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 Bái Máo Gēn )

别名: 白茅菅 , 丝茅 , 万根草 , 茅根 , 兰根 , 茹根 , 地菅 , 地筋 , 兼杜 , 白花茅根 , 地节根 , 茅草根 , 坚草根 , 甜草根 , 丝毛草根 , 寒草根 , 丝茅草 , 茅草 , 白茅草

白茅根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主血热出血;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
性味:
甘;寒
归经:
肺;胃;心;膀胱经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2.《别录》:下五淋,除客热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3.《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4.《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5.《纲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6.《本经逢原》:白茅根,《本经》主治劳伤虚赢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言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赢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7.《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8.《本草经疏》:劳伤虚赢,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赢。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10.《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着。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11.《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喘满。且甘寒而多脂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着,而无流弊。
毒性:
家兔灌服煎剂25g/kg,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g/kg,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g/kg,6小时后死亡。
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2.《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3.《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灌服,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利尿作用最为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但所用剂量特别是动物进水量均不清楚,又无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也有人认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丰富钾盐有关。
2.止血作用:白茅根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但白茅根含钙较多,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压迫1-2分钟,有止血作用。临床用白茅根治疗鼻衄
3.抗菌作用: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
4.对心肌86rb摄取量的影响:白茅根水醇综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量增加。
5.其他作用: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的收缩及代谢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作用。也有报道,白茅根无解热作用。
化学成分:
根茎含芦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齿烯醇(fernenol),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异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头翁素(anemonin);还含甾醇类: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糖类,多量蔗糖(sucros),葡萄糖(glucose)及少量果糖(fructose),木糖(sylose);简单酸类:枸橼酸(cit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苹果酸(malic acid)。
炮制:
1.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
2.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浓硫酸1-2滴,显红色,渐变成紫色、蓝紫,最后呈污绿色。(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纵皱纹,环节明显,节上残留灰棕色鳞叶及细根,节间长1-3cm。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 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小细胞,有的含硅质块。皮层较宽,最外为1-4列纤维,壁厚,木化;叶迹维管不10余个,环列,有限外韧型,具束鞘纤维,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硅质块。中柱内散有多数维管束,有限外韧型,近中柱鞘的维管束小而密,由纤维相连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特征:黄白色。①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列多为1个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1个木栓细胞及1个硅细胞)相间排列,偶见1个短细胞介于2个长细胞之间。②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侧壁甚薄,另一侧壁增厚,层纹及孔沟明显,壁上有硅质块。③中柱鞘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根茎茎节处中柱鞘细胞呈石细胞状。④下皮纤维常具横隔。此外,有木纤维。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耐旱,宜选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春季,挖取白茅地下根茎,按行株距30cm×30cm栽种。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原形态:
白茅,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茎白色,匍匐横走,密被鳞片。秆从生,直产,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宽3-8mm,叶鞘褐色,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具短叶舌。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顶生,圆筒状,长5-20cm,宽1-2.5cm;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成对排列在花序轴上,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较短;花两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两颖相等或第1颖稍短而狭,具3-4脉,第2颖较宽,具4-6脉;稃膜质,无毛,第1外稃卵状长圆形,内稃短,第2外稃披针形,与内稃等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mm;雌蕊1,具较长的花柱,柱头羽毛状。颖果椭圆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var.major(nees)c.e.hubb.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出处:
出自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3.《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

