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子

( Zào Jiá Zǐ )

别名: 皂角子 , 皂子 , 皂儿 , 皂角核

皂荚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润肠通便;祛风散热;化痰散结。主大便燥结肠风下血痢疾里急后重痰喘肿满;疝气疼痛;瘰疬;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
肺;大肠经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皂荚,能通大肠阳明燥金,乃辛以润之之义,非得湿则滑也。
2.《本经逢原》:皂荚子烧灰存性,能治大肠风秘燥结,祛风逐秽之性可知。
3.《本草图经》:核中白肉,入治肺药。又炮取中黄心,嚼饵之,治膈痰吞酸
4.李杲:和血润肠。
5.《本草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
6.《本草崇原》:治疝气睾丸肿痛。
7.《医林纂要》:杀疳虫
8.《本草求原》:疏风热,去麻痹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化学成分:
种子含树胶(gum)。种子内胚乳含由半乳糖(galactose)与甘露糖(mannose),按摩尔比1:3.9-4.0组成的多糖。
炮制:
皂荚子,收得,用磁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两片,去黄(其黄消人肾气),用铜刀细切,于日中干用。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狭尖,长1.1-1.3cm,宽0.7-0.8cm,厚约0.7cm。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带有光泽,较狭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有的不甚明显种皮剥落后可见2片大型鲜黄色的子叶,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生境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皂荚 乔木,高达15cm。刺粗壮,通常分枝,长可达16cm,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宽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防虫蛀。
出处:
出自《雷公炮炙论》。

皂荚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
①《本草图经》:"核中白肉,入治肺药。又炮核取中黄心,嚼饵之,治膈痰吞酸。"
李杲:"和血润肠。"
③《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
④《本草崇原》:"治疝气睾丸肿痛。"
⑤《医林纂要》:"杀疳虫。"
⑥《本草求原》:"疏风热,去麻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性味:
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本草经疏》:"味辛咸,温,有小毒。"
③《本草汇言》:"味辛甘,气温,无毒。"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附方:
①治大肠风秘皂荚子三百粒。破作两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枣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为度,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枣仁汤,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渐加至百丸,以通为度。(《妇人良方》)
②治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一两。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圣惠方神效散
③治里急后重壳、皂荚子等分。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普济方》)
④治下痢不止:皂角子瓦焙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下。(《医方摘要》)
⑤治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皂角子。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三十丸。(《千金方》)
⑥治瘰疬满项不破,及肿疼痛:不蛀皂子三百个,酒一升半,化硇砂一两,同浸皂子七日,以文武火熬成,候酒尽为度,每至临卧,含化三粒。(《博济方》)
⑦治气毒结成瘰疬,肿硬如石,疼痛:皂荚子一两(烧灰),槲白皮末一两。同研令细,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⑧治一切疔肿: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千金方》)
炮制:
雷公炮炙沦》:"皂荚子,收得,用磁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两片,去黄(其黄消人肾气),用铜刀细切,于日中干用。"
性状:
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狭尖,长11~13毫米,宽7~8毫米,厚约7毫米。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带有光泽,较狭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有时不甚明显,种皮剥落后,可见2片大形鲜黄色的子叶。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来源:
为豆科植物皂荚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防虫蛀。
出处:
雷公炮炙论

“皂荚子” 相关论述

雷公云∶凡使,皂荚子收得,拣取圆满坚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两片,去黄,其黄消人肾气,将白两片,用铜刀细切,于日中干用。

阳在上不与阴化而为风,遂变为痰涎。皂荚以金胜木,通气利窍,风无不搜,斯湿无不去,故凡痰涎涌塞而为中风喉痹者,胥倚以奏功。阳在下不与阴化而为风,阴遂被劫而生燥,皂荚气浮而子较沉,故子能祛在下之风,风去则得伸其津润之权,而大肠燥结以通。凡风药必燥而皂荚以多脂为佳。皂子之仁又粘而韧,其能利大便,亦兼得辛润之力也。

气味辛温,无毒。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软,煮熟糖渍食之,疏道五脏风热壅。
(《本草衍义》)核中白肉,入治肺药,核中黄心嚼食,治膈痰吞酸。(《图经本草》)仁和血,润肠,(《用药法象》)治风热大肠虚秘,瘰 肿毒,。(《本草纲目》)治疔肿便痈,风虫牙疼,妇人难产里急后重肠风下血,腰脚风痛。(《诸方》)治疝气,并睾丸肿痛。(隐庵增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