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

( danchunpaozhen )

别名: 热疮

中医

简介:
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又有称"火燎症"者。《圣济总录》中说:"热疮本于热胜,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多见于高热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如感冒猩红热疟疾等,或因劳累、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失调而引发本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易反复发作。
病因:
本病的形成多由风热之毒外感,客于肺胃二经,热气蕴蒸皮肤;或由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或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或因先天不足,外感热毒热毒炽盛,深入营血,内攻脏腑而出现危重症候。
诊断:
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热毒外感,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脉络不畅,水津布散失常,而见皮肤起小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风热蕴阻则瘙痒灼热。肝之经脉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阴部起水疱湿热之邪最易腐烂,故阴部水疱极易糜烂染毒,则产生明显疼痛。可伴有发热,便干溲赤等湿热下注之症。病症反复发作,日久热邪伤津,故又可见咽干、口渴、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症。若小儿先天不足,抵抗力差,感受热毒,可见高热惊厥不食疱疹泛发、肝脏肿大,黄疸等毒入营血,内传脏腑之危候。
1.风热蕴肤
证候:皮肤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小水疱,四周红晕,疱液澄清,破溃后露出糜烂面,一周左右干燥结痂而愈,可伴有刺痒、疼痛、发热。发于眼部者可见怕光、流泪、眼睑浮肿、眼白发红。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初发病人为主,病位多在头面部,病程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毒邪客于肺胃,蕴蒸于皮肤,津液布散失常,而见皮肤起小水疱,风盛则痒,不通则痛,风热外感发热怕凉风热之邪多侵犯上部,故见皮疹多于头面。
2.肝胆湿热
证候:水泡发于阴部,易破溃糜烂,流水,疼痛明显;若染毒后则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热,便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病发于下半身、阴部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为阴邪,多趋于下。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之邪易于糜烂,所以水疱易破溃糜烂,流水,化脓。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3.阴虚内热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虽经治疗亦不能控制其再发,皮肤粘膜交界处或其他部位起水疱,集簇成群,破溃后糜烂,灼热瘙痒,疼痛。伴口渴,咽干心烦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皮疹皮复发作,病史较久,伴口渴心烦咽干咽燥,舌红,苔薄,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4.热毒炽盛
证候:皮肤粘膜起水疱,或全身散在疱疹,伴高热惊厥、不思饮食、肝肿大、黄疸等危重症候,多见于婴幼儿。
辨证:①辨析:本证病情危重,全身泛发疱疹,高热,惊厥,不思饮食等危重证候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热毒炽盛,深入营血,内攻脏腑,故见患儿高热,热盛动风则惊厥,毒客肠胃则不思饮食,毒客于肝则肝肿,黄疸
治疗:
本病的治疗,轻症只需外用,不需内服。重症,反复发作,病史较长应用服外治相结合。内治病证可依据在头面者多风热,在下部者多湿热,病史长,反复发作,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
一、辨证选方
1.风热蕴肤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辛荑清肺饮(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辛荑6g,桑叶6g,菊花6g,板蓝根30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9g,山栀9g,鲜芦根30g(去节),生石膏15g(打碎)。水煎服,每日1剂。
2.肝胆湿热
治法:清泻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9g,山栀9g,生地15g,泽泻9g,木通3g,板蓝根30g,车前子(包)30g,生大黄后下)9g,生甘草6go水煎服,每日1剂。
3.阴虚内热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增液汤加味:生地15g,玄参12g,天花粉12g,知母9g,黄柏9g,地骨皮30g,马齿苋30g,紫草3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
4.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6g,栀子10g,黄芩10g,黄柏10g,生地10g,银花30g,丹皮20g,茅根30r。水煎服,每日1剂。
二、外治法
黄连膏或青吹口油膏外涂日2次。青黛散油外涂日2~3次。三黄擦剂外涂日2~3次。
三、单方验方
板蓝根30g,煎汤代茶饮。

