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泻

参考:脾气下陷

“久泻” 相关论述

此症与上条肿胀,有连带关系,学者应以意会。但久泻二字,似不足为病名,余以中医关于虚弱之泻症,名目繁多,徒乱人意,故定此名,以资取法,凡日久泄泻,皆包括在内,但新得之泻及痢疾,不出数星期者,不在此例,此久宇应特别注意。
【原因】此症唯一原因即为肠之衰弱,大约均由实证转变而来,例如原病系新得之痢疾实证因治不得法,耽延日久,数月或数年遂变为久泄。或大病之后,饮食不摄生,或身体素弱,又有不良嗜好,饮酒及手淫等或肺结核蔓延,或营养不良,或高年衰弱,皆为本病原因。西医所称之慢性肠(炎)加答儿症,即属此症,中医则责之脾肾虚寒,其理一也。
【症候】一日之中,不断如厕,或二、三次,或四、五次,晨起及夜间,尤易泄泻,其大便多溏稀,或下利如白油,或腹微痛胀满,不思饮食,日渐衰弱,全身违和,肌肤甲错,发脱气促,虚汗,数月或数年之后,全身衰弱已极,渐致不起,在小儿尤危险,参阅后慢惊风症。卒能因此断送生命。
【治法】此症治法,第一严禁固形食物,在治疗期间,每日饮食,尤应以流动而易消化者为准。其药品,中药则以收涩、例如粟壳桑螵蛸补气、例如参、芪补脾例如白术山药茯苓补肾、例如补骨脂补阳,例如附子肉桂皆有大效。至若调胃之药,不过加入少许例如豆蔻三分以防补药太重,妨碍胃气。西药则以阿片末,次硝酸苍铅,单那儿并为特效。单宁酸太害胃,不宜过用
余治此症甚多,率于着手施治之始,预用小量之泻剂,先刷清其肠胃。例如硫苦、重曹次则禁止固形食物,次即入于正式药物治疗法,以硝苍等西药,自晨至下午五点钟,分三次与服,此指成人而言,小儿不必用西药。至十点钟以后,令服中药一次,约一星期,必见大效。以后即将西药分量酌减,仍分三次一日嗣即再将中药分量酌减,在此时期,斟酌病情,中西药亦可酌加。或变换其服药时间,久久自能治愈矣,但此症只服中药,或只服西药,多不易根本治愈。此症服药方法,例如临睡时令服西药,第二日晨,仍服西药,午仍服西药,下午五点钟,服中药一次,临睡再服中药一次,如此可以试服一星期。病势渐减,则减去西药,(或偶服一、二次)将中药一剂之分量加重,一日三次,尽服中药,约一星期。再将中药改作膏剂,每日三次与服,大约一、二月之中,必能治愈,此症中西药互用,读者必有相当疑虑,实则此用药法,余已实验多年,毫无危险,但在小儿病,最忌阿片,故不可滥用西药也。此症最易确认,只要常年累月泄泻频频,即可以此法治之。不论腹痛及所泻有似痢疾之物与否,一律概从虚治。万不可迷惑于中医湿成五泄及噤口休息痢等说,一入此迷阵,万无治愈希望,且恐治丝愈棼,纠缠不清也。
【医验】门君,住北京齐化门内,北豆芽菜胡同四号,年五十二岁。前曾患红白痢疾,一年前未能根本治愈后即渐渐泄泻,每日五、六次。黎明之时,必泻一次,腹微痛,所泻有白油样脓粘物,亦有微痛,有时泻稀溏粪,所服药品复杂,久治不愈,病已年馀,渐渐衰弱。于廿六年七月就诊,左脉弦细,右脉沉濡,认为脾肾虚寒,肠神经衰弱治宜涩补。其方列下:
第一方(西药)此药晨服一次,午服一次,下午三点钟服一次。(晚十点钟,服中药一次)。次硝酸苍铅六·○人参精○·二分六包,一日三次,二日分服。此方服后立见效,每日只泻二次,又与下方,令掉换服之。
第二方(西药)此药服法,与前第一方同,仍兼服中药,遂收大效。次硝酸苍铅四·○单那儿并三·○分六包,一日三次,二日分服。此方服后,每日泻二次,后又加人参精○·二仍分六包,约服二星期,每日只泻一次,三星期后,此方分量减一倍,此后每日服二次,或一次。
第二方(中药)此症根本非中药不治,然中药效力稍缓,故以西药救济之,不可只用西药也。土炒白术四钱、怀山药六钱、炒茯苓四钱、白扁豆五钱、杵大台参四钱、炙黄芪四钱、炮姜一钱、补骨脂一钱、酒炒砂仁米三分、杵粟壳二钱、炙甘草一钱,姜枣引。此方效力极大,加减约服二十馀剂即痊愈。先停止西药,又将此中药方,加重分量,制成膏剂,一日三次,白开水化服一茶匙,约一月痊愈。
第四方(中药)此方系病愈后,已逾一年,患者又觉渐有泄泻,来诊,与以此方。嘱其每隔五,六日,即服一剂,至今健康已恢复。炒山药四钱、云茯苓四钱、土炒白术四钱、粟壳四钱、台参三钱、炙黄芪三钱、炮姜钱半、补骨脂三钱、桑螵蛸二钱、熟附片一钱、豆蔻五分、炙甘草一钱,姜枣引,煎服。
此症最忌用一切治痢疾之药,及清凉等药,而中药之内,所习用之一切药味;凡重浊不快之品,例如吴茱萸乌梅五味子等,均不宜用,以患者胃气已衰,不能胜此等药味,故有损无益也。其余顺气破气之药,一概禁用,丸药恐害胃亦禁用,改用膏剂纵有虚胀,调其饮食可也。

