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

( daizhuangpaozhen )

别名: 蛇串疮

中医

简介:
因其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火带"、"蛇丹"。《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
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
诊断:
情志不畅,肝气不疏,气郁化火,外感毒邪,循经而发,故见皮肤起疱疹,多沿肝经循行路线分布,皮色鲜红,浸润明显。饮食不节脾经湿盛,外感时邪、湿热毒邪,蕴阻肌肤,亦见皮肤起丘疱疹,皮色红,疱壁松弛;若水疱消失后患处仍疼痛明显,皮损色暗红,或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日久不减。总之,本病初起多属肝胆湿热脾经湿热,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血凝滞。
1.肝胆湿热
证候: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疼,伴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辨析:①辨证:本病以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胆湿热,熏蒸肌肤而见水疱色红;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热伤津液口苦咽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肝为刚脏肝胆湿热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2.脾经湿盛
证候:丘疱疹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张,大便时溏,女性患者白带多,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疱疹皮色淡、口不渴、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苔白厚或腻、脉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饮食不节,脾运失司,湿热内生,湿阻气机,蕴滞肌肤而见皮肤起丘疱疹。因湿盛于热则皮色较淡,疱壁松弛;湿邪阻滞中焦则口不渴,食少腹胀,便溏。舌体胖大,苔白厚或腻,脉沉缓或滑为湿盛之象。
3.气滞血瘀
证候:水疱消退,局部疼痛不止,皮色暗红,灰褐色或色素沉着,疼痛以夜晚或阴雨天加重,舌暗苔白,脉弦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丘疱疹消退之后疼痛不止为辨证要点,老年人多见。②病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循行不畅;肝经湿热脾经湿盛,均可阻滞气机;气血循行不畅,凝滞肌肤,不通则痛。湿热之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所以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脉弦细为气滞血瘀
之象。
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止痛为重点。病初以湿热为要,后期以气滞血瘀为主,尤以老年人为多见。
病初在清利湿热的同时就应酌情应用养血化瘀止痛之品,以防出现后遗神经痛。
一、辨证选方
1.肝经湿热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0g,当归15g,板蓝根30g,元胡10g,泽泻12g,车前子(包)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经湿盛
治法:健脾化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g,陈皮12g,茯苓30g,厚朴10g,板蓝根15g,元胡10g,苡仁30g,泽泻10g,车前子(包)30g,生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化瘀止痛,佐以解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2g,丹参20g,元胡10g,板蓝根15g,柴胡10g,桃仁10g,红花6g,制乳设备6g,陈皮12g,川楝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水泡者用雄黄解毒散雄黄30g,寒水石30g,生白矾120g)加化毒散黄连乳香没药贝母各60g,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g,雄黄60g,甘草45g,牛黄12g,冰片15g)水调外用。
2.新鲜马齿苋捣烂外用。
3.轻度糜烂者用祛湿散(大黄面30g,黄芩面30g,寒水石面30g,青黛3g),植物油调用。
4.黄柏30g,紫草20g,大黄15g,雄黄10g,白芷15g,冰片6g,白矾15g。上药共为细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3~4次。

西医

简介: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它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沿身体一测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的成群水疱,伴神经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极少复发。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仅感染人而对动物不致病。初次感染病毒,在儿童临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原中。当机体受x线照射,或患红斑性狼疮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致使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以及接受免疫抑制药,或应用砷剂,受外伤、劳累、感染等影响时,病毒被激活而沿神经轴索到达相应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而产生皮肤损害,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带状疱疹治愈后获终身免疫。
季节:
多在春秋季节发病。
人群:
成年人多见。
病理:
