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

( Jú Hónɡ )

别名: 化州桔红 , 芸皮 , 芸红

橘红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散寒燥湿理气化痰宽中健胃。主风寒咳嗽;痰多气逆恶心呕吐;胸脘痞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膀胱小肠;肺;脾;大肠胃经
各家论述:
1.《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2.《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3.《医林纂要》:橘红专入于肺,兼以发表。去皮内之白,更轻虚上浮,亦去肺邪耳。
4.《医学启源》:理胸中肺气
5.《纲目》:下气消痰。
6.《本草汇》:能除寒发表。
用药禁忌:
阴虚燥咳及嗽气虚者不宜服。
附方:
①治嘈杂吐水: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怪证奇方》)②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细锉,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局方二陈汤)③治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汤饮之,甚良。(《谈野翁试验方》)④治风痰麻木橘红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碎去滓,再煮至一碗,顿服取吐。不吐加瓜蒂末。(《摘元方》)⑤治产后脾气不利,小便不通橘红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⑥治乳痈,未结即散,已结即溃,极痛不可忍:陈皮(汤浸去白,日干,面炒黄)为末,麝香研,酒调下二钱。(《圣惠方橘香散)
炮制:
橘红:拣去杂质,刷净,用时折碎。盐橘红:取净橘红用盐开水均匀喷洒,使其吸收,晾干。(每橘红100斤,用食盐2斤,温开水适量化开澄清)蜜橘红:将橘红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时,加入蜂蜜拌匀,再炒至略带焦黄色,取出,晾干。(每橘红100斤,用蜂蜜25斤)
性状:
性状鉴别 呈长条形或不规则薄片状,边缘皱缩卷同,厚约0.2mm。外表面黄棕色或橙红色,具光泽,密布点状凹下或凸起的油点,俗称“棕眼”,内表面黄白色,亦有明显的油点,对光照视透明。质脆易啐。气芳香,味微苦、辛。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资源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外层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采收和储藏: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摘,削取外支果皮,晒干或阴干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橘红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用法用量:
3~9g。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归肺、脾经
炮制:
除去杂质,切碎。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增厚,气孔类圆形,直径18~26μm,副卫细胞不清晰;侧面观外被角质层,径向壁的外侧增厚。油室碎片的外围薄壁细胞壁微增厚。
(2)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取滤液5ml,浓缩至 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开约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至约8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性状:
本品呈长条形或不规则薄片状,边缘皱缩向内卷曲。外表面黄棕色或橙红色,存放后呈棕褐色,密布黄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内表面黄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圆点。质脆易碎。气芳香,味微苦、麻。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桔citrus grandis osbeck var. tomentosa hort.或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收,用刀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

橘红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治风寒痰嗽恶心,吐水,胸痛胀闷。
①《医学启源》:"理胸中肺气。"
②《纲目》:"下气消痰。"
③《本草汇》:"能除寒发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性味:
辛苦,温。
①《本草原始》:"味辛苦。"
②《药品化义》:"味辛带苦,性温。"
③《本草汇》:"性热。"
归经:
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阳太阴、阳明经。"
各家论述:
①《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②《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③《医林纂要》:"橘红专入于肺,兼以发表。去皮内之白,更轻虚上浮,亦去肺邪耳。"
用药禁忌:
阴虚燥咳及久嗽气虚者不宜服。
附方:
①治嘈杂吐水: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怪证奇方》)
②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憨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细锉,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局方二陈汤
③治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扬饮之,甚良。(《谈野翁试验方》)
④治风痰麻木橘红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烂去滓,再煮至一碗。顿服取吐。不吐加瓜蒂末。(《摘元方》)
⑤治产后脾气不利,小便不通橘红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
⑥治乳痈,未结即散,已结即溃,极痛不可忍者:陈皮(汤浸去白,日干,面炒黄)为末,麝香研,酒调下二钱。(《圣惠方橘香散
炮制:
橘红:拣去杂质,刷净,用时折碎。盐橘红:取净橘红用盐开水均匀喷洒,使其吸收,晾干。(每橘红100斤,用食盐2斤,温开水适量化开澄清)
蜜橘红:将橘红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时,加入蜂蜜拌匀,再炒至略带焦黄色,职出,晾干。(每橘红100斤,用蜂蜜25斤)
性状:
干燥的外层橘皮呈长条形或不整齐纸状薄片,厚不超过0.2毫米,边缘皱缩卷曲。表面黄棕色或橙红色,有光泽,密布棕黄色凸起的油点,果皮内面黄白色,密布圆点状油室。质脆易碎。气芳香,味微苦而后觉麻舌。以片大、色红、油润者为佳。
来源:
芸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的外层红色部分。取新鲜橘皮,用刀扦下外层果皮,晾干或晒干。
出处:
《纲目》

