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陵泉

( yinlingquan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丧失;腹泻呕吐痢疾水肿白带痛经;外阴疼痛;黄疸;腹部寒冷;腰痛;膝盖疼痛;小腿内侧痛;肋区疼痛;忧郁症;月经不调;排尿困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
功效:除湿;清除筋络淤阻;通调水道;温壮下焦;调理泌尿;潜镇胃部逆气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0.5 - 1.0寸.
灸法艾炷灸 3 - 5 壮或艾条灸 5 - 10 分钟。
释义:〖别名〗阴陵。〖名解〗,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备注: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阴陵泉” 相关论述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黄疸阴陵泉阳陵泉膝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穴名。出《灵枢·热病》。属足太阴脾经。合(水)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部位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与阳陵泉斜对.稍高一寸.
证治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
针灸 针入五分.不言灸.
按∶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源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盖五俞合穴.下达于上.内通于外之要点.治病当求其源也.其穴不言灸者.以脾为土脏.土中含湿.则万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则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阳陵泉穴相对,稍高一寸。足太阴脾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五分。
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