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 Dì Yú )

别名: 酸赭 , 豚榆系 , 西地榆 , 地芽 , 野升麻 , 马连鞍 , 花椒地榆 , 血箭草 , 黄瓜香 , 玉札 , 山枣子 , 白地榆 , 鼠尾地榆 , 涩地榆 , 马连鞍薯 , 山红枣根 , 赤地愉 , 紫地榆 , 枣儿红 , 岩地芨 , 红地榆 , 水橄榄根 , 花椒地输 , 线形地榆 , 水槟榔 , 山枣参 , 黄根子 , 蕨苗参

地榆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性味:
苦酸;寒;无毒
归经:
肝;肺;肾;大肠经
各家论述:
1.《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2.《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3.《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4.《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5.《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6.《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7.《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8.《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9.《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10.《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水泻,浓煎止肠风
11.《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
12.《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13.《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虫伤。
14.《本草正》:清火明。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15.《药品化义》:解诸热毒
16.《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17.《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毒性:
大鼠每天灌服水提取物(1:3)20ml/kg,共10天,未有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大鼠每天ig水提物(1:3)20ml/kg,共10天,未有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天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用药禁忌:
虚寒者忌服。1.《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2.《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3.《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4.《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5.《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6.《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5g/kg给小鼠灌胃,出血时间分别缩短31.9%和45.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但地榆粉和炒炭地榆粉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给家免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2g/kg灌胃,两者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凝血时间均缩短25%。由于炒炭可使地榆缩合鞣质几乎完全破坏,故其止血作用并非完全由鞣质所致。但也有报告认为地榆煎剂小鼠灌胃给药也可使断尾出血,凝血时间缩短,而去除鞣质后该作用消失,故认为其止血作用与鞣质有关。另外,地榆中的鞣质及其多元酚对纤维蛋白溶酶有强的抑制作用。地榆成分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有止血作用。
2.抗炎作用 腹腔注射地榆水提取剂 400mg/kg或醇提取剂650mg/kg,对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水提取剂500mg/kg能抑制巴豆油合剂对小鼠耳郭致肿作用,800mg/kg腹腔注射对前列腺素e1引起的大鼠皮肤徽血管通透性增加呈明显抑制作用;水提取剂750mg/kg及酸提取剂800mg/kg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显着抑制作用。地偷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为 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小鼠耳部涂抹地输鞣质4mg,显着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郭肿胀,口服此化合物1g/(kg·d),连续4d也有效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郭肿胀。
3.促进伤口愈合 给大鼠造成背部皮肤伤口。10%地榆水提取剂每日涂抹伤口1次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促进伤口早期愈合作用。以85-95℃热水造成犬或家兔皮肤Ⅱ-Ⅲ度锈伤,外用炒地榆粉有显着疗效,可使渗出减少、组织水肿减轻,感染与死亡率降低,并使恢复加速。实验证明,地榆儿茶类鞣质的疗效远不如地榆,而地榆的收敛作用比地榆儿茶类鞣质要小得多,地偷在去神经组织上对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差些,说明地榆的上述作用并非单纯由于所含鞣质所致。
4.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地榆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抗菌作用;地榆的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曾发现地榆有抗噬菌体作用,能灭活噬菌体且抑制噬菌体在菌体内繁殖,但并不阻止噬菌体与细菌吸附。
5.镇吐作用 以地榆水煎剂3g/kg给鸽灌胃每日 2次,连用2d可抑制洋地黄引起的催吐作用,其镇吐效果与肌注0.25mg/kg氯丙嗪相仿;但不能抑制阿朴吗啡引起的犬呕吐反应。
6.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地偷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雌性小鼠或豚鼠口服地榆饲料,可致性周期延长,这一作用与脑垂体促性腺激素无明显关系。小鼠口服地榆鞣质20mg/kg明显对抗氨基匹林合并亚硝酸钠(nano2)引起的急性肝损伤,2.5 μm/ml明显抑制o2的产生,60μg/ml显着对抗过氧化氢(h2o2)诱发的溶血, 160μg/ml对羟自由基(oh)有明显清除作用。
7.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以地榆水提剂或醇提剂给小鼠灌胃2.5g/kg,观察7d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60±0.29g/kg和2.17±0.49g/kg。说明地榆口服毒性极小。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1:3)20ml/kg,共10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5-10d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多种鞣质成分:地榆素(sanguiin)h-1、h-2、h-3,h-4、h-5、h-6、h-7、h-8、h-9、h-10、h-11,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6-trigalloyl-β-d-glucose)、1,2,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6-tetragalloyl-β-d-glucose),2,3,4,6-四没食子酰-d-葡萄糖(2,3,4,6-tetragalloyl-d-glucose),1,2,3,4,6-五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galloyl-β-d-glucose),6-o-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di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4.