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

参考:睡眠过多

“嗜睡” 相关论述

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谓之嗜睡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嗜睡。因此,可据嗜睡的伴随症状,辨别引起嗜睡的原因。
①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2~3天后逐渐加重,重者可昏迷,惊厥,应考虑流行性乙型脑炎
嗜睡,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伴突发性的跌倒或跪下,睡醒后或入睡时虽然意识清楚,但全身无力不能动,睡眠幻觉多见于发作性睡病
嗜睡,智力和记忆力减退、面色苍黄浮肿,表情淡漠、皮肤干燥、粗糙、增厚、非可凹陷性水肿指甲脱裂、眉梢、腋毛稀疏脱落,体重增加,心跳慢、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应考虑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④患者既往有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史,若出现嗜睡或神志朦胧,有时在饮食和谈话时也发生精神恍惚,头昏、头痛,两上肢见静止,快速,粗大,无节律的震颤精神疲乏、无力,烦躁不安,应警惕肺性脑病,及时至医院就诊。
⑤患者既往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若出现白天嗜睡而夜间失眠,常常出现不安感,工作效率减低或计算错误,劳动后易疲劳,渐渐产生无力、呆板、记忆力减退、头重痛、恶心呕吐、异味感、口渴、流涎多汗、性欲减退、月经不调、肌力减退、腰痛、下肢痛、关节痛等症应警惕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及时到医院就诊。
⑥若患者患有暴发性肝炎、慢性反复发作型肝炎肝硬化,出现白天嗜睡,夜晚失眠梦魇,性格改变(例如成人患者易发生扮鬼脸、眨眼等幼稚轻率如儿童样的动作、表情欣快、举止反常、随地大小便、无目的地游荡、无理性的重复语言),定向力障碍,尤其对时间、地点更为严重,判断力及理解力亦减低。这时应考虑到肝性脑病发生的可能性,也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⑦若患者出现衰弱无力、嗜睡与不宁,失眠交替出现,易激动、焦虑、不安或淡漠、忧郁、意志不能集中、清晨易饥饿、头痛、软弱、出汗、震颤、情绪不稳及违拗症等低血糖反应,应考虑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
⑧若妇女产后出现白天嗜睡夜间失眠,淡漠、无力、过敏状态、记忆力减退,应考虑产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⑨若患者肥胖、伴周期性病理性饥饿、嗜睡精神混浊、精神迟钝,记忆障碍,频繁便意,肢端紫绀,多汗,应考虑周期性饥饿一嗜睡综合症。
中医学认为嗜睡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滞所引起。如神疲欲睡、闭眼即睡、呼之即醒,或睡意不浓,朦胧迷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者,是心肾阳虚所致。头目昏沉而嗜睡,或伴身体重,脘痞腹胀者,是脾虚湿盛,湿困脾阳清阳不开所致。从临床来看,还有病后身热好眠者是余热未清,病后无热而好眠者是正气未复。老年人困倦无力而嗜睡,是阳气虚弱,营血不足的表现。
由于睡眠是大脑皮质从兴奋转入抑制的过程,所以睡眠异常多由神经系统疾病或全身疾患影响及大脑所致。在睡眠异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肝病肾病肺心病等,出现嗜睡时往往是病情加重,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反应,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因此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才不致于贻误病情。

