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心痛

( juexintong )

别名: 急性心肌梗塞 , 心绞痛 , 真心痛

中医

简介:
以心胸剧痛,甚至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青、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病机:
厥心痛指因胸阳虚损,或气阴不足,或瘀痰阻,心脉闭塞所致。
类证:
1.胸痹:胸闷呈发作性,休息或含硝酸甘油,或用速效救心丹等可缓解,疼痛时间多较短暂,少有超过30分钟者。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心肌酶谱不增高。
2.胰瘅:疼痛位于左上腹部,多于饱食或饮酒后发病,血、尿淀粉酶增高,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等表现。
治疗:
辨证论治
1.寒滞心脉证:心痛剧烈,胸闷短气心悸恶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紫,舌淡紫,苔白,脉弦紧或沉伏,或结代。温通血脉乌头赤石脂丸改为煎剂,送服冠心苏合丸
2.心脉瘀阻证:心痛如刺,剧烈难忍,胸闷心悸,面唇青紫,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或结代。化瘀宽心。活络效灵丹瓜蒌三七水蛭九香虫肉桂等。
3;痰热扰心证:胸闷如窒,心痛不休,口苦口干,或体胖痰多而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宽胸。小陷胸汤浙贝、胆南星等。
4.心气虚证:胸闷心痛短气,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眩晕,汗出,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促或代。补益心气滋补心阴生脉散加枣仁、枣皮黄连等。
5.心阳虚脱证:胸痛剧烈,胸闷气短,面色苍灰,焦虑不安,四肢厥冷,冷汗不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微细或结代。回阳固脱。参附汤加桃仁红花等。

“厥心痛” 相关论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形中上者”,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自“心痛腰脊”至“得之立已”,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自“心疝暴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九第二。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肾脉足少阴贯脊属肾络心,故肾气失逆,令心痛控背。肾在于后,故肾病痛心,如物从后触心而痛,脊背伛偻也。京骨,在足外侧大骨赤白肉际,肾腑足太阳脉所过;昆仑,在足外踝跟骨上,足太阳脉所行;然骨,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足少阴脉所流,故肾心痛皆取之也。
平按:“控”下,《灵枢》、《甲乙》有“善瘛”二字。“伛”上,《甲乙》有“身”字;“发针”下有“立已”二字。注“肾在于后”,袁刻“肾”作“背”。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胃脉足阳明属胃络脾。脾脉足太阴流于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注于大白,在足内侧覈骨下陷中,支者别胃上膈注心中。脾胃主水谷,水谷有余则腹胀胸满尤大也。此腑病取于脏输也。
平按:《甲乙》“腹胀胸满”作“暴泄腹胀满”。

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然谷足少阴脉所流,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太溪足少阴脉所注,在足外踝骨动脉陷中,并是足少阴流注脾气乘心,心痛,可疗脾之输穴。今疗肾足少阴流注之穴者,以脾是土,肾为水,土当克水,水反乘脾,脾乃与心为病,故远疗病输也。
平按:《灵枢》“锥”上有“以”字。《甲乙》“锥”下无“针”字。注“足外踝骨上”,检《甲乙经》,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且阴脉行内,“外踝”应是“内踝”之误,“踝”下脱“后跟”二字。

厥心痛,色仓仓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大冲。
仓仓,青色也,肝病也。不得太息,肝主吸气,今吸气已痛,不得出气太息也。大冲,右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者,足厥阴脉所注。
平按:《灵枢》、《甲乙》“仓仓”作“苍苍”。注“右足”,“右”字当系“在”字传钞之讹,检《甲乙经》:“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素问·刺腰痛论》注云:“在足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陷者中。”并无左右足之分,故知“右”为“在”之误也。

厥心痛,卧若徙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大泉
肺主于气,气以流动,流动之气乘心,故心痛卧若移居至于他处也。以气流动,故心痛间也。动作益气所病,故益甚也。肺气是心微邪,不能令色变。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留。大泉,在手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
平按:“徙居”《灵枢》作“徒居”;“大泉”作“太渊”,说见前。

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不受邪,受邪甚者痛聚于心,气亦聚心,故手足冷,所以死速也。
平按:“凊”,今本《灵枢》作“清”,道藏本《灵枢》作“凊”,《甲乙》作“青”。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输,肠中有虫瘕及蛂蛕,皆不可取小针
心痛甚取输无益者,乃是肠中有虫瘕蛂蛕。肠中长虫也,音犮。可以手按,用大针刺之,不可用小针
平按:“输”《灵枢》作“腧”,《甲乙》作“俞”。“蛂”《灵枢》、《甲乙》作“蛟”。

腹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善渴涎出者,是蛂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姑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及出针也,□腹□痛形中上者。
,聚结也,奴通反。谓心腹之内,虫聚而痛□,懊□然也。虫食而聚,犹若肿聚也。食已而散,故休止也。又聚扰于胃,故热渴涎出也。若蛂相犮,所以蛕称蛂也。□亦□,普耕反,满也。谓虫聚心腹满,如肿聚高起,故曰形中上者也。
平按:《灵枢》“心腹”作“心肠”。“腹热善渴涎出者”,《灵枢》“善”作“喜”,《甲乙》作“腹中热渴□者”,注:“□,音涎。”“姑令”《灵枢》、《甲乙》作“无令”。“及出针”,“及”《灵枢》、《甲乙》作“乃”。《甲乙》无“□腹□痛形中上者”八字。“□”《灵枢》音烹。注“犹若肿聚”,“肿”袁刻作“种”。