水疱处棘层细胞有气球状变性,水疱的基底部可见有气球状细胞。在气球状细胞的圆形、膨大的核中央,常可见有嗜酸性核内包涵小体(lipschutz小体);另外有网状变性主要发生水疱的上部和周围。真皮上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和水肿
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诊断标准:
1.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局部先觉皮肤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继而出现皮肤潮红及簇集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小水疱,附近淋巴结肿大。
3.皮疹好发于胸背、面、颈、腰腹部,单侧发疹,常沿皮神经分布,亦可发于眼、鼻、口腔、阴部等处。
4.多于春秋季节发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5.发病迅速,全病程平均约需1~2周。皮疹消退后可留色素沉着。老年病人常在损害消退后局部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6.神经痛样疼痛为其特征,此疼痛可为前驱症状或伴随症状,高龄患者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严重。
7.组织病理变化:表皮网状变化与气球状变性,形成表皮内水疱。早期为多房性水疱,以后变为单房性水疱。疱液内可见纤维蛋白、炎细胞及气球状细胞。真皮浅层有炎细胞浸润,血管炎及红细胞外渗。严重者可因纤维蛋白样血栓形成而发生坏死。

[附]特殊型带状疱疹
1.不全型带状疱疹:亦称顿挫型,无明显皮疹或只发生丘疹,不形成水疱即行吸收,但局部疼痛很明显。
2.大疱型带状疱疹: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皮疹泛发,可形成豌豆大至樱桃水疱,疱壁紧张,不易磨破。破溃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
3.出血坏疽带状疱疹:见于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制低下者。皮疹多泛发,呈水疱或血疱,干涸后结成血痂。重则见皮疹中心坏疽,结成黑褐色痂皮,不易剥去。此型愈后多留瘢痕。病程始终疼痛症状较重。
4.泛发型带状疱疹:皮疹泛发,重者可波及全身皮肤或粘膜。常伴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损呈大疱,严重者可见血疱、脓疱。多见于年老体弱或患恶性肿瘤的患者。
5.眼带状疱疹:皮损多发于三叉神经的眼支。角膜发生水疱,形成溃疡性角膜炎。愈后可因瘢痕而导致失明。严重者可引起全眼球炎、脑炎,甚则造成死亡。
6.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又称亨脱(r-amsey-hunt)综合征。发生于耳壳及外耳道。可伴耳及乳突深部疼痛,面神经瘫,内耳功能障碍(耳鸣、听力障碍)及味觉障碍。系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第七脑神经(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所致。
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皮损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成簇的水疱,大小不等,或有血疱,甚则坏疽
2.可先有轻度发热、周身不适及患部皮肤灼热感及神经痛等前驱症状;多见于成人。
3.皮疹多数沿周围神经伸延,作单侧分布,一群至数群水疱,排列成带状,疱疹各群之间有正常皮肤。
4.部分病人可侵及耳部、眼部及泛发全身。
组织病理与单纯疱疹水痘不能区别,但其炎症反应较单纯疱疹重而较水痘轻。
根据成群水疱单侧发生,沿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并有疼痛的特点,本病不难诊断。不典型的类型,肋间神经痛急性阑尾炎坐骨神经痛等鉴别。部分病人在发疹前有患处疼痛,应注意与相应部位的疼痛性疾病相鉴别,以防误诊。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耳部带状疱疹易误诊为中耳炎,应注意细心鉴别。
病史:
发病前常先有轻度全身不适、低热、局部皮肤刺痛或感觉过敏。
体征:
发病前常先有轻度全身不适、低热、局部皮肤刺痛或感觉过敏,继即出现成簇的粟米绿豆大的丘疹,很快成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水疱少则一、二簇,多则十余簇,常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簇与簇间隔以正常皮肤。一般发生在身体一侧,不超过体表正中线,罕见两侧,最常见于胸部的肋间神经及面
部的三叉神经所分布的区域,其次是颈、腹、腰及四肢,其他部位包括口腔、咽部亦可发生。数日后水疱呈混浊、吸收、干涸、结痂而痊愈。全病程约2一4周。可有痒感。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老年较重,甚至在损害消退后,仍遗留顽固性神经痛,持续数月之久。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不同,本病可表现为顿挫型(免疫功能较强者)、大疱型(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泛发型。带状疱疹发生于眼部,往往引起剧烈疼痛,可损害角膜和眼球各部,甚至引起全球炎,招致失明。若病毒直接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脑脊髓炎。ramsey-hunt综合征带状疱疹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累及膝状神经节,影响第Ⅶ对脑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而发生面瘫、耳壳及外耳道疱疹
(一)症状
1.皮疹可在患部皮肤神经痛开始前后或同时出现。先为红斑,后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集簇成群的大小水疱,重者可见大疱、血疱,甚至坏疽。轻症仅有神经痛而无皮疹,或仅有神经痛、红斑而无水疱
2.皮疹沿周围神经延伸,作单侧分布为一群或数群水疱,并呈带状,各群之间皮肤正常。
(二)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1.眼带状疱疹:是三叉神经眼支的鼻下支受累。在角膜上发生水疱并形成溃疡性角膜炎,以后可因瘢痕形成而丧失视力。严重者,可致全眼球炎、脑炎以致死亡。
