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

( linbing )

别名: 淋证 , 便浊

西医

简介: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炎性疾病。淋菌的致病特点是侵袭粘膜,以生殖泌尿系统组织粘膜的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为主。
病因:
淋病双球菌感染所致。
发病机理:
淋菌主要经性交感染传播,性交时含有淋菌的分泌物侵入尿道口、宫颈管等处,在该处繁殖而发病,继而沿生殖道粘膜上行传播。幼女主要是间接传染。本病好发部位为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子宫颈管、输卵管和直肠等处。表现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期有尿频、尿痛、脓性白带且量多等症状;慢性则症状相对轻微。
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l. 依据传染史及急性期的症状和体征,可做出诊断,即尿频、尿痛、白带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阴道窥器检查发现有脓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流出,穹窿部及宫颈充血明显;用手指由内向外按压阴道前壁,可以从尿道口挤出脓性分泌物。
2.分泌物涂片检查:在多核的白细胞内,找到典型肾型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六对以上。
3. 细菌培养;取阴道或颈管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培养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且葡萄糖分解试验为阳性。(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3~24.)
诊断依据:
根据传染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分泌物涂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病史:
多数病人有混乱的性生活史,或接触淋病分泌物感染的物品等,或性伴侣患有本病。
体征:
1、急性淋病;随淋病双球菌侵袭部位不同而出现各种特殊表现。潜伏期约7天,起病表现为急性尿道炎宫颈炎尿道旁腺炎及前庭大腺炎。主要症状有排尿时烧灼样痛及尿频、白带增多并呈脓性,或粘液脓性。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时,患者诉说阴道下部肿胀,触痛或发现肿块。常伴有急性外阴阴道炎膀胱炎。还可能并发肠炎,有大便不适或直肠出血等,约有50%的女性淋病患者可无症状。
2. 慢性淋病:见于急性淋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临床表现除有慢性腰痛、下腹痛外,很少有其他症状,部分病人可伴有不孕
体检:
妇科检查:
1. 外阴、阴道外口及尿道口充血、红肿,以手指从阴道前壁向前下方压迫尿道时,可见尿道旁腺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外溢。急性前庭大腺炎时,一侧或双侧大阴唇后部可扪及明显触痛的肿块,如已形成脓肿,则肿块可有波动感。
2. 窥器检查:发现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流出。阴道穹窿部及宫颈充血明显。
3. 双合诊检查:急性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时,子宫稍大,压痛,常有脓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溢出。两侧附件区触痛明显,严重者可于阴道穹窿部触到肿大并有波动感的包块。
4腹部检查:急性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时,可有下腹压痛及反跳痛。
实验室诊断:
1. 涂片检查:取脓性分泌物做涂片,晾干,革兰氏染色,并用1%藏红花复染,如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六对以上典型肾型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诊断即可成立。但慢性淋病者,因细菌已隐伏于各腺体深处,不易查出。
2. 分泌物培养:对于涂片检查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而不能肯定为淋病双球菌,或临床可疑淋病而分泌物检查阴性者,应取宫颈管或阴道分泌物做培养和发酵反应。如培养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奈瑟氏菌,葡萄糖发酵反应阳性,麦芽糖、蔗糖发酵反应阴性,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淋病应与非淋病双球菌所致的生殖系统炎性疾病相鉴别,如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前庭大腺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外阴炎等。鉴别的方法除病史方面的区别外,主要应做阴道及宫颈管分泌物涂片,分革兰氏染色或细菌培养。后者可找到或培养出非淋病双球菌。
治疗:
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1. 急性淋病以青霉素、安灭菌为首选。一般主张大剂量一次根治。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800万 u,加入 0.9%生理盐水 200- 300ml内静点。安灭菌属青霉素换代产品,每日 2.4g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日1次静点。如对青霉素过敏,可用凯福隆1.0溶于生理盐水中,日1次静点,红霉素 500mg每日 4次口服。治疗后,7天复查分泌物,以后每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方能确定为治愈。
2. 慢性淋病的治疗,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采用综合疗法,即在上述药物疗法基础上,运用物理疗法等。淋菌性前庭大腺囊肿还可行造口术。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淋病,是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西药主要作用于淋菌,使之迅速失活,而中药则清热除湿利尿,调理气血,可谓异曲同工。
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急性期,以抗生素为主,大剂量连续应用,迅速控制病情发展。常用药物为青霉素,也可用青霉素的换代产品,并定期复查尿道阴道分泌物,直至淋菌阴性方可停药。
慢性期,病邪留滞日久,气血先于疏畅,可选用中药活血利尿,巩固疗效。至于选用的中药剂型药物,可随证择品。
二、治必彻底,以防复发一旦发病,治必彻底,不要仅以症状消失与否,来确定治愈。必须认真做实验室检查,力争将病情控制在急性期内,以免转为慢性,防止复发。

“淋病” 相关论述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简称淋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金匮要略》云:“淋之为病,小便如栗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临床上以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特征。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极少数也:j通过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染。属于中医淋证淋浊的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原体为淋球菌,系革兰氏阴性球菌,多寄生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淋球菌表面含有粘附因子,它不但能粘附和侵入粘膜上皮,而且能引起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坏死和脱落,造成皮下结缔组织或粘膜下层的扩散性感染病灶,菌毛和淋球菌表面的白细胞协同因子能对抗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时还可抵抗抗体和补体的杀伤作用,这样淋球菌能在感染病灶内大量生长繁殖,并可沿泌尿生殖管蔓延扩散。
中医认为,宿娼恋色或误用污染之器具,湿热秽浊之气由下焦前阴窍口入侵,阻滞于膀胱肝经,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薰蒸,精败肉腐,气化失司而成本病。日久及肾,导致肾虚亏,瘀结内阻,病程日久,由实转虚,形成虚证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
有不洁性交或间接接触传染史。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一、男性淋病,大多数症状和体征较明显。
(一)急性淋病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度刺痛,继而有稀薄粘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适,24小时后症状加剧。排尿开始时尿道外口刺痛或灼热痛,尿排尽后疼痛减轻,严重者龟头触到内裤时觉疼痛,行走时多取躬腰姿势。尿道口溢脓,开始为浆液性分泌物,以后逐渐出现黄色粘稠的脓性分泌物,能自行流出,污染内裤,也有的于尿道口处脓液集聚成半球状,特别是清晨起床后分泌物的量较多,有时脓痂堵住尿道外口,尿液呈乳白混浊样,若有包皮过长,可引起包皮炎、包皮龟头炎,严重时可并发包茎、尿道粘膜外翻、腹股沟淋巴结感染。部分病人可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当病变上行蔓延至后尿道时,可出现终末血尿、血性精液、会阴部轻度坠胀等现象。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个别可引起发热(38℃左右)、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二)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治疗不当,或在急性期嗜酒及与配偶性交等因素而转为慢性。也有因患者体质虚弱或伴贫血结核,病情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慢性淋病患者表现为尿痛轻微,排尿时仅感尿道灼热或轻度刺痛;常可见终末血尿尿道外口不见排脓,挤压阴茎根部或用手指压迫会阴部,尿道外口仅见少量稀薄浆液性分泌物渗出。患者多有慢性腰痛,会阴部胀感,夜间遗精精液带血。淋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尿道狭窄,少数可引起输精管狭窄或梗塞,发生精液囊肿
男性淋病可合并淋病前列腺炎附睾炎精囊炎膀胱炎蜂窝织炎、海绵体炎等。
二、女性淋病大多数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往往不太明显,多在出现严重病变,或娩出感染淋病的新生儿时才被发现。
(一)急性淋病主要类型有:
1.淋菌性宫颈炎表现为大量脓性白带,宫颈充血,宫颈触痛及举痛,若阴道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常有外阴刺痒和烧灼感,因常与尿道炎并见,故也可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2.淋菌性尿道炎表现为尿道口充血、压痛,并有脓性分泌物,轻度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烧灼感,挤压尿道旁腺有脓性分泌物。
3.淋菌性前庭大腺炎表现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严重时形成脓肿,触痛明显,全身症状有高热、畏寒等。
(二)慢性淋病常由急性转变而来.一般症状较轻,部分患者有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白带较多,下腹疼痛,月经过多盆腔炎,少数可引起不孕宫外孕等。
幼女淋菌性外阴阴道炎则表现为外阴红肿、灼痛阴道尿道有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等。
女性淋病若炎症波及盆腔等处,则易并发盆腔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偶可继发卵巢脓肿盆腔脓肿腹膜炎等。
播散性淋病常出现淋菌性关节炎、淋菌性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等。
其他部位的淋病主要有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咽炎、直肠炎等。
辅助检查:采取病损处分泌物或穿刺液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淋球菌,可作初步诊断。经培养及免疫学方法鉴定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一、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和分解尿素支原体感染所引起,其潜伏期较长,尿道炎症较轻,尿道分泌物少,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有条件的可作衣原体、支原体检测。
二、软下疳有不洁性交史,由ducey链杆菌感染引起,潜伏期短,发病急,炎症明显,外生殖器有多个痛性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尿道口红肿、剧痛,分泌物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棒状链杆菌。
三、非特异性尿道炎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如导尿或留置导尿管,以及泌尿生殖道或邻近脏器炎症等,分泌物检查可见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湿热毒蕴(急性淋病)尿道口红肿,尿急,尿频,尿痛,淋沥不止,尿液混浊如脂,尿道口溢脓,严重者尿道粘膜水肿,附近淋巴结红肿疼痛,女性宫颈充血、触痛,并有脓性分泌物,可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等;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外感热毒湿热秽浊之邪,侵及马口,郁于肌肤,故见尿道口红肿;湿热毒邪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故尿急,尿频,尿痛,淋沥不止,或见尿液混浊如脂;湿毒炽盛,则尿道粘膜水肿,附近淋巴结、前庭大腺红肿疼痛;热盛肉腐,则尿道口溢脓,宫颈有脓性分泌物;湿毒蕴伏血络,则宫颈充血、触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毒蕴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方药: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红藤、草藓等。热毒人络者,合清营汤加减。
(二)阴虚毒恋(慢性淋病小便不畅,短涩,淋沥不尽;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酒后或疲劳易发,食少纳差,女性带下多;舌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分析: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以致正虚毒恋不出,下注膀胱,故见小便不畅,短涩,淋沥不尽;女性湿热邪毒扰及胞宫,故见白带增多;肾阴亏虚,虚热内生,则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酗酒致湿热内生,疲劳更伤正气,故病情复发;脾虚不运,故见食少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毒恋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利湿祛浊。
方药: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藓等。
二、外治法
可选用土茯苓地肤子苦参芒硝各30g,煎水外洗局部.每天3次。
[其他疗法]
临床应早期选用以下抗生素治疗。
1.青霉素类普鲁卡因青霉素g480万单位,1次肌肉注射;氨苄西林3.5g,1次口服或肌肉注射,并加服丙磺舒1.0g。
2.喹诺酮类诺氟沙星800mg,1次口服,或800mg,每天2次;氧氟沙星400mg,1次口服,或每天2次,共服10天。
3.其他类壮观霉素2g,1次肌肉注射;或头孢三嗪250mg,1次肌肉注射。急性期且为初次感染者,给药1—2次即可,慢性者应给药7天以上。或选用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口服,连续用药7天。
[预防与调摄
1.杜绝不洁性交。
2.积极治疗性伴侣。
3.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品。
4,及时、足量、规则用药。
[结语]
淋病属于中医淋证淋浊的范畴。其特点是:尿道刺痛和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应与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非特异性尿道炎相鉴别;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化浊,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毒恋证,治宜滋阴降火利湿祛浊,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同时应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淋病属于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淋病是由淋病性双球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其感染途径绝大部分是通过不洁性交传染的,少数也有由于洗澡等接触病人衣物而间接传染的。这种病患者本人完全可以预防和自行辨别出来。一般在不洁性交、性接触或洗澡后2~3天,或3~5天后开始发病,其首发症状是尿道口发痒,尿道灼热,刺痛和排尿时隐痛不适。同时,尿道内出现黄白色稀薄粘性分泌物,看到尿道口红肿,呈鱼唇样外翻,紧接着炎症进一步发展,尿道口的分必物变成灰黄色,或黄绿色脂稠样脓液,排尿时感到尿道内刀割样疼痛,尿频、尿急,时有分泌物将尿道口糊封,而呈现排尿不畅。有时尿液中有絮丝状物,淋丝出现,一般病人都认为自己可能是患了尿道炎尿路感染,如果对淋病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是可以自己判定出来的。千万不要碍于情面,不去作化验检查及时确诊。只要早期确诊,治疗时间可大大缩短,预后也很好。但有的病人急性期不能很好治疗,引起淋病性后尿道炎,包皮龟头炎等,也有的病人经过2~3周以后,其炎症症状逐渐自行缓解,尿道也不水肿,排尿也正常,自认为这就算完全好了,其实淋病菌依然存在,逐渐转变成慢性淋病炎,使病情缠绵不断,久治不愈。主要是急性期应当彻底治愈,医生认为是完全治愈,方能结束,否则是不彻底的。
另一方面,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通过性交传播,所以男女双方都可以引起淋病,双方既是传播者又是受害者。女性淋病急性期有的病人症状明显,由于尿道短,淋菌容易越过括约肌向膀胱蔓延,引起膀胱炎尿道旁腺管口处红肿、外翻,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来。稍重的还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病人则出现外阴红肿、糜烂、瘙痒、刺痛、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来。但也有的女性一直不出现症状,没有什么自觉症状,这种病人危害更大,一旦有性的接触就把淋菌传染给男方,成为不显眼的淋病传染源。

淋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借被污染的衣物、便盆、器械等间接传染者少,但幼女主要通过间接传染。急性淋病主要表现为外阴疼痛,白带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伴有排尿时烧灼样痛及尿频。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时则阴部肿胀,触痛或发现大小阴唇后1有波动感。如感染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及在下次月经经期刚结束时发生上行感染,可出现下腹疼痛及不同程度的发热。有盆腔腹膜炎时,下腹有压痛及肌紧张等。且有传染病史,提示是否患急性淋病,马上去医院妇科检查,作尿道阴道分泌物涂片或细菌培养便可确诊。治疗应是夫妻双方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淋病。慢性淋病的表现与非淋菌感染的慢性炎症几无区别。病人表现为腰骶部酸痛,下腹隐痛及白带增多,多呈脓性或粘稠性,伴有不孕,并可反复急性发作。其体征及治疗同一般慢性炎症。

(脉证九条 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
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昧,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二十首
血淋热淋
以韭七茎烧令热,以手熟 热掩尿处,冷即易之,可六七度,瘥。
热淋
白茅根(四斤)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治石淋方
车前子二升,绢袋贮,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空腹顿服之,须臾当下石子,宿勿食,服之良又方 常煮冬葵根作饮服之,石出。
关格不通方
芒硝(五两) 芍药(四两) 杏仁(四两,去皮尖、双仁麻子仁(三两) 枳实(一两,炙) 大黄(半斤) 干地黄(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乌梅榆白皮各五两,无枳实地黄)治淋方
车前子(一把) 榆白皮(一握) 乱发(如鸡子大,烧之取灰)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再服。
又方
黄芩(四两)
上一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亦主下血)。
治淋方
榆白皮(切,一升) 车前子(切,五升) 葵子(一升) 滑石(八两) 通草(八两) 赤蜜(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七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
治尿白稠方
露蜂房烧灰。服方寸匕,煮汁服,亦佳。
小便不通
滑石(二两) 葵子(一两) 榆白皮(一两)
上三味,为散。浓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一升,以散二方寸匕和服两服,即通。
小便不通
姜黄末如豆许大,小便孔中即通。
又方
通草猪苓(去皮) 桑白皮(各二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丈夫、女人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方。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一两,碎) 葵子(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尽服即利。
久房散
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丝子(二两) 蒲黄(三两) 黄连(三两) 硝石(一两) 肉苁蓉二两
五味,并鸡 中黄皮三两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行三、四里又服。(一方用五味子三两)治小便不利膀胱胀,水气流肿方。
水上浮萍曝干末。服方寸匕,日三。
小便不禁、多,日便一二斗,或如血方。
麦门冬(八两,去心) 蒺藜子(二两) 甘草(一两,炙)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干地黄(八两) 续断(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
鹿茸(长三寸,炙) 踯躅(一升) 桂心(一尺) 韭子(一升) 附子(三枚,炮去皮)泽泻(三两)
上六味为散。服五分匕,日三,稍加至一寸匕,浆水服之,瘥。
治大小便不通方∶当归(三斤) 大戟(一斤) 牛膝(三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尽,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濡脏汤
主大小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腹满方。
生葛根(二斤) 猪膏(二升) 大黄(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强人顿服,羸人再服霹雳煎方
好浓酒(一盏) 盐(一大钱)
上二味,和于铛内,文火煎,搅勿住手,可丸,得就铛丸如小茧大。纳肛肠中,不过三,必通。如不通者,数尽也,神效。(酒当作蜜)