知青马妹,余之亲戚也。于1975年5月15日自乡下来沪。其长女出生才四月,船中感受风寒,抵沪则发热咳嗽泄泻作矣。乃在附近市某医院儿科就诊,热退咳减而泻不止。诊治数次迁延一月,日仍大便五、六次,稀薄而夹有奶块。一日,遇余于戚家,余见此状,即照马秀裳点穴疗法为之试治。取合谷足三里内庭三穴,于早上先用平揉法,左右侧各穴均揉百次。再用按压法百次,继以点打法百次。晚间复施平揉一法,每穴各三百次。次日泄即全止,从此而愈。小儿肌肤稚嫩,经络浅显,故虽按摩于体表,而效则内应以脏腑,真有药石所不能及者。
按:《实用针灸学》曰:合谷三里“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合谷大肠原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三里为土中真土,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相合,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升而食自进。”土厚清升,则泄泻自止矣。内庭为胃经之荥穴。极善止泻,奈何诸书皆不及此。内庭具益中气,升胃阳,化水湿之功,与合谷三里相伍,则善能协调畅达肠胃气机,运转升降枢纽,分清别浊中土自厚,何虑泄泻之不止哉!

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

病证名。泄泻久延时日而不愈者。《寿世保元·泄泻》:“大抵久泻,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或四君子加防风升麻。”

