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病

参考:血友病

“血病” 相关论述

血的病证表现很多,因病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血虚证
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色。
血虚脑髓失养,睛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

(二)血瘀证
瘀证,是指因瘀血内阻所引起的一些证候。形成血瘀证原因有:寒邪凝滞,以致血液瘀阻,或由气滞而引起血瘀;或因气虚推动无力,血液瘀滞;或因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血液流溢脉外,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所形成。
【临床表现】疼痛和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由于瘀血阻塞经脉,不通则痛,故疼痛是瘀血证候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由于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痛甚。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消。
出血是由于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循经而外溢,由于所出之血停聚不得,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体征。瘀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则为瘀血之症。

(三)血热证
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血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血热逼血妄行,血络受伤,故表现为各种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火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身热、口渴。火热扰心神则心烦。热迫血行,壅于脉络则舌红绛,脉滑数。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此处所指血热主要为内伤杂病。在外感热病辨证中,有热入血分的“血分证”亦是指血热。但于此处所指的血热在概念上完全不同。外感热病血热,详见“卫气营血辨证”。

(四)血寒
血寒证,是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手足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客于血脉,则使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故见手足或少腹冷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寒凝胞宫经血受阻,故妇女经期推迟,色暗有块。舌紫暗,脉沉迟涩,皆为寒邪阻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之征。