心痛,引腰脊,欲欧,取足少阴
足少阴脉行腰脊,上至心,故心痛引脊欲欧,取少阴脉输穴也。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足太阴脉主腹,故取足太阴输穴。啬啬,恶寒之貌也。
平按:“啬啬”《甲乙》作“瀒瀒”。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足少阴脉贯脊络心,手少阳脉主三焦气,故心痛引背不得息,取此二经输穴疗主病者也。
平按:“手少阳”《甲乙》作“手少阴”。

心痛少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足厥阴脉环阴器少腹,故少腹满便溲难,取此脉输穴所主病者。
平按:《灵枢》、《甲乙》“少腹”上有“引”字。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手太阴主于气息,故气短息不足,取此脉疗主输穴

心痛,当九节刺之;不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明堂》第九节下两傍是肝输,中央是筋缩,皆不言疗心痛。此经言疗取之,刺此节不已,于上下背输寻之,有疗心痛取之。
平按:“刺之不已”《灵枢》作“刺之按已”。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足太阴注心中,足厥阴从肝注肺,故心暴疝,取此二脉,去其血络也。
平按:《甲乙》作“尽刺之血络”。

论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为阳中之阳,诸阳之所会合,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
厥心痛,面色青黑,眼目直视,心腹连季胁引痛满胀。高良姜散
高良姜乌药京三棱(并锉各一两) 吴茱萸(水浸一宿曝干二两与上三味相和炒待茱萸焦即住火净拣去茱萸不用将三味与后药同捣) 丹参(锉微炒) 沉香(锉) 莎草根(炒去毛)各半两) 麝香(一分别研入)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散,每服三钱匕,煎茯苓汤调下,或炒桃仁酒调下亦得。
厥逆冷气上攻心痛。当归散
当归(锉微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 枳壳(去瓤麸炒) 槟榔桔梗(去芦头炒各一两) 赤芍药木香人参(各半两)
上九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煎生姜枣汤调下,不拘时服。
厥逆心痛呕逆气闷绝,吴茱萸丸
吴茱萸(汤浸一宿焙干炒) 桂(去粗皮) 白术(一两二钱) 干姜(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槟榔木香干漆(捣碎炒令烟出) 当归(锉微炒) 桔梗(去芦头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以热酒下二十丸。不拘时候。
厥逆冷气,上攻心痛,不食草豆蔻汤方
草豆蔻(去皮一两半)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桂(去粗皮) 高良姜当归(锉焙各
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厥心痛,及气膈心痛吴茱萸散
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三分) 荜茇(半两) 胡椒(一分) 高良姜(半两) 当归(切焙)(二枚微煨)
上九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晚再服。
厥心痛麝香汤方
麝香(别研每汤成旋下) 木香(一两锉) 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三十五枚) 吴茱萸(水
五味,除麝香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再同和研匀,每服三钱匕,水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煎至六分,去滓入麝香末半钱匕,搅匀温服,日二服。

病名。出《灵枢·厥病》。
五脏有病,病气逆于心而致心痛。《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相干,名厥心痛。”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
阳虚心经气逆所致心痛。《圣济总录》卷五十五:“少阴,心主经也。心为阳中之阳,诸阳之所会合。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症见心腹连季胁胀满疼痛,冷气上攻,面色青黑;甚则呕逆目直视、气闷绝……治宜高良姜散吴茱萸丸当归散等方。
③因寒、因热所致心痛。《医门法律》卷二:“厥心痛,乃中寒发厥而心痛。”症见手足厥冷而周身出冷汗,便溺清利而不渴,属寒逆心包,真心痛相鉴别。治宜温阳救逆。方用术附汤真武汤。另有因胃有蕴热,复受寒郁而致之心痛,症见身热足冷、额汗出、脉多洪大。吴坤安主张灸太溪昆仑,内服金铃子散等方(见《明医指掌》卷六)。
④指邪犯心包或诸脏之邪犯心之支脉所致之心痛。《医学入门》卷五:“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包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谓之厥者,诸痛皆少阴、厥阴气逆上冲,又痛极则发厥也。新者身既受寒,后又伤冷,郁遏元阳,宜草豆蔻丸鸡舌香散温散之,或神保丸温利之……”

厥心痛者,中寒发厥而心痛也。虽在包络,然已是心之外腑,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亦朝发夕死,白术四逆汤主之。
白术四逆汤(自制)
白术(三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二钱) 茯苓(二钱)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水三钟,煎一钟,微温服
此方亦以四逆为主,而加白术命名者,其补土之意,已了然矣。其实理中加附子法,亦即四逆加四君法,火土相生,虚寒兼顾,乃温补法也。祖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