二十三法
着盐脐中,灸三壮。
五淋不得尿,灸悬泉二七壮,在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脉间是,中封之别名。
五淋,灸大敦三十壮。
气淋,灸关元五十壮。
又,侠玉泉相去一寸半,灸三十壮。
劳淋,足太阴百壮,在内踝上三寸三报之。
石淋,脐下三十六种疾不得小便,灸关元三十壮(一云百壮)。
血淋,灸丹田,随年壮。
血淋,灸腹溜五十壮。
卒淋,灸外踝尖七壮。
失禁,尿不自觉知,针阴陵泉入五分,灸随年壮。
茎中痛,灸行间三十壮。
屈骨端,主腹中满小便数,灸二七壮。小儿以意量之。
不得尿,灸太冲五十壮。
失尿不禁法∶灸大敦七壮。
又,灸行间七壮。
小儿遗尿,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又大敦一壮。
尿床灸法∶垂两手髀上,尽指头上陷处,灸七壮。
又,脐下横纹七壮。
遗尿,针遗道入二寸补之,在侠玉泉五寸,灸随年壮。
又,灸阴陵泉随年壮。
又,灸阳明随年壮,针入三分。

浊淋二症,俱小便赤也,浊多虚,淋多实,淋痛浊不痛为异耳,浊淋俱属热症,惟其不痛,大约属湿痰下陷,及脱精所致,惟其有痛,大约纵淫欲火动,强留败精而然,不可混治。


〔汤〕治血淋神效方
紫草连翘车前子(各等分
水煎服。
又方
海螵蛸 生地 白茯苓
上等分为末,柏叶车前草煎汤调下。
气淋
赤芍药(一两) 槟榔(面裹煨,一个)
上为末,灯心枣子煎汤,调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
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
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
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证,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
【按】
「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
趺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抟,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
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
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而雨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金匮》)
淋病有五∶一曰劳淋,二曰血淋,三曰热淋,四曰气淋,五曰石淋五淋之外,又有膏淋、沙淋、冷淋,合为八也。(《东医宝鉴》)
热在脬中,煎熬日,轻则凝如脂膏,甚则结如沙石。如汤瓶煎炼日久,熬成白碱;又如清水煎汤,热甚沸溢,自然混浊。(徐春甫
内经》言淋,无非湿与热而已,然有因忿怒,气动生火者;有因醇酒浓味,酿成湿热者;有因房劳虚火动者。盖肾与膀胱表里,凡水入小肠,则通于胞行于而为溺。若肾气不足,热入膀胱,致水道涩而不利,或如豆汁膏血。亦有肾虚气弱,受寒夹冷者,其候必先寒战而后溲便。然淋有五∶石、膏、劳、热、血是也。石淋者,水为热乘,如汤瓶久在水中,底结白碱,便则茎痛里急膏淋者,小便有脂如膏,此因肾虚不能制液而下行也;劳淋有二,因劳倦而作者属脾虚强力入房者属肾虚热淋者,三焦有热,流入于胞,溺黄而涩;血淋者,盖心主血,热盛搏血,失其常道,心与小肠表里,乃下流而入于胞,与便齐出,脉必数而有力。若血色黑黯,面白脉迟者,此属下元虚冷也;若小腹硬满,茎痛欲死者,此血淤也。尿而痛者为血淋,不痛为溺血。又有气淋冷淋虚淋肉淋,总不外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自清而浊,自柔而坚,自无形而有形。要皆一火之化,犹水煮为盐之义。治宜开郁行滞,破血滋阴清解邪热,调平心火。心清则小便自利,火平则血不妄行,切勿误加补剂,盖气得补则愈胀,血得补则愈涩,热得补则愈盛矣。(《冯氏锦囊》)
淋有虚实,不可不辨。如气淋脐下妨闷,诚为气滞,法当疏利;若气虚不运者,又宜补中。血淋腹硬茎痛,诚为死血,法当去淤;然血虚、血冷者,又当补肾。惟膏淋有精溺混浊之异,非滋阴不效;劳淋有脾肾困败之状,非养正不除。(《证治汇补》)
淋浊二证,时医好用渗利,殊不知淋浊久不愈者,多属阴虚,而渗利在所当忌。然又不可早用补涩,盖此证之始,未有不因于湿热下流者,补涩太早,反闭其邪而病愈甚矣。是以有积年累月不愈者,皆由治法失其先后次第故也。(《赤水玄珠》)
书云∶淋证不可服补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此言一出,人皆以为治淋闭者,不过渗湿、清热、利水而已。殊不知邪气蕴结膀胱者,固不可补,若气虚则渗泄之令不行,必须参、 补气血虚则不得滋润流通,必须归、地补血。大抵肾虚补肾,以四物汤加知、柏,或煎下滋肾丸;若气虚于下而不通者,宜补而升之。虽云升补不可独用,而渗利亦不可独行,须佐使得宜为要。
况行水难免不泄肾气,渗利难免不亡津液,果是邪热蕴结,而元气未虚者,投之庶可获效。设施于虚弱之人,未见其有成功也。(《医宗粹言》)
治淋,不可纯用寒凉伤血,不可纯用热药助火。盖寒则坚凝,热则流通,均非至当,但宜清上固下为是。(《医学入门》)
虚淋者,肾虚精败也。童子精未盛而御女,老人已痿而思色,则精不出而内败,茎中涩痛成淋者,惟《金匮肾气汤可救。若精已竭而复耗之,则大小便牵引而痛,宜滋化源,不可误用知、柏淡渗等剂,既泻其阳,复耗其也。(薛立斋)
淋病主治,而用八正、厘清、导赤等方,因热湿俱属无形,腑气为壅,取淡渗苦寒,湿去热解,腑通病解。
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徒进清湿热小便无用,以溺与精同门异路耳。古方用虎杖散者,以麝香入络通血,杜牛膝亦开通血中败浊也。(《临证指南》)
淋闭一证,《玉机微义》阐述详尽,他如河间之热,罗知悌之寒,张洁古分在气在血,严用和五淋,陈无择之三因,朱彦修之痰死血,刘宗浓之肾虚火炽,分门别类,惟妇人治法尚略。妇人经未绝年,厥阴肝经用事,肝主谋虑,妇人多郁,郁久成火,凝滞浊液,渐结成粒,名曰石淋。治用五苓、八正,淡渗利窍,于病未尝远也。不知淡渗皆在天之阳,但能利肺气,非治有形之病也。肾乃肺子,淡渗过剂,肾气夺矣。阴血日亏,郁火日炽,无阳则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淡渗皆泄气而损血,血损则窍愈涩,病愈剧。当开郁火,补阴血,兼以导气,壮者气行则愈,阴血旺,气道通,病自瘳矣,如河涸舟粘,纵用力多,未若决水之为易也。
用丹溪牛膝膏,加郁金开郁、山栀降火、生地补阴琥珀导气利窍则愈。(孙一奎)
妇人血淋,多由冲任经脉之病,与男子不同。(张景岳)
诸淋皆属于热,虽有冷淋,盖千百中之一也。(《医学纲目》)
石淋,须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宜麦冬木通冬葵子滑石车前子连翘瞿麦知母。又加味葵子茯苓散,专治石淋之圣药。
劳淋,有脾、肾之分,劳于脾者,宜补中益气汤加车前泽泻;劳于肾者,宜六味汤加麦冬五味子
血淋看血色分冷热,色鲜紫者为实热,以生牛膝为主,兼用车前子山栀、生地、犀角桃仁、藕汁;血虚而热者,用生地、黄芩阿胶柏叶;若色淤淡者,属肾与膀胱虚冷也,宜六味丸肉桂;若尺脉沉弦而数者,必有蓄淤,宜犀角地黄汤加紫菀牛膝。燥利耗气之类禁用。
气淋,宜沉香肉桂茯苓泽泻,佐以木通瞿麦葵子山栀石韦。实则气滞不通,脐下妨闷,服利药不效者,沉香降气四磨汤选用。
膏淋,精溺俱出,小便阻塞,欲出不能而痛,宜茯苓秋石海金砂泽泻滑石;如不甚痛者,固涩其精,宜鹿角霜苁蓉菟丝莲须芡实山药;或桑螵蛸菟丝等分,蜜丸,服后,以六味丸聚精丸调补。
冷淋,宜肾气丸鹿茸
热淋,烦渴引饮,宜导赤散黄芩;躁热不渴,宜滋肾丸,或淡竹叶煎汤调辰砂益元散。(《张氏医通》)