血溢血泄,其颇繁,然有不须强设区别者。今约为九类,而冒以通说,盖其方剂,亦多可互用者云。
病因概略 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至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十种走失,无重于斯,随证别之,乃可施治。(《三因》)
血之为患,其妄行则吐衄,其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荣而挛急,挟热则毒内瘀而发黄,在小便者为淋痛,在大便者为肠风,其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犹不一,凡此者,血使之然也。(《直指》)
人具此阴阳,即有此血气。气阳也,血阻也。男以阳为主,则阳胜乎;女以为主,则阴胜乎阳。气血之为病,男女则同耳。人皆知百病生于气,又孰知血为百病之胎乎。血犹水也,水行乎地中,百川理而无壅遏之患。
人之血脉,一或凝滞于经络肠胃之间,百病由此而根矣。乍寒乍热,发黄发斑, 妄惊狂,烦闷呕恶,痴痰自汗,哄热虚劳,尿淋漏崩,吐衄咳唾,以至眩晕厥冷,昏愦迷忘,块痛瘀疼,起止遗溺,凡此数证,非血而何。经所谓先去其血,然后调之,良有以也。(同上)
其为病也,有虚有滞,有热有寒。夫血虚阳盛阳盛则火动,火动则载血上行,越出诸窍而为吐血呕血、衄鼽血等证。血热者,阳气陷入血中,血因而热,随气下流,而为溺血便血、崩血、肠风下血等证。血寒则凝于脏腑之间,而为 瘕之病。血滞则蓄于皮肤之间,而为壅脓之毒。(《原理》)(按∶《医意商》亦有虚瘀寒热说,宜参证治梗概条。)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故有以七情而伤火者,有以七情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而伤阴者。或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或纵饮不节而火动于胃,或中气虚寒,则不能收摄而注陷于下,或阴盛格阳,则火不归原而泛溢于上,是皆动血之因也。故妄行于上则见于七窍流注于下则出乎二阴,或壅瘀于经络则发为痈疽脓血,或郁结于腑脏则留为血块血症,或乘风热则为斑为疹,或滞阴寒则为痛为,此皆血病之证也。(《景岳》)
血得热则溢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夫血得热则涌溢,得寒则凝泣,胆受胃热,循脉而上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空为 ,二者不同,此热厥血溢之过也。(《圣济》)(按∶先君子曰∶ ,王氏注污血,见《说文》。《圣济》以污为汗,太疏。)
诸气皆属于阳,诸血皆属于阴盛则阳亏,阳盛亏。经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诸血衄血阳气阴气被伤,血失常道,或从口出,或从鼻出。若暴出而色鲜,心烦躁闷,时欲引出,至一二斗,此阳邪暴入于分,血得热则流散,盖人之经血,譬如天地之经水,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而涌起,故有衄血肺疽,其证大同而小异。(《鸡峰》)
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济生》)
夫血得寒则闭涩,得热则宣流。荣气虚竭,风冷交侵,固易为虚劳月闭之证。其若出血等类,大抵多因蓄热致之,荣道一开解,血亦为之不禁矣,(《直指》)
血随气行,气寒而行迟则血涩滞,气热而行快则血沸腾。盖血属,非阳不运,故遇寒而凝;气属火,非少则壮,故遇热而灼。(《医碥》)
上溢下脱之理 或问∶人身阳气阴血之引导,阴血阳气之根据归。何为清浊相干,乱于中外,而致血不归经,则有上溢下脱之患?其血或从吐出,或从呕出,或从咯出,或从鼻出,或从眼耳齿舌出,或从津唾而出,或从肌肤而出,或从二便而出,复有蓄积不行者,为患各有不同。愿一一显示至理,条分脏腑经络之源,以启学人蒙昧。石顽答曰∶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不泻,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以养脾脏,以司运动,以奉生身,莫贵乎此。虽经有上注于肺乃化为血之说,而实不离五行气化转注如环也。如上所云,不过统论营卫血气之大端,乃节文耳。夫营卫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虽气禀阳和,血禀质,而阴中有阳,阳中有,不能截然两分。其至清至纯者,得君主之令,以和调五脏,藏而不失,乃养脏之血也。其清中之浊者,秉输运之权,以洒陈六腑,实而不满,则灌注之血也。
其清中之清者,会营周之度,流行百脉,满而不泄,此营经之血也。其源则一,析而为三,各有司属。若各守其乡,则阴平阳秘,安有上溢下脱之患乎。盖缘人之禀赋不无偏胜,劳役不无偏伤,其血则从偏衰偏胜之处而渗漏焉。夫人禀赋既偏,则水谷多从偏胜之气化,而胜者愈胜,弱者愈弱,阳胜衰,衰则火旺火旺则血随之而上溢;阴胜则阳微,阳微则火衰,火衰则火失其统而下脱。其上溢之血,非一于火盛也;下脱之血,非一于阳衰也。但以色之鲜紫浓浓,则为火盛;色之晦淡无光,即为阳衰。究其所脱之源,或缘脏气之逆,或缘腑气之乖,皆能致病。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从膀胱下达耳。(《医通》)(此下辨五脏胃肠血色之异,录在后。)
脉候色诊、死证)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涩则少血。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有阴阳,趺阳少阴脉皆微,其人不吐,下必亡血。(《脉经》)
其脉洪数者为逆,微小者为顺。(《鸡峰》)
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崔氏脉诀》)
(按∶失血脉芤,本于仲景。脉贵沉细云云,本于《十七难》。)
经云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东垣试效方》)
血脉宜沉细和缓,不宜浮大实大。(《回春》)
大凡失血,脉皆洪大无力,即芤脉也。阴血既亏,阳无所根据,浮散于外,故见此象,所以产后多此脉也。
误认为实火,大违。(《六要》)
大凡病后咳嗽吐血,脉大而乱,属上焦阳络伤;下血溺血,为阴络伤,俱危。(《准绳》)
大都失血之脉,宜沉细濡弱,或浮沉和缓,或洪大不数,或浮沉滑缓,或虚微,或暴吐暴脱而六脉俱伏,此脉与病合,则为易治。或见浮芤浮革,或浮沉皆涩,或结或短,此脉属虚而病属重,则为难治,治得其宜,亦多有痊者。如见浮数洪数,或细数不鼓,或浮大而散,或促代无力,或如滑而无胃气,或弦牢,或实大,或细小劲疾,此病与脉反,则为不治,纵有卢扁,亦为之束手矣。故经云∶阳道实,阴道虚。越人曰∶细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夫血濡脉络,体主阴静,血未失,则脉络濡软而和缓
及火炅迫血外溢,真阴耗竭,则成绝阳亢,火充空舍而见实脉,致孤阳用事,岂能独生哉。又以色为诊,凡失血之后,或面色带黄青白有神,或目瞑合喜睡,或肢体温和,饮食如常,或不喜高声,声微不厉,此为顺,无别刑克证候,为易治。若其面色青黯无光,或两颧暴赤,唇口如朱,或乍起乍眠,烦躁不寐,或身体大炅,或四肢厥逆,或气喘息粗,或扬声厉语,或谵狂神昏,或循衣摸床,肉 筋惕,或自汗如雨,头汗独见,或周身厥冷,颅囟独炅,或眼眶暴陷。或口渴思水,或肢体肿满,或脐腹绞痛不休,或胃气已败,呕吐拒食,此皆凶候,不治也。(《轩岐救正论》)
证治梗概血病之故有四∶曰虚,曰瘀,曰寒,曰热。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
血虚者,其证朝凉暮热,手足心热,皮肤干涩甲错,唇白,女子月事前后不齐,脉微细无力,法宜补之。血热者,其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脉微细而数,法宜凉之。血寒者,血不能配气而失营运之度,其证麻木疲软,皮肤不泽,腹有块痛,女子月事后期,脉微细而缓,法宜温之。瘀血上焦者,其证上焦热,烦躁,嗽水不咽,法宜凉而破之。瘀血在下焦者,其证如狂,谵语燥渴,身发黄,舌黑,少腹满痛,小便自利,大便秘,法宜下之。血瘀而兼寒者,其证无头疼,不恶寒身热发渴,言语无伦,如见鬼状,小便利,大便黑,法宜温而行之。(《医意商》)
大抵瘀尚易治,干则难医。(《医碥》)
瘀去则新生,故易治。血海干枯,则难骤长,故难治。(《医级》)
咳血溲血 至于血充则视明,充耳则听聪,充四肢则举动强,充肌肤则身色白,渍则黑,去则黄,外热则赤,内热则上蒸喉。或下蒸大肠为小窍,喉有窍则咳血杀人,肠有窍则便血杀人,便血犹可止,咳血不易医。
喉不停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寒凉则百不一生。血虽类,运之者其和阳乎。(《褚氏遗书》)
上下逆顺血证上行,或唾或呕或吐,皆逆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者,顺也。血上行为逆,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证下血者,当自愈也。与此意同。若无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进也。今病血证上行而复下行恶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东垣》)
大抵从下为顺易冶,溢上为逆难治。冶宜补阴运阳,清热调气,气顺血自归经。(《如宣》)
验色 盖出于肺者,或缘龙雷亢逆,或缘咳逆上奔,血必从之上溢,多带痰沫及粉红色者。其出于心包,亦必上溢,色必正赤,如朱漆光泽。若吐出便凝,摸之不粘指者,为守脏之血,见之必死。出于脾者,或从胃脘上溢,或从小肠下脱,亦必鲜紫浓浓,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泽也。出于肝者,或从上呕,或从下脱,血必青紫稠浓,或带血缕,或有结块。出于肾者,或从咳逆,或从咯吐,或稀痰中杂出如珠,血虽无几,色虽不鲜,其患最剧,间有从精窍而出者,若气化受伤,则从膀胱溺孔而出,总皆关乎脏气也。其出于胃者,多兼水液痰涎,吐则成盘成盏,汪洋满地,以其多气多血,虽药力易到,不若脏血之笃,然为五脏之本,亦不可忽。(《医通》)(按∶此说稍过精微、或有难必者,录以俟后考。又吐血中有说,互相发,宜参。又色鲜为热,瘀为寒,诸家既有其言,互见后诸条。)