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资料,1/3美国人有睡眠问题,有的是睡眠太少,有的是时常惊醒,有的则睡眠过多。在这组有睡眠问题的人群中,诉述“严重”失眠的约占半数,而其中去医院就诊服药的有10%。虽然国内尚未看到相应的资料,但是失眠作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众所公认的。
失眠 虽然大多数成人每晚的睡眠时间是7~8小时,但是认为8小时睡眠是正常睡眠的绝对标准是不科学的。对睡眠时间的需要,个体差异极大。有人每晚有3~4小时睡眠已足够,有人则要睡上12小时才满足;更有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紧张的情况下睡眠时间延长,而在平静环境下睡眠时间可以缩短。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睡眠的要求也不同,新生儿一天要睡16小时,青少年每天晚上可熟睡9~10小时,而老年人大都在白天要间歇打些瞌睡,晚上仅睡5小时左右。其实不必太计较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应注重醒来后精神是否充沛,如果每晚仅睡4~5小时,但晨间醒来感到精力饱满就说明这点睡眠时间已很充足,不必盲目追求“8小时的正常睡眠”。
最常见的失眠症状是诉说不易入睡(在上床后超过30~45分钟还不能入睡)、夜间易惊醒,惊醒后无法再度入睡。失眠可以分为三大类:
暂时性失眠,持续仅数天 大都由临时性的环境因素所造成,例如邻居吵闹、气候突变、国际长途飞行导致的时差、因病住院、临考前和感冒不适等。
短期失眠,一般不超过3周 大都与工作中或家庭生活中造成焦虑不安的因素有关,例如工作不顺利、婆媳不和、亲属或好友亡故、急于要筹划一笔款项等等;
长期失眠,时间超过3周以上 可以由一些长期的环境因素造成,例如居住在飞机场附近或吵闹不安的街区、经常从事翻三班的工作等等。但更常见的是由于一些慢性疾病所引起,例如心脏疾病哮喘关节疼痛、糖尿病和夜间多尿等。精神科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病人也常常诉说失眠
特别要注意的是长期饮酒、吸烟、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滥用安眠药物都会造成长期失眠
安眠药要慎用!因其最能发挥有益作用的是针对暂时性失眠。对短期与长期失眠,安眠药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往往在长期应用后会带来不良的副作用。最常见的问题是用药后隔天昏昏沉沉,工作效率低下,其次是出现药物耐受性,用药剂量要不断增加,最后则是最可怕的药物成瘾。另外,要注意一种“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这类病人大多是由于在仰卧睡眠时因喉部受到舌头或扁桃腺等组织梗塞,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此时病人会突然挣扎惊醒,急促吸气,待呼吸平稳后重又入睡。这类病人睡眠中鼾声很大,常惊醒,身体不安定的动作较多,不要误认为是一般的失眠,特别不要盲目应用安眠药,因为安眠药会加重呼吸的抑制。
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1.保持规律性的入睡与苏醒时间,有利于巩固良好的生物钟(昼夜节律)的运转。周休日不宜睡懒觉,否则会干扰生物钟的节律。
2.注重睡眠的质量不必计较具体的时间,一旦苏醒,请即下床。
3.避免室温过热或过冷,消除噪音,保持室内适当的通风有利于提高睡眠的效益,被褥厚薄适中也有助于增强睡眠时间的有效性。
4.避免在饥饿或饱食的情况下入睡,睡前可进少许流质。
5.在精神激动的情况下(大惊、大忧、大喜)不要入睡。
6.晨间与下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加深晚间睡眠,但不宜在接近睡眠前作体育活动。
7.咖啡因会阻碍正常的睡眠,即使本人认为睡前饮咖啡并不影响睡眠,实际上还是起阻碍作用的。
8.酒精表面上看来能促进入睡,但会使睡眠变为断断续续,当半夜醒来酒精作用已消失时再也无法入睡。尼古丁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妨碍睡眠,因此睡前要忌烟和酒。
9.切忌滥用安眠药。
10.若遇到夜间醒来无法再度入睡,与其强迫自己通过报数等方法来试图再次入睡,还不如干脆下床,开灯读书写字,或少量进食,直至感到疲乏时再上床。
有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有南北极磁场,人体磁场也有一个极性,头和手是北极,足部是南极,主张睡位应该是头北脚南。但也有人指出头北脚南的睡位会使人睡得更深沉,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也较高,主张头西脚东为宜。笔者认为由于地球磁场与人体磁场大小差距悬殊,不必拘泥于睡眠时头脚位置的东南西北。
也有人认为理想的睡姿应该是右侧卧,以减少对心脏的压迫,但是人们在夜间睡眠中要辗转翻身不知多少次,不可能长时期保持某一固定的睡姿。只要有利于入睡,不引起不适感的任何睡姿都是合适的。
多梦 不少病人诉说“整夜乱梦颠倒”,得不到片刻的安睡。其实夜间的睡眠是一项复杂的周期性生理活动,由快速眼动/非快速眼动两个时相组成一个周期,历时90~100分钟,一般人每天晚上有4~6个这样的周期。人们仅在快速眼动时相内做梦,在非快速眼动相内是不做梦的,因此若在快速眼动相期间醒来时能知道是在梦境中醒来,如果在非快速眼动相期间醒来时则认为夜间未做过梦。其实在晚上睡眠时人人都做梦;但没有一个人会整夜做梦片刻不得安睡。
睡眠周期的两个时相各与复杂的神经和代谢活动有关。
梦境的内容往往是过去各种神经精神活动痕迹杂乱的组合,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有潜意识的活动参与。传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苯结构式的探讨费尽了心机却毫无进展,一天在坐马车回家时,随着马车有节奏的颠动进入了睡乡,并做起梦来,梦见一个分子结构式变成了一条,首尾相碰,形成一个环,这形象促使他从梦中惊醒,立刻想到苯的分子结构可能是环状结构,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嗜睡 在人的大脑中有催眠与觉醒两个对立又平衡的中枢,负责调节日常生活中睡眠与觉醒这两种对立统一的主动的意识状态。若催眠中枢被破坏则产生严重的失眠,这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如果觉醒中枢为病变所累及则发生过度的嗜睡,相对地较常见。因此,遇到失眠不必多顾虑有否脑内疾病,而若遇到过度嗜睡,则应赶快去医院检查有否颅内疾病其他慢性缺氧的疾病
有一种疾病叫作发作性睡病,病人能从清醒状态快速进入深睡,不论当时所处环境情况是否恰当(如在走路时、吃饭时、驾驶车辆或飞机时)都会迅速入睡,这与病态的过度嗜睡不同,这种发作性睡眠持续时间都不长,病人能自行醒来。若有此现象应尽早去神经专科就诊。

吕某,男,45岁,1992年7月13日初诊
自述春节期间酗酒后嗜睡,现每日昏昏欲睡,时有低热,反应迟钝,面色暗浊,大便不畅,舌红苔白而腻,脉?数。证属湿阻热郁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宣化,宣展气机
方药:蝉衣片姜黄、炒山栀前胡苏叶各6克,僵蚕淡豆豉藿香佩兰大腹皮槟榔各10克,大黄1克。
服药7剂后,嗜睡减轻,发热未作,再以上方去藿香前胡,加防风6克,白蔻仁4克,服药20余剂,嗜睡愈,精神爽,饮食二便如常。
【按】,酗酒后出现嗜睡,必与嗜酒相关。酒乃谷物酿造而成,其性湿热大盛。凡嗜酒之人多湿热壅盛,湿热闭,气机不畅,神明失聪,故昏昏欲睡安。今面浊,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皆是湿热之征。治用升降散疏调气机,加前胡、苏叶宣展肺气气化则湿邪亦化;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大腹皮槟榔淡豆豉发越陈腐,疏利三焦。服之气机展,三焦畅,湿热去,则热退神清矣。
又接,上案为嗜睡,此案为失眠,证似相反,而皆以升降散加减取效,以其二证虽异,然气机郁滞则一,故皆用疏调气机,复其升降之法,随证加减,自可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