2.泛发型带状疱疹:主要发生在老年体弱,尤其患有淋巴瘤或骨髓瘤的患者。皮疹泛发,可波及全身皮肤,出现大疱、血疱、坏疽,伴有严重的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3.耳部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外耳道及耳膜疱疹,患侧有面瘫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甚至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为ramsty-hunt综合征
鉴别诊断:
1.单纯疱疹:损害好发于口角、唇缘、鼻孔附近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损害不沿神经分布,多为一群,疼痛轻微,愈后易复发。根据疱液接种家兔角膜不产生角膜炎以及病毒培养分离、免疫荧光检查、补体结合试验等,可与严重的单纯疱疹区别。
2.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致敏物质的病史。皮疹发生在接触致敏物质的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神经痛。皮疹自觉发痒,灼热
3.妊娠疱疹:病因不明,可能为内分泌障碍所致,最常见于妊娠的第4~5个月。1次发病后,再次妊娠时易于再发。发病前常先有畏寒、发热、皮肤瘙痒,继则出现多形性皮损,而以环状排列之水疱为主。疱壁厚而紧张,基底红晕。水疱可以融合成大疱,偶有脓疱及血疱。好发部位为躯干及四肢近侧端,尤其是脐周,而粘膜通常不受累。病程缓慢,分娩大都得到缓解。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
2.好转:皮疹大部消退,自觉症状减轻。
3.无效:经治疗1周以上,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是止痛,控制炎症,保护局部和防止继发感染。一般可给予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肌注,口服止痛剂或选用针刺疗法、音频电疗。重症病例可用抗病毒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转移因子(tf)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等。抗病毒药物阿 糖胞苷、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特别是后者若能早期应用,有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和减轻疼痛、防止并发症的良好效果。早期使用短程泼尼松(强的松)可避免发生严重的神经痛后遗症。局部治疗用炉甘石洗剂或1%甲紫(龙胆紫)溶液搽涂,眼部可用碘苷(疱疹净)等眼药水。
一、全身治疗
1.止痛:给予镇痛剂,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剧痛者可加服磷酸可待因,可肌注度冷丁。
2.维生素岛,200~1000μg肌注,2日1次。维生素b,内服或肌注。
3.盐酸吗啉胍0.1g/日,口服。
4.转移因子2ml,每周肌注1次,共3次。
5.激素类药:强的松50mg/日,口服。
二、局部治疗
①2%龙胆紫溶液外用;①炉甘石洗剂外擦;③复方地榆氧化锌油外用;④5%疱疹净二甲基亚矾溶液外涂,或40%疱疹净二甲基亚矾溶液外涂。0.1%疱疹净眼药水用于眼部带状疱疹
三、物理疗法
紫外线照射:用红斑量或超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患处及相应的神经根部位。每2~3天照射1次,数次可愈。
中西医结合:
带状疱疹轻症可单用中药或西药或外用药物治疗。重症患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以减少病人的痛苦,争取早日痊愈。
一、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病疼痛为主要矛盾,治疗应以止痛为主。
2.患者应注意配合,心情舒畅,勿食辛辣刺激之物,保证有足够有效的睡眠时间。
3.老年体弱者,应根据湿热轻重调方选药,不可过用寒凉并及时加用行气化瘀、养血通络止痛之品,以防后遗神经痛。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患者
因内科重症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形成重症带状疱疹,应积极治疗内科疾病,综合支持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带状疱疹” 相关论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群水疱,伴有刺痛的疱疹性皮肤病。老年人患本病常常症情严重,难以忍受,且愈后仍遗留较长时间的皮肤刺痛或不适,故又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据统计,约有80%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祖国医学称本病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
[发病原因]
1.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原因,病毒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感觉神经系统的组织,它能沿着周围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组织内繁殖。
2.诱发因素。当身体遭受外伤,毒性药物或其它感染等影响时,潜伏的病毒就开始活动起来,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发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的皮肤出现水疱,如果病人抵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可能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火毒外泛肌肤,或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蕴结皮肤所致。老年人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瘀肌肤失养,也可导致本病。