发热失血发热甚者难治,十仅可一二全者。(《要诀》)
阳盛身热多渴,阴盛身凉不渴。然血也,身凉者易愈。(《入门》)
无潮热者轻,有潮热者重。(《医碥》)
无热不喘者可痊(血去阴虚,热收于内,外无热现,此其常也。不喘者,血虽病而气未浮也,故可治),有热不卧者危败(失血身热,阳无所附,而浮散于形层之外也。不得卧者,气根已离也,故当危败)。(《医级》)
失血后大热大渴发热,证似白虎,惟脉虚大不长实为异尔,误用凉剂必死,当归补血汤主之,方用黄 一两,当归二钱。(《准绳》)
失血之后,必大发热,名曰血虚发热。古方立当归补血汤,川黄 一两,当归六钱。名曰补血而以黄 为君,阳旺能生阴血也。如丹溪于产后发热,用参、 、归、芎,黑姜以佐之。或问曰∶干姜辛热,何以用之?曰∶姜味辛,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新血(炮黑则入血,炮熟则温中),当神而明之。(《医贯》)
眩晕血虚眩晕卒倒,不可艾灸惊哭叫动,动则乘虚而死矣。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荆芥穗、甘草各七分,枣二枚,乌梅一个,同煎服。(《金匮翼》)
失血头晕发热者往往有之,此是虚火上炎外扰之故,不可误认外感而用风药。(《医通》)
治分八法 治分八法∶一曰降气,缘上盛下虚,气升不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以苏子沉香之类顺其气,气降而血自归经矣。一曰破瘀,缘上膈壅热积瘀,紫黑成块,胸中满痛,法以熟大黄桃仁丹皮枳实之类导之使下,转逆为顺矣。一曰温中,缘衣冷食寒,渗入血分,血得寒则凝,不归经络而妄行,血出黯黑,色夭身凉,法以炮姜肉桂之类温中和气,气温和则血自归经矣。一曰温散,倘衣冷感寒,色黯窍热,身痛头痛,法以姜、桂、芎、苏之类温中散寒,寒去血自归经矣。一曰补气,缘人真气素亏,精神疲惫,阴阳不相为守,卫气虚散,营亦妄行,法以大剂参附之类以补元气,气旺自能摄血矣。一曰补益,凡失血分亏损,法于四物汤中取一二味以为主药,或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以培养之,则自阳生阴长矣。一曰阻遏,血色红赤,逢黑即止,水克火之义,久而不止,法以百草霜、京墨、十灰散之类以控抑之,或花蕊石以消化之,庶不令上溢矣。
一曰升阳,缘阳气不升,血乃下漏,法以升、柴、荆、防之类升之,则血自安于故道矣。总之,血循气行,气升则升,气降则降。火气上升,逼于火则血因之上溢;湿气下行,滞于湿则血因之而下渗。故治上溢无如降气,若瘀则破之,寒则温之,而阻遏之方则兼用之。治下渗无如升阳,若虚则补之,热则清之,而阻遏之方则多用之。总以甘温收补,调理脾胃,以建末功,此大法也。(《易简方论》)
治血三法(治血诸药)论治血三法,药各不同。血虚宜补之,虚则发热内热,法宜甘寒、甘平、酸寒、酸温以益荣血,其药为熟地黄白芍药牛膝炙甘草酸枣仁龙眼肉鹿角胶肉苁蓉、甘枸杞子甘菊花、人乳之属。血热宜清之凉之,热则为痈肿,为鼻衄,为齿衄,为牙龈肿,为舌上出血,为舌肿,为血崩,为赤淋,为月事先期,为热入血室,为赤游丹,为眼暴赤痛,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凉以除实热,其药为童便、牡丹皮赤芍药生地黄黄芩犀角地榆、大小蓟茜草黄连山栀大黄青黛天门冬玄参荆芥之属。血瘀宜通之,瘀必发热发黄,作痛作肿,及作结块癖积,法宜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以入血通经,佐以咸寒乃可软坚,其药为当归红花桃仁苏木、桂、五灵脂蒲黄姜黄郁金京三棱延胡索花蕊石没药、 虫、干漆自然铜、韭汁、童便、牡蛎芒硝之属。盖血为荣,也,有形可见,有色可察,有证可审者也。证既不同,药亦各异,治之之法,要在合宜,倘失其宜,为厉不浅,差剧之门,可不谨乎。(《本草经疏》)
川芎,血中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二治,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虚腹痛也。若求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血虚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榈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闭所宜。苁蓉琐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
生地黄苦参血热所宜。特取其正治大略耳,以能触类而长,可谓应无穷之变矣。(《微义》)
治气为上 今之治衄 者,专于治衄,不知血之行留,气为之本,犹海水潮汐,阴阳之气使然也。明夫经络逆顺,则血与气俱流通而无妄行之患矣。(《圣济》)(按∶《圣济》以 为汗血,此说盖兼诸失血而言,故列于斯。)
男子妇人吐衄便利,及诸证失血,用此药(香附子一两。炒去皮毛为末,每两入甘草一钱,沸汤点服,名顺元汤)佐以米饮,丸百草霜末,每服百余丸,或以其它烧灰药皆能作效。不可遽以燥涩之剂止之,必致壅遏腐败,却出它证。大抵血不能行,气使之然。若气得其平,则血循故道,必无妄行之患矣。香附子善能导气,用之每得其宜。(《易简》)
予思失血,外邪积热妄行者,多用凉剂。其间随情妄用,喜怒忧郁,劳佚内伤,误投前剂,岂不郁而愈郁,以致积血于胸,满而膈痛之患哉。是知人身之血,赖气升降矣,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逆则逆,气和则和,气浊则乱,如此,失血岂不皆由气浊遇热妄行之所致欤。故治水者必以堤防,治血者莫先清气。气清则血和,气浊则血乱,斯言信矣。(《辨疑》)(按∶《直指》有血荣气卫论,详辨气血调治之要,吴氏盖用其意。)
治者,当以气而平之,致令气归于经而血不妄行者可也。又以血而和之,致使气归于血而气不妄动者可也。
治血之法。全在兹乎。(《绳墨》)
凉温有宜(火证禁止涩) 血遇热而行,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中寒气虚,阴阳不相守,血乃妄行者,经所谓阳虚阴必凑之者是也。却当用辛温药如干姜、官桂之类,中温则血自归经也。吐、泻、衄皆有此证。(《简易》)(按妇人良方。亦有此说。见吐血中。宜参。)
出血诸证,每每以胃药收功。盖心主血、肝藏血,胃者又所以生其血而能使真气归元,故其血自止。(《直指》)
诸血之证,医者便认为热而以苦寒攻之,至死不悟。殊不知苦泻土,土脾胃也,脾胃一身之本。今火既为病而泻其土,火固未尝除而土先已病矣。土病则胃虚胃虚营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至此,则难治矣。按∶《褚氏遗书》云∶诸血服寒凉者,百无一生;饮溲溺者,十无一死。《杨仁斋直指方》云∶吐血干姜甘草作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如此无不愈者。若服此生地、犀角藕节之类,则难救矣。如遇相火用事之时,血多妄行,切禁止涩,宜清表攻里,其血自止。若先用止涩之剂,去生便远。凡男子妇人血证,散者或色鲜红者属热,或成块者或色瘀者属寒,不可拘于血得热而淖溢之说。古云∶水寒成冰,血寒成块。《玄珠经》十剂条内有云∶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虽然亦有中寒气虚云云(按∶全取《简易》),当切脉以明之,慎不可例用凉药,夭折人命。(《续医说》)
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活法,贵乎临病处裁。大抵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轩岐密旨。但世之名于医者,一见血证,每以寒凉济为务,其始非不应手而取效于一时,屡发屡折,而既病之虚阳愈衰,必致呕逆喘乏,夺食泄泻。尚以为药力未逮,猛进苦寒,在不济阳而上溢者,尚为戈戟,况阳不统而亡脱者,尤为砒鸩。盖因阳药性暴,稍有不顺,下咽立见其害,不若阴柔之性,至死不知其误,而免旁人讥谤也。噫!医之弊,仅为知己道,难为世俗言也。(《医通》)
凡治血者当察虚实,是固然矣。然实中有虚,有不宜寒凉者。热中有寒,有速宜温补者。血热妄行,初起治法,可用清凉;而日久则热随血去,又有不可概用清凉者。此中变化,总惟因心而施,则审其证,凭其脉,以斟酌于临时。(《医学指要》)(按∶此说本于景岳。)
失血之证,以甘寒之剂和之自止。止血不难,惟生血为难。若泥用苦寒,先伤脾胃之气,多致生机日损,传为虚怯,可不慎欤。(《证治百问》)
初宜用下失血用下剂破血,盖施之于蓄妄之初;亡血家不可下,盖戒之于亡失之后。(《准绳》)
(按∶血溢血泄必失下之,本出撄宁先生《危言》,亦见《准绳》所引,既拈于《伤寒》中,仍不赘。)
一应上溢之证,苟非脾虚泄泻、羸瘦不禁者,皆当以大黄醋制,和生地黄汁,及桃仁泥、牡丹皮之属,引入血分,使血下行,转逆为顺,此妙法也。不知此而日从事于芩、连、栀、柏之属,辅四物而行之,使气血俱伤,脾胃两败。今医治血证,百岂有一生者耶。(同上)(互见《吐血》中,宜参。)
按去者自去,生者自生(按∶此撄宁生语),人易知也;瘀者未去,则新者不守,人未易知也。细心体验自见。(《金匮翼》)
犀角地黄汤(方出《伤寒》中,兹不复。)热伤一切失血之病,皆宜犀角地黄汤。若胸膈满痛,是为瘀血,加桃仁大黄。若吐血热盛,加黄芩黄连。因怒致吐血呕血者,加柴胡、炒栀。唾血,加玄参黄柏知母
咯血,加天冬麦冬嗽血,加知母贝母。(《金鉴》)
犀角地黄,乃是衄血之的方。若虚火吐血与咳咯者,可以备用成功,若阳虚劳力及脾胃虚者,俱不宜。(《医贯》)
药误变证 抑论血疾阴火,误用阳燥热药,则血枯瘦怯,痨瘵成矣。劳伤误用寒药,则胸满膈痛,血愈郁矣。坠堕闪锉,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血疾难调,最宜斟酌。(《入门》)