先教谕尝曰∶淋之自梅毒者,特见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谓为内蛀疳。盖今之患淋者比比皆是,虽彼土理必多有,而明清诸家无敢言及者,最为可怪,故窦氏之外,一无所采云。
名义 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今名虽俗,于义为得。(《三因》)(按∶癃、淋一声,癃即淋,元载侗《六书故》有说。今陈氏以为罢义者非是,或有以癃为小便闭之名者亦非是。)
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要诀》)
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为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名淋病是也。(《纲目》)
癃即淋病。(同上)
源由诸说(互见次条)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为溲便也。肾气通于津液下流之道也。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腑脏不和,致肾虚膀胱热也。膀胱津液之府,热则津液内溢而流于睾,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于胞。肾虚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疾,痛引于脐。(《病源论》)
诸淋大率有五∶曰冷,曰热,曰膏,曰血,曰石。五种不同,皆以气为本。多因淫情交错,内外兼并,清浊相干,阴阳不顺,结在下焦,遂为淋闭。(《三因》)
淋有五,皆属乎热。(《丹溪》)
巢氏之说如此,恐未必尽然。大抵皆三焦气化不及,热迫膀胱,令水道涸涩之所成也。劳、气、血、膏、石,虽分五种,其病机必因劳动火,火盛搏气,甚及于血,血转为膏,膏转为石。自清而浊,自薄而浓,自柔而坚,自无形而渐有形,亦熬汁成膏,煮水结盐之义,岂真有砂石出水藏哉。至若肾虚不能制肥液,更可笑也。(《续焰》)
脉候 (见次条)
证状总说 诸淋与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过醉入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或因女色兴而败精不出,或因迷宠不已而真髓多输,或惊惶不次,或思虑未宁,或饥饱过时,或奔驰才定,或隐忍大小便,或发泄久兴,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伤兹不慎,致起斯疾,状候变异,名亦不同,则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之八种耳。冷淋者,小便数,色白如泔也。热淋者,小便涩,而色赤如血也。气淋者,脐腹满闷,小便不通利而痛也。劳淋者,小便淋沥不绝,如水之滴漏而不断绝也。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砂淋者,脐腹中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一作黄),色泽不定,此由肾气弱而贪于女色,房而不泄,泄而不止,虚伤真气邪热渐强,结聚而成砂。又如以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谓肾者水也,咸归于肾,水消于下,虚热日甚,煎结而成,此非一时而作也,盖远久乃发,成即五岁,败即三年,壮人五载,祸必至矣。宜乎急攻,八淋之中,惟此最危。其脉盛大而实者可治,虚小而涩者不可治。虚者谓肾与膀胱俱虚,而精滑梦泄小便不禁者也。实则谓经络闭涩,水道不利,而茎痛腿酸者也。又诸淋之病,与脉相从者活,反者凶。治疗之法,亦在详酌耳。(《中藏》)(按∶《医碥》曰∶脉实大,宜分理。脉虚细涩,精血败坏,难治。)
淋有五种∶一者,茎中痛,溺不得卒出者,石淋也。二者,溺有白汁肥如脂,膏淋也,一名肉淋。三者,溺难涩,常有余沥者,气淋也。四者,溺留茎中。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劳淋也。五者,如豆汁或如血,结不通者,一名血淋,一名痒淋也。(《肘后》)
《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石淋之为病,小便茎中痛,尿不得卒出,时自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气淋之为病,小便难,常有余沥。膏淋之为病,尿似膏自出,少腹膀胱里急劳淋之为病,倦即发,痛引气冲小便不利热淋之为病,热即发,其尿血后如豆汁状,畜作有时。五淋各异,疗方用杂。(《外台》)
石淋(宜参治血诸方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病源论》)
沙淋凝脂而易散,石淋结块而难消。败精结者为沙。(《直指》)
热在脬中,下焦为之约,结成砂石,如汤瓶煎炼日久,熬成汤碱。今夫羊之脬,吹气令满,常不能透,岂真有沙石而能漏者乎。以此知前人所说,服五石丸散而致者,恐未必然。(《十形三疗》)
五淋之中,惟石淋膏淋最难治。石淋乃是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火中,底结白碱而不能去,理宜清彻积热,使水道通,则砂石出而可愈。(《统旨》)
沙石淋者,小便混浊,如稠浆腐败浓汁,然又有努出粒如砂如块,色如玛瑙色者,或有长而如粉条者,初出粉红,少顷则如白浓浆矣。此因少年斫丧太过,致有遗浊,而服补涩药多,积久而发。有信邪道,用蛤蚧海马海牛母丁香、紫稍花、哈芙蓉等,服贴封搽茎口或脐中,以阻精动火,及服健阳丸温暖之饵,甚至五内败坏,燥热凝结,到中年后,衰而陷下,则发出以上恶症。(《会元》)
膏淋 (互见补肾诸方中)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病源论》)
精结散者为膏。(《直指》)
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状,此乃精溺俱出,精塞窍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大菟丝子丸鹿茸丸之类。然此即膏淋,谓其非淋亦不可。(《要诀》)
膏淋为因肾脏虚寒,精溺如膏,或如米泔,或如鼻涕,此必败精塞于窍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治当温养下元,俾精气固,则便自清如常矣。(《统旨》)
热淋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亦有宿病淋,今得热而发者,其热甚则变尿血。亦有小便后如似小豆羹汁状者,畜作有时也。(《病源论》)
若热极成淋,服药不效者,宜减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灯心、瞿麦各少许。(《要诀》)
省元忽被湿侵,小便涩滞难通,或茎中作痛。予曰∶此属肝胆湿热。先用龙胆泻肝汤罔效,茎中白津出,小便通则疼甚,仍以牛膝山栀夏枯草薏苡仁木通甘草(少)、牵牛子水煎服,全愈。(《石山》)
血淋(互见渗泄及治血诸方中) 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循环腑脏。劳甚者则散失其常经,溢渗入胞而成血淋也。(《病源论》)
血淋一证,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按∶此以心肾为别,似拘)。若的是冷淋,及下元虚冷,血色瘀者,并宜漠椒根锉碎,不拘多少,白水煎,候冷进。(《要诀》)
血淋血瘀血虚、血冷、血热之分。小便硬满,茎中作痛欲死,血瘀也。血色黑黯,面色枯白,尺脉沉迟,下元虚冷也(肾气丸)。然有内热过极,反兼水化而色黑者,未可便以为冷也,须以脉证详辨之。(《必读》)
血受伤者,补血行血自愈,勿作淋治。死血作淋,牛膝膏妙。血淋,用侧柏叶、生藕节车前草等分捣汁,调益元散。(《准绳》)
溺血者略轻些,而血淋者乃精竭火动而血来也,与沙石淋兄弟然耳,乃死里求生,苟幸获效,慎勿再犯。(《会元》)
建安林回甫秘校,熙宁中与予同客龙门李氏家。林一日下血,李兄弟煎八正散与服,既服不胜其苦,小腹阴痛益甚。余教林服菟丝山药丸(当考),林病去,气血亦小充实。盖不可专以热药、血得热则盈溢为说也。(《鸡峰》)
气淋气淋者,肾虚膀胱热,气胀所为也。膀胱合与肾为表里膀胱热,热气流入于胞,热则生实,令胞内气胀,则小腹满肾虚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状膀胱小腹皆满,尿涩常有余沥是也。亦曰气癃。诊其少阴脉数者,男子则气淋。(《病源论》)(按∶诊法出《脉经》。)
淋病,下诸通便剂愈不通,用木香流气饮或别用通气香剂才愈者,此乃气淋,出于冷热淋之外。(《要诀》)
劳淋(诸液燥证、暑月尿涩) 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千金》痛引气冲),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病源论》)
小便艰涩如淋,不痛而痒者,此亦属虚(按∶医碥曰∶淋证茎中必痛,若先痛后痒,则火退矣,或实证转虚),宜八味丸生料鹿茸丸之类。若因思虑用心过度致淋,辰砂妙香散威喜丸,或妙香散五苓散。汗多而小便赤涩,暑月多有此证,盛暑所饮既多,小便反涩少而赤,缘上停为饮,外发为汗,津道不通,小肠涩闭,则水不运下。五苓散一名导逆,内有术、桂收汗,猪苓泽泻茯苓水道,收其在外者使之内,又从而利导焉。发者敛之,壅者通之,义取于此。然有虚劳汗多而小便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小便之剂竭其肾水,惟当温养润肺(按∶《医碥》曰∶敛汗清热滋液可也),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汗者心液,心主血,血荣则心得所养,汗止津生,不待通而溺自清矣。诸失精血及患毒人,忽有小便赤涩之证,此亦是桔竭不润之故。(《要诀》)
一人形肥苍白,年五十余,病淋,沙石涩痛。医用五苓或琥珀八正散之类,病益加。邀余往诊,脉皆濡弱而缓近驶。曰∶此气血虚也。经云∶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出焉。
今病气虚,不惟不能运化蒸溽,而亦气馁不能使之出也。经又云∶血主濡之。血少则茎中枯涩,水道不利,安得不淋。医用通利,血愈燥,气愈伤矣。遂用大补汤加牛膝煎服,月余病减。仍服八味丸,除附子,加黄 ,服半月余,遂获安。(《石山》)(按∶《方考》清心莲子饮,劳淋者此方主之。)
邑宰严知非,患淋经年,痛如刀锥,凡清火疏利之剂计三百帖,病势日甚,岁暮来就诊。余曰∶两尺数而无力,是虚火也。从来医者皆泥痛无补法,愈疏通则愈虚,愈虚则虚火愈炽。遂以八味地黄丸料,加车前沉香人参,逾月而病去。(《必读》)
寒淋(互见温通诸方中) 寒淋者,其病状,先寒战然后尿是也。由肾气虚弱,下焦受于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寒气胜则战寒而成淋,正气胜战寒解,故得小便也。(《病源论》)
进冷剂愈甚者,此是冷淋,宜地髓汤(用牛膝麝香)下附子八味丸。有因服五苓散等药不效,用生料鹿茸丸却愈。此证,病于下元虚冷之故。(《要诀》)
老人淋 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备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其精不出内败。小便道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道牵疼,愈疼则愈欲大小便,愈便则愈疼。(《褚氏遗书》)
精败竭者,童男精未盛而御女,老人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茎中痛涩为淋者,八味丸料加车前子牛膝煎服。若精已竭而复耗之,则大小便中牵疼,愈疼则愈欲大小便,愈便则愈疼,倍附子救之。凡此当滋化源,不可误用知、柏、淡渗等剂,既泻真阳,复损真阴。(《入门》)
有年老衰弱,小便滴沥不通者,乃天真竭而元气虚也。不可服通利之剂,宜生脉散,加甘草稍连白色梗并子通用,郁李仁、麻仁研,空心服之。(《会元》)
蛀疳 (见清凉诸方中)
死证淋病下焦气血干者死。(《捷法》)
治法诸说淋闭之病,不可一向作热治,亦有胞囊有寒而便溺不通者,亦有胞系了戾而不小便者,宜审别之。(《鸡峰》)
执剂之法,并用流行滞气,疏利小便清解邪热,其于调平心火,又三者之纲领焉。心清则小便自利,心平则血不妄行,最不可姑息用补,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之谷道闭遏,未见其有能生者也。(《直指》)
小便涩痛,常急欲溺,及去点滴,茎中痛不可忍者,此五淋病。生料五苓散,加阿胶七分。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少许。或五苓散益元散等分。(《要诀》)
诸方中类多散热利小便,而于开郁行气破血滋阴盖少焉。若夫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淋砂淋石淋三者,必须开郁利气、破血滋阴方可也。古方用郁金琥珀,开郁药也;用青皮木香行气药也;用蒲黄牛膝破血药也;川黄柏、生地黄滋阴药也。(《丹溪附余》)
石膏火 ,同琥珀滑石,乃石淋之要药,然须质壮初起者宜之。(《医通》)
蒲公英为治淋通品,诸家不言治淋,试之甚验。(《本草备要》)
渗泄诸方阿胶汤,若血随小便出,每便辄痛,由心气留热,搏于小肠。盖心主血,遇热即流散,渗于脬中。诊其心脉大散而数疾,谓之血淋,宜此阿胶汤。其下痛不涩者,非热非淋,由惊气而乘心,心气散溢,血无所归,诊其脉濡弱。宜地榆饮子(方在后)。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四分) 车前子(二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按∶此方为血淋而设,然猪苓汤实为治淋第一方,故列之于首。)
通神散,治小便壅闭,脐下结硬,小便所壮如撒火,或变砂石淋。
白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木猪苓(半两去黑皮) 白术(二钱) 滑石(五钱) 甘草(二钱) 肉桂(一钱去粗皮)
上七味同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后多饮热水三两盏,多利小便效。(《圣效》)
二神散,治诸淋急痛。
黄色海金沙(七钱半) 滑石(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多用灯心木通麦门冬草,新水煎,入蜜调下。(《直指》)(按∶此本《幼幼》汉东王先生方,名如圣散,各一分,煎灯心汤调下。)《得效》海金砂散,治膏淋,于本方加甘草,用麦门冬汤下。
硼砂散,治沙石淋急痛。
硼砂(细研) 琥珀赤茯苓蜀葵子 陈橘皮(不去白等分
上末,每服二钱半,用葱头二片,去心麦门冬二十一粒,蜜二匙,新水煎取清汁调下。或绿豆水浸,和皮研清汁调下。(《直指》)
沙石淋方。
黑豆(一百二十粒) 粉草(一寸生锉)
上以新水煎,乘热入滑石末一钱调和,空腹服。(《直指》)
凡大人小儿病砂石淋,及五种淋涩癃闭,并脐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长流水调下。盖因热在膀胱,燥其津液。(《治法杂论》)《袖珍》引张子和治卒淋痛,加茴香。《元戎》淋者加栀子
秘方,治沙淋茎中痛,服此必待沙出乃安。
石首鱼脑骨(十个火 ) 滑石(二钱半) 琥珀(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煎木通汤调下。(《统旨》)
(按∶此方亦出《正传》,无琥珀。)
清利诸方 《短剧》地肤汤(按∶《千金地肤子汤),疗下焦诸结热,小便赤黄,数起出少,大痛或便血云云,诸淋服之即通方。
地肤草(三两(按∶《千金》作地肤子知母猪苓(去皮) 瞿麦黄芩升麻通草(各二两) 海藻(一两) 葵子(一升) 枳实(二两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大小便皆闭者,加大黄三两。(《外台》)
五淋散,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
山栀子仁(炒十四两) 淡竹叶(四两) 赤芍药茯苓(去皮各半斤) 山茵陈(去根二两) 木通(去节) 甘草(炙) 滑石(各四两)
上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服。(《和剂》)(按∶原方用茯苓当归甘草栀子芍药五味。又导赤丸与此相似。)
《方脉正宗》治五淋赤白浊木通生地黄海金沙各二钱,甘草茯苓黄连黄芩各一钱,竹叶五十片,灯心五十根,水煎服,临服时加白果汁十茶匙。(《汇言》)
龙胆泻肝汤,治肝经湿热,两拗肿痛,或腹中疼痛,或小便涩滞等证。
龙胆草(酒拌炒黄)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炒) 木通生地黄(酒拌) 当归(酒拌) 山栀(炒) 黄芩(炒)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准绳》)
内外蛀疳身热小便涩滞,宜服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黄连车前子。(《疮疡经验全书》)
内外疳疮,并小便一切疾。
苍术(二钱) 黄柏(二钱) 秦艽(一钱) 滑石(二钱)
水煎服。如小便涩滞疼痛,加甘草节蒲黄。(同上)
葛粉丸,治男女淋病疼痛,效速,勿轻忽之。
沙糖(《本草》云∶治心肺大肠热。) 葛粉和丸如桐子大,井花水化开一二丸。(《纲目》)
泻下诸方(互见治血中)《广济》疗热淋方。
车前草(切一升) 通草(三两切) 葵根(切一升) 芒硝(六分汤成下)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绞去滓,内硝,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微利为度。忌热食。(《外台》)
《灵菀方》治五种淋疾一劳淋血淋气淋热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透格散。用硝石一两,不夹泥土雪白者,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根据汤使如后∶劳淋劳倦虚损则发,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末煎汤下,通后便补虚丸散。(按∶以下诸淋,原举其证,概与《巢源》同,仍节之。)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温调。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令细,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卒患诸淋,并只以冷水调下,并空心先调使药消散如水即服之,更以汤使送下。服诸药未效者,服此立愈。(《本草》)
朴硝散,治五淋
朴硝海金沙皂角烧存性
上三味各等分为细末,沙糖井花水调下。(《经验良方》)治淋浊妙方,牙皂滑石竹叶灯心、皮硝(少许),热汤,露一宿,次早温眼。(《济世全书》)
石淋血淋,下砂石兼碎血片,小腹结痛闷绝,犀角散
犀角石韦王不留行滑石蒲黄(以上各一两) 黄芩大黄(各三分) 木通葵子赤芍药(各一两半) 车前子(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神巧》)
导赤丸,治心肾凝滞,膀胱有热,小便不通风热相搏,淋沥不宣,或服补药过多,水道蹇涩,出少起数,脐腹急痛,攻疰阴间。
山栀子仁(炒一十二两) 赤芍药滑石茯苓(去皮各四两) 生干地黄(焙) 木通(去节各半斤) 大黄(炒十五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后用温热水吞下。(《和剂》)(按∶此以钱氏导赤散为原,其方用生地黄甘草木通,用竹叶水煎。)
石淋水道涩痛,频下砂石,宜服神效琥珀散方。
琥珀(半两) 磁石(半两烧酒淬七遍细研水飞过) 桂心(半两) 滑石(半两) 葵子(半两)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腻粉(半两) 木通(半两锉) 木香(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葱白灯心汤调下二钱。(《圣惠》)
郁金黄连丸(秘方)治心神炎上,肾水不升,致使水火不得相济,故火以炎上,水流下淋,膀胱心火所炽,而脬囊中积热,或癃闭不通,或遗泄不禁,或白浊如泔水,或膏淋如脓,或如栀子汁,或如砂石米粒,或如粉糊相似者,俱热证,此药悉皆治之。
郁金黄连(各一两) 黄芩琥珀(研) 大黄(酒浸各二两) 滑石(四两) 黑牵牛(炒取末二两) 白茯苓(四两)
上为末,水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沸汤下,空心服。如用消导饮食降心火,可加沉香五钱。(《袖珍》)
简便方》治赤白浊淋,痛涩不通,大黄为末,每用六分,用鸡子一个,破顶入药,搅匀蒸熟,空心食之,不过三服愈。(《汇言》)
治血诸方血淋尿血水道涩痛,郁金散方。
郁金(一两) 麦(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 车前叶(一两) 滑石(一两) 川芒硝(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瘥为度。(《圣惠》)
治淋血,热痛不可忍,大黄散方。
大黄(略蒸熟切焙二两) 乱发(烧灰,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热水调下,日三服。(《圣济》)
治淋血,用桃仁承气汤,空心服效。(《传信尤易方》)
犀角地黄汤,治小肠淋沥出血,疼痛难忍。余癸丑夏,尝苦淋漓之疾,出血不已,得黄应明授此方,数服而愈。(《朱氏》)
血淋心烦水道中涩痛,宜服此方。
干地黄(二两) 郁金蒲黄(各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煎车前子叶汤,调下三钱。(《圣惠》)《幼幼》张涣蒲黄散,治血淋,于本方去郁金,加冬葵子,水煎。
治卒淋沥小便痛涩,当归散方。
当归乱发灰(一分) 猪苓(三分) 海蛤(三分细研) 汉防己甘遂(煨令黄) 蒲黄赤芍药(各三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煎木通葱白汤调下一钱。(同上)
七宝散,若沙石自小便出,出辄欲死,此由故热伏留肠间,与水液相搏结而成石,诊其脉散涩而无常度,谓之石淋
琥珀没药乳香蒲黄百部根桃胶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入面少许研匀令干。入温水和作饼子。
焙为末。)
上各等分研匀,温酒调下一钱,腹空服仍先用引药。
好胡桃一个,烧存性
上细研,酒一盏调服,移时服七宝散。(《鸡峰》)
地榆饮子,治小便凝涩。
香附子地榆上 咀,各浓煎汤一盏,先呷附子汤,次呷地榆汤,以尽为度,未知再服。(同上)
琥珀丸,治热淋疼痛。
琥珀(半两研) 乳香(半两研) 桃胶(半两研)
上拌研匀,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煎萱草汤下。(《小儿总微论》)
琥珀散,治五淋涩痛,小便有脓血出。
琥珀(研) 海金沙(研) 没药蒲黄(研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浓煎萱草根汤调下,日进二服。(《御药》)
木香灯草丸,治形中痛,小便涩滞,或浓溺不通。
木香红花灯草(以上各三两)
上件为细末,糯米粉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温酒送下,食前日进三服。(同上)
王尚书神效方,治血淋
海螵蛸干地黄赤茯苓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煎柏叶车前草汤调下。(《经验良方》)
三生益元散,此治血淋之方也。
生柏叶 生藕节车前(各汁一杯) 益元散(三钱) 调服。(《方考》)
许(十八),血淋,尿管溺出而痛,脉沉实,形色苍黑,治从腑热。
芦荟山栀郁李仁红花当归大黄龙胆草丹皮(《临证指南》)
小便不利,茎中痛欲死,牛膝饮方,亦疗妇人血结腹坚痛方。取牛膝一大把并叶,无多少,(按∶《本草》引此有酒字)煮饮之,立愈验。(《肘后》)(按∶《外台》引《备急》云∶生牛膝一名牛唇,掘取根煮服之立瘥。《肘后》同。)牛膝,治淋之圣药也。但虚人当用补剂,盐治之耳。(《纲目》)陈日华《经验方》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守王南强书云∶老人久苦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又叶朝议亲人患血淋,流下小便在盆内凝如 ,久而有变如鼠形,但无足尔。百治不效,一村医用牛膝根煎浓汁,日饮五服,名地髓汤,虽未即愈,而血色渐淡,久乃复旧。后十余年病又作,服之又瘥。(《本草纲目》)
集验方》治五淋苦杖不计多少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不拘时候。(《本草》)(按∶虎杖陈藏器本草》云∶一名苦杖。)治妇人诸般淋,苦杖根俗呼为杜牛膝,多取净洗碎之,以一合,用水五盏,煎一盏,去滓,用麝香乳香少许研调下。鄞县武尉耿梦得,其内人患砂石淋者十三年矣,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砂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啜之,一夕而愈,所见也。(《本事》)
补肾诸方菟丝子丸,若脂肥随便而下,策策而痛,由肾气虚衰,精液不收,气不禁固,诊其脉散涩而微,谓之膏淋,宜此。
菟丝子(拣净水淘酒浸一宿乘润先捣为粗末焙) 桑螵蛸(二两) 泽泻(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空心。(《鸡峰》)
地黄鹿茸丸,治虚淋。(入桃胶煎亦得。)
熟地黄赤芍药当归赤茯苓桃胶(各一两) 鹿茸(半两) 血余(四两)
上为细末,白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灯草汤下。(同上)
鹿角霜丸,治膏淋,多因忧思失志意舍不宁,浊气乾清,小便淋闭,或复黄赤白黯如脂膏状,疲剧筋力,或伤寒湿,多有此证。
鹿角霜白茯苓秋石(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三因》)《直指秋石丸,治浊气乾清,精散而成膏淋。于本方去鹿角霜,加桑螵蛸鹿角胶。《玉案》于本方加海金沙。
八味丸,治冷淋,小便秘涩,数起不通。(《得效》)
温通诸方冷淋小腹气满,不得宣通,木香散方。
木香(三分) 桂心(三分) 大麻仁(一两) 葵子(一两) 麦(一两) 泽泻(一两) 苣(一两) 青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
生附散,治冷淋,小便秘涩,数起不通,窍中疼痛,恶寒凛凛。多因饮水过度,或为寒涩,心虚志耗,皆有此证。
附子(去皮脐生用) 滑石(各半两) 瞿麦木通(各三分) 半夏(汤洗七次三分)
上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姜七片,灯心二十茎,蜜半匙,煎七分,空心服。(《三因》)
木香汤,治冷气凝滞,小便淋涩作痛,身体冷清。
木香木通槟榔舶上茴香(焙) 当归赤芍药青皮(去白) 泽泻辣桂橘红甘草(炙)
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直指》)《入门》名二木散。
参苓琥珀汤,中统三年六月中,黄明之小便淋,茎中痛不可忍,相引胁下痛,制此服之,大效。
人参(五分) 茯苓(去皮四分) 川楝子(去核锉炒一钱) 琥珀(三分) 生甘草(一钱) 玄胡索(七分) 泽泻柴胡当归梢(各三分)
上九味 咀,都作一服,用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宝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鉴〕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喻氏法律云.消渴之证.内经有其论无其治.金匮有论有治矣.而集书者.采伤寒论阴经消渴之文凑入.后人不能决择.斯亦不适于用也.盖伤寒热邪.至厥阴而尽.热势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热解则不渴.且不消矣.岂杂证积渐为患之比乎.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诸本.接下条为一条.今根据金鉴分出.)
〔鉴〕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营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脉经坚字.并作紧.金鉴云.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讹.魏云.大坚.即大便坚也.一作紧.非.)
〔程〕趺阳胃脉也.内经曰.三阳结谓之消.胃与大肠.谓之三阳.以其热结于中.则脉浮而数.内经又曰.中热则胃中消谷.是数即消谷也.气盛.热气盛也.谷消热盛.则水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大便硬.胃无津液.则成消渴矣.此中消脉也.外台古今录验论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又东垣试效方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饥虚. 成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八味丸治之.总录所谓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案据此论.本节之症.即是消中之谓.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程〕小便多则消渴内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出气厥论.)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中之气.犹水中之火.地中之阳.蒸其精微之气.达于上焦.则云升而雨降.上焦得以如雾露之溉.肺金滋润.得以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斯无消渴之患.今其人也.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也.此属下消.
〔尤〕盖水液属.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之与气.未尝相离也.肾气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肾中颓堕之气.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肾气.不然.则滋阴润燥之品.同于饮水无济.但益下趋之势而已.驯至阳气全消.有降无升.饮一溲二而死不治.夫岂知饮入于胃.非得肾中真阳.焉能游溢精气.而上输脾肺耶.
〔沈〕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外台.近效祠部李郎中论云.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ht 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又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又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男子消渴.饮一斗.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即本方.但用山茱萸五两桂附各三两.吴氏方考云.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地黄丸.益其真.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升.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惟新.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陈氏外科精要云.一士大夫病渴.治疗累岁不安.一名医使服八味丸.不半载而疾痊.因疏其病源云.今医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药误矣.其疾本起于肾水枯竭.不能止润.是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济.煎熬而生渴.今服此药.降心火生其肾水.则渴自止矣.即本方.以真北五味子.代附子.圣济直指同.朱氏集验云.治消渴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用茧空.及茄空.煎汤下.严氏济生方.加减肾气丸.治劳伤肾经肾水不足.心火自用.口舌焦干.多渴而引饮.精神恍惚.面赤心烦腰痛脚弱.肢体羸瘦.不能起止.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鹿角沉香.弱甚者加附子.方勺泊宅编云.提点铸钱朝奉郎黄沔久病渴.极疲悴.予每见必劝服八味丸.初不甚信.后累医不痊.谩服数两遂安.或问渴而以八味丸治之何也.对曰.汉武帝渴.张仲景为处此方.盖渴多是肾之真水不足致然.若其势未至于 .但进此剂殊佳.且药性温平无害也.案汉武仲景相去数百年.盖不过一时作此杜撰之言.取信于俗士耳.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徐〕脉浮微热.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热也.故以桂枝主表.白术苓泽主里.而多以热水助其外出下达之势.此治消渴之浅而近也.按此与上条.同是消渴.上条小便多.知阴虚热结.此条小便不利.而微热.即为客邪内入.故治法迥异.然客邪内入.非真消渴也.合论以示辨耳.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尤〕热渴饮水.热已消而水不行.则逆而成呕.乃消渴变证.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证也.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惟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案金鉴云.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当用之.屡试屡验也.此说本于三因方百药煎.于生津止渴固效矣.然其药出于后世.本条所用.即所谓花蛤也.○以上三条.详见伤寒论辑义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俞本作四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徐〕淋之为病.全在下焦.故前十一篇内.言下焦有热.亦主淋闭不通.此言小便如粟状.粟者色白.而滴沥甚.则如米屑也.然气血不同.故后人有五淋之名.小腹气不和.失其浑浓之元则弦急矣.热邪上乘.则痛引脐中矣.
〔尤〕按巢氏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膀胱热也.肾气通于.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津液之腑肾虚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详见本论.其言颇为明晰.可补仲景之未备.案如粟状.根据巢源出少起多之语.唯言滴沥短少.如米屑耳.云色白.殆凿矣.沈程以下诸注.皆以为石淋.然以理推之.小便下砂石.不宜言如粟状.故今从徐注.三因方云.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今名虽俗.于义为得.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程本.以此条.列于前趺阳脉浮而数云云.即为消渴之后.是.魏本细书此条于上格云云.义与前同.故未另注.)
〔尤〕胃中有热.消谷引饮.即后世所谓消谷善饥中消者.是也.胃热则液干.故大便坚.便坚则水液独走前阴.故小便数亦即前条消渴胃坚之证.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错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程〕膀胱蓄热则为淋.发汗以迫其血.血不循经.结于下焦.又为便血.(详见伤寒论辑义.)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苦.赵本作者.)
〔尤〕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蒌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倍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鉴〕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沈〕本经肿论.腰以下肿者.当利其小便.而不见其方.观此方后云.小便利腹中温为知.似乎在水肿腹冷小便不利之方.想编书者误入.俟高明细详用之.
栝蒌瞿麦丸
蒌根(二两) 茯苓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程〕薯蓣栝蒌.润剂也.用以止渴生津茯苓瞿麦.利剂也.用以渗泄水气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佐附子之纯阳.则水气宣行.而小便自利.亦肾气丸之变制也.案渴而小便不利.故非消渴小便虽不利.而未至溺如粟状.且无小腹急痛.故非淋也.即此治水病.渴而小便不利之方.沈氏之说似是.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鉴〕表里他证.小便不利者.小便癃闭病也.
〔尤〕仲景不详见证.而并出三方.以听人之随证审用.殆所谓引而不发者欤.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徐〕蒲灰.即蒲席烧灰也.能去湿热小便滑石.能通九窍.去湿热.故主之.案蒲灰.证类本草.甄权云.破恶血.败蒲席灰也.魏氏家藏方.用箬灰.楼氏纲目云.蒲灰.恐即蒲黄粉.楼说难从.然千金有一方.附左备考.千金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痛.蒲黄滑石(各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医垒元戎.治产后小便不通.密钥匙散是.)
滑石白鱼散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半钱匕.俞本.作方寸匕.)
〔尤〕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案乱发本经.主五淋白鱼.恐非鱼中之白鱼尔雅. .白鱼本经云.衣鱼.一名白鱼.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又南齐书.明帝寝疾甚久.敕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鱼以为治.是也.沈云.白鱼鲞.诸注并仍之.不可从.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先将以下十七字.原本缺.今据宋本.及徐沈尤本补之.程本金鉴.作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卢本.五升.作六升.)
〔尤〕纲目.戎盐.即青盐.咸寒入肾.以润下之性.而就渗利之职.为驱除阴分水湿之法也.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方见中 中.)
〔尤〕此肺胃热伤津.故以白虎清热.人参生津止渴.盖即所谓上消膈消之证.疑亦错简于此也.喻氏法律云.按此治火热伤其肺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东垣以治膈消.洁古以治能食而渴者.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伤寒太阳阳明热邪未清.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胃热下流.则小便不利.故以猪苓汤.导热滋干.而驱胃邪下出也.文蛤散.猪苓散五苓散.凡四条.编书者误入.
〔尤〕按渴欲饮水.本文共有五条.而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为其水与热结故也.一用猪苓.为其水与热结.而阴气复伤也.其水入则吐者.亦用五苓.为其热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则用文蛤.为其水消而热在也.其口干燥者.则用白虎加人参.为其热甚而津伤也.此为同源而异流者.治法亦因之各异如此.学人所当细审也.

