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 Shān Dòu Gēn )

别名: 广豆根 , 山大豆根 , 黄结 , 苦豆根

山豆根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用法用量:
3~6g。
性味:
苦,寒;有毒。
归经:
归肺、胃经
炮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皮层外侧的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1~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
(2) 取本品粗粉约0.5g,加氯仿10ml,浓氨试液0.2ml ,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2μl,对照品溶液4~6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贮藏:
置干燥处。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备注:
咽喉肿痛属于热毒者,常配合射干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同用。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肺热咳嗽黄疸等症。
山豆根苦降泄热,主要用于咽喉红肿热痛属于实火肺热者。根据实践经验,本品用一般剂量,对胃无刺激性;如剂量过大,易致呕吐,如用至一两,能引起中毒发生呕吐腹泻、胸闷、心悸

山豆根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齿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疖肿便秘。用量2~4钱。
用法用量:
2~4钱。
性味:
苦,寒。
药理作用:
1.山豆根的提取物、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移植肉瘤----180的小鼠,有延缓其死亡的效果。对大鼠的实体型和腹水型吉田肉癌以及对腹水肝癌的大鼠有明显的延缓其死亡的作用,平均60%的大鼠没有死亡而能治愈,在治愈的大鼠血清中发现有抗肿瘤性抗体的存在。
2.山豆根美蓝试管法(2克生药/毫升)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3.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兴奋作用,在显微镜下;吞噬碳的吞噬细胞比对照组高。
4.抗溃疡作用;哟偶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对于实验性溃疡幽门结扎溃疡应激性溃疡、醋酸溃疡)的大鼠,口服给药对溃疡组织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5.抑菌试验;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絮状表皮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1.广豆根含生物碱;苦参碱(matri-ne,c[xb]15[/xb]h[xb]24[/xb]on[xb]2[/xb])、氧气苦参碱(oxymatrine)、臭豆碱(anagyrine,c[xb]15[/xb]h[xb]20[/xb]on[xb]2[/xb])、甲基野靛碱(methyl-cyti-sine)及黄酮类衍生物;左旋-朝鲜槐素(l-maackiain)、左旋-朝鲜槐素-葡萄糖甙(l-maackiain glucoside)、金 雀 异 黄 素(genistein,c[xb]15[/xb]h[xb]10[/xb]o[xb]5[/xb]为4,5,7-三羟基异黄酮)、槐定素(sorphoradin,c[xb]30[/xb]h[xb]36[/xb]o[xb]4[/xb])、槐黄素(sorphoranone,c[xb]30[/xb]h[xb]36[/xb]o[xb]4[/xb])、槐孕色烯(sorphorado-chromene,c[xb]30[/xb]h[xb]34[/xb]o[xb]4[/xb])、槐环黄素(sorphoranochro-mene,c[xb]30[/xb]h[xb]34[/xb]o[xb]4[/xb])、此外,尚含酚类化合物(c[xb]31[/xb]h[xb]32[/xb]o[xb]4[/xb])。
2.北豆根;含蝙蝠葛碱(menisperine)、粉防已碱(titrandrine,c[xb]38[/xb]h[xb]42[/xb]o[xb]6[/xb]n[xb]2[/xb])、山豆根碱(dauricoline,c[xb]38[/xb]h[xb]44[/xb]o[xb]6[/xb]n[xb]2[/xb])、青藤碱(sinomenine,c[xb]19[/xb]h[xb]23[/xb]o[xb]4[/xb]n)、山豆根诺林(daurinoline)、山豆根可林(dauricoline)。
附方:
1.扁桃体炎咽喉肿痛(1)北豆根桔梗各半斤,马勃1.5两,共研细粉,每服3克,每日三次。(2)广豆根6份,甘草1份,共研细粉,压片,每片含0.1克,每服3~6克,每日3`4次。(3)广豆根射干玄参桔梗板蓝根各3钱。水煎服。
2.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关节炎 北豆根(总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3.牙痛北豆根蝙蝠葛)总碱注射液
(1)提取;将北豆根加8倍量冷水,用硫酸调ph1~2,温浸(50~60℃)12小时,滤出浸液,再加6倍量水,用硫酸调ph2~3,温浸12小时,滤出浸液,两次浸液合并,静置,吸取上清液,用薄膜浓缩至全量的1/4,冷后加浓碳酸钠液碱化,使ph9,有大量沉淀,过滤,收集沉淀即为粗制总生物碱(收率为5~7%)。将粗碱用4倍量80%乙醇,加适量稀盐酸搅拌使溶,过滤,滤液用碳酸钠调ph6.5~7,有少量沉淀(杂质),过滤弃去沉淀,滤液继续调至ph9,有大量的黄色沉淀,放置,抽滤,收集沉淀在60℃烘干,即为总生物碱(收率1.8%左右)。再将总碱粉末在苯中溶解,用稀盐酸分离提取4次(提尽生物碱),酸液用碳酸钠液碱化,调ph至9,既有沉淀,抽滤,在60℃烘干,即为总碱精品(收率为1.2%左右)。经含量测定后,供配注射液用。