“橘红” 相关论述

原料:橘红5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消痰散结,宽中利气。
用途:风寒痰嗽恶心吐清水、胸腹胀闷。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橘红5g、半夏3g、乌梅1枚、生姜3g、甘草3g、乌龙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橘红半夏乌梅生姜至水沸后,冲泡甘草、乌龙茶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用途: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色白、头眩心悸;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来源:传统药茶方。

半夏橘红皆为利痰之药,然宜于湿寒之痰,不宜于燥热之痰,至阴虚生热有痰,外感温热有痰,尤所当忌。究之伍药得宜,半夏或犹可用,是以《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金匮麦门冬汤皆用之。至橘红则无论伍以何药,皆不宜用。试略举数案于下以明之。
本邑于姓媪,劳热喘嗽,医治数月,病益加剧,不能起床,脉搏近七至,心中热而且干,喘嗽连连,势极危险。所服之方,三十余纸,曾经六七医生之手,而方中皆有橘红。其余若玄参沙参、枸杞、天冬贝母牛蒡、生熟地黄诸药,大致皆对证,而其心中若是之热而干者,显系橘红之弊也。愚投以生怀山药一两,玄参沙参、枸杞、龙眼肉熟地黄各五钱,川贝甘草各二钱,生鸡内金钱半。煎服一剂,即不觉干。
即其方略为加减,又服十余剂,全愈。
又∶治奉天李××,得风温证,发热、头疼、咳嗽。延医服药一剂,头疼益剧,热嗽亦不少减。其脉浮洪而长,知其阳明经府皆热也。视所服方,有薄荷连翘诸药以解表,知母玄参诸药以清里,而杂以橘红三钱,诸药之功尽为橘红所掩矣。为即原方去橘红,加生石膏一两,一剂而愈。
又∶治沧州孙××肺脏受风,咳嗽吐痰。医者投以散风利痰之剂,中有毛橘红二钱,服后即大口吐血咳嗽益甚。其脉浮而微数,右部寸关皆有力。投以《伤寒论麻杏甘石汤,方中生石膏用一两,麻黄用一钱,煎汤送服旱三七细末二钱。一剂血止。又去三七,加丹参三钱,再服一剂,痰嗽亦愈。方中加丹参者,恐其经络中留有瘀血,酿成异日虚劳之证,故加丹参以化之。
统观以上三案,橘红为虚劳温病之禁药,不彰彰可考哉!而医者习惯用之,既不能研究其性于平素,至用之病势增进,仍不知为误用橘红所致,不将梦梦终身哉!

前药盖消谷克食.决壅宣滞.消胀导痞之功为多也.亦必有宿积为患.元气未亏.病气太过者.用之有效.
且无伤.若脾气久虚.难运饮食.动触生灾.茫昧误服.适足以取败耳.夫伤米食者谷芽消之伤面食者麦芽神曲消之伤肉食者砂仁山楂消之.伤果食者青皮官桂消之.上焦伤者主枳壳.中下焦伤者主枳实.伤滞气腹痛.则主以浓朴乌药大腹皮.以上皆治形病有余之实症也.今之医者不管元气虚实.不分滞有无.动以麦芽山楂神曲浓朴为健脾之物.
相率成习.孟浪掷服.暗耗真元.遗害非小.岂知宿积留中.伤食恶食用此而攻宣滞致使饮食复旧谓之健脾者以此实非此诸药之能健脾也故东垣谓浓朴有滞气则泄滞气滞气则泄元气.
又云枳壳枳实有推墙倒壁之功.立斋亦言麦芽山楂.善消肾气神曲下胎破血.不宜轻服.诸贤谆谆告诫.岂应执迷不返.又立斋治食积诸症.亦必以四君六君为主.而佐以曲麦楂朴攻克之物.庶补泻兼行.方于脾土无亏.亦即洁古老人创制枳术丸之微意耳.大都痞满肿胀.病症属实者.则宜投以前药.若虚满虚胀.非参术归苓.直补脾原.无能奏效是又内经所云塞因塞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