一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气上撞心)
消渴之症.其因皆起于胸膈间.在天之阳气既虚.而其阳精又竭之所致也.阳气上虚.则下焦虚火.因其空而炎于上.阳精上竭.又不能供两火之燔炙.而不得不资外水以自救.故渴.然邪火在胸膈.其位最高.胃脘虽从此下经.而其受水处.却较低于邪火.火上水下.未济之象.下水不能制上火.而上火反具吹嘘鼓逼之势.则所饮者.一直下趋而行为小便矣.以消易而愈渴.故曰消渴也.李氏旧注.引内经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虽非仲景之所谓消渴.而与本篇之旨略同者.盖心肺上热则一.而与条中之症.发源于下焦者.为大殊也.其又引经文二阳结.谓之消.又瘅成为消中二语.虽合仲景之旨.然是三四两条.中焦热实上炎之消渴.而不可以概下焦之症也.读金匮者.苟不从论文方意.会其全神.而徒为零注死解.纵博引经义.无有是处也.本篇论渴症者八条.一条言下焦虚火上冲.而为消渴之正病.二条即言其脉.并其病因.实由上焦阳气既虚.阳精又竭之故.三四两条.言消渴又有因于中焦坚数.而为消渴之变症者.即经所谓二阳结.及中消者是也.五条言正病消渴之治例.六七八三条.言渴而不消之轻病.与水饮二门相通之症治.特渴家之绪余耳.此条之文.见伤寒厥阴.与此大别.盖在伤寒.重厥阴二字.以厥阴得传经之热邪.其为病如此.是诸症平列.而无偏重处.且肝中化热解.而诸症亦罢.又为暂病也.因其人之上焦.原无虚劳之亏空.以厥阴之化热.下实而上撞耳.化热一解.而上焦即有以御之也.若此条.则专重在消渴二字.以消渴之人.先从肾精下竭.不能滋养肝木.而木中之血液亦短.木气以无而不恋本脏.于是悉索而根据辅于其所生之心部.譬之失所者.父母之乡.无栖止之乐.而外就其女家之义也.且心中真情.既无木液之供应.而自干自空久矣.况肾水下虚.火又以无畏而上炽乎.夫上焦在虚而欲吸之时.下焦具穷而急投之势.肝气入心.木得火而风生.火得木而焰起.木火合化而通明于胸膈.将逼中下二焦之津液于不尽不止.是入伤寒者.为论厥阴病机.而入本篇者.为论消渴之始末.故曰与此大别也.气上冲胸四句.虽言消渴者.其自下而上.一路之兼症如此.然亦为厥阴之所必然连及者.故其义与伤寒同.下之利不止.则与伤寒亦有辨矣.盖伤寒所言下之利不止者.下药阴寒.木性缩支柯之逆气.而下坠根株.是木从阴湿处以行根之理也.消渴所言下之利不止者.大肠一空.火势夺前阴之飞瀑.而后奔谷道.是火从空隙处以垂焰之理故也.
二条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承上文而言消渴之热.现下上焦.而谓由于下焦厥阴之气上冲者何也.盖寸口者.内为心肺之应.心统血而肺主气.气血两充于胸膈.则阳气阳精互相根抱.故其脉体之高下得中.脉至之往来连贯者此也.今寸口之脉浮.则是不足以抱阳.而使微阳.自浮之应.故浮即知为心肺之阳液虚也.浮而且迟.则是阳不胜于健用.而致动机疲困之应.故迟即知为心肺之阳气劳也.夫以心肺中之阳液阳气.两皆亏空.则厥阴燥气.安得不上冲.而成干柴着灶之象乎.故曰厥阴之为病消渴者.此也.下文二句.又仲景自注上文之义.盖谓阴阳虚劳于胸膈.而即见浮迟之脉者.以胸膈之阴阳.为荣卫之宗主.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是荣卫又所以载脉者也.夫阴阳相生.气血互用.阴血内虚.则脉外之卫气不足卫气失固密之令.故脉浮.阳气外劳.则脉中之营血耗竭.营血生阳之气.故脉迟.是脉根于营卫.而营卫之气大会于胸中.此所以因寸口之浮迟.而知营卫之衰竭.并内知其心肺之虚劳耳.
三条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此言上焦虽无虚劳之亏空.若阳明之火太盛.亦能浮其热于胸膈.而成上中二焦消渴之变症也.趺阳即阳明.详别见.盖指右关而言.注作足面之动脉.误.脉浮当兼实脉在内.且非浮出皮面.是从浮于关之上.将逼寸口而言.以浮出皮面.系阳明表热之脉.惟浮于上冲.始为膈热消渴之诊故也.数为热脉.又脉之来属阳.而其去之夹空属.数则至速而空窄.阳实阴虚之应也.夫阳明之脉.带实而上浮.是阳明之气自实.而且有浮其气于膈上之势.故曰浮即为气也.数为热.热在阳明.故消谷.数为阴虚.阳明阴虚.故不能自润而大坚也.气盛.指气浮而盛于胸膈之谓.胸膈气盛.则呵嘘之火势既大.而水易下趋.故溲数也.溲数.则水惟一过而不能留润.故干结而即坚.于是坚则愈数.而因数愈坚.则坚数如相搏之状.坚方欲以渴胜数.而数却以消胜坚.此消渴循环不已之道也.不出方治者.因上条有下之利不止之戒.则此条之不言戒者.其以下为正治者可见矣.但于大承中.令芒硝长出大黄之外为合.否则.恐大黄直性下趋之力多.而芒硝软坚破结之功少.但下其未坚者.旁流而下.而使坚者独留.则渴甚而死矣.此条当重看浮字.以浮则气浮于上.而成热高之消渴.方与下条之但数而为中消者有别也.
四条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承上文而言趺阳之脉.纵不浮而但数者.虽无膈热下嘘之势.而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其大便坚而小便数者.此热在中焦.亦能逼下焦之水.而为消渴.又变症中之变也.盖小肠膀胱.俱在胃下.胃中有热.则上吸胸膈之津液以自救.故渴又下逼小肠之水饮于膀胱.故消.然而机势相成.渴之机动于上.而其势成于消.消之机动于下.而其势又成于渴.故愈渴愈消.愈消愈渴矣.但言大便坚而小便数.即上条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之互词也.
五条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此言首条厥阴消渴之治例也.首二句是水饮与消渴之辨.三四两句.是消渴消渴之辨.其意以为渴症颇多.不可但因一渴.而即认为消也.比如渴而小便少者.则渐积渐高.而为饮为水.另详本病.若消渴者.则渴而小便反多者为是.以其与水饮门之小便少者相反.故曰反多也.又消症既有厥阴上冲.趺阳浮数之异.若以趺阳热实之候.而误投厥阴上焚之剂.不又蹈实实之戒.而令消渴更甚乎.夫厥阴之候.除脉症外.亦仍以小便诊法.盖趺阳热实.水从燥土下经.纵使急流飞渡.终有渗泄.况从燔炙煎炼中而出乎.故其所溲者.必不能如其所饮之数.若夫厥阴居至阴之下.阳火自微.即其精血下竭.而燥气上浮.亦无热相.惟上入心乡.斯干柴入火.而幻生烟焰者.且火高饮下.既无伤耗.过此.则寒溪直泻.复何火干土克.而谓所饮者或减一二耶.此饮一溲一.即知非趺阳诸症.而为厥阴上冲之消渴无疑矣.肾气丸.补下焦精血.以补其气源.因而上引之.以蒸填心肺之空.详虚劳本方下.消渴.为肝肾之既竭.因下干上空.以致木气冲之而焰发者.则补精血补气源.而蒸填上空之肾气丸.为的对矣.盖就上焦而论.心肺得肾气之冲和.而真阳渐复.譬之主人返旧里.而占房者必当见还.就下焦而论.肝肾得肾气之滋息.而真阴自生.譬之故土遇丰年.而流亡者争归复业.此真阴下滋木邪正性.真阳上治龙火消沉之本义也.至若厥阴消渴上焦责在无.而孤阳以邪热不交.故渴.下焦责在无阳.而群以虚寒失守.故消.重用地黄山萸.一直下补精血之性.将辛热之桂附包藏下纳.然后从肝肾中徐徐炊动.不特下焦渐温.而以关锁者治消.并且上部津升.而又以熏蒸者治渴矣.加燥土之薯蓣者.因上渴下消.互相注吸.故以培土者.中缓其流行之势.而使津液之机得上升也.加渗湿茯苓泽泻者.中土既有堤防.恐上流缓于注受而客饮不去.则真阴将阻于湿滞而不布也.然后以升阳走液之丹皮.双引肝肾之精神于膈上.则春晴满空.电光消灭.太清凝露.萎叶生鲜.复何消渴之不愈哉.读仲景诸方.其神奇变幻.顷刻万状.直如蓬莱阁上.看尽蜃楼.终若不能穷其微妙也.别以男子者.因妇人为阴柔之体.阳气尝亏.以其月有所泻也.故不轻易病消渴.凡病消渴.即属枯症.其小便必少.大便必泻.多为死候故也.
六条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浮脉为气机上冲外鼓之应.今以其症之小便不利.及微热消渴者合诊之.则消渴为入水既多.而小便不利.为出水又少.是知微热.因热水内积.不得下通.而衬托经表之所致.故并令脉浮也.利小便.以下通其水.发汗.以旁散其热.谁曰不宜.然非五苓.无双解之效.故主之.方意详伤寒本方.
七条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此饮热胃寒之症也.盖饮久化热而烫胸.故胸病热而渴.欲饮水、饮冷伤阳而逆胃.故胃恶寒.而水入则吐也.旧水逆停而不下行.新水逆出而不中纳.故曰水逆.五苓为辛甘渗泄之剂.故主之.以辛甘则使胃阳温复.渗泄则使水性顺趋.而药后所云多服暖水者.亦有见耶.
八条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和服方寸匕
此肾水上泛而为热饮.饮热烫胸.故渴饮不止也.文蛤.象肾而性沉.且能摄水下行.故主之.盖象肾则走少阴.性沉而摄水下行.则热饮去而渴将自止矣.俗解谓味咸走肾.误.以其但杵为散.而不曰火 .其味安得咸耶.文蛤、蚌属.亦名花.出东海及莱州海中.背上有斑纹.故名.大者三寸.小者五六分.坊家以五倍子混代之.非.
九条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者.小便不利.而其所出者.或白或赤.或膏或沙石之总名也.按其病因.大概不越三者.一则上焦以神劳气虚.不能分运水气中焦脾土气寒.又不能制水下化.故小便停滞.滞久则膀胱内生虚假之热.且宗气不能提挈神髓.而阴气下陷膀胱.于是阴气得虚假之热郁.而成浊涕之状者.此所谓膏淋也.一则三焦亢热.而真阳气化之机自疲.不管传送.而膀胱癃闭.故小便不利.且阴阳之液.两伤于邪火.则引水自救.故渴.以渴饮之水.而久煎癃闭膀胱.此煎水成碱.煮海成盐之象.而成砂石淋者是也.一则淫火爱慕于心君.飞传于肾腑.而外流于阳道阴庭.又无所事.而阳火不能下泄.则横贯带脉.而沉坠腰痛络脉胀而化机自塞.故小便不利.邪火结而阴精下淫.故浊淋黄绿也.本条言神劳气虚.而中土不能下温其化机之淋.二条统言治淋之戒.三条即言虚淋之治例.四条言淫火停阁之淋.故其方药俱主咸润之品.以咸走肾.而尤能泻心火也.五六两条.言热淋之治例耳.仲景之意.以渴而小便过利者为消渴.渴而小便不利者为淋.故次淋于消渴之后焉.淋之为病句.直贯后文诸条.小便如粟.言小便中之浊垢.颗粒而色黄白.如小米之状.膏淋之初症也.俗解谓即砂石淋.非.盖膏淋之初症.形如粟米而软.病深.则渐大而成条.即为膏淋矣.砂石淋.其初便时.俨如水中化碱之象.便久澄下.则坚如砂石之状故也.上中二焦之阳气虚寒.不能照临化被.而失柔则养筋之妙.故小腹凝敛而弦急.脐中切责而引痛也.
十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兼前三症而言.便血.指小便尿血也.盖虚寒之淋.阳气既微.发汗以泄其气.气不应用.而动其血者势也.血动而未及为汗.则随淋而下便矣.阳热之淋.营伤于亢热.汗以阴津为材料.不足以作汗.强责之而动其血.故汗余之血.其见于小便者.亦与前症同也.淫火停阁之淋.阴精已在燔炙之候.夫发表不远热.复用发汗之阳药以济之.则阴血不胜其残暴.故血亦动而下见于便矣.此总言治淋之禁也.
十一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蒌根(二两) 瞿麦(一两) 茯苓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此补言首条虚淋之症.而详其治例也.盖谓小便如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之淋.其初症小便不利.久则水积而有水气.水久化热.热水上烫胸膈.故其人苦渴.主本丸者.以生津之栝蒌根止渴.以泻血分瞿麦.泻气分茯苓水气.以燥土之薯蓣.温土之附子.制水以利小便.似乎单治本条诸症.不知三焦之妙.其先天之温胃暖胸者.以肾阳为釜底之炊.其后天之上蒸下被者.以胃阳为分照之耀.夫此淋既为上虚中寒所致.故用辛咸走肾之附子.纳其热于下焦.所以扶肾阳.而为温胃暖胸之地.即治小腹之弦急者.实在其中矣.用甘温走胃之薯蓣.提其热于中焦.所以温胃阳.而为上蒸下被之地.即治脐中之痛引者.实在其中矣.夫肾阳复.而先天之气从夹脊而上熏.胃阳复.而后天之气由脾肺而上贮.则上焦之神气自充.而提挈有力分布有神.亦何虚淋之不愈哉.况以薯茯之渗泄者.去水以利小便.栝蒌之生津者.止渴以杜积水乎.小丸吞服.欲其化于下焦.从下温中.又从中温上也.三丸渐增.恐虚寒者.不胜暴温.而益膀胱假热也.曰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其用意于中下二焦者可见矣.
十二条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滑石(二分) 白鱼(二分) 乱发(二分烧)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茯苓(半斤) 戎盐(弹丸大一枚) 白术(二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淫火停阁.浊淋之治例也.言病淋而小便不利.又有一种欲火流于两肾.不得有其事以下泄.因而肾络以火气贯之.而肿重闭塞者.夫膀胱为肾之腑.肾移热于其中.故小便不利肾精内动而不得下泄.又传其精气膀胱.而渐化为白淫以下注.故淋浊也.然则此火不散.而零星腐化.经年累月.其浊终不可止.蒲草行根水中.具发生之性以泄水气.则为直至肾家而泻其火者也.又因此火.来自少阴心主.烧以为灰.色黑味咸.黑入肾脏.咸则所以泻心火之留寄肾中也.配以甘寒分利之滑石.则直从水道而下散矣.故主之.若此症经久失治.其阴精阴血.一则伤于邪火之内燔.再则耗于淋浊之下泄.则润槁逐瘀.为不可少.故又主滑石白鱼散焉.滑石甘寒以泻邪火.分利以通小便白鱼扁窄而长尾.故其激水之捷.为鱼中之最.以之入散.欲其引滑石之速于走肾.而并用其分水之力以利小便也.发为血之余.既取其有润槁之功.乱发败血之余.复取其有逐瘀之性.烧灰则其味苦咸.所以败心火之下流肾部者.与蒲灰同义也.至若淋浊而小便不利.以致积饮聚水.而水饮之害.较之淋症为尤急.故以淡渗之茯苓为主.燥土之白术为佐.先利其小便去水.加咸以润下.而并能泄心火戎盐以治淋.则淋与小便不利.同愈矣.况肾为脏.脏无泻法.利水以泻其腑者泻脏.则茯术亦未始非治淋之药也.曰并主之者.盖言总为浊淋之主方.而其所以应用者.又自各有区别也.
十三条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方别见)
此条当冠淋之为病.小便不利二句.否则.不当入本门淋症之末矣.盖胸中热极.充塞中下.气机不行.故小便不利.又胸中热极.呵嘘真阴逼迫下注.故淋也.白虎汤为金风荡热之剂.加人参为金液润枯之药.已详伤寒本汤注.主此而膈中热解.则真气得以展舒.而小便自利.又膈中热解.则真阴得以上滋.而渴淋俱除也.此因热而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愈热而病淋者.故解热之外.而淋与小便不利.可不责而自愈矣.
十四条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 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尽.温服七合.
此条当冠淋之为病一句.与上条同.夫脉浮发热.似属表症.渴欲饮水.似属里症.因其淋而小便不利.则知渴饮为积水内热.因而烫膈所致.而浮热为热水内蒸.因而外鼓所致也.主本汤者.重用猪茯泽泻.以利小便为主.随便加镇重甘寒之滑石.以降敛浮热.加滋阴补血阿胶.以上止渴饮也.是此条又因小便不利.故致上渴外热而下淋者.此利小便之外.兼止热渴.而淋症可不责而自愈矣.二条俱言热淋之治例也.