西医

简介:
单纯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属dna病毒。根据其抗原性质的不同,可分为Ⅰ、Ⅱ型,即单纯疱疹Ⅰ型(hsv-Ⅰ)及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hsv-Ⅰ主要引起除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感染,hsv-Ⅱ主要引起生殖器和腰以下的皮肤感染。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约80%的正常人是单纯疱疹病毒携带者。
发病机理:
原发感染消退后,病毒潜居于人体内,以某种形式潜伏于局部感觉神经节细胞中,当某些诱发因素如发热、受凉、日晒、情绪激动、消化不良月经、机械刺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变态反应等,使机体细胞生理发生变化,使在细胞内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致活而发病。
病理:
单纯疱疹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细胞变性和坏死。表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网状变性和凝固性坏死,表皮细胞棘层松解,导致细胞彼此分离,而形成水疱。真皮乳头层有轻度水肿,有轻重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在反应严重时,真皮有严重的血管炎。可有红细胞外渗、嗜中性的白细胞的核碎裂,偶有纤维蛋白样血栓形成而致坏死。
诊断标准:
单纯疱疹诊断标准:
1.患处初感灼痒、紧张。
2.数小时后出现红斑,迅速变为粟粒至绿豆大小之簇集性水疱,疱液透明或混浊,疱破后露出糜烂面,如无继发感染,数日后干燥结痂,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浅瘢痕。
3.附近淋巴结肿大。
4.本病好发于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特别是口角、唇缘、鼻孔周围。亦可发于口腔粘膜、扁桃体、生殖器及臀部、会阴等处。男性生殖器疱疹可引起尿道膀胱炎前列腺炎,女性生殖器疱疹发于宫颈者,可引起局部坏死、溃疡阴道分泌物增加,下腹部疼痛。
5.多见于成人,病程1~2周左右可自愈,但易复发。
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初起为集簇性针尖大小的水疱,成群出现,破后露出糜烂面,愈后结痂。
2.多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亦可见于皮肤粘膜部位。
3.自觉灼热痒痛,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4.可自愈,易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5.单纯疱疹大多为复发性,发疹前或同时有局部刺痒、灼热不适之感,特别在发热、劳累后,及月经期、消化不良等出现时应注意。
6.重症单纯疱疹应及早作出正确诊断,以便早期得到治疗,可做疱液涂片检查。取新鲜水疱疱底的疱液涂片,可见细胞棘刺松解,气球状细胞及嗜伊红性核内包函体。另外还可做病毒培养、间接荧光抗体检查、血清抗体测定。
发病:
起病突然,多在发热、劳累、受凉之后而发病,病程短,可自愈,易复发。原发感染的潜伏期是2~20天,约90%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复发性单纯疱疹,因其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一)症状
1.出现多数集簇性针尖大小的小水疱,常成群出现,硬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结痂。
2.多皮肤粘膜交界处,亦见于皮肤粘膜部位。
3.自觉灼热、痒疼,甚则附近淋巴结肿大。
(二)临床分型
1.原发型单纯疱疹
(1)疱疹性齿龈口腔炎:较常见,多发于1~5岁的儿童,成人少见,初起有高热,倦怠,咽喉疼痛,局部淋巴腺肿大且有压痛,在颊、舌及咽部可发生水泡及水疱溃破形成的斑或溃疡,上覆淡黄色伪膜,疼痛剧烈,齿龈红肿易出血,局红部及口周有水疱影响进食、热退后溃疡渐愈合,病程持续约2周。
(2)接种性单纯疱疹:多发于擦伤及正常皮肤上,接种后经过5~7天潜伏期,在接种处发生一硬性丘疹,或大疱或不规则的散在性水疱,局部淋巴地肿大,全身症状轻。
(3)播散性单纯疱疹:多发于6月及3岁以内的儿童,也可发于灼伤、异位性皮炎、淋巴肉瘤营养不良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初起为严重的疱疹性口龈炎或外阴阴道炎,高热,甚至惊厥,以后全身广泛性起水疱水疱顶部凹陷似脐窝,同时可发生病毒血症,引起疱疹性肝炎、脑炎、胃肠炎及肾上腺功能障碍等内脏损害而死亡。
(4)新生儿疱疹:新生儿出生时由产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多见于早产儿及缺乏获得母体igg的新生儿。常在出生后数天发病,表现为高热,肝肿大,黄疸,皮肤及眼结合膜可发生疱疹,喂养困难,病情严重而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大脑功能障碍。
2.复发性单纯疱疹
(1)口唇疱疹(颜面疱疹):是最常见之一种,初起先有局部灼热瘙痒、潮红,而后出现密集成群小水疱,较原发型水疱小且簇集,硬后糜烂、渗液,渐干燥结痂,愈后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病程约1~2周,多见于口角,唇缘及鼻孔附近,亦可发生于颜面。
(2)生殖器疱疹:多由hsv-2感染。在女性损害好发于宫颈,其次为外阴和阴道。在男性损害好发于龟头、包皮或冠状沟。偶可引起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其损害是水疱很早溃破糜烂,疼痛明显,有时可有继发感染。孕妇患生殖器疱疹,易引起流产早产和死胎。
(3)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常见为树枝状角膜炎,一侧耳前淋巴结可肿大,初起可只发生表浅性角膜混浊,反复发作可引起疤痕,形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实验室诊断:
可做疱液涂片检查。取新鲜水疱疱底的疱液涂片,可见细胞棘刺松解,气球状细胞及嗜伊红性核内包函体。另外还可做病毒培养、间接荧光抗体检查、血清抗体测定。
鉴别诊断:
1.水痘样疹或称疱疹性湿疹:为在原有湿疹等皮肤病的基础上接触单纯疱疹病毒或其它病毒后而发病,在原有皮损的基础上发生绿豆大小或稍大的成簇水疱,疱周红晕明显,水疱可互相融合,也可变为脓疱,部分水疱顶端可有脐状凹陷。1~2周渐结痂愈合,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明显,多见于幼儿。
2.妊娠疱疹:常见于妊娠的第4~5个月。一次发病后,再次妊娠后易于再发。发疹前常先有畏寒发热,皮肤瘙痒,继则出现多形性皮损,以环状排列之水疱为主。疱壁厚而紧张,基底红晕。水疱可以融合成大疱、脓疱、血疱,粘膜不受累,病程缓慢,分娩后大多得到缓解。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皮疹消退,症状消失。
预后:
本病多数不经治疗可自愈,但常易复发。一般预后良好,若发生播散性单纯疱疹、新生儿疱疹,病情严重,易致死亡。复发性疱疹性角膜炎,可导致视力障碍。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发生脑炎、脑膜炎等,预后不良。
治疗:
一、全身治疗
1.盐酸吗啉胍:成人0.1~o.2g,每日3次口服;小儿10~20m/kg/日,分3次服。
2.左旋咪唑(lms)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150mg/日,每周连服2日。
3.脊髓灰质炎疫苗,每日口服1次,每次4滴,连服3日可获良效。
4.干扰素、丙种球蛋白均可试用。
二、局部治疗
1.5%无环鸟苷软膏(5%acv)局部外涂。
2.外擦炉甘石洗剂或1%龙胆紫溶液,或用醋酸铝溶液,按1:10稀释后湿敷患处。
3.对生殖器疱疹,应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可用2%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处。
4.0.1%疱疹净眼水,0.25%疱疹净眼膏,4%病毒灵眼水,用于疱疹性角膜炎。
5.5%或4%疱疹二甲基亚矾溶液外用可缩短单纯疱疹的疗程。
6.浅层x线放射治疗,有于复发性单纯疱疹有一定疗效。可用10kv境界线,每次200r,每2周1次,共4次。
中西医结合:
单纯疱疹易反复发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复发。对危重患者,可使其转危为安,缩短疗程,早日痊愈。
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轻症可不内服药物,单用外用药物治疗。易反复发作者可配合中药内服,辨证施治,中药或西药外用,配合治疗,减少复发。危重患者中西药配合积极治疗,以挽救生命为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卡介苗口服或肌注以减少复发。