(2)注射液配制;取总碱精品(按100%含量折算)100克,加适量注射用水,用1n盐酸调ph3使溶解,抽滤,滤液加苯,甲醇100毫升,搅拌使溶,再加注射用水至1万毫升,过滤,灌封,100℃30分钟灭菌。(本品北豆根总碱含量每毫升含10毫升。应为标示量90~110%,ph值应为3~4)
栽培:
蝙蝠葛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温暖环境和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种子或根状茎繁殖。种子繁殖,宜春季播种育苗,播种前将种子浸泡4~6小时,取出条播或撒播,覆土半寸左右,约1个月出苗。出苗高3~4寸左右移裁。根状茎繁殖,春季萌芽前将根状茎挖出,选较幼嫩根状茎,剪成3~4寸,开沟将根状茎排放在沟内,覆土1.5~2寸,稍稍镇压后浇水,二周左右出苗,苗高1尺左右搭架,以利攀援。
原形态:
1.柔枝槐(广豆根)灌木,高1~2米,通体被灰色毛茸。根有分枝,圆柱形,长达30余厘米,外面黄棕色,味极苦。茎直立或平卧,分枝少,较柔弱。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5~17厘米;小叶11~21片,卵状长椭圆形,长1~2.5厘米,宽5~15毫米,先端尖,基部圆,全缘,上面蔬生短柔毛,下面密被灰棕色短柔毛。春末开花,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达15厘米,有花近20朵,花梗长约1厘米;萼宽钟状,蔬生毛茸,萼齿三角形;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7毫米旗瓣近圆形,凹头,具明显的爪,雄蕊10个,分离;子房密被长柔毛。荚果圆柱形,长约5厘米,荚节之间紧缩而呈串球状,有种子3~5粒。
出于出坡石隙、灌丛林园。分布于江西广西、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2.蝙蝠葛(北京根、黄条香黄根汉防已防已藤、山地瓜秧)缠绕性落叶木质藤本,长达10米余。根状茎细长,圆柱形,外皮黄棕色或黑褐色,常呈层状或片状脱落,断面黄白色,味极苦。叶互生,叶柄长达15厘米,被稀疏短毛;叶片圆肾形成卵圆形,稍具浅裂,略呈3~7角形,长宽约5~14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或截形,有5~7条掌状叶脉,下面苍白色,无毛。夏日开黄绿色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排成腋生短圆锥花序。花梗长3~6厘米,有小苞片;花萼及花瓣约6片;雄花有雄蕊20个左右,药4室;雌花中有退化雄蕊,心皮3个,分离,核果肾圆形,外果皮肉质,熟时黑紫色。种子马蹄状。
出于山坡林边、田边、路旁及沟谷灌丛中或攀援于岩石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等地。
来源:
为豆科槐属植物柔枝槐sophora sudpros-trata chun et t.chen 和防已蝙蝠葛属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huricum dc.的根状茎。前者称广豆根、后者称北豆根北山豆根)。春秋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备用。
备注:
1.在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河南和湖北等省区使用的一种山豆根,原植物为豆科木蓝属植物。其中有多花木蓝l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华东木蓝l.fortunei craib及宜昌木蓝l.ichangensis craib、苏木蓝l.carlesii craib、陕甘木蓝l.pota-ninii craib、花木蓝l.kirilowii maxim.等,均细小灌木或灌木。单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腋生,哟偶花常在30朵以上,花多带红紫色。荚果细长,条状,平直或微弯,荚节不紧缩。药材性状,根头部分呈不规则块状,上部常具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3~5条根。根为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约5~15~25厘米,直径约2~7毫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偶有横裂。质坚硬,味苦。
2.山豆根异物同名甚多,除上述者外,江西部分地区以豆科胡枝子属植物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 turcz.的根为山豆根,云南有以豆科的大麻药镰叶山扁豆)dolichos falcatus klein和云南也红豆vigna vexillata(l)benth. var. yunnanensis franch.的根为山豆根;湖南和福建过去常以紫金牛紫金牛属植物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的根为山豆根;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以梧桐山芝麻属植物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的根为山豆根;云南以毛茛科铁破锣beesia calthaefolia(maxim.)ulbr.的根状茎为滇豆根;广东还有以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 ceisel.的根为山豆根的,均应注意鉴别。
3.北京根的叶中含多种生物碱;阿克吐明(acu-tumine,c[xb]19[/xb]h[xb]24[/xb]clno[xb]6[/xb])、阿克吐米定(acutumidine,c[xb]18[/xb]h[xb]22[/xb]clno[xb]6[/xb])、阿克吐明宁(acutuminine,c[xb]19[/xb]h[xb]24[/xb]clno[xb]3[/xb])、青藤碱、二青藤碱(acutuminine)、千金藤林碱(stepharine)。