大意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膀胱生热也.(心法)
内因
膏粱浓味.郁遏成疾.致脾土受害.不能化精微.别清浊.使肺金无助.而水道不清.渐成淋病.或用心过度.房欲无节.以致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格.清浊相干.蓄于下焦膀胱.而水道涩焉.(正传)
外候
小便涩痛.欲去不去.不去又来.滴沥不断.甚则闷塞.(入门)
淋病分辨
气淋涩滞.余沥不断.血淋溺血.遇热则发.石淋茎痛.溺有砂石.又名砂淋膏淋稠浊.凝如膏糊.又名肉淋
劳淋遇劳即发.痛引气冲.又名虚淋.(汇补)
五淋微甚
淋虽五.总属于热.(丹溪)初为热淋.重为血淋.久则煎熬水液.或凝块如血.或稠浊如膏.或火烁而成砂石.(绳墨)此即煮海为盐之义也.(医方考
虚淋宜审
淋有虚实.不可不辨.如气淋脐下妨闷.诚为气滞.法当疏利.若气虚不运者.又宜补中.血淋腹硬茎痛.知为死血.法当去瘀.然血虚血冷者.又当补肾.惟膏淋有精溺混浊之异.非滋阴不效.劳淋有脾肾困败之状.非养正不除.(汇补)
脉法
少阴脉沉数.妇人为阴疮.男子为气淋.凡淋症盛大而坚者生.虚微而涩者死.(汇补)
治法
治淋之法.在渴与不渴.热在气分.渴而小便不利者.肺中伏热.火不能降.宜气薄淡渗之药.清金泻火以滋水之上源.热在血分.不渴而小便不利者.肾膀无阳气不化.宜气味之药.除热泻秘.以滋水之下源.(入门)
淋症忌补
凡寸肠有气.小便胀.小肠有血.小便涩.小肠有热.小便痛.禁用补气之剂.盖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之谷道不通.未有见其能生也.(医统
淋病治禁
淋病发汗者死.轻者必便血.为重亡津液也.又淋症口渴多汗者.不可轻用淡渗.(仲景)
用药
膀胱热结.用五淋散.肺脾气燥.用清肺饮.下焦阴虚.滋肾丸.下焦阳虚.肾气丸脾经湿痰二陈汤.加苍术泽泻升麻、萆 .肝经气滞逍遥散.加黄柏泽泻山栀青皮.大抵淋病茎痛.必用甘草梢溺赤.用淡竹叶.有瘀.用牛膝.有热.用木通行气.用青皮木香、开郁.用琥珀郁金.此东垣法也.血淋.用三生益元散.气淋.用木香汤膏淋.用萆 清饮砂淋.用石苇散劳淋.用清心连子饮.又有积久淋病.用前法不效者.以补中益气汤升提阳气.(汇补)
【附:冷淋
膀胱津液之腑气化则出.今寒邪客于胞中.则气不化而成淋.必先寒栗.而后溲便涩数.窍中肿痛.盖冷气入胞.与正气相争.寒气胜.则战寒而作淋.正气胜.则战寒而得便.治宜散寒扶正.用四君加茴香木香益智肉桂木通泽泻主之.(医统
【附:虚淋
虚淋者.肾虚精败也.童子精未盛而御女.老人已痿而思色.则精不出而内败.茎中涩痛成淋者.惟金匮肾气汤可救.若精已竭而复耗之.则大小便牵引而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宜倍加桂、附.以滋化源.不可误用知柏淡渗等剂.既泻其阳.复耗其也.(立斋)
【附:小便频数
有先因大便燥热.水液只走小肠小便频数.不计度数.茎中热痛.大便愈燥.甚则浑身壮热.烦燥思水.此皆贪酒嗜色.或过食辛热荤秽.使热毒腐瘀.随虚注入小肠.故便时亦痛.与淋涩痛者不同.宜萆 盐炒煎服.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水液转入大肠.而便数自已.(杨仁斋)
淋病选方
五淋散 治淋因膀胱热结
茵陈淡竹叶(各一钱) 木通滑石甘草(各一钱半) 山栀赤芍赤苓(各二钱)
清肺饮 治淋因肺脾气燥.
茯苓黄芩桑皮麦冬山栀泽泻木通车前滋肾丸膀胱阴虚溺淋.
黄柏知母(各二两) 肉桂(二钱)
麦冬汤服.
瞿麦汤心经蕴热.小便淋痛.
瞿麦(七钱半) 冬瓜子茅根(各五钱) 黄芩(六钱) 木通(二钱半) 滑石(二两研)
冬葵子(二两) 竹叶(一把)
为末.分三剂水煎.入滑石末.调匀服.
琥珀散五淋溺痛.脓血相杂.
琥珀海金砂没药蒲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通草汤下.
立效散小便淋闭作痛.有时尿血
瞿麦穗山栀甘草(各三钱)
水煎.
牛膝膏 治死血作淋.
桃仁 归尾(各一两) 牛膝(四两) 赤芍 生地(各一两半) 川芎(五钱)
锉片.水十五钟.煎二钟.入麝少许.分四次服.
木香汤木香木通槟榔茴香赤芍青皮陈皮泽泻甘草草豆饮 治砂石淋.
黑大豆一百粒.生甘草水煎.入滑石末一钱服.
石苇散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六味丸阴虚热淋
八味丸阳虚膀胱溺淋.(二方俱见中风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清心莲子饮清饮(二方俱见便溺)
二陈汤 治脾胃湿痰下注而淋.(方见痰症)
逍遥散肝经热郁气滞.(方见火症)
三生益元散即六一散加生柏叶、藕节车前同捣汁各一杯.调服
快捷方式方 治五淋
车前子为末.牛膝汤下.
外治法
热淋痛甚.或不通者.
猪胆一枚.去汁少许.入麝香.以阴茎纳其中.外线兜住.于内良久.即愈.
血淋胀痛藕节汁.调发灰每服二钱.或用大蒜淡豆豉和.纸包煨熟.露一夜.新水下.
热淋不通者田螺十五枚.水养.待螺吐出泥.澄去清水.以泥入腻粉半钱调涂脐上.尿立通.将螺放之.如杀害之.则不效.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跗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跗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抟,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脏也。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而雨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尿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肾气丸(见妇人杂病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注』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则不化津液,故消渴也。发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也。于此推之,曰脉浮,可知上条脉沉也;曰微热,可知上条无热也。且可知凡脉沉无热之消渴,皆当用肾气丸方也。
五苓散(见痰饮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此与上条文同义异。文同者,脉浮小便不利发热微热、渴欲饮水、消渴也。
而义异者,一以五苓散利水发汗,一以猪苓汤利水滋干也。审其所以义异之意,必在有汗、无汗之间也。何以知之?一以发汗为主,其因无汗可知;一以滋干为主,其因有汗可知。故文同而义异,病同而治别也。仲景之书,言外寓意处甚多,在学人以意会之自识也。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
『注』消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消,而仍口干舌燥者,是热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中喝中)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热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李 曰∶内有积水,故水入则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证也。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惟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尝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栝蒌瞿麦丸
蒌根(即花粉,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炮,一枚) 瞿麦(一两)
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集解』李 曰∶此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津之剂。此用薯蓣即五苓用白术之义也。但五苓兼外有微热,故用桂枝走表;此内惟水气,故用附子温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则是水气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也。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注』无表里他证,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癃闭病也。主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者,蒲灰、乱发血分药也。滑石白鱼,利水药也。然必是水郁血分,故并主是方也。观东垣以通关丸,治热郁血分小便不利,则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主茯苓戎盐汤者,茯苓淡渗,白术燥湿,戎盐润下,亦必是水湿郁于下也。盐为渴者之大戒,观用戎盐则不渴可知也。
『集注』魏荔彤曰∶小便不利者,所因有不同,治法亦不一,仲师并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择其善而从之。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滑石(二分) 乱发(烧,三分)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注』小便不利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之证。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淋则溲数,水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尿出状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谓石淋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淋家湿热蓄于膀胱之病也。若发其汗,湿从汗去,热则独留,水府告匮,热迫阴血从小便出,即今之所谓血淋也。
『集注』高世 曰∶淋家膀胱津液先虚,故不可发汗,若发汗更夺其津液,则膀胱气竭,胞中并虚,故必便血便血尿血也。

