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虚

( xinyangxu )

别名: 心悸 , 心脏神经官能症 , 怔仲 , 心脏病 , 胸 , 心肌病 , 厥心痛 , 真心痛 , 心肌炎 , 虚劳

中医

简介:
心阳不足,多因久病体弱,年高脏气虚衰;或汗出太过,耗伤心阳;或禀赋不足,而致心阳不振,不能温运气血;或思虑过度,劳伤心神而致;或心阴亏耗日久,阴损及阳,导致心阳不足
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心阳不足,多因久病体弱,年高脏气虚衰;或汗出太过,耗伤心阳;或禀赋不足,而致心阳不振,不能温运气血;或思虑过度,劳伤心神而致;或心阴亏耗日久,阴损及阳,导致心阳不足。病位在心,多属虚证,常可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当导致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的产生后则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诊断:
舌体淡胖,苔白滑,脉细弱或沉细迟或结代等。
治疗:
治疗法则: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参附龙牡汤加味:炙党参20克(或红参10克)、附片10克、炙黄芪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山萸肉15克、肉桂6克。本方适用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阳者。(2)芪附汤加味:炙黄芪15克、熟附片1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10克。本方适用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阴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喘急不能卧者可于基本方中加黑锡丹10克、蛤蚧粉6克,以益元补肾,摄纳肾气。若见伤,症见舌质偏红,脉细数无力加玉竹15克、天冬10克、太子参30克以养阴生津。若兼见胸部闷窒者,宜加沉香10克、檀香10克理气舒胸。若兼见痰浊阻滞,胸满闷痛、舌苔腻浊加陈皮10克、枳壳10克、胆星10克、佛手12克以理气化湿,疏畅气机。若兼见心胸疼痛剧烈者加丹参15克、藏红花6克、郁金12克、三七6克或用冠心苏台丸1粒等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若兼见心气贯脉不匀,脉见结代者可在基本方(1)中重用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麦冬10克、苦参10克等。
(二)外敷药物:亦可生姜桂枝樟脑冰片松节油木瓜阿魏羌活当归没药等制成狗皮膏,贴于心绞痛的疼痛敏感区,每2天换一次,停药一天,连贴2~3次为一疗程。
(三)饮食疗法
1.心阳暴脱证是继发在心阳虚基础上,因此,饮食的调理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此证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忌辛辣、慎油腻及难于消化的食物。
2.食疗方:(1)用黄芪30克、鹿茸3克,取3~5斤重鸭一只,剖去内脏洗净,文火炖烂。食纳尚好者,食鸭肉并喝汤;若胃纳不佳者仅喝汤即可。(2)用冬虫夏草30克、精羊肉3斤,小火炖烂后食之。(3)獖猪(阉猪)心一个破开带血,用人参20克、当归30克,装入心中煮熟,去药吃猪心。(五)心理疗法: 由于本证病情十分凶险而危急,病人往往极为紧张,这样常加重病情,引起猝死。此时医护人员一方面给予镇痛药以迅速止痛,另一方面劝慰病人,使其安静卧床休息,不使病人焦急烦躁,导致病情恶化。
施治要点:(一)心阳脱证,多见于真心痛厥心痛而致厥脱者,可用高丽参(即朝鲜参)粉3克 当收缩压低于12kpa时,即频灌服之,可温和地、持久地升高血压,改善厥脱症情。(二)在心阳暴脱时,以大剂量的人参附片龙骨牡蛎等因阴寒极甚,造成格拒而药不入者,可加用薤白30克,仿白通汤意,颇有效果。(三)心阳暴脱在使用人参、附子时若汗出过多者人参量一定要多于附子,而四肢厥冷严重者附子量大于人参,或加用干姜以助药力。
针灸:
1.针刺:镇痛是关键。可立即用度冷丁10毫克,用注射用水稀释至5毫升,垂直刺入内关(双),得气后加强刺激,每穴2.5毫升,  5~10分钟疼痛消失。若无缓解,可在间使(双)穴各再注2.5毫升,可加强镇痛效果。
2.艾灸:主灸关元神阙,火柱艾灸,并配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补法留针10分钟。
推拿:
可按揉心俞厥阴俞、隔俞、内关,均取双穴,每穴按揉50次,揉力以患者感到痠胀,且能耐受为度。

“心阳虚” 相关论述

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室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休克等病症。


证名。除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回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逆,用大剂参附汤人参四逆汤灌服。参见心气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