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上炎

( xinhuoshangyan )

别名: 血淋 , 神经官能症 , 心悸 , 精神分裂症 , 不寐 , 舌炎 , 血证 , 复发性口疮 , 牙痛 , 急性泌尿系感染 , 齿衄 , 口疮 , 咯血

中医

简介:
其证多因六淫传里化火;或情志郁极火自内发;或过食辛辣之品;或温补过度,导致阳热内盛,形成内火上炎的证候。
病机:
本证是为心火内盛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其证多因六淫传里化火;或情志郁极火自内发;或过食辛辣之品;或温补过度,导致阳热内盛,形成内火上炎的证候。本证病位在心,证候属实,常移热于小肠形成小肠实热;亦可波及到脾、肝形成心脾积热和心肝火旺等症。
治疗:
治疗法则:清心降火。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泻心汤凉膈散加减: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栀子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黄柏10克、木通10克、生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火上炎证之心神不宁者为宜。(2)知柏地黄丸交泰丸加减:知母12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6克、黄连6克、肉桂3克。本方适用于心火上炎心肾不交者。上方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若见火邪伤阴口干思冷饮,舌红苔黄,可于基本方(1)加龟板15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沙参10克以养阴生津;若吐血衄血者加犀角10克磨汁冲服,生地10克、丹皮10克以凉血止血。若见小便色赤而痛者,可在基本方(2)中去黄连肉桂,加小蓟10克,白茅根30克、炒蒲黄10克、藕节12克清心泻火,凉血止血;若见小便淋沥涩痛,小腹拘急竹叶10克、车前草15克、萹蓄12克、滑石10克泻心降火,清热通淋
(二)外敷药物: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常见口舌生疮,疼痛难忍,常用外敷药物治疗有较好疗效。
1.口疳散:梅片0.7克、儿茶0.6克、青黛15克、煅石膏75克、西月石60克、青果粉60克、细川连180克、山豆根450克、人中黄60克、人中白60克,共研极细末,对急慢性口腔炎,霉菌性口腔炎等外涂2~3天可痊愈。涂后一般有刺激,出现流涎,但不要吐出。
2.绛雪散西瓜硝、西月石各100克、朱砂3.3克、龙脑冰0.3克,研极细末,喷于患处,每日3~4次,不仅对口腔炎有良效,对急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3.漱口方:取防风甘草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煎水含漱,治实证口疮
4.醋调吴茱萸外敷足心治疗口疮。将吴萸研细末,取醋适量调敷涌泉穴处,用纱块胶布固定,可保留3~5天。
(四)饮食方法
1.本证是火邪炎上,故在饮食上尤要注意,饮食宜清淡,病情严重时宜流质或半流质,或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的食物。戒吃辛辣煎炒食物,燥热烟酒当禁忌。
2.食疗方:(1)绿豆粥:取绿豆适量,洗净后浸泡半天,同粳米60克煮为稀薄粥,可作早晚餐服,亦可单用绿豆煎汤作清凉解毒饮料。绿豆入心胃二经,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止烦渴作用。(2)石膏粥:取生石膏60~120克,捣碎,入炒锅煎汁去渣,再入粳米30~60克同煮稀粥,可供上下午两次服食,有清热止渴作用,心火上炎口干舌燥者颇为相宜。
施治要点:
(一)本证是心经热盛,既可循经上扰而见口舌生疮,亦可通过经络下移小肠出现小便短赤涩痛。此时用药,清心火于上,药用黄连黄芩栀子莲心之属,亦要通利小肠,引心火下移从小便而出,常配伍木通、车前草、生地、滑石之品。上下分消,心火自除。
(二)口舌生疮,久病舌质偏红,并兼热象,而溃疡面是灰白色,此非单纯热邪为害,常徒事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罔效。因口为脾窍,舌为心苗,口舌溃疡,其色灰白,灼痛有热象应注意当为心火夹脾湿,室塞气机、郁久熏蒸于上。而湿当温化,热宜清泄,此时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以治之,常可获良效。
(三)口疮治疗中,通便十分重要。临床观察到,大便干结,腑气不通,浊气上攻,则病情加重,常用大黄麻仁瓜蒌仁等通腑泄结,大便畅通则症状减轻,可促进溃疡愈合。
(四)在心火上炎的口舌生疮病例中,不管是虚火实火都有热象,局部用药,可以不分虚实。外敷清热解毒清心泻火,消散郁火凉血止血等功效的局部外用药均有效,从而提示我们,口疮的局部用药是重要的治法之一。
针灸:
针刺取穴大陵心俞神门。配穴太冲太溪,宜泻法,留针20分钟,中间提插捻转4~5次,亦可取廉泉足三里合谷曲池颊车,每次选2~3穴针刺,中等度刺激,留针5~10分钟。

“心火上炎” 相关论述

指心脏本经虚火上升。主要症状有舌生疮、心烦失眠等。


病证名。指心经虚火上升的病证。症见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失眠舌尖红绛等。治宜导赤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