(脉证九条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蝤.下之不肯止.
〔衍义〕是症伤寒厥阴症中.但曰吐蝤.下之利不止.此曰食即吐.下不止.岂食入便至于利下不止乎.成注曰.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止咽干.未成渴.传少阴.止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传至厥阴.热甚.多饮水.乃成消渴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谓之消渴.火生于木.厥阴客热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伤寒厥阴受病.时为传经尽当入腑.胃虚热客.饥不饮食.蝤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臭即出.得食吐蝤.此热在厥阴经.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伤寒杂症病起之由虽异.至成六气热邪则一.五脏传来之热.与色欲劳役饮食之热.客于厥阴.其热皆无异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胃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衍义〕内经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胃气热.热气胸中.故内热寸口上焦趺阳中焦寸口迟为劳者.即劳役致伤也.劳即阳气退下.谷气不得升举.以充上焦上焦主行荣卫.谷气不充.则卫虚而脉浮.荣竭而脉迟.盖谷气不输于上下.壅而盛于中.数则消谷者.壅盛之气.郁而为热.即消谷.数即热也.大坚者.水谷虽入.不化津液中焦遂燥.坚即燥也.内经所谓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中焦热甚.火性疾速.水谷不得留停.下入膀胱而溲水去.其内即燥而又热.即为消渴.近世谓消中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衍义〕医 云.女子物也.晦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仲景独称男子.倘亦此意.肾者主水主志.藏精以施化.若惑女色以丧志.则泄精无度.火扇不已.所主之水所藏之精无几矣.水无几.何以敌相火.精无几.何以承君火.二火乌得不炽而为内热惑蛊之病耶.二火炽.则肺金伤.肺金伤.则气燥液竭.内外腠理因之干涩而思饮也.且肾乃胃之关.通调水道肺病则水不复上归下输.肾病则不复关键.不能调布五经.岂不饮一斗而出一斗乎.用八味补肾之精.散其本也.不避桂附之热.为非辛不能开腠理.致五脏精输之于肾.与其施化四布以润燥也.每恨古今论消渴者.多集其症.而不举其所自者有之.举其端而不明其源者有之.仲景因当时失第六卷论六气之详.故只就金气而言病.不及乎火.惟张子和论君相二火.可补仲景之未备.相火游行五脏间.火主动.动之和者.则助本脏气生化之用.动之不和者.即为害之大也.妄动之火势盛.必挟本脏气同起.当时脏气.有虚有实.有阴有阳.主气主血.升降浮沉.各一体用.是故治火之中.必当先审脏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阳则调其气.在阴则理其血.当升而反降者.必举之.当降而反升者.必抑之.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性.从而治之.使无捍格之患.则火有所归宿而安矣.肾气丸内有桂附.治消渴恐有水未生而火反盛之患.不思内经王注.火自肾起.为龙火.当以火逐火.则火了灭.以水治之.则火愈炽.如是则桂附亦可从治者矣.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衍义〕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注曰.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上焦燥也.与是药生津液.和表里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衍义〕伤寒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吐.名曰水逆.注曰.六七日发热不解.烦者.邪在表也.渴欲饮水.邪传里也.里热甚.则能消水.水入则不吐.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不散.饮而吐也.与此药和表里.散停水.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衍义〕文蛤散治伤寒冷水 若灌.其热不去.肉上粟起.意欲饮.反不渴者.此治表之水寒.今不言表.而曰饮不止.属里者亦用之.何也.尝考本草文蛤海蛤.治浮肿.利膀胱.下小便.则知内外之水.皆可用之.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尤宜以咸味.切于入心也.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衍义〕淋如粟状者.因脾胃不足.流浊下入胞中.而膀胱属水.湿浊下流.土克之也.土克则水气不行.郁化为热.煎熬胞中.浊结如粟之水.则胞之下系.与溺窍皆滞涩不利.且厥阴之脉.循阴器.主疏泄.胞涩不利.则厥阴之气亦不利.故攻克于膀胱之分.作急痛引脐中脐中者.两肾间.膀胱上口也.巢氏病源云.膀胱有热者.水涩淋涩.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盖本此耳.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
〔衍义〕消万物者莫甚于火.胃有热即消谷消谷则饥.饥则引食.食虽入.以火燥其玄府.水津不布.下入膀胱肠胃津液不生.故大便坚.膀胱内热.则损肾阴阴虚则水不得固藏.故数数出之.巢氏病源云.肾虚小便数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衍义〕淋者.膀胱肾病热也.肾属于阴血已不足.若更发汗.则动其荣.荣动则血泄矣.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
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衍义〕内经云.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谓膀胱津液气化出之.益肺气通于膀胱.上通则下行.下塞则上闭.若塞若闭.或有其一.即气不化.气不化.则水不行而矣.水积津液不生而胃中燥.故苦渴.用栝蒌根津液薯蓣以强肺阴.佐以茯苓治水.自上渗下.瞿麦膀胱癃结之水.然欲散水之寒.通开阴道.使上下相化.又必附子善走者为使.服之小便利.腹中温为度.若水积冷而方用之.否则不必用也.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减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衍义〕小便不利.为膀胱气不化也.气不化.由阴阳不和.阴阳有上下.下焦阴阳.肝为阳.肾为.肾亦有阴阳.左为阳.右为膀胱亦有阴阳.气为阳.血为.一有不和.气即不化.自三分观之.悉为膀胱血病涩滞.致气不化而小便不利也.蒲灰、滑石者.本草谓其利小便.消瘀血.蒲灰治瘀血为君.滑石利窍为佐.乱发滑石白鱼者.发乃血之余.能消瘀血通关便.本草治妇人小便不利.又治妇人无故溺血白鱼水气.理血脉.可见皆血剂也.茯苓戎盐者.即北海盐.膀胱乃水之海.以气相从.故咸味润下.佐茯苓小便.然盐亦能走血.白术亦利腰脐间血.故亦治血也.三方亦有轻重乱发为重.蒲灰次之.戎盐又次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方见中 中)
〔衍义〕伤寒论阳明脉浮而紧.咽燥口苦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云云.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成注以苦下之.热客中焦.是谓干燥烦渴.凡病属阴阳.热甚在表里之间者.即可用之.阳明水谷之海.气血俱盛.热易归之.伤寒杂病饮食之热.与夫五邪之相传.俱客之耳.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衍义〕前条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用五苓散小便取汗.利小便与此证无异.何药之不同也.前条太阳证发汗.复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中和即愈.脉若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此乃阳明证咽喉燥.发热汗出身重.下后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脉浮同也.而有太阳阳明之异.热同也.而有微甚之异.邪客入里同也.而有上焦下焦之异.邪本太阳.入客上焦.所以宜取汗利小便.邪本阳明.虽脉浮发热.然已经下之.其热入客下焦津液不得下通.而小便不利矣.惟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泄其过饮所停之水.滑石利窍阿胶者.成注谓其功同滑石.不思此证.既不可发汗.下之又耗其气血.必用参 .手太阴足少阴药.补其不足.助其气化而出小便也.须参之.