白茅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①《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②《别录》:"下五淋,除客热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③《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⑤《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⑥《本经逢原》:"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⑦《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
性味:
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甘,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
入肺、胃、小肠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②《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肾炎
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病程。据数十例的观察,服药后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显着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据部分病例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约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对肝脏病引起的腹水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则无利尿消肿作用或作用不显着。因此有人推测,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故对急性肾炎疗效良好,慢性肾炎疗效较差,而对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肿几不奏效。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微头晕恶心外,未见不良反应。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服药同时,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保暖。必要时可适当加用其它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
②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白茅根(干品)2两,水煎,每日两次分服。治疗28例,结果临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45天内各项肝功能的数值下降超过半数,或45天后完全恢复正常)7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未见副作用。
此外,白茅根曾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合仙鹤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化学成分: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又含21%的淀粉。另有报道,从本品分离出白头翁素。
根茎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薏苡素及芦竹素、印白茅素等
附方:
①治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②治血热鼻衄白茅根汁一台。饮之。(《妇人良方》)
③治鼻衄不止:茅根为末,米泔水服二钱。《圣惠方》)
④治喘: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圣惠方如神汤
⑤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啘止则停。(《小品方茅根汤
⑥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千金方》)
⑦治小便热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肘后方》)
⑧治小便出血:茅根一把。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温频服。(《圣惠方》)
⑨治劳伤溺血茅根干姜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钟,煎一钟,日一服。(《纲目》)
⑩治血尿白茅根车前子各一两,白糖五钱。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乳糜尿:鲜茅根半斤。加水2000毫升煎成约1200毫升,加糖适量。每日分三次内服,或代茶饮,连服五至十五天为一疗程。(《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⑿治肾炎白茅根一两,一枝黄花一两,葫芦壳五钱,白酒药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忌盐。(《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⒀治阳虚不能化小便不利,或有湿热壅滞,以致小便不利水肿白茅根一斤。掘取鲜者,去净皮与节间小根,细切,将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候十数分钟,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须臾视其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温服,多半杯,日服五、六次,夜服两、三次,使药力相继,周十二时小便自利。(《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汤
⒁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⒂治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黄汗:生茅根一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羹,尽啜食之。(《补缺肘后方》)
⒃治血热经枯而闭:茅根牛膝生地黄,童便。煎服。(《本草经疏》)
⒄解曼陀罗中毒白茅根一两,甘蔗一斤。捣烂,榨汁,用一个椰子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⒇肺热气喘。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三服病愈。此方名"如神汤"。
(21)体虚水肿小便不利,但饮水很多)。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去茅食品。水随小便排出。
(22)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身体微胖,汗出如黄汁)。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和猪肉一斤同煨汤吃。
(23)小便热淋。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温服。一天服一次。
(24)劳伤尿血。用茅根干姜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一天服一次。
(25)鼻血不止。用茅根研细,每服二钱,淘米水送下。
(26)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
(27)竹木入肉。用白茅根烧过研末,调猪油涂伤处。
炮制:
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状:
干燥的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通常长30~60厘米,直径约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浅棕黄色、微隆起的节;节距约3厘米。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心黄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无数空隙如车轮状,外圈与中心极易剥离。气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生境分布:
多生长于路旁、山坡、草地上。分布几遍全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原形态:
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根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出处:
本草经集注

白茅根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
9~30g,鲜品30~60g。
性味:
甘,寒。
归经:
归肺、胃、膀胱经
炮制:
白茅根:洗净,微润,切段,干燥,除去碎屑。茅根炭:取净白茅根段,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焦褐色。
鉴别:
(1) 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2滴,即显红色,后渐变成紫红色、蓝紫色,最后变为污绿色。
(2) 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 分钟,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生成棕红色沉淀。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无臭,味微甜。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c. e. hubb. 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白茅根” 相关论述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
『常用名』丝茅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季节』春季采挖为佳。
炮制方法』刮去毛,四季用冷水抢洗,捞入筐内,上盖湿布。次日取出切成2分长横筒片晒干。
『用量』9~30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原料:白茅根10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利尿;抗菌。
用途:血淋、尿赤灼痛;肺热咳喘吐血水肿黄疸
来源:《滇南本草》。


泻火,补中,止血,止哕
甘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阳明(脾胃)。补中益气,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
治吐、衄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则吐血肺火盛,则衄血。茅根甘和血,寒凉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损瘀血,捣汁服。名茅花汤。亦治鼻衄产淋),血闭寒热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淋沥崩中血热则崩),伤寒哕逆(即呃逆。《说文》曰∶哕,气牾也。
东垣作干呕之甚者,未是),肺热喘急,内热烦渴,黄胆水肿(清火行水。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茅针,溃(酒煮服。一针溃一孔,二针溃二孔),口疮之神药。角蒿

白茅恨∶味甘,性凉,中空有节,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又善利小便淋涩作疼、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又能入肺清热以宁嗽定喘;为其味甘,且鲜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鲜者其效方着。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茅针∶即茅芽,初发犹未出土,形如巨针者,其性与茅根同,而稍有破血之力。凡溃脓未破者,将茅针煮服其即破,用一针破一孔,两针破两孔。
【附案】一人年近五旬,受温疹之毒传染,痧疹遍身,表里壮热,心中烦躁不安,证实脉虚,六部不起,屡服清解之药无效,其清解之药稍重,大便即溏。俾用鲜茅根六两,煮汤一大碗顿服之,病愈强半,又服一次全愈。
一西医得温病,头疼壮热,心中烦躁,自服西药退热之品,服后热见退,旋又反复。其脉似有力,惟在浮分、中分,俾用鲜茅根四两、滑石一两,煎三四沸,取汤服之,周身得微汗,一剂而诸病皆愈。
一妇人年近四旬,因阴虚发热,渐觉小便不利水肿,服一切通利小便之药皆无效。其脉数近六至,重按似有力,问其心中常觉烦躁,知其阴虚作热,又兼有实热,以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肿也。俾用鲜茅根半斤,煎汤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使药力昼夜相继,连服五日,热退便利,肿遂尽消。