[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发生春秋季节。皮疹发生之前,病人常有轻度发热,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1~2天后,患处皮肤上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内,红斑上出现粟米渐至绿豆大小水疱,密集排列成串。疱内水液由清亮转为混浊,5~6天后疱液吸收结成干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部分水疱擦破后露出湿润面,易合并感染。若病重者,数群水疱互相联合成大片损害,甚则出现血疱,水疱通常发生在身体的单侧,不超过正中线,常按受损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多发生胸胁、背部,其次为面、颈、腹部。
疼痛是本病的又一主症,常在皮疹出现之前或与皮疹同时出现,疼痛的程度有轻重不同,有的很轻微,有的难以忍受。老年患者疼痛较剧甚至在皮疹消失后数周或数月仍有皮肤疼痛。
本病一般在2~3周痊愈,重者病程长达一月左右,或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额部带状疱疹可波及眼球,而致视力障碍,甚则失明。若患者患有肿瘤、何杰金氏病、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等,则可发生全身性水疱,伴高热、头痛,甚则引起死亡。
[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2.预防感染。感染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寒暖交替,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口腔、鼻腔的炎症应积极给予治疗。
3.防止外伤外伤易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应注意避免发生外伤
4.避免接触毒性物质。尽量避免接触化学品及毒性药物,以防伤害皮肤,影响身体健康,降低机体抵抗力。
5.增进营养。老年人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预防发生与本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疾病
[治疗方法]
1.减轻神经痛。各种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安替比林、安乃近、消炎痛等都可以选择使用,疼痛十分剧烈时可暂用磷酸可待因;维生素b1皮下注射100毫克,每日1次;维生素b[xb]12[/xb]100~500微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脑垂体后叶素0.5~1毫升肌注,每日1次;疱疹后遗神经痛者,可用维生素e400~1600毫克肌肉每日注射。
2.封闭疗法。按照神经支配区,在脊髓旁相应的神经根处注射普鲁卡因,可使神经痛暂时减轻。如果患处是三叉神经支配区,可在枕骨粗隆压痛点由皮下注射70%酒精0.2毫升,三叉神经痛可迅速消失。
3.预防感染。若水疱溃破后合并化脓菌感染,局部红肿痛甚、伴明显发热者,可适当选用抗菌素治疗,如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次40~80万单位,每日1~2次。
4.外用药治疗。水疱大而多,或糜烂渗湿严重,可选用溶液湿敷,如罗布溶液、1∶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亦可选用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土茯苓20克、板蓝根20克、大青叶20克、马齿苋20克、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黄柏20克、大黄20克)煎煮取液湿敷;皮疹以糜烂为主,渗液少,或有少量结痂,应外搽油剂,以保护皮疹,常用青黛散加植物油调外敷,或三妙散加植物油调外敷。亦可用雄黄解毒散加油调外敷。
5.灸法。一般在发病早期,用药艾外灸患处,可减轻患处疼痛,同时也可缓解病情的发展,常用药艾在患处以患者能忍受为距离外灸,每日灸3次,每次15分钟。
6.中医辨证施治。皮疹色红,疼痛剧烈,甚则有血疱,伴口苦咽干大便干结,部位在胸胁或腹侧者,辨证为肝经火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克、黄苓10克、板蓝根20克、生山栀1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生甘草6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以清泻肝火,清利湿热水疱大而多,且糜烂渗湿严重者,伴有食散减退,腹胀便溏,辨证为脾经湿热者,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制川朴10克、制苍术10克、陈皮10克、焦白术10克、防风10克、生山栀10克、赤猪苓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大青叶15克、鸭跖草10克、生甘草6克)以健脾利湿疱疹消失后仍剧痛不止,辨证为气滞血瘀,方选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素10克、炙乳没各6克、赤白芍各10克、生龙牡各12克、珍珠母3克、田三七3克),以行气活血止痛。
7.单方验方、成药。当归粉,每次用0.5~1克,4~6小时服1次,服后止痛效果好;当归浸膏片,每次4~5片,每日3次,治后遗神经痛有效;板蓝根大青叶30克,煎汤代茶饮用。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疼痛明显。病甚者,体表病灶痊愈后,后遗之疼痛往往历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医家之见解不尽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发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内服,或外敷。虽见仁见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难得理想效果。