准绳云∶古方有五积六聚八瘕之名,五脏气积,名曰,故有五;六腑之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杂病《准绳》,言之详矣( 瘕积聚,并起于气,故有气积、气聚之说,然谓瘕属血病者,气聚而后血凝也,其夹食夹痰,又各随所而变见矣。夫痰与血食,皆赖气以为之行化,故气行物生,气病物病,此百病所以皆生于气,而破血、消痰、消食之剂,必用气药者以此)。若夫七 八瘕,则妇人居多,七者火数,属心,盖血生于心,八者木数,数肝,盖血归于肝,虽曰强分,理似不混。夫 者,坚也,坚则难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
古人将妇人病为痼疾,以蛟龙等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执泥。妇人 瘕并属血病,龙蛇鱼鳖肉发虱瘕等事,皆出偶然,但饮食间误中之,留聚腹脏,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犹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状如鱼,即生瘕也。与夫宿血停凝,结为痞块,虽内所感之不同,治法当以类相从,所谓医者意也,如以败梳治虱瘕(败梳败篦同用盖取义耳,或未必尽善);铜屑治龙瘕;曲柏治米瘕锻石酒瘕;如此等类,学人可以理解也。

罗谦甫曰∶经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夫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今寒客子门,则气塞不通,血壅不流, 以留止,结硬如石,是名石瘕。此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可宣导而下,非大辛热之剂不能已,可服见 丸、和血通经汤