厥阴(为风木之脏.中见少阳相火.若风郁火燔.)之为病.(脏燥求救于水.则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为火所消也.又旁参他证.方知其为真厥阴之病.其)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也.胃受木克.而求救于食.则)(然既受克而致虚.虚未回.则虽饥)(仍)不饮食.(即强)(之.)(随肝气上冲而作)吐.(此厥阴消渴证外兼见之证也.虽内经有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阳明也.阳明之消.得下则止.而此属之厥阴.)下之不肯止.
此节与伤寒论厥阴首条.末句二句三字不同.其义迥别.盖以消证后人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而其病源总属厥阴.夫厥阴风木.中见少阳相火.风郁火燔.则病消渴内经亦有风消二字.消必兼风言之.亦即此意.且上消太阴者.心热移肺也.中消系阳明者.火燔土燥也.下消系少阴者.水虚不能制火实.火虚不能化水也.时医俱不言及厥阴.而不知风胜则干.火从木出.消证不外乎此.师故于开宗处.指出总纲.次节言寸口脉.即心营肺卫之部位也.厥阴横之为病.则太阴受之.言趺阳脉.阳明之部位也.厥阴纵之为病.则阳明受之.三节言男子消渴.男子两字.是指房劳伤肾而言.厥阴病
乘其所生.则足太阴受之.以厥阴为主.分看合看互看.头头是道.师未出方.然无不可于乌梅丸、及伤寒中各条悟出对证之方.
寸口脉浮而迟.浮(不因表.)(气不敛而)为虚.迟(不因寒.)(营不充而)为劳.(气既不敛而)虚则卫(行脉外之)气不足(营既不充而)劳则营(行脉中之)(亦)竭.(心营肺卫.膈消之治法可悟也.然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虚而且迟.水谷之气.不上充而内郁.则胃热矣.此上消中消.可分而可合之旨.更诊其)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经所谓热气胸中是也.)数即(为气盛.气有余.便是火.火盛则)消谷而大坚.(坚则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且夫)(之)(即火之盛也.火热本足消水也.水入本足救渴也.今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转从火热之势.急奔膀胱.)则溲数.溲数则坚.(愈数愈坚.愈坚愈数.)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此以寸口营卫.而上消之证含于其中.趺阳阳明.而中消之证详而不漏.然二证实相因而起也.师未出方.今补拟其略.大抵上消证.心火亢盛.移热于肺.为膈消者.用竹叶石膏汤半夏加栝蒌根之类.或不去半夏.喻嘉言最得其秘.心火不足.移寒于肺.为肺消者.用炙甘草汤.或柴胡桂姜汤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之类.中消证.责在二阳.以人参白虎汤送下脾约丸颇妙.然亦须随证变通.不可胶柱也.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名中消.饮水少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名下消.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脏也.)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中无火化可知.以)肾气丸主之.(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生化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此提出男子两字.是指房劳伤肾.为下消立法.而以肾气丸为主治也.尤在泾谓水液属.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与气未尝相离也.肾气丸内有桂附.所以斡旋肾中颓坠之气.而使上行心肺之分.不然则滋阴润燥之品.同于饮水无济.但益下趋之势而已.驯至有降无升.饮一溲二.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甘气.此肾败而土气下泄也.更有浮在溺面如脂者.此肾败而精不禁也.皆为不治.赵养葵谓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惟以六八味.专主水火津液之源而救之.然亦在治之于早.而大剂以进.或全料.或半料.加人参两许.煮汁.一日夜服尽为妙.此后人近理之言.亦可取以并参也.
肾气丸(见妇人杂病
(更有似消渴而非真消渴者.姑附之以备参考.若病发于表.为)脉浮.(水停于中.为)小便不利(因表邪不去.而发)微热(因停水不能化.而为)消渴(此与真消渴悬殊.治者)宜利小便发汗.(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外邪内水之渴.与真消渴不同也.
五苓散(见痰饮
(热)渴欲饮水.(饮过多.热虽消而水不行.以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此因渴而生出呕病.更与真消渴证无涉.亦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因渴而生呕.更与真消渴不同也.
太阳病应发汗.而以水 之.外寒制其内热.以致)渴欲饮水不止者.(非味咸质燥.不能渗散其水气.以)文蛤散主之.(此更与真消渴证相隔霄壤也.)
此言外寒制其内热而为渴.又与真消渴不同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短而频数.尿出)如粟.(米)状.(病在下焦.及肝则)小腹弦急.(及肾则)痛引脐中
此言淋证之病状也.后人有石淋砂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分.此则统言之也.
淋病为下焦之热.而下焦则大于中焦趺阳者.胃也.)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则数.(数而无度.茎中不痛.是热气燔烁.消渴之渐也.频数而短.茎中作痛.是热气下注.淋病之根也.)
此言淋病由于胃热下注.与消渴异流而同源也.师篇中凡复言叠叙之证.皆有深意.
淋家热结在下.)不可发汗.(若)发汗则阴液重伤.水府告匮.热逼于下.必小)便(出)血.
此言淋家不可发汗也.
膀胱为通身之水道.今)小便不利者.(为膀胱之气不化.便知其)(停而不行之)水气(设令不渴.则病止在于膀胱也.)其人若渴.(是中焦土弱.津液不能布散于上.而转输于下.且上焦有热而干涸.其气化不达于州都也.以)栝蒌瞿麦丸主之.
此言小便不利.求之膀胱.然膀胱之所以能出者.气化也.气之所以化者.不在膀胱而在肾.故清上焦之热.补中焦之虚.行下焦之水.各药中加附子一味.振作肾气.以为诸药之先锋.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为大眼目.即肾气丸之变方也.
栝蒌瞿麦丸
薯蓣(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若无水气而渴.止是)小便不利(其证不杂.其方亦不必求深.审系湿热.)蒲灰散主之.(若系血分.即用)滑石白鱼散(若欲驱除分之水湿.)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此为小便不利.并出三方.听人之随证择用也.
蒲灰散
蒲灰(半分) 滑石(二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滑石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三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虽然.治病之道.循其所当然者.更当求其所以然.淋证小便不利.病在水也.然金为水母.肺热则涸其源.胃为燥土.胃热则塞其流.今)渴欲饮水.口干燥者.(肺胃热盛也.治求其本.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肺胃热伤之方治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 病)
(且胃热为脉浮.为热.为渴.为小便不利.与太阳之五苓证不同.阳明之)(大而)肌肉上蒸蒸)发热.渴(则)欲饮(冷)水.小便(因热盛液干而)不利者.(与太阳五苓证.发汗利水.两解其表里者迥别.故不用五苓散.而以)猪苓汤主之.
此因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二句.与五苓节文同.故又分别其为猪苓汤之方治.盖二证二汤.毫厘千里.学人不可不细心研究.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热厥阴而成消渴.成氏所谓邪愈深者热愈甚也.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者.火生于木.肝气通心也.饥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客热复不能消谷也.食即吐蛔者.蛔无食而动.闻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气重伤.而邪热下注也.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为火所消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
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寸口而知营卫之并虚.诊趺阳而知胃气之独盛.合而观之.知为虚劳内热而成消渴也.夫所谓气盛者.非胃气盛也.胃中之火盛也.火盛则水谷去而胃乃坚.如土被火烧而坚硬如石也.故曰数即消谷而大坚.胃既坚硬.水入不能浸润.但从旁下转.而又为火气所迫而不留.故曰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愈数愈坚.愈坚愈数.是以饮水多而渴不解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男子以肾为事.肾中有气.所以主气化.行津液.而润心肺者也.此气既虚.则不能上至.气不至.则水亦不至.而心肺失其润矣.盖水液属.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之与气.未尝相离也.肾气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肾中颓堕之气.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肾气.不然.则滋阴润燥之品.同于饮水无济.但益下趋之势而已.驯至阳气全消.有降无升.饮一溲二而死不治.夫岂知饮入于胃.非得肾中真阳.焉能游溢精气.而上输脾肺耶.
按、消渴证.有太阴厥阴阳明、少阴之异.系太阴者.心热移肺也.系厥阴者.风胜则干.
抑火从木出也.系阳明者.火燔而土燥也.系少阴者.水虚不能制火也.然此不言水虚不能制火.而言火虚不能化水.则法之变而论之精也.惟火不化水.故饮一斗.水亦一斗.不然.未有不为火所消者矣.推而言之.厥阴内热之渴.水为热所消.其小便必不多.阳明内坚之渴.水入不能内润而从旁转.其小便虽数.而出亦必少也.
肾气丸(见妇人杂病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而热浮水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也.五苓散利其与热俱结之水.兼多饮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浮溢之热.热除水去.渴当自止.
五苓散(见痰饮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热渴饮水.热已消而水不行.则逆而成呕.乃消渴变证.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
用以折炎上之势.而除热渴之疾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病有数证.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咸碱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者.病在肾与膀胱也.按巢氏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膀胱热也.肾气通于、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津液之府.肾虚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详见本论.其言颇为明晰.可补仲景之未备.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则数.
胃中有热.消谷引饮.即后世所谓消谷善饥.为中消者是也.胃热则液干.故大便坚.便坚则水液独走前阴.故小便数.亦即前条消渴胃坚之证.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错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淋家热结在下.而反发其汗.热气乘心之虚而内扰其.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栝蒌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栝蒌瞿麦丸
薯蓣茯苓(各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香蒲也.宁原云.香蒲湿热.利小便.合滑石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纲目戎盐青盐.咸寒入肾.以润下之性.而就渗利之职.为驱除阴分水湿之法也.仲景不详见证.而并出三方.以听人之随证审用.殆所谓引而不发者欤.
蒲灰散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滑石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
此肺胃热伤津.故以白虎清热.人参生津止渴.盖即所谓上消膈消之证.疑亦错简于此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 病)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与前五苓散病证同.而药则异.五苓散行阳之化.热初入者宜之.猪苓汤行阴之化.热入久而伤者宜之也.
按、渴欲饮水.本文共有五条.而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为其水与热结故也.一用猪苓.为其水与热结.而阴气复伤也.其水入则吐者.亦用五苓.为其热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则用文蛤.为其水消而热在也.其口干燥者.则用白虎加人参.为其热甚而津伤也.此为同源而异流者.
治法亦因之各异如此.学人所当细审也.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便利。徐。沈。周。尤。朱。作小便不利。宜从。)
寸口脉浮而迟。
按巢源。以此条。收之虚劳候中。可以确金鉴说矣。
趺阳脉浮而数。
证治要诀曰。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余述〕按本篇之叙真消渴。仅此二证。即消中下消也。古今录验。虽分为三。其实亦不过脾肾二脏之病已。渴之为候。必自胃热。而上焦之热。必止咽燥。所谓口燥不渴者。皆为膈有热。而胃无热者言。然则仲景不及上消者。其意殆可见也。迄至宋金诸哲。以三消配之三焦。(卫生家宝简易方直指方。保命集等。是也。)近日和田泰纯。尝疑其说。不能无理。但内经肺消膈消之名。而厥阴病。既有消渴。盖为胃津竭乏。遂及胸膛者。乃不得言必无上消证。不敢臆定。以俟识者。
渴欲饮水不止者。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按尤氏曰。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用以折炎上之势。而除热渴之疾也。此亦一说。姑存之。小便不利者。有水气
按朱氏以为上焦有热。下焦有寒。因渴而小便不利。误矣。此证之渴。即下焦蓄水。而升腾之气液失常之所致。栝蒌根。不啻生津液。亦能行水气。观柴胡桂枝干姜汤。(此方治饮结。说见伤寒论述义。)及牡蛎泽泻散。而可见也。此方用治小便闭。宜用肾气丸。而其人厌泥恋者甚验。危氏得效方。附子散。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乃阴虚故也。
用绵附子泽泻。各一两。灯心七茎。水煎服。亦此意也。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按此条。既出阳明篇中。则犹是。似非真消渴。然以为中消证治。亦所无妨。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方。辑义偶脱。今照原本录补。)

淋病(gonorrhea)是淋球菌(n.gonorrhoeae)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在男性,病变开始于前尿道,可逆行蔓延至后尿道,波及前列腺、精囊和附睾;在女性,病变可累及外阴和阴道的腺体、子宫颈粘膜以及输卵管。本病的危害性不仅在于它在所有性病中最为常见,而且根据统计,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一些国家显着上升。这是因为本病有极强的传染性,患者并可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在当今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已有抗药性的情况下,更易不受控制地感染他人。
本病通过性交传染,首先感染前尿道引起尿道炎,也可借污染的手指或毛巾感染结膜。淋球菌有毒性不大的内毒素,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不明。患者可对该内毒素产生免疫反应,但也仅为一时性。淋球菌表面的多糖成分有抗吞噬作用,但若一旦被白细胞吞噬,淋球菌迅即死亡。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可以快速地检测和鉴定淋球菌。
【病理变化】
成人外阴和阴道的鳞状上皮能抗拒淋球菌的侵入,但淋球菌可侵入前尿道粘膜和尿道的附属腺体。在受染的第2~7天,尿道尿道附属腺体的急性卡他性化脓性炎使脓性渗出物自尿道口流出,尿道口充血、水肿。如不治疗则病变上行延及后尿道及其附属腺体、前列腺、附睾和精囊腺,或batholin腺、skene腺(女性的尿道旁腺)、子宫颈以至输卵管,引起上述组织的化脓性炎,然而难以解释的是睾丸炎却极少见。在前列腺可形成脓肿。之后,尿道炎性瘢痕导致尿道狭窄,排尿困难。输卵管炎可导致输卵管繖粘连,脓性渗出物于输卵管腔内成为输卵管脓,从而局部感染慢性化。输卵管病变如延及卵巢,两者粘连,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病变更可扩展至盆腔,引起盆腔器官粘连。上述病变可导致所谓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一种含义并不十分明确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大部分病例为淋病所致)。患者可因而不育
约1%~3%的患者可发生菌血症。临床上似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暴发性败血症也可发生,但极少见,表现为皮肤的点状出血和脓包,甚至发生急性心内膜炎和脑膜炎。
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使淋病快速诊断有重大突破。目前用于淋球菌检测的基因诊断方法主要是基因探针技术。基因探针有质粒dna探针,菌毛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取少许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提取dna,经pcr扩增,然后用其探针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一、病因 淋病病原菌是淋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珠菌,属奈瑟氏菌属。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接触淋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便器、器械等间接传染者少,但幼女主要通过间接传染。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淋病 潜伏期7天。开始表现为急性尿道炎宫颈炎尿道旁腺炎及前庭大腺炎。主要症状有排尿时烧灼疼痛及尿频,白带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时,阴道下部肿胀、触痛常伴急性外阴阴道炎膀胱炎,还可能伴发直肠炎,有大便不适或直肠出血。约有50%的女性淋病患者可无症状。幼女急性淋病急性外阴阴道炎为主,常见症状为局部疼痛、排尿困难和阴道分泌物增多。
阴道窥镜检查发现有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流出,阴道穹窿部及宫颈充血明显。用手指由内向外按压阴道前壁,可从尿道口挤出脓性分泌物。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时,一侧或双侧大阴唇后部可扪及有明显触痛的肿块,如已形成脓肿,则肿块有波动感。
如下生殖道感染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淋菌即上行扩散,多在下次经期经期刚结束时发生上行感染,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输卵管炎,甚至急性盆腔腹膜炎子宫常有脓性分泌物自颈口流出,但由于颈管的引流及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脱,子宫内膜炎一般并不严重。急性输卵管炎则可引起下腹剧痛及不同程度的发热,还可发展为输卵管脓。脓液自伞端流入腹腔则出现腹膜炎症状。
急性盆腔感染时,双合诊检查可发现一侧或两侧附件区压痛。输卵管脓所形成的包块往往由于患者畏痛拒按而不易扪清。盆腔腹膜受累时出现的体征,如腹部压痛、肌紧张等外科急腹症相鉴别。由于淋菌感染多局限于粘膜及浆膜面,较少侵犯深部组织,故一般说来淋菌性腹膜炎的全身症候较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要轻,患者除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外,很少表现病情危重。
(二)慢性淋病 急性淋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逐渐转为慢性。临床表现与慢性生殖道非淋菌性感染几乎无区别。患者可能有腰骶部及或下腹隐痛,可有不育症,并可能反复有盆腔炎急性发作。检查发现慢性盆腔炎的体征,可伴有前庭大腺囊肿、慢性宫颈内膜炎、慢性尿道炎等。慢性淋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虽无淋菌,但淋菌可长期潜伏于泌尿生殖道腺体深处。
三、诊断 根据性接触史及症状和体征,可作出诊断。确诊主要依靠尿道阴道脓性分泌物检查,作涂片及细菌培养。如在多核白细胞内找出典型肾形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6对以上,方可确诊。涂片可疑有淋菌或临床可疑淋病,而涂片阴性者,或经治疗,分泌物涂片已查不到淋菌,但仍遗有症状者,应取阴道或颈管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近年采用淋球菌dna扩增酶联聚合反应(pcr)进行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尤其是症状不典型者。
四、治疗 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外阴卫生、禁性生活。有急性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时应住院治疗。
多数抗生素如青霉素、氟哌酸、红霉素等,对淋病有效,其中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的可用氟哌酸0.2mg,每日4次,共7日。孕期妇女则用红青霉500mg,每日4次,共7日。氨苄青霉素对淋病有显著疗效。幼女的淋菌性外阴阴道炎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同时给予小剂量雌激素以增强阴道粘膜的防御能力。前庭大腺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急性盆腔炎症者需半卧位,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600万~2000万[sb]u[/sb]。对青霉素疗效差者,应选用其他抗生素。因急性盆腔炎除淋菌外,还可能有混合感染,现多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除青霉素外,可加用氟哌酸、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
对产生青霉素酶的淋菌感染可用壮观霉素肌注,一次剂量2g。治疗后培养仍阳性者可用头孢菌素肌注加丙磺舒口服。
治疗急性淋病时,抗生素的量应足够,时间应充分,以求彻底治愈。治疗结束后4~7天,应重复作尿道及颈管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培养,以后每月复查一次,连续3次。夫妻双方应同时治疗。
慢性淋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采用综合治疗(详见盆腔炎章节)。

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性病之一,其主要表现是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淋球菌还可以由尿道或宫颈局部扩散感染,引起附睾炎盆腔炎;也可以经血行传播引起播散性淋病。此外也可引起眼、咽部、直肠的感染;还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已被淋球菌感染,但在临床上不出现症状,称为无症状淋病。由于产青霉素酶等耐药菌株出现,给防治和控制本病带来了严重困难。祖国医学对淋病的记载早于公元前2-3世纪的《黄帝内经·素问》,公元7世纪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均描述过本病,公元10世纪宋代以后,关于淋病的名称更为繁多,但后来常把淋、癃、浊三个不同疾病合在一起,浊指精病,即白浊,与现代描述有相似之处。galen(公元130年)用希腊文gonorrhea来形容淋病。goho为精子之意,rhea为流动,gonorrhea意为“精子流动”(flow of seed),说明当时对精液尿道内脓液混淆不清。
1767年john huntor作了一个大胆的试验,将患淋病患者的脓液种植到自己身上,由于此患者同时患有梅毒,因而他同时患上了淋病梅毒,最后死于梅毒性主动脉炎。当时就认为淋病梅毒的早期病变,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曾把二者当成同一疾病
1897年albert neisser在患者尿道阴道及新生儿眼内脓液中找到了淋球菌,故将淋球菌命名为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三年后leistikow和loffler在体外分离培养成功。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上培养出该菌,并接种于健康人的尿道内亦产生同样的症状,淋球菌作为淋病的致病菌才得以确立。但是淋病衣原体感染在20世纪初仍混为一谈。对症状较轻,尿道分泌物稀薄者认为是慢性淋病,直到应用青霉素将淋病治愈后,才认识到这种尿道炎为另一种性病
人类是淋菌的唯一宿主。淋球菌对低等动物无致病能力,曾多次将人体尿道内含有淋球菌的脓液移植于兔子眼内,试图引起淋球菌结合膜炎,始终未获成功,说明人类缺乏杀灭淋球菌的能力。所以淋球菌只能侵袭人类。对于低等动物并无侵犯能力。
70年代以后,有关淋病的研究取得了进展,80年代对淋球菌的基因结构及其发病机制作了许多研究,希望从免疫学方面来控制淋病,但至今尚未成功。
淋病的治疗也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早期用药物尿道内灌注,1935年开始用磺胺,1938~1940年开始用青霉素,1945年美国已报道在临床上出现了有耐青霉素的淋菌性尿道炎病人,1960年开始检测淋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1976年美国正式分离出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菌株(penicillinase-producingneisseria gonorrhoeae,ppng),近年来又有耐壮观霉素菌株的报道。