“单纯疱疹” 相关论述

本症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是常见皮肤病。
临床上分为原发型和复发型两类。
1.原发型
初起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大多数人不出现症状,少数病人在发热后,可在皮肤和粘膜上发生一处或多处水疱。表现分为以下几型:
(1)疱疹性口腔炎:儿童多见,成人少见。初起有高热、倦怠、咽喉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在颊、舌、咽喉发生水疱,常破溃而疼痛。在唇红部和口周也可发生水疱
(2)疱疹性外阴阴道炎:多由性交传染,初起局部疼痛及排尿困难,外阴、阴道及宫颈等处粘膜红肿,有白色斑块,可形成溃疡。腹股沟淋巴结可有肿大及压痛。
(3)接触性单纯疱疹:此乃由于单纯疱疹病毒直接接种于皮肤内所致。在接触处发生一硬性丘疹、大疱或散在性水疱。局部淋巴结肿大。
(4)疱疹性湿疹:为在皮肤病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在原皮肤病患处及其周围皮肤突然发生水疱、脓疱。
(5)播发性单纯疱疹:本症多见于儿童,初起为疱疹性口龈炎,高热,继而全身发生水疱,可发生病毒血症,甚至死亡。
(6)新生儿疱疹:母亲患有生殖器疱疹婴儿经产道时感染。表现为高热、肝脏肿大、黄疸,皮肤和眼结合膜发生疱疹
2.复发型
(1)口唇疱疹:是最常见的一型,初起局部灼热瘙痒、潮红,继而出现水疱、破溃、糜烂、结痂。损害好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及鼻孔附近。
(2)生殖器疱疹: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及冠状沟;女性可发于阴唇、阴阜、阴蒂。水疱易于破溃糜烂,疼痛明显,局部淋巴结可肿大。
(一)起居调养法
此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疱液、唾液、粪便当中,系直接接触传染,注意与家人隔离。防止感冒发热、受凉、日晒、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月经都可诱发本病。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贯众30克,大青叶1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牛蒡子10克,枇杷叶10克,生草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此方适用于疱疹发于头面部患者。
(2)龙胆草6克,黄芩10克,玄参10克,茵陈10克,车前子10克,板蓝根3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适用于外阴部疱疹患者。
(三)外用调养法
用中药六神丸1支研成粉状,与绿药膏搅拌在一起外用,1日2次。