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4,6-d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3,4,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3,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4,6-o-四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4,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没食子酸-3-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甙[gallic acid-3-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3,4,3’-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3’-tri-o-methylellagic acid),地偷酸双内酯(sanguisorbic acid dilactone)。还含有2种没食子金缕梅糖衍生物:5,2’-双-o-没食子金缕梅糖(5,2’-di-o-galloylhamamelose),2’,3,5-三-o-没食子酰-d-呋喃金缕梅糖(3,5,2’-tri-o-galloyl-d-hamamelofuranose)。根中还含有多种黄烷-3-醉衍生物:右旋儿茶精(catechin),7-o-没食子酰-右旋-儿茶精[7-o-galloyl-(+)-catechin],3-o-没食子酰前矢车菊素b-3(3-o-galloylprocyanidin b-3),3-o-没食子酰前关车菊素c-2(3-o-galloyl-procyanidin c-2),棕儿茶素a-1(gambiriin a-1),棕儿茶素b-3(gambiriinb-3)。从根中还得到地榆糖甙(zigu-glucoside)Ⅰ及Ⅱ,地榆皂甙(sanguisorbin)a、b、c、d、e(其中,已确定结构的为b和e),甜茶皂甙r1(sauvissimoside r1),坡模醇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甙(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 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2,4-di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3’-tri-o-methyl ellagic acid),3,4,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4’-tri-o-methyl ellagic acid),地榆皂甙元(sanguisorbigenin),胡萝卜甙(β-sitostrol-β-d-glucoside),3-氢代-19a-羟基-12-乌苏烯-28-酸(3-oxo-19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3,11-二氧代-19a-羟基-12-乌苏烯-28-酸(3,11-dioxo-19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坡模醇酸(pomolic acid),2a-羟基被模醇酸(2a-hydroxypomolic acid)即是委陵菜酸(tormenticacid)。
根茎中分离到右旋地茶精,右旋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茎叶富含黄酮甙,甙元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mpferol)。还含白桦脂酸(betulic acid)。
炮制:
1.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2.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约10min,滤过,滤波滴加氢试液调节ph至8-9,滤过,德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去不溶物,取滤液5ml,蒸干后,加醋酐1ml与硫酸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水浴温热80min,滤过。滤液蒸干,加正丁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与地榆皂甙(ziyu-glycoside i)作对照品,加正丁醇制成每1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3:1,下层)展开10cm。取出,晾干。用碘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性状鉴别(l)地榆 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cm,直径0.5-2cm。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显纵皱。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质坚,稍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着放射状排列。气徽,味微苦涩。
(2)长叶地榆 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26cm,直径0.5-2cm。有时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不呈放射状排列。气弱,味微苦涩。
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他榆 木栓细胞8-9列,排列整齐。皮层细胞1-3列,常切向延长。韧皮部宽广,筛管群可见,韧皮纤维常单个散在,壁厚,腔小,多木化。形成层呈环状,由2-4列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稀疏,集成3-5束,导管周围有木纤维,壁厚,常3-5成群,射线细胞放射状排列,多为单列长圆形细胞,初生木质部四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有些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2)长叶地榆木栓层由数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皮层较宽,纤维多见,常单个散在。韧皮纤维众多,散在或成束,直径 7-24μm,非木化。形成层环状弯曲。木质部较发达,导管直径达 87μm,导管周围有较多纤维。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北方栽培幼龄植株冬季不需要覆盖防寒。生长季节4-11月,以7、8月生长最快。以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壤土及粘壤土栽培为好。种子发芽率约60%,如温度在17-21℃,有足够的湿度,约7d左右出苗。当年播种的幼苗,仅形成叶簇,不开花结子。翌年7月开花,9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栽培技术 主要用种子和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分秋播和春播两种。秋播多在8月中、下旬,春播多在3、4月播种。条播,行距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左右,1h㎡播种量15-22.5kg。如遇土壤干旱需进行浇水,约2星期出苗。在早春干旱地区,亦可采用育苗移栽方法。分根繁殖:早春母株萌芽前,将上年的根全部挖出,然后分成3-4株不等,分别栽植。每穴1株,株距35-45cm,行距60cm。
田间管理 直播,当苗高10cm左右,需间苗1次,株距35-45cm,在植株生长期间要注意松土除草,抽茎期注意追肥,以追施氮肥和磷肥为主,施用人粪尿、豆饼、过磷酸钙、草木灰等。抽花茎时要及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春季开始发生。主要以勤除杂草,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的方法来预防。虫害有金龟子,为害期间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浇灌防治幼虫。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0-3000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
2.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原形态:
1.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稀疏腺毛;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7cm,宽0.5-3cm,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先端急尖,托叶大,革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3(-4)cm,径0.5-1cm,紫色至暗紫色,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苞片2,膜质,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骤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裂片4,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常具短尖头,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柱头先端盘形。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外面4棱。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2.长叶地榆 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2.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ol.)yü et li
