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增多

( shisuanlixibaozengduo )

西医

简介: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超过450×10 6/l称嗜酸粒细胞增多
病因:
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有以下各类:①寄生虫病,最为常见,如钩虫、蛔虫、丝虫、绦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旋毛虫、包囊虫、鞭虫、蛲虫等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枯草热)、过敏性鼻炎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接触性皮炎。④单纯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计有过敏性肺炎(即loffer综合征)、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哮喘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热带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流行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⑤胃肠道疾病,包括嗜酸粒细胞胃肠炎、局限性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⑥血液肿瘤,如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等。⑦各种恶性肿瘤,尤其是有全身播散或组织坏死时。⑧嗜酸粒细胞心内膜炎。⑨弥漫性嗜酸粒细胞病或称嗜酸粒细胞胶原病其他尚有结节性多动脉炎、感染恢复期嗜酸粒细胞可暂时增高、猩红热传染病,物理化学性损伤如x线照射,磷或樟脑中毒,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及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病理: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嗜酸粒细胞选择性地对组织嗜碱细胞释放趋向性物质——四肽类、组胺可能有关。此外在一些免疫反应释放递质中的补体(c567、c5a)的裂解产物,和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物——促嗜酸粒细胞生成素等也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抗原-抗体复合物刺激局部组织中嗜碱细胞的增生,促使后者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趋向性物质,刺激嗜酸粒细胞增殖而大量释放。药物反应一般认为与Ⅰ型或Ⅳ型过敏反应有关。所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往往系过敏的结果。单纯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粒细胞胃肠炎、嗜酸粒细胞心内膜炎和弥漫性嗜酸粒细胞病等可为急性或慢性,也可因病因不同而表现为良性或恶性。
体征:
嗜酸粒细胞浸润累及多个脏器,具有严重症状和体征,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临床称为嗜酸粒细胞过多综合征,有时与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难以区别。
治疗:
应积极寻找病因,有无寄生虫感染和慢性感染灶。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无特殊一般不需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嗜酸粒细胞数。

“嗜酸粒细胞增多” 相关论述

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指血中嗜酸粒细胞数量异常增高。
嗜酸粒细胞增多不是一种疾病。但它可能是一种疾病反应。血中嗜酸粒细胞数量增多一般是对异常细胞、寄生虫以及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过敏原)的一种适当的反应。
嗜酸粒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后即进入血中。血中仅停留数小时即迁移到人体各组织。当外来物质进入机体被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发现后,细胞产生出的物质能吸引嗜酸粒细胞到感染部位。嗜酸粒细胞随后释放出的毒性物质能杀灭寄生虫并破坏异常的人体细胞。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指血中嗜酸粒细胞数量大于1500个/μl,并持续达6个月以上而无明显病因的一种疾病
任何年龄病人均可发病,但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病人。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增多能损害心、肺、肝、皮肤以及神经系统。例如,心脏受累产生所谓勒夫勒心内膜炎,可导致血凝块形成、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心脏瓣膜功能失调等。
该综合征症状取决于哪个器官受到损害。包括体重减轻、发热盗汗、疲乏、咳嗽胸痛浮肿胃痛、皮疹、疼痛、乏力、意识不清以及昏迷等症状均可出现。若出现以上症状的病人其嗜酸粒细胞持续性增多可诊断为该综合征。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必须明确无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反应的病因存在。
若不采取治疗,80%以上的病人会在2年之内死亡;而治疗后80%以上的病人能继续存活。心脏损害是死亡的首要原因。一些病人在严密观察3~6个月前可不需治疗。但大多数病人均需用强的松或羟基脲治疗。若病人对强的松和羟基脲无效,可选择其他各种药物,并可与直接去除血中嗜酸性细胞的治疗手段(白细胞去除术)配合使用。
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是一种嗜酸粒细胞增多并伴有肌痛、压痛、疲乏、肿胀、关节痛咳嗽、呼吸急促、皮疹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的疾病
该综合征少见。见于90年代初期服用了大量色氨酸的患者。色氨酸是保健食品店的一种常见产品,有时被医生推荐为可促进睡眠。可能是产品不纯而非色氨酸本身致病。
该综合征在停用色氨酸后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并能引起持久的神经损害,甚至偶可导致死亡。据悉目前不能治愈;一般建议理疗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