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单纯疱疹Ⅰ型病毒感染所致,近年发现也有Ⅱ型病毒感染。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染。大多数人初次感染,没有任何症状,病毒潜藏于宿主的神经细胞,泪腺或涎腺组织内,这时称为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发烧、消化不良等情况下即易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一)唇疱疹:多见于成人,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好发于咀唇和口周皮肤上,如唇红皮肤交界、口角、鼻翼、鼻唇沟和颏部等处。开始皮肤发红、发痒、有烧灼感,随即出现水疱,疱小成簇,疱液清亮,以后浑浊,最后结成黄色痂皮,不久痂皮脱落而愈合,局部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病程1-2周,如合并感染,病程往往延长。
(二)疱疹性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多为原发性。开始多有发烧、头痛、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2~3天后口腔开始出现症状,初起口腔粘膜呈片状充血,随后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迅速破裂,形成表浅的小溃疡,直径约1~2mm,溃疡可相互融合成边缘呈多环状的较大溃疡,上有假膜覆盖,颌下淋巴结肿大,患儿因痛而哭闹、拒食、流涎、病程一般1~2周,有的病损延及牙龈牙龈边缘红肿易出血,甚至出现小溃疡,又称疱疹性龈口炎(附图4)
[imgz]kouqiangkexue049.jpg[alt]疱疹性口炎[/alt][/img]
附图4疱疹性口炎
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板兰根制剂:2ml,2/d肌肉注射,小儿可酌情减量,或用冲剂1包,2/d冲服
2.病毒灵0.1,3/d口服,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0mg。
3.全身及时补充维素素c和复合维生素b等。
4.反复发作者可用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干扰素等治疗。
(二)局部治疗
1.保持口腔清洁,可涂2.5%金霉素甘油、2%四环素液,疱疹净(0.1%滴眼剂),成人可贴各种消炎药膜,疼痛剧烈者以1%普鲁卡因液含漱。
2.唇疮疹早期局部可涂10%樟脑酊或2%碘酊;或用0.025%硫酸锌湿敷。

