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

( Má Yóu )

别名: 胡麻油 , 乌麻油 , 脂麻油 , 香油 , 生油 , 清油

麻油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润滑剂及赋形剂。内服可润肠、润肺;外用作为软膏及硬膏基质。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7~68ml。
鉴别:
取本品1ml ,置试管中,加含蔗糖0.1g的盐酸10ml,振摇半分钟,酸层即显粉红色,静置后,渐变为红色。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或棕黄色的澄明液体;气微或带有熟芝麻的香气,味淡。本品与氯仿、乙醚、石油醚或二硫化碳能任意混合,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应为0.917~0.923(附录Ⅶa)。折光率应为1.471~1.475(附录Ⅶf)。
来源:
本品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麻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
①《别录》:"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肿,生秃发。"
②《千金·食治》:"去头面游风。"
孟诜:"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一合,和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
④《本草拾遗》:"主天行热,肠秘内结热,服一合下利为度。"
⑤《日华子本草》:"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
⑥《纲目》:"解热毒,食毒、虫毒。"
用法用量:
内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品汇精要》:"味甘,性微寒,无毒。"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阳明经。"
各家论述:
①《纲目》:"胡麻油,用以煎炼食物,尤能动火生痰,陈氏谓之大寒,珍意不然;但生用之,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似乎寒耳。"
②《本草经巯》:"麻油,甘寒而滑利,故主胞衣不下及利大肠;生者气更寒,能解毒凉血,故摩肿,生秃发也。"
用药禁忌:
脾虚便泄者忌服。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取麻油文火加温至沸腾,冷后装瓶,用以滴鼻,初次每侧鼻孔2~3滴,以后渐增至5~6滴,每日3次。试治63例,52例显效,3例进步或改善,8例无效。平均用药最短者10天,最长者3个月。治疗后自觉鼻通气改善,伴随症状亦随之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例经1年随访,未见复发。试治萎缩性鼻炎及慢性化脓性副鼻窦炎数十例,均未见效。麻油滴鼻后作用徐缓而持久,奏效不如麻黄素液迅速;见效最快者3日,慢者1周以上。往往2周后效果才显着。治疗过程中除少数在治疗开始即大量滴鼻而发生暂时性头晕头胀恶心呕吐等症外,一般无特殊反应。
附方:
①治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蔺氏经验方》)
②治百药百虫、五金八石砒霜、山岚瘴蛊,及河豚诸毒:生胡麻油一碗,灌之,吐出毒物。(《易简方》)
③治漏眙难产,因血干涩:清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他药无益,以此助血为效。(《便产须知》)
④治痈疽发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气不内攻:麻油一斤,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尽。(《仁斋直指方》)
⑤治肿毒初起:麻油,煎葱黑色,趁热,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选方》)
⑥治急喉痹生油一合,急灌之。(《圣济总录》)
⑦治梅花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烧火,入内煎沸,沥猪胆汁一个,和匀,剃头擦之,二、三日愈,勿令日晒。(《普济方》)
来源:
胡麻科植物脂麻种子榨取之脂肪油
出处:
本草经集注

“麻油” 相关论述

味甘辛,性冷。多食滑肠胃,发冷疾。久食损人肌肉。生性冷,熟性热,可随时熬用。凡经宿者,食之动风。若过于煎熬者,性极热,勿用。

将痘发之时行之,重者变轻,每夜临卧时,用手中三指蘸麻油,擦儿头额。顶背、腰、两手腕、两足腕,然后睡,此畅达流通,升脱凝滞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