山豆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疾,热肿,秃疮,疥癣,、虫、犬咬伤。
①《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②《本草图经》:"含以解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
性味:
苦,寒。
①《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②《梦溪笔谈·药议》:"味极苦。"
③《本草正》:"味大苦,大寒。"
归经:
要药分剂》:"入心,肺、大肠三经。"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虚寒者勿服。"
②《本草汇》:"脾虚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
③《得配本草》:"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临床应用:
①治疗宫颈糜烂
山豆根(品种未详,下同)研成细粉,高压消毒。先以1:1000新洁尔灭消毒宫颈,后用棉球蘸山豆根粉涂宫颈糜烂处,1~3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320例,一疗程后痊愈156例,好转94例,无效70例,有效率为78.1%。
②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山豆根5钱,大青叶2两,生甘草5钱,加4倍量的水浸渍半天,煎两次,滤液合并,一日四次分服。治疗12例,痊愈11例;无效1例。据观察,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1.63天,主要症状及体征大多在3~5天内明显减轻或消失。
另据临床研究,山豆根曾经用于多种癌症,但其疗效尚难肯定。
附方:
①治喉中发: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永类钤方》)
②治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外科集验方》)
③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山豆根一两,北大黄、川升麻朴硝(生)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一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仁斋直指方山豆根丸)
④治太阳、少阴之火,为风寒壅遏,关隘不通,留连咽喉发肿,痰涎稠浊,疼痛难堪,发为肉鹅者:射干麦冬花粉甘草元参山豆根。水煎服。(《慈幼新书山豆根汤
⑤治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
⑥治五般急黄山豆根末,空心以水调服二钱。
⑦治亦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⑤方以下出《备急方》)
⑧治咽喉上膈热毒瘰疬者:山豆根紫苏叶、细锉,煎汤。临卧服。(《仁济直指方》山豆根方)
⑨治热肿:山豆根,水研浓汁涂,干即更涂。
⑩治头风,头上白屑:山豆根,捣末,油调涂。
⑾治山豆根,捣末,腊月猪脂调涂。
⑿治患寸白虫:山豆根末,每朝空心热酒调服三钱。
⒀治五种山豆根,水研服。
⒁治狗咬,蚍蜉咬,蜘蛛咬,秃疮:山豆根,水研敷。(⑨方以下出《备急方》)
炮制:
拣净杂质,粗细分档,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状:
干燥根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数条根。根为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10~36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略突起的皮孔。质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气微弱,味极苦。以粗壮块大、粉多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于石山脚下,或岩缝中。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广西
原形态:
广豆根,又名:柔枝槐。
灌木,直立或近平卧,高1~2米。根通常2~5条,圆柱形,黄褐色。茎圆柱形,表面具沟槽,密被短柔毛,茎上部常作"之"字形弯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11~17,长(团状卵形或卵形,长1~2.5厘米,宽0.5~1.5厘米,顶端1小叶较大,多为椭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被短毛,下面灰棕色,密被灰棕色短柔毛;小叶柄短,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厘米,密被短毛;花萼阔钟状,外被稀毛,顶端有5个三角状的短齿;蝶形花冠黄白色;雄蕊10,花药背着,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上位,圆柱形,花柱弯曲,柱头圆形,簇生长柔毛。荚果紫黑色,串珠状。花期4~5月。
来源:
主要为豆科植物广豆根。4~5月或8~9月间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出处:
开宝本草
备注:
商品山豆根,除上述主要的广豆根外,应用较广的尚有下列数种:
北豆根
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使用于东北、华北及山西、山东、青海、甘肃等地(参见"蝙蝠葛"及"蝙蝠葛根"条)。
土豆
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多花木蓝、宜昌木蓝苏木蓝、陕西木蓝、花木蓝的根及根茎,使用于江苏、湖北、河南、甘肃、陕西等地。
药材性状:根头部呈不规则块状,上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有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歧。略弯曲,长15~50厘米,直径4~10毫米,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横长的皮孔及纵皱纹,偶有横裂,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纤维状,中心无髓。气微弱,味苦。
云豆
为豆科植物卷圈野扁豆的根和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的根茎,使用于云南地区。