一日,读《医旨绪余》有关“胁痛”条,思索之间,猛然省悟。书中所叙胁痛之状,实带状疱疹无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火郁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末,井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又增至百数。”以文中所叙症状加以推断,此证不仅是带状疱疹,且症情严重。孙氏之师黄古潭以肝经燥郁立论,且“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其方与论,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堪称两绝。故服后收敛痛消“一剂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盖“医家之病,病道少。”为医者能多一治病法门,则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无确定之方名,余据方中药物之组成,暂名“瓜蒌草红汤”。未几疱疹流行,余于数日内接治五、六人,无论症之轻重,皆以上方加板蓝根15g、予服。惟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g、,轻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症者,概以此方投之,无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积最大者几达胸部之半,理疗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净。而其得效之迟速,与瓜蒌用量极有关系。故凡体质壮实者,瓜蒌用量宜适当加重,药后若轻泻一、二次,则见效尤速。若体质不壮。瓜蒌不便重用者,多服数日,效亦可期。
重庆堂随笔》云:“瓜蒌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黄古潭可谓善识斯症者矣,可谓善用瓜蒌者矣。是知读医书不可刻舟求剑,当别具只眼,触类而旁通之。
关于甘草,余有时仅用3g、,同样有效。而红花每以1.5g、为率,并不多用,而屡收捷效。余用药不尚其多,药量不尚其重,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药,适事为故。由是一端,余亦屡为人所贬斥,然余终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则非余所问矣。

本病又名“蛇丹”。系由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一般先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首先皮肤有灼热症状,继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可混浊化脓,破裂,糜烂,结痂而痊愈。亦有形成大疱和血疱者。
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某一侧。疼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儿童较轻,老年剧烈。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脑膜炎、内脏带状疱疹等。
(一)药物调养法
(1)柴胡10克,泽泻10克,木通6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龙胆草6克,大青叶30克,贯众3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没药10克,金铃子10克,川芎6克,延胡索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二)针灸调养法
取穴期门曲泉足窍阴内庭外关公孙。针用泻法。也可用激光照射。
(三)饮食调养法
可用大青叶板蓝根20克,煎水代茶。
(四)外敷调养法
可用南通蛇药片5~10片,用75%酒精调成糊状外用,1日2次。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而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一、生物学性状
本病毒基本性状与hsv相似。只有一个血清型,一般动物和鸡胚对vzv不敏感,在人或猴纤椎母细胞中增殖,并缓慢产生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受感染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水痘: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口、咽、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经2~3周潜伏期后,全身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皮疹分布主要是向心性,以躯干较多。皮疹内含大量病毒,感染的棘细胞(prickle cell )内生成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立痘消失后不遗留疤痕,病情一般较轻,但偶有并发间质性肺炎和感染后脑炎(0.1%)。细胞免疫缺陷、白血病、肾脏病或使用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儿童,病情较严重。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由于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中,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如发热、受冷、机械压迫,使用免疫抑制剂、x光照射,白血病肿瘤等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低下时,导致潜伏病毒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故名。多发生于腰腹和面部。1~4周内局部痛觉非常敏感,有剧痛。
水痘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终身不再感染。但对长期潜伏于神经节中病毒不能被清除,故不能阻止病毒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
三、微生物学诊断
水痘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诊断。必要时可刮取疱疹基底部细胞涂片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亦可用膜抗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色检查细胞内抗原。
四、防治原则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减毒活疫苗预防水痘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经免疫的幼儿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维持几年。应用含特异抗体的人免疫球蛋白,也有预防效果。