经曰∶得血而能视,血者气之所化也。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润经络,泽脏腑,养筋骨,充满一身,而受其荫,固宜流通,而不宜瘀滞者也。然人之初生,必从精始,精之与血似乎非类,而丹家曰∶涕唾汗津精液血,七般灵物尽为。则凡属水类,皆天一地六所化,而血即精之类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苟房劳太过,精亏则血亦亏,而七窍不灵矣。夫血本类,其动者皆由于火,或外邪不解,而火郁于经,或纵饮不节,而火动于胃,遂使血热妄行,致成目赤 疡。治法以凉血清火为主,或壅瘀于经络,则睛珠胀闷,或郁结于睥 ,则 肉堆突,或乘风热,则发椒疮粟疮之类。总以行血散血为治。若痛伤痕陷,白障满泛等症,皆属血虚邪乘所致,治宜行血补血为先。盖太阳经起于内 ,血多气少。少阳经起于目锐 ,血少气多。阳明经起于之两旁交额之中,气血俱多。惟厥阴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少阳之虚也。能辨过与不及,庶攻补皆得宜矣。以是知血化于气,而又为精类。阳虚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温而不宜寒。阳亢最能伤阴,所以血宜静而不宜动。察于此而得其养营之道,则目光如炬,又何血病之足虞哉?

