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证

参考:动脉粥样硬化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瘀证” 相关论述

赵某,女,42岁。肝炎缠身多年,虽经多方医治,症状时轻时重,已步硬变之途。昨日求诊,右胁灼痛、刺痛,夜间尤甚,剧时难以入睡。体倦神疲,五心烦热月经先期,量少黏稠。纳化呆滞,大便干涩,口干口苦,思饮欲冷。望其面色暗青,两颧微赤,舌红无苔,有紫斑片片。脉弦细数。
诊腹心下痞满,脾大肋下三指,脐周柔软,无压痛。肝功能检验:ttt19u,tft+++,g pt160u。
证为阴津亏损,瘀蓄肝脾。《灵枢·五邪》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化瘀逐恶,本属正治,然患者体弱,津液又亏损如此,单纯化瘀徒伤正气
先贤周学海谓“血如舟,津如水”,水津充沛,舟始能行,此说是也。宜遵循之。拟增液汤加味:
生地15g 元参15g 麦冬15g 花粉15g 桃仁10g 红花10g 丹参30g 王不留行30g 柴胡12g 苏子15g 黄芩10g 三剂
二诊:症无明显变化,此阴液一时难复,瘀血短期不化故也。守方再服三剂。
三诊:胁痛略减,烦热亦轻。饮食增进。大便通畅。
舌质红赤,瘀斑依旧,脉象细数。遵原意拟:
生地15g 元参15g 麦冬15g 花粉15g 丹皮10g 丹参30g 桃仁10g 土元10g 柴胡10g 五剂
四诊:胁痛基本消失,诸症均减,精神大异往昔,脉仍细数,舌体瘀斑变化不大。以王道无近功,嘱守方续服。

沈某,年已七七,冲任虚衰,地道本应渐趋不通,今反崩中二月之久,色暗夹块,少腹疼痛。治不得法,致心悸失眠眩晕腰痛等诸症接踵而至。观其面色皓白少华,色夭不泽,舌质淡白,知系亡血。诊脉沉细无力,更证肝肾不足。腹痛、有血块者,兼有血瘀也。《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崩中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治当补肾益气,固冲化瘀,安冲汤众法俱备,更加灵脂以增止痛逐瘀之力。
生地24g 白芍15g 川断15g 白术15g 黄芪30g 龙牡各30g 海螵硝15g 茜草10g 灵脂10g 三剂
二诊:崩转为漏,为肾虚不摄;腹痛止,瘀块消,乃瘀血已化:心烦,口渴思饮,脉呈弦象,属肝气郁结,内有伏热。治宜补虚固摄,舒肝清热。拟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苏子15g 党参15g 甘草6g 生地30g 乌梅30g 黄芪30g 三剂
三诊:崩漏止。改用归脾丸六味丸善后。
按:安冲汤张锡纯先生所制,为治冲任虚损崩漏良方。验之临床,以虚寒者为宜。若有热象,酌加知母黄芩地榆贯众

王某,女,44岁,王府村人。虚劳体质,月经先期,量少质稠。此届经潮,旬余不止,时多时少,多时如雷雨,少时如屋漏。某医与养血归脾汤三剂,不效。更医,注射安络血、止血敏,血出依旧。拖延月余,赢弱颇甚。症见面色皓白,舌淡少苔。五心烦热,夜不能寐,腰脊酸痛,饮食不思,少腹阵痛,痛后出血,色暗夹块,块下痛减。
切诊脉象沉弦,少腹急结
观其脉症,证属脾肾两虚,胞宫宿瘀。治当逐瘀推陈,若瘀荡尽,新血自可归经。然活血宜行气,气行血则行,逐瘀补血,血足瘀方尽。唐宗海血证论》亦云:“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故拟止崩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 黄芪30g 三七3g 灵脂10g 蒲黄10g 龙牡各30g 海螵蛸15g 茜草10g 丹皮10g 香附10g 二剂
二诊:药后少腹剧痛,旋下黑色血块数枚,翌日出血止。惟少腹疗痛,倦怠腰困耳,此血海空虚,络脉失养也,此时之治,当健脾补血,充盈血海。拟归脾汤加白芍、生地治之。
按:崩漏一证,原因种种,临床详细辨识。因瘀致崩漏者,逐瘀为首选。若纯以止血,一如舍源而截流,即使断流,亦仅一时之效。
本案要点为腹痛出血,血下痛减,少腹拒压,日久不止,虽无舌紫、脉涩,仍须以瘀论治。体虽赢弱。证则属实,为虚实相兼证也,故瘀消之后,惟补益脾肾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