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高剂量干扰素可限制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情发展及缓解局部症状。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本病毒具有亲神经及皮肤的特征,目前已确定水痘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系同一病毒。
[imgz]pifuxingbingxue001.jpg[alt]带状疱疹[/alt][/img]
【症状】
发病前常先感局部疼部,或轻度发热、乏力,亦可无前躯症状,患部先出现红斑,继而成簇性丘疹、丘疱疹、迅即成水疱,疱壁紧张、疱周红晕,7-8天后水疱干涸结痂,愈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各群水疱之间皮肤正常,附近淋巴结肿大。
皮疹往往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多见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病程2~4周,愈后获终身免疫,一般不易复发,(免疫力低下者例外)。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疼痛可出现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存在,年龄愈大,疼痛更剧烈。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神经痛可达数月之久。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不同,侵犯神经各异,出现下列几种特殊型带状疱疹
1、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发生红斑、丘疹、而不形成水疱,即自行消退。
2、出血型带状疱疹水疱内容为血液。
3、坏疽带状疱疹水疱中心出现坏死,呈褐色结痂,痂下为溃疡,愈后有疤痕。
4、泛发型带状疱疹:病毒通过血行播散,全身泛发水痘样皮疹,伴高热、肺、脑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
5、眼带状疱疹:如累及角膜,水疱破溃,形成溃疡性角膜炎,愈后留有角膜疤痕而失明,严重者甚至发生全眼球炎
6、耳带状疱疹:由于病毒膝神经节,影响面神经和听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使外耳道出现水疱面瘫、及内耳功能障碍(耳鸣耳痛)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
7、内脏带状疱疹:病毒由脊髓神经节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道及泌尿道症状,病毒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脑膜炎。
【诊断】:
根据水疱集簇成群,沿一侧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伴疼痛等特点,不难诊断。但神经痛发生皮疹前出现者需与胸膜炎,兰尾炎、坐骨神经痛等鉴别。
【治疗】
其治疗原则是止痛、消炎、抗病毒,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
(一)给予止痛剂及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xb]1[/xb]、维生素b[xb]12[/xb])针刺疗法,理疗(音频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消炎、止痛作用。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有人主张用于老年早期患者,口服强地松,每日30mg ,一日一次,可以减轻炎症,阻止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减少后遗神经的形成,但有人主张慎用,以免病毒扩散。
(三)抗病毒药:1、常用的有病毒灵0.2g ,一日三次口服;2、聚肌胞注射液,每次2ml ,肌肉注射,一日一次;3、阿糖胞苷,每日每公斤体重1~1.5mg 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4、无环岛苷,按每公斤体重7.5mg加入平衡盐液120ml , 静脉滴入,维持2小时滴完,每日2次,间隔8小时。
(四)为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国内采用人白细胞转移因子或α-干扰素。
(五)局部疗法:根据皮损情况对症处理,氧化锌油中加入抗生素,保护创面,或1%达克罗宁霜,5%苯坐卡因霜以止痛。
(六)中医疗法:
热盛者-清热利湿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见中医药方)。
湿盛者-健脾利湿解毒,用除湿胃芩汤加减。
气滞血瘀者-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常状疱疹在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俗称“缠腰龙”。
一、病因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通过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经过血行传播,在皮肤上出现水痘,但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水痘,是为隐性感染,成为带病毒者。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处,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感冒、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恶性肿瘤时,病毒又被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发生疱疹。在少数情况下,疱疹病毒可散布到脊髓前角细胞及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运动性神经麻痹,如眼、面神经麻痹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的症状。
现认为初次发生水痘后, 只产生一种不完全性免疫反应,当发生带状疱疹时机体内部出现完全免疫反应,故发生带状疱疹后,一般不会复发。
二、临床表现