经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出入升降,皆有所使。故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苟调养未周,而内动于相火外伤寒热,则气血乱其常度,而病生矣。凡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升,越出上窍,则上见于鼻。故鼻中出者为衄血,以鼻窍通于脑,火上冲于脑,又肺窍通于鼻,火内炎其金也。口中出者为吐血,又有呕血咯血咳血嗽血之不同焉。吐血者,血虽出而无声。一吐辄以升计,甚至斗许,而色顿白,举体懈惰,乃阳明胃经之火上逆。证虽极,而实易治,以邪浅在腑,未动脏,又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故也。呕血者,血每出则先有呕逆声。其血必紫黑成块,胁痛内热,气塞烦闷,乃肝厥阴经之火,或盛怒不和所致,急宜降气清火,以肝为牝藏,为纳血之海,其气最宜静固。一有不宁,则冲脉腾沸,譬如大海生涛,未有不拍天而撼岛者,倘迁延不治,必至上涌不止而死矣。咯血者,每血出喉中先痒,痒则所咯皆血,其血或鲜或紫,或兼有痰,口燥嗌干心虚惊悸,乃手少阴君火太盛。或夏月暑热伤心所致,宜清心降火,若由于情思者,又宜于自己消息之,苟患是而一任其纵横,虽琼浆玉醴,其如心病何哉?咳血者,其证必先病咳嗽,咳之不已,复有鲜血,即世所谓虚劳之证。或痰内有红丝,是为肺痿,皆阴精亏损,阳火亢极,销铄肺金所致,患此必十死八九,最为难治。嗽血者,素未尝病咳,而又无咳逆声,但痰嗽则必有血,四肢无力,或兼泄泻,乃郁结伤脾,或久坐卧伤气所致,宜培补真元,虽人参煨姜,亦可选用,惟忌苦燥,以苦伤阳而燥伤阴也。唾血者,每有鲜血必随唾而出,骨蒸内热干咳肌瘦,乃肾水枯涸,火反内淫,或入房太甚,虚火盛所致,与肺病咳血同为危候。治此者,必曲尽其术,天始克旋,毋专恃功于知药也。
又血从齿龈出,谓之牙宣,胃与肾之火也。
血从汗孔出,谓之肌衄。从舌出,谓之舌衄,心与肝之热也。此皆血之见于上者也。其病于下,在大便,则有肠风脏毒滞下、便红之殊,在小便,则有赤淋、溺血带下崩中之异。肠风者,其人本肠胃蓄热,热则生风,或邪气外入,渗透肠间,其血来色必清淡。藏毒者,喜食膏粱,过耽醇醴,或偏服热药,蕴毒脏腑也,其血来必浑浊,滞下之由,多由湿蒸热瘀,故必脓血相杂,里急后重。便红之病,多由脾虚先统,故但有血而无脓, 作声,赤淋则溺管涩痛,法宜清利,溺血便是溺中见红,法当凉解。带下者,经水淋漓,如带不断之谓。崩中者,血下崩腾,妄行不止之称。二者于妇人多有之,此皆血病之见于下者也。其病于内,则热胜于,必发疮疡,湿滞于血,必发痛痒瘾疹,凝涩皮毛,则为冷痹,损坏肌肉,则为破伤。病于外,则跌仆留瘀疼痛,寒冷相搏,必凝取成瘕。蓄于上焦,人必喜妄;蓄于下焦,人必如狂。此又血证之见于内外者也。先哲云∶血贵宁静,不喜疏动,疏动则有泛溢之虞。又云∶血宜流通,不当凝滞。凝滞则有瘀着之虑。人苟能善调其营,静而不至于凝,通而不至于动,则经脉流行,皮肤润泽,筋骨强劲,关节清利矣。又何有以上数者之病哉?

