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疮

参考:外阴疱疹 , 单纯疱疹

“热疮” 相关论述

热疮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宋,《圣济总录》云:“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本病以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成群小疱为临床特征。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于复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成年人为多。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外感热邪毒,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因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或由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受凉、日晒、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功能障碍等常能诱发本病的产生。
[诊断]
本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处,若发生在口腔、咽部、眼结膜等处,称粘膜热疮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称阴部热疮。皮损初为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数个或数十个针尖大小的、簇集成群的小丘疱疹水疱,内含透明浆液,数日后疱破糜烂,轻度渗出,逐渐干燥,结淡黄或淡褐色痂,1—2周痂皮脱落而愈,但易复发。
发病前,局部有灼痒、紧张感,重者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发于外生殖器者,可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粘膜者,可引起颌下或颈部署核肿痛;发于孕妇则易引起早产流产及新生儿热疮等。
[鉴别诊断]
一、蛇串疮;皮损沿外周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不超过正中线;为成簇的水疱,疱间皮肤正常,刺痛明显。
二、黄水疮好发于儿童的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多见于夏秋季节,皮损以脓疱、脓痂为主,呈散在分布,自觉瘙痒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肺胃热盛多发于颜面部,以口唇鼻侧多见,皮损为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伴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于,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肺胃热盛多发于面、鼻、唇。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则皮肤起小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则灼热;风盛则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二)肝胆湿热疱疹发于阴部,易破溃糜烂,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于,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足厥阴肝经少腹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蕴结,热盛皮腐,则易破溃糜烂;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于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大便干者,加生大黄以泻下通腑。
(三)阴虚内热病情反复发作;伴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久恋,耗伤朋液,致阴虚内热阴虚阴阳失调,故易为诱因引起发病;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等。
二、外治法
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偏重者,以马齿苋水洗剂外洗或湿敷;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向愈时,以紫金锭磨水,或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搽。
[预防与调摄]
1.对反复发作者,应除去诱发因素。
2.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干燥结痂,防止染毒。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博、肥甘厚味。
4.杜绝不洁性交。
[结语]
热疮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其特点是皮肤粘膜交界处,簇集性局限性水疱,自觉灼痒紧张,一般无全身症状,易于复发。本病应与蛇串疮黄水疮相鉴别。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辛夷清肺饮加减;肝胆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

高热过程中皮肤粘膜间出现水庖的症候。多发于上唇外围,水庖成群状,如芝麻或绿豆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微痒,约一周左右消退,但有复发倾向。由风热外袭肌表或肺胃热盛熏蒸所致。类于单纯庖疹。