采收和储藏:播种2、3年春、秋季均可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地榆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用于便血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毒。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性味:
苦、酸、涩,微寒。
炮制:
地榆: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
地榆:取净地榆片,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鉴别:
(1)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约10分钟,滤过,滤液滴加氨试液调节ph值至8 ~9 ,滤过,滤渣备用,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5ml ,蒸干,加醋酐 1ml与硫酸 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
(2) 取(1) 项下的备用滤渣少量,加水2ml,加三氯化铁试液2 滴,显蓝黑色。
(3) 取本品粉末2g,加水50ml,煮沸30分钟,放冷,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用盐酸饱和的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15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4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用水饱和)-醋酸乙酯-甲酸(6: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有众多的黄白色至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黄色或黄褐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5cm;切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无臭,味微苦涩。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 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地榆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
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水泻,浓煎止肠风。"
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疳痢热。"
李杲;"治胆气不足。"
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虫伤。"
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
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性味:
苦酸,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甘酸,无毒。"
③《滇南本草》:"苦涩,温。"
归经:
入肝、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肝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用药禁忌:
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②《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③《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闲。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④《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⑤《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⑥《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悮服多致口噤不食。"
临床应用:
①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②治疗烧伤
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③治疗皮肤病
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湿疹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以湿疹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④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化学成分:
根含鞣质约17%,三萜皂甙2.5~4.0%。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i,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地榆糖甙Ⅱ,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和阿拉伯糖;地柿皂甙b,初步鉴定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茎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甙,熊果酸等三萜类物质。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矢车菊双甙压作用。
附方:
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②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⑤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⑥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⑦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⑨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⑩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⑾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补缺肘后方》)
炮制:
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状:
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原形态:
地榆,又名:玉札、玉豉(《神仙服良经》),酸赭(《别录》),豚榆系(《石药尔雅》),野升麻红绣球、土儿红、山枣仁一枝箭、紫朵苗子、小紫草、马猴枣、鞭枣胡子、黄瓜香血箭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茎粗壮,生多数肥厚的纺锤形成长圆柱形的根。茎直立,有棱。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根生叶较茎生叶大,具长柄,茎生叶近于无柄,有半圆形环抱状托叶,托叶边缘具三角状齿;小叶5~19片,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2~7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截形、阔楔形或略似心形,边缘具尖圆锯齿,小叶柄短或几无柄。花小,密集成倒卵形,短圆柱形或近球形的穗状花序,疏生于茎顶;花序梗细长、光滑或稍被细毛;花暗紫色,苞片2,膜质,披针形,被细柔毛;花被4裂,裂片椭圆形或广卵形;雄蕊4,着生刁:花被筒的喉部,花药黑紫色;子房上位,卵形有毛,花柱细长,柱头乳头状。瘦果椭圆形或卵形,褐色,有4纵棱,呈狭翅状。种子1枚。花、果期6~9月。
来源:
为蔷薇种植物地榆根茎。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出处:
本经
备注: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