新生儿溶血病是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疾病,可发病于胎儿和新生儿的早期。当胎儿从父方遗传下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时,通过妊娠分娩,此抗原可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免疫抗体。当此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循环时,可使其红细胞凝集破坏,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症。这对孕妇无影响,但病儿可因严重贫血、心衰而死亡,或因大量胆红素渗入脑细胞引起核黄疸而死亡,即使幸存,其神经细胞和智力发育以及运动功能等,都将受到影响。
母儿血型不合,主要有abo和rh型两大类,其他如mn系统也可引起本病,但极少见。abo血型不合较多见,病情多较轻,易被忽视。rh血型不合在我国少见,但病情严重,常致胎死宫内或引起新生儿核黄疸
一、病因
abo血型系统中,孕妇多为o型,父亲及胎儿则为a、b或ab型。胎儿的a、b抗原即为致敏源。rh血型中有6个抗原,分别为c、c、d、d、e、e,其中以d抗原性较强。致溶血率最高,故临床上以抗d血清来检验。当母亲或新生儿红细胞与已知的抗d血清发生凝集,即为rh阳性,反之则为阴性。rh阴性的孕妇,偶亦可被其他抗原致敏而产生抗体,如抗e抗c抗体等,从而发生母儿血型不合
胎儿红细胞正常不能通过胎盘,仅在妊娠分娩胎盘有破损时,绒毛血管内胎儿红细胞才能进入母体,并根据进入的量、致敏次数,影响到抗体产生的多少及最后引起胎婴儿溶血的轻重等。
血型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有igg、igm两种。igg分子量小(7s-r球蛋白),为不完全抗体(胶体介质抗体或遮断性抗体),能通过胎盘;而igm分子量大(19s-γ球蛋白),为完全抗体(盐水凝集抗体),不能通过胎盘。rh、abo血型抗体能通过胎盘起作用的是igg。
二、病理及临床表现
(一)因红细胞破坏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及肝、肾细胞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二)骨髓及髓外造血组织呈代偿性增生,肝脾肿大,镜检在肝、脾、肺、胰、肾等组织内可见散在髓外造血灶。
(三)贫血导致心脏扩大,血浆蛋白低下、全身苍白、水肿、胸腹及心包等组织内可同凶散在髓外造血灶。
(四)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全身性黄疸核黄疸核黄疸发生在基底核、海马钩回及苍白球、视丘下核、尾状核、齿状核等处。神经细胞变性,胞浆黄染,核消失。
轻症者多无特殊症状,溶血严重者,可出现胎儿水肿流产早产甚至死胎。娩出后主要表现为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黄疸核黄疸。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抗体的多少、新生儿成熟度及代偿性造血能力等。
三、诊断
主要依靠实验室的特异性抗体检查。凡既往有流产、不明原因的死胎、输血史或有新生儿重症黄疸史者,均应除外母儿血型不合可能。
孕妇产前应常规查血型,如为o型,而其夫为a、b、ab型者应作特异性抗体检查,阴性者提示已被致敏,rh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32,abo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512者提示病情严重。
有条件时可行羊水检查,利用分光光度计,作羊水胆红素吸光度分析,于450mµ处吸光度差(△od450)>0.06为危险值;0.03~0.06警戒值;<0.03为安全值。孕36周以后,羊水胆红素含量0.03>0.06mg%为正常值;>0.2mg%提示胎儿有溶血损害。
四、处理
(一)孕期处理
1.综合疗法
为提高胎儿抵抗力及胆红素代谢能力,于孕24周、30周、33周各进行10天综合治疗,方法如下:每日静注50%葡萄糖40mg加维生素c100mg;吸氧,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维生素e30mg,每日3次。必须时可延长治疗时间及增加疗程。约产前2周,每日口服苯巴比妥10~30mg,每日2~3次,可增强胎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加强胆红素代谢,以减少核黄疸发生机会。
2.中药
茵陈蒿汤茵陈9g、制大黄4.5g、黄芩9g、甘草6g)每日一剂煎服,至分娩
3.引产
妊娠36周以后,遇下列情况可考虑引产:①抗体效价:rh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32,abo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512;②有过死胎史,尤其因溶血病致死者;③胎动、胎心率有改变,提示继续妊娠对胎儿已不安全;④羊水呈深黄色或胆红素含量升高。
(二)产时处理
争取自然分娩,避免使用镇静、麻醉剂,以免增加胎婴儿窒息机会。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娩出后立即断脐,以减少进入儿体内的抗体,并留脐带约10cm长,以备注药或必要时换血用。胎儿出生后,立即从脐静脉注入25%葡萄糖10ml、维生素c100mg、尼可刹米125mg及/或氢化考的松25mg。另留胎盘脐血送检血型、胆红素、特殊抗体测定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和有核红细胞检查等。
(三)新生儿处理
注意三个关键时间:1、初生1~2天,轻症者注意黄疸出现时间,加重速度和程度。若出生时贫血严重,脐血血红蛋白<12g%者,应考虑输血;2、2~7天,重点是针对并防止因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引起的核黄疸,应严密监视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的程度和速度,勿使超过发生核黄疸的临界浓度(18~20mg%);3、产后2个月内,注意红细胞再生功能障碍所致的贫血,必要时输血。
预防核黄疸有下列三种方法:⑴药物加速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⑵光照疗法变更胆红素排泄途径;⑶换血疗法机械性地去除胆红素;致敏红细胞和抗体。
1.药物疗法
⑴激素、血浆、葡萄糖综合疗法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活跃肝细胞的酶系统,促进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结合,亦能抑制抗原机体反应,以减少溶血;白蛋白能与游离胆红素结合使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可用强的松2.5mg,每日3次口服,或氢化考的松10~20mg静滴及25%白蛋白20ml或血浆25~30ml静滴等。
⑵苯巴比妥 5mg/kg,每日3次口服,5-7天。
⑶中药三黄汤 茵陈9g、制大黄1.5g、黄芩4.5g、黄柏4.5g、山栀3g、煎服,有解毒利胆作用。
2.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可使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水溶性产物双吡咯和胆绿素,从胆汁和尿中排出。光照波长以425~475mµ兰光为好。如没有兰光也可用日光灯管作白光照射,效果稍差。光照24小时血清胆红素未下降或反上升者,应考虑换血。
3.换疗法
对产前诊断明确,胎儿出生后症状、体征明显者,经治疗胆红素继续上升接近18mg%者,考虑换血。