大法补虚 消 凤髓经歌云∶脾中有积热迟留,至使终年泻不休,项软见人多哽气,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间有似黄金色,若有垂肠更不收,形证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疮眼脉赤,若不调脾命即休。
千金七味散 治利下久不瘥。
黄连(八分) 龙骨赤石脂 浓朴 乌梅肉(各二分) 甘草(炙,一分) 阿胶(炙,三分)
上,治下筛。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华陀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神验方
黄连(末) 乱发灰 醇苦酒 蜜(各半鸡子壳许) 白蜡方寸匕鸡子黄(一枚)
上六味,于铜器中、炭火上,先内酒蜜蜡鸡子黄搅匀,乃内黄连末、发灰,又搅煎,视可,取出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尽之。
外台》疗久利无间,冷热疳痢,悉主之。
枣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内胡粉令满,于炭火中烧如炭,瓷器中研之,米饮和服。一岁以下,分服之,不过三服,瘥。
圣惠》治久利赤白,渐羸,胃虚不食丁香散
丁香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黄连(去,锉微炒) 当归(锉微炒) 诃梨勒(煨,用皮) 白术(锉,微炒) 伏龙肝(各半两)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圣惠黄连丸 治小儿暴利,经久不断,增减有时。
黄连(去,微炒) 人参(去芦头赤石脂龙骨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枳壳(去瓤,麸炒微黄。各半两) 乌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谭氏〕斗门散 歌曰∶小儿泻利甚青黄,久患时多转滑肠,下部脱肛频努咽,朝朝焦瘦渐羸 。
诃子枳壳地榆(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一岁以下半钱。
《婴孺》龙骨汤下利不住。
龙骨甘草(炙) 黄连(各四分) 当归干姜(各一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温分三服。
龙骨汤 治服药下后,不止。
龙骨(五分) 甘草(炙) 干姜当归黄连赤石脂附子(炮裂,去皮脐) 前胡(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为五服,旦服,至午令尽。
黄连煎冷热利,经时不止,体羸不堪,余治瘥而又发。用好黄连二两,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绞去滓,百日儿服半合,二百日一岁服一合
鸡骨丸下利经久不断,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鸡骨(宿雌鸡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黄连(六分) 浓朴(三分) 神曲(炒) 甘草(炙)
白术(各四分) 麦 (炒) 乌梅肉(各二分) 人参赤石脂黄芩白龙骨(各五分) 桔梗(二分)
上为末,蜜丸小豆大。白饮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儿大小与之。
温白丸久泻脾虚不食,食即泻下,米谷不化。
白术(一分,米泔浸,切焙) 丁香(半钱,炒) 半夏(一钱半,汤泡洗七遍)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半岁每服三丸,三五岁五七丸,淡生姜汤吞下,早晚各进一服。
惺惺散久泻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风
天麻全蝎(炒,各半钱) 木香(炮) 糯米人参茯苓(各微炒) 白扁豆(炒) 山药(焙) 甘草(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婴孺一字,二三岁半钱,用水一药注或半银盏,枣子半片,煎十数沸,服。
张涣〕治泻利久不瘥。香矾丹
木香白矾(各一两) 诃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刘氏〕治小儿脏腑泄泻不止。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藿香丁香木香肉豆蔻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藿香糯米煮粥饮调下,或姜水煎亦可。
脏腑滑泄。四君子加诃子五分,米饮调下。

夫小儿久泻不止者,至八九月间,变为秋深冷痢泄泻清白,时腹撮痛,乳瓣不化。可用养脾丸,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日三服则愈。若治刍荛之儿,万举万全,富家且宜消息

封翁年愈古稀,恙患泄泻,公郎麦伦兄善岐黄,屡进温补脾肾诸药,淹缠日久,泻总不止。
招予诊视。谓迈兄曰∶尊翁所患乃泻久肠胃滑脱之候也。十剂云∶补可去弱涩可去脱,泻久元气未有不虚,但补仅可益虚,未能固脱。仲景云∶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丸主之。李先知云∶下焦有病患难会,用余粮赤石脂。况肠胃之空,非此不能填,肠垢已去,非此不能复其粘着之性。喻西昌治陈彦质浦君艺泻利,久而不愈,用此俱奏奇功,遂于原方内加入石脂余粮,服之果效。
安波按∶善师古人之法。

泻久则肉瘦,或健脾燥湿,或消或渗水,或补命门火,或平肝木气,治泻之药,不过如是。若慢痧之变,久泻肉瘦,病原不同,但宜治痧,则泻自止矣。
【治验】
一姚公 潘婢,久泻不已,不思米食,日渐 瘦,大肉渐脱,脉反有力。放痧二十余针,紫黑毒血成流。付宝花散、阿魏丸,俱稍冷冻饮料之即愈。
一莫电云,久泻不已,骨瘦如柴,唇红口渴,粥食不进,胸中饱闷,脉反微伏。放腿弯痧四针,毒血紫黑流出如花。
沉香丸,清茶稍冷冻饮料之,付棱术汤加银花泽兰治之而愈。
一巢茂公次子,久泻肉削,咳嗽不已,夜卧盗汗白微红。余诊之,脉寸伏关弦。放腿弯上下痧三针,复刮痧毕。
付清凉至宝饮加山楂、卜子、银花微冷冻饮料之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