“地榆”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入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泻火敛
【临床应用】1.用于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尿血崩漏等症。
地榆凉血止血,善于治下部出血的病症,尤其对血、便血等症为常用之品,往往与槐花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烫伤、皮肤溃烂、流脂水、疼痛等症。
地榆泻火毒并有收敛作用,烫伤后,取生地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使脂水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为治烫伤要药。
【处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为度。用以止血)、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烫伤)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地榆性寒而降,功能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前人说:「古者断下多用之」。用治一切血症,而以下焦血热肠风下血血痢崩漏等症为主;其它如吐血咯血衄血,亦可应用。
2.过去一般用治便血,多用地榆炒炭。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体会到用生地榆治便血,也有一定效果。在必要时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3.本品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除用于止血之外,还可应用于痢疾烧伤、皮炎、湿疹狂犬病等。
方剂举例】地榆丸(《证治准绳》)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治痢疾血痢

味苦微寒。
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创(《御览》引云:主消酒,又云明目,《大观本草》,消酒作黑字,而无明目)。生山谷。
《名医》曰:生桐柏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菗蒢,地榆也。陶宏景云: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中玉豉。

释名」玉豉、酸赭
气味」(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1、吐血。用地榆三两,加米醋一升,煮沸十多次,去渣汁,饭前热服一合
2、妇女漏下,赤白不止,人极黄瘦。治方如上。
3、血痢不止。用地榆晒干,研细。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下。又方:单用地榆煎汤,每服三合
4、赤白下痢。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每服三合空腹服。一天服两次。
5、大便下血,长期不愈。用地榆、鼠尾草各二两,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6、小儿疳痢。用地榆煮汁。熬如饴糖。服之有效。
7、毒蛇螫人。用新地榆根捣汁饮下,并以搽伤口。
8、虎犬咬伤。用地榆煮汁饮下,再以地榆末敷伤口。单用白开水冲服地榆末亦可。
9、小儿湿疮。用地榆煎成浓汁,一天洗两次。
10、小儿面疮,红肿烧痛。用地榆八两,加水一斗,煎成五升,温洗患处。

味苦甘酸,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肝二经。主下部积热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又主金疮,除恶肉,崩中带下。得发良,恶麦门冬
按∶地榆沉寒属,专入肝肠以理下焦血证有热者宜之,若虚寒下陷,血衰泄泻者勿用。

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乳 痛,七伤带下十二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止脓血,诸 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产地』湖北、湖南及广东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将原药洗去灰泥,冬春季用温水浸泡1~2天,夏秋季用冷水浸泡1~2天,捞起滤干水份,放缸内闷润2天、每天翻动,使全部润透,取出切成1分厚斜片,晒干。生用凉血收敛。若取其止血,则炒炭至黑色为度。
『用量』6~12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防灰尘。

原料:香附5g、地榆3g、花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利湿热
用途:小便尿血、下痢。
来源:《全生指迷方》。


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主治妇人乳 痛,七伤带下十二病,止痛,除恶肉,止汗,治金疮。止脓血,诸 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
生桐柏及宛朐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得发良,恶麦门冬。)
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茎长直上,根亦入酿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叶作饮,亦好。(《大观》卷九,《政和》)
二?