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但也可以无前驱症状,经1~3天后,皮肤陆续出现散在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发生多数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壁紧张,光亮,疱水澄清,水疱表面大部有小凹陷。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最后干燥结痂,痂脱落后留下暂时性红斑。一般病程约2~4周。轻症患者只出现红斑及丘疹,不出现水疱,称为不全性带状疱疹。在恶性淋巴瘤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老年体弱者可出现坏疽疱疹,愈后留下疤痕,称为坏疽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可全身泛发,此时常伴有高热,并出现肺炎或脑炎,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称为泛发性带状疱疹
疱疹分布多位于一侧,非列成带状,有时偶可超过躯干中线,这是由于神经末梢横过中线所致。胸、颈及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为好发部位。通常三叉神经只累及一根分支。局部淋巴结常肿大疼痛。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急性期是由于神经节的炎症反应,晚期神经痛是由于神经节以及感觉神经的炎症后纤维化引起的。有时在疱疹出现前有剧烈的神经痛,此时常易误诊为急腹症心绞痛等。老年体弱或淋巴瘤患者常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疱疹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者,可以发生结膜及角膜疱疹,导致角膜溃疡而引起失明,是为严重的并发症。当病毒侵犯面神经和听神经时,出现耳壳及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耳及有乳突深部疼痛、耳鸣耳聋面神经麻痹以及舌前1/3年味觉消失,称为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
三、诊断
根据成簇水疱,疱壁有凹陷,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并有显著的疼痛或灼痛,局部淋巴结肿痛等不难诊断。在疱疹尚未出现前而只有一侧疼痛时要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四、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病毒药物有无环鸟苷、阿糖胞苷以及阿糖腺苷等,其中以无环鸟苷最为有效,无环鸟苷能被疱疹感染过的细胞吸收,在细胞内经过磷酸化作用形成无环鸟苷三磷酸盐。此种盐为鸟嘌呤三磷酸盐的竞争抑制剂,亦就是dna聚合酶的竞争抑制剂,它可以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对病毒的dna聚合酶的活性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滞了疱疹病毒dna的复制。无环鸟苷不易进入正常细胞。因此对正常细胞的抑制作用很少,约等于对病毒抑制作用的1/10~1/30。这一机理说明无环鸟苷治疗疱疹有高效而少副作用的特点,所以是治疗疱疹病的首选药物。无环鸟苷适用于泛发性带状疱疹或合并肺炎或脑炎等严重患者。静脉点滴剂量为200~250mg,加入100ml补液中1h滴完,每日2~3次,连续3~7天。口服剂量为200mg,每日5次。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等对抗病毒虽有一定疗效,但因价格昂贵或副作用多,自从有了无环鸟苷后已不常用于疱疹疾病
对有神经痛患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疼痛严重者可在早期口服强的松15~30mg/d;1周后渐减量。强的松早期服用可消除神经根的炎症。疱疹性神经痛用强的松后可以减轻神经炎后期的纤维化,因而亦可减轻疼痛。此外亦可用维生素b[xb]1[/xb],维生素b[xb]6[/xb]或注射干扰素等。
(二)中医治疗治则表热利湿,可内服龙胆泻肝汤
(三)局部治疗早期丘疱疹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后可外用1%龙胆紫液或0.5%新霉素软膏、磷霉素软膏等。眼部疱疹可用无环鸟苷眼药水,或3%无环鸟苷软膏。
(王定邦)
参考文献
[1] 皮肤病学编写组:临床皮肤病学,214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2]zaskin ol: acyclovir,pharmacologyclinical experience. arch int med 1984;144:1246

带状疱疹是一种引起皮肤出现充满液体的成簇小疱并伴有严重疼痛的感染。
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与水痘的病因是同一病毒。原发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表现为水痘,但以病毒进入脊髓或颅神经的神经节(由一组神经细胞组成)内的神经潜伏留下来为结局。带状疱疹总是局限在受累的神经根所分布的皮肤区域。
潜伏下来的带状疱疹病毒可以从此不再引起症状,或者可在数年后被重新激活。当病毒被激活后则发生带状疱疹。有时因机体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如艾滋病、霍奇金病、或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病毒可发生复活,引起带状疱疹。多数情况下,病毒复活的原因不清楚,带状疱疹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某种明显的疾病正在发生。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带状疱疹,但最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
【症状和并发症】
带状疱疹出现前3~4天,一些病人会发生全身不适、畏寒、发热恶心腹泻及排尿困难;另一些病人感到疼痛或皮肤的某一区域有蚁行感和瘙痒。紧接着在一小的红色区域内出现呈簇的充满液体的小水疱。此种成簇的水疱仅限于在受累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多数情况下水疱发生在躯干的一侧,然而在少数情况下水疱亦可发生其他部位,病变处对任何刺激均十分敏感,如轻微的触摸均可引起剧烈疼痛。
水疱出现后约5天开始变干及结痂,直到结痂时水疱内均含有带状疱疹病毒,如传染给易感者能引起水痘。如水疱在大面积皮肤上发生或持续时间超过2周,常提示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不健全。
带状疱疹一次感染后通常产生终身免疫而不再复发,再发者低于4%。多数病人恢复后不遗留任何影响。但如皮肤损伤广泛,即使没有发生继发细菌感染亦可留下瘢痕。支配眼部的面神经分支受累会是十分严重的。