(一)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hdn)实际上是发生在新生儿的时期的疾病,主要原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孕妇母体igg类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红细胞被母亲的同种抗体包被,这咎抗体是针对胎儿红细胞上父源性的抗原的,被子包被子的红细胞在分娩前后加速破坏,发生溶血,造成胎儿发生以溶血为主在损害的一种被动免疫性疾病疾病的临床症状差别很大,重者可以胎死宫内,轻者仅在出生后发生轻微黄疸。其临临床主要表现为:①贫积压:正常新生儿血红蛋白为180-220g/l此时病儿的血红蛋白多低于180g/l甚至低于120g/l;②高胆红素血症:由于溶血后产生大量胆红素,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甚至于高达342ηmol/l或更高,婴儿皮肤严重黄染,因黄疸出现早且重而易引起临床重视;③肝脾肿大:由于贫血使器官组织缺氧,导致代偿性肝脾肿大;④组织水肿⑤肌张力降低,各器官功能障碍等。
引起本病的血型抗体以抗a抗b、抗a、b抗d等为多见,但亦可见于抗k、抗s、抗m、抗fy等。其病情轻重依次为:抗d抗体引起者较重;针对rh系统中其它抗原的抗体引起者次之;由abo血型问题引起者较轻。国内以abo血型不合引起者较多见,一般都是当o型母亲孕育了a或b型胎儿时,其中a型胎儿比b型胎儿吏为多见;rh血型不合次之,其中以抗d多见。白种人的发生率较黄种人为高,但可由于采取预防措施而使发病率下降。
abo-hdn可发生于第一次妊娠时,而rh-hdn极少发生在第一次妊娠,除非母亲在妊娠前输过rh阳性血液。一般多在第二次孕育阳性胎儿时发生,因为第一次rh阳性胎儿时经历了初次免疫,胆抗体水平较低,在下一次妊娠中只要有少量rh阳性红细胞进母体血循环,就能构成二次刺激效应,使抗d的igg明显增加而引起hdn。
(二)实验室检查
hr 诊断除应注意产妇妊娠史、分娩史、输积压史及健存子女血型和健康状况外,无论对诊断与治疗,实验室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
1.患婴确诊的依据
(1)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即从患婴红细胞上直接查到了被吸附的抗体证明红细胞已经受累。
(2)从红细胞上释放了具有血型特异性的抗体。用热释放法检查abo血型不合婴儿的红细胞是否释放了抗a抗b,抗a、b抗体或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用乙醚释放法检查血型不合婴儿红细胞是否释放了抗d、抗c或抗e抗体。
(3)血清中存在与患婴红细胞上抗原相对应的游离抗体。
其中以(1、)(2)两项最为重要,是红细胞上已抗原体反应并使其受损的直接证据。
2.辅助诊断依据
(1)高胆红素血症:出生时脐血胆红素超过85.8μmol/l,24h血清胆红素超过102.6μmol/l且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随着出生时间的延长,胆红素迅速增高,平均每小时升高超过8.5μmol/l。
(2)孕母血清内查到与胎儿红细胞不相合的完全抗体。
3.产前试验:如怀疑有hdn可能时,最好在产前开始检查,以期及诊断及采取适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1)血清学检查:在妊娠期间使用适当的血清学试验可以诊断所引起的hdn的同种免疫反应。首先要对孕妇做abo血型系统及rh系统的d抗原检查及不殊途同归抗体筛选,如果母亲的红细胞不与抗d凝集则应进du检查等,所有筛选出阳性抗体都要区别是igg或igm,并应进一步做抗体鉴定分析,以确定是否全引起hdn。因为抗体的存在度不一定都全发生hdn。
(2)羊水分析:有必要时,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做子孙宫穿刺抽取羊水进行分析,检查胎儿血型物质,确定肥大血型。在内50nm处测吸光度值,以吸光度值表不胆红素含量。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宫内溶血越严重。在严重致敏情况下,对能否继续妊娠应综合考虑。可以通过测定羊水中卵磷脂和鞘磷脂比值以确定胎儿肺成熟度。如果nm吸光度值高到表示有严重hdn且l/s比值表明肺成熟度不够时,可以考虑宫内输血或宫内换血,但这种治疗措施技术难度大且危险怀高,不可轻易进行。

新生儿溶血病是母亲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病。主要有两类血型不合,一类为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胎儿为a或b型,这类溶血病症状轻,第一胎婴儿就可得病;另一类为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多数第一胎不发病,第二胎才发病,症状严重。
严重的病例在胎内已有溶血、贫血浮肿,但多数溶血病在出生后36小时之内出现黄疸和进行性贫血黄疸出现早,病情进展快且严重。血胆红素超过342微摩尔/升提示病情严重,将来有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患儿嗜睡厌食、甚至抽痉。
在家庭分娩的孕妇,分娩后应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及程度,24小时出现黄疸者需送医院。对估计有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孕妇(例如上一胎患过溶血病),怀孕后期应检测血液中抗体的效价,如超过正常,就应按高危孕妇处理,应住院分娩,对娩出的新生儿应加强临床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对rh阴性的产妇在娩出rh阳性的婴儿后3天之内,肌肉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300微克来预防下一胎rh阳性胎儿发生血病,但此方法对已致敏的产妇无效。

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sb][1][/sb]则有发生长养[sb][2][/sb]之功,而不病,少有亏滞,病生矣。(《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
按:因血病,有虚实之别,虚者血不足,实者血瘀滞,此乃概括之言。
五劳[sb][3][/sb]所伤:久视伤血……(《素问·宣明五气》)
按:以血为供养之源,得之而能视。反之,用眼过度而耗血,则会发生模糊、痠痛等疲劳证状。
故血为之主,血病病,血凝则胀,血少则目涩血热肿。(《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行血一法治病之纲》)
按:血凝则气滞而胀,血少则液亏而涩,血热则火壅而肿。
之为血所养者明矣。手少阴心生血,血荣于足厥阴开窍,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sb][4][/sb],因为酸疼。(《原机启微·亡血过多之病》)
按:眼失血荣,有因生化之源乏,有因亡血过多,本条论述后者。眼中经脉血少而涩滞,发为疼痛,此为虚痛。虚痛特征之一,痛而不能视,因视耗血,血伤愈痛。
产后百脉皆动,气血俱伤,大虚不足,邪易以乘,肝部发生之气甚弱,血少而胆失滋养,精汁不盛则目中精膏气液皆失化源,所以病者多。(《证治准绳·产后目病》)
按:产后眼病之因,一是体虚而外邪侵袭,二是肝血虚不能滋养眼内膏液、真精。前者必因感邪,后者必因素体亏虚,或产时出血过多。
【注释】
[1]充和:旺盛,流畅。
[2]发生长(zhǎng 掌)养:生长,奉养。
[3]劳:过度疲劳。
[4]太阳:太阳穴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