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乳 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生桐柏及宛朐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得发良,恶麦门冬。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茎长直上,根亦入酿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叶作饮,亦好。
〔谨案氏音义》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阴蚀,五曰子藏坚,六曰子门僻,七曰合阴阳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门闭,十曰子宫冷,十一曰梦与鬼交,十二曰五脏不定。用叶作饮代茶,甚解热。


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气微寒,味甘、酸。苦而酸,气味俱浓,也。
本草》云∶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恶血,止疼痛,肠风泄血。
《象》云∶治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去芦。
《心》云∶去下焦之血。肠风下血泻痢下血用之。
《珍》云∶阳中微,治下部血。


涩,止血
苦酸微寒。性沉而涩(本草未尝言涩,然能收汗止血,皆酸敛之功也),入下焦,除血热
治吐衄崩中血虚禁用),肠风(血鲜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血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肠、胃;粪后为远血,出肺、肝)血痢(苏颂曰∶古方断下多用之。
寇宗 曰∶虚寒泻痢,及初起者忌用。苏颂,着《本草图科》)。
柳根,外黑里红。取上截,炒黑用。梢皮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得发良,恶麦冬
苦、酸,微寒。性涩而沉,下焦药也。疗一切失血,兼除血中之热。虚寒泻痢者忌。
处处有之。宿根三月生苗,初生布地,独茎直上,对分出叶。叶似榆叶而稍狭,细长似锯齿。七月开花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
吐血,醋煮三两服。(验方第一。)
漏下赤白。同上。(第二。)
赤白痢下,水煮半斤,去渣,再熬如饧,分服之效。血痢,加当归二两,壮人即愈。(第三.)
下血腹痛,同炙草、砂仁煎服。(第四。)
小儿疳痢,水煎如饴服。(第五。)
虎犬咬,内服外敷,忌酒。(第六。)
伤,外敷内服。(第七。)
代指肿痛,煮汁渍之,半日愈。(第八。)
小儿湿疮,水煎洗。(第九。)
小儿面疮、赤肿,煎洗。(第十。)
煮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阴干,百日烧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一、二斗,水浸没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乃已。(十一。)


味苦、甘、酸,气微寒,气味俱薄。阴中阳也。无毒。山谷俱有生长,八月采根曝干。恶麦门冬,宜人头发。虽理血病,惟治下焦。止妇人带下崩中,及月经不断;却小儿泻痢,驱时行。止 来红,禁肠风下血。散乳 ,愈金疮。因性沉寒,故诸血热者可用。倘若虚寒水泻冷痢,切宜忌之。
第一卷五加皮款后,(谟)按∶宜参看。

禀地中阴气,兼得乎天之微阳,故味苦、甘、酸,微寒,无毒。气薄味浓,沉而降,也。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为下部湿热肠风便血血热血痢疳痢之要药。宜酒拌炒用。
地榆,虽理血症,惟治下焦妇人崩带,月经不断,小儿疳痢肠风下血痔漏来红。但虚寒冷泻,崩带,切忌服。

地榆甘苦酸微寒,治下热痢血诸般,妇人崩带乳硬痛,止渴诸脓可排。
叶似榆而初生布地。味浓。无毒。沉也,阳中微。东垣云∶主下部积热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
一切吐血衄血肠风便血,妇人血崩带下一十二病,胎前产后诸般血疾,及妇人乳痉硬痛,消酒止渴,补绝伤,治诸 恶疮热疮,除恶肉排脓止痛。熬膏敷金疮,煎汤浸代指逆肿,煮浓汁饮,治小儿泻痢,酿酒服治风痹,惟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故也。去芦,恶麦门冬,得发良。