一名地筋
甘寒,无毒。与百脉根相类,百脉根出巴西,他处罕得。
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发明 甘寒能降除伏热,利小便,止渴。治伤寒呃逆、喘哕,吐衄,便溺诸血。治黄瘅水肿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但呕吐衄亦有因于寒者,即非所宜。《本经》主治劳伤虚羸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羸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昔人考本草功用,言白茅根百脉根相类。今肃州不行岁贡,百脉根无从可得,而止渴去热之用白茅根裕如也。其茅花甘温,色白轻虚,力能上升入肺散热止衄,屋上败茅,研敷斑湿烂,取其收湿之力也。

火消瘀、凉血止哕.
甘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阳明.(脾胃.)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治吐衄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则吐血肺火盛则衄血茅根、甘和血、寒凉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损瘀血、捣汁服、名茅花汤、亦治鼻衄产淋.)血闭寒热.(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淋沥崩中.(血热则崩.)伤寒哕逆.(即呃逆说文曰∶哕、气牾也.许慎说文解字、周弼说文本原.)肺热喘急,内热烦渴.黄胆水肿.(清火行水、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药、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针能溃脓.(酒蒸服、一针溃一孔、二针溃二孔.)花能止血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甘,寒。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善理血病。治吐衄诸血,瘀血血闭经水不调,淋沥崩中。除伏热烦渴,胃热哕逆,肺热喘急。消水肿黄胆,通五淋,解酒毒。配葛根,治温病热哕。汁煮猪肉,治五种黄胆。配枇杷叶,治冷 (因热盛饮水,暴作冷 。)
止血、治产淋,用花亦良。未溃者,用针,酒煎服,一针溃一孔,二针二孔。消瘀血,童便浸捣汁用。

气味甘寒,无毒。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茅草处处由田野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其叶如矛,边有锋棱,又名刀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根甚洁白,味甘如蔗,其根柔软如筋,故一名地筋,干之夜视有光,故腐则变为萤火茅,叶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苴之用。)
白茅色白味甘,上刚下柔,根多津汁,禀土金水相生气化。主治劳伤羸瘦者,烦劳内伤,则津液不荣于外,而身体羸瘦。茅根禀水精而多汁,故治劳伤羸瘦。补中益气者,中土内虚,则气不足。茅根禀土气而味甘,故能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者,肝气内虚,则血不荣经,而为瘀血血闭之证。茅根禀金气而色白,故除瘀血血闭肺金之气外达皮毛,则寒热自愈。皮毛气下膀胱,则小便自利。

味甘,寒,无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药性论》云∶臣。茅∶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花∶ 刀箭止血根∶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主鼻洪。一云∶花主衄血吐血,炙。生捣茅敷金疮止血。煮服主鼻衄下血。茅屋滴溜水杀云母毒。

甘寒,入心脾胃,凉血消瘀,除热行水,引火下降。针能溃脓,酒蒸服,一针溃一孔。花止血

〔害〕吐血因于虚寒者,非其所宜。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宜服。
〔利〕甘寒,入心、脾、胃、小肠四经,凉金定喘,平血逆,清血瘀,利水湿,疗淋沥崩中
茅花止血茅针,一针溃一孔。能泻火消瘀,凉血止哕。
修治〕三月采针,四月采花,六月掘根,去毛用。

性味甘寒,入肺而凉血止血。针∶可溃脓;花∶能止衄。

(1)白茅根仙鹤草
白茅根甘寒凉血而止血仙鹤草苦涩收敛而止血,二者相伍,病因血热妄行者宜之,常用于内眼出血之初。
(2)白茅根车前子
二者皆甘寒,具清热利水之功,相须为用,增强其效。白茅根又善凉血止血车前子功专清热明目,故本药对常用于火热病,出血而伴组织水肿者。

甘寒。
清心润肺,除脾胃伏热
治吐衄诸血,肺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