方三十四首
湿热恶疮方∶野狼牙(五两) 芍药(五两) 大黄(三两) 白芷(五两) 黄柏(五两) 丹参(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以洗之,日三度。
治湿热疮多汁粉散方∶芎 大黄白蔹芍药黄连槐皮龙骨(各一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以粉上,日三度。
又洗之方∶茵芋(三两) 石楠(三两) 莽草(三两) 蛇床子(二两) 踯躅(二两) 矾石(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洗,日再。
恶疮三年不瘥方∶巴豆(去皮) 甘草
上二味,等分细下为散,先别煮甘草汤讫,以药敷之,先从四面起向中心,日三夜一.治恶疮似火烂洗汤方∶取白马矢曝干,以水和煮十沸,绞取汁洗之,极佳。
恶疮十年不瘥,似癞者方∶脱皮(一枚)
上一味,烧之,末下筛,以猪脂和敷之,良。
又方∶苦瓠
上一味, 咀,煮取汁洗,日三度,洗煎以洗甚良,先以泔清洗也。
治诸恶疮乌头膏方∶乌头雄黄雌黄升麻(各半两) 乱发(如鸡子大一枚) 松脂(如鸡子大一枚)
上一十三味,切,以猪膏三升急煎,令乱发消尽,去滓,停小冷,以真珠二钱匕投中搅令相得,以敷之。凡用膏,皆令先温酢泔清洗,拭干乃敷之,讫,以赤石脂黄连散粉之。
此治诸恶疮皆瘥。
栀子汤
表里俱热,三焦热实,身体生疮,或发即大小便不利方∶芒硝(二两) 大黄(四两) 栀子仁(七枚,擘) 黄芩(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减半,下大黄,煮取一升八合,绞去滓,纳芒硝分为三服又方∶矾石(烧) 蜡 松脂乱发
上四味,各半两,猪脂四两,煎之令发焦,纳矾石令消,纳松脂,次纳蜡,去滓。先刮洗以涂之,日再三,不痛,久时愈,新迟愈,痒头秃皆即愈生发,此膏胜飞黄膏及诸名药。
治诸久不瘥,并疗六畜方∶枣膏(三斤)
上一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数洗,取瘥为度。
治身及头不止方∶以菖蒲末敷之,日三夜一。
治湿热疮恶疮汤方槐子(二升) 蛇床子(一两) 黄连(五两) 当归芍药黄柏(各三两)
上六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洗,日三度。
治湿热疮方∶生地榆(二斤)
上一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以洗日三度。
乌膏
主种种诸治不愈方∶水银(一两) 黄连(一两) 经墨(半两)
上三味,末之,以不中水猪脂和敷之,不过三四度,愈,神效。欲多任人,惟不治金疮,其药惟熟研。
恶疮黄水出流方∶烧故鞍屉毡灰,和腊月猪脂封涂。
又方∶藜芦巴豆
上二味,等分,烧灰,和腊月猪脂封涂。
又方∶松脂(灰) 熏陆香(各五分) 生地黄汁(五合) 白羊脂(二分) 石盐(半两) 乱发灰(半两)
上六味,以猪脂一升,煎取五合,纳地黄汁成膏,去滓,贴之,日再,瘥止。
恶疮方∶杏仁(去皮) 巴豆(各二两,去皮) 藜芦黄连(各一两) 水银(一钱许)
五味,以青羊脂和研水银令灭,先以盐汤洗之,去上痂,敷日二。
时气病后得风,生疮疼痒,搔之黄汁出方∶皂荚(炙) 乌头矾石(各三两) 黄连(一升) 牡蛎(四两) 藜芦 桂心(各一两六铢)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先搔令血出,温洗,缓浸良久,佳。
卒患发热方∶取炭长二尺者二枚,烧令赤,置地中,以水二升灌之,取地上汁洗,即瘥。
恶肉出方∶取乌梅二七颗烧作灰,敷中,其恶肉乃尽矣。
恶疮方∶取白芨煮汁洗讫,敷膏。膏用桑东向枝作末,以腊月猪膏和敷之,亦主狗,初大痛,一宿即愈。
初患似,后破无痂,疼痛难忍,名曰猪喙方∶烧猪鼻作灰敷之,瘥。
反花疮方∶煎柳叶为煎,涂之瘥。
又方∶烧马齿草灰敷之。
又方∶烧盐末灰敷之。
又方∶以蜘蛛幕裹之。
王不留行汤
主白秃及头面久,去虫止痛方∶王不留行(五两) 桃东南枝(五两) 茱萸根皮(五两) 蛇床子(三升) 牡荆(三升) 苦竹叶(切,三斗) 蒺藜(三升) 大麻仁(一升)
上八味,以水二斗,煮取一斗,洗日再,并治疽及月蚀疮烂。
治白秃方∶三月三日桃花开者阴干柏子,赤桑根
上三味,为末,猪脂和,先以灰汁净洗秃处,拭干涂之。
又方∶细柳枝(一握) 水银皂荚(炙)
上三味,以醋煎如饧涂之。
松脂膏
主白秃及痈疽方∶木兰阑皮(一两) 矾石杜蘅雄黄 附子大黄 石楠秦艽 真米 苦参水银(各二两) 松脂(六两)
上一十二味,以醋渍一宿,猪膏一斤半煎之,侯附子黄,去滓,乃纳矾石、雄黄水银。更着火煮三沸,还湿地待凝,以敷,瘥。
又方∶以牛肉五味脯,炙令香,及热拓上,不过三四度,即瘥。
治头肿方∶烧杏仁令黑磨涂,复取束柴葛蔓及干鱼头烧灰,和熏黄腊月猪脂涂之。