地榆_图缺)
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乳 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止脓血,诸 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得发良,恶麦门冬。)
陶隐居云∶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
一茎长直上,根亦入酿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叶作饮亦好。今按别本注云∶今人止冷热痢疳痢,热极,效。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地榆,味苦,平。能治产后余瘀,疹痛,七伤,治金疮,止血痢,蚀脓。萧炳云∶今方用共樗皮同疗赤白痢。日华子云∶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水泻,浓煎止肠风。但是平原川泽皆有,独茎,花紫,七、八月采。
图经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
叶似榆少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二月、八月采,曝干。叶不用,山人乏茗时,采此叶作饮亦好。古断下方鼠尾草各三两,水二升,煮半,顿服。不断,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不过重作,乃愈。小儿疳痢,亦单煮汁如饴糖与服,便已。又捣新根取汁饮,兼以渍,良。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绞滤,空腹服三合,日再。
唐本注云∶主带下十二病。《孔氏音义》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阴蚀,五曰子脏坚,六曰子门僻,七曰合阴阳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门闭,十曰子宫冷,十一曰梦与鬼交,十二曰五脏不定。用叶作饮代茶,甚解热。圣惠方∶治妇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虚竭。以地榆三两细锉,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吐血千金翼∶伐指逆肿。单煮地榆作汤渍之,半日愈。肘后方∶部虎、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敷尤佳。葛氏毒蛇螫人。捣地榆根,绞取汁饮,兼以渍。梅师方∶治 犬咬人。煮地榆饮之,兼末敷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若治已瘥者。捣生韭汁,饮之一、二升。齐民要术∶地榆汁酿酒。治风痹,补脑。三洞要录地榆草锉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铜器中煮米熟,绞取汁。玉屑化为水,名曰玉液。以药醴中,所谓神玉浆也。
衍义曰∶地榆,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苦寒,入肝、肾、胃、大肠四经。〕止血肠风,〔善祛湿热为功。〕除带下崩漏。〔湿热去则带下止,血不热则崩漏除。〕疗诸而定痛,〔诸肿毒,莫不由血热所生,凉血泄热,则热散血活,而肿消痛止矣。〕除恶肉而止脓。〔血热极则郁,故肿而成恶肉。脓血不止,亦血热所致。〕沉寒入下焦,故多主下部湿热诸病。
脾胃虚寒泄泻气虚下陷而崩带者,禁用。。

山草)清下焦血热血崩
地榆(专入肝肠胃)。苦酸微寒。性沉而涩。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肠风下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乃风性使然。素问所谓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是也。若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已者。乃五痔之血耳。)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岐。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但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宜用。久病者宜用。初起者不宜用。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虫伤毒。饮之亦可。似柳根。外黑里红。取上截炒黑用。梢反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地榆,味苦、酸,气微寒,阴中阳也,无毒。止妇人赤带、崩下及月经不断,却小儿热,止热痢,下瘀血,治肠风下血,愈金疮。但治热而不治寒,虚寒之人,不可轻用地榆凉血之品也。血热病,生用之凉血,正得其宜。然而血热则必动,动则必有散失之虞。血寒则又凝,凝则必有滞之患。过用地榆以凉血,则热变为凉,而阴寒结于肠胃,将腹痛之症生,反致血崩下血而不可止,犹以为地榆之少也,更佐之以凉血之药,热必至死亡而后已,良可叹也!
或问地榆大肠之血,实有奇功,新久皆可用之否?曰∶不可也。大肠有火,则新旧皆宜;
无火,则新旧皆忌,此言其常也。大肠前有火而后无火,则前宜而后不宜;久无火而暂有火,则久当忌而暂不宜忌,此言其变也。审常变而察可否,岂特用地榆一味为然哉。
或问地榆凉大肠之血,单用一味,往往见功,而合用他药,反致无效,何也?盖单用一味,则功专而效速,合用他药,未免拘牵矣。倘所用他药尽入大肠之经,则调和于寒热之间,赞襄气血之中,功既速成,而身亦甚健。惟其所用之他药,非尽入于大肠经之味,则彼此异宜,上下违背,安能奏功乎。可见用药贵纯而不贵杂,不在单用与不单用也。
或疑地榆凉血,何以能止也?不知地榆亦能补血也,倘徒凉血,则血正不能骤止,惟其凉血又兼补血,所以单味亦成功耳。

苦涩微寒,无毒。去梢,酒拌,炒黑用。
本经》主妇人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
发明地榆足厥阴,兼行手足阳明,体沉而降,善入下焦理血。《本经》主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者,是指去血过多,肝风内生之象。又云止汗止痛,除恶肉,疗金疮者,以其能和血也。若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又诸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以其能散血热也。烧灰,香油调,敷火烫,乃借火气引散血中之火毒耳。梢专行血,不可混用。