“山豆根”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
【临床应用】用于咽喉肿痛等症。
山豆根功能清热利咽,治咽喉肿痛属于热毒者,常配合射干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肺热咳嗽黄疸等症。
【处方用名】山豆根(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山豆根苦降泄热,主要用于咽喉红肿热痛属于实火肺热者。
2.如剂量过大,易致呕吐,如用至一两,能引起中毒发生呕吐腹泻、胸闷、心悸
3.山豆根的来源尚有多种:
防己科缠绕性藤本植物蝙蝠葛的根茎,主销华北,东北各省;上海地区亦曾经用过。
豆科木蓝属的多种植物如多花木蓝,和?木蓝及宜昌木蓝等的根,在江苏、湖北、河南、山西等应用较多。
方剂举例】山豆根汤验方》:山豆根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赤芍、归尾、山栀。治咽喉肿痛

释名解毒黄结、中药。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
1、急黄。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钱。
2、赤白痢。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三服后即可止痢。
3、水盅腹大,皮肤变黑。用山豆根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4、头风热痛。用山豆根末,调油涂两太阳
5、牙龈肿痛。用山豆根一片,含在痛处。
6、喉中发。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病重不能言语者,不断地以鸡毛扫药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语。
7、疥癣。用腊猪油调山豆根末涂搽。
8、喉风(牙关紧闭,水米不下)。用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咽。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二经。主解诸药毒,止咽喉痛,退热消
按∶山豆根性寒,专泻心火心火去则金无所损,金得其保,而热伤之虞,吾知免矣。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柔枝槐的干燥根茎。
『常用名』豆根广豆根
『产地』广东、广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杂质洗净,春冬季用热水浸2~3小时,夏秋季用温水浸1~2小时,捞入筛内,上盖湿布,润透取出,切斜片半分厚,晒干。配方时供口含用,亦可研末冲服
『用量』3~12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原料:山豆根2g、绿茶5g、白糖10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抗肿瘤。
用途:牙龈肿痛;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痔疮;疥癣;虫犬咬伤。
来源:传统药茶方。


泻热,解毒
苦寒。泻心火以保金气,去肺,大肠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
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解诸药毒,敷秃疮、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
苗蔓如豆,经冬不凋。