(一) 男性无合并症淋病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急性淋病):潜伏期为1-14天,常为2-5天。初起,为急性尿道炎、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微刺痛,继而有稀薄粘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适,约2天后,分泌物变得粘稠,尿道口溢脓,脓液呈深黄色或黄绿色,同时伴有尿道不适症状加重,红肿发展到整个阴茎龟头及部分尿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行动不便、夜间阴茎常有痛性勃起。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红肿疼痛,亦可化脓。急性症状第一周最严重,若不治疗,持续一月左右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急性尿道炎发病2周后,约有50-70%的患者有淋球菌侵犯后尿道,表现为尿意窘迫、尿频、急性尿潴留。尿痛特点是排尿终未时疼痛或疼痛加剧,呈针刺样,有时出现会阴坠痛,可出现终未血尿。病情经过1-2周,症状逐渐消失。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少数可有发热达38℃左右,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慢性淋菌性尿道炎(慢性淋病):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称为慢性淋菌性尿道炎。因为治疗不彻底,淋球菌可隐伏于尿道体、尿道旁腺、尿道隐窝使病程转为慢性。如患者体质虚弱,患贫血、结核病时,病情一开始就呈慢性经过,多为前、后尿道合并感染,好侵犯尿道球部、膜部及前列腺部。临床表现尿道常有痒感,排尿时有灼热感或轻度刺痛、尿流细、排尿无力、滴尿。多数患者于清晨尿道有少量浆液痂封口,若挤压阴部或阴茎根部常见稀薄粘液溢出。尿液基本清晰,但有淋丝。
(二)女性无合并症淋病
女性原发性淋球菌感染主要部位为子宫颈,淋球菌能够附着于有层次鳞状上皮,用电镜观察淋球菌的感染部位是在宫颈的鳞状—柱状上皮交界处。淋病宫颈炎患者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因而,潜伏期难以确定。宫颈充血,触痛,脓性分泌物的增多,常有外阴刺痒和烧灼感,偶有下腹痛腰痛。这些非典型的症状使患者往往不去就诊治疗,因而成为主要的传染源;淋菌性尿道炎常于性交后2-5天发生,尿道口充血,有触痛及脓性分泌物,有轻度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烧灼感,按压尿道有脓性分泌物;淋菌性前庭大腺炎常为单侧,在腺体开口处红肿,剧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淋菌性阴道炎较少见,病程长者症状轻微,有些患者有腹部坠胀,腰背酸痛,白带较多,有些患者有下腹痛和月经过多等;妇女淋菌性外阴阴道炎,表现为外阴及阴道炎症。阴道脓性分泌物较多,有时阴道尿道有黄绿色分泌物,排尿疼痛,外阴部红肿。分泌物可流至肛门,引起刺激症状。严重时可感染直肠,引起淋菌性直肠炎。

(一) 男性有合并症淋病
淋病尿道炎有各种合并症,主要有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
1.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是淋球菌进入前列腺的排泄管、腺体引起的,有发热
寒战会阴疼痛及伴有排尿困难等尿路感染症状。检查时前列腺肿胀、压痛。但是淋球菌不是引起急性前列腺炎的常见病因。淋球菌引起的前列腺主要表现为慢性病变,,其症状轻微,有会阴部不适,阴茎痛,早晨尿道口有“糊口”现象,尿中见到淋丝,前列腺按摩液有脓球及卵磷脂减少,涂片或培养找到淋球菌,肛诊可在前列腺上触到小结节,并有不适或痛感,在排泄管附近排脓形成瘢痕性收缩影响射精,造成不育
2.附睾炎:一般发生急性尿道炎后,单侧居多。有低热,附睾肿大疼痛,同侧腹股沟和下腹部有反射抽痛,初起与睾丸界限清楚,渐渐不清,睾丸触痛,肿大,剧烈触痛。尿液常混浊。同时可有前列腺和精囊炎
3.精囊炎急性时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终未尿混浊并带血。直肠检查可触及肿大的精囊同时有剧烈的触痛,慢性精囊炎一般无自觉症状,直肠镜检查出精囊发硬,有纤维化。
4.尿道球腺炎:发生会阴或其左右,出现指头大小结节、疼痛,急性可化脓破溃,压迫尿道而排尿困难,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进展缓慢。
5.尿道狭窄:反复发作者可引起尿道狭窄,少数可发生输精管狭窄或梗阻,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严重时尿潴留。继发输精管狭窄,精囊囊肿与不育
(二)女性有合并症淋病
女性淋病的主要合并症有淋菌性盒腔炎,如急性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继发性输卵管卵巢脓肿及其破裂所致的盆腔脓肿腹膜炎等。多在月经后突然发病,有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下腹痛,脓性白带增多。双侧附件增厚、压痛。

1.淋病结膜炎:新生儿多出生后2-3天出现症状,多为双侧,眼睑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成人多为自我接种,常为单侧,表现同新?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淋菌性败血症:患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达40℃,但通常是在38℃-40℃之间,寒战却不常见,有部分病人发生皮肤丘疹,瘀斑,脓疱性、出血性或坏死性皮肤损害,部分皮损处有疼痛症状。在皮损处,用荧光免疫染色可查到淋球菌或培养有淋球菌生长,pcr检测淋球菌dna阳性。皮损的病理组织表现为浅表性溃疡并有脓液形成,真皮及皮下组织弥漫性炎症,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并累及小血管,有血栓形成和局限性的坏死。
(二)淋菌性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为一个或数个化脓性关节炎。一般不对称,很少累及髋、肩和脊柱关节关节液化验有淋病双球菌存在,可导致骨质破坏引起纤维化,骨关节强直
(三)淋菌性角化症:可能是由于淋球菌或其毒素所致,皮损中找不到淋球菌,常与淋菌性关节炎并发,皮损好发部位为手足、踝跟部和腰部。通常为扁平角化性稍隆起的斑片或斑块,呈圆锥形,黄色,或铜红色或灰白色。掌跖的皮损呈角质增生,大片角化。
(四)淋菌性心内膜炎:抗生素使用前几十年中,淋球菌是心内膜炎的主要病原体,目前淋菌性心内膜炎几乎见不到,淋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类型心内膜炎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心内膜炎时,常累及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因瓣膜的快速破坏所致的亚急性或急性心内膜炎,而导致死亡。
(五)淋菌性脑膜炎:不常见,可伴有关节炎和典型皮疹,以区分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当女性淋病并发有输卵管炎时,可导致不孕。女性淋病引起不孕症的发病率为20%左右,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不孕症发生率升高。对于感染三次以上淋病的妇女,不孕症发生率可达70%。宫颈淋菌性炎症可导致早期破膜,羊膜腔内感染,胎儿宫内感染,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等。新生儿因早产体重低,败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产后淋球菌上行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产褥热,严重时引起产后败血症,新生儿淋病结膜炎及淋球性妇女外阴阴道炎

一、主因
淋病又称淋球菌尿道炎、淋球菌阴道炎花柳病等。它是由淋病双球菌在感染病灶大量繁殖,并沿泌尿、生殖道蔓延与扩散引起的一种性传染病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5.儿童淋病:可引起淋病性眼炎、角膜穿孔,甚者可双盲。幼女随被感染的双亲一起生活也可染上淋病,多出现阴道炎尿道炎外阴炎、直肠炎等。
三、急救
1.安静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多饮水,少吃刺激食物,勤换内衣,勤洗手、外阴,并用煮沸或1:4000的硝酸银溶液消毒。
2.患者要与他人隔离,毛巾、脸盆、肢盆等都要分开,不能共用。
3.治疗采用一次剂量的普鲁卡因青霉素g160万单位,两侧臀肌各注射80万单位,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连霉素、四环素治疗。
四、治愈标准
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前列腺按摩分泌物镜检无淋球菌,连续4个月观察。阴性者可停止治疗。否则重新治疗。
五、预防
1.严禁性乱。
2.与带菌者接触过、要及时确诊。
3.认真隔离患者与用品消毒。
4.及时彻底治疗。
5.向有关部位报告疫情,医院应对患者保密。

淋病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急、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泌尿生殖器粘膜的炎症,属于性传播性疾病之一,自1944年使用青霉素g治疗淋病后,发病率曾一度下降,60年代后,发病率又逐年上升,我国自70年代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其原因如下:
1. 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在70年代中期又发现一种β-内酰胺酶的抗青霉素淋球菌菌株(penicillinaes-producing neisseria gonorjhoeae 简称ppng),使青霉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2. 无症状携菌者的传播,无症状淋病在女性可达75%,男性仅1-5%。由于不彻底的治疗,症状虽消失,但仍可携菌。
3.避孕方法的改变,由于广泛使用避孕药口服,而子宫帽及避孕套的使用率明显下降,而子宫帽和避孕套可起到隔离淋病和其它性病的作用。
4.性传播的社会背景,由于黄色书刊杂志,电影电视,使人们受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影响,尤其青年人危害最大。
【病因】
淋病双球菌引起,1879年由neisser氏分离出,故又称奈瑟氏淋病双球菌,本菌呈肾形、系gram阴性双球菌,往往成对地存在于脓细胞的胞浆内或外围。
传染途径:
主要通过性交直接接触传染,少数通过内裤、便盆、浴盆等间接传染,孕妇有淋病分娩时新生儿经过产道感染。
【症状】
一般说,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2小时之后发生,但身体虚弱,性生活过度,酗酒等因素可使潜伏期缩短。
一、男性淋病:表现为急性尿道炎、尿道口红肿,有稀薄粘液流出,排尿不适,24小时后症状加剧,分泌物为黄色脓液,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少数病例伴发热,两侧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疼痛,甚至化脓,有的出现并发症如前列腺炎附睾炎、最后形成尿道狭窄
二、女性淋病: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故泌尿道症状不明显,表现为白带增多,下腹痛等症状常见,故易漏诊,可并发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最终导致不孕症
三、新生儿眼炎从患淋病母亲产道感染,出生后2-3天出现眼睑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致失明,故新生儿都应常规硝酸银滴眼。
四、女婴阴道炎:由于女婴阴道是由柱状上皮包绕,极易被淋病双球菌感染,表现会阴部红肿,阴道尿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尿痛苦。
五、淋病性关节炎
一个或数个关节化脓,抽取关节内脓汁化验,有淋病双球菌存在,最终导致骨质破坏,纤维化、关节僵直。
【诊断】
根据有性接触史,临床典型症状,脓汁作gram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淋病双球菌,即可诊断,如表现不典型,可进一步作细菌培养,在排尿1-2小时后,以无菌清水浸过的藻酸钙拭子从尿道内取材,立即放入含co[xb]2[/xb]琼脂培养基内进行培养。
β-内酰胺酶试验:
国外非常强调β-内酰胺酶试验,因确定是否为ppng,是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分水岭,该试验有快速碘测法、酸测法、黄色头孢菌素法,以前两者常用。
快速碘测法:
先用蒸馏水配成含1%青霉素g10mg/l和0.2%可溶性淀粉的混合液,将滤纸片浸湿,置于室温中干燥,如加数滴碘液,纸片变成紫色,取10个培养好的淋菌菌落涂于紫色的滤纸片上,涂菌处如在5分钟内由原来的紫色变成白色者,表示β-内酰胺酶阳性。
快速酸测法:
将先配好的0.5m磷酸缓冲液中加入青霉素g和1%酚红液,此混合液成紫红色,将培养好的淋菌菌落混入紫红色液体中,该溶液在15分钟内变成黄色,即为β-内酰胺酶阳性。
【治疗】
首先采取予防措施,一方面加强性道德教育,另外制止卖淫嫖娼等。
一、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480万μ,(每侧臀部肌注240万μ)一次注完,同时口服羧苯磺胺(probenecid)1g。
二、氨苄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3.0g,同时口服羧苯磺胺1g。
三、口服四环素,500mg,一日四次,共7天。
四、孕妇或儿童不能用四环素或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
对ppng,用青霉素治疗无效,可用下列药物
一、壮观霉素(spectionmycin)2.0g,肌注,同时口服羧苯磺胺1.0g,或先锋霉素1.5g肌注。
二、头孢类药物:如头孢三嗪(cefotriaxone)12.5mg,肌注,或头孢噻肟(cefotaxime)1.0g肌注。
三、喹酮类药物,如氟哌酸(worfloxacin)800mg口服,一次给药。或氟嗪酸(ofloxacin)400-600mg,一次给药。

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器粘膜的化脓性炎症,是发病率最高的性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病例在100万以上,美国每年患淋病人数约在100万以上,尚约有200万以上的患者未申报,比梅毒高28倍。我国近年来报告的性传播疾病(std)中,亦以淋病居首位。
一、病原菌
1879年neisser在患急性尿道炎阴道炎、新生儿结合膜炎的分泌物中发现此菌,故名奈瑟淋病双球菌(neisseria diplococcus gonorrhoea)。呈球形或卵圆形,革染色阴性,呈浅红色,美蓝染色为深蓝色。常呈对存在,一般多在多形核白细胞内,在急性期,白细胞中可有20~50个以上的淋球菌。急性期查到本菌的阳性率高达93%~99%。可在5%~10%二氧化碳条件下,在巧克力血液琼脂培养基或含万古霉素、粘菌素及制霉菌素的培养基上生长,呈典型菌落,氧化酶试验阳性。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淋球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干燥环境1~2h死亡,湿热42℃5~15min即死亡,对硝酸银敏感,在1:4000硝酸银溶液中,2min可杀死淋菌。
二、传染方式
淋病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其主要方式是由性交传染。患淋病阴道炎宫颈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传染婴儿,引起新生儿淋病性结合膜炎。由于性习俗的改变,口咽部及直肠淋球菌感染病例亦时有发现。间接接触传染常由污染的器械、衣物和用具传染,但极为少见。本病不遗传,也无免疫性,可重复感染。
三、临床表现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常于感染淋菌3~5天后发生。病初多侵犯前尿道,出现尿道口红肿、灼痛,流粘稠黄色或黄绿色脓液,同时伴有尿急、尿频、尿痛及尿液滴沥等症状。感染经淋巴上行,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淋病横痃)。炎症如扩散至后尿道,可出现急性尿潴留,会阴部坠痛,尿混浊加重等症状,因尿道粘膜出血或血管破裂可出现终末血尿
急性淋病尿道炎经过7~8周虽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症状也可减轻,炎症局限化,转入慢性期。慢性淋菌性尿道炎多为前、后尿道合并感染。尿道灼痛减轻,疼痛可向龟头睾丸、骶部、会阴等处放射。分泌物减少,呈浆液浓性,晨起有尿道口“糊口”现象,尿道可挤出少量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
男性淋病可合并龟头包皮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尿道狭窄等,若合并急性前列腺炎附睾炎可有发热
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而宽,症状较轻,常表现为尿道炎外阴炎,尿道口、阴道口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白带增多,外阴灼痛等。尚可合并前庭大腺炎宫颈炎输卵管炎等。急性期症状3~4周后可自行消失或进入慢性期。有的无急性期,发病后即为慢性期,此时自觉症状轻,分泌物少,可合并盆腔炎,输卵管狭窄或闭锁,是造成宫外孕不孕的重要原因。
淋菌尚可致淋球菌性皮炎,出现皮肤糜烂、结节及化脓等症状;也可发生淋菌败血症,出现血性水泡、脓泡疹、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等;淋菌性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很少见。
四、诊断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如有不洁性交或可疑之性接触史后,出现尿道刺激症状,如尿频、排尿痛、尿混浊或有丝状物混于尿中、尿道口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等。分泌物涂片镜检有革阴性双球菌,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此外还可作淋球菌培养。应与非淋病尿道炎鉴别。淋病的潜伏期短,一般为3~5日;尿道刺激症状重,可伴全身症状;尿混浊,分泌物多,多呈脓状;涂片检查细胞内可见革阴性双球菌。而非淋病尿道炎则发病缓慢,潜伏期为1~3周;症状较轻,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尿不混浊;分泌物少,多为稀薄粘液;涂片检查无淋球菌。
五、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方案,现综合世界最新治疗方法如下。①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480万u,一次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同时服丙磺舒(probenecid)1.0g;②四环素每次0.5g或红霉素每次0.25g,一天4次,连用7天,强力霉素每次0.1g,一天2次,连用7天;③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lin)3.0g,或氨基苄青霉素(ampicillin)3.5g及丙磺舒1.0g一次口服;④联合疗法:羟氨苄青霉素3.0g或氨基苄青霉素3.5g及丙磺舒1.0g一次口服,同时服四环素0.5g,一天4次,连用7天;⑤对耐青霉素淋球菌(penicillinase-producing neisseria gonorrhoea,简称ppng),可用壮观霉素(spectinomycin)2.0g,一次肌内注射,效果很好。
刘璞
参考文献
[1] 徐文严:性传播疾病的进展。性病情况简报,1987;2:7
[2]penicillinase-producing gonococci (editorial): br med j 1976; 2:963
[3]skinner fa, et al: gonorrhoea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cademic presslondon; 1983
[4]lych pj: therap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med clin n am 1982; 4:915
[5] 刘伊明,吴阶平:淋病。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6;3:129
[6]donald smith: general urology; 9th edition, large publication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