【诊断】
疱疹出现前诊断带状疱疹有一定的困难。但发生于身体的一侧的一条变动的带状区的最初的疼痛,能提供诊断的思路。其疼痛的性质取决于受累的神经,可类似于阑尾炎、肾结石、胆囊结石、或大肠炎症时的疼痛。带状疱疹水疱在形态上几乎与单纯疱疹一样,但单纯疱疹更倾向发生在皮肤上更为有限的不同区域,且水疱数目少,可在同一部位重复发生,必要时可利用实验室检查协助确定诊断。
【治疗】
带状疱疹的最佳治疗方法仍无法确定。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含有高滴度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的抗血清,对已经发生带状疱疹无效。尚无一种药物可清除病毒,但给予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或泛昔洛韦可缩短皮肤水疱的病程,特别适用于有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为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保持皮肤清洁是很重要的。
阿司匹林或可待因可暂时缓解疼痛,可用于因疼痛影响活动或妨碍睡眠的人。阿司匹林应避免用于儿童,因有引起雷耶综合征的危险。

带状疱疹病毒为一种生长在神经内的病毒,其可播散到皮肤,引起带状疱疹(见第186节)。即使带状疱疹可出现在面部或额部,但不一定都会危害眼睛。但是,如果第五对颅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受累,感染很可能播散到眼部。本病表现为疼痛、眼红、眼睑水肿。若角膜受累,角膜会出现水肿,遭到破坏和形成瘢痕。角膜后的组织也可发生炎症,这种情况称为葡萄膜炎。眼压可能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带状疱疹感染常见的并发症为角膜感觉减退和顽固性青光眼。
带状疱疹发生在面部并危害到眼睛,可口服阿昔洛韦一周,以减少发生眼部并发症的危险。皮质类固醇药物,常配成眼药水滴眼,也有帮助。阿托品眼药水通常可用于扩瞳和防止继发性青光眼。有时在疱疹消失后仍可出现疼痛(疱疹后神经痛)。对于60岁以上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口服皮质类固醇2周,可预防这种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疼痛明显。病甚者,体表病灶痊愈后,后遗之疼痛往往历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医家之见解不尽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发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内服,或外敷。虽见仁见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难得理想效果。
一日,读《医旨绪余》有关“胁痛”条,思索之间,猛然省悟。书中所叙胁痛之状,实带状疱疹无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火郁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末,井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又增至百数。”以文中所叙症状加以推断,此证不仅是带状疱疹,且症情严重。孙氏之师黄古潭以肝经燥郁立论,且“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其方与论,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堪称两绝。故服后收敛痛消“一剂而愈”之效
余得此方,喜不自禁。盖“医家之病,病道少。”为医者能多一治病法门,则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无确定之方名,余据方中药物之组成,暂名“瓜蒌草红汤”。未几疱疹流行,余于数日内接治五、六人,无论症之轻重,皆以上方加板蓝根15g 予服。惟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g,轻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症者,概以此方投之,无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积最大者几达胸部之半,理疗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净。而其得效之迟速,与瓜蒌用量极有关系。故凡体质壮实者,瓜蒌用量宜适当加重,药后若轻泻一、二次,则见效尤速。若体质不壮。瓜蒌不便重用者,多服数日,效亦可期。
重庆堂随笔》云:“瓜蒌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黄古潭可谓善识斯症者矣,可谓善用瓜蒌者矣。是知读医书不可刻舟求剑,当别具只眼,触类而旁通之。
关于甘草,余有时仅用3g,同样有效。而红花每以1.5g 为率,并不多用,而屡收捷效。余用药不尚其多,药量不尚其重,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药,适事为故。由是一端,余亦屡为人所贬斥,然余终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则非余所问矣。

带状疱疹病毒平时潜伏在脊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内。发病时首先在有关神经节支配的范围内出现痛觉过敏、烧灼感或放射痛,这时候皮肤上的带状疱疹还未出现,常因此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待相隔数天后出现皮肤上典型的带状疱疹时真相才大白。本病好发的部位是胸段肋间神经支配区域与三叉神经第一枝(眼枝)支配区域。一般随着疱疹的消退结痂,在发病后3个月内疼痛症状也逐步缓解;但有一部分病例,特别是老年病人,在疱疹愈合后仍然有持续的疼痛,后者甚至可以持续数年。三叉神经第一枝的疱疹常伴发同侧的颈动脉炎,可以出现对侧上、下肢偏瘫的征象。少数以肋间神经痛为征象的带状疱疹可以并发脊髓炎
疾病急性期应用抗疱疹病毒的药物,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静脉注射或口服,对减轻疼痛症状与减少并发症有一定的帮助。抗抑郁剂对疱疹后神经痛有一定的疗效。
病人应注意勿将疱疹弄破,以免招致继发的细菌感染。本病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中,在国外当提防艾滋病,在国内要提防体内隐匿的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