苦,寒,无毒。泻热解毒,消肿止痛。治咽喉,疗心腹胀痛。诸皆医,五痔并疗。
解人马之急黄,平蛇犬之暴伤。
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广西忠州、万州诸处。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
赤白热痢,蜜丸服。(验方第一。)
喉风急痛,牙闭,同白药子煎含咽。(第二。)
五般急黄水下末。(第三。)


味苦、气寒。无毒。各处山谷俱有,广西出者独佳。俗呼金锁匙,苗长一尺许。叶两傍而有曲钮,子成簇而色鲜红。粒似豆圆,名因此得。凡资疗病,惟取其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肿痛要药;水调末服,除人马急黄捷方。敷虫咬伤,去血气腹痛

得土之冲气,兼感冬寒之令以生,故其味甘苦气象,无毒。甘能化毒,寒能除热,盖凡毒必热、必辛,一得清寒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犹人盛德,于物无兢,即毒性害遇之不起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若病患虚寒者勿服。
山豆根咽喉肿痛要药,兼解诸毒,消肿,解痘毒,五般急黄诸虫蛊毒。
主治(痘疹合参) 善解痘毒止痛,消一切肿,而痘后咽喉肿痛者尤宜。若食少泄泻虚火上炎,而咽喉肿痛者忌服。

山豆根甘寒解毒急黄热嗽用宜先,咽喉肿痛含津咽,五痔和水研。
生于山,其实如豆。川产者佳。善解诸药毒、蛊毒、寸白虫,治五般急黄发热咳嗽,空心水调二钱服。
喉痹口含一片咽津五痔磨水研服,头上秃疮白屑以水研敷,或油调末涂。兼治齿痛赤白痢腹胀喘闷,或蜜为丸,或水煎服。蜘蛛咬,并水研敷。

山豆根_图缺)
味甘,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止痛,消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生剑南山谷。蔓如豆。(今附)
图经曰∶山豆根,生剑南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万州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
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肿痛,极妙。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石鼠,破取其肠胃曝干。解毒攻热,甚效。
经验方备急治一切疾患,山豆根方∶右用山大豆根不拘多少,根据下项治疗。一名解毒,二名黄结,三名中药。患蛊毒,密遣人和水研已,禁声,服少许,不止再服。患秃疮,以水研敷上。患喉痛,含一片细咽津。患五种,水研服。患齿痛,含一片于痛处,患麸豆等,水研服少许。患头风,捣末油调涂之。患赤白痢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自止,患腹胀满喘闷,捣末少许,煎水调一盏瘥。患,捣末,腊月猪脂调涂之。患头上白屑,捣末油浸涂。如是孩儿,即乳汁调半钱。患中宿冷虫,寸白虫,每朝空心热酒调三钱,其虫自出。患五般急黄,空心以水调二钱。患盏气,酒下二钱。患霍乱橘皮汤下三钱。患热肿,水研浓汁涂,干即更涂。女人患血气腹肿,以末三钱,热酒不空心服之。卒患腹痛,水研半盏,入口瘥。蜘蛛咬,唾和涂之。狗咬,蚍蜉咬,并水研敷之。

〔苦寒,入心、肺二经。〕止咽疼而善治喉间诸疾,〔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同白药子等分煎服,治喉风急症,牙关紧闭,水谷不下者神效。〕解诸毒而能消肿痛诸。〔能解一切药毒蛊毒,痈肿诸毒,凡毒必热,清热则毒解。〕大苦大寒,宜中病即止。。