论曰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盖阳盛者表热,形劳则腠疏,表热腠疏浆汁治、退风热。黄 汤方
黄 (锉一两半) 生地黄(四两) 甘草(炙锉) 芍药麦门冬(去心焙)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 石膏(碎) 芎 大黄(锉炒) 人参当归(切焙各一两) 半夏(姜汁制半两)
上一十二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表热实,身体生疮,或发,大小便不利。栀子汤方
栀子仁(半两) 知母(焙) 甘草(炙锉)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 大黄(锉炒二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一钱匕,空心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治体卒生热疮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二两) 豉(炒一分) 人参(三分) 桑根白皮(锉一两半) 桂(去粗皮半两) 甘草(炙锉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葱白三寸切,同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晚再服。
热疮二参丸
玄参乌头(裂炮去皮脐) 何首乌(各二两) 苦参(二两) 丁香(一分)
五味,捣罗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盐汤下、日三治热毒肿。大黄散涂敷方
大黄(锉炒) 赤小豆(各二两) 锻石(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用酽醋调,涂敷上,日三五度即瘥。
热疮木兰皮膏方
木兰皮芍药射干蛇床子(各一两) 白芷黄连(去各一两半) 黄柏(去粗皮)黄芩(去黑心) 野狼牙山栀子(各一两) 猪脂(二斤)
上十一味,除脂外、细锉如麻豆大,先熬脂令沸,下药煎候白芷黄赤色,以绵滤去滓,瓷合盛,涂上,日三五度即瘥。
治热不散,体生细,并热不已。黄连汤洗方
黄连(去四两) 芒硝(四两)
上二味,先将黄连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下芒硝,乘温洗上,冷即再暖洗,日三五遍,以瘥为度。
热疮多脓汁。芎 散涂敷方
大黄(生) 白蔹芍药黄连(去槐皮(锉) 龙骨(火烧各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散,涂敷上,日三五度。
热疮蛇床子散涂敷方
蛇床子干地黄(各半两) 苦参(洗) 大黄(生) 木通(锉) 白芷(洗) 黄连(去各一两) 野狼牙(半两)
上八味,捣罗为散,旋取腊月猪脂调,涂敷上,日三五度治热疮。大黄散涂敷方
大黄(生为末) 硝石(研各半两) 黑胶(一分)
上三味,先捣大黄硝石为末,用醋半合,熔胶烊,调散子如糊,涂敷患上,日三五度、即瘥。
热疮疼痛不可忍。硝石水渍方
硝石(研末)
上以纸拈作绳,如指大,累起团肿上,取硝石填令满,以匙抄新汲冷水,浇令湿,候觉寒冷不痛即止,日三四遍,瘥为度。
热毒肿。水射注方
上以瓦瓶底钻孔,盛水射注患上,觉寒即止,便用鸡子白涂敷,日三五上,肿瘥为度。
热疮茄子角方
上取茄子一枚,割去二分令口小,去瓤三分,似一罐子,将合于肿上角即消,如已出脓,再用取瘥为度。
热疮。生地榆根汤洗方
生地榆根(二斤洗切)
上一味,细锉,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温洗上,冷即温,日二度,即差。
治大热退,脓血不止,中肉虚疼痛,排脓。内塞散方
防风(去叉) 白茯苓(去黑皮) 白芷桔梗(锉炒) 远志(去心) 甘草(炙锉)人参当归(切焙) 黄 (锉炒各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附子(二个炮裂去皮脐) 浓朴(去粗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散,酒调下二钱匕,日三夜一。


病名。
①泛指夏暑季发生的浅表小
②特指热病之后出于口角及颜面的疱疹性皮肤病。又名热气疮燎疱。出《刘涓子鬼遗方》。症见患处皮肤小水泡密集成簇,形如米粒或小豆,内含疱液,由清变浊,瘙痒灼痛,常愈后复发。多由外感风热、肺胃积热上蒸所致。可内服黄连解毒汤,外涂金黄膏等。

申斗垣曰∶心神烦躁,遍身发,赤烂如火。(《启玄》)
李东垣曰∶热疮遍身发,脓血赤烂如丹,俨如火烧疮

验方刘禹锡传信方》)。鸡蛋五枚,煮熟去白取黄,乱发鸡子大,相和于铁铫中,炭火熬之,初甚干,少顷即发焦,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尽为度。取涂上,即以苦参细末敷之如神。
二黄散
黄连黄柏(各三两) 赤小豆绿豆粉(各一两) 寒水石紫苏漏芦(各七钱)
共研细末。麻油调搽,一日三次。