病毒性角膜炎中最多见的一种,近年还有增多趋势。常发生感冒急性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疟疾等热性病后。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原发感染多发生于6个月~2岁婴幼儿或年轻人。约70~90%成年人血清中可查到抗体。一般为单眼发病,少数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一)病因
本病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simplex virus ,hsv-Ⅰ)和Ⅱ型(hsv-Ⅱ)感染引起。hsv-Ⅱ比hsx-Ⅰ毒性强,而前者比后者感染严重。原发感染能发展为潜伏感染,感染后病毒可在宿主神经节 内,特别是三叉神经节 内终生潜伏;近来研究认为也可在感染过的角膜基质内潜伏。
(二)临床表现
1.树枝状角膜炎(dendritiskeratitis)发病急,常有畏光、流泪、眼疼、异物感等症状。初起时,角膜表面出现点状浸润,上皮层内出现细小颗粒状小泡,呈点状、线状或星状排列,称树枝状疱疹。小泡破裂后,上皮脱落形成浅在裂隙状凹陷,继而病变连接、融合成沟状,形成树枝状形态,在树枝的末端可见结节 状小泡,病变区附近上皮水肿、松解,易自前弹力层剥脱。2%荧光素染色,呈明显树枝状淡绿色着色,故称树枝状角膜炎。在病变区角膜知觉减退或完全丧失;周围角膜敏感性正常或相对增强。病程可持续1~数周后修复,遗留薄翳。(图6-10)
[imgz]yankexue105.jpg[alt]树枝状角膜炎[/alt][/img]
图6-10 树枝状角膜炎
2.地图状角膜炎(geographickeratitis)树枝状角膜炎病变向四周及基质深层扩展所致。溃疡面积扩大。边缘不整齐,呈灰白色地图状或阿米巴形。由于细胞浸润和水肿,角膜基质明显增厚,后弹力层及内皮层表现肿胀和皱襞。常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刺激症状明显,病程可长达数月之久,易复发。应与神经麻痹性等角膜炎相鉴别。
3.盘状角膜炎(disciformkeratitis )或称盘状角膜水肿(disciform corneal edema),是角膜基质受侵犯的常见类型。角膜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水肿或上皮完整。而基质层则由于浸润、水肿而增厚,呈毛玻璃样灰色混浊。病变区多位于角膜中央,呈盘状,境界清楚。有时可表现为基质的弥漫性浸润。后弹力层出现皱襞,内皮有水肿;有较多灰色带色素斑点状角膜后沉降物(k、p)。角膜知觉消失。视力明显减退。刺激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病程可长达1~数月。轻者水肿吸收,愈后遗留斑翳。重者伴有基质坏死病变,有浅层及深层血管伸入。常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可出现前房积脓。亦可继发青光眼。愈合遗留永久性角膜瘢痕。经常复发。其发病机理可能是对病毒可溶性抗原引起的高度敏感性细胞免疫反应;在角膜中病毒和宿主防御之间相互作用的真正机理尚不清楚。在临床上,应与其他原因如牛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引起的盘状角膜炎相鉴别。(图6-11)。
[imgz]yankexue106.jpg[alt]盘状角膜炎[/alt][/img]
图6-11 盘状角膜炎
(三)治疗
总原则是清除局部病变组织,抑制病毒增殖,防止混合感染,尽量防止或减轻角膜基质损伤。
1.抗单疱病毒药物的应用及辅助用药:0.1%疱疹净又叫碘苷(deoxyuridine)点眼,如无效可改用0.05~2%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点眼,此药虽有很强的抑制病毒作用,但频繁滴眼时毒性很大,可引起广泛的角膜上皮损伤。三氟胸腺嘧啶核苷(trifluorothymidine f3t)和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对上皮损伤有较高疗效,对深层病变效果不佳。0.05%环胞苷,1%无环鸟苷(acydoguanosine)毒性小,穿透力强,对基质损伤如盘状角膜炎效果较好。为防止混合感染,在用上述抗病毒药物的同时,还必须配合应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最近研制的抗hsv糖蛋白gc和gd单克隆抗体滴眼剂正应用于临床。为减轻和延缓病毒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多采用联合用药。如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抗病毒药与免疫增强剂α-干扰素或转移因子等的联合应用。
辅助疗法:丙种球蛋白0.3~0.5毫升结膜下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自家血点眼或结膜下注射;Ⅰ型单疱病毒灭活疫苗耳前淋巴结注射等。
2.关于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皮质类固醇可激活病毒和抑制干扰素的产生,以及激活胶原酶,对浅层、溃疡性(如树枝状、地图状角膜溃疡)角膜炎禁用。对盘状角膜炎或病毒侵入角膜基质,出现不能控制的变态反应,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荧光素不着色时,在继续应用抗病毒药物前提下,适当应用皮质类固醇,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剂量必须最小,时间必须最短。
3.散瞳 用1~3%阿托品点眼
