汤加茵陈木通、生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使热下行。如疳疮色白者,为胃烂,此不治之证也。
一、麻疹泄泻分新久,寒热。新泻、热泻者,宜服四苓散加木通服;寒泻者,十中无一,如有伤食寒冷不得已,以理中汤一服而止;久泻者,只宜豆蔻丸,或五倍子粟壳烧灰调下涩之。
一、麻退之后,风寒,戒水湿,如或不谨,遂致终身咳嗽,无有愈日。
一、麻疹前后,大忌猪肉、鱼、酒、鸡子之类,恐惹终身之咳,只宜用老鸡精、火肉煮食,少助滋味可也。
一、麻疹正出之时,虽不进饮食者,但得麻疹淡红润泽,真正不为害也,盖热毒未解,内蕴实热,自不必食也。退后若不食,当随用四物汤加神曲砂仁一二帖,决能食矣。如胃气弱者,忌少下地黄
一、麻疹既出一日,而有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若不治,胃烂而死,可用消毒饮一帖,热服遂安;如麻见三日退,若有被风之证,亦用消毒饮,妙。
愚验麻疹始出,类伤风寒头痛咳嗽热盛,目赤颊红,一二日内,即出者轻,必须解表,忌见风寒、腥晕浓味,如犯之,恐生痰嗽,变成惊搐,不可治矣。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欲出不出,危亡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