(蔓草)清心降火利咽
山豆根(专入心)。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当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且能以祛大肠风热。(肺与大肠表里肺气清则大肠风热亦解。)及解药毒。杀小虫。井腹胀喘满热厥心痛。(火不上逆。则心腹皆安。)并疗人马急黄。(热去血行。)磨汁以饮。五痔。服之悉平。总赖苦以泄热。寒以胜热耳。但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山豆根,味苦,气寒,无毒。入肺经。止咽喉肿痛要药,亦治伤虫咬。然只能治肺经火邪,止咽痛实神。故治实火之邪则可,治虚火之邪则不可也。倘虚火而误用之,为害非浅也。
或问山豆根喉痹之痛既神,凡有喉痛而尽治之矣,而吾子曰宜实火,而不宜于虚火
虚实何以辨之乎?夫虚实亦易分耳。得于外感者为实火实火者,邪火之实也;得于内伤者为虚火虚火者,相火之虚也。虽二火同入肺经,而虚实各异,实火宜泻,用山豆根泻之,苦寒以正析之也;虚火宜补,亦用山豆根苦寒以泻其火,则火且更甚,壅塞咽喉之中而不得泻。
必须用桂、附甘温之药,引其火以归源,下热而上热自消也。

苦寒,无毒
发明山豆根大苦大寒,故能治咽喉诸疾。苏颂言∶含之咽汁,解咽喉肿痛极妙。或水浸含嗽,或煎汤细呷,又解痘疹热毒及喉痹药皆验。盖咽证皆属气上逆,故用苦寒以降之。《开宝》言解诸药毒,止痛消肿毒,发热咳嗽,善治人马急黄,杀小虫。时珍云,腹胀喘满,研末汤服。血气腹胀,酒服三钱。卒患热厥心痛,磨汁服。总赖苦寒以散之,但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泻热解毒
苦寒.泻心火.以保肺金.去肺大肠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解诸药毒.敷秃疮、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大苦大寒.脾胃所恶.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苗蔓如豆.经冬不凋.

苦,寒。入手太阴、少阴经。泻实热,解痘毒,清咽喉,降心火。疗人马急黄,止腹痛下痢。治诸疮疡,解诸药毒蜘蛛伤者,俱可捣敷。同橘皮,治霍乱吐痢。同白药子,治喉风急症。龈肿齿痛,捣汁含咽。
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山豆根(图缺)
解肺家结热之邪.化味最苦.杀蛊毒诸虫.通肠消胀气纯寒.(山豆根苦寒入心.泻热解毒心火降则肺金清.故一切喉证之属于火者.得苦降之性.自然热除病退.清肃之令下行矣.脾胃虚而大便不实者禁之.)

大苦大寒,泻心火以保肺金,去肺大肠风热,消肿止痛,治喉齿诸疾,解药毒,疗人马急黄

(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鼠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效.)
气味
甘寒无毒.(按沈括笔谈云.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大误矣.)
【主治】
解诸药毒.止痛.消肿毒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腹痛.五种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蜘蛛伤.

〔害〕大苦大寒,脾胃所恶。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虚人亦忌。
〔利〕苦寒泻心火,以保肺金,去大肠风热,解咽喉痛蛊毒,消诸肿疮疡喘满热咳,泻热解毒,治热极所致之病。
修治〕苗蔓如豆,经冬不凋,八月采根曝干。

味苦寒.入手太阴经.功专泻心火.治喉痛喉肿齿痛龈肿.喘满热咳.腹痛下利五痔.解药毒.敷秃疮蜘蛛伤.疗人马急黄.惟脾虚胃弱者忌.食少便溏受寒者尤忌.

山豆根极苦。《本草》言味甘者,大误也。

性味甘寒,入心肺而泻热解毒,为咽痛喉痹专药。

(宋开宝)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主解诸毒药,止痛,消毒肿,除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
【核】曰∶出剑南、宜州、果州,及广西忠州、万州。茎蔓如大豆,叶青翠,经冬不凋;
广南一种如小槐,高尺许,石鼠啖其根,捕取者收其肠胃曝干,用以解毒攻热,云甚效。
【 】曰∶宣散气生曰山;食肉皿器曰豆。盖言受纳腐化者胃也。一名黄结,以病状言。
一名中药,以功用言。种种功用,种种病状,悉从中枢,散宣生气,所谓解从结心,解即分散。

山豆根(图缺),生剑南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万州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肿痛,极妙。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石鼠,破取其肠胃曝干,解毒攻热,甚效。

苦寒。
心火,保肺金,去大肠风热
喉痈喉风
能损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