千金》云∶凡热疮起便生白脓,即今俗名脓窠是也。其初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又名黄烂。初作亦如肥疮,喜着手足,常相对生,随月生死,痛痒坼裂,春夏秋冬随瘥,剧者名 ,治法已见门。
脓胞,治热为主。
黄芩黄连大黄(各三钱) 蛇床子寒水石(二钱) 黄丹(五分) 白矾(一钱) 轻粉白芷无名异(各少许) 木香(少许,痛者加)
上为细末,麻油调涂。
又方 荞麦面(一两) 硫黄(八钱,研) 水银制铅(一钱,研)
或油或猪胆汁,调搽。
白蒺藜散热毒瘙痒,心神壅躁。
白蒺藜(炒,去刺) 白鲜皮防风(去芦) 川大黄(锉,炒) 赤芍药栀子子芩麦门冬(去心,焙) 玄参桔梗(去芦) 甘草(炙赤,锉) 前胡(去芦,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薄荷汤调服
密陀僧散热毒恶疮、臭烂,久不生肌。
密陀僧雄黄雌黄定粉(各半两) 腻粉(三钱)
上研为细末。先用柳枝一握、生甘草一两、捶碎,以浆二升煎六七沸,去滓。稍热,淋洗净,拭干敷之。
白金散风毒攻注遍身,及手足生热疮,疼痛出黄水
用桂府滑石为细末,先用虎杖甘草豌豆等分,约半两许。水二碗煎上项药至一碗,去滓。微热淋洗,水冷拭干。上掺滑石末令通身,便睡至明,决愈。
玉粉散热汗浸渍成,肿痒 痛。
定粉(一两) 蛤粉(九两半) 白石脂白龙骨石膏(各半两) 滑石(八两半) 寒水石(烧通赤,放净地上冷,出火毒,一两) 粟米粉(二两)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些少,干擦患处。
七宝散热汗浸渍成,痒痛不止。
当归防风荆芥地骨皮木通(各二两) 白矾(一两)
上为粗末。每用药一两,水三大碗煎五六沸,滤去滓。稍热,淋渫患处,避风少时。
赤石脂散痱子磨破成,用此止痛生肌。
赤石脂(细研) 黄柏(去粗皮,锉) 腊茶末(各半两) 白面(二两) 龙脑(半钱,另研)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时,绵 扑之。
龙脑粉痱疮,痒痛。
龙脑(一钱,研) 粟米粉(五两)
上研匀。先用枣叶汤洗后,用绵 扑之。
玉女英痱疮,痒痛。
滑石(半两,细研) 绿豆粉(四两,微炒)
上研匀,以绵擦扑之。一方,有枣叶一两。
楝花粉敷方痱子瘙痒
上用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为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许,研匀。日频敷之。治暑月,汗渍腋下赤肿,及痱疮
上取腊雪水,和蛤粉敷之。
戴院使治痱子,用香扑粉朴硝末,如常扑使,更入少许枯矾末。
治热痱疮,遍身如蚕子。用不灰木枣叶为末,上搽之即止。又法,用茨菰叶,阴干为末,敷之。又方,用腊雪以瓶收贮。遇生痱时,以所化水涂敷。又方,用黄瓜切断,擦痱子上,即安。又方,用枣叶煎汤浴之。又方,用蚌粉四两、绿豆粉二两、滑石一两为末,干擦之。

脏腑虚实不调,则生于客热,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此风热所为也。

阳气在表,阳气盛表热,因运动劳役,腠理则虚而开,为风邪所客,风热相搏,留于皮肤则生疮。初作瘭浆,黄汁出;风多则痒,热多则痛;血气乘之,则多脓血,故名热疮

婴儿体阳多患热疮。用鸡子五枚煮熟,去白取黄,乱发鸡子大一团和匀,安铁铫内炭火熬之。初甚热,少倾即发焦,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尽为度,取涂上。即以苦参研末敷之。

有风热毒相薄为肿,其状先肿, 热,上生瘭浆如火烁者,名风热毒也。治之如治丹毒法也。
热疮者,起便生白脓是也。

四侄之子年一岁余,满头脓疮成片,用此药两、三次,作痂而愈。
屋尘即乌龙尾也,以麻油脚研,令极细,敷之,呈痛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