4.消除病变组织与手术 在0.5%的卡因表麻下,用湿棉签、异物针或虹膜恢复器清除局部浅层的病变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点抗病毒药及抗生素眼药水后,包扎24小时,有可能缩短病程。对地图状角膜溃疡面积较大者可行结膜瓣遮盖术;对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效有穿孔危险者,可考虑治疗性角膜移植术。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复发性的皮肤粘膜疱疹,在局部表现为疼痛性充满液体的成簇小疱。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皮肤粘膜上突发的疱疹疱疹消退后,病毒仍然存在于支配该感染部位的感觉神经的神经节内(由一组神经细胞构成),但处于不活动的潜伏状态。此种病毒被周期性的激活成复制状态,在最初感染的部位引起疱疹的复发。然而,病毒可存在于皮肤而不引起疱疹,并也可作为传染源传染给他人。过度暴露于阳光、发热、体力或精神紧张、免疫系统受抑、以及某些药物和食物,都可激活病毒。但其诱发因素常常是不清楚的。
感染皮肤的单纯疱疹有两型:hsv-1和hsv-2。hsv-1型通常是唇疱疹和疱疹性角膜炎的病因,常由直接接触口腔及口周分泌物而传染。hsv-2型主要是引起生殖器疱疹,最常见为通过性接触,即直接与疱疹溃疡接触而被传染。
【症状和并发症】
复发性单纯疱疹首先出现局部疼痛、不适或发痒,这些症状先于水疱出现前几小时到2~3天。周边呈红色充血状的水疱可出现在任何部位的皮肤或粘膜,但最常见于口腔内、口周、嘴唇及生殖器。水疱(具有疼痛性)常成簇出现,并可融合成一个较大的单一水疱。数日后水疱变干,形成稀疏的成簇的黄色浅表溃疡。约1~2周开始愈合,完全愈合需要3周。但是位于人体潮湿部位的水疱,有时愈合更慢。同一部位反复发生水疱,或继发细菌感染都会导致局部遗留瘢痕。
婴幼儿初次感染疱疹可引起口腔和牙龈溃疡和炎症(龈口炎),或阴道及阴道口的疼痛性炎症(阴道阴道口炎)。这些炎症引起婴儿烦躁不安、纳差和发热,并且感染可经血流扩散至内部器官,如大脑引起致死性的感染,但在较大儿童很少见。
感染hsv-2型的孕妇(特别在妊娠后3月感染发作时)可将其传染给胎儿(见第253节)。胎儿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轻度的脑膜炎症(脑膜炎),偶尔亦可引起严重的大脑炎症(脑炎)。
有特发性湿疹婴儿或成人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能发展成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疾病,称为疱疹性湿疹(见第194节)。因此有特发性湿疹的人,应尽量避免接触任何有活动性疱疹病毒感染的人。艾滋病患者的皮肤疱疹病毒感染可以特别严重和持久。发生食管肠道的炎症,肛周溃疡肺炎,或神经病变亦更常见于艾滋病病人。
通过皮肤破损而进入的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一种指尖肿胀、疼痛、发红的症状,称为疱疹瘭疽,此种感染易发生于既往从未有过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而接触了含有疱疹病毒的体液的医务人员。
【诊断】
医生认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时会有一定困难。因其可与过敏反应,其他的病毒感染,甚至某些药物的皮肤反应相混淆。水疱在体表的特定位置,有时可帮助诊断。
对可疑的感染者可从疱疹处刮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如果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刮片上可显示巨大的感染细胞。病毒培养、血中抗体水平增高、以及活检术均可用于确定诊断。但在临床上这些试验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必要的,可根据临床作出诊断。应用新的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直接检测感染者组织或体液中单纯疱疹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可在疾病的很早阶段作出诊断。
【治疗】
对多数病人的口唇疱疹,唯一的治疗方法是用肥皂和水轻轻洗净患部并保持清洁,然后将感染部位仔细弄干,因如让疱疹处于潮湿的情况下会使炎症加重而愈合延迟,甚至还可促发细菌感染。对于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可于皮肤上涂抗生素油膏,如新霉素-杆菌肽软膏。如细菌感染呈进展性或引起更多的症状,医生可给病人口服或注射抗生素。
抗病毒霜剂如碘苷、三氟尿苷、阿昔洛韦等直接用于水疱处涂搽,有时是有效的。而严重的全身广泛性疱疹病毒感染,可口服阿昔洛韦和阿糖腺苷。有时为抑制疱疹病毒复发需要每日给予阿昔洛韦,特别是生殖器受累时。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见第222节)或生殖器疱疹(见第189节)均需要特别的治疗措施。

单纯疱疹,俗称“热疮”,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毒由呼吸道、口腔、眼、生殖器粘膜以及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大多通过与病人直接接触获得,如通过接吻、性交等,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更易发生。本病好发于皮肤和粘膜的交界处,如口角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部位,表现为发红皮肤上群集性小水疱,病程约1周左右可自愈,但在某些诱发因素如急性传染病、高热、药物过敏、月经来潮和局部刺激等影响下常易复发。治疗目的是为了缩短和防止继发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结痂应让其自然脱落,防止勉强用手去剥离。重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病毒药或免疫治疗。
预防本病复发最重要,应尽量除去上述诱发因素,注意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牛痘苗接种可预防单纯疱疹复发。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灭活疫苗皮下注射对预防同型复发有效。患有阴部疱疹产妇,破宫产可预防新生儿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