涩、止血
苦酸微寒,性沉而涩.(收汗止血、皆酸敛之功.)入下焦.除血热.治吐衄崩中肠风(血鲜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血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肠胃、粪后为远血、出肺肝.)血痢.(苏颂本草图经曰∶古方断下、多用之.)气血虚寒.及初起者.禁用.
柳根.外黑里红.取上截.炒黑用.梢反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得发良。恶麦冬。伏丹砂雄黄硫黄。苦、微酸、涩,微寒。入手阳明、足厥阴经
专理下焦血分,除下焦湿热
治吐衄崩中肠风血痢脓血,诸 疮疡恶肉,虎犬虫伤毒,及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
犀角,治热痢
心热下血。)配黄芩,治痒。(火盛则痛,火微则痒。)配苍术,治肠风痛痒不止。佐砂仁甘草,治下血腹痛
止血,炒黑用上截。其梢能行血。

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妇人产乳痉病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
地榆处处平原川泽有之,宿根在土,三月生苗,初生布地,独茎直上,高三四尺,叶似榆叶而狭长如锯齿状,其根外黑里红,一名玉豉,又名酸赭
地榆一名玉豉,其臭兼酸,其色则赭,故《别录》又名酸赭,盖禀厥阴木火之气,能资肝脏之血也。主治妇人产乳 病者,谓产后乳子,血虚中风而病 。地榆益肝脏之血,故可治也。七伤者,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饮伤,劳伤,经络卫气伤,内有干血,身皮甲错,两目黯黑也。地榆得先春之气,故能养五脏而治七伤带下五漏者,带漏五色,或如青泥,或如红津,或如白涕,或如黄瓜,或如黑 血也。止痛者,止妇人九痛,一阴中痛,二阴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经来时腹痛六气满来时足痛,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胁下皮肤痛,九腰痛地榆得木火之气,能散带漏下之瘀,而解阴凝之痛也。止汗者,止产后血虚汗出也。除恶肉,疗金疮者,生阳气盛,则恶肉自除,血气调和,则金疮可疗。

地榆(图缺)
酸苦入营.肝与大肠皆可及.沉寒凉血分.火同湿热总堪除.且能散肿疏风疹常用.并可疗崩治痢.痔漏多宜.(地榆入肝凉血.是其本功.痢等证.虽由于大肠.然皆出于血分中之湿热地榆能除血中之热.热除则湿自去耳.地榆非疏风药不过血热则生风.血凉则风自息矣.至其治崩者.亦由血为热妄逼而行所致.当炙黑用之.如因脾虚肝郁.不因血热者.不可用也.)

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乳 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血,止汗,疗金止脓血,诸 ,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药性论》云∶味苦,平。能治余瘀疹痛,治金疮,止血痢,蚀脓。日华子云∶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止肠风。徐平云∶治下血二十水二升,煮半,顿服。如不断,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不汁如饴糖,与服便巳。又毒蛇螫人,捣新根取汁饮之。得∶发

味甘、酸,无毒.止脓血,诸 ,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生桐柏及腕朐.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得发良,恶麦门冬.)
本经》原文∶地榆,味苦,微寒.主妇人乳 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

苦酸微寒性涩,入下焦,除血热止血,炒黑用。梢行血。

气味
苦微寒无毒.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主下焦血分
【主治】
肠风下血.泻血下血.疗妇人乳疾七伤带下.治下部脓血水泻白痢不可轻使.热血痢间多用之.
【恶】(麦门冬雄黄丹砂硫黄

〔害〕性寒而下行,凡脾胃虚寒作泄,法并禁用。白痢久而胃弱,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作泄等症,亦在禁例。
〔利〕味苦寒,入肝、大肠二经。止血肠风,除带下五漏,善主下焦血症,兼去湿热
修治〕二八月采,似柳根,外黑里红,取上截切片炒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