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

( Yuán Suī )

别名: 香荽 , 延荽 , 胡荽 , 香菜

芫荽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发表透疹健胃。全草:麻疹不透,感冒无汗;果: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均为1~3钱;外用全草适量,煎水熏洗。
性味:
辛,温。
归经:
入肺、胃经
炮制:
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芫荽属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以全草成熟的果实入药。全草春夏可采,切段晒干。夏季采果实,去杂质,晒干。
备注:
(1)内服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应用。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芫荽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发表透疹健胃。用于麻疹初期不易透发、食滞胃痛、痞闭。
性味:
性温,味辛。
化学成分:
含癸醛(decanal);果尚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芳樟醇(linalool)、对伞花烃(p-cymene)、α-蒎烯、β-蒎烯、dl蓉烯、α-萜品烯、γ-萜品烯、牛儿醇(geraniol)、龙脑、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脂肪油、岩芹酸(petroselic acid)。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光滑无毛,有强烈香气。根细长,圆锥形。茎直立,有条纹。基生叶1~2回羽头全裂,裂片广卵形或楔形,边缘深裂或具缺刻,叶柄长3~15cm;茎生叶互生,2~3回羽状细裂,最终裂片线形,全缘。复伞形花序顶生;无总;伞幅2~8;小总苞片线形;伞梗4~10;花小,萼齿5,不相等;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在小伞形花序外缘的花具辐射瓣。双悬果近球形,光滑,果棱稍凸起。花期4~7月,果期7~9月。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鞠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全草。全草鲜用,用时采集。

“芫荽”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快,发热无汗等症。
本品主要功效透发麻疹,临床上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内服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应用。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此外,本品略有芳香开胃作用,可作菜肴中的调味品,但不宜多食。
【处方用名】胡荽芫荽(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乘热熏洗。
【附药】芫荽子:又称“胡荽子”,是胡荽的果实。性味、功能、用量与胡荽同。
方剂举例】透疹外用方《中医儿科学》:芫荽西河柳。治疹出不快,或透发不出。


味辛,温,微毒。消谷,补五藏不足,通利小便。(一名胡荽。)


多食发痼疾,金疮、香港脚。
辛,温,无毒。起痘疹而辟恶气,通诸窍而发痼疾
疹痘不快,芫荽二两切,酒煎沃之,候冷口含遍 之,勿 头面。(验方第一。)
野芫荽

味辛性温,微毒,即胡荽。多食伤神健忘出汗,有狐臭口气齿、香港脚、金疮者,并不可食。久病患食之脚软。同斜蒿食,令人汗臭难瘥,根发痼疾
凡服一切补药及白术牡丹皮者,忌之。勿同猪肉食。妊妇食之,令子难产

痘出不快
芫荽四两细切,以好酒二钟,先煎数沸,入芫荽再煎,少时用物合定,不令泄气,候温 从项至足,勿喷头面,使香气袭运,自然出快。

【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带根全草。
【异名】胡荽香菜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经
【功效】发汗透疹,消食下气,清热,利尿。
【应用】
1.小儿痘疹令速出:芫荽150g,水煎服。(《圣惠方》)
2.小肠积热小便不通葵根一大握,芫荽60g,滑石30g(为末)。上三味,将二味细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入滑石末,温分三服。亦治血淋。(《圣济总录葵根饮)
【使用注意】
痧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忌服。本品多食耗伤气血,气虚及有胃溃疡者则不宜多食。
【按语】
芫荽为日常生活常用的调味品,芳香开胃,小儿出麻疹未透,可以芫荽煎汤外洗(头面部不洗),促进外周血液循环;而使皮疹出透。日常食之可温暖脾胃、健胃助食,适于寒性体质、胃弱体质以及肠腑壅滞者食用,常用养生方芫荽汤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芫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
2.《医林纂要》:“芫荽,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

芫荽(图缺)
辛温善散.可宣肺胃之寒凝.香窜难闻.能起痘疹之滞遏.(芫荽一名胡荽.辛温入肺胃.散寒快气.食之爽口.腹辟秽恶.毕竟芫荽辛臭之品.故道家列为五荤之一.人之血气.闻香则顺.闻臭则逆.若痘疹不起.欲用此宣发.吾恐欲顺反逆.不如求之他药为稳耳.)